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
本品观察十二缘起。《俱舍论》讲了小乘的十二缘起,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论》里广讲了大乘的十二缘起,宗喀巴大师的《现观庄严论释》也把十二缘起列为难题并作了解释。总的来讲,没有学过宗派的人对缘起一无所知,而学过宗派的内道有实宗又往往认为十二缘起实有存在,龙猛菩萨为了打破这些执著而宣说了本品。
丙二、(宣说缘起空性——观十二因缘品) 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丁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广说顺行缘起;二、对此取舍之理;三、略说逆行缘起。
戊一、(广说顺行缘起)分二:一、能引因果;二、能成因果。
己一、(能引因果)分二:一、能引之因; 二、所引之果。
庚一、(能引之因):
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
众生因无明愚痴覆盖,为后世造作了三种行业,以起了这三种行业的缘故,就随业入于六趣。
在十二缘起中,以无明的因缘产生行,以行的因缘产生识,以识的因缘产生名色……这样前前产生后后,后后以前前为因,就构成顺行的十二缘起。《俱舍论》宣说了十二缘起以三世圆满,并分出了两重因果。首先讲第一重因果—— 能引所引因果,本颂讲能引之因——无明和行, 下四颂讲所引之果——识、名色、六入、触、受。
一切众生在未获得解脱之前一直都以十二缘起在轮回中流转,就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所讲的瓶子里的蜜蜂、井中的水车一样难以寻觅其开端。也就是说十二缘起是无始无终的, 它并不像绳子一样有头有尾,虽然十二缘起的最初支是无明,但它又连接着老死。
一切众生都有无明愚痴,众生本来的心性被无明愚痴遮覆,为了后世而生起三行。“三行” 指的是善、不善、不动三种业(月称论师说可以解释为身口意三业)。善业就是十种善业,不善业就是十种不善业,不动业就是指四禅八定,这种业不像欲界的业遇缘就会转到其他趣成熟果报, 它的异熟果报的界、地都是决定的,而且此种业为禅定所摄,故名“不动”。众生随着这三种业就会投生六道【17】:以十善业可以投生到欲界人天等善趣;以十不善业则要转生三恶趣;以不动业将会转生到色界与无色界。
有情受生有四种情况,《解深密经》云:“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 此处主要是从胎生的角度来讲的。
庚二、(所引之果):
随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
依靠诸识故,而成于名色。
随着诸行业的因缘,识将受身六道;依靠诸识的缘故先形成了名色。
这一颂讲十二缘起的识和名色。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众生造了种种的业,随着这些业, 识就要取受六道的身体。比如我造了转生人道的业,转生为人时,首先经过中阴身,之后入胎形成名色。《俱舍论》讲,名色指从结生刹那起到显露出六处之前的五蕴,其中名是指只有名称无有阻碍的受想行识,色则指凝酪等。
按照《显句论》的观点,前世的有情一死, 后世的诸蕴就形成,且随业力趋往之方向而受生,当意识刚刚进入母胎的时候就昏厥了,此时识蕴之果法——名色亦由此而生。
在六道中轮回时,是“识”受六道身,这一点很重要。《阿难入胎经》说,如果识未入胎,
那么凝酪等后面诸支不会形成,只有心识入胎, 凝酪等才能形成。关于最初的心从哪里产生, 世间的学者有很多说法,但从佛教的观点来看, 心和身体完全不同,它不是从身体中产生,而是由前心产生后心。按照因明的观点,任何法都依靠它的直接因——同类因产生;同样,心的本性是明清的【18】,它的来源只能是同类明清的法,也就是说后面的心依靠前面的心而生起, 所以心是无始无终的。而无情法是非明清的本性,非明清的法不可能产生明清的心。
【18】按照《释量论》的观点,心的本体是明清的。
名言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心并不像唯物论者所说的那样,是从暂时的四大聚合中产生的, 而只能是依靠它同类的因——前一刹那的心而产生。没有智慧的人可能觉得这个问题无所谓, 而有智慧的人一定会重视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只依世间的理论是无法解决的,只有依靠佛教因明的推理才能解决。
有一本叫《佛教与科学》的书,它是法国的马修·李卡德与一位著名的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探讨宇宙及人生奥秘的对话,这本书以佛教的观点把心识的问题讲得非常清楚。这位马修·李卡德先生是分子生物学博士,后来在顶果钦哲仁波切面前出家,出家后一直在尼泊尔、印度、不丹、锡金等地求学。他还通达藏语, 是观音上师的法语翻译。他的父亲是一位哲学家,父子俩合著有《僧侣与哲学家——父子对谈生命意义》一书,书中他以出家人的身份和哲学家的父亲展开了对话。这本书也很有影响, 据说已经译成 18 种语言。
在《佛教与科学》中,马修·李卡德引用了**上师的一段话来证明前世后世存在。观音上师对因明、物理学、生命学非常精通,他在说明这个问题时引用了佛教中最有说服力的推理:事物的因有两种,一个是直接因,一个是间接因。直接因对事物本体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而间接因对事物的差别有影响,心的直接因就是前刹那的心,前刹那心的因又是再前刹那的心,这样一直不断地往前、往后推, 就能得出心无始无终的结论,这样就可成立前后世。
心是从心产生的,并且无始以来一直存在, 这可以比喻来说明。比如,青稞的种子才有直接产生青稞的能力,所以它是青稞的直接因(近
取因),而地水火风空虽能影响青稞的生长,但只能是间接因(俱有缘)。既然青稞的根本因是种子,而种子的根本因又是前面的种子,所以可以无穷无尽地追溯下去。
按照密宗的观点,心就是指本具的光明本性,而无明是忽然产生的。明朗大师在他的《大幻化网注疏》中说:心相当于铁,无明则相当于铁上的锈。铁的本体不是锈,心的本体也不是无明,与因缘具足的时候铁会生锈一样,因缘具足时无明就会忽然产生。
佛教的观点非常有说服力,否则这些分别念很重的世间学者怎么会皈依佛教呢?他们在没有真正了解佛教的教义时,也许会排斥佛教的观点,但遇到善知识后,对佛教的理论闻思之后就心服口服了。大家要知道,佛教的理论的确很殊胜,这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只是因为有些佛教徒自己的智慧不够,所以始终无法从疑网中摆脱出来。
作为佛教徒,学习十二缘起非常有必要, 否则,有些唯物论的习气比较重的人,看到佛陀因地成为种种不同身份的众生也许会产生疑惑。但这只是不了知佛法的道理而已,其实众生宿世所造的业比大海还要多,在轮回中所经历的生世也不可计数。所以,研究这些深奥的佛教问题非常有必要。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二十六、观十二因缘【79】品
【79】 十二因缘: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
丁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佛陀云“以缘起无生,故为缘起”等,宣说了无有十二缘起的道理。
戊二、品关联:
(关于品关联的注释,有以下几种观点:) 按照《无畏论》与《佛护论》两大论著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
如果对方提出:既然你已经将趋入大乘胜义之法门宣说完毕,那么现在就应该阐述趋入小乘论典的胜义法门了吧!
本品的内容,即为针对以上说法的答复。按照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中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
如果对方提出:既然你们在前面已经讲过, 任何人也没有宣说过一句法,这里[经部关联] 又说佛宣讲了缘起之理,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难道(对你们的立论)不会有所危害吗?
(本品的内容是为了说明,我们并没有否认现象,)而只是否认了“诸法以本体而存在” 的观点。
按照月称菩萨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
如果对方提出:所谓“缘起”的含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本品的内容,就是为了介绍缘起的含义。
我们在这里,却将本品的品关联解释为:
如果对方提出:依照你们的说法:“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那么轮回和涅槃,不就分别成了顺应或者违背缘起法则的法了吗?既然轮涅无二,那么轮回和涅槃的两种现象又作何解释呢?既然有寂无二,那么世俗名言又怎么会还灭呢?
本品的内容,就是为了宣说无而显现的缘起,或者是为了阐明“乃因真如法性而现见四谛”的观点。
此品分三:一、宣说缘起之理;二、行与非行之差别;三、阐释破十二有支之次第。
己一、宣说缘起之理:
众生痴所覆, 为后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 随行入六趣。
尚 未 证 悟 真 实 义 的 ( 众 生 ) , 因内心被无明愚痴所遮覆,为后世而造作福业、非福业以及不动业三种行蕴。因为是以三门而行的缘故,从而使诸业成为转生六道或者五趣众生之因。
随诸行因缘, 识受六道身;
依靠诸识故, 而成于名色。
(原译:以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以有识著故,增长于名色。)
诸行的果法,也即作为轮回种子的识,是因随顺诸行,而受身(六道)成为天人等众生之识的。在诸识形成之后,依靠诸识又形成了受、想、行、识四名蕴【80】,以及凝酪【81】、膜疱等 色蕴。
《显句论》云:“此等诸法,皆如色法与影像之理。若最终死亡之诸蕴毁灭,则仅于第一刹那,即如同秤杆(两端)之高低般形成所生之诸蕴,且随业力趋往之方向而受生。是故, 于母胎中识蕴闷绝之时,识蕴之果法——名色亦由此而生……”
【80】 四名蕴:受、想、行、识四者集聚成蕴,即意身。谓身心两分中之属于心之一分者。
【81】 凝酪:胎藏五位之第一位或结胎第一七日。父精母血初成,凝酪尚未形成薄膜。亦名芥子位或羯罗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