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念传承)
《楞严经》
第104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下面我们开始讲《楞严经》。
我们前面讲了色蕴、受蕴,这两个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想蕴的十种阴魔,也有一个总的宣说和分别的宣说。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
这里讲,善男子在修禅定的时候,前面讲的色蕴和受蕴已经尽了。
当然不一定完全是前面的尽了再修这个,不一定。但是从它的次第来讲,先是色蕴和受蕴已经尽了。
“虽未漏尽”,虽然漏尽通还没有得到,烦恼也没有完全尽,但是修想蕴的过程当中,心已经离开了他的身体,就像飞禽关在笼子里面已经离开,离开了束缚。
【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那么他已经成就什么呢?从凡夫身,一直上升,我们第八卷里面讲的,得到菩萨六十个圣位。
中间有六十个圣位,大家应该记得很清楚:三渐次、干慧地、十住十地共五十五位,最后到妙觉,总有六十个圣者位——那么这个已经一步步过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六十个圣位。
“得意生身,随往无碍”,他已经获得了意识形态的一种身体,意生身体,可以随心所欲的前往、来去,没有任何阻碍,就像飞禽离开了鸟笼一样。
就像我们以前讲的意幻身,它是一种幻化身。
其实我们的身体也是一种质碍,受也是一种质碍,这个想,分别念也是一种障碍。为什么众生在轮回当中一直离不开?有时候是他的身体没办法超越,有时候是他的心灵没办法超越,有时候是他的感受没办法超越。从细节来讲的话,五蕴都有各自的一些因缘束缚着我们、捆绑着我们。一旦我们修行得成,我们就离开了五蕴的束缚。一旦离开了五蕴的束缚,我们就得到了这些圣者位,可以随心所欲,来去自由。
前面讲一个这样的成就。下面讲想蕴,想蕴到底是什么呢?通过比喻来说明。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比如有一个人,他已经睡着了,睡着了以后开始说梦话。
有些人一起住宾馆的时候,旁边一直说梦话,有些人故意问他,问他的话,他也是会说很长时间。
那么,他在说梦话的时候,其实这个说梦话的人,自己是一无所知的。有些可能醒来以后稍微知道一点点,有些根本不知道。
我有一次自己晚上睡觉穿的一件衣服,已经出汗了,我就换了另一件衣服,但是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再怎么想的话,根本不知道我到底是怎么换的,一点都想不起来。就像这样的,有时候说了梦话以后,根本自己都不知道。
“音韵伦次”,而且他自己说的这些话,不管是声音也好,所讲到的这种韵调,还有所讲到的内容,全部都是条理清楚,逻辑层次很分明。
当然梦话有差别,有些不一定说的那么清楚,有些呢,所表达的内容特别清楚。
“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旁边没有睡着的人听得很清楚。
“此则名为,想阴区宇”,那么这个称之为想蕴的障碍。
意思是什么呢?刚才说梦话的人,实际上被想蕴遮障了,他自己根本不知道。离开了想蕴的人,或者旁边有醒觉的人,完全都是清楚的。
应该密宗相关的有一些论典当中有这个比喻,旁边一个人做梦,另一个人没有做梦,做梦的人相当于是我们众生,旁边清醒的人相当于是已经断除了这种障碍的人。这两个,醒觉和未醒觉之间的差别。
所以想蕴相当于是一个人正在做梦说梦话,自己根本不知道。我们的心,也是被它束缚着,可是自己不知道。在因明当中讲,梦的话,它是一种迷乱的意识,并不是正确的想。当然在密宗当中,如果我们修梦光明,可以把它转为道用,转为道用的时候,认识了梦光明,这个时候,有正确的一部分。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
如果,我们的起心动念——有些注释解释为第六识细微的部分。动念也好,或者第六识细微的部分已经尽了以后,所有的这些浮想联翩,所有的这些分别念全部消失、根除。
那么在这个时候,于明觉的心性当中可以入定,可以安住,这个时候,像是除去垢染一样——明镜上、镜子上的垢染除去以后,什么样的影像都可以显现。
同样的道理,“一伦生死”,“一伦”指的是我们前面讲的十二类众生。所有轮回当中的十二类众生,从产生一直到死亡,整个生死流转过程。
“首尾圆照”,像在镜子里面显的影像一样,全部都清清楚楚。
意思是说,一旦我们的想蕴全部都尽了,在禅定的明镜当中,所有自他的生死轮回,从头到尾,所有的这些过程,全部显得清清楚楚,这叫做想蕴尽。
像善财童子在弥勒菩萨面前看到整个发菩提心的坛城一样,我们一旦通过禅修,净除了自己障碍的时候,确实能见到了许多自他众生的生死。
如我们还没到达那么深,其实我们平时要经常修行,这种修行并不是说非要空出一个时间,应该是在行住坐卧当中经常观自己的心。先开始观察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经常按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有些境界,包括一些明空无二的境界,经常习惯性观的话,最后对心性也好,对外在的世界应该是很容易明白的。
理论的学习当然是非常重要,作为佛教徒,如果不懂理论的话,寸步难行。现在很多人都不懂佛教的理论,但是光是理论上懂,实际没有修行的话,也是非常的表面。讲是讲得很好,但内心当中没有的话,一旦没有讲的对境,自己没办法用。
当然我是说说而已,其实自己也是很多事情没有做到,也做不到,但它的重要性确实是知道的。因此我们有些堪布堪姆的话,每天都是一点点,没有太多的话,自己是比较重视修行的话,哪怕是一个偈颂——我们原来是要求堪布堪姆带班的过程当中,至少是附带一个修行的教言,如果这样的话,慢慢慢慢潜移默化,我们恶劣的分别念会有改变的。
当然个别人的话,可能再好的法也是没办法,这个我也有经验。有些好像法越来越深的话,相续越来越坚硬,所以实在是没办法。好像不听法还好一点,听了法以后更加顽固了,也有这样的。但是这个是极少数,我们大多数的人对佛法肯定是有相当好的因缘。
像我们,也是在这么一个大众当中给大家讲,具体相续当中怎么样的话,也没有时间,像以前的话,每天都是在下面一个一个讲考,会有这样的。
但我希望我们的法师们、辅导员,对下面人的根基也好,对他们的修行稍微了解,这个是很重要的。作为一个法师,对自己身边人,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误解、误判,但基本上知道他的修行怎么样?他的理论怎么样?他理解的深度怎么样?作为一个法师,也要了解。
所以这里也讲了,如果我们的想蕴修的很好,可能自他一切轮回虚幻不实、如梦如幻的现象,全部都能照见无余。
【是人则能,超越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那么这种人,能超越五浊当中的烦恼浊。
烦恼的话,贪心和嗔心,如果我们能把妄想制止的话,那贪嗔的烦恼浊不会强盛的,其实所有贪嗔烦恼都是妄想为根本的。
如果我们要观想蕴的根本,“融通妄想以为其本”,“融通妄想”,有些大德解释成前五识的妄想;有些解释为质碍,因为我们有了妄想以后,可能对身体有质碍,对什么都有质碍。
我们前面说色蕴的时候,“坚固妄想”。受蕴的时候,“虚明妄想”,这里是“融通妄想”。
“融通妄想”,实际上这种妄想对身体,慢慢慢慢有一定的质碍作用。比如说你想吃什么东西,那这个妄想慢慢变成口水,变成身体的反应,语言的反应,等等等,所以“融通妄想”是想蕴的根本。
接下来我们讲五十阴魔当中的第二十一个魔。也就是说,想蕴有十个阴魔,其中的第一个,贪求善巧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叫做怪鬼,入于你的心,干扰你。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
善男子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前面讲的受蕴已经尽了,虚无缥缈,已经没有实质了。也不受色蕴和受蕴的这些邪知邪见的控制,他的智慧和禅定越来越圆满、清楚。在这样的三摩地当中,心里爱求一个“圆明”,它有一种贪着,这种贪着越来越锐利、勤奋、精进——他贪求的是一种善巧。
可能度众生的过程当中,他特别想善巧度众生,或者在修行过程当中,想获得神通、神变等等,凡是任何一个贪着,最后都容易着魔。
所以他在这样的禅定修行过程当中,特别精勤的过程当中,有一种贪求善巧。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这个时候天魔,“候得其便”,就是等候着。其实魔众经常是乘机,找机会。他就得到了机会了,依靠一些天人,依靠其他的方式来附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
不是这个人的身上,可能理解方式稍微有一点不同。比如说我,我在禅定中认真的修行。魔王的话,并不是附在我身上,他是附在第三人,另外一个人的身上。
然后,这个人开始口里面说经法。
【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我是禅定的人,那个被附体的人他不知道自己已经着魔了,而且觉得自己已经得了无上涅槃。他来到了刚才求善巧方便的善男子那里,开始“敷座说法”。
坐垫是谁安排,他自己安排的呢?还是刚才禅定的那个人安排的,反正刚好碰到他了。因为他想求善巧方便,那个魔刚好看到,他就马上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来到这个人面前。
【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刚才那个附体的人,“其形斯须”,“斯须”就是很快的时间当中,短短的时间当中,可以变化各种各样的人。
什么样的人呢?他一会儿现比丘相给他说法。
给刚才禅定的人,可能其他人也可以见到。
一会儿又化作帝释天,一会儿又化作妇女相,一会儿又作比丘尼的相;或者在黑暗的寝室当中,自己的身体有光芒。
这个人,一个人能变成各种各样,那看起来还是很厉害的。我们最多看到一个人说法,一个人变成比丘尼,一个人变成什么,或者说在一个暗室当中,一个人他身体发光,这样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人很厉害。
当然这些显现,也许是全部在这个人面前显现,也许是部分形象在他面前显现,也许只是在他一个人面前显现,不一定是完全确定的,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
那么这个时候,着魔的附体在他面前显现的时候,刚才那个愚笨的禅修人,刚好跟他因缘具足,一拍即合,两人心心相印,因为一个要求善巧方便,另外一个人刚好有善巧方便。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修禅定、求善巧的这个人,本来比较愚笨、迷惑。那个人在他面前显现这么多的神通神变以后,他就迷惑为是菩萨,然后他信了他的教化,觉得:“哇,我真正的善知识就是他”,开始摇荡他的心。
以前可能自己的戒律也很清净,自己的见解也很不错,不随便信任其他人,那个时候,他开始信任这个人。
刚才那个人虽然显现各种各样,但主要事业是破佛的戒律,破他的正见。
所以他就破了自己律仪,自己的别解脱戒已经破了。破了以后,不是明显的,而是偷偷的、在暗地行持淫行,贪欲的这些行为。
“贪欲”的话,好多注释当中解释为真实的淫行,破戒了,做不净行。
【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
刚才附体的人,在求善巧的那个人面前,经常说豪言壮语,一会儿说灾难,灾祸,有什么什么;一会儿说吉祥,发财、长寿,等等,在他面前变化不同的言论。或者说,某个佛在某一个地方出现了;哪些地方出现末劫火,可能整个世界要灭了,刀兵战争也会出现,来恐怖那些人。
最近一直说:“莲花生大士说的,再过几年,出现各种各样,非常不好的事情”。好多人在说,我也大概了解了一下,其实这个理由并不是很充分。有些人说我是其中一个劝大家的顾问还是负责人,那天有些管理部门都打电话问我,你是不是主要的发起人?我说我根本不知道,我还不太相信这个。虽然说每一年有什么铁狗年,什么水火年。但是这个不一定是现在,莲花生大士的授记可以是在这么多年当中。所以不知道哪些人说明年、后年整个世界要爆发什么什么。
所以我觉得,有些时候人呐,自己恐怖、打架,出现火灾,出现水灾。有些人是特别信,“你一定要做佛事,你一定要给我供养,你要做擦擦,做经旗……”。
我们学院有一群人,男众当中,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做这些。该做的闻思修行不做,到处去宣传这些,你们是很专业的。去年管家专门整顿了一批,有一批人不得不离开了。下一批,如果你还要想毕业的话……。
以后学院里面最好不要讲这些,出现什么火灾啊,水灾啊。如果你真正知道的话,来地震之前你说一下,看知不知道。莲花生大士的授记里面有没有?没有啊。现在那么多的地震,授记里面也并没有怎么说。
莲花生大士不一定说妄语,实际上是众生的业力现前。在庞大的世界当中,什么时候针对什么,这是很难说的,最好我们不要讲。
前一段时间,他们很多人说其他的什么上师,包括我的名字也写在里面。但我也没办法,他们写上去的话,我跟谁也没办法说,我哭也没用的,他们也根本不通过我。因为我这边的话,我认识的人可能比较多,他们是不是想赚的钱多一点,还是有其他真正弘法利生的。但是这个不一定能弘法利生。我们弘法利生的话,不能用说妄语来弘法利生,对吧?
这样的话,有些人“恐怖于人”,以前那个诺查丹马斯的预言,后来很多是恐慌世界。有些法师以前也是讲各种各样的,后来被限制的很厉害。
所以我们平时说法、说话的话,一定要适合世间的一些,包括各个国家、各个地方的法律、法规、宪法,这些方面应该要多学一下,都知道一下。否则自己随心所欲,随便这样讲的话,到一定的时候也不太合理。
经常让这些人恐怖,让有信心的这些人,把家产全部都耗尽了。
我们经常说是破财消灾,把所有的家产,全部倾家荡产来做佛事,哪有这样的?所以这种做法不太好。
【此名怪鬼,】
你看,奇奇怪怪的一个怪鬼。
【年老成魔,】
他年老了以后,变成魔。
刚才附体在人身上的那个鬼,是很奇怪的一个鬼,所以叫怪鬼。他年老了以后,成了魔王的眷属。
【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他不断的恼害别人,最后他厌恶了,已经满足了,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就离开了附体的那个人的身体。
附体有时候也会离开的。有些人说:“啊,我有附体,我身体有仙。”我们经常说,你念一点金刚萨埵,他只是暂时利用你,你没有价值的时候,那个鬼自然会离开的。所以说他最后会离开。
有附体的,包括刚才修禅定的,师徒两个都做了敛财等各种各样不合理的事情。
去年还是什么,11月份的时候,东北那边的一个僧人,判了无期徒刑,当时也是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情。
最后“俱陷王难”,受到法律的惩罚。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所以你们先应该用自己的正知正念来知道,哪些是魔法,哪些是魔事,不要入轮回这个恐怖的深渊当中。如果你一直迷惑不知,还不断依止这些邪魔邪师,暂时你遭受各种痛苦,最后堕入无间地狱,非常可怕的。
这里每一句后面都有这样的提醒,这句话很重要的。我们很好的时候,大家都是要依靠正知正念,最好不要锒铛入狱,对吧?如果你一直不提醒自己,执迷不悟的话,那下世一定会是堕入无间地狱,那个时候谁也没办法救得了。
这是第一个魔。
第二个是贪求经历,这个叫做魃鬼,魃鬼来扰。
刚才是贪求善巧,贪求善巧也很容易入魔。所以修行还是很难的,稍微有点不注意就入魔了。
修行真的难呐,有时候自己着魔了也不知道。
等会儿我们讲《西游》的时候,如果有酸奶可以喝一下。今天我这边已经有准备了酸奶,没有的话也不要紧,自己观想喝酸奶,这个也不是那么重要。凡是你要想获得上师如意宝求学时候的那种教诲甘露,要得到这样的,有这样的一个缘起,也并不是我们对酸奶特别贪执。到底酸奶是好还是不好,也不好说,现在的酸奶,我不说它的过失,好吧?不然等会我都不想喝了。
接下来讲第二个,贪求经历。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
跟前面一样的,善男子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受蕴已经尽了,不遭其他邪分别念的控制,圆满的禅定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三摩地当中,心爱求一种“游荡”。
游荡的话,可能我们在禅定的过程当中,为了进一步,禅定越来越深入,可能身体不断的去求游荡,换个道场,想当个跑跑居士、跑跑和尚,到处去了解了解、体验体验。或者心理上,也到处去接触一下,体验一下,还有其他的,这样的一种游荡。其实一贪求游荡的话,魔王就找到机会了。
“飞其精思”,他心里面有一种非常精进的意乐和向往,有这样的追求,开始贪求这样的经历,往外希求一种游荡的经历。
刚才是贪求善巧,这里是贪求经历。我们有些道友也在说,我先在这里学一段时间,再到其他的一些寺院里面去体验一下,南传的寺院去体验一下,某个道场里去体验一下。结果你一去就不会回来,中间魔王已经找到你的弱点。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后面这几个方式都比较一样,虽然有点重复,但是我还是在字面上简单过一下,可能以后做讲记这些比较方便。
那么这个时候,天魔“候得其便”,他一直等着。魔王像有些猫找老鼠,一直在那等着。看一个人的相续当中产生了一些贪心,产生了一些分别念的时候,他就很快飞过去,附到他身上。
有一些是天神的方式,有一些是以饿鬼的方式,凡是已经附在这个人身上。
我们这边可能少一点,东北那边说这方面的多一点,附体、仙儿,这个那个,比较多一点。
那么,这个人已经着了魔——不是禅定的人,思路是一样的,其实这里有三个众生,一个是魔,一个是附体的人,还有一个是求禅定的,这三个,互相都起作用。
刚才被附体的人,开口说法,而且他讲的也是很好。
有些人如果讲的特别特别好的话,也不一定。以前也是这样的,“某某人讲的特别特别好,有一种感染力,哇,我特别喜欢听他的”。但不知道他的动机,如果真的是被魔控制的话,讲的肯定很好的,非常吸引人。
其人也不知道自己着魔,而且自己说我已经获得了无上涅槃,并且来到了刚才求游荡的善男子的地方,开始敷座说法,开始给他讲经说法。
其实有时候我们面前出现善知识的话,自己没有智慧的话,很难辨别。确实有些可能是真的善知识,是佛菩萨的化现,而有些是魔的附体,也有这样的。
【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
刚才说法的人,不像前面一样变成比丘、比丘尼,他没有变很多很多,他还是他的形象。可是听法者忽然发现自己的身体坐在莲花宝座上,而且自己的身体就像是佛陀的身体一样,全部都变成“紫金光聚”,纯金的、瞻部洲金色。
自己感应很大的,有些确实当场有这样的吸引力。听法人的身体都变成这样,这个人看起来还是很厉害的。
【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每一个听他课的人,听他法的这些人,个个都看到自己的身体坐在莲花座上。
那欢喜的不得了。
“得未曾有”,大家从来都没有。
现在有些人坐七天的禅修,很高的费用,下来的时候,其他人问怎么样?“哇,特别特别的好,真是特别值得,虽然我在禅修的过程当中欺骗了好多人,不得不这样,我说我要去出差,公司要出差,出国,因为没信号,电话不能用。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哇,这个大师真的是开悟者,他每一句话的感染力、加持力,太不可思议了,我觉得非常值得!”当然也许有些真的是这样的,也许也不好说,各种各样,反正很多人都非常欢喜。
但实际上呢: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这个人比较愚笨、迷惑,认为这个人是菩萨,生出一种淫心,破了佛的戒律,偷偷地行持不净行。
可能因为这部经典的主人公是摩登伽女的关系。各种各样的显现也不一定非要从贪欲上讲,但是这里每一个阴魔都讲到贪欲上,跟淫行结合起来。
所以说,愚痴的人也投其所好,然后根据他的想法,开始诽谤清净的戒律,慢慢慢慢破了律仪,行持贪欲。
所以作为一个出家人,真正想弘法利生的话,清净戒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清净的戒律,弘法利生是很难的。即使表面上弘法,也不一定能利益到众生。当然密宗当中有一些特殊的行为,但是一般来讲,一般人是很难行持的。
所以作为出家人,首先就像我们《楞严经》里面讲的一样,守持清净的戒律。在这个基础上利益众生的话,肯定是有希望的,只要有利他心。一旦没有这个基础,自己不一定能享用僧众的公共财物。也不一定非要变成非佛教徒,因为毕竟自己以前出过家,以前是这样行持的话,自己尽量去一些比较隐蔽的地方,或者在一些精舍里面,自己的修行最好不要间断。
但真正要弘法利生的话,作为出家人,一定要守持戒律。如果不是出家人,作为在家人,在家人也有在家人自己的一个行为准则,这样才可以弘法利生。
【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 】
这个人口中还说,现在佛陀正在应世,在某一个地方,有某一个人,是某个佛的化身亲自来到这里。某一个人是某个菩萨的化身,他也来到人间。
当然我们有些人觉得,比如说诸佛菩萨的化现,包括藏传佛教的活佛,表面上看也是某个佛转世过来的,某个菩萨转世过来的,某个高僧大德转世过来,这样的话,好像跟这里所说的有点冲突。以前汉传的有些大德,特别爱弘扬《楞严经》的大德,他经常也是,一提起转世活佛的时候,就开始呵斥,也有这样的。
当然这是一方面,每一个大德行为和风格都是不同的,也是理解的。如果我也是除了《楞严经》以外,没有看大量的大乘佛教、藏传佛教,或者其他的话,我可能也会这样的,这也是理解的。
但是从某种意义看的话,也不一定是这样的。所谓的活佛、转世,全部都是魔的化身的话,恐怕也很难说的过去。有些转世活佛也好,高僧大德、伏藏大师,一般的普通人,几百个人堆在一起的话,他的百分之一的弘法利生事业也不一定能建立起来,这一点是亲眼目睹的事情。有一些历代的转世,哇,真的是,一般的凡夫人是难以想象的。他每一个刹那的弘法利生事业是很难想象的。
还有,佛陀在大乘不同的经典当中讲,诸佛菩萨也是应化到人间,显现各种各样的形象,这也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比如说殊胜化身、利众化身,还有种种化身,各种各样的化身。化身的话,只要能利益众生,它也是佛菩萨的化身。
如果我们把所有佛菩萨的化身全部一概否认的话,这也不是大乘教义的观点。
当然有时候,针对某个弟子,针对某个地方,讲经说法的法师说的严重一点,我觉得这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我们以这样的观点来对待一切的话,恐怕也不太合理。
【其人见故,心生渴仰,邪见密兴,种智消灭。】
刚才那个游荡的人,听到他这样一说的时候,心里非常渴望,有信心,慢慢慢慢跟他接触以后,他的邪见日益剧增,而且“种智消灭”,他的一切种智、一切智慧,慢慢慢慢就开始消亡。
【此名魃鬼,】
这种附体的名字叫做魃鬼。
魃鬼一般是旱灾,这些出现的时候,经常有。
【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这个鬼慢慢就变成了魔,他开始扰乱这些修行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这个鬼到一定的时候,他有点满足了,有一点累了,他就离开了。
有时候两个敌对的世间人,很累的,互相争争争,最后不争了。或者两个人互相缠绕的话,过了几年以后,没有开始这么严重。其实人也是这样的,鬼也是这样的,包括一些国家的话也是这样的,两个国家一直打打打,过了几年以后就累了,自然而然就停了。
所以这个鬼的话,附体在他身上一段时间以后,他就走了,走了以后,可能禅修的弟子和刚才那个被附体的上师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情,违背国法的事情,受到法律的惩罚。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所以你们应该先要知道,千万不要堕入这样的轮回当中,如果一直迷惑不知,执迷不悟,明知故犯的话,那最后一定会是堕入无间地狱当中。
这是第二个魔,我们讲一下第三个就可以。
第三个是贪求契合,这个叫做魅鬼,它来干扰。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又有善男子,受蕴已经尽了,也不遭其他的邪行控制,圆满的禅定越来越清明。
【三摩地中,心爱绵吻,澄其精思,贪求契合。】
不断修三摩地的过程当中,有一种叫做“心爱绵吻”,定力不断的与对境相应。就是心里面想把禅定的力量不断的延续下去,有这么一个分别念。
“澄其精思”,他就一直往这方面努力。
“贪求契合”,他要寻找一种契合。
契合指,对上,与诸佛菩萨契合,对下,可能与众生的心要契合。我们经常说,现在要找到一个契合点,要利益众生的话,要相应佛陀,我要跟上师相应,我要跟众生相应。
其实相应很重要的。但是有时候我们特别去贪求的话,不但不相应,反而不相应了。如果不是特别贪求,我前两天也讲了,比较放松、比较自然,但是也努力,中间也不放弃,非常稳定,也不会过多的去执着,过多的去追求。任何一个事情,如果你过分追求的话,最后不但得不到,反而着魔,反而遇到各种违缘。
所以我们的闻思修行也是这样的。闻思修行一直是恒常不断,并不是特别过度、过分的去追求。其实闻思修行也好,各方面都应该是这样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这个时候,你看魔王,又“候得其便”。
我们每个人为什么着魔?比如说你很想得到佛的加持,拼命的、过度的,你原来平常的状态已经过分了知道吧?或者你度众生的话,你很想度众生,很想度众生,最后自己已经发疯了一样的。你跟诸佛菩萨或者上师要相应的话,特别的追求,日思夜想,一直这样一直这样,最后就过头了。这个时候魔就进来了,魔进来了以后你就不正常了,不正常以后,你的所作所为都不是正常人,会做很多违规的事情。
这不仅是《楞严经》里面讲的,平时修行过程当中,真的是,闻思修行也好,包括度众生,包括自己平常的生活也好,为人处世也好,在世间当中做事,比如说你赚钱,有一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赚钱也是比较合理的一种道来赚的话,比较好。你太过分的话,可能会超越规则。
我们修行也是这样的,依止善知识也是这样的,禅修也是这样的,包括我们背诵也好,很多方面,希望大家“不紧亦不松,彼具正见要。”玛吉拉准也是这样讲的。不要太紧了,太紧的话,不是个好事,尤其现在我们很多人的心态是很容易着魔。太紧了的话,很容易着魔,太松了的话,魔王又找到了你的弱点。
当然我们凡夫人,可能这个点在哪里,很难找到。其实比较放松的,什么都想的开,怎么说?我会说一点,道理我明白一点,但是自己不太会说。也行,可以吧,到现在还没有明显的着魔——我自己认为没有着魔,也许我现在说法也是着魔的说法,哈哈,也是不好说。这个法座也是魔王坐的,也不知道。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总觉得,确实着魔是很容易着魔的。你如果过度,这里是找一个契合,但找到契合的话,也很难。
【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这个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觉得已经获得了无上菩提,来到了刚才正在寻找契合的善男子处,然后敷座说法。
刚才“贪求契合”,这个字,大家要勾一下。我们很多人,包括我们有些人的心态经常出一些问题,实际上是“贪求契合”这个上面,魔王找到你的弱点。这个契合的点,我们自己认为特别相应的点,你一定要找到这样的点,但实际上,在这个上面过多的一种执着,过分的一个行为,后来就出现各种事情。
所以他自己都不觉得,还自己认为已经获得涅槃,来到了这个人面前,敷座说法。
【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
“其形及彼”,不像第一个一样,刚才附体的人的形象没有变,还有听法的人的外在形象也没有迁变。
刚才前面两个,一个是说法人的形象变了,一个是听法人的形象变了,这里他们两个都没有变。
这个听法者,他没有得到法之前,心里就有一种感悟,好像自己已经开悟了。
这个着魔真的容易。听法之前,还没有开始讲的时候,觉得依靠他的加持,自己已经开悟了。
【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
开悟的人,他的意念马上有变化,很快就变了,听法之前。一会儿觉得自己已经得了宿命通,一会儿觉得得了他心通,一会儿他亲自见得到地狱的境相,一会儿见到整个人间好的、不好的所有事情。还有,他口里面能说出很多的偈颂。
现在也有,包括古代的很多唐诗,这些都能背的下来,还有能背诵很多的经典,每个人都非常的欢娱、欢喜。觉得“哇,加持很大的,还没有听法之前,我们每个人的感悟挺深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觉。”
它是心理上的,在寻找契合点的时候,心里有一种暂时性的开悟。从来都是没有过的。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与刚才一样,这人也是迷惑,认为刚才那个人是菩萨,有了贪执他的心,破了律仪,偷偷行持贪欲的不如法行为。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
那么他口中也是这样,豪言壮语的说,佛有大大小小,大佛,小佛。可能胡说八道,乱说。佛有先的佛,后的佛。他并不是说,这是弥勒佛,以前的迦叶佛,不是这个意思。他可能随便讲,我看到、我知道了,先什么什么佛,昨前天有什么什么佛,明后天有什么什么佛。其中有一些是假的佛,有一些是真的佛。
假佛,藏文当中翻译成如幻的佛。有真实的佛,也有如幻的佛。
还有男性的佛,女性的佛。
【菩萨亦然,】
菩萨也是一样的。菩萨好像好一点,大菩萨、小菩萨。先菩萨后菩萨,也是男菩萨、女菩萨,还有假菩萨和真菩萨等等。
【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
听法的人,刚才那个修行人,他看到了、听到了之后,我们现在所谓的洗脑,他的心完全已经被控制住了,随他转了。
真的是这样,有些人出去多了,契合点找的多了,最后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着魔了,很危险的。
“易入邪悟”,最后很容易误入歧途。
【此名魅鬼,】
那么,这种附体的鬼叫做魅鬼。
【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他老了以后,变成魔,扰乱人。
可能鬼和魔之间的差别,魔的力量更大。鬼一般是饿鬼、鬼神之类,力量比较小一点。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到一定的时候他就满足了,心里生厌烦心了,离开了刚才有附体的人的身体。这个时候,他们师徒全部都受到王难。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如果你们先觉的话,不会堕入轮回和恐怖的境遇当中。如果一直迷惑,不能了知,一定会是堕入无间地狱。
今天《楞严经》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