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30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楞严经》。前面讲了五蕴,然后讲了六入,从今天开始讲十二处。等一会儿我们这里先讲色和见,按理来讲,我本来想让大家看到一个水晶球,但是我家里的水晶球特别重,所以我刚才拿下来,后来有点儿重。那这样的话,等会儿我讲色法的时候,就看前面的佛像,或者是自己在前面准备一个什么东西都可以。你看它,然后到底颜色是怎么产生的?这是一个;然后声音的时候,我这边安排了一个箜篌的声音,这个到时候给大家放一下;然后香味儿的话,平时你们在这里不是经常熏一些,不知道香不香,这个等会儿也可以准备一下。如果在家里听着的话,那就点个香,看看你那个香的味道,跟我们的鼻根是怎么个关系。我们前面也讲过吧,一般密法的灌顶的时候,六根、六处,或者说是六识,以这种方式来认识自己的本性,心的本性也好,识的本性也好,就这样的。

 

所以表面上看,《楞严经》好像是像因明的一种逻辑方式来观察,但实际上我们的整个眼耳鼻舌身意,或者说是色声香味触法所有的这些,到底是怎么样的?它是什么样的因缘发生的?我们众生是怎么样去执著的?其实正在执著的时候,它的本体从来都是没有成立过的。可是人们都觉得是眼见为实,眼睛见到的色法肯定是有的,耳朵听到的声音肯定是存在的,鼻子嗅到的这种香气肯定是存在的,我们一直是在这样的一种习惯当中。

 

我们要打破这个习惯其实也不容易的,因为我们相续当中还有一个,可以说是无始以来的一种深厚的习气。依靠这种习气,让我们的整个身语意开始迷乱起来了,迷乱以后它是一个坚固的现象。这种坚固的现象并不是理论上说打破就确实打破了,就像一个慢性病的人,他的胆已经出现了问题的话,他眼前所见到的都是金黄色的,那么这个通过很长时间,先知道病的根源,然后继续吃药,最后才慢慢慢慢随着你的病的消失,你的所见越来越清净。这一点大家也是学过《定解宝灯论》等许多论典,应该是明白的。

 

所以今天我们讲时候,看起来是非常普通的一些词句,但实际上如果有缘者的话,也许依靠这样的一种直指也好,依靠这样的一种指点,可能会基本上知道自己的眼识、耳识、鼻识是什么样的,也会比较清楚的。

 

那今天继续讲,然后佛告诉阿难:

 

“复次,阿难,

 

复次,就是然后,藏文当中(师念藏文)之后。因为前面六入已经讲完了,之后佛陀又继续告诉阿难。

 

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他问阿难,你说为什么十二处本来都是如来藏的这种“妙真如性”——如来藏的真正的,奇妙的,真如的本性呢?实际上我们在密法当中,十二处怎么样是如来的本性讲得比较清楚,但是在显宗当中只是提了一下。

 

十二处的话,其实它是光明如来藏的一种妙用也好、一种显现,那么这个是怎么显现呢?我们应该先从第二转法轮的意思,抉择为空性,然后它的这种明显不灭,或者说现而不灭的这种现相就是所谓如来藏的一种本色,或者如来藏的自相,如来藏的一种妙力。它有很多的这种名词。如果我们真的要懂得了《楞严经》的话,实际上在这里间接讲了光明如来藏,所以有些智者把《楞严经》放在第三转法轮的经典之中。也有这样的。

 

佛陀问阿难:“你说,这十二处怎么是如来藏的本来真如性呢?”但是阿难不像前面那么活跃,他越到后面的时候什么都不说,一直等着,让如来宣说,因为自己说的话,好像好多次都有点儿说不清楚吧,可能他也比较聪明的,不说的话,如来也肯定会讲的,他也就没有怎么说,一直就不说什么了。

 

然后佛陀等了一会儿,后来又继续说。按理来讲,问了阿难,如果开头的话,阿难可能会讲的,但是现在也许可能累了还是什么。但是我们后面《楞严经》那么多,可能阿难有时候可能还会活跃起来吧。阿难什么都没有说,那佛就说。

 

下面十二处都是一对一对的,比如说眼和色一起讲,耳和声一起讲,鼻和香一起讲,它是一对一对的。下面是这样讲的。首先眼和色,或者说见和色。

 

那这样的时候,佛陀说——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佛陀问他:“阿难,你好好地看一看,我们祇孤独园,祇林精舍,有好多好多的树林,还有这里面有很多的水泉、水池。”所以,我们现在如果当做阿难的话,我们大家可能都在房子里面,没有树林,也没有水泉,但是你们自己也可以看前面,如果有一些树,或者是有佛像、有柱子,或者有什么东西的话,你就看那个。因为佛陀告诉阿难,你看看——可能是当时在外面还是在哪里,可能不是在经堂里面吧——阿难,你看看外面的祇林精舍,有这么多的树木,还有那个水泉,这么美好的这种环境,那这样的话,你是怎么想的?

 

“于意云何?”你是怎么想的?我们见到的这些,“此等为是色生眼见?”外面的水池和外面的树林这些产生我们的眼识,或者是眼见?或者是我们的眼根产生这些外面的树林和水泉等色相?问两个问题。意思是我们的见是依靠外境而产生的,还是依靠眼根而产生的?实际上也是这个意思吧。这样问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可以想,我们看到的这些东西是从眼睛当中产生的,还是外境当中产生的?

 

这个问起来好像比较简单的,但是实际上让我回答的话,可能也要考虑一下,如果是眼睛当中产生的话,有什么过失;如果外境当中产生的话,有什么过失?我们要考虑。

 

阿难还是什么都不说了,就一直等着。在这个时候——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

 

首先是第二个问题吧,刚才问的时候,这个是放在第二。如果你说是眼根当中,我们的眼根当中产生外面的树林等这些色相,如果你说外面见的东西是眼根当中产生的话,那就不合理的。

 

怎么不合理呢?因为如果是眼根当中产生这些色相的话,如果我们见到空的话,那虚空肯定不是这些色相,“非色”,那这样的话,那个色的这种相,它没有见者,这样自然而然会销亡的。

 

如果这个色相自然而然消亡的话,那么“销则显发,一切都无”,如果色相销亡的话,那色相销亡的缘故,一切现量所见到的这些色法的现相全部一无所有了。那这样的话,我们所有的人眼前全部都是像虚空一样的,所有的林林总总的,或者说是形形色色的这些外境的相,都不复存在的。但是实际上我们都不能这样承认,因为确实是只要一睁开眼睛的话,那我们前面的这些色法就现量而见到的,这就是现量而成的。能见到的一切现相,这是我们现量而成的。所以说你不能这样承认。

 

色相既无谁明空质?

 

“色相既无”,如果说是外面的所有的这些色相都没有的话,那色和空实际上是观待的,因为我们的眼见实际上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眼睛见到色相的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眼睛见不到任何的这种状况,像看到虚空一样的。就像我们那天上面分析的时候,要么我们会见到光明,要么见到是黑暗,除此之外都没有第三个对境。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色相的这些境相全部都没有的话,那“谁明空质?”因为色和空是观待而言的,那这样的话,那谁了知空性的这种本质?如果这样的话,《心经》当中不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嘛,如果色没有的话,那空没有;如果空没有的话,反过来“空即是色”,也是无法找到的。那这样一来的话,最后一无所有。

 

空亦如是。

 

那么从空方面的话,“空亦如是”,以空来观察的话,也是完全都是一样的。比如说,刚才我们说眼根产生色相,对吧?那反过来说,如果眼根产生空相,那这样的话,见色的时候非空,然后空性消亡,一旦空性消亡,则一无所有。这样推的话,最后用空,因为色的相反实际上是空,如果色不存在,空不存在;空不存在,色也一样不存在,因为它们两个是观待而安立的。

 

这是第一个方法,确实也是,眼根当中产生色相是不合理的。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

 

第二个问题,如果说眼睛出色相的话,是不对的,应该是从外境的色尘当中产生眼识。

 

这个我们平时在学因明的时候也经常这样讲,所缘缘的外境,然后依靠作意,还有眼根,这些因缘具足的时候才产生眼识,这样的。

 

如果对方说是外面的色尘,刚才林园也好,水泉也好,它们有了以后才产生眼见。这样的话,也是一样的道理。

 

观空非色见即销亡;

 

“观空非色”,如果我的眼识是依靠色法而产生的话,当我观虚空的时候,实际上是虚空肯定不是色。那这样的话,那个见,也就是说见色的因已经销亡。

 

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如果这个销亡的话,那么则一无所有。那这样的话,也是跟前面的推理方法一样的,谁明空,谁明色呢?色和空是观待而安立的。那如果真正是依靠外境而产生眼识的话,那我观空而言不合理的。

 

我们有些人可能这样想的,前面也是有这个问题吧?没事,我先看那个林园,从林园当中产生我的眼识。然后过一会儿或者晚上天黑了,这样的时候,我就看那个虚空,虚空当中也产生我的一种意识。那这样的话,一会儿看林,一会儿看空的话,其实不一定一个存在,非要一个消亡。

 

实际上这个我们前面也分析过。因为人们的这种执著的话,实际上是一个实有的执著,并不是它是一种无常的,它是一种零散的,不是这样的。我们人们的执著是一个整体性的,是唯一的、常有的,这样的。不符合你的这样的执著的相,实际上在这里并不是所破。所以我们一旦能抉择它是一种因缘生的话,那说明实有的产生是没有的。

 

所以“因缘所生法,皆是虚妄性”,是在哪个经典里面这么讲的:“因缘所生法,皆是虚妄性。”还有应该是《楞伽经》里面讲的吧,说:“诸法世俗生,胜义无自性。”所以一切万法实际上是世俗,世俗的话,是虚妄,就是虚妄当中产生的;而真正的胜义当中,真正的实相当中,任何人都是没有产生的,应该要明白这个道理。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

 

所以我们应该要知道,我们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什么呢?我们见到的,就是根处,见在这里一般是根的处;然后色是尘处,那么根处和色处这两者,同是空的。那这样的话就没有处。因为这里十二处吧,十二处的话,其实我们眼根也是个处,也是不存在的,刚才通过见来分析的;然后色尘也是一个处,这个也是不存在的。

 

即色与见,二处虚妄,

 

那么色和见,实际上这两个处是虚妄的,虚假的。

 

所以说——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它本来都是没有一种固定的这种因缘和非因缘产生的,也没有固定的一种自然和非自然产生的。那是什么样呢?实际上就像我们前面讲过的一样,在胜义当中,远离四边八戏;世俗当中,如梦如幻,没有真实的法。

 

其实是我们不管是见到的法,还是听到的法,它们的真正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的。应该是《入楞伽经》里面讲的吧:“三界心迷惑,是故种种见。”“三界心迷惑”,三界的心都是迷惑的,“是故种种见,梦及世间法,此二法平等。”意思就是说,所有我们的见,实际上是梦里面的这种显现和世间的所有的这种显现的法,那完全都是平等的。其实我们达到这样的境界的话,那应该是很棒的,对吧?非常非常好的。

 

因为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就是,可能是眼睛对我们造成很大的违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见到的都认为是实有的东西,从早上起来睁开眼睛一看,哦,你的钢炉是实有存在的,你的灯是存在的,你的碗是存在的,你的手机是存在的,电脑是存在的,佛经是存在的,所有的东西是实有存在的。那么如果我们有今天的这样的观察方式,佛陀带阿难,跟那个祇园精舍的森林作为一个对境,你看看这个,你的见和外面的精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当时阿难不知道通达没有,即使他通达可能他现在都不想说话了,这样的,然后他就什么也没有说。

 

但是我们也不仅仅是祇园精舍的一个森林吧,我们任何的这种所见所闻,实际上确实是依靠这种方式来观察的话,哦,原来我们无始以来,众生无始以来见是见,我们从小都是“我见到什么什么了”,就这样一直说,父母也是说:“你见到什么”,老师也是说:“你见到什么什么的”,但实际上我们的真正的见如果以这种方式来观察的时候,好像见确实是一无所得。这个道理应该是明白的。

 

所以说为什么是大圆满灌顶的时候,经常有一个是透明的水晶,用这个你看看,你看看的时候,实际上自己的心也是这样的,外面的色法也是这样的,内外透明的,通彻无碍的,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自己的心的话,也是很容易的。这是十二处当中的前两处已经讲完了。

 

然后接下来下面就开始敲锣吹号,是吧?下面用声音,今天用什么声音?没有啥声音。对,等会儿我有个声音,待会儿再说吧。我准备了一个声音,但是好像这个其实有个声音就可以的,但也许可能我看得到他们是不是有弄出了一种色法,也行吧。下面第二个处。

 

第二个处是什么?就是声音和耳根。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

 

他说阿难,你继续好好地听着,听着我们祇园精舍当中,僧众们需要集中吃饭的时候,一般都是击鼓。我们一般击鼓都是念经的时候击鼓,一般闭关的时候,也要击鼓,一般僧众集中的时候,我们就敲锣,是吧?那个圆圆的,“咚——,咚——,咚——”这样的,那个叫做是锣,是吧?一个金字旁那个罗汉的罗,敲锣,敲锣打鼓。

 

可能寺院里面一般都是敲那个木鱼,汉地的话,早上三四点钟的时候就敲木鱼。木鱼有几种说法,有些说木鱼是鱼的眼睛,白天晚上都开着,所以说让我们修行人不要打瞌睡,一定要精进。木鱼的表示是这样的。还有一种表示,这是汉地有些和尚讲的,说是以前有一个人造了恶业,就在河里面变成一个大鱼,然后鱼的身体上面长了一棵树。后来有一个什么缘觉还是一个大德看到以后,对它进行超度,进行超度以后鱼就死了。然后把它身体上的树木砍断,砍断以后特别长,特别大,然后把它变成一个像鱼的形状,让僧众天天敲它,这样回向给那个恶人。从那个开始,就变成了木鱼,也有这种说法。具体怎么样我也没有去查,但是不管怎么样,汉地一般是敲木鱼。

 

然后戒律当中的话,叫木锥,是吧?杆子,一般那个戒律里面经常用的那个杆子,我们诵戒的时候也经常用。还有在这边撞钟,汉地也是有,可能藏地也有点不同吧。但不管是刚才那个敲鼓也好,或者说是敲锣也好,或者说是敲木鱼,或者说是什么撞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的钟,是吧?凡是自己干什么的就过一天算一天,这样的。就这种说法吧。

 

那么不管是钟的声音,鼓的声音。

 

钟鼓音声前后相续。

 

它的声音一直接连不断地,一直“呜——”,这样的一种声音传来。这个大家都知道,不管是你敲锣,还是打鼓,还是什么样的声音。

 

我们传法的时候一般都是海螺声音。海螺的声音确实很重要。我们这边的道友们,各个法师下面也是比较重视。但是有些群体的海螺已经不见了,不知道,然后有些吹海螺的人睡着了,有些好像吹得不好。原来我们这边有一个牦牛,经常“呜——,呜——,呜——”就这样,吹得不是很好的声音。按理来讲,应该吹比较很好听的声音,因为那个佛经当中不是说嘛,(师念藏文)说是不管是敲鼓也好,或者吹海螺也好,或者说是打锣也好,它的声音听到的话,那就免堕恶趣,更何况说是为了真正去听法。所以说这个功德很大的。

 

我们一般可能吹海螺就是转法轮的时候,因为当时释迦牟尼佛转法轮的时候,天人供养这样的右旋海螺的原因,以这样的缘起一般都是吹海螺,这个都是很重要。但我每次强调的话,明天早上可能会大家都吹一下,然后再过一段时间又舍不得了,害怕很多众生听到了,听到以后害怕他们都解脱了,所以有些可能舍不得吹海螺。但如果吹的话,那很好的。

 

你不管是吹海螺也好,或者是敲锣打鼓也好,那它的声音是我们今天要关注的。听到的声音,我们怎么样认识自心,这样的。

 

这里说:

 

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

 

佛陀问阿难:你是怎么想的?(现在什么话都不说了),这些声音,刚才那个敲锣也好,或者说是敲鼓也好,撞钟也好,是声音直接从那边来到你的耳边,还是你的耳朵直接到声音那里呢?

 

本来我们耳朵是一块儿嘛,阿难的耳朵不知道怎么样,是不是你的耳朵跑到声音那儿去,还是声音跑到你的耳朵里面来的,这个到底是怎么样?

 

然后佛陀又继续问: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

 

他说,如果声音从海螺那儿,或者说是从鼓那里直接传到你的耳边来的话,佛陀说,就像我去乞食的时候,到了“室罗筏城”——“室罗筏城”是舍卫城,我们前面也是提到过吧,舍卫城,有些里面说是丰德城,丰满的丰,功德的德,丰德城——就像我去了室罗筏城,那在祇孤独园的这个森林当中,我是没有的。因为佛陀他是一个整体的嘛,那这个整体,我去化缘去了的话,不可能我还有一个留在后面的。

 

就像是这样的,如果声音从那边过来的话——

 

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葉应不俱闻,

 

那么这样的话,这个声音从我们敲的那个鼓出来,出来以后就直接跑到阿难的耳根当中,就入于你的耳朵里面,它就从那边“呜——”就来到阿难的左耳或者是右耳当中了。

 

那在这个时候,目犍连和迦叶不应该听到。因为声音是一个实有的东西,就像佛陀说,我从这里到了舍卫城的话,那祇孤独园不存在佛陀。佛陀已经到那边去了,那声音也是这样的,从那边出来,然后来到阿难的耳里,那迦叶和目犍连,虽然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但是就听不到了;迦叶也是佛陀交付的第一传世人,但是他们都应该得不到。

 

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

 

如果这么厉害的两个阿罗汉都得不到的话,更何况说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当时佛陀的眷属是一千二百五十个沙门,比丘、比丘尼等等。那这样都肯定得不到的,因为声音只有一个整体,一个整体的话,你不能分开,而且它就直接入到阿难的耳朵里面去了。

 

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那这样的话,刚才声音从那边离开就直接到阿难那里,那么同一个时间当中,这些沙门怎么能听得到?因为他们吃饭的地方要集中僧众,那撞钟的声音怎么会能听到?不能听到。

 

好像后面另外有一种解释,但应该这样的吧,你们再看一下。

 

这是第一个方面的观察。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

 

但这个我们一般可能不会说的,如果你的耳朵跑到敲鼓的声音那里去的话——

 

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

 

那么这样的话,就像是我从室罗城回来,回来以后我到达祇园精舍一样。因为佛陀显现上是一个人嘛,一个人的话,那就从室罗筏城回来,回来的话,那边就已经没有了,已经到了祇园精舍了,这样的。那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的耳朵到那边去的话,那我的阿难的耳根跑到那边去了,这边阿难没有耳朵了,或者是阿难他自己也是被耳朵牵着,跑到那个鼓声那去了。

 

如果这样的话——

 

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

 

你听到鼓声的时候,那么你的耳根也是往那个击鼓的地方。

 

那么这个时候——

 

钟声齐出,应不俱闻,

 

那如果在这个时候,同一个时间里面发出那个撞钟的声音的话,那你不应该听到的,因为你的耳根跑到那个击鼓的地方去了,正在那里享受的话,因为刚才那个集中僧众,可能又要敲鼓,又要撞钟,这样的话,如果你的耳根跑到敲鼓的那个地方去的话,这边撞钟根本听不到。

 

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更何况说是还有其他的什么大象的声音,牛马的声音,羊的声音,种种声音都听不到了。那这样的话,你的耳根只有一个,这个耳根就入于一个声音当中去了,那其他的包括什么——我们学院现在有时候,比如说里面听到一个传法的声音的话,最近不是他们房子维修嘛,就好多拖拉机,“嚓嚓嚓嚓……”又一个拖拉机上去了,又“嚓嚓嚓嚓……”又一个下来了,又“嚓嚓嚓嚓……”上去了……那这些都不应该听得到,对吧?

 

以前山的外面有狼的声音、狗的声音,还有各种乌鸦的声音、喜鹊的声音,种种声音吧。但现在我们夏天的时候听到的最多的声音,就是拖拉机的声音。“嚓嚓嚓嚓……”好像晚上十二点的时候还“嚓嚓嚓嚓……”

 

如果修行比较好的人,依靠这种声音:是我的耳朵跑到拖拉机那里去了?还是拖拉机的声音跑到我的耳朵里了?然后这样一观想马上就证悟了,然后他就马上特别感恩那个拖拉机的司机。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那这样观察的话,我的耳根跟那个声音既然没有往来,我的耳根即没有去声音那里,声音也没有来到这里,那这样实际上“亦复无闻”,实际上这个闻也是实相当中没有的。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

 

这样观察的话,实际上我们的声音,还有听者这两个——耳根就叫根处,根处也不存在;然后声音叫尘处,尘处也不存在,除了这两个以外也没有的。

 

好像记得《大智度论》当中,观察耳根,观察外面的色法,观察耳识,这三个方面观察。好像我前面翻译了一点点,它有一百卷,我今年冬天的时候翻译了一点点,但夏天太忙了。不知道,我翻成藏文弄了一点,好像有一些印象,里面这样讲的。所以如果我们真正去观察的话……

 

你看拖拉机,其实有时候拖拉机的声音我觉得挺好听的。如果我们从小都是,父母就说这个拖拉机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的话,我们每次听到的时候可能会陶醉在里面:“哇,我听到最好的声音。”可能会这样的。好像好多人都不太承认,谁都不说。


即听与声,二处虚妄,】

 

我们的听和声音,这二处都是虚妄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它并不是因缘和非因缘而产生的,也并不是自然和非自然而产生的。

 

就像《大庄严经》当中,怎么说的呢?说是“譬如箜篌,弦器及手”,箜篌,以前有这样的一种乐器,好像现在据说是基本上都失传了,在外面好像有的。箜篌,以前是特别出名的,佛经里面经常出现的。那么这个弦和器,还有手,“和合发声,本无去来”,它是和合,就刚才的器和弦,还有手,这三个和合而发生的。

 

“譬如箜篌,弦器及手,和合发声,本无去来。”怎么讲?箜篌的这个声音发出来了,实际上这是依靠弦和它的器,还有依靠手的这种动摇,然后发出来的声音。但发出来的声音如果我们去观察的话,这是无来无去的。

 

所以以前禅宗也好,密宗的很多大德,依靠一种比如说音乐的声音,或者说是依靠一些四大的这种声音——我们大圆满当中是专门观那个四大的这种声音,比如说地大的“咔咔、嚓”互相敲,然后在高山的地方生火,然后火正在“噼啪、噼啪”的声音,或者说是有一些流水的声音,或者说是在高山吹风的这种声音,依靠这种声音认识本性。其实这些意思应该是大同小异的。

 

刚才那个箜篌的声音,看看,大家听听有没有觉悟。我这边有没有一个,有一点儿吗?有吗?

 

(恩师让放箜篌的声音)

 

OK,这是用声音直指本性。《楞严经》就是这样的。

 

接下来佛陀又告诉阿难,刚才前面把耳根和声尘已经讲完了,然后下面是鼻根和香尘。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燃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

 

这里佛陀又告诉阿难,你再好好地嗅一嗅你那个香炉里面的旃檀香,其实这里的“旃檀”,应该不是一般旃檀。我们现在一般的旃檀,虽然有一个特别好的这种香气,但是并不能去到很遥远的地方。以前有一个叫做是蛇心旃檀,还有叫牛头旃檀,这些旃檀特别名贵,特别的特殊。它的这种香味儿传到“四十里”,藏文当中翻译是四十文旬。“四十里”,一般用现在的单位来算的话,可能是二十公里。有些计算单位当中说是一公里有二里。这样的话,可能我们在这里熏旃檀香,可能在那个……

 

我们有没有熏香的?本身是经常有,今天啥都没有了?有吗?

 

不是刚才说了吗?要准备。

 

它那个香现在,在这里还要说一下,我们买的香,一定要取舍。因为我们包括商店当中也好,各个部门当中如果用的那个香,有些听说是光是针对我们这边就开香厂。我们这方面要注意,我们不是为了让别的一些其他的有些人……就这方面一定要监管的法师要看。因为学院是比较大的,不管是供护法的酒也好,然后香也好,还有什么其他的任何的这种产品,并不是为了打广告。当然我们这边的出家人,或者说是这边的居士都是不可能跟那些做生意的人有买卖。

 

(不是给我,跟大家……那么少?平时你们多得不得了,现在……那么一点点谁能闻得到?不要说四十里,四十文旬,四米的地方都可能闻不到。那你自己这样的,我并不是要你让一个人闻,亮个相,不要那么紧张,也没事。那天不是很那个的嘛,现在好像一点都没有。)

 

还要在这里要说一下,这个也是额外的话。不管各个部门,如果是买一些什么三宝所依有关的这些的话,我们希望相关的监管法师一定要清楚,就不要以学院和以喇荣的名义,然后实际上是跟其他的商家合作。这样的话,到时候可能我们自己,包括法师也好,主管的负责人也好,可能会有一些麻烦的。不管怎么样,我们这里是闻思修行的地方,并不是给各种文创产品打广告。

 

以前听说是跟我们这边的有些部门造各种文创产品,然后他们就开始赚钱,别人都认为是我们在这边卖,实际上是跟我们这边没有关系。但是刚开始我们这边的有些法师,也可能是对五部大论讲得比较精通,但是商业方面显现上是有点儿笨,所以(被)别人利用都是根本不知道,最后别人一直觉得是我们这边推荐的,我们这边什么什么的。这样的话,肯定不合理的。所以我们这边以后任何的,包括我们用的什么佛像也好,转经轮也好,还有这个那个的,都要监管的法师应该要经常关注。

 

我们没有必要以各种名义来打广告,以加持品的名义来卖高价。现在是很多人,有些是佛教徒,有些是装着佛教徒,然后以佛教什么什么谁加持的,什么什么僧众做加持的。最后本来只是几块钱的,然后就赚几十块钱、几百块钱这样,这个是对佛教也不利,对学院不利,到最后对个人也不利。所以现在是没有发生这些情况之前,一定要注意。

 

我们学院这边也没有必要,什么这个是装藏的东西呀,这个是佛像啊,这个是佛塔啊,我们不是以卖三宝物而为生的。如果是为了弘扬的话,那么各自买,不用我们在这边卖高价。这个是肯定没有的,但是没有的时候跟大家说了要好一点,不然一旦有了这样的话,我一说可能针对某个人、某个部门,这样就不太好。所以说这样的事情,大家应该要记住。

 

如果家里听,你们自己点个什么香、点个什么旃檀香,柏树香,或者说是一些其他的香,然后就可以看看。

 

下面佛陀说,他这里“一铢”,好像比如说是1/24两,很小很小的,一点点的意思,藏文当中翻译的是旃檀香当中的一点点,如果去烧的话,实际上在四十文旬的地方,都香气弥漫了。

 

好像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记当中也讲到,当时汉武帝的时候,有一点点的,像豌豆那么大的一点点的那种旃檀香,在外面燃烧,当时的整个四十里的地方一直是弥漫香味,后来好像在一个月当中都是没有消失,并且在四十里以内的,所有的这些疾病、瘟疫,全部都消失。所以我们点个香,有时候这样可能对清新空气,还有心情比较舒畅,就有好多作用的。其实这个也是很好的。

 

但是务必要注意消防,因为消防对全世界来讲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为了扑鼻的芬香,最后就得到了更多的麻烦的话也不好。一定要点香这些的话,以安全为主,这个不管在哪个地方,也是很重要的。

 

我是最近对消防方面还是很感兴趣的,所以今天都是见了一些消防的领导。我们这边的部门的一些负责人刚开始都是有点不同的心态,然后我见了以后,他们也开心,我也开心。

 

其实消防确实是也很重要的,我们每个人的这种生命、财产这些都是,有这样的消防意识是还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不管是任何的一个建筑也好,在哪些方面,消防通道、消防的这种设备、仪器这些都是很需要的。不然的话,确实人有时候是很无常的,许多道场也好,许多建筑物也一定要需要预备这些,各个部门也不能轻视。一旦如果发生什么的话,那我们怎么办?这是作为佛教团体也需要的,作为我们一般世间人,也确实需要的。因为生命无常,在什么地方出现很难说的。

 

下面讲的是什么?刚才讲到这样的这种芬香传到40里的地方。

 

那么佛陀告诉阿难——

 

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说是这么好闻的香,实际上是它出生于旃檀木当中,还是生于你的鼻子,还是在虚空当中产生的呢?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

 

如果你说这个香从你的鼻子当中产生。

 

称鼻所生

 

那么我们可以说是你的鼻子当中产生香的,是吧?

 

当从鼻出,

 

这样的话,你的鼻孔里面,或者说你的鼻根当中出现了这些香味。

 

但这样也是不合理的。

 

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

 

因为你的鼻子是肉团团,不是那个旃檀,如果你的鼻子里面一块旃檀都没有的话,那你的鼻子当中怎么会是出现旃檀香呢?这个肯定不可能的。不可能是鼻子里面出来,鼻子里面出来的话,那是不合理的。鼻子里面有鼻涕、鼻毛——叫毛还是叫什么?鼻子里面的毛叫什么?可以叫鼻毛吗?啊,哈哈,可以吗?眼睛是睫毛是吧?鼻子怎么说啊?鼻毛可以说是吧?确定吗?好嘛——鼻子里面肯定没有旃檀,只有鼻毛和鼻涕,是吧。

 

称汝闻香,当于鼻入;

 

再加上你闻到那个香是吧?你所谓闻到香,应该是“当于鼻入”,一般我们闻香的时候,因为那个香气入于鼻子才能闻得到的,但现在你说是鼻子当中出来,那出和入肯定是相反的。

 

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本来一般的这种常识,鼻子当中入了香气,然后就闻到了香。但是你现在从鼻孔当中出来的话,那出和入是相反的。所以这种闻香的说法完全是不合理的。所以第一个从鼻子当中出香味儿是不能成立的。

 

然后第二个,如果你说这样的这种香味儿,从空当中产生的话。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如果你说是从虚空当中产生的话,虚空大家都知道它是恒常存在的,那这样一推理,你的这种香气也应该经常存在的,中间一点都是不能间断的,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不能间断的。那为什么还要借助我们的香炉“爇此”,把这个香也好,或者说是旃檀木也好,烧了以后才能出现呢?不应该这样的。因为在虚空当中产生的话,那虚空是哪里都有,所以你到哪里去,只要有虚空的地方都有这个香味儿。

 

但是这个,现实当中也不是这样的,一定要有一个香炉,在香炉里面烧那个香,而且烧香的时候也是半天都燃不起来,“啪,啪,啪”,然后火柴也没用,打火机也不行,然后就最后就生嗔恨心,这样不点香了,有这种情况。何必这样呢?没有必要的。

 

这是第二个方法,不合理的。

 

若生于木,

 

第三个,如果你说是檀香木当中产生的,那这样的话——

 

则此香质因爇成烟,

 

藏文当中跟这个解释方法有点不同。汉文里面下面的推理稍微有点难懂,藏文当中的解释方法,我先说一下。他说如果是从木头当中产生的话,那么为什么是香烧完了以后变成烟呢?因为你说的是檀香里面产生,那为什么是你的“香质因爇成烟”,他这里前面有个为什么,藏文当中这样比较好懂,为什么是你的旃檀香把它烧完了以后,烧坏了以后,变成烟的时候才有香的气味,为什么这样?这是第一个为什么?

 

然后第二个为什么:

 

若鼻得闻,

 

这个不要紧的,我的鼻根得到香味儿,就这样。

 

合蒙烟气,

 

那为什么应该要借助焚烧的这种烟和气,为什么是这样?这是第二个为什么,藏文当中是这样的。

 

然后如果说是它在腾空的话,那也不对的。

 

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它这里有个“云何”,如果旃檀香是从旃檀木当中产生的话,那它的烟在空中,没有去遥远的地方,就只是在短短的空中的时候,那么遥远的四十里的地方都闻得到,为什么呢?

 

藏文当中好像有三个为什么,这样是不是稍微好懂一点?

 

如果我们按照汉文来解释,如果是依靠檀香木而产生的话,则它的那个香质烧完了以后成了烟,如果鼻根闻得到的话,它应该是依靠这种烟气而得到,而且这种烟气在腾空没有遥远的地方,为什么是闻得到?“云何已闻”可能也算是一个它的总结问,这样的话也许可能也好一点吧。

 

不管怎么样,这个香气,以前的有一些古大德,通过香气也有证悟的。《鸡足山志》当中有一个法师叫做是兴彻,他在鸡足山修行的时候,发愿终身立禅,站着禅修,也不坐,也不卧。他这样发誓,他就修了很长时间,后来在印光大师那里学了《楞严经》以后,他得到一定的境界。后来有一次他烧一根香,他说这根香没有烧完之前,我要离开。然后确实,后来这根香还没有烧完的时候,他站着离开的。当时空中也是听到佛声,他随着这种香向西方往生的,也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我们有时候点香也好,学《楞严经》的话,也有很多有不共的缘起吧。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

 

那一样的,我们的鼻根,还有闻处、尘处,这两者实际上是没有处所。如果真正去观察的时候,我们熏香的时候应该能知道的。

 

他这里的每一个观察的方式都不同。真正的闻香,到底是鼻根当中出现的,还是旃檀当中出现的,还是空中出现的,就这样的观察。

 

即嗅与香,二处虚妄,

 

最后我们的这种嗅,鼻根和香,这两处都是虚妄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它并不是依靠因缘和非因缘而产生的,也不是自然和非自然而产生的,它就是缘起性。只要懂得缘起性的话,它没有一个成实的东西。所以十二处当中,我们讲了前面的六处,大家也应该明白了。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