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楞严经》
第111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我们继续讲《楞严经》。
五十个阴魔当中,今天开始讲识蕴的十种阴魔。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 】
佛告诉阿难,善男子,修三摩地的过程当中,通过禅定力,行蕴已经灭尽了,那么它的特点是什么呢?
诸一切世间,包括我们前面讲的十二类众生,他们在生生死死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幽暗的、清净的、扰动的特点,他们有同分的生机——前面是基础的基,这里是机会的机,实际上就是这样的因缘。
“倏然隳裂”,所有生生死死,细微的、迁流不息的、同生同死的因缘,突然就断裂了,突然没有了。
因为通过禅定力修行蕴以后,确实我们昨天说的,非常细微的、我们一般看不到的动摇的因缘,到那个时候已经断掉了。
“沉细纲纽”,好像藏文当中放在前面比较好一点,虽然汉地的解释有不同的说法,有些把“沉细纲纽”放在后面,跟“补特伽罗”连在一起。
如果按照藏文的话,意思是说,刚才行蕴灭的时候,世间当中迁流不息、扰动的生机,还有“沉细纲纽”,“沉细”是非常细微的;“纲纽”,像绳索一样的结,世间流转当中烦恼也好,结也好,突然就断裂了。
放在前面的话,这是动词,有些注释也是这样讲的,但是藏文是放在这里,意思是所有生死不断的同分生机、细微的这些纽带、系结,或者种种结,通过修行突然就没有了。
这主要是从因缘方面讲的。
它的果是什么呢?
【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那么这些补特伽罗,这些数取趣,就是我们这些众生,以前各种各样异熟的业,还有细微的脉络,因果的感应等等,全部“悬绝”,全部都已经断绝了。
意思是说,因为禅定力把行蕴断了,行蕴断的话,这些众生在轮回当中依靠异熟业进行流转的这些细微的能力,包括他们的因果报应等等,全部双亡,不再投生。意思是不会再转生,应该有这个意思。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
在这个时候,涅槃的果位即将在很快的时间当中显现。
也就是说,行蕴灭尽的时候,那么涅槃的开悟,即将实现。
就像是什么呢?早上的时候有鸡叫。那么这个时候,看着东方,会有一些曙光,一些精色。
鸡叫的话,有一些注释当中解释,鸡早上有三次鸣叫,第一次叫,比喻成前面的色,二次叫是受,第三次是想。现在行蕴灭了,最后一次叫的时候,东方的曙光比较清楚。因为生死长夜当中,行蕴灭相当于开悟的前兆。
鸡叫,我大概多少岁,有一次去放牛,跟一个大人,叫南治。不知道怎么,一早就要把牦牛赶回来,我们就晚上去。那个时候好像电筒也没有,手表也没有,我们觉得马上要天亮了,然后就起来爬山去了。可能像两点钟那样,半夜三更我们上去了。上去了以后根本看不到路,我们觉得那边有牦牛,到了那边去的时候不是牦牛,原来是一堆树丛。
后来我们听到下面林业局养的鸡在叫,我以前做牧民时没有听过鸡叫。鸡叫的时候,他说鸡有三次鸣叫,第三次叫后,天就要亮了。结果那些鸡也没有什么规则,乱叫,叫了可能十几次,我们想马上天亮了,看了一下,没有天亮。后来我跟他说,你的规则是什么呀,你不是说叫三次吗?现在已经叫了十多次,天还没有亮。他说,我以前觉得它们是比较准的。
我们两个牦牛也找不到,鸡也乱叫,又下雨,我们连电筒也没有。其实我们可能很早就起来找牦牛去了,结果好长时间都没有天亮。
现在上罗那个地方,我每次上去下去,看到那个山的时候,都想起鸡叫的故事。
所以好像鸡叫三次也不一定,它可能有时候睡不着,或者是什么样,一直叫,有这种情况。当过农民的人,可能比较了解,是吧?应该是有一种观察方法。
【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
因为行蕴灭尽的时候,“六根虚静”,六根属于色根。“虚”,因为受蕴没有的时候,没有接纳,叫做“虚”;“静”的话,想蕴没有的时候,一种寂静,没有分别念。
我们有些人吵架的时候:“我要静一静,过两天再说。”现在世间人吵架经常说我要静一段时间,其实把想蕴灭一段时间,这个意思。
“无复驰逸”,行蕴灭的时候,行蕴是一个很细微的相续,它不会再继续迁流。
那么这样的时候,“内外湛明”,内根和外尘都是非常光明。
“入无所入”,能入和所入都没有,入于无所入,能入的根和所入的尘,都没有。
这里进一步讲到行蕴灭尽的一些功德。
【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
如果深深通达十方十二类众生的“受命元由”,他的根本,观察他的“执元”,观察源头执着的相,实际上行蕴灭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投生到十二类众生。
如果我们真正通达了行蕴的根本,通过观察之后,我们不会转生到十二类众生之中去,行蕴应该有这样的一个作用。
下面讲识蕴,识蕴是什么样呢?
【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其实十方世界所有的十二类众生,都是一模一样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识蕴。
“精色不沉”,我们的精色也好、本色也好、性光也好,真性的本色,不会沉没,不会隐没的。
他会发现什么呢?发现非常深细、幽暗、秘密的一个成分,它是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搞明白的就是这个部分,这个就是识蕴。
实际上每一个众生的光明分不会隐没下去,而且它是以非常细微的方式存在,这一点,称之为识蕴的障碍。
因为有了识蕴,它细微的部分没办法完全开发出来,如果我们已经通达了识蕴的本性,灭尽了识蕴的话,那细微的部分也应该能通达的。
其实我们开悟,就是五蕴的本体全部都无余通达,这算是一个大开悟。没有那么细微,只是部分通达的话,这不是大彻大悟,只是部分的一种觉悟。
这是讲到识蕴的区宇、障碍,就是这个样子。
下面讲,识蕴灭尽了以后是什么的样呢?主要讲识蕴灭尽。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
如果对我们十二类众生识的本体,同样的获得、开悟,或者已经认识到了,十二类众生具有共同的也好,或者我们个人通达了自己心的本来面目,在这个时候,“销磨六门”,我们的六根就已经销磨,没有局限性了。
本来六门六根的话,眼睛听不到声音,耳朵看不到色法,等等。就像有一些寝室,中间隔开,互相都没办法进去一样的,六根门都是这样的。
但是在这个时候,“合开成就”,六根的话,可以合在一个根上面,叫“合”;“开”的话,一个根也可以开启六个根,它们完全互相通用。
那么这个时候,“见闻通邻”,见到、闻到、觉知到,全部就像邻居互相可以串门一样,里面都通了。
本来六根的话,各自一间房子,现在中间的这些隔断全部拿开,全部都可以串门,像一个大寝室一样,可以互用。
“互用清净”,没有任何的障碍。
就像佛菩萨,大家都知道佛菩萨为什么能照见一切万法?实际上他们没有粗大的分别念,他们有一个细微的智慧,这种智慧在无分别的境界当中是可以通用的。如果我们得到真正的六根圆通定的话,完全也是可以的。
所以诸佛菩萨为什么能见到一切众生各自不同的相续,而我们凡夫人有自己的肉体、根门,各种隔阂,没办法互用互通,原因在这里。
【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
那么这个时候,十方世界也好,器情世界也好,还有我们众生的身体和心,这些没有什么隔阂,全部都消融。
“如吠琉璃”,就像是吠琉璃,玻璃晶也好,水晶也好,“内外明彻”,内外都是透明的,“名识阴尽”,这个时候叫做识蕴尽。
因为下面很多人在修识蕴灭尽,修的时候遇到了不同的魔障,识蕴尽的功德是这样的。
【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如果这个人,识蕴已经灭尽的话,超越了命浊,五浊黑暗这个时候就没有了。
观识蕴的元由,会发现它是罔象。罔象好像时有时无,非有非无,表面上是虚无缥缈的有,但实际上是虚无的、虚幻的,无实的,这样的一种颠倒妄想。
这个颠倒妄想可能是不是我们《般若波罗密多经》当中讲的一样,最初的一念无明也好,凡是我们众生没有认识到自己本性。
“以为其本”,这个作为它的根本。
识蕴的话,为什么现在我们没有认识到它的本体?被各种颠倒妄想也好,或者虚幻无实的东西,把它已经遮住了,这个意思。
这以上的话,讲了识蕴的一个概要,讲了识蕴灭尽的功德,行蕴灭尽以后的利益,讲了这些,那么接下来就开始讲识蕴的十种阴魔。
首先是第一个阴魔,因所因执。堕入因和所因的执着当中。因和所因也可以,能因和所因也可以。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佛说,阿难你应该知道,善男子“穷诸行空”,通过前面观察,最后发现整个行蕴已经空了,行蕴空了以后,识蕴开始显露,显露以后,他要还元,还元到什么呢?原来的一真明心上面,识蕴要回归它最早的本体。
那么这个时候,“已灭生灭”,生生灭灭全部都已经灭了。
“而于寂灭”,寂灭当中,因为前面四个都已经灭了,在这样的寂灭当中,实际上是“精妙未圆”,现前识蕴本来的寂灭的相,实际上它还没有精妙,真精、妙明真心还没有圆满。
为什么没有圆满呢?因为识蕴还没有破,识蕴还没有摧毁、灭尽。所以说,行蕴已经灭了,识蕴已经显露出来了,但显露出来也不行,我们要认识它,通过禅定力破掉它,所以现在还没有到最圆满的境界。
如果识蕴圆满的话,会什么样呢?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吻,能入圆元。】
我们都知道,本来身根是有隔阂的,刚才讲的,眼耳鼻舌身,互相都没办法消融,没办法通用,有隔阂的。但是,如果自己的身根,全部的隔阂都已经消融,一个根开合,一根开启六根,或者说六根可以和合在一根当中。
如果这样的话,与十方十二类众生,一个根可以通用,整个觉知都是完全相同。这么多的觉知,可以在一个根上面吻合。
如果我们真正把识蕴通达了,或者已经破除了的话,那么根中间的这些障碍都去掉了,去掉以后,十方众生都可以互通互用。
我们为什么现在别人的相续见不到,肯定有相,《金刚经》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因为我们有我相,我只能见到自己;众生有众生相,众生互相也没办法,但是如果识蕴真的已经破了的话,就像佛菩萨看到我们屋子里面的所有人一样,心也好,里里外外的这些事情,没有任何隔阂。
“能入圆元”,完全入于圆妙觉性的根元。
这一段,每一个修行当中都可以讲,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识蕴如果搞明白的话,会有这样的一个作用。
但是众生修的时候,外道修的过程当中,这一点没有懂。
原来法王如意宝有一个教言,名称叫做《魔穿天衣》。外面看起来好像都是天人的衣服一样,但实际上是魔。外道的话,用了很多我们的“觉性、自然本智”,但实际上他执着一个相,所以没有开悟,有一种歧途。法王的道歌当中专门有《魔穿天衣》,或者是《魔佩天饰》,有一个这样的道歌。
【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
刚才讲的识蕴,实际上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目的。如果在这个所归当中,在这个境界当中,他树立了一个什么呢?真正常有的因,然后对这个常有的因,产生一个胜解,认为这是最究竟的、最殊胜的一种境界。
那么这个人堕入什么呢?因和所因的执着当中。把非因当作正因,或者说堕入能因所因的执着当中。他修错了。本来的心,他认为是一个真实的、常有的东西,然后对它深信不疑,这样的话他就堕入这个当中。
那么这个见解有多可怕呢?
【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 】
“娑毗迦罗”,是黄发外道,头发是黄的,这样的外道。他们的宗派当中,主要修一些咒术,我们那个摩登伽女,她也是受黄发外道的咒语控制。
他们所承认的“冥谛”,所承认的这种真谛,实际上也是一种宗派。
所以,我们如果修这个法的话,最后变成了他的眷属,堕入到这个外道当中。其实有时没有修好,可能真的很容易变成这样的黄发外道。
《中观庄严论释》里面,黄发外道有没有?他是数论外道?可能是数论外道。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们迷失了佛果菩提,忘失了什么呢?因地的正知正见。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它是十种魔业当中的第一个魔业,或者第一个邪知,他们是什么呢?建立了一个所得的心。
刚才不是有一个实有的因吗?他觉得有一种能得到的实有的一个心,作为因。
依靠它,成就比较错误的所归的果。
刚才黄发外道的果也好,或者自己修着修着,认为有一种常有的果。
那么这样的话,违背和远离了真正的圆通妙定,背离了涅槃之城,同时会转生到什么呢?刚才讲的,黄发外道的种姓当中去了。
后面的话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我不一定一一给大家说,前面的有一些读一下,后面的,到时候你们自己以此类推,就可以。
下面是第二种魔,能非能执。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跟前面的解释方式一样的。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
这个也是一样的。行蕴已经灭了,识蕴已经显露了,没有通达妙明真心,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识蕴的境界,那个识蕴的境界,他们认为是自己的本体,然后尽虚空外面的世界,还有里面的十二类众生,所有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是我身当中“一类流出”,我的心里面,意识当中出现的。
就像我们经常说:“心生万物,万法唯心造”,他们跟我们的唯识宗有一点点相同。
他们对这个,产生殊胜的定解。
【是人则堕,能非能执,】
那么这个人堕入什么呢?“能非能执”,本来是非能,没有这个能力,他执着为有这种能力。
就像我们的心,有情世界和器世界全部是以一种长生不老的方式来产生,可能没有这个能力,但是他认为是这样的,这个跟我们唯识有点点相同。
【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
最后他转入到什么呢?“摩醯首罗”,指的是大自在天,色界当中最高的大自在天。
他的身体显现无边无际,认为整个宇宙万物都是他创造的,所以成了他的伴侣,他的眷属。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迷失了佛的菩提果位,而且亡失了因的正知正见。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那么这是第二个邪见,或者是阴魔。“立能为心”,他认为心造化一切,心是一切的根源。最后的话,成就十二类的众生,它违背和远离圆通妙定,背离了涅槃之城,生于大慢天当中——他转生到特别我慢的大自在天。
而且“我遍圆种”,他认为,我能周遍一切器情世界,同时圆含一切的世界,这么一个种族。
它会转生到这么一个天人,特别傲慢。
我们人当中也有一些特别傲慢的,他可能生来就是。我们佛经当中讲,婆罗门种姓是比较傲慢的。这个人,包括已经出了家以后,也是特别傲慢,也有这样的。
其实,慢的话,五个根本烦恼之一。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修行,自己所有的这些,特别傲慢的话,可能也不好说,以后转生到什么地方去。有些我慢的人根本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包括我们有时候商量什么的话,特别固执、特别傲慢,很难随顺别人,很难合群。
虽然我们需要有一点自己的主见,这个是需要的,也不能全部都是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是是是,就是这样,我也这么想的,你说的非常的对,对对对。”什么都是跟着别人跑,也不对。
自己一点没有主见,也不对;如果太固执,别人说什么,自己的见解谁也改不了,这也不是很好的,这叫顽固分子,所以也不太好。
这是第二种阴魔。
第三种阴魔,常和非常执。堕入常和不是常有的执着当中。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跟前面一样的。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
对于所归处的识蕴,“有所归依”,他觉得,识蕴应该是我们一切的根本,一切依靠处。他自认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全部都是从识蕴当中流出来的。
也是跟前面“万法唯心造”有点相同,但是不同的是,这里承认有一个常有的东西,觉得身心全部都是在这里出现的。
还有十方虚空也好,世间的一切也是从自己的识蕴当中出现的——“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全部是从识蕴当中所生的。
【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
包括自己的身心、十方世界的虚空“都起”,他们都出现在这个世界的话,它的来源是什么呢?“所宣流地”,所显示的这些地方就是识蕴。
“作真常身”,认为识蕴是真实、常身的,恒常不变的。
“无生灭解”,觉得它没有生生灭灭。
识蕴,好像什么都是它产生的,过去、未来的世界也好,现在我们的身体、心,全部都是从这个细微的识蕴当中产生的,所以它无生无灭。
其实这样的说法与我们的说法也有点相同,比如我们说自然本智当中出现一切器情世界,自然本智它自己在本体上是无生无灭的,显现上是有生有灭。不管是学密宗也好,学显宗的话,我们也有比较相同的说法。所以,如果没有搞明白的话,也有点混乱。
【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
在生生灭灭当中,实际上这些老早已经常住了,它是不生不灭的。他们的观点,既迷惑了不生不灭的道理,也迷惑了生生灭灭的道理,所以安住在一种沉迷当中。
其实现在我们也是,如果不分二谛,一会有生生灭灭,一会说不生不灭,还是有点矛盾的。他们没有分胜义谛和世俗谛,或者没有分显相和实相,他们觉得生灭当中早就已经常住不生不灭了,这样的话,不生不灭的道理也没有明白,生生灭灭的道理也没有明白。他们的这种妄念,安住在一种非常沉默,或者说迷惑的状态当中。
【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
他们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这是一个胜解信。那么这种人,堕入常和非常执当中。
非常作为常的因也好,或者一会认为是常的,一会认为是非常的,这么一个邪知邪见当中。
【计自在天,成其伴侣。】
他转生到自在天的眷属当中。
这个自在天好像是欲界当中的魔王天,欲界当中的自在天,他就比较自由自在的。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迷惑了佛果菩提,亡失了正知正见。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这是第三个魔、第三个邪见。他们依靠心来安立,身心都是依靠识而产生,最后的话,他成就了虚妄、非真实的一个果位,远离了圆通妙定,违背了涅槃之城,最后转生到颠倒圆满、常有的种姓当中。
所以我们有时候生生灭灭也好,不生不灭也好,两个混在一起修行的话,有时候也有一些歧途。修不好的话,可能也转生到外道当中去。我们在座的人当中现在正在修,下一世有些变成外道的大师,一生开始弘扬外道,也有可能。修行是各种各样的,不好说。
第四种阴魔,知无知执。堕入知和无知的执着当中。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善男子,穷究一切行蕴空,已经灭了生生灭灭,然后在寂灭精妙当中,没有圆满。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
这里修的时候,把识蕴当做一个所知,所了知的一个法,而且这个所知能遍于一切器情世界,能圆满一切世界,所以依靠它能建立世间万物。
“因知立解”,他认为,依靠所知也好,依靠心识的话,整个世间万物从中可以建立,也可以产生。
我们讲“心生万物”。
如果这样的话,十方草木,世间当中的一切无情物,松树也好,柏树也好,十方各种草木,都可以称有情,那么与人没有什么差别。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心生万物嘛?唯识宗也是这么认为。有时候他觉得一切都是阿赖耶的显现,那么这是一个成熟的阿赖耶,外器世界也是这样的。
所以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心的幻现,跟人没有什么差别。
【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
他们认为,草木也可以变成人,因为都是心生的。人死后也可以变成十方草木,所以没有什么区别。
有情物、无情物,“无择遍知”,没有什么选择的,全部都是心识的一种游舞也好,状态也好。
有些人觉得,我们吃萝卜白菜的话,它们也是有生命。因为《楞严经》当中说“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以前也有人是这样讲的。
其实这个是外道的观点,不是《楞严经》自宗的观点。
确实,有些人觉得,那不用吃素,因为《楞严经》当中已经讲了,草木也是有生命的。其实是外道认为一切都是心造,所以动物植物没有什么差别,有情物和无情物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一种心的幻现。
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差别,我们在其他,包括《法华经》等很多当中都讲过,这里不叙述。
【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
把这些认为是非常殊胜定解,这种人堕入到什么呢?知和无知的执着当中。
知和非所知,因为他执着为一切要么是知,要么是无知所遍,全部都在一种所知的心识当中产生。“无知之谓知也”,它堕入一个知和无知的执着的邪见当中。
最后它会转生什么呢?婆吒、霰尼的外道当中。
婆吒和霰尼是两个外道的名字。婆吒叫“避去”,霰尼叫“有军”。《执掌疏》里面说,婆吒他有公案的。
他是一个牧童,与王储,国王的儿子,他们一起在外面玩。王子坐在牧童上面,欺负他。牧童很伤心,他就告诉自己的母亲,说那个人欺负我。母亲告诉他,你应该“避去”,你赶快跑吧。人家是国王的儿子,以后变成国王,那个时候肯定对你不好的,现在欺负你的话,未来也可能欺负你,你就别管了,你自己跑吧,所以他叫“避去”,快跑。
霰尼的话,注释里面他的故事不明显。“有军”的话,是不是有军队?是不是有俄罗斯军队,泽连斯基到新加坡了,等等,现在都是有军无军,一直在。
我们山沟里面,有正知正念的军队摧毁一切烦恼的敌人就可以,但全世界的人不是这样的,他们建立军队,通过各种各样的武器摧毁他们,对方是怎么样的粉身碎骨。
现在这个世界,有时候看起来好像有点不是很和平,我都比较羡慕二三十年前,或者说在这个之前。这个之前的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战争发生,现在好像是嗔恨魔入于每一个人的心,还是什么的。各个国家的话,好像心里都有点不舒服。
这个当然跟我们《楞严经》没啥关系,而且这个故事也没有讲他的宗教背景是什么样。可能这两个孩子后来都比较了不起,这个牧童后来应该建立了自己的宗教,最后变成了一个非常出名的外道,不然的话,佛陀也不会提他的名字,一个小的牧童他也不会提的,后来这个人应该是很厉害的了。所以,如果你没有好好修行的话,最后堕入婆吒和霰尼的宗派当中。
“执一切觉,成其伴侣”,他执着一切都是觉知而产生的,最后成为了他的眷属。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已经迷惑了佛菩提,失去了正知正见。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这是第四种邪见、阴魔。他们计度有一个圆满的所知心。成就什么呢?成就一个特别虚妄、渺茫、错误的结果,远离了圆通妙定,违背了涅槃城,最后转生到颠倒的、一切都是有一种所知的邪见种姓当中去了,这也是很可怕的。
第五个阴魔,生无生执。堕入生和没有产生的执着当中。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前面也是一样的:
善男子,如果穷究一切行蕴,最后灭了一切的生灭,在寂灭的妙定当中,实际上还没有圆满。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
这个圆融的识蕴,实际上六根可以互相共用,这个当中,一切都是很顺利,想什么就做什么,都可以的。
好像到了后面,他们外道的有一些修行境界不如前面的——像行蕴、想蕴的话,他们有一定的深度,到了后面的时候,好像对识蕴的功用,修成了外境上,四大上。
【便于圆化,】
他开始修行的时候,对圆满的心,慢慢就开始化成了四大的相。
那么四大的相是什么呢?
【一切发生,】
圆化当中,四大当中,一切发生。他是这么认为的。
他们对四大每个都有他们的希求。我们学中观的时候,有些是微尘成为世界的因,有些是心识成为世界的因,有些是常有大自在世界的因,外道有不同的。
这个应该是最细微的、常有的微尘作为万物的因,他们是这样承认的。
他们求什么呢?
【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
他们对四大很崇拜的。有些是求火的光明。
以前有个电视剧,朱元璋当时打天下时,叫明教,好像是拜火神。好像伊朗那边专门有这个宗教,火焰神,特别崇拜,而且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以前阿富汗、伊朗那边,专门拜火焰。
我们当时去以色列的时候,当时也是一起举行了一个专门的灯火活动,他们说火是一切的神,火是一切的光明,好像这个世界上火焰是最有意义的,因为它代表一种光明,代表一种神,代表一种智慧。好像这个世界当中,各说各的话,都很有道理的。
所以说他们把火当做光明,是最好的。
他们喜欢水的清净,风的周流,还有观尘的成就,尘应该是地大。四大的话,各个都特别推崇。
【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
他们把四大的各个尘,作为世间万物的因,然后建立了常有、安住、不灭的一个见解。
【是人则堕,生无生执。】
这种人则堕于生和无生的邪知邪见当中。
【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
迦叶波,迦叶波是大龟氏。或者婆罗门,转生到他们当中。
“勤心役身”,身体苦行、尘劳、损害。
然后崇拜火、崇拜水,崇拜地大,认为这样能出离生死轮回。
我们如果这样的话,转生到他的伴侣、眷属当中。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迷失了佛菩提,亡失了正知正见。
【是名第五,计著崇事,】
那么这是第五个,推崇四大的宗派。
【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他已经迷惑了自己的心,并且推崇外物,认为外面的四大是一切万法的因,他迷惑了自己的真心,妄求外在四大的因,希望得到一个他们所谓的虚妄的果。他已经远离了妙定,违背了解脱的轮回城。转生到什么呢?颠倒的、造化的,以四大来幻化一切的这么一个种姓当中。
也是比较可怕的。
第六个阴魔,归无归执。归和无归的执着当中。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善男子,穷究一切行蕴,已经灭了生灭,那么于寂灭妙行当中修行,最后还没有圆满。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
对自己的识蕴有一个圆满和光明的部分,他对这个产生一种执着。
产生什么执着?“明中虚”,光明的话,应该是心的一种光明,然后在光明当中,有一种虚无、空性。
虽然在圆明当中,但是最后主要落脚在空性当中、单空当中。
“非灭群化”,“非”是毁灭的毁,他毁灭了“群化”,所有的器情世界,因为它耽着在一个单空的空性当中,这样的话,毁坏了所有的器情世界。
“以永灭依”,最后有一种灭法,永远断灭的东西作为它的依靠。
“为所归依”,将它作为一种所依。
我们说一切都是空性的话,也有点担心。但我们是以理观察的,并不是自己想的。有时候空性摧毁一切器情世界,空性的见解没有一个不可摧毁的,这样的话,跟这个也有点相同,但是也有不同。
他们认为是一个空的,断灭的、一个实有的东西——把这个认为是殊胜的定解。
【是人则堕,归无归执,】
这个人,堕于归无归当中。
归于一个无归当中,这样也可以说。
【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在四禅当中的无想天当中,有一个叫做舜若多,舜若多是虚空神,除了虚空以外,没有什么,跟我们无色界的空无边处有点相同,这样的眷属当中。那么他也会迷失了菩提,亡失了正见。
【是名第六,】
这是第六个邪知邪见的阴魔。
【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建立这么一个圆满的虚无的空性的心,依靠它成就一个空亡的果,远离了圆通妙定,违背了解脱妙城,最后转生到断灭的外道种姓当中去了。
第七个阴魔,贪非贪执。堕入贪和非贪的执着当中。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
那么他在修识蕴的时候,有一个“圆常”,识蕴是圆满的、恒常的。认为识蕴是固身常住,不会有变化的。
“同于精圆”,识蕴一直是长生不老,非常坚固。对此产生信心。我们的智慧也是常有的话,也是这样。
【是人则堕,贪非贪执;】
那么它就堕入到什么呢?贪和非贪的执着当中。
【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
阿斯陀,长寿的仙人,他是一个求长命的人。
当然求长命,我们佛教当中也有莲师,布玛莫扎,但是跟这个不同。
他是一个实有的,可能有些宗教所讲的那样——成为了他的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如果转生到这里的话,迷惑了菩提,亡失了正见。
【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这是第七种,执着生命源头,建立自身固有的一种妄因,追求长寿,长劳的果。他远离了圆通妙定,违背了涅槃城,转生到什么呢?虚妄和延寿的种姓当中。
下面第八个阴魔,真无真执。堕入真和无真的执着当中。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
观十二类众生的生命,他们的觉性、圆通、互通,最后却留什么呢?尘劳,留恋尘劳。
尘劳实际上就是世间的各种妙欲,好像在修的过程当中,对世间的妙欲比较耽着。我们有些人修着修着,他不愿意舍弃一切世间的妙欲。就像恩扎布德也是,他说我不愿意舍弃王国里面所有的美好,即便我转生成狐狸,也不愿意舍弃这些,这样讲的。
他就去留恋,留恋什么呢?世间的尘劳。
“恐其销尽”,害怕这些都已经消亡了,都已经失去了。
【便于此际,坐莲华宫,】
他依靠神通力,幻化莲花宫,坐在莲花宫。
【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
又幻化特别多的七宝,还有世间宫廷里面的美女,他自己开始放纵身心。
就像我们世间当中,有些恣意享用世间的妙乐一样。
他认为这是一个特别殊胜的定解。
【是人则堕,真无真执,】
那么,这个人会堕入真和无真的邪知当中。
【吒枳、迦罗,成其伴侣。】
吒枳、迦罗,好像是两个天魔。吒枳叫“结缚”,迦罗叫“我所作”。他们变成了这样的天魔,或者外道的伴侣当中。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迷失了佛菩提,亡失了正知正见。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这是第八个邪知邪见。“发邪思因”,发起了邪知邪见的思维的因,然后建立了炽热、尘劳、虚妄的果,最后远离了佛菩提的圆通妙定,违背了解脱的涅槃之城,转生到天魔当中。
这些外道的话,各自都转生到不同的种姓当中去了。
那么,我们今天《楞严经》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