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七十一节课

 

己二、安忍之功德: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如果全力以赴地摧毁嗔恨,此人无论今生还是来世都会享受快乐,这就是修安忍的功德。

 

为什么说今生来世都快乐呢?先不依靠经论的教证,我们仅通过自己的体会也可以了解。如果一个人真正依靠本品教言,方方面面来观察嗔恨的本体、因缘、果等,发现嗔恨的本体了不可得,从而彻底根除相续中的嗔恨心,那么此人即生中会非常快乐,就算有人用兵器砍割他的身体,使之感受世间上最大的痛苦,但如果安忍修得好,纵然身肉一块块被割下来,也不会生起丝毫嗔恨。这样,今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对境、什么样的逆缘,他都能游刃有余、非常快乐。而来世,就像大乘经典里讲的那样,必将感得相貌庄严、转生善趣,生生世世成为财富圆满、才华出众之人。所以说,修安忍可以让今生来世都快乐。

 

其实嗔恨心也不是无法毁灭的,如果真正愿意修安忍,那遇到什么逆境都能坦然地面对。在佛陀时代,有一次罗睺罗尊者和舍利子尊者到城中化缘,路上遇到一群流氓,他们对出家人极其不满,口出恶语道:“你们这些释迦族的光头,口口声声说慈悲忍辱,到底能忍多少,我今天要试一试!”说完,把沙石投进舍利子尊者的钵盂里,用棍棒打破罗睺罗尊者的头。罗睺罗尊者头上的鲜血,一滴一滴地流下来,但他想到自己是佛陀的弟子,应有安忍的精神,心中不能怀嗔恨之毒。于是默默地走到河边,用手掬水洗去血迹,然后用布把伤口包起来,对这些人没做任何反抗。佛陀知道后非常高兴,在众弟子中赞叹尊者,并宣说了摧毁嗔恨、修安忍的种种功德。

 

《妙臂请问经》中云:“修安忍者,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能圆满波罗蜜多。”《菩萨地论》中也说:“精进修持安忍者,即生中不离快乐,死时成群结队的天人也会降临,在鼓乐声中迎接他前往善趣。”通过这些经论足以了知,修安忍的人今生来世都快乐,所以,作者要求大家一定要修持安忍。

 

当然,安忍说起来容易,但真正遇到对境时,做起来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学习了这部论典之后,每个人的性格跟以前相比,我想应该有很大的变化。对凡夫人来讲,一点嗔心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如果通过这部论典的加持,自己的慈悲心越来越增上,对一切人和非人,包括无情法以上,嗔恨心的火能逐渐熄灭,这就是闻思本论的目的所在。

 

我以前也讲过几部论典,在那个过程中发现,有些人本来刚强难化,但是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大乘论典以后,性格逐渐逐渐变得调柔。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说,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断除嗔心,但不像以前那样厉害了,这种嗔心犹如春天的微风,虽然在吹,可是不像寒冬腊月的狂风般凛冽,力量应该有所减少,这一点就是闻思的结果,这种改变也是一种修行。

 

所谓的修行,大家不要看得非常简单,相续中的烦恼要彻底断掉的话,必须一步一步来,通过长期的闻思与修行相结合,才可以让自己的心态彻底调整。我们如同得了非常严重的慢性病,尽管希望在很快的时间内,服一两付药就马上痊愈,但这只是一种希望,在医生的眼里,可能性比较小。要治疗一种慢性病,起码要依止医生五六年,通过医生的对症下药,病情才会有所好转,最后即使没有恢复,也能保证不再复发或者危及生命。依止上师也应如此,有些人今天认识一个了不起的上师,就希望烦恼马上断掉,全部消于法界,然后当下顿悟。如同有些慢性病患者一样,找到医生后,特别希望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但除了一些奇迹以外,按照医学规律来讲,恐怕也不一定那么简单。

 

所以闻思的时候,大家不要特别着急——“我已经学五个月了,为什么没有开悟啊?如果还要等下去,我可等不住了!”但等不住也没办法,病入膏肓的人,只在医院里坐六个小时,就想让身体马上恢复,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有些病人不了解病情,因为自己不懂医,经常会说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话。

 

同样,摧毁嗔恨心也需要一个过程。有些人听完《入行论》第六品以后,遇到怨恨的敌人仍会生起嗔恨心,就怀疑传法者有问题,或者法本有问题,于是舍弃上师和法本,去寻找更快、更殊胜的大法,想马上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这可能有点困难,什么事情都有一种规律,违背了这个规律的话,可能会导致欲速则不达!

 

戊二(修持方法)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己一(略说)分二:一、思维所断因之过患;二、理当遣除。

 

庚一、思维所断因之过患;

 

下面分析嗔恨心时,将一一剖析它的因、对境、本体、果、作用等方面。这一颂是首先了解嗔恨心的因。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需要因缘聚合,嗔恨心也不例外。生起嗔恨心的话,因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强行我不欲”,本来我不想做的事情,非要让我做;还有一种是“挠吾所欲”,本来我希求的事情,他人却百般阻挠,不让我去做。这两种因会产生什么呢?就是不悦意的食物。此处“食物”是一种比喻,指不快乐的心态犹如食物一样,能养育嗔恨心的敌人,使其身体越来越强壮,一旦嗔恨心的能力大大增强,就能毁灭今生来世的所有善根。

 

平时生活中也看得出来,如果我打算今天好好休息,不做任何事情,但有个人非要让我帮他做事,而且这件事是我不愿意干的,那我很有可能闷闷不乐。或者,本来我很想做一件事,但他人却横加阻挠,一直给我制造违缘,我的心里也会不快乐。有了这两种不乐食后,嗔心敌人的身体就会渐渐强大,蠢蠢欲动,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爆发。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都是因为观点不一致,比如一个人性格外向,一个人性格内向,在处理问题上就容易发生矛盾,或者一个人非常自私,一个人是为了广大众生,这方面也是性格不合。由于这种种的原因,就会让彼此产生不快乐,进而生起嗔恨心,毁坏自他一切善根。《天鼓经》中说:“分别念的薪所生之嗔恨火,最终焚毁自他一切,导致一切祸害。”

 

实际上,嗔恨心的来源就是执著,如果没有特别执著,即使别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自己的心也会如如不动。因为本来就没什么希求,别人怎么样制造违缘,我也不会产生嗔恨心。或者我非常随顺,别人说什么,我就顺从他,也不一定有嗔恨心。所以,两个人的观点稍不一致,他的说法你不接受,你的说法他不采纳,这时候心态最好比较平衡,麦彭仁波切在教言中也说了:“嗔心生起之时,如果观察它的来处,默然静坐片刻,怒火会自然熄灭。”

 

总之,我们应时常审视自己的心态,若发现有不快乐的情绪产生,说明嗔恨心马上要爆发了,此时务必要提高警惕,否则很可能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庚二、理当遣除:

 

认识到嗔心的因是不乐食之后,为了防止嗔心敌人的继续壮大,应想方设法去消灭它。

 

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

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

 

为了消除嗔恨心,首先要断绝它的不悦意食物。原因是,这个敌人除了加害我以外,再没有其他的事情了。

 

有智慧的人,若要消灭势力强大的敌人,要么通过武力交战,要么将他的粮草断掉,同样,我们要摧毁嗔恨心的敌人,也一定断绝它的食物,把相续中不快乐的心态灭除。这种心态是产生嗔恨心的唯一因,是营养它、壮大它的精神食粮,因此,当不快乐的心态产生时,我们要尽量去对治它。《入行论大疏》中说过:“即使有人砍断我的头,我也不能产生不快乐的心态,反而应对他生大悲心。”

 

所以,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最好不要先以分别念进行取舍,若能做到这一点,就好比没有火的因、火焰就无法产生一样,嗔恨的敌人便无计可施了。同时,如果遇到生嗔的对境,应该用“沙门四法”去对待——他人殴打,我不嗔打;他人辱骂,我不还骂;他人嗔恨,我不生嗔;他人寻机挑衅,我不寻过反争。通过这种方式,不快乐的心就没办法产生了,如此一来,相续中的清净、喜乐也不会受到丝毫损害。

 

嗔心敌人对我们的危害相当大。世间上的敌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害我,他有时候害我,有时候不害,有时候是我的怨敌,有时候也可能成为我的好友。即使与我敌对,他白天要吃饭,晚上要睡觉,还有别的事情要做,不可能二十四小时都害我。但嗔恨心并非如此,除了个别高僧大德认识它的本面以外,其余众生随时都在它的“关注”之下,一有机会就大行劫掠之能事,夺走我们今生的善根和快乐,来世的福报也加以摧毁。因而,在八万四千的烦恼魔军中,嗔恨心是威力最大、势力最强的暴君。

 

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若连嗔恨心都不能断掉,那学习大乘佛法就没有意义了。有些人闻思了好多年,但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动不动就发脾气,且这种嗔恨心一爆发出来,哪怕释迦牟尼佛来到面前,可能也无法阻挡。就像我昨天讲的那样,即便是金刚钢铁,在他的怒火之下也会熔化。那这样的修行,应该说意义不大!

 

当然,众生的烦恼也各不相同。有些人生来贪心重,那天有个人跟我说:“我的贪心特别特别重,嗔心和痴心倒是没有,但我贪心特别大,有时候特别痛苦,怎么办?”而有些人的嗔恨心非常重,怎么样也无法控制,经常火烧功德林。但不管怎么样,即使每个人的前世因缘、根基和烦恼不相同,《入行论》也都有对治的方法。

 

其实,作为凡夫人,有时候没必要把自己吹成证悟者、瑜伽士,自己把自己抬得很高。要知道,不净粪的本性就是不干净,即使把它弄在珍宝上、伞盖上,或装饰在衣服上、帽子上,到时候不但无法成为自己的庄严,反而把全身都染污了。有些格言也讲过,不净粪撒在空中,最后还是落到自己身上,同样,依止没有道德的人,到头来还是自己遭殃。因此,有些人应该有自知之明,没必要用佛法来装点自己。

 

现在社会上的修行人,诚如第一世敦珠法王在道歌里所说,讲佛法的人很多,实际修持的人很少,即使实际修持的人很多,但能真正调伏烦恼的人很少。因此在这种时代中,大家一定要依靠殊胜的教言,对治自相续中的贪嗔痴烦恼。

 

我以前也说过,所谓的修行,就是不断串习法义,调伏自相续。前段时间,有些法师在外面时,要求一些佛友通过写纸条的方式,谈谈自己最近的修行收获。听说很多人通过学习这部论典,在对治烦恼和消除痛苦等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这就是修行的结果。修行就是经常思维法义,将其在相续中反复串习。这种串习并非一天两天,而是持之以恒、长期如此,若能这样,对调伏烦恼肯定有帮助,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虽然我自己学得不太好,这是事实,也不是故作谦虚,但我现在的贪嗔痴,跟刚来到这个山沟时比较起来,应该说有所减轻。今生遇到这样的上师、这样的佛法,我真的感觉很荣幸,这种心永远都有,乃至临死之前也不会变。即生我什么都不求,不求名声,也不求地位,但能遇到这么好的法,这就是我的福报,自己经常这样想。所以,大家在修行过程中,也应该学会调伏自己的烦恼,这一点很重要。

 

总之,嗔恨心除了危害我们以外,就没有其他的工作了。因此大家一定不能犹豫,也不要手下留情,务必要想办法把它根除掉,这就是我们修行的一个目标。

 

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

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无论遇到任何逆境,都不要扰乱欢喜的心境,因为忧愁苦恼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使人失坏许多善根。

 

在修行的旅途中,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风风雨雨、挫折坎坷,在遇到这些时,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千万不能扰乱自己的欢喜心。无论遇到怎样的不顺,心都应该如如不动,永远不要失去这份快乐。

 

当然,作为一个世间凡夫,永远都保持这种心态,恐怕也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我们有了修行的境界,在行住坐卧当中,即使遇到一些不快乐,也知道轮回中的事情不一定永远都是这样,心中的痛苦当下就能释然。否则的话,遇到一点点痛苦就伤心万分,虽然对凡夫人来讲是正常现象,但是作为大乘修行人,这样可能不太好。

 

佛陀在《月灯经》中云:“若遇安乐境,不应起贪欲。若遇痛苦境,亦不生厌烦。”也就是说,我们遇到怨敌、病痛、挫折时,不能过于厌烦;遇到财富、名声等悦意对境时,也不能过于贪执,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然而,没有智慧的人并不是这样,今天发财了,遇到各种各样的顺缘,就高兴得不得了,而遇到一点痛苦时,又难过得没办法控制,甚至想自杀,这是没有修行的一种表现。如果真的好好修行,遇到任何外境,也不会特别执著,就像对待梦境一样,梦中的繁荣昌盛、萧条败落,不可能让现实中的我们生极大的贪心或者痛苦,心总是能够坦然而住。

 

《宝积经》中说:“若心得自在,诸法亦自在。”这一点,从高僧大德的历史也可以看出。如藏地的著名译师贝若扎纳,由于牵扯到一些复杂问题,当时被国王逐出藏地,流放到嘉木绒那一带。到那里以后,尊者不管在贫穷的环境中,还是可怕的环境中,一直以修行为乐,过着非常快乐的生活,他在一首《修行快乐之歌》中唱道:“不管别人说什么,我很快乐;不管别人怎么诽谤,我很快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很快乐……”始终处于一种快乐的心态中。米拉日巴尊者也是这样,他在山洞里修行时,无吃无穿,看起来非常可怜,一个朝拜他的僧人见到后,觉得这种生活很凄惨,尊者随口吟唱了八种修行快乐之歌,现收录于《米拉日巴尊者道歌集》中。

 

当然,像米拉日巴和贝若扎纳那样的境界,我们现在不一定能达到,但是如果能长期修持,经常作一些观想假设:我遇到最痛苦的时候,怎么办?我最执著的父母、亲人死了,怎么办?如果今天有人拿刀在我身上砍,我怎么样对待?……久而久之,即便有一天真正遇到特别痛苦的事情,也不一定非常痛苦。

 

前不久,有个出家人流鼻血,到县上去就死了。听说他的母亲和妹妹悲痛欲绝,好像整个世界都崩溃了,一直抱着尸体不放,哭得昏厥过去好几次。这说明她们对事物非常执著,没有了悟到轮回的一切都是假合的,不然的话,看别人杀牦牛时,怎么不抱着牦牛尸体放声大哭?口头上谁都会说“一切众生是我的父母”,但实际在运用时,还是有很大差别。有些道友的家里人死了后,自己痛苦得不得了,简直像发疯了一样,天天吃不下饭、以泪洗面。有时候我在医院里,看到有些人死了,家属哭得死去活来,医生都没办法正常工作。

 

当然,没学过佛、不懂空性和大乘教义的人,这种举动也情有可原,毕竟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贪执自方、嗔斥他方的环境里,遇到这种逆境,扰乱欢喜心也是正常现象。但对于长期闻思大乘佛法的人来讲,这种行为也不一定庄严。所以,以后我们的亲人死了,实在伤心的话,应该悄悄地哭,不要大声哭!(众笑)

 

其实,凡夫人的嗔恨心,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顽固,关键是自己没有修,如果修了很长时间,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米拉日巴的境界。我们遇到不欢喜的事情时,自心不要起烦恼,更不应该生嗔恨心,否则今生来世的一切善根都会摧毁无余。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保持欢喜心非常重要。

 

快乐和痛苦完全建立在心的执著上。现在东西方的许多人一直在探索:快乐到底建立在物质上,还是在心上?大多数有智慧的人都承认:快乐建立在心上面,如果心很快乐,什么环境中都非常快乐。以前我去拉萨时,住在一个中等旅店里。白天,门口有一群乞丐,一直在那里要钱,到了晚上,他们就坐在一起,唱歌、跳舞,生活真的很快乐。而那个旅店的老板,赚的钱非常多,晚上跟我们一起聊天时,谈起了很多顾虑、伤心、忧愁,心中的包袱非常非常重。让我真实地体会到,快乐不是建立在外境上,如果建立在外境上,这些乞丐什么都没有,一个个晚上睡得那么香,可是这些有钱人,不要说睡得香,就连一个好梦都没有。所以说,追求物质来满足自己,让自己快乐,这是根本不现实的。当然,物质并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任何事情要不堕两边,佛陀在有关教言中也讲得非常清楚。

 

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始终要处于快乐的状态,对事物不要太执著。以前这里有个老修行人,他永远都笑嘻嘻的,发生了天大的事情,也是“不要紧、不要紧,求三宝加持”,平日里十分快乐。但很多人就不是这样,遇到一个小小的事情,就开始心烦意乱,着急得不得了,好像地球要毁灭了一样。所以快乐和自己心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心情不快乐时,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不要对事情特别执著,越执著越痛苦,最后也是于事无补。

 

下面通过理证来分析,我们的心没有必要不快乐:

 

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假设尚有扭转的余地,那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如果已经不可救药,如同碗打破了一样,伤心苦恼又有什么用呢?因此,闷闷不乐实不合理。

 

堪布根霍在讲义中说道:“我们做事情失败了,如果尚有扭转的余地,就像青稞撒在地上、还可以拾起来一样,那不必要为此失去欢喜心;如果像打烂了的碗一样无法补救,再嗔恨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从理证的角度来看,一件事情如果已经无法挽回,痛苦、生气根本没有任何利益。就像刚才所举的例子,亲人都已经死完了,再怎么痛哭伤心,他也不会活过来,如果哭声特别大,反而对他的中阴身有害。但若他还没有死,只不过是昏迷一会儿,那也用不着哭,因为他一会儿就活了,为什么哭呢?(众笑。师曰:“哎,我在讲哭,你们在笑!”)

 

若按照这个教言来对待每一件事情,人与人之间的摩擦、误解,都有改变的机会,也不会因此导致恶果,甚至出人命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要么是语言上的矛盾(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讲过),要么是为了一点小事。比如家里两个人吵架,不一定因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往往是一个人的想法跟另一个人的不合,或者语言没有沟通好,以致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记得以前在我的家乡,有人为了150元的地毯而打架,结果杀了两个人。他们若遵循大乘教义,彼此之间互相包容、理解,“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那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了。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个笑话:以前有两个人打架,一个人胆子特别小,怎么样也不敢打,他就说:“我是学大乘佛法的,不跟你打。所有的快乐都奉献你,失败留给我自己好了。”其实他倒不是大乘修得好,而是胆子非常小,但不管怎么样,这种做法还是值得随喜。因为任何的战争冲突,我们都希望尽量避免,人与人之间应充满和谐友好。

 

当然,上师批评弟子,不在这个范围之内。有些大德的教言中说,弟子因为烦恼而犯错,上师知道以后,如果没有制止,而听之任之,弟子可能还会重蹈覆辙。为了防止这种恶行蔓延,上师显现上可以严厉地呵斥弟子,这在大乘佛教中也是允许的。除此之外,为了自私自利的目的,以自相的贪嗔之心而引发的冲突,应该越少越好!

 

己二(广说)分二:一、总说嗔恨对境之分类;二、遮破嗔彼。

 

庚一、总说嗔恨对境之分类:

 

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

 

一般来讲,嗔恨心没有因缘不可能产生,而嗔恨心的因缘,就是“行我不欲”与“挠吾所欲”。不欲和所欲的对境,可以分12种、24种、36种,或者72种。(以下主要讲72种。)

 

具体而言,不欲境有36种:我自己不乐意的对境有4种——让我痛苦、遭受轻毁、当面说恶语、背后说毁谤的鄙语。同时,我也不希望这4种发生在我的亲友身上。而对我的怨敌则与此相反,让他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是我所不愿意的。这以上共有12种,各自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这样共有36种。

 

所欲境也是同样:我自己希求的对境有4种:让我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也希望我的亲人得到这4种。而对我的敌人,愿意让他痛苦、遭人轻毁、听受毁谤和恶语。这12种各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共有36种所欲境。

 

这72种生嗔境,要么是依靠我,要么是依靠我的亲友,要么是依靠我的敌人。表面上看来比较容易,但详细分析时,也有一点点复杂,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