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念传承)
《楞严经》
第103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楞严经》
昨天《楞严经》已经讲完了第六个魔——五十蕴魔当中前面色蕴的十个魔讲完了,现在受蕴十个魔当中的六个魔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七个魔,叫慢魔入心,傲慢的魔入于心。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
接下来佛陀讲到,在这样禅定当中的善男子,或者说善女子,这样的修行人,见到色蕴已经消了,受蕴更加明白、清晰。
它这里的每一个内容,有些注释当中是层层向上。如果层层向上的话,这些魔,可能后面的境界比较高一点。一般来讲,有些境界,我们一般的一个初学者或者说凡夫人,在修行过程当中不一定遇的到,但是也有比较相同的——我们修行过程当中遇到类似的这种魔障,会有的。那么这个时候,自己认识到这是一种魔障的话,慢慢慢慢就会好起来。
所以不同古大德的注释,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也不同,他们解释的深度也不同。
如果色蕴全部消了,遇到受蕴当中的魔的话,我们现在不一定会着这种魔,因为我们的色蕴都没有消,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话,比如说色蕴没有消的这些人,后面的四十个魔不会出现——前面没有消的话,后面的这些魔根本没有。
但其实也不是。就像我们本身的次第,皈依了以后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以后修金刚萨埵,但实际上皈依的境界在相续当中没有生起的话,那后面的发菩提心也是可以修的。
所以这里的次第,只是一个理论的次第。实际上不管修什么法,我觉得每一个的反体有些不同,因为前面色蕴的魔大多数都是我们看得到、在面前显现的魔,而受蕴的有些魔,主要是感受上的,比如说快乐、痛苦或者说傲慢、欢喜。后面想蕴的魔,主要是一些分别念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所以这些魔的话,不一定先色蕴的魔着到你的身上,再受蕴、想蕴,不一定是这样的。可能有些人着后面的魔,有些人着前面的魔,应该有不同的,所以理论的次第跟实际发生的应该有所不同。
那么这里说,色蕴已经尽了,受蕴更加清晰的时候,自己已经满足了,自己说现在已经满足了。
“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忽然无端的,自己产生了什么呢?我慢。
主要是我执很强的一个萨迦耶见的我慢。
然后次第的产生了,比如说觉得别人不如我的傲慢,对平等的人产生的过慢;对超越自己的人,产生慢过慢;自己本来没有功德,却认为自己得到了的增上慢;自己很下劣,根本不值得傲慢,比如说特别下贱的人,他有他的傲慢,这种卑慢。
这里没有说,有一个邪慢,藏文当中已经翻译了,我们这里只有六慢。《俱舍论》中是七慢。在邪见基础上产生的这种慢,叫做邪慢,比如说不信因果,或者说有常见、断见的这些慢。
那么这些傲慢,在一个时间当中同时产生,或者在一个人的相续当中,这些慢都已经产生。
【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那么有了傲慢心的话,他就轻毁,轻毁什么呢?十方的如来。
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的十方如来,他会轻毁、诽谤、轻视。
这样的话,菩萨更不用说了,十方菩萨肯定会轻毁的——更何况说佛菩萨以下的声闻缘觉。
更不用说我们世间的天龙、鬼神或者人类,这些都是更不用说了。
所以傲慢,大家都知道,是非常可怕的。一般来讲,傲慢的人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傲慢,自己还认为自己的见解很正确。我们平时在聊天的过程当中也好,交往的过程当中,有一些是比较愚笨,众生本身是比较愚笨的,但自己一直充满信心,自己认为很了不起。但实际上,自己相续当中要么是充满邪见,要么骄慢十足,各种毛病,自己都不发现。
其实人所谓的智慧,并不一定是看别人的过失,这个叫做智慧,而是反过来能观察自己身上的过失,经常会深入的看自己,这种智慧是非常需要的。
有些人,真的,自己还觉得自己很谦虚,但实际上——刚才上面讲到的这七种慢,或者我们《亲友书》里面讲的,比如说有一种骄慢,你的年龄、你的才华,你的长相,你的财富,一直陶醉在这样的境界当中,这种人也是比较可怜的。
而且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不把佛法、上师、僧众放在眼里,自以为是,自己说什么都是对的。
【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
这种慢魔叫做“见胜,无慧自救”,他觉得自己的见解很超胜,没有智慧而去自救。
因为没有智慧的话,用这种邪知邪见来救自己是很难的。这里每一个魔的名称都比较长。
如果你提前知道:“我有什么傲慢的,我可能着魔了”,这样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你知道它并不是圣者的证悟相。
如果你把它作为圣者的一种解脱或者证悟的话,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于你的心。
每次一讲到魔的时候,有些注释先从外道所说的那样的一种非理作意,慢慢慢慢完全变成魔,最后的话,有头有相的一个魔众入于你的心,也有这样注释的。
但实际上,对我们的修行造成障碍,这叫做魔,我们经常说魔障。如果没有造成障碍,这不叫魔。所以按照有些注释里面所讲的一样,不一定非要外面有个可怕的、有形象的魔王,从你的鼻孔当中,或者从你的身体里面入进来,也许有这种现象,但是也不一定。最主要是你的傲慢慢慢坚固了,坚固以后,功德没办法生起来,已经对修行有障碍了,这个时候魔已经起到作用了。
所以大傲慢魔入于心,那它做了什么呢?
【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毡华。】
这个比较可怕的,不是佛教徒的话,倒也没有什么,他也不会拜这些。
但如果是佛教徒,生傲慢魔了以后,他就不礼佛塔、寺庙,还有摧毁佛经、佛像,甚至在有些施主面前说:这些经书、这些佛像没有什么意义。
如果我们分析到底的话,这些要么是金子,要么是黄铜,或者土粉做的,树木雕的,等等等。佛经也是,像贝叶经是写在树叶上的,或者在一些细毛,一些棉布上画的,在以前那个时候,可能没有现在的这种纸。
【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
有些注释解释说:“我的肉身是真正的佛,这是真常在的,你们不给我恭敬,不给我顶礼,反而崇拜那些土粉、树木,这实在是太颠倒了”。
那些人可能真的着魔了,对佛经佛像都不去供养、恭敬。自己肯定有目的,欺骗人,或者是赚钱,有各种目的。
【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对他深信不疑的这些信众,因为听从他的胡言乱语,开始诽谤佛法,摧毁佛像。
当时文革期间,真的那个时候,我们藏地按理来讲,有些老百姓有一定的信仰,那个时候懂理论的个别高僧大德和出家人很坚强,其他很多没有深入闻思的那些人、人云亦云的那些人,普遍加入了各种摧毁三宝的活动当中。然后开始摧毁,埋在地里面,用火烧,扔在水里面,那种乱世动荡年代,什么事情都会做的。确实让很多的众生怀疑,误入歧途,让这些众生慢慢慢慢可能入于无间地狱,今生来世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业。
所以我们要知道,自己现在是一个出家人,现在是一个佛教徒,但一旦自相续当中生起邪见的时候,会不会把佛经、佛像全部都扔到很远的地方?还要在别人面前说一些似是而非,看起来好像有道理的话:“啊,这些佛经只是白纸上的一个黑字而已,佛像的话,要么是木头雕的,要么是金子做的,这不是浪费啊”。
以前虚云老和尚在鸡足山的时候,有一个将军叫李根源,他当时也跟老和尚不是说:“你们佛教的这些佛像,完全都是浪费金钱而已,只是金子、木雕这些材料而已,没有必要的”。老和尚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但是它还是有意义的。比如说是孔子的雕像,他好像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它有它的意义。还有我们家里面摆的父母的像,还有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些有历史意义的雕塑、雕像。跟他讲了这些以后,慢慢慢慢,据说他也皈依佛门了。
确实,如果你不明白这些道理的话,佛经为什么有加持?佛像为什么有加持?它只不过是一个泥土而已。但如果真正懂这个道理的话,它不仅是一个四大组成的东西,它的背后应该有历史的价值,有文化的价值,有宗教的价值,还有信仰的价值,还有诸佛菩萨谛实语的加持,还有加持力的价值,有很多很多的价值。
不仅仅是佛像,我们很多东西都有它特殊的象征意义。比如说我们的身份证和护照,如果它没有一个特殊的价值,看起来也是一样的,也是几张纸叠在一起,上面有几个字而已。各个国家的国旗,如果它没有一个它的象征意义,实际上也只是一块布,在上面写上了一个符号而已,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了。
各个国家的话,包括他们的历史人物、雕像、胜利的象征,等等等。包括我们世间当中,比如说世间人特别执着、在意的,家里面挂着的结婚照,这些实际上只是一张照片而已,但是它有它的,一个是历史的意义,一个它有一种人们所谓的感情,已经以文化的方式融入其中。
所以,为什么佛教徒对某一个上师的照片很在意?某一个教言的书特别在意?不仅仅是我们佛教,在整个世界上,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文字、一个佛像,实际上它有我们眼睛看不到的一个更深层次、多维的,很多方面的价值,这种价值全部抹杀的话,不仅佛学方面要解释,世间任何一个方面可能都值得思考。
所以说,这些人如果相续当中产生了一个傲慢,或者是邪见的话,确实会做很多不如法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正面的理解,或者进行回答的话,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最终的话,这些人也失毁了正定,从而沉沦、堕落,非常可怜的。
这是我们讲到的第七个,傲慢魔,下面第八个叫轻安魔,轻安的魔,入于心。
今天我稍微慢一点,昨天好像我自己觉得是不是太快了?本来昨天讲了很多,结果比平时时间还要快。太快了,可能你们也听不清楚,我自己有时候也不知道在说什么,有时候我也不知道忙什么。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
在这样的禅定当中修行,或者在这样的境界当中入定的诸位善男子,见到色蕴已经消尽,受蕴的话,更加清晰、明白。
那么在这个时候,“于精明中”,于精明的心当中,能发现圆满和觉悟的、精细之理,也就是信心。
这样的一个精明的心当中,通过修行觉悟到一定的境界。
这个时候,“得大随顺”,好像在修行过程当中没有任何的障碍,不但没有障碍,而且想什么都如愿以偿,特别的顺利。
我看有些注释当中说,他想见谁,就会见到;想去哪里,就去到哪里,比如说想见文殊菩萨,就见到文殊菩萨;想见观音菩萨,就见到观音菩萨;想见上师,就能见到上师,什么都能见到、能做到,特别顺利。有些好像在修行当中,自己感觉上也好,实际上特别顺畅,没有什么阻碍。
【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
这个时候,他心里忽然产生无量的轻安。
轻安的话,一般是身心比较堪能、自在,不会有阻碍,特别轻松的境界。
自己就开始自言自语,在众人当中说,我现在已经得到了圣者的果位。
没有说大乘小乘什么圣者,反正我已经开悟了,已经得到了果位。
现在已经获得了大自在,像我们其他论典当中讲的十种自在一样,寿命自在、来去自在等等,很多的功德自然显现。
那么,其实这个叫做:
【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
这种境界的名称叫做“因慧,获诸轻清”,因为可能有比较中等的一个智慧,获得了一些轻清。
轻清,有时候是轻在前面,有时候轻在后面。有些版本当中两个都是一起的。古文当中也许是故意这样要调个,下面的“好轻清”,也是调了个。实际上它是觉受当中因智慧获得的一种轻安。
你如果明白了的话,没有大的问题,它不是圣者的证悟。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圣者的觉悟,则有一分叫做好轻清魔,入到了你的心。
“自谓满足,更不求进”,自己已经非常满足了:“我现在修行都已经好了,不用再精进了”。
其实我们有时候,虽然可能不是真正的着魔,但是有些闻思的时候,自己觉得已经究竟了,比如说得到了毕业证,得到了学士证,或者说闻思了十年、二十年,觉得已经满足了。
我看我们精进确实不够,现在我们这里有一些道友,闻思十年以后,自己特别满足;二十年以后的更满足,三十年还不断精进的话,比较少。
像我到了学院算是四十年,但还在下功夫,反正每天都是看看书。堪布堪姆因为讲课,不得不看书。除此之外,不知道我们普通的道友当中,30年、40年,还在每天看书,每天都是不断的这种人,有没有?
其实乃至佛果之前,我们的精进是不能松懈的。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是这么讲的,大家应该是记忆犹新。
所以有些不一定是着这种轻清魔,自己好像到了一定的时候,觉得我在学院里面待了这么多年了,已经可以了。该满足的地方不满足,不该满足的地方已经有满足,其实这样也不是很好的。
如果我们的一些毛病要改的话,这个有满足感是可以的,比如说有些人在修行过程当中发现自己的过失,他就勇敢的去改变,这个很重要的。
真的,毕竟我们都是凡夫人,凡夫人的话,自己的行为按照以前自己顺其自然的方式,发现这样的路不太对,然后自己开始调整,调整的时候,离开了原来的舒适区。一定要认真的去改变自己,强迫自己改变,这是非常勇敢的。虽然走错了一段路,但是自己如果改变过来的话,每个人的心是可以改变过来的,这个是很好的。
但是千万不能到了一定的时候,听到几堂课以后就满足了,或者学了几部论典以后就满足了,或者说得到了某个证书以后,再也不想学了。
世间人也是这样的,比如说已经考上了公务员,或者是考上医生了,这个时候,原来的知识全部抛之脑后,就不太愿意学习了。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毛病。
我们如果真的像前辈大德一样,学到老活到老、修到老,这样的一种精神的话,还是很重要的。
我们在座的各位,现在很多人还是很努力的在求学。但是你以后如果有机会到了方丈的时候,天天都是找一些领导,跟他们喝茶:“我的茶非常好,一个香港的朋友给我的,这个茶是澳门的朋友给我的。我以前在求学的时候,我学过中观,学过因明,不过现在几乎全都忘完了。不过现在也不用,我们现在准备跟某一个企业谈融资,这个融资对我们的现在的股票来讲,还是比较重要的。我给我的弟子们,我给我的徒弟,今天早上都是训了一遍……”。这样慢慢慢慢……
我们自己的心态,原来还是很认真、很普通、很精进的一个求学者,慢慢慢慢,弟子也多了,地位也有了,什么样的话,天天都是在茶馆里,或者说天天都是这样,那慢慢慢慢,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
【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刚才讲了,自己没有努力,有一种轻安的魔着了以后,不会特别去上进、不断的求学,那么这种的人,大多数变成我们前面所讲到的一样,无闻比丘。
无闻比丘呢,他得到四禅以后认为是四果,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分别以为是第一果、第二果、第三果,最后到了第四禅的时候,认为是四果,结果在四禅结束他开始堕落的时候:“佛原来说四果阿罗汉是没有堕落的,结果我看到我下一世要堕落,那佛陀说的是不准确的。”然后对佛产生邪见,最后堕入地狱当中。
这些人,因为自己的闻思不深入,包括因果不虚的有些道理,他没有深入的研究,这样的原因,最后都像无闻比丘一样,让很多的众生产生怀疑,或者说是误导很多众生,最后自他一切都堕入阿鼻地狱,感受无量的痛苦。
所以这种属于失于正定、正受,从而堕入到魔的眷属当中,最后感受地狱的痛苦。
这是我们讲的第八个魔。
第九个魔叫空魔入心,空性的魔入到心当中,这个意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又不断在这种境界当中禅修的善男子,见到色蕴消失,受蕴清晰、明白。
“在明悟中”,在光明和觉悟的境界当中,得到什么呢?“得虚明性”。
这个“虚明”并不是我们所讲的明空无二的本性——在一个觉悟的境界当中,他得到什么呢?全部都是一种空虚的明性,说白了,一种空的境界。
那么,其中他忽然想起了什么呢?心全部都归向于永灭。
一切都是没有的——心里面所产生的,包括前世今生也好,一切都是没有的。我们经常说:“上无佛道可求,下无众生可度。”因果也没有,善报也没有,四谛也没有。
“拨无因果,一向入空”,什么都没有,一切入于一种空当中。
“空心现前”,这样的空在心面前现前。
空的境界现前,我们经常所谓的单空。
“乃至心生,长断灭解”,乃至心中产生一个长期断灭的见解。
有个别的注释是这样解释的,可以这么说。
或者按照每一个的规律来讲:“此名什么什么”。有些注释在这里加了几句,“此名定心沉没”等等,加了一些。还有一个藏文,不是现在有两个藏文版本吗?有一个藏文的版本,把“乃至”改为“此名”,此名心中灭了常边和断边的见解,一种无常无断的空见,它的名字叫做已经断灭了常断的空见,有不同的解释方式。
凡是古文当中,基本上没有看到“此名什么什么”,这个名称是什么,按理来讲应该是有的。
刚才个别藏文当中讲的一样,这个名字叫一种断灭的见解,这样可能应该可以。因为前面没有“乃至”什么什么名字,比较少,基本上是没有的。按照它的规律,“乃至”没有也可以。不过前辈大德们怎么解释都是可以的,问题不是很大的。
如果觉得一切都是空的话,它是一种断灭的见解。
那么: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
如果你发现的话,没有什么大的过错,这不是圣者的境界。如果你认为它是圣者的一种解脱或者境界的话,那有一种叫做空魔,这个空魔入于你的心。
所以你看这里,有个空的执着来阻碍你的修行的话,这叫空魔.空魔并不是一个空空的魔,忽然跳过来,入到你的心间。也不一定,也可能有这样一个有形有相的魔,入于你的心间。
那么入了这个魔以后,就开始诽谤持戒的人,你们是小乘的,你们是声闻乘,不用持戒的;我们是菩萨乘的,一切都是空的,哪有什么持的戒,哪有什么犯的戒,什么都没有的。
现在也有这样的,包括有一些狂密,有一些狂禅,说什么都可以行持,没有必要取舍因果、受持戒律,等等。这样的也是比较严重的。
【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
这种人的话,经常在一些有信心的施主面前,自己吹捧,没有什么因果,喝酒也是没有问题,吃肉也是没有过失,“酒肉穿肠过”;还有邪淫,做不净行,各种各样不如法的行为。
【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
因为这种魔力——有一些魔,它有它的一种力量,他的行为虽然看起来特别不如法,但是在这些人的后面有很多特别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有财富的人,一直争先恐后的跟着他。“摄其前人,不生疑谤”,而且他们也不会对他产生诽谤,产生怀疑,一直是忠心耿耿。
在末法时代,无垢光尊者说,像蛆虫一样的眷属多的话,也没有什么用的,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因为浊世的时候,人们的观察能力也比较差。再加上那些人,在别人面前他们非常擅长,他们喜欢什么,自己就怎么样给别人讲。这样以后,别人也不会对他有什么诽谤,大家都是跟着他。有些人如果觉得他的有些行为不如法,那么他的跟随者会跟他拼命,进行反抗,等等。
【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
因为这些魔鬼入于心很长时间,到一定的时候,可能他的行为更加疯狂,一些禁行,经常食用不净粪,或者说食用一些酒肉,不断享用,说“净秽平等、自他平等”等等。
当然有了这样的见解倒是可以的,但没有这样的见解的话,以前汉地的有些大德,他们自己按照声闻乘的行为,受持戒律方面是比较清净的,这个时候看到了个别的一些密宗的词语,包括我们所谓的五肉、五甘露这些,他们也是不理解。
这个应该是情有可原,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恨。确实密宗当中有这样一种高深的词,但是没有这样的见解,直接去享受的话,到目前为止,密宗正规的寺院当中也好,高僧大德的行列当中也是没有的。
比如说我们今天在座的很多人,不管藏传佛教中那么多的密宗寺院和密宗修行人,但是他们在行持的过程当中,也尽可能的如理如法。但有些可能确实,他们对于个别行为不理解的话,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所以说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什么说很多密宗高僧大德解释的时候说,如果你的见解无取无舍的话,行为上绝对不能做一些疯狂的行为。一直严格遮止的原因也在这里。
【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因为这样的原因,最后破了佛陀制定的律仪、戒律,欺骗了很多业力深重的人,最后的话,他们也是堕入恶趣当中。
这些主要是什么呢?“失于正受”,丧失了正定和正受,从中开始堕落,这个原因。
下面我们讲最后一个,第十个淫魔,淫魔入心。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
也是在这样境界当中不断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在修行过程当中会见到色蕴消亡,受蕴更加清晰。那么在修行的时候,品尝到了虚妄和明了的境界,这种境界深入人心,深入骨髓,特别深。这样修行的时候,心里突然产生了无限的贪欲。
这也是一种违缘。有些人修着修着,不但不能断除贪心,反而生贪,就像我们以前讲的婆罗门女故事一样,她在寂静地方修行的时候,欲望更加强盛。
而且他的欲望强盛到,最后发狂、发疯。并且行持贪欲,邪淫、淫行。
有些解释贪欲,是直接在行为上进行,因为他修着修着……。这也是一种违缘,他的贪心不但没有压制、根除,反而生得非常严重。
【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
这种境界的名称叫做“定境,安顺入心”,禅定的境,安住,随顺入心。
这可能是禅定过程当中没有智慧,过于的安住,最后的话,心灵深处贪欲的种子翻出来了。
“无慧自持,误入诸欲”,因为没有智慧护持自己,最后误入了贪欲的泥坑当中。
有些出家人也是这样的,出了家以后,反而行为都有点极端。以前当居士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出了家以后,马上还俗,还俗以后,在很多人面前说出来的有些语言……。有些人说,他为什么当初出家,他这么可悲、这么可怜。
甚至有些人自己觉得很自豪,这肯定是一种魔相,觉得自己出去以后找到个谁,跟道友也好。我们一般藏地的话,即使破戒了,也是非常羞耻、可耻的事情,所以尽量保密。但有些人好像不是这样的,如果他还俗了,好像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种人最后修着修着,自己都是入于贪欲当中。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如果你已经明白了的话,这是自己的贪欲已经发作,问题不是很大的,不是什么境界。
很多人可能都不会这么想,也不好说。有些人在坐禅的过程当中,自己觉得自己可能修好了双运,修好了什么智慧,也可能有这样的一种邪知邪见。
【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
如果认为这是一个圣者的相,那贪欲的魔入到你的心当中。而且它的结果也比较严重,一向给别人说:“贪欲是菩提道,烦恼即菩提、贪心即智慧”等等。而且还要度化那些白衣居士,平等的,没有年老、年少,或者说没有什么美丑,平等的跟他们行欲;而且与他行淫行的这些人,当做是自己的法子,当作自己的佛子,当中自己的大弟子,用这些来称呼。
确实,尤其作为出家人,一旦自己清净的戒律实在是没办法守持的话,前两天所讲的那样,最好自己舍戒,或者自己还俗,这样的话,明明白白。佛陀也是开许的,佛陀并没有说永远、必须要守持。如果自己实在是没有缘分,贪心过多的话,也没有什么。可能是一段时间,大家说这人已经还俗了,这个人穿在家衣服,可能议论一段时间,至少对其他的众生没有危害。
但是,如果自己没有这样,还以什么修密法、修双运,或者说是自己修行境界证悟的一种象征,这样来骗其他众生,那这个过失是非常大的。
【鬼神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
因为魔鬼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在末法时代,贪欲心是比较厉害的,看起来是一个瑜伽士,瑜伽母,行为却很不如法。这些的话,他摄受的这些凡夫弟子,反而比清净戒律的人的弟子数字还多,一百的、二百的、三百的、四百、五百、六百、上千、上万。
弟子再多,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意义,尤其不重视清净戒律的话,也慢慢慢慢,很多人到最后可能失去道心。
像我们上师如意宝和贝洛法王,确实那一代的高僧大德当中,更是了不起。像贝洛法王,印度有那么多的高僧,但是他培养的出家人僧团,像他那样,几乎是很难的。我们好像在《西游》里面也提过。
法王如意宝的话,大家也应该清楚,他示现圆寂已经二十年了,但是他传承的清净僧团,现在也是那么多。
当然末法时代,百分之百全部都是清净的话,也很难说。但不管怎么样,如今在这个世界上,如此重视别解脱戒的僧团,是比较罕见的。
所以说,我们将来如果自己因缘具足的话,好好的弘扬佛法的话,以密咒士、瑜伽士的方式来度众生可能走的不远。虽然以前有过一些,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都走不下去了。最后的话,连自己的生活都有一点困难的。有些人说我是成就者,我什么什么,说的很厉害的,但是慢慢慢慢,最后不要说度化众生,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
如果真的要想利益众生的话,受持清净戒律、以出家的形象的话,这是最好的一种方法。
这种人虽然眷属很多,但是实际上他最后的下场也不一定很理想。
【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
魔王的话,好像真的是个魔王一样,他的心到一定的时候产生厌离心,对这个人也是有点讨厌,不想跟着他,不想利用他,他没有什么价值了。离开了刚才这个人的身体,原来是魔王在背后一直给他加持,他很有威德、很有威望的——有些人的威望,不一定非是一个好的威望,不好的威望也有。
那威德力既然消失的话,可能那个时候承受了各种恶业,会受到王法的惩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收场。
【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些人实际上让很多众生堕入无间地狱,最主要是丧失了正定、正受而堕落的。
现在这样的这种邪教,像美国,各个地方都是比较多的。
所以我们能弘扬的话,就弘扬正确的佛教。如果实在自己没有弘法的机会,那自己再去一个比较寂静的地方,自己忏悔、自己修行,这样的话比较好。
以上十种受蕴的魔,已经讲完了,下面是一个总结。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佛告诉阿难,如是上面讲到的,这十种修行禅定过程当中的境界,都是与受蕴——我们前面讲的,禅定的心跟受蕴的魔进行交互,互战,这个过程当中,妄心和禅定的心,这两个心交互的过程中出现了这些境界。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因为众生特别的愚昧无知,顽固不化,自不量力,自己根本不知道——我们众生真的不知道自己,自己认为自己很好,遇到了这些因缘以后更不知道,所以经常说我已经得到了圣者的果位,说大妄语,最后的话,自他都堕入无间地狱当中。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佛陀告诉阿难,你们将来也应该按照如来的教言去做。我灭度以后,上面的这些魔事,尽量给这些末法众生多讲一点,多传一点,多开示一点。
我们也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因为我们自己也好,他人的话,经常有这些魔众来干扰。原来我们讲《现观庄严论》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收获很大。我们讲《般若摄颂》的时候,很多人也觉得确实需要精进,在魔王面前如果不挑战的话,肯定会失败的。作战失败以后,你再也没办法前进了。
实际上修行是很艰难的,对每个人来讲是有挑战的,不是一帆风顺。不仅是我们,前辈的这些大德们,他们都是如是的辛苦,我们看一下《第一世敦珠法王的自传》,我原来不是翻译过吗?一看的话,好像天天都和鬼神作战,很难的。《维萨空行母的传记》也看一下,也很难的。她是那么了不起的一个空行母,大圆满的智慧金刚歌随时都可以唱起来,但是那么的痛苦。她的有些痛苦,也是跟我们现在有些女性同志的痛苦,她们的烦恼,不确定性,没有安全感,基本上是相同的。而且各种感情、人际关系,全部都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也是非常痛苦。
所以我想,这种痛苦和磨难,并不是没有,但有的话,我们也尽量的去挑战。
“遍令众生,开悟斯义”,让很多的众生,让他们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令这些天魔不要乘虚而入,不要让他们有机可乘,“得其方便”。一定要护持和保护这种修行人,最后让他们获得无上道。
所以我们讲经说法真的很重要,大家听经闻法也是格外重要。在修行过程当中,可能会有一些困难、痛苦,但是这是非常正常的。我们现在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大家都应该把它当做最好的一个时刻,以后如果你去回味的时候——我们人就是这样的,往往当下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时候的快乐,一旦失去了以后,回过头来:噢,原来是那么的好!
我们经常有这种感觉么,比如说跟上师一起的时候,或者原来在大经堂里面听法的时候,那个时候也觉得没什么,每天都有这堂课,凡是大家不打瞌睡就可以。但是到后来一看,噢,那个时候的生活还是很有意义的,今生来世都很有意义。
所以希望每天、每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至少自己有一点收获。不是光在别人面前活着就可以了,一定要在我们所学的知识当中,抓住一部分自己的东西,这里面如果抓的话肯定是有的。
比如说我们今天讲了好几个魔,然后用这个经的道理对照自己,或者其他的有些教言,每次都是对照自己,自己深入的去了解其中的意义,那对我们的修行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没有这样,过了多少天,就像《水木格言》里面讲的一样,石头放在水里面的话,过了一百年,它的本性还是没有湿润,所以这样的闻思修行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我们的心态很重要,摆正心态的前提下,自己尽量每天都是接受一点,这样的话,哪怕我这辈子能完整的听一两部经典也好,或者说多少堂课的话,这也算是自己的一种福报,看你怎么样认定的。你觉得,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耽误来对待,还是觉得这一堂对我很重要。
我和有些堪布聊天的时候,我们总觉得以前在上师们面前听法是最有意义、最精彩的。在人生当中,如果别人问的话,自己很好、没有任何压力去学习的话,应该是人生当中最精彩的一段。
可能有人认为,最精彩是我年轻的时候、长得比较好看的时候,或者是我有钱的时候,但实际上我们都不会追求这些。
应该最有意义的就是这一段,大家还是应该珍惜自己每天比金子还珍贵的时光。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