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25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我们继续讲大乘《楞严经》,现在正在讲第二卷,前面已经讲了十种真心和十种见性,现在正在讲众生的别业和共业,讲这个当中的所谓“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的道理,讲得比较深入。
那么这样的《楞严经》,大家也应该清楚,确实前辈的很多大德都是依靠这部《楞严经》而获得开悟的,我们部分的有些案例在课堂上也给大家讲了,实际上关于这方面的案例应该特别多。所以我们在讲的过程当中,大家接受的时候应该很认真地听受。
如果你觉得对法或者对讲者没有信心的话,就不听都可以的。佛经当中,哪怕是佛陀讲经的时候,如果生不起信心的话,当场可以离开。也有这样的教证。所以说,我们不管是什么人,我们这里也没有给大家收什么费用,大家都是自愿的。
要是听的话,大家不管是在现场的,还是在家里面听,应该很认真地听受,因为你一边炒菜、一边聊天、一边吃东西,然后如果去听的话,那这个是对法不恭敬。确实有些人好像听收音机一样的,一边顺便自己做一些琐事,自己再顺便听一听。这种态度的话,对法特别不恭敬,造的应该是舍法罪,这是舍法罪。所以我想大家听的过程当中,应该最好是前面的念诵文和后面的回向文全部都能圆满,因为我们大家这么多的僧众,一起来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的功德的话,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个人不管是有再多的事情,也是尽量地把前后的念诵和一堂课能圆满。
我最近也在努力吧,我想我们这边的里里外外的很多的发心人员虽然比较辛苦,但是给大家创造这样的条件也很不容易。以前我们经常比如说是上百堂课的论典完成的时候,也觉得不以为然,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但现在里里外外的整个世界,有外面的战争也好,里面的疫情也好,还有每个人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比较多,哪怕是讲完一堂课,觉得有一种轻松的感觉,觉得有一种成功感,也有这样的。
所以我希望每个道友,你要么不听,当然这个也没有什么,听的人也很多,不听的人也很多;要是听的话,提前都应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这一节课接近两个小时,这个时候一定要认真的,就像我们一天当中自己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来看待的话,可能你得到的收获也不同一般。所以我们在这里,大家也非常配合。
所有的道友们,我相信大家可能每个人有自己的烦恼、痛苦,各种各样的一些事情。但总的来讲,这样的求法和这样的听法确实实在实在不容易。我们每个人能接受这样的法,在末法时代的时候确实很重要。而且《楞严经》,我们每个人也要发愿,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要有生之年当中,乃至生生世世要弘扬这部法。
以前很多的前辈大德们说,佛法最后要毁灭的时候,先要灭《楞严经》。如果《楞严经》在这个世界的话,佛教是灭不了的。其他的经典虽然在世,但是如果《楞严经》已经灭的话,那很快整个佛法都会灭的。我想很多前辈大德说这句话肯定是有各种真实的理由,这样一来,我们在座的各位也是应该要发愿,得了这样的法后,哪怕是前两品也要给弘扬出去,有这么一个信念。
我们前面的包括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这些经算是比较大的了,现在真正有传承的,真正在讲的恐怕也不算很多的。在这个时候,以后有机会的时候,我们有一些法师,哪怕是极少数的人,这些经应该要圆满传讲。我们各个道场当中也好,或者说是一些中心也好,哪怕是部分的有些人也应该讲。
不过我们很多地方的人比较奇怪,他们经常是求什么打卦、拜师,这些比较重视的,但历来都是对求法没有像藏地一样的,我要得这个法,没有得过这个法,得这个法自己有一种获得感,有一种光荣的心,如果没有得,自己有一种失败感,或者说是自己觉得特别遗憾,很可惜。应该我们每个人都带有这样的心情的话,可能法师们出去的时候也有弘法利生的机会。不管怎么样,大家得这些法,将来我想是肯定有很好的机缘,所以大家在讲的过程当也好,听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认真地去接受。
当然我也是自己先看一下,然后再给大家讲考。所以我讲的很多地方可能是不一定对,但大的方面,我想因为我对着藏文,还有前辈的其他的一些注疏进行对照,可能也有一些地方讲错了的,或者是不明白的也有,但大多数的内容应该是比较合适的。所以我想大家这样的机会可以说是来之不易,应该有一种难得的心来接受,那听的过程当中稍微累一点,稍微苦一点,大家也不会有什么其他的这种难受,应该不会有的。
我们今天也继续讲《楞严经》当中的共业和别业的道理,前面分别讲了共业和别业的一些案例。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佛陀跟阿难尊者说:我今天也是为你,依靠这二事,也就是前面我们共业和别业的这两种事,进和退和合,说明清楚。
意思是什么呢?这里进和退,前辈的这些大德们也有一些不同的讲述方法,但这些一一说的话,可能跟整个经的内容有所遮障。我看梦参老和尚讲的时候,说的也是对的。其实原文有很多前辈的大德,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这种领悟的方式,讲解的过程当中、解释的过程当中也有不同的,但我们完全是用这个道理、那个道理,这样来分析的话,有时候也没有必要。我们后学者应该自己认真地研习经文的意义,然后再自己去讲。
当然如果有智慧的人,可能自己看经文的意义,直接可以讲,但一般没有这样的智慧的话,倒是也有一定的困难。月称论师说龙猛菩萨对佛经的教义,甚深恐怖的这种佛经的教义,以《中观根本慧论》来宣说的,月称论师以他的智慧,依靠龙猛菩萨的《中论》进一步再次宣说,有这个意思。所以说我想,像月称论师直接进入佛经,显现上有一些困难的。所以我们可能有些人直接看经文,不依靠后来的大德的这些注释,也许有一些困难的。如果我们自己明白经义当然是最好的。
这里的意思可能各位大德讲的方式都不同的,但是大的意思上也是大同小异吧。他这里“进”指的是法义方面,“退”是比喻方面。也就是说共业和别业,前面的比喻,就像一个看灯的圆影的这种意义;还有讲共业的时候,一个国家的众人看到外面的各种各样的灾祸的相,这个是从比喻方面讲的。意义实际上是无始以来的所有的众生就带着这种眼病一样的,看起来是这两种共业和别业,但实际上不管是别业还是共业都是前世的这种无明眼翳所造成的。所以意义和比喻又进入到意义上面,然后又退到比喻来说明,又比喻进入到意义上面,这两个互相交替的方式来进行说明。
下面的所讲的一大段全部讲共业和别业所见的见境不同,因为这个圆影,我们前面讲的“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的道理,讲得比较清楚,所以这里佛陀很慈悲地说:共业和别业的情况,下面我以意义和比喻相结合,然后再给你讲明白。这个意思。
接下来佛陀又继续说阿难,我有时候说阿(ē)难,有时候说阿(ā)难。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
他这里说,佛告诉阿难尊者,我们众生因为众生的“别业妄见”,先在这里讲“别业妄见”,然后讲“共业妄见”,众生的个别的别业妄见,我们前面的经文当中所说的那样,他照见的灯光的过程当中,所显的都是圆影,五彩缤纷的圆圈的影,有眼翳的众生的别业妄见,他看灯光的时候显现的圆影。
这个圆影“虽似前境”,虽然从他面前现的话,好像是外面真正有一个圆圈这样的外境,但“终彼见者,目眚所成”,实际上始终都是那个见者,有眼翳的人,有赤眚的人,他的眼睛因为有问题的原因,所以而造成的。
他的这个圆圈,实际上是众生各自,也就是说有别业的众生面前无欺存在这样的一种五颜六色的圆影,但是实际上其他的众生看不到的,因此说他的“目眚”,也就是说他的眼翳所成的。
【眚即见劳,非色所造;】
这个眼翳,实际上是他的“见劳”,也就是说见相颠倒,他的见的毛病,他的眼翳,也就是说眼翳的这种景象——圆圈儿,实际上是他的见解(?)有问题的。
好像长水大师也说:“妄心变起,似有不真。”,妄心一起动的时候,好像是有,但是实际上不真的,所以他的“见劳”,见的毛病,颠倒的相“非色所造”,他这样的这种现象,实际上并不是色,也就是说这个灯光它没有五颜六色的,不是色来所造的,而是能见者,我们的妄想所造的。
【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然而“见眚者”,就是刚才有眼翳的人,他的见性,虽然他当时看到的是圆圈儿,但实际上他内在的真正的见性始终都是没有错误的,他始终“无见咎”,因为它只是偶然的这种现象而已,实际上眼翳者他的见性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的,没有什么过失的。
这个我们这里也是应该要明白的,其实众生正在显现颠倒现象的时候,他的见性无增无减的。没有因为他见到颠倒的相的原因,他的见性也是有减少的;因为他没有见到颠倒的原因,他的见性有增长,没有这样的,无增无减。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佛陀跟阿难说:就像你如今以自己的眼目观看整个世界,所有的山河、大地、国土以及四类众生,六道众生这些,所有形形色色包罗万象的的这些景色,其实是我们众生无始以来的见病所造成的,所以这个并不是实有的。
刚才前面是以比喻来讲的,现在这个已经到了意义上。阿难,你也应该知道的,实际上刚才有眼翳的人,他看到的圆圈一模一样的,我们如今人们看到的非常坚固的这种山也好;或者说是我们面前能解渴的河流也好;或者说是全世界有这么多的国家,形形色色的;还有这么多的众生,芸芸众生,这些其实是众生无始以来的这种“见病”,我们有妄想、无明的眼翳所造成的这种“见病”所导致的。所以这一切现象实际上是虚幻不实的,没有真实的。
有个别的大德,在这里引用了《华严经》里面说的:”众生虚妄故,是佛是世界;若解真实法,无佛无世界。”因为众生虚妄的缘故,我们见到的清净刹土的佛、不清净的世间的众生,如果真正见到真实相的话,那所谓的佛和所谓的世界也是没有。他这里的所谓的没有并不是一切都是变成了断空,不是这个意思,可以说一切都有相的东西,或者有戏论的东西,在真实了义当中不可得,也是这个意思。
接下来,为什么这样呢?见和眚,就是见和眼翳在这里做了一个分析。怎么分析?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
我们一般来讲,“见”,能见的见境,“见缘”是所见的外面的这种山河大地等等这些现象,表面上看好像似乎显现见和见境是分开的。当我们看到外面的这种景象的时候,见和见缘,实际上表面上看,能取所取应该是分开的,你现前的有境和外境也是有的,就像我们面前看到的电脑也好,茶杯也好,任何东西,它明明的在那边,我们好像觉得有各种各样的现象,境和心是分开的。但实际上”元我觉明”,实际上是我们本身的这种觉性光明,除了这个以外也是没有的,显现上是有这样的。
【见所缘眚。觉见即眚;】
这里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方法,但是我只能用一个吧。意思就是说,“见所缘”,能见的这种所缘,“所缘”就是外面现的所取的这种现相,实际上是“眚”,也是眼翳导致的外面的相。有时候禅宗大德说是相分和见分,相分是对境,《现观庄严论》里面有时候说的行相,就是外面对境的行相,叫做是相分。
“觉见”,指的是能见的见分,也就是有境,也是指的是“眚”,也是毛病的。也就是能取的部分和所取的部分,这两个实际上都是有障碍的法,并不是真实的。
【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真正的我们本来具有的这种觉性光明的真心,这颗真心“觉缘非眚”,它的这种觉缘并不是眚,因为这是无倒的,无有颠倒的,也是清净的心。
【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这里说是,那这样一来”觉所觉眚”,也就是说我们见解所觉的法,实际上是眚,也说刚才对境的这些法;然而真正的觉,它并不是处在眼翳当中,并不是在迷乱当中,真正的觉不是在迷乱当中,这个可以叫做真正的见。
我们说真正的见,实际上并不是有相的东西,它是真正的这种见。
它叫真正的见的话,怎么会还要见闻觉知呢?因为见闻觉知毕竟是一种相上面的东西,它并不是真正的觉性,真正的见性还算不上的。我们经常也是说“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入行论》当中也是这样的,《圆觉经》里面也是说:“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真正清净的这种觉性,它根本不会取幻化的还有清净的相,甚至佛陀的这些清净的相,它也不会去执著的,不会有执著的。
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已经开悟了,我已经见到了,我现在好像有了神通的话,确实这是一种执著。禅宗大德特别驳斥,凡是有执著的话,都要放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有相执都是不可碰的,不可取的。所以我们自己有时候认为我真正已经了悟到什么,这样说的话,实际上这种说法确实也是不合理的。尤其是我们讲禅宗的最后的明心见性的时候,凡是自己觉得我肯定是已经开悟了,有这么一个特别强大的执著,这样的时候,真正的开悟者,或者是见者和所见之间,像《楞严经》里面所分析的那样去分析,也是得不到的。
当然你在名言的显现当中,你自己这样的一种了悟,你自明自知的一种了悟是可以。但有些人特别执著,自己认为自己有一些境界,将自己的境界到处都说。
现在包括有些法师也好,一般其他普通人,他经常把自己的有一些境界也好,自己的有些想法用到自己的这种工作上、发心上,不懂装懂,经常给别人什么授记。其实真正给别人授记,真正给别人未来的这种事情要说明,或者说要涉及到业力的这些方面,我想我们很多人最好不要估计,因为自己如果以分别念来想,他可能是什么原因,这是一种估计。如果这样的一种伺察意是正确的话,那贫穷人的家下面有宝藏,这个也应该变成真实的了。学过因明的人大家应该是清楚的。
所以我们平时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是自己即便有一些境界的话,前辈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不会显露的,不会在别人面前说:“我今天见到了本尊了,我明天梦里面显现什么什么东西”然后在别人面前:“你可能因为前世的业力杀过什么样的众生,今天你就变成样子。”“再过几天你家里可能会发生什么,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事情?你在上半生的过程中,是不是你遇到过什么人呐?”
有些人并不是真正有现量见到的智慧,大多数都是用一种估计,或者说是用一种推测,甚至是乱猜,这样引导别人是非常不合理的。有时候是可能会有一些碰巧,但是这毕竟是一个碰巧,这并不是现量见到。如果你没有现量见到,装着现量见到而说的话,那这个我们出家人叫做是说大妄语。你对人的前世后世、业力,这些没有先知的智慧,你在别人面前就经常装着:你前世是什么的话,如果这个人是已经授了沙弥戒以上的话,那肯定是破了根本戒,和僧众共住的机会都是没有的。所以说这方面应该要知道。
他这里其实有能取所取的这样的这种见,它也是在一种毛病当中,或者是迷乱当中。还有“见闻觉知”,有一个实相的、真实的见闻觉知的话,肯定是不合理的。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 】
他这个还是很重要的。所以说,佛陀当时告诉阿难尊者:你如今看到佛陀我这个相好庄严的身像也好,见到阿难尊者你自己的身体也好,还有世间的“十类众生”。
“十类众生”,好像有一个注释里面有,我们以前《金刚经》当中,有胎卵湿化四生,还有有色和无色、有想和无想、非想非非想天这九个。我看到有一个注释当中,其他都是一样的,胎生、卵生、湿生和化生这些众生,还有有色的众生、无色的众生、有想的众生、无想的众生,然后非想的众生和非非想的众生,共有十类吧。具体以前在《金刚经》的时候也给大家说过,为什么是有想无想,这些都讲过,在这里不说。
他这里说是你看到我也好,自己也好,还有世间的这十类众生也好。其实见到的这些全部都是你的见解(?)的一个迷乱,“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并不是真正的见性者,不是真心。因为中观的世俗谛的话,实际上世俗谛都是假的,从中观的角度来讲,也是不管是佛陀的色身也好,还有十类世界也好,所有的这些应该用世俗的一种眼光来看的,世俗的眼光毕竟是属于二取的这种有境,二取的有境最终也是迷乱的这种相,肯定不合理的。
【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所以,真正的见性,真正的你的这种绝妙见性,实际上它的性质是“非眚者”,不是有迷乱的,不是有眼病者的这种见。真正的见就像没有眼病的人看到的一样。
如果没有眼病的人看的话,凡是有相的这些肯定是没有的,得不到的,所以你可以称之为说不见。当然这里的不见也是堕入一个边,其实大不见,见也没有,不见也没有,见不见二者也没有,非二者也没有,这就是真正的见了。
(上师念诵藏文)《定解宝灯论》里面讲,没有见这是殊胜的见解,所见的意义不偏堕于一方,这是真正的见。所以真正的这种见,确实也是这样的一种见。
这是前面别业、共业的有两种嘛,别业的道理跟意义结合来这样讲的。接下来讲共业,共业所见的。
其实共业和别业所见,也有一些大德依靠这个而开悟的。我看到有一个叫做瑞白禅师。他的事迹在明朝时候的《嘉兴大藏经》当中也有,瑞白禅师他自己的语录中也有。禅师以前小的时候也特别的苦行,禅师他自己的语录当中说,有些人说是一切都是看破、放下,但是这个作为根机好的人来讲应该是可以的,像以前百丈禅师有一些禅宗的话偈说“鼻头痛”这个词已经开悟了,一切放下都可以,但一般的修行人必须要工夫,如果没有工夫,也不可能得到这种境界。
他自己以前从小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些善知识,在他面前得过两句,不知道是什么两句,可能念佛方面的。他一直念诵,最后嘴里都是已经溃疡,念得特别的精进。后来在一个禅师那里也是听到《楞严经》,《楞严经》讲到了别业和共业这个地方,他突然有所开悟。但是这种开悟是仅限于一种单空方面的,还不是最高的这种境界。
后来他云游四方的时候,有一个叫做云门禅寺,明代的时候好像也是很出名的,叫湛然圆澄大师,在他面前开始得一些法。当时他就问:所谓的四大假和的,身体也是无我的,念佛者也是不存在的,你也是如何不存在的。最后他有一天依靠这样的指点,已经开悟,开悟以后到处去利益众生。后来他的见解,就像《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讲的一样,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等等这样的境界。
但是他没有放弃,到晚年的时候,他还要下山,下山的时候,他身上只有一个衲、一个瓢,还有一个杖,还有一个蒲团吧,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然后去利益众生,应该是一种苦行僧吧。以这样的身份,七年当中他没有脱衣服,十三年当中没有睡觉,一直还在努力,一直这样修行,到最后示现圆寂。
我想我们很多人,自己稍微有一点开悟的时候,就觉得现在开始积累资粮也不需要的,净除罪障也不需要的,什么修行也不用的,听闻法也不用的,这样的话,确实可能会有一些差别吧。瑞白禅师的这种公案,你们自己也是自己也搜一搜,好好地看一下,也对照一下自己。
我们有两个方面值得深思。一方面,别人年纪很小的时候,他是在别的法师面前听到共业不共业的时候有所开悟——虽然他那个时候的证悟,好像是一个单空吧,因为他当时刚开始证悟了这样的单空的时候,甚至觉得业因果这些都是不存在,处于一种不取舍因果的状态当中,后来他也是生了一场大病,病好了以后才继续参访的——所以对方依靠这样的窍诀来开悟,这也是我们看这些共业不共业的话,有没有什么领悟值得思考。
还有一个方面,我们假设说是稍微心有一些领悟,有一些觉受,或者说是真正有一些觉悟,如果有这样的话,我们能不能放弃积累资粮?这个是千万不能放弃的。真正的前辈的这些大德,他觉悟的境界越来越高的时候,取舍因果方面越来越谨慎,而且行持善法方面也越来越精进。我们有些人如果觉得是自己已经开悟了,但是比以前懒惰了,比以前懈怠,比以前散乱了,比以前有点儿所作所为都是不太如法的话,说明是你的开悟应该是着魔的,并不是真正的开悟。在这方面一定要观察,要值得观察。
这个是刚才讲到的不共业,不共的别业方面,前面已经讲了。下面讲同分妄见。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
同分妄见跟一个别业妄见的人进行比较。
这个人是什么呢?
【一病目人,同彼一国,】
这个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眼睛有病的人,看到灯光有圆圈儿,这个跟刚才有两个小国,其中有一个国家的国人,他共同看到的外面的景象。这两个可以比较,怎么比较?
【彼见圆影,眚妄所生。】
其中别业妄见的这个人,他因为眼睛有眼翳的原因,他看到的灯光上的圆影,实际上是他的眼病妄见所导致的,所生的。
【此众同分所现不祥,】
刚才那个国家的同分妄见,他所看到的外面的两个月亮、两个太阳,还有日晕、月晕这些,也是看到的一些不吉祥吧。
这几年以来全世界的好多地方,好像天空当中也好,包括江河变成血红的,还有各种各样的一些不吉祥的,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但是这些不吉祥就像《了凡四训》里面所讲的一样的,其实如果我们众生念一些经,或者说是修一些法的话,不管是个人的,或者说是整个共同所见到的这些不吉祥的兆都可以改变的。
当时了凡先生本来是别人给他授记一生当中是特别准的,说是54岁的时候要死的。后来他遇到云谷禅师之后,就可以改变命运,让他行持善法,然后活到了80多岁。《了凡四训》是比较清楚的,已经改变了。
所以人的这种寿命,本来是有一些不吉祥的,但是也可以改变的。整个世界的众生共业所显现的各种各样的一些不吉祥的事情,如果整个大家行持善法,这样的话也可以改变的。
这种因缘不可思议的,确实好的因缘也变为坏的也有,不好的因缘又变成好的也有。所以我们每个人,不管是在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任何的一些不吉利的因缘如果出现的话,尽量地不应以此就开始一蹶不振,就马上通过其他的一种方法来改变这种不吉祥的(征)兆,很重要的。
他这里说是刚才人所看到的圆影,还有这个国家的众生所看到的不吉祥,这两个实际上:
【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刚才那个同分业力所见到的,和自己别分业力所见到的,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瘴恶所起”,这种“瘴”是一种恶气,也是一种罪恶所起的。
刚才共同的众生看到的不吉祥也是一种恶所起的;一个人看到的灯光的圆圈也是他的一种眼病,他以前害过什么其他人的眼睛,以这样的这种恶。可能他造的恶有大小,有层次的,但实际上这两个都是,它的不吉利的根源,实际上是先有了无明和我执,然后有了烦恼,然后造的业。
“俱是无始妄见所生”,这两个都是什么呢?根本是我们众生无始以来的这种无明相应的妄见所产生的。
大家也应该知道,不管是我们发生的众生共业的这种痛苦和虚妄的相也好,众生别业看到的这些的话,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我们前面的一些恶业,恶分别念所造成的。因为我们的世界当中,有时候确实是众生的共业。
我前两天也给大家举过例子,像现在乌克兰的这种局面,确实看到很可怜的,很多众生是这样的,但是其中每个众生所感受的也不同的,所以共业当中有别业,别业当中也有共业。因为共业导致的话,其他众生同样能看到的。
以前我们学院拆房子的时候,总方面来讲,当时也是一个共业所显现的,但其中有些人得到的痛苦,得到的困难更多的,这个也是共业当中的别业出现的,所以这些应该是无始以来的妄见所生。因为我们众生的业,根源时间很长的,有些是可能短短的时间当中自己的前世这样造的,有些是在你的阿赖耶当中存留了很长时间,在你的潜意识当中保留了很长时间以后,因缘具足之后才慢慢现前的,有各种各样的。
那么下面也讲一个例子。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
比如说是阎浮提的三千洲当中,有包括现有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以及各种众生吧。即便是这样的,但是整个三千洲当中的娑婆世界,还有十方这些有漏的国土和众生。
【同是觉明无漏妙心,】
所有的这些众生,实际上从觉性和明心角度来讲,都没有丧失过,没有失去。他的真心,确实不管是什么样,整个世间当中所有的众生的心的如来藏光明,一直没有失去过。哪怕是昆虫以上,都是这样的。
【见闻觉知虚妄病缘,】
但是“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因为后来的这种因缘不同,众生因为产生无明之后有见闻觉知,然后虚妄的病缘和它结合。
这个相当于我们密法当中讲,众生本来都是清净的,因为在本基当中显现基现的时候,普贤如来他已经了悟自性了,而众生他虽然自己本有这样的心也没有了悟,一样的。
【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因为这个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各种因缘具足的时候和合而产生,各种因缘妄想具足的时候和合而死。所以众生确实在这样的世界当中,不断地生死,在六道轮回里面不断地生死。
有一个《新续高僧传》,这个当中说有一个法师,叫做释本智,本来的智慧,他12岁的时候开始出家,后来专门学《华严经》,学得也是很好的。到了19岁的时候应该是受近圆戒吧,然后到各地朝一些名山,学各种宗派和各种学派,但是他对自己的心还没有完全地了悟。后来他就参禅,大概是12年在禅修方面下功夫,之后自己的心有所认识。
他继续弘法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国王发现他之后,对他很有信心,迎请禅师。本智禅师到了那个国家的时候,好像那个国家到处都是特别幸福美满,富饶无比。这个时候禅师问:“你的国家这么美好,是什么因缘而来的?”国王说:“我是供奉三宝的,这是三宝的加持而出现的。”然后禅师就说:“如果你是供奉三宝的话,为什么僧人来的时候不理呢?”可能对法师有点,因为毕竟是国王,他对(法师)有点不是很恭敬的。后来国王从高座上下来,马上向僧人本智禅师进行顶礼。
之后好像应该是皇太后吧,他的母亲,她请求法师讲《楞严经》。他就讲到了不到两卷的时候,有一天说是:“生死去来。皆目眚所见耳。”意思说生死也好,来去也好,这些全部都是“目眚所见”,就是有眼翳的人的所见而已,其实本性当中生与死这些应该没有的意思吧。说完了以后,他说我要去华藏世界,然后坐着而化,坐着而示现圆寂了。
我们前面讲到的“和合妄生,和合妄死”,实际上也是因为我们的无明烦恼引起,在世间当中会出现这样的生死轮回的流转。如果真正是本性上面来讲的话,其实这也是一个有眼翳者的眚。
“眚”是生下面有个目,它那个意思是眼翳。(生目,生盲的话,下面应该不应该写目哦。)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
如果我们能远离一切诸和合缘和诸不和合缘,那么就能灭除一切生死的因。
这里的“和合”和“不和合”,下面会讲的。有一些大德,包括蕅益大师他们,生和死有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分段生死,就像我们六道众生一样的,比如说现在变成人,然后这个过程告一段落以后,就变成牦牛,变成饿鬼,这样分段分段的生死,这种叫做分段生死。然后不和合生,不是那么明显的一种因缘,它是一种细微的和合,一种不和合,也可以说不是世俗的这样的因缘,这个叫变异生死。变异生死,像圣者、阿罗汉,他们投生流转的时候,他的心相续稍微改变一下而已,没有像我们众生那样五蕴一分段一分段,不是这样的。
所以他这里说,如果我们远离了和合和不和合,下面的讲的和合与不和合,有时候跟无明和业和合与不和合,也有这样讲的。但这里如果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和合、不和合这样讲的话,如果远离了这个生死的话,那世间当中的所有的生死的因,全部都已经可以远离了。
这样的话——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
真正的圆满菩提,它的本性是无生无灭的。
【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我们的清净本觉、清净真心、清净本性,实际上本来都是湛然常住、无离无合,或者说是不生不死、不生不灭,应该是不来不去这么一个境界。所以真正了达了这样的境界的时候它没有增减。
那么接下来刚才和合和不和合的问题,佛陀还要继续给阿难印证。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佛陀把前面的道理告一段落以后,又再次地给阿难说:你先虽然已经了悟了,我们的本觉妙明它的本性不是因缘而产生的,这个前面已经讲了,也不是自然性的——因为前面的两个道理如果是像外道所承认的那种自然的话,也不合理的;像《楞伽经》里面所讲到的这样的因缘而产生的话,也变成无常了,也不合理的——这两个道理你都已经了悟了,已经基本上都明白了,但是你现在还没有明白我们这样的觉元本明,我们的明心,实际上是非和合和不和合。
你就不明白和合生还是不和合生的道理,或者是刚才讲的和合生是分段生,不和合生是变异产生也可以;或者说是业和无明和合的因缘而产生,还是业和无明不和合的因缘产生;有些通过修行而产生、非修行而产生,反正大德们对和合和不和合也有很多的解释方法。
所以这里佛陀对阿难说:你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没有明白。什么没有明白?和合生和不和合生的道理,你好像现在还是,像我们世间人说的卡在那里。你现在可能对于前面的非因缘和非自然比较明白了,但是下面我们要讲和合和不和合,真心和合也不行的,不和合也不行的,讲这个道理。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佛陀说:我现在以现量外境的角度来问你,”前”是现前的意思,“尘”是指外境,六尘。我今天先给你抛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你现量见到一个外境的角度,我问你一个问题。问什么样的问题?
“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如今你因为世间人们大家都知道是通过妄想和合因缘,妄想和合以后,一切都是因缘性的,觉得我们的见闻觉知也好,或者山河大地也好,一般世间人,大家都觉得有因缘才可以产生的,无因缘不能产生的,以这样的一个观念来承认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
“而自疑惑”,这样一来,阿难你自己也是有点儿疑惑,有什么样的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你觉得是我们的真心也好,或者说菩提心,最究竟的证悟的菩提心,这个也应该是因缘而产生的吧?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怀疑,那我下面帮你分析,怎么分析呢?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佛陀说:那我现在帮你分析,分析什么?你如今的“妙净见精”,也就是说光明的觉性,也就是说你的这种见性,你说你的这种见性和菩提心是以和合而产生的话,那我问你,你到底是和光明和合而产生?还是以黑暗和合而产生?还是以空性通达而和合?还是以外面的闭塞而和合的?
我们有可能很多人也是这样想的,我们自己有一种了悟性,但是这种了悟性依靠一种因缘而产生的。什么样的因缘?可能上师给我指点的因缘,或者说是我自己观想的因缘,反正各种因缘而产生的吧,我们很多人也是觉得自己的了悟可能是因缘而产生的。如果因缘而产生的话,那因缘肯定要和合吧,因缘和合而产生的话,那你的见性,你见到的真心,跟什么和合?它这个上面观察。
我们前面讲到,《楞严经》实际上完全都是用空性的角度以理破除你的实有的见解,它并不是不承认你的这种见性是存在的,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就像《中观根本慧论》里面,以理观察的时候,任何一个法,哪怕是佛善逝也好,相好也好,所有的一切法,最后在空性面前,都站不住脚的,都是一个微尘许的法也不能成立的。在《楞严经》当中,我们的心是通过各种比喻和各种方式来抉择,最后抉择到所谓的见性的本体也是了不可得。
应该是作为佛教,一定要证到这样的道理。否则的话,好像我们有时候胃痛的时候,在胃里面有一块特别硬痛的东西,一直消化不了,一直这样。我们的见性好像心里面一直是有一块东西,这个东西说也说不清楚,自己一直认为是有,只是一种变成实有的东西。变成实有的东西,你没有对治的这种妙药的话,逐渐逐渐都是变成了恶性肿瘤,精神上的恶性肿瘤,最后顽固不化,导致各种各样的祸患,祸患无穷的。
这里为什么阿难的很多疑问,我想我们很多人确实在修行过程当中会有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法师引导,光是自己看,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这种修行和觉受的话,也许不一定发现其中所讲到的这些甚深的意义。
佛陀就是说,你说这个是和合而产生,这四个只是代表性的,实际上还有很多和合,比如说光明当中分很多的,黑暗当中也是分很多的,还有空和塞当中也是分很多的,但是大体上它可以包括在这四个外境,要么有阻碍的,要么没有阻碍的,要么明的,要么不明的,这个外境基本上都包括的。如果你要和合的话,那你的见性这四种外境要和合。怎么和合?下面分析怎么和合。
这个道理稍微分析一下吧,我看这边不多。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
如果这里阿难尊者说,我的见性是有一个和合而产生的,而且见的过程当中也有和合的,我首先说是我的见跟明和合,如果跟明和合的话,你再细细地去观察,观察怎么跟明和合。
当你的见性跟明现前的时候,那“何处杂见?”,“何处杂见”可能也有不同的解释方式,但是这里,如果你的明和合的话,那在什么地方见?“杂”是指的明,和其他的暗也可以,或者说是明也是有各种明吧,比如说手机,或者说什么水瓶、电脑,或者说佛像等等这些,明的不仅仅是一个东西,这样的话,在什么地方“杂见”?你的见跟明和合嘛,那明当中有很多法,那么这个法在何处见到?你的见性跟外面的明,因为明是对境方面的嘛,见是有境方面的,你的有境的见和外面的明在什么地方杂聚?在什么地方碰合?在什么地方具足?这是一个分析。
【见相可辨,】
如果这样的话,那这个见的相可以辨别出来。我见到的明的相是那个,见的相是这个,你可以辨别出来。
【杂何形像?】
你见的形像可以辨别出来的话,那对境的杂像,就是见所摄的对境的杂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形像?你说我的明和合的话,那么见性是你的见分方面可以辨别出来,然后明是外面的对境方面,它是什么样的形像,这个也可以表示出来。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发现明和合也有一定的困难的。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
“若非见者”,如果你对明没有见到的话,“云何见明?”那么你那个见性怎么会见到明和合呢?怎么会见到明?
【若即见者,云何见见?】
“若即见者”,如果没有见到,你说是见的话,“云何见见?”那么自己见自己是吧?如果没有真实见到外面的明,那么你自己的心见到自己的心,这个也不算见呐。这个不叫跟明和合,自己跟自己见的话,那么自己与自己怎么和合?没办法。“云何见见?”这是一种观察方法。
【必见圆满,何处和明?】
如果对方说,他的那个见已经“圆满”,“圆满”在有些注释里面说是周遍,比如说我的见性,它周遍于所有的法的话,那“何处和明?”,你的见已经圆满周遍一切的话,在什么地方跟明和合的?因为周遍的话,那分不清楚到底是在哪里?你刚才不是说跟明和合吗?见已经周遍一切的话,那怎么和合呢?这个概念也是说不出来的。
【若明圆满,不合见和。】
如果你反过来说,不是见周遍一切的,而是外面的明已经周遍一切、圆满一切的话,那“不合见和”,实际上它根本没有跟见和合过。因为明也许可能周遍一切的,但是实际上没有跟见见过面,只是明周遍一切一样的。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
如果说你那个见和明是异体的,对境的明是一个本体,有境的见解也是另外一个本体,那么这两个杂在一起,实际上是失去了见性,也失去了外面的明的名字。
你说是见和明两个都是本体不同的,如果它们两个杂聚在一起的话,你不能说是跟明和合,因为各自的本体都是分开的嘛。一个老虎和一个牦牛放在一起,你不能说是互相已经见性明了和合,不能这么说。有真正的本体的两个,它的性也是一个本体的,明也是一个本体,这样的话,失去了见性跟明和合,这样的说法也没有。
【杂失明性,】
如果你说明和性又杂在一起,刚才这个反过来,这样的话又失去了明的本性和见的本性。这两个稍微反过来而已,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差别,逻辑是一样的。
【和明非义。】
这样一来的话,“和明非义”,你说见性跟明和合在一起的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符合道理的。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同样的道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观察的话,实际上是见性也并不是跟其他的四个对境以和合而产生的。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