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今天我们讲《楞严经》啊,这个之前说几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明天下午一点到五点钟之间吧,四个小时,全体学院的僧众大家都念解缚咒,这个解缚咒的仪轨我最近翻译了,应该可能发给大家了吧。这个《解缚仪轨》,可能明天大概四个小时大家念。
解缚咒语和解缚仪轨的功德我都这里不用说,应该基本上在仪轨的后面有很长的一个小字,这里面讲包括在末法时代的时候,如果有人和非人诅咒、震压或者是厌胜,所谓的厌胜指的是,比如说有些黑教,或者说有些邪教的话,把这个人的名字、头发,或者指甲这些都是放在一个三宝所依当中,埋在十字路口,或者佛塔下,反正有种种诅咒别人的手段,诸如此类的很多的这些人和非人,或者说是各种疾病等等,一些祸害束缚你、捆绑你的话,依靠这个咒语能解除。
所以这个咒语,可能有些人觉得是比较难念吧,其实也没有什么,只要熟悉以后是可以的。像楞严咒,还有大悲咒这些的话,应该比较长,这个咒语并不是那么难念的一个咒语,所以说大家也应该,要求是一万遍,当然这短暂的时间当中如果实在是念不完的话,反正尽快的时间当中大家一起来念,这样的话,这么多的僧众一起念诵,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这个仪轨的话,可能僧众明天会念吧,念的时候怎么念,大家也是在收音机里面跟着念也是可以的。解缚咒的仪轨也是发给大家的话,自己也先看一下这个咒语,这是麦彭仁波切造的,这里面很多的功德,包括我们经常念七遍以上的咒语加持金刚带然后带在身上的话也非常好的,或者是早上起来的时候念咒加持水喝的话也是有非常大的利益,这些功德我就不多讲,总的来讲明天是最后一天,也是下午花了四个小时的时间大家会念的。
这个是跟大家这样讲一下。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讲《楞严经》。《楞严经》的话,实际上是我们2019年那个时候讲了几堂课,后来,我在电脑上写的是2019年10月22日,这是当时留的最后一堂课,我在这个上面说:“这以上是告一段落,明年见。”我就写的是这样的,但结果呢,明年,本来是20年,没有见到;然后后年的话,就是21年;今天是22年,这样的话,接近明年、后年、大后年,这个时候要见了。中间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我们听课的IP47105,我看了一下日记,当时听课的人47105那么多,这也是IP而已,实际上里面有可能更多的,但后来出现了种种的事情,今天我们听课的人也非常少,大家也知道。
我记得好像22号是讲的《楞严经》,那一年告一段落,第二天好像《大鹏展翅》讲完了,然后的话《三句击要》,讲的这个,后来那一年基本上当时把这个课程当时这样暂时收尾的。但后来《楞严经》是一直没有讲成,包括《宝性论》也是当时告一段落的,但《宝性论》去年前年我们都已经坚持讲下去了。
那这个《楞严经》隔了接近三年的时间,今天又重新继续讲,我们现在人数是这么多,如果实在是以后再出现违缘的话,我也在想,不管怎么样,我只要活着的话,能讲完。但讲完的话,我们这个人数到底是这么多人听,还是,这个也不好说,因为以前我们讲的时候,大家都是特别欢喜,当时是有那么多人听,但现在各方面的因缘的话,也是今天仅此而已,那么以后如果也出现种种违缘的话,至少是几个人的话讲下来,讲完了以后把音频发给大家,也有这样的想法。
一般来讲的话,我们肯定会是善始善终,求三宝和护法神加持。后面部分也不太多,可能每天,再过一段时间吧,因为前面比较难,后面还稍微好一点吧,那这样的话,可能讲得也多一点,也许不一定耽误很多的时间,但不管怎么样,大家都应该努力吧。
因为《楞严经》的话,大家都知道“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而且《楞严经》确实是,它是禅宗特别重要的明心见性的一个,可以说是显宗当中的一个大圆满的直指法一样,确实是依靠它,无数的行人得到开悟,它具有特别的加持力。这样的一部经典的话,确实我们在学的过程当中,可能对个人也好,对集体也好,一定会是有一些障碍,但是这种障碍的话,对于精进者,对于深慧者来讲的话,应该是不会有机可乘的。所以我想我们《楞严经》这边的话,大家也是应该想办法。
我是这样想的,因为这个《楞严经》实际上我也是没有得过传承,因为藏文的这个传承不知道有没有,章嘉国师他全部翻译的,中间有两品的话,我也在德格大藏经当中有这个传承,但是整个《楞严经》的话,当时记得是这样说的吧,现在有藏文,他那个藏文的话有两个不同的版本,现在新的那个,土登尼玛仁波切他们编的那个大藏经当中,四川对勘局他们的那个大藏经当中是有这个藏文,但是这个传承现在我也没有,所以我也是想得到后来章嘉国师他们的翻译的话,如果有传承的话也想得,但是暂时来讲没有。所以我们没有遇到中间的这两品之间的话,现在不念传承。
所以我个人而言的话,每天都是也是,以前好像大概看过别的一些讲义,因为这个经是很出名的,也想大概了解,但自己毕竟在旁边看的呢有时候也不会那么的深入嘛,这样一来的话,我想这次呢,大家学这个《楞严经》呢,以后肯定有弘法的机会吧。有弘法的机会的话,那么如果我们把意义特别明白的话,那弘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看汉地基本上很多的高僧大德都已经传过《楞严经》,不管是古代的这些大德们也好,后来近代的这些大德们的话,很多人也确实对《楞严经》非常地重视,我们在座的各位也应该好好地学《楞严》。
今天的内容的话,我想也是可能主要在字面上讲的话也比较可以的,也不需要很多的教证、理证,或者是公案这些。大家都知道,我们前面上一节课,三年前讲的是“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已经讲到这里了。
上面都是主要讲了阿难尊者遇到一些戒律上的障碍,后来佛陀主要讲了七处征心,这个前面都已经讲了。下面的话我们会讲十种智心,或者是十番之心,智者的十种心,它有十个方面的直指法。其实它这个也可以叫做一种直指法吧,下面主要会讲这样的。比如说显见性不动、显见性无迁、显见性无实,见性无得啊等等,一直讲到明心见性,怎么样见自己的性。
这个如果我们学得好的话,我感觉是像密宗的大圆满的一些直指法确实有一些差别,但是一般的一个密法里面的直指和《楞严经》里面所讲到的这种直指法,很多都是相同的。这个也不需要经过灌顶,不需要经过修五十万加行,谁都可以学,谁都可以听,这样的话让我们学者也比较方便,自己也是依靠这样的这种直指方法应该是可以获得证悟。这也是佛陀当年亲自对阿难等弟子直指的一种很甚深的法。
但是我们在学的过程当中,有些地方可能比较不是很好懂,也许我自己以前没有得过这个传承,比较陌生,可能这个原因,所以要学的时候大家也要专注,如果有一些其他的注释,注释都是非常多的,我的家里面都是大概有可能多少本啊,特别特别多的,以前我这些都放在这个楼上,现在我一般在家里,然后家里特别多,但是我确实没有时间看,不然的话,如果有时间的话,多看一下一些古代的大德是怎么解释的,近代的大德是怎么解释的,然后自己也是怎么去理解,这样也是可以的。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讲十种直指法。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
佛陀让阿难尊者,你先给我回答,回答什么呢?佛陀当时把手做拳,也是手可能是放出光明,因为佛陀的身上放光明,然后做光明拳。然后给阿难主为的眷属看他手的光明拳。
然后佛陀就问阿难等这些:
【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他说我这个光明拳的话,你就给我回答,我给你问三个问题。
“因何所有?”,以什么样的因缘而形成了这种光明拳,这个什么因缘而来的?
“云何成拳?”,这个是变成什么样的形相的光明拳?以什么因缘,它的形状也好,形相也好,这个是什么样的光明拳?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汝将谁见?”你是依靠什么东西来见这个光明拳的?
佛陀对阿难问这个问题。其实这个我在想,佛陀是当时亲自用手给大家指示,这叫做什么呢?一般来讲举手拳直指心性,我们密法当中也是,当时莲花生大师手指指着虚空当中,“心在哪里,心在哪里”,或者我们有时候看月亮、看虚空、看光明、看水晶,或者上师把上身(衣服)脱下来,然后让弟子们看我的身体,你们每一个人见什么?尤其是在我们讲《四心滴》的一些灌顶当中有这样的一种直指方法,但这个就比较类似的。当时佛陀他用手来直指阿难等这些尊者。
我们而言的话,我们也是不管是善知识也好,法师也好,如果以他的可能光明拳没有的话,就只是他的手拳,给大家说:“你们看一看我这个拳头以什么因缘而来的,它现在的形相是什么样的,最后你要见它的话,以什么来见这个拳头?”这样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跟阿难一样的,也可以回答,自己也可以想一想这个是什么因缘而来的。
这个因缘的话,可能佛陀的这种因缘的话,应该是佛陀要度化众生的一个特殊的因缘;它的这种形相的话,可能非常庄严,每个眷属所见到的可能都是不同的吧,包括拳头的这种形相,每个人都可能见的形相有点不同。但以什么来见的话,大多数都说是:“我眼睛来见的。”我们跟阿难一样,大家都觉得是我肯定是眼睛来见的,因为不管是光明拳也好,一般的佛陀的拳头,都认为这是用眼睛来见的,应该是有类似的。
第一个就抛这样的一个问题,佛陀说我这样的这种光明拳,它是什么因缘?前面的两个问题阿难没有回答,主要是可能后面的这个问题比较重要。
这个时候阿难说: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
阿难回答的时候:我发现佛陀所有的全部的身体,实际上是非常的庄严、美妙,就像是阎浮提旃檀的金色一样的。
阎浮提旃檀,很多论典当中有不同的说法,阎浮提的话,一般的这种金子就不如阎浮提当时佛陀在世的金子,佛陀在世的南赡部洲的金子特别庄严。还有其他的论典当中,阎浮提的金子不是我们一般的现在世间的黄金,也有这样的。
佛陀的全身就像阎浮提的金子一样的,“赩如宝山”,这个“赩”也有艳红的意思,也有可能像金子的颜色一样的,就像宝山一样特别庄严。佛陀的身体在无量劫以来,以无数清净的功德所产生的,所以说佛陀的手拳肯定是——本身也是佛陀的光明身,任何众生见到的话特别庄严美妙的,那你的拳头的话,实际上以这样的因缘而来的,以这样的一种特别庄严的形相。
可能在这个里面,前面的两个问题也基本上都已经答了。佛陀是无量的清净功德当中产生的,显现也是光明的,特别好看的。这是阿难第一个对佛陀的回答。
然后阿难说:
【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阿难尊者说:我是以什么来见的呢?我自己的肉眼来观察,肉眼见到的。肉眼见到什么呢?佛陀当时特别美妙的五个手指,实际上是它卷握起来了,然后给我们这些有缘的众生看,在这个过程当中显现有拳相,有光明拳的这种形相。
我们从表面上看,阿难当时的这种回答应该是比较正确的。确实是我们当场的话,可能也经常看到……以前阿秋法王也经常给有缘的弟子说:“你们看到没有?这个普贤王如来的像,我的身相是……”有这个身坛城来直指有缘的弟子。当然有些人确实看到不错的一些相,有些人就胡说八道,没有看到都是说见到了什么什么,听说也是这样的。不管怎么样,真正的大成就者的话,他的身相也好,他的某种表示的话,也是一种直指心性的方法。
当时阿难说的应该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也确实佛陀的身体跟其他众生的身体不同的,而且佛陀当时也是为了利益众生,他就用手拳,五个指头卷起来,给别人看,这就是所谓的拳。当时阿难用肉眼看到的,并不是听到的,也不是心里看到的,应该是没有眼睛的话看不到的。他的回答没有什么错误的,我们应该可以这么想的。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
那这个时候佛陀告诉阿难:“如来今天用真实的语言告诉你。”
【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他这里所谓的“智者”,有些注释当中说是比较中根的智者吧,最上根的智者的话,一闻便悟,不用什么比喻。他刚开始稍微听到佛陀的语言,或者是他光明拳举起来的时候都是已经知道,就开悟了。比较有智慧的这些人的话,通过种种的比喻来得到开悟的。
我们讲大圆满的时候,也是很多的持明大德们,也是依靠一些比喻,所以我们一般密法里面很多灌顶的时候,或者是直指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比喻,比如说大象的看式啊,仙人的看式啊,或者说是各种坐式啊,各种方法吧,其实这些方法是直指心性的一种方法,我们说是持明表示传嘛,表示是有一种比喻,或者说是有一种指示吧。
汉地的很多禅宗的话也是这样的,给他讲一个莫名其妙的一些事情,或者说是遇到了奇怪的一些事情,当下就开悟。真正有信心的人的话,也许可能是一个成就者的上师谩骂你,正在谩骂你的时候,当下会有开悟的。或者就像那若巴尊者的传记当中,当时上师把他的鞋子脱下来(猛击他的头),然后他就开悟了。
(哎哟,这些老年人都不说话,跟以往有点不同。《前行》里面是吧,《前行》学过没有?)
智者通过比喻啊,这种指示方法来了悟的。
【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佛陀继续告诉阿难:比如说我的手拳,如果没有手,不成为拳;如果没有你的眼睛的话,也不成为你见到。那这样的话,因为你的眼根是见的根本嘛,以你的眼根作为比喻或者参照,我的光明拳,这两个是不是意思相同的?
意思是什么呢?这个地方主要是双喻,一个是佛陀的拳头来指示的,还有一个是阿难的眼根,这两个来比喻的。这是一种用比喻来了知,比喻的话,他说我的手没有的话,拳头也是没有的,拳头不成的;你的眼睛没有的话,你也见不到的,那这样的话,你是不是认为你的眼根跟我的手拳一样的?是一个道理吗?你这样认为吗?
这个我们也是应该可能,如果问我们的话,我们也可能像阿难那样:对对对,你没有手的话,不可能有拳头,我没有眼的话,我也可能见不到的,所以这个是一模一样的,这两个都是不能缺少的。我们也可能会这样的,但实际上佛陀的观点不是这样的。
但阿难,因为他毕竟是小乘行人吧,佛陀很多的密意他当场也是不可能了悟的。所以在《楞严经》当中,在显现上阿难很多地方有这种跟我们凡夫人比较相同的一些习气。这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们的实执跟阿难当年的实执很多方面是比较相同的。最后我们也是以某种理由,佛陀的这种直指人心的教言让我们也是可以开悟的。为什么后来很多的禅宗大师依靠《金刚经》和依靠《楞严经》开悟呢?其实一方面是有一种加持力,一方面他的这种直指心性方法跟我们特别的接近,这个有关系的。
所以他当时问阿难,那这个手和你的眼睛是不是相同的,那这样的话,没有手不能成拳的,没有眼睛你也不可能看到的,是不是你觉得这两个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平均的,都是一样的,你是不是这样觉得?
然后阿难就回答——
【阿难言:“唯然,世尊。】
是的是的,世尊,您说得非常对,我也想的是这样的。
【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他说,世尊,你说的是非常对的,如果没有我的眼睛的话,我不可能见到如来的光明拳,不可能的,以我的眼根为例,那如来的拳头也是一样的,没有手的话不可能显现您的拳。
他这里说是没有手不可能有拳,没有眼睛不可能有所见。阿难的想法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没有眼睛也可以见。如来最后给要抛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见,按照世间的人们的想法和说法来讲,见就是眼睛来见,心不可能见的,但实际上用智慧来观察的时候,不仅是用眼睛可以见到名言当中的有些事情,而且更重要的话,即便是没有眼睛,不依靠眼睛的话,也心里面可以见到,这个名言上也可以称得上是见,实际上也是见。
这个也是,确实到我们后面的时候,我们经常所谓的见,除了眼睛以外,心见是很重要的。眼睛见的话,它是不可靠的,为什么呢?因为眼睛的话是肉身,像《俱舍论》里面说的,像胡麻花一样的,有形状的一个东西。还有个别的宗派说眼根是一种特殊的功用、能力。也有这样的说法。但不管怎么说的话,我们人死的时候,眼根当然是会有变化的,按照《释量论》当中的话,我们前世的六处的习气可以延续到后世的阿赖耶上面,也有这样的说法。它毕竟是一个习气,所以我们整个肉体的眼根的话,肯定会灭掉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真正见到的话,只是靠眼睛见到是不可靠的,它是毁灭性的。心见的话,心的本体是光明如来藏,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所以说它是一种长久的觉悟。在这个道理上还是有个很深的内容。
刚才阿难说,世尊,对啊,我没有眼睛不可能见到,所以我的眼睛跟如来的拳头意义上应该是相类似的,应该是相同的。
下面要分析没有眼也可以见到,讲这个道理,佛陀开始遮破阿难尊者的观点。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
你说眼和手是相同的,没有眼不可能有眼见,没有手不可能有手拳,这样的说法“是义不然”,其实你搞错了,这种相同肯定是不合理的,这个意义是不合理的。
【何以故?】
为什么呢?
【如无手人,拳毕竟灭。】
这个是对的,你刚才说的这两个里面有一些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没有手的这种人,拳头也是没有的,这个是可以的。你看我们世间上有一些整个四肢都没有的人,他有没有拳头?没有的。两只手手臂都已经断了的话,他有没有拳头呢?这个也是没有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没有手就没有手拳,这个是合理的。
【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但跟眼有点不同的,即便是没有眼,但并不是所见全部都没有,并不是这样的。即便是没有眼睛的话,他还是有所见的。所以你跟这个比喻,两个是不同的。佛陀在这里就开始剖析,即使没有眼的话,他也有见,并不是完全都是没有所见的。
【所以者何?】
为什么这样说呢?他下面就开始跟他讲。
【汝试于途询问盲人:】
你就试探一下,你在外面的道路上如果遇到一个盲人的话,询问这个盲人。
【‘汝何所见?’】
你问这个盲人,你有没有见到?我们不是现在路上都有盲道嘛,有些盲人拿个拐杖这样,他好像还是走得很顺利的,走很远的路,然后又转回来,不用认盲道他自己都可以去。
那你这个时候问他,你见到什么没有?
【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
如果你问这个盲人,你说:“哎,老盲人,你现在有没有什么可见的?”然后这个盲人必定会给你回答,给你回答什么呢?“我现在的眼前一片漆黑。我见到的是黑乎乎的,什么都不见。”但他也说是,确实也是,有时候我们闭着眼睛的时候,可能我们有一点眼根,前面有灯的时候稍微有一点亮亮的,如果前面是什么都没有的话,全是黑乎乎的。那好像我也见到了一种黑暗,只见到黑暗,不见到光明。所以我们如果问路上的这些盲人你见不见得到什么东西的话,他说光明我见不到,黑暗我见得到。我只是见到一片漆黑,他会这样回答的。没有其他的所见,只见到一片都是黑暗的。
【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以这样的意义来观察的时候,前尘自己是黑暗的话,对你而言有什么样的亏损呢?没有亏损的,对盲人而言,他自己前面的这个黑暗确实也是他就可以成为是见到,那这样的话,他的所见难道有一种缺损吗?没有啊,只不过是我们有眼者见到的是光明而已的,无眼者的盲人的话,他见到的是黑暗。所以只不过一个是见到光明,一个是见到黑暗,盲人也并不是缺了什么。
这种观察方式,用我们现代的一些分析方法的话,也是挺有意思的,也是有一定的逻辑性。当然我们可能现在是不会这么承认的,有些人说,不是啊,盲人并不是见到的,他没有见到的,只是一种黑乎乎的。其实黑乎乎的话,我们自己也可以说是一种见到吧。我闭着眼睛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想一想,比如说在灯光面前我闭着眼睛的时候,好像有点亮光,然后在黑暗面前我要看的时候就全是黑乎乎的。
现在有些盲人好像早上起来的时候自己也是稍微有一点感觉,知道的,有些天盲,有些的话就完全不知道,白天晚上都是完全漆黑一片的。也有这样的。那这样的话,他当时在自己的感觉上好像前面不是白茫茫的,是黑乎乎的,这个也是他的一种所见,某种意义上。因为我们真正的见,用因明或者是用唯识宗的观察的话,其实也是见是很难的,按照《入行论》和因明的这种观察的话,对境分析、心分析、根分析,这样的时候,确实这个见也是很难的。
我们讲七征心的时候观察,也是里里外外观察,确实这个心最后也是得不到的,眼识也是得不到的。这个前面应该清楚的。
佛陀给阿难这样说完了以后,阿难有点尴尬吧,下面分析黑暗。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阿难还是回答:这些盲人面前只看到一个黑暗,“云何成见?”,好像这个不能说是见吧?比如说世间人,他对明显认为是世间共许这是所见的,黑暗的话,世间人根本不认为它是见到,而且跟世间的名言和理念有点相违的。盲人是见不到东西的,有眼者是见到东西的,所以从世间的危害来讲,谁都不会承认盲人只不过是看到他的面前是漆黑而已。实际上他并不是成见吧?这个不能说见吧?
然后佛陀说,阿难,你不要这么固执啊,我好好地给你再讲一下。其实盲人见到的和有眼者见到的应该没有什么差别。怎么没有差别呢?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
盲人是不是没有眼睛,见到的全部都是黑暗。
【与有眼人处于暗室,】
有一个有眼人,他虽然有眼睛,但是让他住在一点光明都没有的,一个黑暗的屋子里面,暗室当中。
【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那我问你,刚才盲人面前的漆黑一片,和有眼睛的人他面前的漆黑一片,比如说我们一个屋子里面,窗户、门全部都是关死,以前藏传佛教当中有专门闭黑关嘛,闭黑关的话,外面都是三层墙壁,一点点光明都没有的,在这个时候的那种黑暗跟盲人面前的黑暗,这个黑暗,问你是有差别呢,还是没有差别?你只给我回答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一个盲人、天盲,他面前的这种黑暗,跟有眼睛的人他面前的黑暗,这两者,从黑暗的角度来讲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
这个时候阿难有点儿不得不承认,阿难这样说的: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是的,世尊”,他就不得不承认,“暗中人”就是有眼睛的人,他跟一群盲人所看到的,这两个黑暗,如果我们比较起来的话,其实从黑暗的角度来讲确实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这个我们可能现在不是很多人亲自去测试、试验嘛,一个盲人他什么都看不到的这种黑暗的感受,跟一个人在黑屋子里面关黑关,这两个所见,从所见的层面,所见的黑暗层面说有没有差别的话,我们只能回答说没有差别。因为那个时候盲人也没有见到任何东西,有眼者他在这个黑暗中也没有见到任何东西,那这样的话,我们不得不承认,是没有差别。
阿难很老实的,现在谁知道阿难越来越逼得最后都是走投无路呢。其实这个也是很好的一种直指方法,跟大圆满直截了当的直指可能有点差别,但是这是带有一种逻辑性的直指方法。
佛陀继续告诉阿难: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
忽然遇到了什么医生呐,现在不是很多人做光明项目嘛,除了一些天盲的以外,后来人为造成暂时看不到的,包括一些白内障也好,或者是有一些眼睛看不见的,尤其是有些老人白内障什么都看不见,连自己的碗都看不见,后来通过医生做手术,对眼根进行调整,或者是在上面放一些晶片,那这样的话不是后来又见到了嘛。刚开始是一个盲人,什么都看不见。以前有些人都是,好长时间没有见到光明,后来真的见到光明的时候,第一个说是流下眼泪,开始哭,按理来刘应该开心,见到光明了嘛,但可能他在黑暗里面待的时间太长了,第一个见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一直有点不相信,可能这样的。
所以他这里说,如果没有眼睛的人,他前面全部是漆黑一片的,后来依靠种种的因缘,忽然眼睛能看得到色法。
【还于前尘见种种色,】
然后在他前面放着的各种各样的,包括自己的亲人也好、房屋也好、光明也好,鲜花也好,什么样的东西都能看到的话,这个叫做什么呢?
【名眼见者;】
眼睛能见到的,这个称之为是眼见者,这是第一个方面的。
【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前面也是一样的,一个是有眼睛的人嘛,他也是住在黑暗的屋子里面的时候,他前面全部是黑暗的,后来又获得了灯光,在这个时候“于前尘见种种色”,这个名字叫做是灯见。所以这两个进行比较。
刚才一个是没有眼睛,后来通过各种方式已经见到色法,这个是叫眼见者;然后一个人是有眼睛,但是漆黑一片当中是见不到,后来某个人可能拿个灯,然后一看到里面是什么都能看得到的。这个叫做是灯见者。这个很关键的,前面是叫做眼见者,后面是灯见者。
我们认为可能前面的这个眼见者,他有因缘眼睛见到,后面的这个是灯见到的,当然这个比喻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当中的一个人的现象来作比喻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去分析——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
我们前面的那个暂时不管了,那这个灯见者来讲,灯能不能作为见者?灯肯定不能做见者,因为一方面它是无情法,如果灯是能见者的话,那下面也有过失的。如果灯能见的话,“自不名灯”,如果灯能见的话,灯可能不叫灯了,灯叫眼睛了。因为灯它自己能不能见呢?肯定不能见,灯是做什么呢?只是照亮,给大家显现,遣除黑暗而已,除此之外灯根本不能见的。
刚才不是依靠灯来见到的吗?那这样的话,灯它自己本身来讲的话,它就没有能见者的作用。
【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再说如果灯真的能见到法的话,那灯它自己见到事物的,跟你有眼睛的人有什么关系呢?没有什么关系的。并不是因为灯的原因你见到的,灯它自己见到瓶子的,灯它自己见到瓶子其他的,那这样的话,关你有何事啊?就没有什么事。
所以从我们这个层面来讲的话,如果依靠灯来见的话,那这个灯并不是见者,灯只不过是照亮你这个漆黑的屋子里的事物而已,这个见者应该不是灯,大家都知道。见者是我们自己的眼睛也好,心也好,应该是这样的。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
从这个比喻当中我们知道了,这个灯它起到的作用只是显现色法而已,这样一来你这个见者实际上是眼睛,不是灯。这个可能比喻上面应该知道,有眼睛的人来讲,黑暗里面这个灯对他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让事物显现的作用,并不是见者。所以我们说灯不是见者,眼睛是见者。
【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换一个角度来讲,其实眼睛也是一样,刚才灯一样的,如果眼睛是见者的话,那就没有必要其他了,但实际上眼睛肯定不是见者,我们知道不管是现在科学的说法也好,或者是佛教的说法的话,眼睛就是眼球,但这个眼球能不能见东西呢?其实它不能见东西,如果它能见东西,那尸体也有眼根,有些人死的时候都眼睛睁开死了,很可怕的一个眼睛,那他能不能见到人呢?见不到的。所以说我们这个眼珠不是见者,那什么是见者呢?其实眼睛需要心的配合,我们说的眼识,大家都知道。
其实没有识的介入的话,那自己的眼睛肯定不能见的,因为眼睛,前面也讲了,按照佛教的说法的话,它只是一个所依根,我们讲只是依靠它,依靠这个门来见到而已。比如说我们一个人从这个窗户里面看外面的话,那这个眼睛相当于是窗户一样的,窗户没有的话可能看不到的,但实际上里面的这个人是真正的见者。人们经常说是眼睛见到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眼根,那这个眼根能见到东西的话,有很多很多的过失。
现在有些气功老师,他们通过耳根,通过手指,各种方式能鉴别东西,能照见它的包括颜色、形状,也有这样的。所以说,人们平常认为的这种眼,实际上它不能见到的。他这里面给我们示现什么呢?就是有眼者依靠灯来现前事物的时候,眼睛见到,这是第一步;然后依靠眼根现前,也是一种因缘,然后佛陀的这种光明拳实际上是用心来见到的。这样的时候,他这里的直指方式比较特殊吧。大家也应该知道。
阿难回答都是眼睛见到的,但最后说是“是心非眼”,见性也好,见佛陀的光明拳的话也是这样的。其实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大圆满的一些,比如说观托嘎的时候显现各种各样的现相嘛,但这个刚开始是依靠眼睛的门,我们叫做远境水灯,用这个来见,但实际上它归根结底还是心。所以比较深一点的这些原理在大圆满当中也是有的。我们外面看到的这些东西的话,实际上并不是眼睛来见到的,是心来见到的。
这样的话,阿难肯定说错了,他说我眼睛见到的。其实不是眼睛见到的,应该心见到的。心见到的话,那明心见性很有意义的。所以他这里直指了这么一个教言。这个是应该我们十种指心法当中第一个已经讲完了。
接下来第二个,见性不动的指示法。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
阿难和这些大众虽然听到了佛陀刚才讲的,但有点似懂非懂,这个比喻已经全部都听到了,听了以后“口已默然,心未开悟”,就好像无话可说了,说见到也不好说;不见的话呢,阿难也是没办法推翻佛陀的观点,不得不默然无语。他可能心里有点不服,怎么会是心见到?但是又说不出来更适合的答案。他的语言没办法给他进行回答,但是心里面还没有真实地开悟,好像还没有弄明白。
可能我们今天有些道友的话,刚开始听到这种方法的时候,也有点儿似懂非懂,觉得怎么不是眼睛看见的,心看见的?什么意思啊?这样的。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就说:
【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希望大慈大悲的如来,您用慈悲的语音来再次告诉我,我合掌清净自己的身心,一直恭候佛陀慈悲教诲。
他好像就没有怎么明白,因为这个是一层一层的,下面的这些直指是一层一层的。一会儿如来把拳头打开,一会儿又开、又合,反正是用手拳一直直指心性吧。这样的时候,阿难他还是很善巧地,一直不断地问比较深一点的,问如来:“希望您用慈悲的语言跟我们说,我们大家身心很清净地特别开心地一直听着,如来能不能再次地讲得细一点?我好像有点,说不明白呢,有点明白,但是说开悟呢现在也算不上,能不能再讲一下?”这样。其实这里面的这些道理很有意思的。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
这个时候世尊就展示兜罗绵网相的光明手,佛陀的手像兜罗绵,兜罗绵是印度很柔软的一种棉花,柔软、舒适、轻微,这样的一个光网,并不是一般我们肉身的,这样的网相光手,特别柔软。佛陀就展开这样的手。
【开五轮指,】
刚才手拳的时候是这样的,现在“开五轮指”,就把拳头打开。
【诲敕阿难及诸大众:】
然后教诲阿难及大众。佛陀现在给他们直指的时候,他就讲一个曾经在第一转法轮的一个故事来直指心性。怎么样直指呢?
【“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
他说,我最初成道的时候,在印度鹿野苑当中为阿若多(阿若多是憍陈如),五比丘等(憍陈如、马胜比丘、饮光等)你们四众弟子——我刚开始初转法轮的时候,五比丘和其他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和优婆夷——这四众弟子面前,曾经我是这样说过,佛陀就讲他曾经的一个故事。
【‘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一切众生不成菩提,一切众生不成阿罗汉的主要原因,“皆由客尘烦恼所误”,全部都是因为“客尘烦恼”,今天下面都是主要讲“客尘”两个字,客尘烦恼来遮障的。
【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当时佛陀说,你们五比丘这些的话,现在已经开悟了嘛,实际上是所有的这些众生不成如来正等觉的果位也好,不成阿罗汉、声闻缘觉也好,最主要是客尘烦恼对我们障碍的,那这样的话,你们五比丘当时是以什么样的因缘开悟的?以什么样的因缘今生当中已经获得了圣果?
佛陀就问憍陈如为主的五比丘:“你们每个人是以什么样的……”,佛陀肯定是装作不懂,不然的话他肯定知道五比丘到底是以什么样而开悟的,肯定是清楚的。
当时佛陀就问了这个,问这个的时候,其中憍陈如当时是这样回答的。刚才不是说阿难有点不懂,让佛陀再次说。再次说的时候,现在不是用比喻来说的,现在用一个故事来说的。这个直指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我们有缘者的话,听到这个故事以后,哦,客尘,客尘原来是这样的,如果认识到客尘,就像《定解宝灯论》里面说是,障碍它自己的本体也无有自性的。就那样,他也许可能这种方式也是能证悟的。
以前赵州禅师,好像在哪个寺院里面扫地,扫地的时候有一个僧人问他:“你这么大的高僧大德为什么要扫地?”他说:“尘从外面来的,我为什么不扫?”然后那个僧人说:“啊,怎么这个清净的道场难道还有尘吗?”以这个原因说是有觉悟的。
有些时候可能不管是别人的故事也好,或者是自身的故事也好,或者是前辈高僧大德的故事也好,憍陈如的故事也好,我们听到之后,我们相续当中的这些客尘,“客尘”藏文当中,章嘉国师翻译的是,尘是外境,客是客人,因为下面客和尘讲解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是他翻成藏文的时候(上师念藏文)是外来的客人。一般来讲,客不是常住的,偶然来的;尘是障碍。客尘的意思,不是本性,偶然来的障碍。烦恼障、所知障都是客尘。
但是翻译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翻译,现在我们编字典的话,编密宗字典,我看了一下,我们也是三年前吧,19年也是10月22日,《楞严经》结束的那天我们字典组建立的,但是后来遇到种种事情,所以现在还没有编“客尘”两个字,这个“客尘”不知道到时候怎么弄。凡是章嘉国师是这样,“客尘”是外来的客人,尘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外境的意思。这个到时候可以再探讨一下。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
当时憍陈如尊者他就在佛陀面前站起来说,我现在在座的各位当中算是长老。长老,有些是年龄长老,戒腊很高的,叫长老;有些的话,已经开悟了,这个是智慧长老;还有一些的话,可能自称是长老,自己什么都不是,就认为自己是老比丘。憍陈如肯定智慧和戒腊他们当中应该是长老的。
【于大众中独得解名,】
当时五比丘为主的八万天人这些,在这些当中他是第一获得解脱的,“独得”,他是第一获得解脱名字的。他是怎么解脱的呢?
【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不是刚才佛陀问,你们是什么因缘得圣果的吗?憍陈如很自豪地说,我是当时“客尘”两个字已经开悟了。
所以有时候,我不是前面讲病转为道用的话,病不是好的东西,但是它转为道用的话,也成为修行。客尘本来不是好的东西,如果你了悟了它的本性的话,依靠它也是证悟的。大家要记住,别人问:“憍陈如是怎么样证悟的?”“客尘两个字。”这样就答对了。
他当是“客”是怎么证悟的,“尘”是怎么开悟的呢?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
他说,世尊,当时他的理解,“譬如行客”行路的一些旅客的话,“投寄旅亭”投寄或者住宿在一个旅店当中,他们住宿也好,饮食也好,一定会是暂时住在这里。比如说某个宾馆里面来了一个客人的话,他把行李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带着,然后他就在那里住,在那里吃,那里睡,一直待在那里。但是食住结束以后,他该吃的已经吃了几顿,该住的住了几天的话,钱也没有了,事情也已经办完了的话,就开始继续前往。“俶装前途”把他的这些行李准备好了以后,继续向前。“不遑安住”,不可能一直待在那里,因为他毕竟是客人嘛。
【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若实主人”,如果是主人的话,那个宾馆也好,或者是那个客栈的主人,“自无攸往”,他不可能一直有所往的,不可能自己又要前往的,那不是主人了,是客人了。如果是主人的话,他一直待在这里。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
当时憍陈如这样想的,这个客人是暂时来的,不可能长期住的,因为这个道理他去思考,如是去思考,思考以后的话:“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他就想了一下,平时住的人叫做是主人,暂时在那里停顿的话,这个叫做客人。
【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最后的话,他就通达了什么样的道理呢?“哦,不住者就是客义”,这个是用心性上面来讲的话就比较好一点,我们的心性相当于是主人一样,烦恼障、所知障,障碍的话相当于是客人一样的。所以用一个客人的比喻,最后知道自己相续当中的障碍是偶然性的,真正的主人是自己的心性光明。这个时候,他用客人的比喻已经证悟了“客”字。
我们可能是不会这样的,看到一个客人的时候,跟他吵架,客人就客人,让他早一点离开。离开完了以后也没有什么所悟。但真正像憍陈如那样的话,从一个客人暂时住在这里然后离开的话,以这个道理把客人比喻成障碍,主人比喻成心性,这样就开悟的。第一个“客”的意义他是这样明白的。
真的,高僧大德们的话,包括憍陈如,我们经常说是声闻阿罗汉,但是他们还是通过这种客人的比喻就了知了障碍是偶然性的。这是第一个方面的。
第二个方面,那“尘”是怎么理解的呢?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
他说譬如下了雨之后,天空是光明的,晴天的。我们现在都是在下雨、下雪,这样以后的话,天空更加的清澈,无有障碍,特别清净,就像雨下了以后的天空很清净的,这个时候如果太阳的光在天空当中照耀的时候,而且这个光入于间隙当中,比如说窗户,或者天窗这个里面,把光开始射出来,射出来的时候“发明空中”,这个时候你指望虚空当中的时候,发现在空中有“尘相”,有很多的微尘。
意思就是说,你在天窗当中,或者说你在屋子里面看到雨下完了的天空是特别的明朗澄清,这个时候阳光透过这个空隙射进来的时候,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光面前,我们经常有时候是尘土飞扬,有时候是光尘,阳光下的很多很多微尘,在阳光的照耀下能看得到的。
【尘质摇动,虚空寂然。】
那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尘的本质是动摇的,而虚空是寂然的,如如不动的。
憍陈如可能当时是客人来了,客人走了以后在屋子里可以晒太阳,雨下了以后太阳很好,然后在阳光下他看到这个尘。结果这个尘是动摇的,虚空是不动摇的。他这个里面主要是认识虚空是无动摇的,虚空表示着我们的心性,我们的心性不动摇的,尘就相当于是障碍,这个障碍是动摇的,但真正不动摇的就是我们的心性。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他当时通过思维以后,原来澄寂叫做是空性,动摇的叫做尘。以这样的动摇者名为尘的意义。他开了什么样的悟呢?这样的动摇和不动摇,是尘和虚空之间的关系,动摇和不动摇,知道了我们心的障碍和心性之间的关系。憍陈如是这样开悟的,客和尘。
这里面客尘解释得很好。以后我们如果讲经说法,或者是别人来问:“你们佛教里面不是有个客尘,这个客尘怎么解释?”“你翻开《楞严经》看看,佛陀专门讲了憍陈如的故事。”憍陈如原来是认识到客尘的本性而开悟,获得阿罗汉果位的。
其实他们阿罗汉的话,有时候是真的,包括《大智度论》当中的话,有些包括舍利子还是目犍连,他是??婆罗门的道理而开悟的。很多好的故事。他这里佛陀就讲了这个。
【佛言:“如是。”】
当时憍陈如这样讲的时候,佛陀当时也给他回答:“是的,是的,你就是真的是这样来的。”佛陀已经认可了。这个道理。
今天就讲到这里。直指心性当中,有十个直指心性里面第二个直指法讲完了。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