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20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继续讲大乘《楞严经》,大乘《楞严经》大家都知道,在汉地来说,它是非常著名的,而且依靠这部经典有千千万万的人已经获得开悟。它不仅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一部经典,还有窍诀的加持力特别大的,依靠这部经典有许多的高僧大德应该前往清净之地,这么一个殊胜的经典。

 

当然每个众生的福报和因缘可能都不太相同吧,我想在其他地方而言的话,可能《楞严经》也是也没有的出名吧。包括我们藏地的话,最近有些堪布,算是应该在我们学院当中是学问非常高的那些堪布,问我:“你在最近讲什么?”我说:“讲《如意宝藏论》。”然后他们说:“哇,很棒的!”然后:“还讲什么?”我说:“《佛子行》。”“也不错。”然后:“还讲什么?”我说:“《楞严经》。”“《楞严经》是藏文里面什么?”我说:(上师说藏文),《楞严经》直接翻出来的话就是这个经典,然后他们说:“这个经在大藏经里面嘛?是小乘的经,还是大乘的经?”就很多都是基本上是没有听说过。所以有时候觉得佛陀的这些经典,也许可能在某个地方的话不那么出名,说实在的。

 

《楞严经》在德格的大藏经当中大概有两品。后来章嘉国师他们翻译出来的话,离现在都是应该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翻成藏文应该有两百多年,当时我们三年前刚开始讲那个乾隆皇帝的序言的时候都讲过吧。当时应该是庄亲王,对整个翻译工作还是很重要的一个人,是乾隆皇帝手下的,他的序言里面也有,还有章嘉国师。他们应该是1752年开始翻译,一直到1763年,大概用了11年的时间。先汉文翻成满文,满文翻成蒙文,然后蒙文翻成藏文,四种文字吧。光《楞严经》的话,四种文字已经花了大概有11年的时间,那到现在的话应该有这么长的时间吧,两百多年的时间。

 

但两百多年的话,说实在的,不管是藏地哪一个传承的寺院当中,或者说是老百姓当中的话,这部经并不是很出名的。在藏地,在老百姓当中比较出名的,比如说《贤劫千佛经》,还有《金光明经》,还有《般若八千颂》,这些是在民间很出名的,他们不一定是知道其中的内容。但是他们都听说这几部经典如果在家里的话,风调雨顺、子孙满堂啊等等,有各种世间的一些目的。所以他们挨家挨户的经常请这几部经典。但是《楞严经》而言在藏地来讲,确实知晓的人并不是很多,这也是一个事实吧。

 

我想将来会不会有很多人弘扬的话,在藏文上很难说吧,像章嘉国师和乾隆皇帝他们的话,应该从某个角度来讲,世间的威望和出世间的成就应该说无与伦比的,但是他们译出来的,他们弘扬的话也没有怎么,当时听说好像翻了蒙文和满文以后,在那些地方也去做了一些弘扬吧,但是也可能,不知道这在其他的民族的文字当中弘扬得怎么样,不是特别地清楚。

 

当时应该是庄亲王手下的,还是他身边的有一个法师,叫做是通理法师,刚开始好像讲交光大师的《楞严经正脉疏》,但后来觉得里面有个别的内容的话,他不是特别的满意,这样以后的话,好像当时庄亲王也可能有这个意思,后来说是通理他就前前后后用了20年的时间,做成《楞严经指掌疏》,这个应该是在清朝的时候非常出名的。《楞严经指掌疏》的意思,他自己的注释当中也说,这个就像我们手掌的庵摩罗果一样的,非常浅显易懂,一目了然的,这么一个名称吧。其实汉地也是,《指掌疏》也好,《正脉疏》也好,我们藏地的话,《大车疏》也好,《妙车疏》也好,有很多不同的这种名称吧。

 

当时说是《楞严经指掌疏》的话,应该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后来通理大师也说过,他前面《法华经指掌疏》也用了二十多年,后来《楞严经指掌疏》也用了二十多年,就像做梦一样的。这两个《指掌疏》在人生当中对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两部论典。在汉地应该说是比较出名的。当时通理他们的话,在各个不同的寺院当中也弘扬,可能汉文的弘扬应该是比较成功的。但其他满文和蒙文我不是特别的清楚。

 

我们这里不知道,现在蒙古人好像没有是吧?以前蒙古人比较多,现在不知道蒙古文当中《楞严经》出不出名,不是特别清楚。在英文当中也是有,但是也没有汉文里面的出名吧。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也做过一些介绍吧,总的来讲,汉文确实是在汉地很出名的,包括现在的话,大家都说这个是很好的。但是实际上真正讲《楞严经》的人现在不知道有多少?按理来讲的话,各个寺院里面应该是有讲《楞严经》的这些高僧大德也好,和尚也好,应该是有的。但不知道具体怎么样。

 

其实我们这里的好多道友,汉地特别出名的这些经的话,我想应该会讲。比如说我们前面讲《法华经》,好多法师从头到尾学得应该算是很精进的。后来我们讲《维摩诘经》的话,也很多人应该从头到尾大家非常有序地闻思,应该很好的。那这个《楞严经》不知道要花多长时间,如果讲的话倒应该是很好的,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听,因为现在很多内地的这种闻思的风气不怎么样,说实在的。有一些道场的话,还是没有正式的开放;有些的话可能在旅游观光这方面的,比如说经商方面的这种气氛也有一些;还有一些禅堂,有一些比较寂静的这种寺院里面的话,可能不开放,也有这种情况。

 

所以我们确实是培养了一批人才吧,算是这样的。可能如今这么多年轻、有智慧的、有悲心的人,有没有不知道,但是他们能做多少,不是很清楚,也许这也是对佛教的一种贡献也好,一种奉献吧,但是具体能不能利益众生,不是特别清楚。

 

我记得以前我,应该当时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好像跟你们讲过吧。有一次法王上来的时候害怕高山反应,住在汶川,然后又上来到米亚罗。在米亚罗住的时候,我们住在上面的那个镇里面,因为来得比较早,到了下午的时候法王休息。我们法王身边的人下去大概一两公里的地方,对面有一个好像看起来一个寺院一样的,进去以后的话,原来是个宾馆,是一个藏族老板开的。

 

这个藏族老板说我这边开了一两年了,生意不是很好,就没有生意。但我自己垫了100万,政府这边借了200万还是什么,我忘了,不管怎么样,生意虽然不好,但是我给藏族人民留了一个很好的宾馆,安心地做了一个很好的宾馆。我当时心里想,如果生意不好的话,给藏族人民留了什么,你自己的生意不好。

 

这个是当时的一种印象吧,因为做宾馆的话,应该要生意好,不然的话对藏族人民也好,对谁都是不一定是个贡献吧,如果宾馆生意不好。就像我说的一样的,现在我们这边确实也是培养了一些人才,但是不知道以后有没有什么用处?不知道,这个我不是特别清楚。就像那个藏族老板说的一样的,我给藏族人们留了一个很好的宾馆,但生意不好,呵呵。他对民族有一种强烈的信心吧,但是也不是特别清楚。就像这样的。

 

我们这边确实《楞严经》也好,前面的这部经典的话,大家都是有个很好的传承。尤其是我们《维摩诘经》和《妙法莲华经》这些的话,还是有特别好的这种传承。这个传承的话应该是很难得的,以后有机会的话,希望大家也应该好好地弘扬,现在不管是在寺院当中,还是在其他的道场当中,弘扬这些经论是非常重要。

 

我们知道《楞严经》的话,前面三年前也给大家讲过,在汉地弘扬确实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当年那个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他在跟一个印度和尚交往的时候,有些修行的境界的话,他说是在《楞严经》里面有明确的宣说,然后他就很想得到《楞严经》,在天台宗那边有个叫做拜经台还是什么的,当时智者大师都是18年就面向印度拜佛,就希望把这部经典来到东土,但当时他示现圆寂的时候还没有来。

 

后来般剌密谛,他就听说智者大师有这个愿望,然后很多人有这样的希求,并且弘法的这种因缘已经成熟吧,他很多次地想办法把这部经典来到这里。但是中间因为当时那烂陀寺和印度把它都当做一个特别珍贵的国宝一样的,不能往外传,所以好几次都是没有成功。后来把它写在一个特别特别薄的那种纸张,或者说是当时印度有一种医术的,特别特别薄的那种,有些说是山羊皮,有些说羊皮,但不管怎么样,装在那里面,然后把自己的手臂的肉剥开,然后在这里面藏着,藏着以后缝上,然后来到汉地,在广州那个地方,打开的时候,里面也是完好无损的。

 

当时房融宰相等等他们也在那个地方开始开经的。应该记得是公元705年还是713年,大概在那个时候开始,当时应该是唐朝吧,当时是武则天她执政的时候,她是非常重视佛教的,这样一来的话,刚开始是这样来的。后来好像唐朝的时候都是注释这些并不是特别多,然后宋朝、明朝、清朝之后的话,很多高僧大德讲《楞严经》的人也是比比皆是。这样以后,在汉地确实是特别特别的兴盛。有一个憨山大师,他说:“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这个大家以前都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我们如果不读《楞严经》的话,也不知道我们修心的时候到底是迷还是悟,这个问题;然后不读《法华》的话,当时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如何如何地救世,还有当时以他无上的这种悲心如何如何救怙的;然后如果我们不读《华严》的话,佛教的这种富贵,他这里富贵并不是佛教徒很有钱,应该说是对佛教的宇宙观、浩瀚无垠的世界观的话,那根本不知道。如果我们不读《华严经》的话,那原来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华严经》当中,整个宇宙的这种各式各样的描述,或者是我们大乘菩萨的这种富贵,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各种利益等等,这些根本不知道的。所以汉地有这样的传承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这三部经典的话也是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法华经》也已经讲过,《楞严经》已经讲了。昨天都是有一个人说:“哎,你可不可以给我们讲个《华严经》?”说起来都是很简单,但是哪有那么简单。正在讲考的时候一个人跑过来,我说是什么事情?他说:“哎哎哎,你可不可以给我们讲个《华严经》?”《华严经》不是那么简单哦。

 

下面我们就正式讲《楞严经》,《楞严经》今天讲到见性无碍。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

 

阿难继续白佛陀说:世尊,我的见性的话,因为前面说是没有外物嘛,我知道应该在自己的这种境界当中,没有外面的实有的这种事物,但是我跟如来一起去观四大天王各种殊胜的宝藏,“胜藏宝殿”,就各种珍宝的这种宝殿吧,各种殊胜的宝殿。我们去看了四大天王的各个宝殿,同时也看了日宫和月宫。

 

有一些注释里面说日宫的话有50由旬,月宫有49由旬,有个别的一些注释当中也这样讲。还有个别的一些注释当中的话,在这个时候引用了《起世经》,我们前面用的《起世经》里面的有一些风的叙述。比如说持风不会让这个世界堕落;住风的话就进行安住;随顺风让整个世界随顺,还有摄风和行风,讲了五个风。跟《如意宝藏论》里面的名称有点不相同,但是有些作用好像比较相同的,有些是也这样讲的。

 

但不管怎么样,阿难当时的问题就是,我们去了四大天王那里,然后那里所有的外面的世界都已经看见了。然后“此见周圆”整个周遍圆满的全部见到,而且“遍娑婆国”遍个娑婆世界,南赡部洲,可能主要是四大部洲为主吧。他这里娑婆的话,意思说到了四大天王的时候,整个四大洲都看到,一览无余,全部都看个清楚。

 

这一段的话,主要讲阿难当时他的这个见,他的这种见性,广阔无垠,特别大。因为到了四大天王那里,不要说是四大天王,可能到了珠穆朗玛峰的话,也是能看到周围的世界全部都是一览无余,看得比较清楚的。所以说他就整个世界看到还是非常广大。

 

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然后他说:回来退回到祇园精舍,印度的祇园精舍,只看到他的伽蓝,“只见伽蓝”,伽蓝是当时的园林,当时的寺庙。我们大经堂,一般就叫做是(上师说藏文),也叫做伽蓝,它是大的讲堂,大的经堂。因为他到了祇园精舍的时候,他的所见也缩小了一部分;然后到了那个伽蓝的时候,他的所见也缩小了很多的;然后再进“清心户堂”。

 

“清心户堂的话,一般是禅房,有些藏文当中说是在禅房里面入定的时候,也就是说让自己的心得以清净的这么一个闭关处,或者说是宿舍,或者说是禅房吧。有些里面说是讲堂,但是藏文当中说是闭关的;有些当中说是闻法以后进行思维,然后清净自己的心的这样的一个讲堂。但不管怎么样,他是当时在一个小屋子里面。可能禅房是比较对的。先到精舍,然后到祇树给孤独园,祇园精舍,然后去了大讲堂,然后就去了禅堂。

 

那这个时候“但瞻檐庑”,只看见它的房檐。这里“庑”的话可能走廊、屋廊这些。可能他的闭关房的话,只看见屋檐,只看见走廊。这样的话,阿难的所见也是缩小很多,就这样的。

 

然后现在他的问题就出来了。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

 

在这个过程当中的话,我见到的就是这样的。他刚开始见到的这种本体的话,“周遍一界”,周遍整个娑婆世界也好,周遍整个世界,从四大天王往下看到的整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的。

 

今在室中,唯满一室,

 

我来到,刚才说是清心户堂也好,或者说是伽蓝也好,或者说是他禅修的小房子里面,那我的所见的话,“唯满一室”,就一个小经堂里面的。

 

比如说我去四大天王那里刚刚回来,我到经堂里面,我觉得这个经堂好小啊;然后我再去我自己的小木头房子里面,我的所见更小了。那这样的话,刚才是我的所见特别大,现在的话就那么小,下面就他的疑惑来了。

 

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

 

他现在这个“为”字的话,《指掌疏》里面,我刚才说的《指掌疏》,说是疑问的、怀疑的一种词。他就怀疑刚开始见到的这个慢慢慢慢缩小了,原来不是世界那么大的,然后现在就屋子里面的这个见就很小很小的了。这是我的见已经缩小了,广阔无垠到最后的时候只有这么狭窄的,就缩小了吗?

 

“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或者的话是不是这些墙壁和屋宇夹着我,然后令外面的视线没办法,中间就隔断了,中间就断绝了。意思就是说,那是我的见解越来越缩小了,还是因为这些房子的墙壁、木头这些的话已经隔开了我的视线,到底是怎么样呢?这个是他的他的疑问,他就问佛陀。

 

我今不知斯义所在,

 

我现在又开始蒙了,我不知道这个道理到底是什么?

 

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我祈愿佛陀,您垂念我,以广大的慈悲心为我宣说吧。

 

阿难的见解,大家应该是非常清楚的。阿难一方面他当时没有开悟的;还有他一般显现上是有部宗,或者说是小乘行人吧。小乘行人的话,所有的修行就往外求。这方面的差别还是有的,大乘往内,密乘往密,更往心的深处这样的。

 

所以说我们从昨前天很多阿难的问题当中,可以发现什么?阿难是特别往外求的人,一定要外面有一个什么。他这里的见实际上可能是以眼见为主吧,因为他到了四大天王那里的时候,他眼睛看到了很多的,其实心的这种见性,他还是没有完全的明白。

 

这个时候他觉得我的见实际上这么广大,然后现在什么都不见了,这两个都是见,那我的见缩小了,还是中间就已经被其他的物质遮障了?所以说他把这个见(认为)有个实有的东西。这样的见一定要有一个实有的东西成立,这个问题是阿难一直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按照大乘和一些密乘修行方法的话,我们本身都是,心实际上确实它有光明了然的这么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实有的一个有形状的、有颜色的、有形体的,不是这样的。

 

心的本体与虚空是比较相同的,但是跟虚空(又)有所不同的,所以我们心自己的本体没有了知。还有更重要的,心的本体它是并不是一个实有的东西。如果我们承认心是一个实有的东西的话,那怎么讲也是可能讲不清楚的。所以说我们佛教的主要特点就是不承认一个实有的。在胜义当中远离四边八戏的,世俗当中如梦如幻的。或者是说,我们的心你真正去观察它的本体的话,它就根本没有任何的实体。

 

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我们没有知道这一点的话,那所谓的见性还是很难找到。可能越学,每天都是不同的比喻当中的话,我们也跟阿难一样,可能我们比阿难更差,因为阿难是有机会当释迦牟尼佛的侍者,最后还是最后有者,后来他一生当中就获得阿罗汉果位的。还有一些按照《法华经》和有些经典的话,其实阿难也是一个幻化的僧人,并不是真正自相的一个凡夫人慢慢变成阿罗汉的,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可能要知道,阿难实际上应该是替我们说的,我们大多数的人也可能是具有这样的一种实执。

 

好多人,现在唯物论的话,我们一说开悟,好像开悟就像是把屋子已经打开了一样的,或者说是房顶破了一样的。修破瓦的时候都是一定要“你看实在不行的话,你把吉祥草使劲插到我的头上去。”那这样的话,其实你头再怎么样破的话,那到底能不能开悟也不知道,只不过这是一种相吧,一种相。

 

因为我们很多人在平时的谈论当中,对大乘佛教还是并不是特别地了解。最关键的心的本体,我们把它当做一个实有的话,怎么样也是可能弄不好的。这个是最关键的,因为我们把心当作一个实有的东西,外境当作一个实有的东西的话,那可能说有也不是,说无也不是,有无二者也是矛盾的,除了这二者以外的其他的第三品物体,在这个世界上也是找不到的,这样一来我们可能很苦恼的。但是我们有了大乘上师们的一些窍诀的话,心并不是那么的复杂。

 

当然按照显宗的这种观察方法来找的话,确实可以找的。其实佛陀是很了不起的,因为阿难每一个问题,我们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时候,佛陀给他一个很好的巧妙的方式来让他最后哑口无言,最后回答的话,对我们而言也非常奇妙的、稀有的。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大家都要明白。

 

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修心开悟的话,确实《楞严经》是一个开悟的这种法门,很重要的,但我自己认为如果要开悟,不管是读显宗的这些禅宗里面的书也好,密宗的这些密法的书也好,最关键我们可能自己的相续也要堪能,一定要心融入到本性上来,并不是外观,是内观。

 

要内观的话可能需要有种修行的方法,这个方法一定要按照我们有一些前辈大德的修行方式来次第地修行,这个是很重要吧。前一段时间我也讲过吧,按照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话,要么是以片段的教言来成就的,要么是以次第教言来成就的。但片段教言来成就的话,如今这个末法时代很难的。有次第的话,就像我们《前行》里面所讲到的一样。

 

我今天都是自己在屋子里面想,我们每个人如果要是开悟的话,可能无缘无故不一定开悟的,但是要是开悟的话,真的我们的心要修行上来,那修行上的话,可能以前辈大德的特别殊胜的一个教言书作为引导,然后我们去祈祷和去修行的话,这个应该是很好的。

 

我最近又重新校对备忘录,《前行备忘录》应该翻译得也比较浅显易懂,藏文上也没有什么,除了极个别的词以外的话,没有什么出入。这样的话,我建议可能是我们5月份开始吧,用100天的时间当中自己学。我看大概有两百七八十页,不多。现在我们新排的那个书,大概有两百多不到三百页。前面有个丹增活佛编的阿琼堪布的密传嘛,这个也不多。这个读也可以,不读也可以,最关键的后面的次第。

 

到了秋天如果没有出现违缘的话,我想我们今年如果学密法的时候,那天说是学《入大乘论》是吧?《入大乘论》的话,《前行备忘录》也是两年或者一年来每个人都学一下。

 

这个可能对我们来讲应该是最好的一种方法。因为《前行备忘录》是具体的修法,《大圆满前行》和所有的密法的具体的修法,根据传承上师的密传的方式来讲的。所以我以前也是给大家念过传承,我们好多的堪布堪姆讲过,以后具体怎么讲,具体怎么得传承的话,我也在想。现在的话有这样的一个建议,如果你们觉得想开悟的话,确实这本书是非常好的。

 

你学《楞严经》也好,学《如意宝藏论》也好,学其他的话,可能我们自己的心先应该从世间的各种烦恼当中走出来。走出来的话要有一个方法修行,那这个修行就按照最深的、最密的、最好的一种方式来。所以反正是你们不想看的话,也没有什么强迫性,这个没有什么的。如果没有书的话,到时借呀或者是想办法也应该可以吧,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反正是从5月开始100天当中的话,先自己学一遍。

 

因为我们课外的书,除了我们在这里读书以外,其他都是没有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吧?我们应该是其他的什么世界的战争也好,乌克兰的事也好,俄罗斯的事也好,然后英国也好,别的地方在我们这里听也听不到,听了也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我们在这里先没有出现饥荒,没有出现战争,没有出现各种瘟疫之前的话,先已经开悟,开悟了以后的话,那我们就不怕世间当中发生什么事。

 

我想,一边有些是开玩笑,有些的话是真心的。可能每个人,因为就跟阿难说的一样,其实开悟不在外,应该在内。在内的话,它需要一个前面的前行,一个前提。不然的话,我们完全是跟以前一模一样的,心在世间八法当中的话,那不要说开悟,可能我们在死的时候连一点改变都是没有的。人身很难得的,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一个修心引导的话,那确实是今年也是这样的,明年也是这样的。除此之外,我们死的时候都是不一定对真正的心有所了悟。

 

所以我觉得《前行备忘录》对大家来讲应该是最珍贵,最……我自己校对的过程当中,最后我自己对自己都是有点,已经翻译出这样的话,那多么好,这个是很珍贵啊。当时我就好几次都是这么想过。

 

这个记得好像是07年翻译的吧,十多年了,就没有像这次那么说,课堂上都是说了好几次。但我说的原因,其实我们现在遇到各种各样外面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内在确实需要有一个依靠处。如果没有依靠处的话,学得再多也有时候确实是不一定用得上,不一定用得上。

 

所以一边你们学习五部大论;另一边的话,看看你自己这里面的一些方法,尤其是我们备忘录当中,前面的人身难得和有些修法就比较广一点,然后后面的寿命无常、业因果、轮回痛苦、解脱功德、依止善知识,这些都是很短的就过了。后面最关键的是讲到皈依和菩提心,然后后面积资净障和忏悔这些也有讲的,但最关键它的最核心的话就是人身难得和皈依和发心。

 

这几个方面按照华智仁波切的窍诀,阿琼堪布,我记得他后文当中说,他好像前后得过两次。第一次得的时候好像是后面部分,皈依以下还是什么得的,然后第二次得的时候就,反正比较完整吧,前后都是比较完整的,所以把它记录(下来)。而且他的这种修行方法直接,比如说讲菩提心的时候,讲得很细,就像是国外的人写小说一样的,特别特别细,怎么观想,怎么样。但唯一里面有几个念诵我没有(加上),当时有几个念诵其实也应该加上,后面有部分的加了。前面有几个部分的,这个可能到时候宁提那个课诵里面的可以加上。

 

所以我现在该讲的《楞严经》不讲,不该讲的《备忘录》上面讲了一下。这个还是有必要的,不然的话,我们跟阿难一样的,每天讲什么都今天一个问题,明天一个问题。有些寻伺者的话,我们有时候,我看我们下面的一些辅导的时候也是,有些是好像真的是在心上面去下功夫,有些是一直在,比阿难肯定还要往外向的,还是有点这样的。

 

刚才阿难说,佛陀,我不知道怎么样,我的见性狭窄了还是被阻挡了,我不知道这个意义,您能不能再给我讲一下?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他这里说,整个所有一切的世间当中的大也好、小也好,外也好,内也好,左也好,右也好,所有世间当中的一切一切的这种事,它是各自都全部属于前尘。他这里“前尘”的话,长水(的注释)里面也讲了,说是大小和内外全部都是我们假立的。万事万物也好,或者是分别念也好,一切的大小的话就互相观待的,互相假立的,没有一个实际的内和外、大和小。没有这样的,都是我们的“前尘”,也就是说外境的显现。藏文当中有些翻译成外境的一种显现所摄。而不应该说自己的见,它有舒展的,自己的见现在都缩小了,不应该这么讲。

 

所以他这里,全部是我们的心有关系的。整个外面的一切现象,其实是心的一种显现,心的一种假立,心的一种分别现象而已。

 

《宗镜录》当中也说:“故凡夫人心。于诸法中。随意作大小。如人急时。其心缩小。安隐富乐时。心则宽大。”这个我觉得还是很好的。因为我们凡夫人的话,实际上是在法当中,随着自己的这种意乐,可能会发现大的小的很多事情。包括你发生一件事情的话,你如果心比较狭隘的人,哇,觉得是天大的事情这样的;如果心比较广大的话,即便是天大的事情,对他来讲真的是如如不动的。所以这个就像是一个人心特别特别急的时候,那你的心特别小。比如说心很狭窄,马上哭,马上闹,各种各样的心急的事。如果你心比较缓慢,或者说是你快乐富裕,在这个时候人们都觉得是心很广大的。

 

其实我们凡夫人是真的是很可怕的,心急的时候就什么事都可以弄出来,心比较放松的话,那外面的事也没有什么事,因此凡夫人有这个差别。

 

佛陀他这里也讲,其实外面的世界的大小都是分别念假立的,你不应该说我的见有大小,见有舒缩,见有各种变化,不能这么说。为什么不能说呢?为了便于这样的理解,佛陀下面讲一个比喻。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

 

他这里讲一个比喻,比如说有一个四方形的器皿,比如说盒子、箱子,或者说是一个四方形的小房子,那这样的时候,你发现里面的虚空也是四方形的。因为外面的器已经固定了,那里面的空间肯定是四方形的。

 

那这样的话,我问阿难你——

 

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

 

他下面问他,这个四方形的器皿当中的话,是不是见到四方形的虚空?这个阿难也是承认的,对方也是承认的,确实是这样。我们现在也是可能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四方形的盒子的话,那里面的空肯定是四方形的,这个我们大家都是应该可以共同承认的。

 

那这样的话,就有一个疑问,或者是问你,那这里面的四方形的这种虚空“为复定方?,里面的这个空的话,确定是一个四方形的吗?还是“为不定方?”里面虽然有这样的空,但是这个空不确定是一个四方形的。只有两个回答嘛,要么你说里面的空是确定性的四方,要么说是不确定的四方的空,这样认为的。

 

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

 

那如果对方说是“定方者”,如果对方回答说器皿当中的空决定是四方形,决定四方形的话,那“别安圆器,空应不圆”,那如果四方形里面你再放一个什么茶杯,或者是再放一个什么圆形的东西的话,那是不是里面的空又变成了圆形?但这样的话,按照你的承许不应该这样的,因为你刚才已经确定。

 

其实这个跟因明的辩论基本上是相同吧,先给他已经说了,这里面的虚空是不是四方形?如果是的话,那肯定是不能变的。当然如果对方说,我刚开始是四方形的,但后来变成圆形的话,那说明你这个不是四方形的,它可以变的。对方的话,应该承认一个实有的东西。如果实有的话,那四方形就是四方,不能有圆形的,这个是确定的。学过《中观庄严论》的人大家都是非常明白的。

 

所以如果你说这个是四方形的话,那我们就放一个圆形的器皿,然后这里面的空不应该变成圆形,为什么呢?因为你承认了里面的空是四方的,而且这个四方是实有的话,永远也是不能改变的。如果改变的话,那就里面没有一个实质性的东西了,它随时改变的,改变的方不叫四方形,如果四方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长方形的话,那就说明它自己都是没有本性了。这是第一个方面给他的回答。

 

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

 

“若不定者”,如果说四方的这种器皿当中的虚空不定的,它不一定是四方形的话,“在方器中应无方空”,那这样的话,你那个四方形的器当中的话,应该说是没有四方形的空。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不定的,不定的东西你不能确定是四方形,因为它不一定是四方形。不一定四方形的话,那你不能认为是四方形,这个是比较容易吧。

 

当然这里的话,这里面的空代表是什么?代表是我们的心,外面的四方形也好,三角形也好,大的器皿也好,这些代表外面的事物,因为我们的心一直被外境束缚着。其实我们也可能跟阿难相同吧,我们在一个小房子里面的时候,心里面一观想,哦,我在小房子里面观修,这个时候我的心就好像小了一样的;然后我在大的、广阔无垠的地方的话,哇,我的心也开始扩大了。我们经常有些人说是到山顶去,心要放宽一点,或者是这样吧。

 

但实际上心没有本体的,跟虚空一样的,外面束缚的东西是外物。阿难一直分不清楚,分不清楚的时候,佛陀用这种比喻来直接斩断他的一种有阻碍的心,因为这里讲见性无碍嘛,无有阻碍。其实虚空是没有阻碍的,心也是没有阻碍的,这个意思。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你不是刚刚说是我不懂这一点,不懂大小这些是为什么是这样的,四大天王那里就全部都看到,广阔无垠,到了自己的小房子里面就很小了,那我就不知道怎么办。阿难刚开始这样说嘛,我不知道这个道理嘛。

 

其实这样的见性应该是没有大小的,这归根结底在这里面讲,见性没有大小,见性没有舒缩,见性没有上下,也没有什么好坏、美丑等等,没有的。所以它的意义就是这样的,你还有什么没有懂得的呢?有什么呢?这样的话,你还有什么没有见到的呢?应该是这样的,通过这个比喻的话应该比较容易了解的。

 

然后还进一步跟阿难再讲一下。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

 

如果你想进入一个既没有方也没有圆,这样的一个境界的话,那你首先应该只有破除“器方”,破除器皿的方和圆。这样的话,空体是没有方圆的。

 

下面可能应该意思上也会这么讲吧,如果你想真正要广阔无垠的一个境界的话,那你要破除这个器皿,这样的话空体没有方圆的。

 

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而不能说,我现在准备把里面四方的这种虚空根除。这是没有必要说的。因为束缚我们的实际上并不是虚空,应该是外物。外物的执著相,如果破除的话,所有的这种相可以破除的。

 

憨山大师他这里说,比如说我们的心一般在根和身当中已经束缚着,如果我们破了内和外的话,那真心没有大小。所以我们对这个境如果没有去执着的话,那所有的这种轮回也消除。“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中观四百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嘛。很多中观里面也是这样讲,我们见的这种境,实际上是执著而产生的,如果我们知道外面的这种山河大地也好,任何的这种外在也好,包括自己的身体这些,知道无我的时候,那所有的这些轮回的种子自然而然消除。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

 

如果你问,入了小的房子的时候,它的见已经缩小了。

 

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

 

如果这样的话,“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这个是下面给他讲一个窍诀。你不是说是你入了你的禅房里面的时候,所见就缩小了嘛,那这样的话有一个办法,你把那个天窗打开,或者是到门口往虚空当中看,看的时候,那太阳是那么广大的,虚空是那么广大的。所以这个就容易解决。

 

阿难当时是比较自卑嘛,他看到回到了自己禅房里面的时候什么都见不到,我的见也缩小了,这样讲。那你不用担心了,你就应该可以到天窗当中,或者是在那里看着日轮的话,日轮是那么的广大,这样的话,你原来缩小的见解就已经扩大了。

 

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

 

如果你说是因为有了墙壁,有这些建筑物,有这些屋宇夹住了你的这种见解,或者说是隔开了你的所见,这样的话,那还是有办法,你在墙壁上穿一个小小的洞,“小窦”,穿一个小小的洞,那不是很好的,原来你所见到的这种相续的话,也很容易就看到嘛。难道不是很容易的?你刚才通达无碍的这种相续的话都可以的。

 

是义不然。

 

所以你这样的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刚才前面你这样提到的是不合理的。

 

这里憨山大师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不用求真”,我们不要在外面求一个真心,“唯须”,唯一的必须是什么呢?就是“息见”。息的话要减少,减少的话才能见得到。意思是我们要是一直想开悟是见到一个光明的东西的话,这个是很难的,应该我们原来对万事万物的这种实有的执著、贪执这些减少,这些减少的话,自然而然了达了心的本性。“哦,原来我的心就是这个样子。”这个时候就很容易的。

 

所以说他这里,因为有实宗的话,他毕竟是对外面还是往外求吧?心是在往外求,心往外求的话都始终是得不到的。

 

下面他就讲了这样的窍诀。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

 

这个确实讲了很深的一个道理。我们三界轮回当中的所有的众生的话,无始以来以无明、烦恼所遮蔽,然后在业驱使下“迷己为物”,本来我们自己的心是光明的、清净的,这样的自己,就认为外面有一个实有的东西,一直就漂泊于外境上。这样一来就“失于本心”,最后我们丢失了自己本来面目,“为物所转”,很可怜的。最后没有控制外境,而被外境所转。以外物而转的,就像所谓的王子漂泊到世间当中一样的,本来自己是有持王位的这种本性,可是没有认识的原因,漂泊于民众当中一样的。

 

这句话我觉得还是很好的,我们无始以来真的是,不管是显宗讲,密宗讲,我们还是有本性的,但是就没有(认识)。按照密宗来说的话,普贤王如来他已经开悟了,他如果没有开悟的话,没办法为众生宣说真理。因为他开悟以后的话,将来可以为众生引导的。但是我们很多众生的话,就迷失了这样的路。

 

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所以在这样的境界当中,我们这些众生一会儿观大,一会儿观小,各种各样吧。因为我们有迷乱的话,可能一天的这种价值观都是不同的。一会儿说“今天我很快乐的”,一会儿说“我很痛苦的”,一会儿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广大无垠的”,一会儿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很狭窄的”,此起彼伏,各种各样的现象就出来了,因为我们是随着外物而转的。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这句话在汉地也是很出名的,大家都知道。“若能转物”而不是被外境转,不是外境转我们。我们能转外境,不随外境转。那这样的话,跟如来相同的。然后“身心圆明”,身体也得以清净,心也得以清净。“圆明”的话,就是得到了如来的不动的坛城,不动的道场。

 

《坛经》当中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有这样的说法,大家学过《坛经》的。明朝的时候有一个传灯大师,他也说过同样的,如果心悟转楞严,心迷楞严转。心迷和心悟也是这样讲的。

 

其实传灯大师对《楞严经》非常精通的。说是他从小就出家,出家以后学《法华经》,然后《法华经》就很精通,后来有一定的开悟。后来在百松禅师那里学《楞严经》,学《楞严经》的过程当中,有一次他就问百松禅师,说《楞严经》里面的大定的意思是什么?因为《楞严经》里面一直讲大禅定嘛,这个时候百松禅师“瞪目周视”,意思是可能瞪一眼,或者这样,因为这个因缘,他就契入,当下开悟。后来他到高明寺弘扬佛法,后来造了《楞严经玄义》等四部论。75岁的时候,手里拿着“妙法莲华经”五个字,一边高唱,一边示现圆寂的。所以说他是非常了不起的。按照他的说法的话,我们如果心悟的话,那就转楞严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被外境所转的话,那就跟如来的境界完全是相同的。

 

那个时候的话“身心圆明”,“身心圆明”,蕅益大师把“身”解释成清净的法身,“心”是如幻化一样的吧。但藏文当中说,如果心能转外物的话,那如来等同的,那本来清净和本来光明的这种身心也圆满,然后一直住于真如的这种坛城当中,如如不动的。这个也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吧。

 

这一段儿大家也应该记住吧,刚才“从无始来”一直到这些的话,是在禅宗当中非常重要的词。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这个时候在一个毛端当中,能容纳三千大千世界或者十方国土都可以。“一尘中有尘数刹”这样的《华严经》的境界也可以展现,在这样的境界当中完全都是可以展现。

 

这是第七个,见性无碍。下面就是另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楞严经》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