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04课
2019年09月10日
(暂未定稿)
今天继续讲《楞严经》。课前说一下,今天是教师节,对吧?世界各国的“教师节”日期不尽相同,九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教师节定于10月5日,在中国9月10日为教师节,因此,不论定立哪一个日期都是正确的。
教师节之际,不仅包括在岗位上的老师,凡是教过我们世间和出世间知识及道德品质的,对我们有恩德的所有老师,都应受到非常恭敬的礼敬。他们对我们恩深似海,若没有他们,我们可能会一直处于迷茫无措、糊里糊涂的状态中。所以,今天趁此之机,大家应对所有伟大的老师们怀揣一颗感恩和恭敬之心。
我今早算了一下,我大概在学院教书有35年了。对一般的教师来说,这个时间可能算是比较长的了,但相对于上师如意宝而言,这根本算不得什么。法王如意宝从13岁开始,一直到70多岁圆寂,之间从未间断传法,可以说是一辈子都在教书育人。与如此伟大的善举相比较,无论是我们这些所谓的老师,还是其他诸多教书育人的智者们,从事教育的时间并不算很长。
不管怎样,今天是感恩老师的一个节日。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由衷地对各个岗位上的老师们说:“你们是引路明灯,是众生的依靠和善知识,感恩你们!”《华严经》中经常用太阳、月亮、商主、明灯等来比喻上师,的确,世间之中,老师就是引导人们向善、趋于正道的伟大的心灵工程师。
同时,我也希望,老师们能在将来不断地培养人才。不仅培养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有道德的、有利他心、有慈悲心的人才,这一点弥足重要。现今,很多老师都会把科学技术等专业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除此之外,并未考虑到他的今生来世,包括他的生活,他未来将面对的各种人际关系,乃至他的整个人生等等,其实这些知识老师也有责任教授给他们。
另外,无论是世间的老师,还是法师、堪布、堪姆、辅导员,以及居士中也有很多了达佛教甚深道理的人,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跟大家说一下,希望大家应该继续共同努力。
接下来,我们讲《楞严经》。在讲《楞严经》的过程中,我有时会引用一些历史故事,当然,一般我也不会讲毫无根据或没有必要的故事,而是我自己提前经过深思熟虑,凭自己或前辈大德的智慧观察以后才引用的。所以,作为听众,希望大家要么不学,要学就应该从开始到最后,全部都很认真地听完。
我最近抽查个别法师讲考,讲得并不是很理想。比如昨天抽查了两位法师,确实都讲得质量平平,我特意抽查了后面的内容,也就是印度佛教的菩提迦耶塔被隐没了600多年的历史。很显然,在课堂上我认真地讲了,但课后大家却没有引起重视。
现在的佛教徒有个比较大的毛病,即讲到如认识心性、加行、对治烦恼痛苦等方面,就很专注地听闻、认真地做笔记。而一涉及到文化、艺术、历史以及不同宗派之间的观点时,有些人就认为:“这个跟我的修行没关系,我是修行者,我是希求解脱者,我是马上要虹身成就的人(众笑)。像我这种马上要虹身成就的人,学古代和印度的历史也没什么用,佛教的状况、未来与我有啥相干!我此生必定成就,也许只需要六个月或十二个月,在这短短的时间当中,又何必探索历史、人类的科技呢?这些对我来说毫无价值!”但实际上,如果你真的能在很快的时间中虹身成就,那么确实可以对这些置之不理。但虹身成就并非那么简单,修行也不是马上就能解脱。
我给大家讲法的时候,也是在很认真地寻找各种不同的资料,有时你们也许觉得我上课时讲的故事这么简单,谁都能找到,但事实上,也许谁都找不到。其实,某些故事或依据在一般的书里是查不到的。昨天给大家讲的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卡宁厄姆的故事,我相信很多佛教徒和历史学家都不了解。而我是在以前去印度,还有去年冬天,以及后来在藏地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做了比较认真的研究,把所有的内容、时间都一一核对之后,才和大家讲的。可能有些人觉得“这个故事很简单”——也许它只是一个故事而已,但其实,它是我们佛教徒不得不了解的非常关键的史实。
我想跟道友们说,要听课就应该认真地听受。听佛教课和世间的科学知识都是如此。比如你听一堂课,中间心散乱了五分钟,也许某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没听懂,这将会影响后面对很多内容的理解,甚至可能因此无法再听进去了。比如历史课,我们为什么要讲这段历史?虽然刚开始这个问题听起来觉得很啰嗦,但若最关键的转折点没搞明白,后面部分就好像和整个内容都毫不相干。
听课有听课的规律。我想大家都学过《大圆满前行》,其中专门讲了闻法规律,这点大家一定要实行。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修行人,一天之中只听了一堂课,不说其他,仅仅是前后的念诵,那么多人一起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前辈的大德们是怎么讲的?比如有十万人或一百万人,或是一千人、两千人,这么多人集聚在一起念一遍《普贤行愿品》,最后会得到多么不可思议的功德——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基本知识。
现在我们用其他语言念诵可能有点困难,但用汉语、藏语还有其他的语言念诵应该是可以的,所以,若没有特殊情况,建议大家最好七点半开始的时候就参与念诵,这样做的功德和意义非常大。一般情况下,九点半课程就结束了,念诵不会花很长时间,最后回向圆满,这叫做善始善终。如果每天其他善事做不了,那么这堂课的念诵和以三殊胜摄持来闻法也是极其有意义的。
以上简单讲了一下,学习的时候希望大家重视。尤其是我昨天讲的印度佛教暂时隐没的情况,也值得在座的大乘佛教徒深思——历史的曲折是值得人们为之思考的重大问题。
接下来我们讲《楞严经》。昨天讲了六成就:信成就、我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昨天“处成就”已经讲完了,印度的圣地王舍城和给孤独园是什么样?这些都已经讲过,今天讲最后一个成就。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在这里叫“众大比丘”,在藏传佛教叫“眷属圆满”。一般比丘有很多种:破惑比丘、具足比丘等,有不同的分类。但这里指一般声闻乘受具圆戒的大比丘。总共有多少呢?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人。
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佛陀在一段时间中经常带着的眷属,《金刚经》、《阿弥陀经》的眷属也是一千二百五十个人。就像世亲论师,历史记载,他的眷属都是一千人左右。法王如意宝在晚年时,眷属是五千人左右,这是比较清楚的。
那么,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哪些人呢?有些历史中也有交代。首先是三迦叶,他们刚开始是外道,后来趣入佛教。三迦叶的眷属有一千个;目健连和舍利子分别有一百个眷属;还有一个叫耶舍居士,是当时一个非常富贵的施主,后来出家得了果,耶舍居士当时的随从眷属有五十人;还有憍陈如等五比丘。
三迦叶是一千人,两尊者有两百人,一共一千两百,再加上耶舍居士的五十人和五比丘,这样总共加起来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但一般经文中把五比丘没算入,只说是一千二百五十个人,这是当时佛陀在一段时间的眷属。
当时佛陀是怎么摄受三迦叶呢?我不知道以前讲过没有,这里说一下。佛陀刚出家不久,还没有成佛的时候,有一次遇见了频婆娑罗王。频婆娑罗王看到佛陀的庄严身相,满心欢喜,于是对佛陀说:“悉达多太子,您将来如果没有成就,想做国王时,最好到我的国家来,我愿意把国王的位子让给您,甘愿做大臣辅佐您,为您承办一切事务;如果您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也请您一定要到我的国家来,度化我国众生。”佛陀成佛以后,应邀来到频婆娑罗王的王舍城。
当时佛教还未出兴于世,外道层出不穷,外道眷属也比比皆是,佛陀就在尼连禅河边,遇到了一个名为迦叶的外道,他带着五百眷属,在河边求道。迦叶有三兄弟,其中最有智慧的,就是佛陀河边遇到的这位大迦叶了,他是频婆娑罗王的国师。
佛陀和大迦叶交谈了一番,期间,大迦叶对佛陀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他既想依止佛陀,让佛陀做自己的上师,但又顾虑重重,最终他决定请佛陀离开,便实话告知:“我今年已经一百二十多岁了,国民及大王都误以为我证悟了阿罗汉果。如果我依止了您,跟随您一起学法,那么大家都会知道我并非阿罗汉。所以还是请您离开这里,前往别的地方吧。不然人们知道您的功德远胜于我,可能就不会再供养我和我的眷属了。”
佛陀说:“如果你对我并非极为嗔恨,那么我可以在这里住一天,明天再离开吗?”
大迦叶有点犹豫,说:“不是我不愿意,只是我住处有条毒龙,可能会伤害了您。”
佛陀回答:“最可怕的三毒我都已经降伏了,世间的毒我就更不用怕了。”
随后佛陀显现十八神通,降伏了恶龙。大迦叶及其五百眷属见到佛陀的神变力后,都生起极大的信心。他们决定皈依佛陀,并获得了阿罗汉果。大迦叶的两个兄弟(伽耶迦叶和那提迦叶)及其五百位眷属,也都皈依了佛陀,随即证得了果位。所以在短短的一天中,迦叶三兄弟及其眷属总共一千个人不但全部被佛陀收服,且都获得了阿罗汉果。
以上就是迦叶及其一千眷属的来历,接下来讲舍利弗和目犍连这两位弟子及其眷属。
在《佛说初分说经》里有记载,舍利弗在皈依佛陀前,也属于外道教派。当时舍利弗名声显赫,和目犍连感情深厚,虽说修的都是外道,但彼此间有约定:以后无论谁先证悟或者得果,都要告诉对方。
有一天,佛陀弟子中最有威仪的马胜比丘(又名乌波西那)来到王舍城乞食,恰好遇到舍利弗。舍利弗见马胜比丘从远处缓步而来,诸根调寂、身相庄严,便产生了极大的信心。
他问马胜比丘:“尊者拥有如此庄严的威仪,请问您的老师是谁?所修的法又是什么呢?”
马胜比丘答道:“我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他所宣说的‘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就是我修的法。”听了马胜比丘说的偈颂,当下舍利弗就“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于是便决定带领眷属跟随世尊修持佛法。
临走之前他想起了约定,便去告诉目犍连:“我遇到了一位具足威仪的比丘,他的上师佛陀更具无量功德,传授的是稀有的缘生之法,如今我已经证悟了,决定去依止佛陀,你要不也和我一起去?”
而后舍利弗与目犍连及其二百位弟子共同前往迦兰陀竹林精舍拜见佛陀。佛陀为其宣说佛法后,他们都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这个公案在不同的经典当中都有宣说。在《毘奈耶经》里讲的偈颂是:“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记得我们之前制作过释迦牟尼佛的大唐卡,唐卡下面分别用藏文、汉文、英文书写了(上师念藏文教证):“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所以在佛教中,这句偈颂也被广泛引用,它的梵文版本就是缘起咒。通常在开光等需要祈祷某些因缘的时候,我们就会念诵缘起咒。
与世间普通大德或智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佛陀宣说了缘起法。在世俗当中,一切万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在胜义当中,一切万法远离四边八戏,是无有任何边戏的。这样的实相真理只有大慈大悲的佛陀才有宣说,而世间的任何人天导师无人可及。所以,缘起法堪称“诸说中第一”。
刚才讲到眷属,不管是“眷属圆满”还是“众成就”,这里都是指一千二百五十人,当然,另外还有五比丘,这在其他的注释里也介绍过。所以,佛经中提及的佛陀带领的眷属就是指他们,这一点作为佛教徒也应该了知。(上师喝水)
相比其他经典,《楞严经》都是四字一句的文法,这样是精炼优美,但也更不好懂了。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造诣,理解就会有困难,所以有部分内容,藏文等其他文字的翻译,会更为通俗易懂。
下面讲到这些眷属很多都是阿罗汉,也有一些是菩萨,那他们都具有哪些功德呢?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首先,这些大比丘众都是“无漏大阿罗汉”。“漏”包括了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他们已经完全断除了这三界的烦恼和有漏之法,悉数获得了摧毁一切烦恼的阿罗汉果位。《俱舍论》等经论中也讲过,大阿罗汉就是大菩萨的意思,有时候佛陀也称作阿罗汉,因为阿罗汉能够摧毁一切怨敌,即相续中的烦恼魔。因此,摧毁一切烦恼、无有漏法的大比丘众统称为“大阿罗汉”。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
说到传承,从世间角度而言,人们借传宗接代,以“子承父业”的方式将家族、事业等血脉相传下去;从佛教角度而言,佛陀将佛法传给菩萨,菩萨再传给下一代的圣者,以此法脉绵延不断、源远流长。“佛子”指的就是后者,其中菩萨是佛的意化身,可称为“意生子”,声闻因为听闻佛陀的语言而得果,可称为“语生子”。
接着是“住持”。所谓“住”,即安住于法王般的境界中,得以自在;所谓“持”,即受持教法。
所以“佛子住持”,即是将佛法代代相传的菩萨,他们既要继承佛的传承,又要如如不动地安住于正法,不断地弘扬如来的教法。
在汉地,寺院最高的负责人被称为“住持”,这一称呼在藏地或别的地方比较罕见。那为什么汉地要称住持?用汉语解释,一是有“主持”之义,二就如同前面解释的那样,既要“安住”境界,又要“受持”、“修持”以及弘扬佛法。
“住持有三莫:事繁莫惧,无事莫寻,是非莫辨。住持人达此三事,则不被外物所惑矣。”这是《禅林宝训》中的教诫,意思是说,作为住持:
第一、事繁莫惧。对繁多的琐事无有害怕之情,因为作为住持,肯定要处理包括居士、出家人在内的诸多事务。所以如果害怕琐事缠身,就不要做住持。
第二、无事莫寻,没有大事发生,也不要天天没事找事,或者纠缠于小事当中。有一些住持不掌握分寸,大事漠不关心,小事斤斤计较,弄到自己烦不胜烦,可能最后就受不住,离开了。
第三、是非莫辨。在道场有些小的是非纯属正常,作为主持,就应大智若愚,不要死活究出个对错。我们这里的有些法师刚上任的时候,对什么事情都过于分别取舍,一会儿哭、一会儿闹、一会儿又心花怒放,说:“哇,我们今天讲考讲得特别好呀!”
不过说到讲考,其实我也一样。对前两天的讲考比较满意,我晚上回去睡觉,都特别香(众笑)。如果讲考感觉不理想,我就想:“哇,我讲了这么多,你们连这么重要的典故都讲不出来……”就像昨天我讲了一个故事,到讲考的时候,我也到处去看、去“偷听”,想知道大家到底领悟了没有。结果发现,只有一个居士讲得还算可以,领悟得比较深入。也可能讲得好的在后面,我没有一一细听了。但回来的时候,我还是有点“辨别是非”,所以这样的心态也不太好,应该做到前面说的“三莫”,最终“不被外物所惑矣”,这也很关键。
在弘扬佛法过程中,无论你是不是寺院的住持,大家都有荷担如来家业的责任。因此有必要了知佛经中的窍诀:对于小事情一直浪费时间,也不值得;但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也不合理,尤其是关乎弘法利生事业的,一定要予以重视。
所以,无论寺院还是佛教中心,很需要管理经验,以及掌握分寸,既不能过于急躁冒进,比如因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就马上开除,也不能太过忍气吞声,比如做了性质严重的事情,也不敢过问。这也大可不必。
有些寺院仅有几位出家人,住持就比较悠哉、清闲。如果人数众多,就需要很多没有“住持”之称,却要干类似住持之活的人了,比如每个班级的法师,又比如各地佛教团体的负责人。这时在管理事务上,一方面需要自己付出辛勤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智慧。确实智慧是很重要的,并且人与人的智慧差别很大。同样的事情,具智慧者依靠善巧方便,终能顺利成办;缺乏智慧者则会弄得一团糟,把自他都伤透后,以失败告终。
希望大家在各地弘扬正法、管理团队的时候,一定要孜孜不倦地主动学习,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我是某某人,是很了不起的!”而是要以谦虚的心态去思考、去学习。若真能做到像海纳百川那样宽容,那每一件事情都是丰富你人生海洋的水流。随着经验不断丰富,你会发现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就成办了。正如麦彭仁波切所说:回首自己的年轻时代,智慧尚未成熟,经验不够丰富,当时所做的事情,也会心生幼稚可笑感:我原来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真可笑啊,我当时怎么这么笨啊等等。
当然,虽然此处“佛子住持”讲的是大阿罗汉、大菩萨,但我们也是佛陀的追随者,每个人也相应在各个领域应具有住持佛法的责任。
有些注释中讲,“善超诸有”原本指的是阿罗汉的功德,但因为有些功德已超越阿罗汉境界,故而也指菩萨们。“诸有”即指三有。三有再细分,有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色界有七“有”,无色界有四“有”。三界的很多细分在其他注释中有详述,佛教大辞典也可查。善妙超越诸有的意思是说,已经超越了三有,因为阿罗汉和菩萨肯定不会有三界染污,若没有断除三界染污,也不可能得到阿罗汉和菩萨的果位。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接下来讲“能于国土,成就威仪”。在不同的国家、城市中,不同的人类、众生前,显现出各自不同的庄严、寂静、调柔的威仪,断除众生的烦恼。如同《维摩诘经》中所讲:“不起寂灭定。而现诸威仪。”入定和灭定中根本不用起定,与此同时,显现行住坐卧等各种威仪来利益众生。或者解释为以身口意三门随顺众生、利益众生。
以上是“威仪”方面,下面讲智慧方面。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
“从”指跟随,随顺佛陀转法轮。无论是阿罗汉还是菩萨都随顺如来转法轮。“妙堪遗嘱”的“遗嘱”,并不是指人辞世时所留的遗嘱,而是将真正的智慧一代一代灯灯相传。藏文译本是“从转法轮,宣说智慧”,即世世代代一直宣说佛陀的甚深智慧。
宣说智慧可以断除非法的行为。如《菩提资粮论》云:“随转佛所转,最胜之法轮,寂灭诸恶刺,是菩萨福藏。”随顺佛陀宣说的妙法是最殊胜的“转法轮”。转法轮的作用是“寂灭诸恶刺”,即断除、灭尽相续中的恶刺。相续中凡是以非法为正法、以非戒为持戒、持外道邪见、内道行不如法之事等,增长贪嗔痴的所有恶劣行为都叫做“恶刺”。而断除这些“恶刺”就是菩萨的福藏。
所以,随顺佛陀妙转法轮是最重要的。对我们而言,也应当广泛翻阅前辈大德的注释。我建议在座各位学习《楞严经》时,多参考一些其他大德的讲解,至少应该看完一两个讲义,这个很重要。现在很多资料的获取很方便,可以在网上查阅,也可打印出来,或在书店中找到。尤其是汉文资料,资源丰富,获取特别方便。
有些资料现在也可能确实找不到。原本我很想寻找昨天讲的惟悫大师的《楞严经疏》,因为当时惟悫大师梦见文殊菩萨入于他口中,造完论后,文殊菩萨才从口中离开,所以他的注疏字字句句都是文殊菩萨加持的,因此我很想找来拜读。但昨晚回去之后,通过上网等各种方式寻找,结果遍寻无果,已经失传了,也就是《楞严经玄赞》。虚云老和尚所著的《楞严经玄要》也在云门事变中遗失,整本注释都荡然无存了。这些都是受到菩萨加持的注疏。
惟悫大师是唐代第一个对《楞严经》做注释的。当代一些学者把一百二十七部《楞严经》注释,按照朝代顺序以目录形式排列下来。排在第一个的就是惟悫的版本,但已经遗失了。后面是子璇等人,最后是南怀瑾先生的注释。
所以,我们既然要把这种究竟智慧代代相传,要么凭自己锐利的智慧直接了悟《楞严经》的教理,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则有必要参考前辈大德的注释。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个视频,其中拍摄了我所参考的《楞严经》的相关资料,大概有近二十个版本。给大家看一下,我顺便喝一口茶。
(上师在视频中说道:“如果有时间,最好多看一下《楞严经》的各种不同的讲记。我这里有很多《楞严经》相关书籍,本来想好好看一下,但时间太有限了。”
“这本是憨山大师的,还有藕益大师的,宣化上人的,圆瑛大师的,南怀谨大师的……好多大德们的注释。你们如果有时间,多看一下好不好?不要只读一下《楞严经》,多看一下其他的版本,好不好?拜拜!”)
这是自拍(众笑),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自拍,是吧?
因此,智慧要代代相传,还是得下一点功夫。这里我要求大家,想要学好这部经,至少也要看一下其他讲义。如果自己有能力通达经文也行,但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么最好能在课后复习一下,包括我们做的课堂讲记在内的资料。以我这辈子和经、论打交道的经验来看,要是一点课外的功夫都不下的话,那除了闻法的功德,便没有其他的收获了,因此这方面大家一定要重视。
【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接下来讲“严净”。前面讲了威仪,刚才是讲智慧,现在讲戒律。
“严净”即严格、清净,“毗尼”是戒律,意为戒律非常清净。
如《佛所行赞》中云:“于生死旷野,戒为善导师。”在轮回的生死旷野当中,如来在世时以如来为导师,如来灭度后,以戒为导师。菩萨以清净的戒律来“弘范三界”,被称为人天或者三界的导师。“弘范”就是模范、楷模,或弘扬正法的典范。
以前我讲《二规教言论》还是《入菩萨行论》时,讲过一个“混饭三界”的故事,不知大家是否还有印象。其实,汉地常讲的是“弘范三界”,意为弘扬正法,成为三界的导师,但有一个人,他一心想要“混饭三界”——“混饭三界”也不错,在三界当中哪里都可以混得到饭(众笑)。我们这里有些人就混不到饭,经常有上顿没下顿,好不容易吃了午饭,晚饭又没了着落,很愁人,对吧?当然,有些道友不是发心人员,需要自己做饭,可能会有点辛苦,但是以现在的条件来说,不管在哪里,也不论是修行人还是居士,好像也没有谁吃不起饭。
现在外面有些人为了化缘或其他目的,说“藏地特别穷,饿死很多人”,然而真相并非如此。对比非洲或阿拉伯国家的个别地方,以及我去过的柬埔寨,藏地也好、汉地也好,都不存在吃不上饭、吃不起饭的情况。在我们这边,虽不敢说混饭“三界”,“三顿”应该还是可以的。
倓虚大师的《影尘回忆录》记载了“混饭三界”的故事,确有其事。汉地有个金山寺,寺院不大,僧人也不多,寺院的香灯师,法号“持律”,是个特别愚笨的人。那时,每年的六月六日是“洗晒节”,大家会在这一天,将书籍经典及衣物等放在阳光下翻晒,以防发霉。由于香灯师比较愚笨,因此许多小僧人常会故意玩弄他,其中一个就对他说:“今天是个特别的节日,你应当把供灯的蜡烛拿出来好好晒晒。”
香灯师觉得言之有理,因为其他东西都在晒,于是他把蜡烛全部拿出来,在太阳下暴晒了几个钟头。要知道,那时的蜡烛都是天然材料制成的,不像现在,很多都是化学品,可能晒多久都不会化,因此蜡烛全部融化了,蜡油流到地上,只剩下一堆蜡芯。到了晚上,蜡油重新凝固,他以为晒蜡烛就应该是这样,于是把蜡油、蜡芯取回,晚上维那师喊他做功课的时候拿来点,却又点不燃。
因此,维那师特别看不惯他,觉得他太愚笨,想开除他,于是第二天在僧众前以“善巧方便”的语言说:“香灯师,你智慧超群,在咱们这个小寺院里实在是大材小用。现在谛闲法师在温州头陀寺讲经说法,专门培养弘法人才,是个非常有意义的地方,我建议你去往那里学习,将来成为法师利益人天,弘范三界。待你学成之日,我一定去给你当维那师。”
香灯师听完,心下极为感恩,说:“维那师对我真好,那么慈悲!我一定要到头陀寺学习讲经说法,混饭三界!”——他把“弘范三界”听成了“混饭三界”。于是他怀着感恩戴德之心离开了金山寺。
香灯师来到头陀寺,将求学之行的来龙去脉对接待他的知客师讲了一遍,并且说:“我来这里要学习当法师,将来利益人天,混饭三界!”知客师一听,知道他是被人骗来的,但由于谛闲法师有规定:允许出家人在此挂单,不能轻易开除僧人,因此他将香灯师带到谛闲法师那里。香灯师向谛闲法师介绍自己的来历后,又说:“我是大人才,不能待在小寺庙里,所以我要学习讲经说法,混饭三界!”(上师笑,众笑)谛闲法师说:“教你讲经说法可以,但你不要急,以后慢慢修学,先干一些苦活。”然后让他到厨房里做事。
他干活勤苦认真,任劳任怨,扫地、洗菜、炒菜、除粪、挑水、洗碗,脏活累活,什么都干。一段时间后,谛闲法师开始让他学习五堂功课,接着是《楞严经》和《法华经》。
刚开始,他一字一句去学,如周利盘陀尊者般,笨拙得不能熟练读诵经文。慢慢熟练掌握后,法师就要求背诵,于是他依次背会整本《楞严经》和《法华经》。法师又继续要求他背诵藕益大师的《楞严文句》,这本讲记内容颇有文采却非常晦涩难懂,但他也全部背完了。再加上同是藕益大师著述的《法华会义》(我们讲《法华经》时也用作参考),最终香灯师将两部经典及两部注释,全部倒背如流,非常了不起。
后来,他挂“副讲”牌替法师讲经,就像我们的助理法师一样,法师不在时,可直接讲经说法。并且因他语言法脉已打开,智慧顿然开显,不仅将以上四部经典、注疏倒背如流,连法义也十分精通,所以宣讲得特别精彩,完全不似以前的笨拙状态。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舍弃以往的苦行,常常是临要讲法前,还在厨房里扎着围裙洗碗,课前才匆匆换上三衣上座讲法,之后又回到厨房继续干活,从不耽误他的发心工作。
随着持律师的声名日显,原先在金山当维那的那位师父,还有当时愚弄他的那些人,心里都很惭愧,纷纷前来向其忏悔。维那师当年为了开除他而说的话,如今也应验了,在持律师讲经时,他确实成为了维那(众笑)。
持律师向谛闲法师求学时,才三十岁,那时他开始背诵《法华经》和《楞严经》。直到五十几岁时,他跟随谛闲法师前往南京毗卢寺宣讲《法华经》,并在那里圆寂了。临终时,他预知时至,瑞兆纷呈。起初,大家叫他“晒蜡法师”并非出于恭维,而是在嘲笑、揶揄他,但他凭借自己的勤苦恒心,最终获得了人们的赞誉和成就。
和古人相比,现在的修行人在研习经论上下的功夫,的确有着天壤之别。现在的人让他多看几本讲义,无论说多少次,都被当成耳旁风,完全听不进去,对此,大家应当反思。如果能成为持律师那样的大法师,到时候“弘范三界”也好,“混饭三界”也罢(众笑),“混饭”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对吧?(众笑)
以上宣讲了“戒律”和“弘法”,下面讲“悲心”。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
即示现各种身相来救度众生。阿罗汉也会有这样的化现,此处主要也指大乘菩萨们,他们示现各种各样的身相,来度化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
【拔济未来,超诸尘累。】
这是从未来救度众生的角度来讲的。“尘累”即指轮回的痛苦和烦恼,众生未来流转轮回感受痛苦时,这些圣者们能令其超脱轮回之苦。
以上这些具有如此超胜功德的阿罗汉,他们的名字是什么呢?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我们今天只为大家介绍两位,“大智舍利弗”和“摩诃目犍连”,其他的下一堂课再讲。
“大智舍利弗”,是佛陀身边“智慧第一”的弟子,在许多唐卡、画像中,他都立于佛陀的右侧。《增壹阿含经》云:“智慧无穷,决了诸疑。所谓舍利弗比丘是。”意思是,舍利弗的智慧无穷,并且断除了一切的怀疑。
舍利弗也常被称为舍利子,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为他的母亲叫做“舍利”,“舍利”是印度的一种鸟,即鹙鹭,它的眼睛十分美丽,舍利子妈妈的眼睛就像这种鸟一样黑白分明、转动灵活、明亮有神,因此大家都叫她“舍利”。当时的印度人,大多都以自己母亲的名字命名,他便叫做“舍利子”(即舍利之子)。
第二位是“摩诃目犍连”,目犍连尊者被称为“神变第一”,在画像中一般都立于佛陀的左侧。《增壹阿含经》云:“神足轻举。飞到十方。所谓大目揵连比丘是。”目犍连尊者神变无碍,他神足轻举,便能飞到十方。
他的名字是何由来呢?据说,目犍连尊者出生于一个食素修道的家族,“目犍连”是梵语,是一种名为“拘律陀”的树木,他的父母已近年迈仍膝下无子,便向“拘律陀”树神祈祷,之后便有了目犍连尊者,因此便以这种树为他取名。
在藏文中,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名字后面都有个“子”字。我们讲《维摩诘经》时也提到过舍利子名字的由来。在藏文中,“目犍连”就是“目噶”(上师念藏文),意为无结树(即没有结疤的树),他的母亲叫做“目犍连”,因此,他的名字是“目犍连子”。但在汉文和其他译本中,都没有这个“子”字。
以上两位就是佛陀身边“智慧第一”和“神变第一”的弟子。当时在场的其他圣者大阿罗汉和大菩萨们,我们下一堂课再为大家介绍。
来自:静怡苑•心灵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