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楞严经》
第112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咱们继续学习《楞严经》。
现在正在学习的五十种阴魔,前面的四十个阴魔已经讲完了,现在正在讲识蕴的十种阴魔。识蕴的十种阴魔中,前八种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后两个阴魔。
后两个阴魔主要讲声闻和缘觉,那为什么声闻和缘觉也列入魔业当中呢?有一些注释当中讲得比较清楚。本来声闻缘觉的道是佛道,但是按照《华严经》来讲 [1],如果舍离了菩提心,不利益众生的话,实际上也属于魔业。所以从大乘菩提心来衡量,实际上声闻乘的行人也是一个歧途,因此也属于魔业。
当然从小乘自宗来讲,这并不是魔业,所以这里讲到的跟前面的有点不同。前面的四十八种,确实有一部分是真正的魔业,有一部分是外道的行为,究竟而言,都属于魔业。
第九个,堕入定性声闻。
这里有定性声闻和定性缘觉。定性的话,他的种姓已经确定了,他是小乘根基,而且暂时来讲,没办法改变。因为这种行人,他的智慧比较少,禅定比较厉害,他们获得声闻或者缘觉的果位以后,认为这是最究竟的涅槃。过了十万劫以后,有些说百劫,十方菩萨心口发光,劝请他入大乘佛教,就像我们《妙法莲华经》、《定解宝灯论》里面所讲的那样,最后肯定是入大乘的。但是暂时来讲,他们中间是没办法改变的,一定是变成声闻或者缘觉,这种叫做定性声闻和定性缘觉。
我们其他的有一些,包括《阿毗达磨》当中有两种,他们可以随时转到大乘当中去,这叫做不定性的声闻和缘觉。在这里讲了两种定性的声闻和缘觉。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跟前面一样的,诸善男子通过禅定修行,穷究一切行蕴,已经灭了所有生生灭灭的这些法。但是在寂灭当中,显露识蕴。显露识蕴的时候,他的精妙真心还没有圆满。
正在这个时候出现一些障碍: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惟求感应,】
“命明”,有些注释讲寿命的根本,因为众生都有一个寿命的源头,他在观察这个或者是修行这个的过程当中。或者有些注释讲,识蕴显露的时候。
他的命根,或者说识蕴显露的时候,作为修行人,他有不同的辨别,什么样的辨别呢?
“分别精粗”,他们对这样的境界辨别,辨别什么呢?有精细的,还有粗大的。
“精”,圣者的所见、无漏的这些法;“粗”,凡夫的所见,有漏的这些法。
或者“疏决真伪”,抉择真伪。
真实的,像胜义谛一样。伪的话,像世俗谛一样的这些法。
“因果相酬”,这些以因果进行对应。
比如说苦和集,以世间的因果,有漏法。灭谛和道谛的话,出世间的因果,它属于无漏法。
也就是说,整个清净的、不清净的,或者精细的、粗大的、真实的、虚伪的——我们一般讲,苦、集这些都需要断除,它是粗大的,它是虚伪的。灭谛和道谛的话,它是精妙的,也是真实的。
以这样的因果相酬或因果不错谬的方式,追求什么呢?追求一个最精确的果报。
也就是断除苦谛和集谛,依靠道谛,现前灭谛。他是这样认为的。
这种做法在小乘当中是合理的,但以大乘《楞严经》的观点来讲:
【背清净道:】
违背了清净道。
按照我们大乘究竟一乘,最终一切都是了不可得的清净道。
【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
他们的观点,现在不是《西游》里面也正在讲,他一定要见到苦谛,见到苦谛的话,要断除集谛。断除集谛的话,要修道谛,依靠修道谛,现前或者是证悟灭谛。这就是我们声闻乘的四谛。
四谛是第一转法轮当中最主要的内容。应该先认识苦谛,苦谛的根本是集谛,集谛是业和烦恼。业和烦恼要断的话,通过修道,修道以后,最后现前真正断除一切业和烦恼的智慧,灭尽地。
当然大乘也有四谛,小乘也有四谛,但是这里破的话,主要是破小乘四谛实有的执着。
“居灭已休,更不前进”,他们安住于灭谛当中,认为已经足够了,在那里已经休息了。把这个作为究竟,就像远离了五蕴以后,认为已经可以了,再没有进一步向前趣入大乘道当中。
产生这样的殊胜见解者:
【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
这种人堕入什么呢?定性声闻当中。
最后成为什么呢?
“诸无闻僧”,有些认为是钝根的阿罗汉,或者四禅当中有一个叫做无闻比丘。
“增上慢者”,自己没有证悟,认为已经证悟;自己没有获得出世间的功德,认为已经得到了出世间的功德,未证言证等等。
“成其伴侣”,成了他们的眷属。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所以这种道,迷失了佛菩提,亡失了正知正见。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这是第九个,也称之为第九个歧途。
“圆精应心”,圆满,或者说精妙的这种心,是他追求的。
在因地的时候,他追求这么一个灭谛也好,或者说最清净、细微的一种因。
通过这样能成就什么呢?成就单一、寂灭的果位。
阿罗汉的果位,或者是小乘四果,一来果、无来果等等等。
他已经违背和远离了圆通妙定,背离了涅槃之城,转生到什么呢?“生缠空种”。
“缠空”,指的是偏空、单空。以寂灭空性的见解缠缚着,这样的声闻种姓当中。
下面是第十种,堕入定性辟支佛的阴魔当中。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
前面是一样的。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有些说,圆融是缘觉的对境,清净是独觉的对境,觉明指的是识蕴。
也就是说,对于圆融、清净的这么一个心识,把它当做一种修行来修的过程当中,通过缘起性空的方式修行的时候,开发、研究甚深的妙明真心,他认为这是最究竟的涅槃,再不往前进步,认为得到缘觉的果位就已经可以了。
因为他证得了人无我,法无我的一半也已经证悟了——我们学《现观庄严论》和《俱舍论》的时候,基本上意思都是相同的。
对它产生殊胜的胜解。
【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
他就堕入了“定性辟支”,定性缘觉当中。
“诸缘独伦”,观十二缘起而修成的叫缘觉,有些注释当中这样讲的。独自,没有佛,也没有大乘善知识,自己自通自悟,自己开悟的这一类,不管是缘觉、独觉,这类人他们“不回心者”,不会发大乘菩提心,不会回小向大。
那样的行者变成了他们的眷属。
因为他堕入到缘觉的行列当中,最后变成了缘觉的眷属。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迷了佛菩提,亡失了正知正见。
【是名第十,】
这是第十个歧途。
【圆觉吻心,成湛明果,】
他觉得有一种圆满的、觉悟的心,最后成就了什么呢?“湛明”,自己了悟法无我,光明清净,但是不能利益众生,独自、圆满的一个果位。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他违背和远离了圆通妙定,背离了涅槃之城,最后转生到什么呢?“圆明,不化圆种”。
他的果位是自己能度的圆满和智明的一种境界 [2]。“不化圆种”,没有大乘的慈悲菩提心,所以他转生到一个不化的、圆满觉悟的缘觉种姓当中。
他有点特殊,我们有些道友,只喜欢自己好好修行,不愿意度化众生,也不愿意跟别人交往,将来的话,他可能示现缘觉的涅槃。
现在跟谁都不接触,耍坝子也是,跟谁都不去,听课也是不愿意,独自在家,一直关着,只能去买个菜,或者有时候一个人到餐厅里面偷偷地吃,看到别人马上收拾行李跑。所以这个是不是不化圆种?不知道。
缘觉他有这个特点,他在因地的时候,一般跟别人的交往不是很好的,但是他得到了缘觉果位以后,经常也是身上发光,显现各种各样的神通神变。像《百业经》等佛陀的经典当中讲,缘觉是很厉害的。
有一些道友不爱利益众生,只愿意自己藏起来,其实有时候稍微放放松也好,如果实在不愿意跟别人在一起的话,自己到山顶上,大声吼一吼也可以。因为藏地的蓝天白云也好,绿草清水也好,应该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非常美的环境吧。
在这里一直自己把自己闭着的话,有时候也不知道闭成什么样的成就,也不好说,对吧?
我刚来的时候,觉得时间很可惜,包括当时和法王一起,在我们紫青山沟里面耍坝子。我就拿一个长长的书,在河边背书,一会儿稍微看一下,又觉得太可惜了,又到河边去背书。但现在看来,当时应该开开心心,稍微玩一下,也不差一天两天。
尤其刚来的时候,觉得时间特别珍贵,玩啊、耍啊,这些太没有意义了,为什么这样?好多上师、年轻人都很喜欢,为什么这样呢?我们都是希求解脱者。当时这样想的。
最后慢慢慢慢,老了以后,可能比他们还要懒惰,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所以我们不知道缘觉种姓的有没有。
缘觉种姓的朋友很少,一般来讲,他只管自己。这样也很好,按照噶当派的说法,两个人还算是可以的,比较好。合得拢的话,是修行的助缘,三个人以后就不行了。有时候人多了散乱,也有这样的情况。
以上五十种阴魔已经全部讲完了,最后是识蕴十种阴魔的一个结尾。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佛告诉阿难,以上所讲到的十种阴魔,他们在修行禅定、破除识蕴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违缘,出现了一些狂心。
“因依迷惑”,它的因,依靠了一个迷惑的念头。
本来你想修好一点,但是在修的过程当中,开头好像认识不够,所以还没有破识蕴、还没有证悟的时候,自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
其实在修行当中,有时候会有这样的。还没有开悟,自认为已经开悟了;没有生起出离心,认为是生起了出离心;没有生起菩提心,认为已经生起了菩提心,等等。这样的话,这是什么呢?我们在禅修过程当中,破识蕴的心和中间的阴魔进行交战,交战当中产生的。
所以出现违缘实际上就是想好好的修行,但是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已经着魔了,自己还不知道,自己还很得意的,对哇?但实际上魔已经入于自己的心,最终修行不得成,所以这是很可怕的。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
其实众生很可怜的,顽固、特别迷惑,他自己都不知道,看到这些现前的时候,“各以所爱”,以为是自己所爱,或者自己以前的习气,然后产生了一种迷心。
比如说,以前你喜欢常有的话,认为常有是一个境界,等等,这样的迷惑的心。
“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不再继续修行,将自己的境界认为是最高、最究竟的所归宁地 [3]。
“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自己认为已经满足了,自己说自己已经得到了开悟,获得了无上菩提,然后说大妄语而成。
很多人,可能修行过程当中故意说大妄语。有些是自己比较愚笨,根本不知道,好像真的已经得到了一种境界,我开悟啦,到处说。
【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
如果是外道邪魔,依靠这样的业感,福报尽了以后,堕入无间地狱。
外道的话,他暂时因为禅定的功夫,自己能做很多事情。魔众也是一样的,魔所遭的这些众生,也会这样的,我们前面讲的这些阴魔所缠的人,有些福报还是很大的,但福报尽了以后,堕入无间地狱。
我们很多人修修修,最后认为自己修的是最好的,最究竟的,但原来不是这样的。
【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声闻缘觉的话,他们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呢?因为自己已经获得小乘果位以后,不愿意再进步,再往上去。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
佛陀告诉大家,阿难等你们在座的各位,“存心”,一定要以大慈大悲的心来弘扬佛法,或者一定要有正知正念。
我们每个人也是想:这个《楞严经》很重要,我一定要弘扬。
“秉如来道”,秉持如来所讲到的《楞严经》的法门。
佛陀说,我灭度以后,一定要传给末法时代的这些众生,让他们一定要觉悟。
这句话每一个蕴后面基本上都讲了,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大家也好好的发愿。
我个人而言,这辈子还要讲的话,很难的。因为现在好像眼睛一天不如一天了,这次还算是可以的了。其实如果真正有时间的话,比如说每天讲一点、讲一点,讲好几年时间,翻开很多前辈大德的这些注释,应该很有意义的。这个《楞严经》,里面有很多显宗密宗很多甚深的修法,依靠一种逻辑推理来交代,并不完全是说教的方式来讲的,所以说这个《楞严经》非常有意义。
我们这边也有专门研究的,研究的话,一年两年肯定不行的,我们现在也算是已经跨了五个年头了,但是有些地方还是似懂非懂。如果自己的人生,各方面因缘具足,详详细细去研究的话,应该是很好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比较短暂,琐事也比较多,所以违缘也比较多,不知道能否实现,也很难说。
不管怎么样,大家要有这个心:我以后因缘成熟的话,一定要讲《楞严经》。如果全部讲不成的话,后面的这两品,我们也是已经念过传承了,还是很有必要的。
【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
今天我没有怎么看,他们财务科在外面耍坝子,到那边一直看丹哲耶吾布美 [4] 的传记。所以现在你看,读的话,比平时要差一点。
意思是说,不要让见魔令你堕落,你相续当中生起一些妄见的魔。
我们有些人,见解上对法,对上师产生了邪见。
然后“自作沉孽”,自甘堕落,自己沉下去。
“保绥哀救”,应该保全禅定,还要用慈悲心来爱护、救护这些修行人,同时消灭自己修行过程当中所有的违缘、邪缘、邪见等等。
其实这些词应该记录下来,很重要的。
【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让自他的身心,入于真正佛的正知正见当中。
其实我们懂得《楞严经》的意义,很重要的。光是口头上说一下,或者是表面上看一下,起不到什么作用。你自己真正进入佛的楞严三摩定当中,这是很重要的。
这样的话,从现在开始,一直到乃至菩提果之间,不遭遇任何的歧途。
我们如果经常祈祷三宝,有正知正念的话,一直到菩提果之间,中间不会误入歧途的。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这个楞严法门,我们前面讲的摧伏五十魔的修行法门也好,过去世的恒河沙数劫,有微尘数的如来也是依靠这个法门开悟,获得了无上道。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
如果识蕴已经破了,已经灭了的话,在你修行过程当中能现见什么呢?六根可以互用,不会有障碍的。我们修行最好的结果是诸根互用。
【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
如果六根互用的话,这种修行人就可以入菩萨道。
“金刚干慧”,有些说是后面比较高的金刚干慧地,也有祖师说,这个金刚干慧它是一种三摩地,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干慧地 [5] ——他得到了这种金刚干慧地。
得到以后,“圆明精心”。“圆明”指的是报身,“精心”指的是法身。
“于中发化”,就是化身。
也就是说,现前法、报、化三身。
法、报、化三身通过比喻来说,如清净的琉璃当中,出现月光,清清楚楚洞彻一切。
所以说,就像你自己逐渐获得了三身的果位,内外都示现光明,照见一切万法。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
我们前面讲到的这些境界,依次而得到。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
最后,入于如来的妙庄严功德海当中。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圆满菩提以后,“归无所得”,最后了不可得。
“无智亦无得”,我们经常讲的。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
这是过去无数的先佛世尊,他们修行寂止奢摩他,还有胜观毗婆舍那,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依靠觉明智慧进行分析,最后抉择上面所讲到的微细的五十种阴魔。
确实,我们在其他的经论当中基本上没有发现修行过程当中的这些微细违缘。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这句话很重要的,大家要记住。
因为魔境现前,有时候自己的心不对,好像修行境界也不对,就像《定解宝灯论》讲的一样,越修邪见越大,越修嗔恨心越重,越修贪心越深,这个时候说明魔境现前。魔境现前的时候,你自己一定要认识它:“我现在着魔了,要祈祷上师三宝,我不能这样,先稍微停一下。我晚上睡不好,白天做不好,肯定是出问题了,不能太精进了,不能太放松了……。”
“心垢洗除”,应该把自己不良的习气、毛病尽量地洗除。
“不落邪见”,不落邪知邪见当中。
对每个人来讲,我想这句话还是很重要的。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修行、行为,包括自己的见解有点不对了,好像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也退了,对众生的大悲心也退了,因果正见也退了,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怎么办?还是要好好的忏悔,好好的祈祷,这个很重要。
【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
如果上面所讲的五蕴的魔全部消灭,那世间当中,外在魔王波旬的天魔都会得到摧毁。如果这些天魔摧毁的话,世间当中的大力鬼神,全部都是非常害怕。
我们经常说的,魂飞魄散,或者他们全部都是逃离。
这个时候,小的有些魑、魅、魍、魉,也不会出现的。
最主要是蕴魔,其实归根结底也是尽量减少执着,对吧?你对任何一件事情特别执着的话,这个时候可能魔王出现了。如果你对这件事情,比如说你的名声,你的财富,你的身体,你各方面的修行,等等,特别特别执着的时候,可能有大大小小的魔来干扰你,你心情也不好,身体也不好,事情也是不顺利,等等。
如果从根本上把它抛弃,没什么,无所谓的,在这个世间当中,短暂的几十年,有什么的。而且,从胜义和世俗来讲,世俗中所追求的任何一个法,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如同阳焰,如梦如幻。在这个时候,你所谓的违缘就消除了,世间大大小小的这些魔众也会消除。
执着是最重要的,我自己虽然没有高的境界,但是我们平时对修行也好,对世间的名声、财富、地位,包括对人的执着、财物的执着等等,如果越来越执着的话,就不顺利,魔障就会现前。如果你对这些看的比较淡,无所谓,这么广大的世界当中,这些有什么的?我的身体不好有什么的,心情不好有什么的。完全放松下来的话,那所有的魔众“褫魄逃逝”,这个比较重要。
【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直至菩提之间,如果这些阴魔已经消的话,那功德全部齐全,不会缺少的。甚至的话,如果你是一个小乘行人的话,会一直往前,趣入大乘,有进步。
“于大涅槃,心不迷闷”,于大乘涅槃,心也不会愚昧,他还是会求大的法。
所以有时候只顾自己,可能特别苦恼,但是如果你完全放下来,这些魔如果没有感召你的话,你原来自私自利的心可能很快就荡然无存,开始求大乘菩提心,等等。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
如果未来的末法之世,特别愚钝的这些众生,不认识上面所讲到的这些禅那,这些次第修行,也不知道佛陀所说的五十种阴魔,自己一味的修行。
这样的话:
【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
你们可能同样会受到上面所讲到的这些魔的危害,所以你们一心一意念佛陀的楞严咒。
佛陀的大顶楞严咒,如果实在不会念的话,念大白伞盖咒也可以的。
【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我看有些人诵楞严咒很好的,我都不太会诵,有时候想念一下,确实有点不行。小的时候如果念的话,应该没什么问题。
如果自己能诵的话,还是每天诵一点,每天不行的话,一个礼拜,一个月当中,这样很好的。
如果你实在不能诵的话,写在自己的禅堂、卧室里面,或者像系解脱一样,戴在身上。
如果把楞严咒放在系解脱里面也可以,不会冲突。他们有些说藏药和西药不能一起吃,不然对身体不好,其实也不会这样的。
藏地的系解脱和汉地的楞严咒放在一起,会不会打架?不会的,都是智慧的妙用。
我觉得汉文的可能更好一点,因为有些推荐藏文的,就用藏文的。但是像楞严咒的话,最早是汉文的。我们去年念传承的时候,我觉得可能汉文的好一点。以前我也发过一段时间,前一段时间我到处也翻了,那个小的楞严咒,管家都没有了。以后自己也顺便在系解脱里面放一个楞严咒,把它卷起来的话,很小的。
带上的话,“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当然有时候业力现前的话,可能会有一些违缘,楞严咒也可能救不了。但一般来讲,有些药是起作用的,但是真正该死的人,药也起不到作用,这是世间的一个规律。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佛告诉阿难,你们的话,应该是恭敬的、虔诚的钦奉十方如来。
“究竟修进”,这个《楞严经》实际上是十方如来最究竟的智慧。
“最后垂范”,有些说是最后垂示修行的典范,这样讲的。藏文当中说,是佛陀最后一个,也可以说是遗嘱——佛陀最深的一个精华,最深的一个教言。
所以确实,只要《楞严经》在的话,佛法不会灭。而且大家也知道,像智者大师,拜了18年,想《楞严经》尽早传到大陆来,示现圆寂以后才得到,所以我们前辈大德的这些恩德也非常大的。
这次的话,虽然我们有些讲的不一定很好,但我自己认为,百分之八九十,大致应该知道《楞严经》里面说了什么。我们认真去看去听的话,应该基本上能解释。我基本上看了前辈那些大德们的讲义,他们讲的还是有深度的,确实他们对经论的分析非常深入。
最后劝我们,对十方如来最究竟的修法精髓,也是佛陀最甚深的、最主要的教言,一定要恭敬、修行。
还没有到九点是吧?我有点晕。今天看金刚舞看的太多了,所以有点那个,从十点半看到两点半,两点半吃个中饭回来。他们自发的,有几个喇嘛,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候的一些音乐放的时候,出现很多很多的画面。中间这么多年基本上没有看这些金刚舞,今天看了以后,刚开始有点伤心,后来慢慢慢慢好了。但是出现一个好的现象,当时降伏魔众的时候,下了大雨。降伏完了以后,丹哲的军队胜利,格萨尔王出现的时候,马上出大太阳。
虽然春天夏天的天气原因,但有时候,确实上师如意宝的这种法门,包括格萨尔王护法神、丹哲护法神,很多稀有的传记,各种各样的,这些还是很有意思的,也有一些感觉,不知道这种感觉是不是魔的显现,应该不是吧。
前面五十个阴魔讲完了以后: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
阿难又出现了,听到了佛甚深的开示以后,非常恭敬的顶礼,钦奉佛的法义,自己好好的记在心里,不敢忘失。
他的这种记性,不像我们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龄越来越上去的话,记性都不好,比如说你的手机、念珠,穿个衣服放在那里,等一会儿都找不到。阿难肯定不是这样的,阿难把佛陀所讲到的这些都记得清清楚楚。
不过有时候好像有些小事,记性很不好的。大的方面的话,有时候写一些回忆录,这个时候,好像自然而然想起来,想起来了以后,后来找到一些资料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出入,也有这样的。可能每个人当时的触及点不同吧。
【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
于大众当中,他再次向佛陀白言:就像佛陀讲到的五种蕴,色受想行识的五阴相当中,有五种虚妄。
“为本想心”,前面不是讲的吗?坚固妄想,虚明妄想,融通妄想,幽隐妄想,虚无妄想,每一个蕴都有五种妄想,作为它的根本。
【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妙开示。】
他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佛陀已经说了五种妄想,但平常的话,如来没有讲的那么细致,这样的话,我在这里要问:这些妄想的根本是什么?
有些注释当中是这样讲的。
第一个问题,佛陀你不是说,五蕴是五种妄想而来的吗?那五种妄想的根本是什么?妄想是从哪里来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
第二个问题,这些五蕴,到底是“为并消除”,还是为次第而尽除?
它是同时消除的,还是次第而消除的?
因为我们讲的时候,是次第而讲的。先从色蕴,最后是识蕴。阿难问,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这些是同时尽除,还是次第尽除?次第消除的话,从色蕴开始,最后是识蕴。
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
【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这五种蕴的话,我们修行过程当中,它的界限是什么?
比如说色蕴和行蕴之间,或者行蕴和想蕴之间,它各自都有一个界限,或者修行过程当中它最后有个到量,比如说修行色蕴的时候,破色蕴的究竟点在哪儿,破想蕴的究竟点在哪儿?它的界限在哪?问了这三个问题。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祈愿如来,你发大慈大悲的心,为我们这些大众的心和眼睛,都清净,都打开智慧。
不要身心都迷茫,心也看不到,眼睛也看不到法义。
不仅是我们这些人的心眼要得以清净,还有未来的一切众生。
未来的众生当中也包括我们,当时阿难替我们问的,我们也是未来的这些众生,包括在喇荣的这些人,他们有些人的眼睛和有些人的心,可能还需要清净。
能不能打开未来这些众生的慧眼,明白五蕴真正的道理?问了这个问题。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
佛陀下面一个一个的回答,首先是第一个回答。
我们的“精真妙明”,我们本来的真心,前面讲的妙明真心,“本觉圆净”,它本来是觉悟的、圆满的、清净的。它根本没有保留任何的生死轮回,还有各种各样的垢染,这些都是没有的。
我们的心,就像密法当中讲的,我们本来清净的觉性,没有其他的垢染。
【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包括自身也好,乃至虚空的话,其实全部都是依靠妄想而产生的。
本来我们的这种了明觉知,都是清净的,没有任何垢染,就像虚空一样。但是依靠妄想、忽然的这种妄想,就产生了。
【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
我们的“元本觉”,我们本来清净的心,它是妙明真精的,但是依靠妄动的分别念,产生了外面的器世界。
我们不是讲的嘛,本来是清净的,但是后来因为一念无明突然产生,因为这个原因,产生了整个器情世界。
【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就像我们前面讲的演若达多,他以为自己的头掉了,到处去找,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故事。同样的道理,他认为自己的头掉了,或者说本来是虚妄的,而觉得实有。就像人影,我们本来觉得影子是不可能有的,但你把它当做一个人的话,这也是很可笑的事情。
所以这种妄想的话,它本来是没有因的。
“于妄想中,立因缘性”。一切的话,于妄想中建立因缘,这是一种错觉的心。
其实真正来讲,一切都是妄想而产生的,妄想的话,就像演若达多一样,他无缘无故当中产生了一些分别念,这一点我们自己也知道,好像闻思、修行、辩论,学中观,这个时候,真的没有烦恼了,很好的。修行过程当中也是安住在光明的境界当中,没有什么烦恼。但是有时候有点不对头,突然就起了嗔恨心,不知道这个嗔恨心从哪里来的。突然伤心了,伤心好几天都不想吃饭,不知道这种心从哪里来的,这就是无因而产生的,这种无因有没有一种因缘呢?好像有一点,但是有的话,也是妄想,妄心是无因的。
这个还是对的,所以我们真正证悟的心不深入的话,这种妄心很难断掉的。好好修行的时候,跟僧众一起辩论、讲考,我看有些道友讲的特别好,也特别开心,但回到家里以后,好像烦恼又来了,好几天都不想起来,这种情况的话,也是非常有感触的——妄相当中建立了一种错谬的因缘性。
【迷因缘者,称为自然,】
一般认为妄想是因缘生的,是小乘行者安立的。
然后,迷惑了因缘的,叫做自然。
我们前面因缘和自然已经破过,有些说是因缘而生,有些说是自然而生的,我们前面拼命的破过所谓的因缘和所谓的自然。一般是外道,他们认为是自然而产生的。其实是自然而产生也是妄想而产生,因缘而产生也是妄想而产生,那妄想从哪里来呢?没有的。
【彼虚空性,犹实幻生,】
就像虚空,没有什么实质,但是虚空当中,也产生各种各样实有的法、幻化的法。
【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同样的,现在你承认因缘生、自然生,都是众生的妄心而产生的。
总而言之,我们《楞严经》当中说是妄想而产生的。很多事情都是妄想而产生的,我们的快乐、痛苦,包括器世界、有情世界,好多都是妄想而产生的。其实妄想如果真的破掉的话,倒是很好的,但是妄相的话,有些也是很坚固的。我们前面讲的,虚明妄想,坚固妄想。色蕴是坚固妄想,识蕴是虚无妄想。
妄想都是虚的,但是也没办法。暂时来讲,我们面前确实是坚固的,原来一个人学中观,学着学着,他说,道理上确实是没有的,但是实际上确实是有的,一直想不开。道理上确实没有的,但实际上确实有的。所以根登群佩也说,观察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没有了,但是用针来刺自己手的时候,确实有啊。
我们很多人通过观察,实有的法是没有的。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
佛陀告诉阿难,我们要知道什么呢?其实一切法都是妄想而产生的,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可以说这是妄想的因缘。
【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
如果妄想的源头已经没有了,无生的话,我们可以说因缘生也是无生的,也是没有的。
【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如果因缘生没有的话,推知,自然生怎么会有呢?
因为自然和因缘的话,前面也观察过,如果因缘生没有的话,那自然生是互相观待的,更是不可能成立的,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这是回答第一个问题,所以大慈大悲的如来,对阿难等你们在现场的眷属也好,未来的这些眷属,已经讲了什么呢?五阴的本因就是妄想。
妄想有没有因呢?也是没有的,前面也讲了。所以我们讲大圆满的时候,也是可以这么讲。就是妄想,但妄想没有因,怎么办呢?也没办法。
我们知道一切的根源是妄想,但是妄想的根源是什么呢?没有。就像我们这个世界在虚空当中,在虚空当中,产生包括地球也好,现在的说法,地球也是在空中,对吧?地球在哪里呢?在空中。空在哪里呢?没有。但没有它也是真实存在,这就是现实。
如果我们真正懂得妄想的本体是空,空的本体是无有,那我们依靠妄想而产生的器情世界的各种各样实有的痛苦也好,束缚也好,这些都是没有的,在那个时候,你真正通达了妙明真心。在无分别当中,这种智慧可以遍于一切,但是这个只能是开悟者,只能是菩萨和佛他们所了悟的境界。
所以我们学佛的时候,有时候也是有点难,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全部都马上开悟呢?其实每个众生的因缘是很深的,可能需要一段努力。不过很多人快了,这么一点点,就像以前列绕朗巴和意科喇嘛所说的一样,他已经到了门槛上,稍微推一下就进去了。
看看,你如果遇到一个好一点的善知识,稍微给你接触一下,你马上就进去了:“哇,原来是这样的!”然后开悟了。
好,讲到这里。
[1] 圆瑛大师《楞严讲义》卷十:“问:识阴十境,前八是外道、天、仙、魔王,错修妄本,贪恋尘劳,不出三界,枉受生死,判属为魔,固其宜矣;而声闻、缘觉、断惑证真,已出三界,而了生死,何亦判属魔境,令人不敢修习;倘遇钝根,有失接引,岂慈悲心者之所为耶?答:准《华严经》,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皆为魔业。况此经乃修楞严大定,圆满无上菩提,声闻、缘觉,得少为足,中止化城,非魔业而何哉?”
[2] 圆瑛大师《楞严讲义》卷十:“生觉圆明,不化圆种者:觉,即独觉、缘觉,生此二种果位;圆明即悟证之境。独觉无师自悟,缘觉缘生无性,遂计其理圆,其智明,即认为涅槃真境;而不能融化透过,所悟所执,空净圆影,依然为一定性种耳。”
[3] 圆瑛大师《楞严讲义》卷十:“前八种,于自所计果,拟是毕竟所归宁地,将谓即是安身立命之处,如第一所归果,第八炽尘果是也。后二种于自所证果,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妄言究竟极证,如第九趣寂果,第十湛明果是也。”
[4] 丹哲耶吾布美,法王如意宝的前世,格萨尔王的王位继承人。他降服众多魔怨,树立佛法胜幢,开启了佛法盛世。同时也是前译宁玛派极其重要的一位护法神。
[5] 圆瑛法师《楞严讲义》卷十:“此干慧即前之干慧地,初住已证。耳根圆通,名为金刚三昧,干慧亲依而立,故特称金刚之名。此即一超直入,等觉后心,盖促举始终也。”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