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来源:智慧海

《楞严经》

第109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接下来我们讲《楞严经》。

 

我们继续讲最后一品,也就是第十品。五十个阴魔当中,现在正在讲行蕴的阴魔。

 

行蕴的十个阴魔,表面上看,不是很明确说阴魔,但实际上有些修行人,如果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前面的想蕴、受蕴,还有色蕴,这些都已经隐没了、消失了,但是行蕴没有隐没的话,会出现诸如此类的现象。

 

昨天前面两个阴魔已经讲了,第一个主要是断灭,断见派的,第二种是常见派的。今天开始也有断,也有常,半断半常,或者说有不同的一些称呼。

 

我大概看了一下其他的注释,很多前辈的高僧大德们,到了这里的时候,基本上各自把字面上的道理解说以外,也没有讲特别多的。有一些地方稍微有一点不同,但是大的方面没有什么差别。

 

所以我们大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是跟前面的几堂课一样,认认真真的听受。我们可能还要经常念大白伞盖咒,也就是我们短的楞严咒。以后大家应该对大白伞盖咒,在自己修行过程当中经常念诵、依止的话,你的修行应该不遭受这些违缘;遣除魔障,应该也有很大的功德和加持。

 

接下来我们就简单的在字面上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跟前面也是一样的。

 

处于三摩地当中的善男子,因为他前面的想蕴已经灭了,行蕴修行的过程当中,禅定力坚固以后,有一种凝明正心。凝明正心得到以后,十种魔不会对你有损害的,不会得便。

 

穷究十二类众生本元的时候,可以观察他的幽幽、清清,还有恒常扰乱、动摇的源头。

 

也就是说,观察行蕴的时候,发现整个十二类众生,有一个细微的、动摇的行蕴。

 

在观察的过程当中,于自他中,起分别心。

 

有些不同,比如说在元澄当中,或者说元性当中,每个都有不同的境界。在这个境界当中,可能在修行过程当中,与自他有关,在这个当中产生了分别念,产生分别念以后,他执着为是实有。

 

这种人,坠入四种颠倒见当中。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四种颠倒见下面都会分析的,有一部分是常见派,有一部分是断见派;有时候,常和断两种都有,这么一个现象。

 

下面讲四种颠倒见。四种颠倒见,也是分四个方面讲。

 

首先第一个,观自他颠倒,自己和他人。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意思是什么呢?刚才修行蕴的这个人,观妙明真心的时候,发现心遍于整个十方世界,这样的妙明真心凝然不动,湛然坚固。他以为这就是“究竟神我”。

 

数论外道当中,神我、大、慢、五境、五大、十一根,等等,有二十五谛所知法,实际上跟他们的观点有点相同。

 

在观察的过程当中,发现自己的神我是最究竟的。他们执着这样的神我遍于十方,而且它是凝然光明、不动的一个法。

 

一切众生于我这样的心中,自然产生、自然死亡,等等等。

 

因为这个神我是凝然不动的,这个原因,我心的本性是常有的。

 

认为一切众生都在神我当中,是它的一种游舞而已,全部都是在神我当中生、灭,所以这是常法。

 

“彼生灭者,真无常性”,生生灭灭的众生也好,包括身体在内与我相关的这些法,实际上是无常的。

 

他们外道各种各样的分别念,部分在《如意宝藏论》注释当中也有。有些时候,可能对真正万法的本性没有以胜义和世俗方式来进行观察,因为这个原因,可能很多都不太懂,说有啊、无啊。凡是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宗教的说法,也是各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定性。

 

所以第一种外道,认为我是常有的,也是无常的。主要跟数论外道的神我有点关系。

 

第二者,主要是观国土。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第二种人,他不是在自己的神我和心上面观,他遍观于外界上面。这种人,不像前面观心的神我,他不观自己的心,那么他观什么呢?他遍观十方恒河沙数的国土,观所有的世界。

 

观所有世界的时候,因为他得到了一些前面所讲到的神通,他见到所有的这些劫,会毁坏。他发现这些劫,成住坏空,外在的世界有毁坏。

 

有些注释当中讲,三禅以下的劫会坏,坏劫的时候下面都会毁坏。他发现这些劫会坏,原因是无常种姓。

 

“劫不坏处”,他又发现劫不坏,四禅以上是不坏的。那么这个名究竟什么呢?常法。

 

所以他在观这个世界的过程当中,有一部分世界是坏的,这个叫无常。有一部分世界好像不坏,这个是常的。

 

其实这个观修者也是以临时、不是究竟的神通来观照。第二者当中也是有两种,常和无常。

 

第三者,观身体和心。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这种外道的修行人,他分别观自己的心。他观心的方式不同,因为前面观心的时候,是观自己的神我、我。

这里的话,他观自己心的精细的、细微的、秘密的,最难以懂得的心的奥秘方面进行观察。

 

他这样观察的时候发现,就像微尘,流转于整个十方世界,无有改移一样。微尘不遍的地方,哪里都是没有的。所以他觉得这种微细的心,也是遍于一切,他认为这个应该是常有的。

 

“能令此身,即生即灭”,他的心是不灭的,但是身体,有生有灭。我们人变成动物,动物变成人,等等。可能在观的过程当中,他看到身体是生生灭灭的。

 

那么这样的话,“其不坏性,名我性常”。 刚才他的心一直是细微的,不会灭的,包括无色界的时候,心还是在的,所以这个叫做常性。

 

“一切死生”, 刚才身体方面的生生死死、生生灭灭,“从我流出”,从自己的心开始流出来,或者从自己的心出现身体各种各样的生生灭灭,或者心外在的生生灭灭,这些叫做无常性。

 

第四者,观非自他。不是自己,也不是他,主要从这方面讲。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无常性。

 

这个人观察的时候,他发现前面的色蕴、想蕴,这些都已经灭尽,看到行蕴的话,它还是迁流不息,一直流淌。意思是说,因为行蕴的细微部分一直动摇,接连不断,所以他发现行蕴一直是迁流的。

 

那么,“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行蕴整个细微的过程,一直是不断的、常有的,认为是常性。

 

色、受、想,等等这些,现在修行蕴的时候,已经不复存在,已经灭尽,所以这个叫做无常性。

 

以上的话,每一个都有常和无常,对吧?既是常又是无常。他们也搞不清楚,有时候好像心是常有的,有时候身体是无常的。确实我们没有懂得佛教的这种观察方式的话,我们自己去观察,可能真的会这样的。好像从某种意义上看的话,是常有的。又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的时候,是无常的。很多的胡言乱语一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也稍微有一点点道理,他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分析。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所以,这种外道的话,他们自己的分别念认为,有一部分是无常的,有一部分是常有的,因为这样执着的缘故,已经离开了内道,堕落到外道当中,迷惑菩提性。

 

这是第三个外道阴魔。

 

“一分常论”,它可能为了四个字,而说的。一分常一分无常,常是两个里面都有,常和无常。所以半常半无常,否定词可能省略了。

 

下面讲第四个阴魔,主要讲四种有边,刚才是四种颠倒。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住在三摩地当中的诸位善男子,最后修行得到了坚固、凝明的正心,这时候魔也不会得便,魔也不会对你有害。

 

穷尽十二类众生的本体,观它的幽幽清清、恒常动摇的源头,在分位当中——下面全部都是在分位上分的,刚才是自他上分的。

 

“于分位中”,因为下面的每一个境界分位不同,产生了分别念。因为这个原因,这种人堕入四种有边、无边当中。

 

这里有边,也可能包含了无边,下面有一些是无边的。

 

第一个,三际分位。前际、后际、中间的际,国际的际。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这个人他开始进行分别念,观察行蕴的源头,产生的根本。这个时候,知道它没有间断,迁流不息。

 

行蕴一直是这样的,每个众生都有这样一个不断的相续。

 

这个时候,他就分别未来和过去。因为未来还没有产生,过去的已经过了,已经过了的话,它有一个边际,一个尽头,所以叫做有边。

 

因为未来,还没有得到,也是个边;过去的话,已经过完了,也是个边,所以叫做有边。

 

“计相续心,名为无边”,现在际的话,我们的相续不断显现。这样的话,他就认为,现在的相续,好像没有尽头,还没有完——现在的心没有完,所以是无边,没有边际。

 

他的意思是,未来、过去是有边际的,现在是没有边际的。它的边还没有到,到了也是过去了;或者还没有开始的话,就是未来了。他们可能这样认为的。

 

这是第一个。

 

他们的想法,有时候没啥意思,有些分别念,所以也不太想学,发挥也没办法发挥。如果有一些他们的境界,可以发挥。我们大概说的话,可能也会说一些。

 

下面是第二个,见闻方面的分位,见到和听到。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我看到的讲义当中,基本上没有说很多道理。你们看看,有什么其他的讲义里面,特别可信的一些讲的。前面的几个阴魔,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比较注意,但这个的话,我们没有学过中观,没有学过因明,没有好好学佛的话,可能我们会堕入这些边。我们稍微有佛教基础的话,这些都是我们学习过程当中很简单的事情,我们应该不会堕入这些外道当中。

 

那么这种人,不是前面讲了,他得了小小神通,他八万劫以内能见到众生;八万劫之前,“寂无闻见”,因为八万劫之前他没有发现,所以叫做无见无闻。

 

“无闻见处,名为无边”,那么无见无闻的这个地方,叫无边。

 

这里的边,可能每一个地方都有点不同,这里相当于是一种见闻吧。无边的话,见也没有,闻也没有。八万劫之前,见闻的分位都没有,叫无边。

 

“有众生处,名为有边”,八万劫之内的话,一些有神通的瑜伽士,能看到有众生的地方。有见到的,有闻到的,那么这个叫做有边。有些是他们自己变的。

 

第三者,我和众生的分位。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这种人的话,他执着神我的时候,以为遍知一切法,普遍了知一切法。

 

藏文当中翻译成自己好像已经成就了一样,自己认为自己遍知一切法。

 

那么这叫做什么呢?“得无边性”,他得到无边性。因为他知道一切,无边无际的法全部都已经得到了。

 

“彼一切人,现我知中”,他发现一切的众生,一切的人,好像在我的神我当中。神我的行蕴当中、境界当中,都有。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我没有发现这些众生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本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佛性也好,有这样的无边性也好,不知道,这个叫做不得无边之心。众生的话,他不得无边性。神我,已经得到了无边性。所以这个叫做无边心。而众生的话,他自己也不知道,可能神我也没有发现这些众生已经知道自己的无边性。

 

像我们的佛,他了知一切法。佛陀也发现众生并没有知道一切万法,所以众生比较愚昧,不知无边的所知。而佛菩萨的话,他知道一切无边的所知。可能他们的说法是这样的。

 

“但有边性”,那么这些众生只有边性。

 

所以它这里一个是边性,一个是无边性,这是第三者。

 

第四者,生和灭的分位。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那么这种修行人,他穷尽所有的行蕴,最终回归到一个空上面。

 

有一些注释解释成入定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出定的时候一切都有,用入定、出定解释。不管入定、出定,他观察一切行蕴是空的。可能是个单空,还是什么的。

 

在这个时候,发现整个心路的历程,不管是入定、出定,一切众生的身体之中,一半是生的,一半是灭的。身体也好,心也好,可能他观察的时候,好像一会生,一会灭。包括身体也是生生灭灭,心也是生生灭灭。

 

“明其世界”,观外面世界的时候,“一切所有”,也是一半是生的,一半是灭的。这样的话,“一半有边,一半无边”,无边是灭,有边是生。

 

所以,不管是内在的情世界也好,外在的器世界也好,都是生生灭灭的,所以它叫做半生半灭。

 

胜义和世俗分的话,有时候我们也知道,包括庄稼的成长也好,白天晚上也好,春夏秋冬也好,包括我们的分别念,好像生生灭灭,可以说一半生、一半灭。我们以前没有一个特别系统的理论的话,可能我们也认为整个世界,包括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都是生生灭灭的,可能也会这样想。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所以这些人开始自己分别念,认为有两种,有边和无边,这样去执着、修行,最后堕落到外道当中,迷惑了菩提性。那么,这是名为第四种外道的邪见,“立有边论”。

 

其实立为有边、无边,都可以说,可能为了减少字数,而这样讲的。

 

第五种阴魔,四种矫乱。

 

四中矫乱的话,更是胡说八道。下面真的是个矫乱,我看了一下,看都看不下去了,后来就睡觉了。我备课的时候,本来想好好的看一下,有没有对大家有利的一些教言,这些想发挥一下,后来好像也没啥,没有怎么看吧。你们有没有感觉,有感觉的话,说明你对外道是有因缘的,哈哈哈。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

 

处在三摩定当中的这些善男子,得到心凝坚固,正心了明的时候,魔不能得便。

 

其实修行得到一定境界的时候,魔不能得便。还有,自己精进修行的时候,魔不能得便。对任何一个法不执着的时候,魔不能得便。

 

尤其我们对某一个法,特别特别执着的话,魔就会得便。比如说你对健康很执着:“会不会我身体生病呐?怎么办呢?”经常这样的话,魔众看到你脆弱的点就是健康。如果你对感情也好,或者财富,特别特别执着的话,魔一眼就看出来,在这个上面给你下手,你的弱点就是在这里。或者一个人对名声特别特别在意的话,那魔从这个上面下手。或者一个人对修行特别特别执着:“为什么我的修行境界搞不上去啊?”白天晚上都特别特别着急:“我一定要见到本尊、见到本尊!我一定要见到上师、见到上师!”那这样的话,虽然看起来好像你想见本尊、见上师、见什么,但是魔众马上知道,这是你脆弱的点。

 

所以一般来讲,自己特别执着的时候,要对这件事情完全放下来。比如说你对财富特别执着的话,那被别人偷就偷吧,无所谓,在广阔无垠的世间当中,没有财富的人也是很多的。如果你对名声特别特别在意的话,那你就完全抛弃,故意创伤,这样的话,也比较好。

 

古人有一种说法:“人,坏名不死;鸟,坏食不死”。意思是什么呢?人如果毁坏了名声,他只要自己有真性的话,不会对他有很大的危害。而飞禽,所有饮食都没有的话,它在山上一定会是能找到一些吃的,不会饿死的。

 

所以世间当中,我们自己依靠分别念,自古以来很多人也真的是这样的,最后着魔,修行不成功。自己世间的名声不成功,财富不成功,很多的不成功,自己特别特别执着,绷的特别紧,最后得不到什么。

 

一旦你无所谓,该维护的,已经维护了;维护不了,无所谓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能得到真性。很多前辈高僧大德们的有些修行心要当中讲的比较多的。

 

当然我们凡夫人,刚开始的时候,对自己所执着的对境,有特别强烈的一种贪执也好,或者说实执也好,很难抛得开。但如果你有这样的执着,魔众是特别特别的欢喜。因为他有天眼通,他发现每一个人的弱点在哪里,从这个上面开始下手。就像屠夫,他杀牛的时候,他知道它的要害在哪里,就像西班牙斗牛士,牛的头上也好、肩上也好,这个上面有要害的话,他就把剑插入这个上面。

 

“魔不得便”,如果像山上的瑜伽士,像米拉日巴一样,所有的世间八法都完全抛弃,包括来敌人也好,战争也好、饥荒也好,或者说什么样的诽谤也好,强盗也好,当你放弃这一切的时候,所有的这些对你无利无害,反而你会有更好的修行机会,这个是很多人在自己以后的修行过程当中会出现的。

 

我们自己非常努力的争取,一旦实在是抗不过去,没办法挑战,在这个时候,你可能完全身败名裂,或者说在绝望当中,如果你是一个修行人,在绝望当中站起来的话,这是另一个方式的修行。

 

我们有时候看到无垢光尊者,他是被寺院开除的,开除了以后,他马上到了下面,原来我们讲过无垢光尊者的这个教言,他跟一个路人说:“我被那个寺院已经开除了,你把嘎喀嘎阿的诗词拿给他们”。他就离开了,离开之后,他依止了他的根本上师,通达了大圆满最高的一种觉悟。

 

所以我们每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都是很好的,但实际上有各种不同的心魔在折磨你。这个是肯定有的,你不信的话,问一下每个人:“你有没有违缘啊?”“我违缘很重的,我心里很难过的,今年也是这样的,明年也是这样。”

 

除了极个别修行好的人,他好像是非常自在,基本上没有什么,很自由自在的。除此之外,很多凡夫人有特别痛苦和执着的地方。

 

所以,我们到了一定的时候,一定要抛弃自己的一切,甚至敢于挑战。比如说,你的财富全部都没有的话,也无所谓;你拥有的全部都没有的话,也无所谓。这个时候,你心里放下了石头。

 

如果你的健康全部都没有,平时天天特别执着,吃中药、吃西药、吃藏药,“怎么办呢?现在我的身体垮下去的话,真的已经不行了,好都好不了。”特别着急,越来越吃什么藏药、中药、西药、西班牙药、非洲药,什么药都拼命的塞,拼命的吃。

 

最后你就放下了,玛吉拉准很多断法的窍诀里面有嘛,你实在执着,实在没办法:“该死就死吧,我这个身体也没有什么,我这么一个区区的身体,就像一个蚂蚁的身体一样,也没有什么,死就死吧。”

 

我们很多人,我们对自己特别执着的有一些地位、财产、名声,当你实在没办法护持的时候,就布施吧。就像我在《佛子行》里面所讲到的一样,自己所有的这些都布施给有缘众生,让众生开心,让怨敌开心,让大家都开心。我完全释放了我所有的我所执,这个时候也许你没有像以前一样那么的痛苦。其实很多事情都好像是微风一样,吹一下就没有了。

 

这个大家也要去观一下。

 

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

 

穷尽众生的类本,观它的幽清和它的源头,在知见当中产生分别念。

 

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这种人堕入到四种颠倒。这四种颠倒邪见,叫做“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不死”,有些注释用天人来解释。天人在辞藻学里面,他是不容易死的。“不死”,是天人的一种异名。

 

但在这里的话,好像藏文当中,“不死”是一种不间断、混乱的矫乱。矫乱下面都会讲的,就是混乱。有些藏文当中翻译的是种种言说、种种说法。反正下面的有些道理,对方说的时候,胡言乱语,随随便便说一些“遍计虚论”。“遍计虚论”,他依靠自己遍计的分别念,虚妄的说各种言论,这种比较多的。

 

第一种里面分为八种矫乱: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

 

首先第一个:变。观察行蕴变化的源头。行蕴最开始的时候,它的源头是什么样呢?实际上他发现,它一直是迁流不息,一直没有停顿过,这么一个法,那么这个叫做变。

 

其实这里的行蕴是说说而已,其他内外的法也可以这么说。它一直是有变化的,这个叫做变。

 

第二个:恒。

 

见相续处。名之为恒。

 

发现行蕴的相续是不间断的,一直接连不断的出现,那么这个叫做恒,恒常的恒。

 

第三个:生。

 

见所见处。名之为生。

 

可能八万劫之内,他能见得到。所见的这些众生,所见的一切法,一直不断的产生,这个叫做生。

 

第四个:灭。

 

不见见处。名之为灭。

 

八万劫之外,他见不到众生生灭,所以就叫做灭。

 

“不见见处”,他见不到的地方,或者只见到他当前所见到的,其他都没有了,没有的话,他认为已经灭了。

 

第五个:增。

 

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

 

相续的因,也就是前面和后面,实际上还是不断的。

 

相续是现在时,现在的相续它有一个因。也就是说,相续之前,它没有灭。相续之前有一个法,性是一直不断的,所以叫做增。

 

有些把它解释成什么阿赖耶,我觉得可能还没有深到阿赖耶上面。相续的前面,不断产生相续的因,它有一个不断的因,其实是前前的因。

 

其实这些,真的分别念太多了,这么分的话。

 

第六个:减。

 

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

 

生生灭灭的相续,它中间有一种离处。好像生和灭中间有一点空隙,有一点空处,这个叫做减。

 

我们可能分别念当中也这么想。比如说生和灭的话,我们说生生灭灭,灭的时候已经没有了,生的时候产生了,好像生和灭之间有这么一个空格一样。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法,其实只是语言上的,生生灭灭没有一个实质性,就像中论当中观察一样,没有的。

 

第七个:有。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

 

众生各各生处,地狱、饿鬼、旁生,各自都有自己的生处,这个名称叫做有。

 

第八个:无。

 

互互亡处。名之为无。

 

众生各个互互会死的。天人也死的,人也会死的。各个死的地方,名之为无。

 

可能跟无神论有点相同,死了就没有了。他认为这样的。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

 

依靠理证,依靠道理来观察这些的话,“用心别见”,用心的话,有不同的见解,有不同的结论。

比如一个法的话,它也有灭,也有生、也有增、也有减,如果按照他们这种方法,我们在瓶子上,刚才八个矫乱全部都可以出吗?瓶子因为是有的,因为是没有的,因为是减的,因为是增的。这些法相全部在一个瓶子上的话,也可以有八种矫乱。如果依理观察,其实用心就有这样不同的所见。

 

如果有求法的人来问这个意义的话,我可以回答说,我现在也是生的,也是灭的,也是有的,也是无的,也是增的,也是减的。

 

呵呵,我们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常不断”。他们说是有增有减、有生有灭,反过来说。可能他们是世俗当中说的,我们是胜义当中说的,哈哈。不知道他们怎么说的。

 

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凡是在一切时刻,他们就会这样胡说八道,说各种各样的乱语。

 

在问他的人面前,他们也已经“遗失章句”,一个说有,一会说没有,一会说增,一会说减,全是相违的词。有的话,不是无,增的话,不是减,这两个完全是相违的。

 

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不是没有道理,比如说一个瓶子的话,它有生的,有灭的,它有增的,也有减的,也是有的,也是无的,可能他们以自己的分别念来讲,没有一个细微的观察方法。如果一个人来问的话,他回答是不清楚的,而且他的回答完全已经失去了增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这个意思。

 

第二种颠倒:无的矫乱。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这是另一种人。

 

这种人,他观自己心的时候,“互互无处”,个个都是没有的。他可能观的单空。这样观心的时候,念念都是灭处,念念都是没有。可能心从灭的角度来讲,比如说我刚才产生信心,一会灭了,刚才产生嗔恨心,一会灭了,刚才产生欢喜心,又灭了,所有的这些心最后都灭了。

 

灭的话,“因无得证”,最后除了无以外,一切皆无,什么都没有了。

 

现在有些西方人也这样讲,所以今天的快乐和痛苦,最后都是没有的,不要担心。从灭的层面来,他是这样的。

 

有些人问,到底你的心是怎么样的话,他唯一的一个字回答,回答什么呢?只有一个字:无。“没有”,他很简单,跟我们佛教的空,这些比较相同。无,除此之外,没有什么。跟谁说的话?没有、没有、没有。在路上看到的时候,有没有?没有。你开不开心?没有。什么都说没有没有,这样的。

 

这个应该是无有派,这是这样的一个外道。我们不能说什么都是空空,不然的话,跟他有点相同。

 

第三种颠倒:有的娇乱。

 

藏文当中把它翻成“有”。我们汉文当中是“是”。“有”和“是”在因明里面,严格讲的时候,如果“是”的话,不一定“有”。“无”也是“是”,“有”是不是“是”?“有”也是“是”,“无”也是“是”,无实法的实体承认的有实宗面前来讲,“无”也说“是”。但是如果“有”的话,你可以坚定的说:是。

 

有些宗派,无也认为是有实体的。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跟刚才一样的。他观自己心的时候,发现心的任何一个地方,包括我们的心有分别念,有欢喜心,有产生的开心,凡是有的部分,他就着重提出来。

 

这样的话,他最后有一个有的“得证”,什么都有,烦恼也有,信心也有,吃的也有,穿的也有,痛苦也有,开心也有,凡是有的比较多吧。有人来问他,你的行蕴啊,修行什么的话,唯一的一个字——他唯一回答的只有:“是”。

 

好像《正脉疏》里面说,“是”和“有”是一样的,“是”也是“有”的意思。除了“是”或者“有”以外,他没有什么说的。

 

就像我们原来说过,半杯水的话,悲观者认为水的一半没有了,很伤心;乐观者认为还有半杯水。所以不同的修行人,可能一个是有的方面,比较着重强调,一个是无的方面着重强调。

 

其实我们人也是这样的,真的!一个烦恼的人,全部都是负面的,把负面的部分挖出来。今天天气很不好,下雨了,下雨了也很痛苦,下雨了天气很不好。太阳太热了,天气也不好。不冷不热的,很不舒服,也天气不好。冬天很不舒服的,太冷了;夏天太热了,秋天太干燥了,春天太湿了。这样子,全部把负面的部分挖出来。

 

如果是一个乐观者的话,哇!今天天气很好的,下雨特别舒服。不下雨,天气干的话,也很舒服,春天也舒服,冬天也舒服。这个人也是很好,他有他的优点。见人、见事、见物,都是从乐观的层面来讲的。

 

所以我们可能真的,这个人啊,人心是一切的根本。如果人心调伏的很好的话,这是大修行。人心调伏不好的话,我想极乐世界,也有一些痛苦的人。极乐世界没有烦恼,一般来讲不会有,但也不好说。

 

很多人说喇荣是净土,我们这个净土里面特别痛苦的人也是非常多的。有些网上一说的话,好像这里是没有烦恼的净土,在这里有欢笑、阳光、百花、彩虹,全部都讲的很好。但是他们在照片里面呈现这些的时候,我想照的人、评论的这些人可能心里也很痛苦。因为没有真正觉悟的话,其实人世间当中还是有很多实执的痛苦。

 

这些外道的话,他们有些说有、有、有,有些说没有、没有、没有。以后我们如果能学《如意宝藏论》的话,也是真的知道,唉呦,众生真的很可怜,幸好我们学了佛教关键的这些论典。否则的话,我们从小如果成长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面,我们从小,父母说一切都是有、有、有,长大以后,你读博士,博士后的时候,你说一切都是有,原来父母教的,老师教的。如果你遇到一个“一切都是没有的”宗派里面,你也在很多人面前大胆的说“一切都是有的”。他自己的这种智慧还是有限的。

 

但我们不仅有教证,还有通过自己的理证,最后,真的是,万法的话,在胜义当中怎么说,世俗当中怎么讲,这些道理大家应该会明白的。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

 

这个人,有和无两个都有,他有有的见和无的见、生的见和灭的见,都有的。

 

“其境枝故”,他的那种对境,“枝”的话,像树枝一样,比较混乱、紊乱的那种,没有次第,下面交织在一起,非常的乱。

 

藏文当中,因为他承认有和无,所以最后非常矛盾,感觉非常混乱,这个意思。

 

“境枝”的话,非常矛盾的意思。“其心亦乱”,他的心也是很乱的。他因为承认有和无,肯定是乱的。

 

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别人来问,行蕴也好,万法是怎么样的话,他回答,也是有的,也是没有的。

 

这是胡言乱语。

 

然后,无之中的话,不是有的。没有当中也不是有的。如果你说没有当中没有,或者没有当中有的话,还好一点。但是也是有的,也是没有的,没有当中也不是有的。不知道在说什么,到底你要想说什么?有无、无有,无当中不是有,反正随随便便这样讲。也许他们自己有一套完整的轨理,从我们现在的一些理论体系上根本找不到一个特别有系统性的轨则。

 

“一切矫乱,无容穷诘”,因为这样的娇乱,胡言乱语的话,无法追问。没办法找到一个究竟的答案,没办法的。他一会说无,一会说有,说有又说没有,没有的话又是有,有无二者,不知道在说什么。所以这样的这种观点,真的是!唉呦,所以我刚才为什么看不下去呢?原因就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读下去了。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由此,这样的这种分别念,“娇乱虚无”,确实是娇乱无章,没有任何实质。因为这样的观点,最后的话,堕入到外道当中,迷惑了菩提性,所以这是第五种外道的四种颠倒性,它叫做“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可以这么说,对吧?

 

今天《楞严经》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