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53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我们现在正在讲《楞严经》,《楞严经》当中前面我们讲到六根。六根当中主要前面讲的胜义的清净的根和浮尘根这两个,也可以叫做胜义根和世俗根,或者说是清净的根和不清净的根。

 

每一个根都分为清净根和不清净的根,这个是应该我们遇到的显宗、密宗的经论当中比较罕见的。虽然我们讲大小乘阿毗达摩的时候,对有色根的分析比较细一点,但是在这里讲到的这些比喻,讲到的这些它的功能,确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前面已经讲了眼根、耳根、鼻根,眼耳鼻这三个根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舌根、身根和意根,还有其他的。

 

鼻根没讲吗?真的没有讲?哦。好嘛。先讲鼻根。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这个讲的是鼻根。鼻根是什么样呢?大家也知道,前面讲到的鼻子的对境,一般来讲就是香味儿。那它要接受这样的时候,什么样的因缘而来的呢?

 

首先是鼻根的对境——通和塞,通的尘和塞的尘,这两个尘互相起作用。起作用以后,它们就在我们如来藏的妙力圆满当中出现什么样呢?“粘湛发嗅”。

 

“粘湛发嗅”,我们前面也讲了,或者说是有一种清净的因缘也好,或者在如来藏清净的这样的妙力当中,它就粘染湛然的这种本体,然后发生了一种嗅觉。本性是清净的,然后在这里出现一种因缘,出现因缘的时候,它就已经遮障了原来的湛然的本性,这个时候发生一种嗅觉。

 

它这样的嗅觉称之为什么呢?“嗅精”,它的名称称为“嗅精”,也就是说嗅觉的一个很清净的觉知吧,这样的。

 

这个“嗅精”映照香尘,然后变成了什么呢?纳香的一种根,“纳香成根”,接受外面的香尘的这么一个根。但这个根实际上跟前面讲的一样的,它叫做清净的根,也叫做是浮尘根的来源,“根元目为”,浮尘根的根源的自性就是它,也是四大清净的一个本体。

 

这个我们前面也讲过,这样的清净根应该是圣者相续当中有的,这种根。但这种根,就像我们经常讲六通,或者说是圣者的清净嗅觉的时候,就依靠这样的胜义根而接受。胜义根也可以说,清净根也可以说。它是不属于四大的本体,它四大已经清净了的这么一个本体。就像我们五识转依成五智慧一样的,这样的圣者的清净根,其实不属于四大的有色的这种根。

 

这样的根,它如果在世俗当中显现的话,那这个叫做是什么?我们前面讲到的浮尘根。浮尘根的本体,它是鼻体,它应该说是有颜色的,肉性的。“鼻体”,鼻子的这种本体,我们所谓的鼻子,它的本体。这个应该是浮尘根。

 

浮尘根是用什么样的比喻来说,在鼻孔当中,有两个双垂的爪。其实我们《俱舍论》当中平行的两个铜针。那天有一个道友稍微这些方面懂一点的,不知道这医学上面怎么讲?

 

鼻孔当中它接受外面的香气的这么一个,按照有部宗的认为,它是有形色的,它是相当于两个爪子一样的,可能是像手指一样的,平行的,往下,就在鼻子的肉里面,它就接受这样一个功能的,相当于是一种神经吧。我们现在的说法,通过神经在大脑当中进行反映以后,最后就产生了一种感觉吧,产生了一种嗅觉。应该这样讲的。

 

它实际上是浮尘根,“浮根四尘”,色香味触,这么一个四尘的本性。它“流逸奔香”,这样的这种根,它就对着外境,流放于外面,取香的微尘。所以我们所谓的鼻根是这样讲的。

 

然后讲到,应该是第四个——舌根。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很多字都稍微变一下就基本上一样的。我们舌根的对境是什么呢?这里“恬”和“变”。“恬”,它所有的味道都比较淡的,就没有一个特别的感觉的这种;这里“变”的话是味的总称,也就是说,酸甜苦辣的总称,它就可以随时都变嘛,这样的。

 

这样的这种不管是恬味也好,还是变味儿也好,它这样的这种味尘在外面继续互相起作用以后,在圆妙如来藏当中出现什么样呢?也是一样的,粘污湛然的这种法性,然后这个时候它引发出一种尝觉,这个尝觉称之为“尝精”,“尝精”最后照样跟味尘相结合,然后绞着就味尘,最后成了根,也就是说它的本体清净的胜义根。

 

这样的胜义根实际上是“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它是浮尘根的根本,它的根源的自性,实际上是清净四大的这么一个根,也是跟前面讲的,只有圣者的相续当中有的。

 

圣者他应该是对法性清净的这些味道,他能品尝的。我们世间人,可能我们只能尝到的是什么呢?就是酸甜苦辣咸味等等这些。但圣者依靠舌根,表面上看好像跟我们的舌头一样的,但实际上他所尝到的,依靠这种食物的品尝,最后他就品尝到什么呢?法性的美味,或者说是禅定的滋味儿等等,有很多的味道他可以尝到。

 

那这样的世俗根也好,浮尘根的本体是什么样呢?这样的舌根的本体是什么呢?“如初偃月”。

 

《俱舍论》当中记得是半月,舌根的形状。因为有部宗也好,可能我们很多佛教徒也可以认为舌头的话,它舌上有根。

 

其实这个根,是不是现在医学里面讲的叫味蕾还是什么的?在舌头上专门有很多密密麻麻的东西在上面,比如说辣的、酸的、苦的东西放在上面的话,马上依靠一种相当于是一种神经的反映,然后你就感觉到这是太酸了、太辣了,太苦了。我们舌头上面有这样的。

 

好像以前的我们什么课本里面,我都是生理学基本上都是没有学过,但看过一些书,舌头的话好像也是半圆形嘛,我们舌头这边是圆形的,舌根这边那相当于是断切了一样的,半圆形的。然后说是舌头的前面是甜的,两边是酸的、咸的,好像舌根那边是苦的是吧?本来是它们也有分工的。是也是吧,好像有时候我们苦的话就只有舌根来感受,好像舌根感受苦的,一般在其他方面很难的。

 

所以佛教早于两千五百多年前,我们舌根,它是一种色法,但是它依靠这样的一种浮尘根,它也是接受色、香、味、触,这么一个本体的。

 

然后它开始“流逸奔味”,外境是味尘,在味尘方面,它进行散射,进行接受,也就是说散于这样的味尘上面。

 

按照因明来讲,我们这五根,叫做是有色根。这个《俱舍论》的说法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有色根它接受外境的时候,先用现量接受,现量接受以后,通过意识产生分别念以后,才感觉“哦,这个是苦的,这个辣的”。

 

刚开始接受的时候,从舌根它自己的层面来讲,它没有能力分析这个是什么,它只是接受。比如说我们照相机把外境照下来,照下来了以后给人看,人说这是照得好,这是照得不好。虽然它当时已经现前了所有的对境,但是根识它自己不辨别,因为根识它自己的本体无分别嘛,无分别以后它不会去取舍,最后分别念给它进行取舍。

 

所以我们想一边到花园里面,口里吃着糖,耳朵听着悦耳的声音,眼睛看着美丽的花,身体接触毛毛雨呀,所有的这种眼耳鼻舌的外面的境都接受,但接受当时的刹那间,会不会同一个时间当中产生五种分别念?那个是不可能的。如果产生的话,一个人有五个相续,或者六个相续的过失。但是也可以承认同一个时间当中接受,接受以后,我的分别念次第地给它判断。

 

比如说一个人同时给他交五份文件,但五份文件,这个人不可能同一个时间当中全部处理,他就一份一份地处理。同样的道理,我们说表面上看好像我刚才听到好的声音,尝到好的味道,但是你要分析的时候就不可能同一个时间当中给他答案的,这个大家也是应该清楚的。

 

所以在这里讲到的是舌根,然后接下来讲身根。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下面讲我们身体的对境,大家都知道离尘和合尘。合的话,这里面各种轻、重,全部微尘都有;离的话,那这些都没有的。这也是在这个经当中也是一个对境。

 

离也好,合也好等二种尘,互相内部摩擦以后,最后发生什么样呢?在妙觉圆满当中,也是同样的,出现清净的因缘,然后开始粘染湛然的这种本觉以后,引发成觉知,引发成触觉。

 

这个触觉叫做是“觉精”,这样的“觉精”,照映触尘,这样以后最后“搏触成根”,变成了清净的根。这个清净的根,实际上是前面讲的胜义清净根。它的根本,也就是说是浮尘根的根本。浮尘根的根本自性也清净四大。

 

那浮尘根它自己是什么样呢?它自己是所谓的“身体”,“身体”它的根——身根,到底是什么样?身根它是有形状的,相当于是“腰鼓颡”。

 

“腰鼓颡”我们大家都知道,鼓中间是细的,两边是大的,我们手鼓也是这样的。像广西很多跳腰鼓的时候,其实这个腰鼓跟我们的手鼓也是差不多的,但是他们的腰鼓是好像中间是比较粗的,两边细的,也有这样的,但这个可能不太适合的,应该像我们手鼓一样的那种。

 

这种是什么样呢?我也不知道,以前好像《俱舍论》当中飞禽的身上的这种柔软的皮一样的,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触觉,有这样的比喻。但是在这里这个腰鼓,可能现在的这些说法的话,现在不是我们身体的任何一个触觉,实际上是身上的脊椎那里,我们有神经的重要的脉络在那里嘛,那里如果受伤了的话,可能变成植物人,就这样的。这样的话,我们经常在医学上的一些人体的图当中,就好像身体从颈椎到脊椎的这一段,就神经全部都是集中在这里。然后上面很多神经就松开了,就一直蔓延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然后下面也是这样的,中间比较细的,两边比较大的。所以说一般鼓这种形象是中间是细,两边是大的。

 

我们身体,现在我们人的这种说法,比如说我们身体上的任何的经络,可能我们的脊髓如果出现问题的话,也不一定,因为现在献脊髓的、献血的都有嘛,但是实际上是脊髓边的神经出了问题的话,那人就可能……他们现在的技术要把这种神经要接的话,也是很困难的。

 

所以可能现在人说的我们的触觉,当然现在的说法可能有点不同,他们所有的这些神经通过大脑反映以后,对人产生知觉和感觉,这种说法。

 

但这里讲的身根,实际上也是有色的。所以佛教里面对人体也是有一些地方讲的话,也是比较,跟这里讲的一样的。这里“颡”是腔,它里面是空的,“腰鼓颡”是这个意思。

 

“浮根四尘”也是跟前面一样的,“流逸奔触”,因为有了身根的话,它对外面的触进行接受,这个意思。

 

接下来我们讲意根。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这里意根是什么样呢?意根它的对境,万法都是生生灭灭的,有生灭性的。生和灭等等,还有什么生住异灭啊,我们有很多万法,它有自己的这种成、住、坏呀,或者有这样的本性。

 

这些本性实际上是成为一种相续,这个生生灭灭,实际上是成为任何一个法的相续。我们意识对境的有为法都有这个特点。

 

这个也是明妙圆满的如来藏当中,显现这样的一种清净因缘,然后粘连清净的这种本智以后,引发出一种知觉。这种知觉叫做是“知精”,这个“知精”照映外面的法尘以后,就开始接受法尘。

 

接受法尘的这种有境称为是一种根,这个根如果是圣者相续的话,它是清净四大的清净根;如果说我们凡夫的相续的话,那它就叫做是浮尘根,它也是浮尘根。

 

这样的这种浮尘根,实际上它的名为,叫做是“意思”,意念和思维。这里讲的是“意思”。我们的真正的意根,好像按照《俱舍论》里面,真正的根它自己不能有很明显的这种分别念吧,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意现量也是现量之一吧,那意现量是没有分别念的,后来染污意识或者说是第六意识给它搅乱以后产生了真正的分别念。

 

这个比喻成什么?比喻成是“幽室见”,幽黑的屋室里面的这种视觉,见觉。这个,有些包括《指掌疏》当中,他就比喻成什么?比喻成肉团心,状如莲花。它是像肉团心的,可能好像看起来是不是我们的心脏,就状如莲花。然后说是孤山法师引用了《正法念经》,也说是状如莲花。

 

但是这个我确实有点儿不是特别懂。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俱舍论》也好,《智者入门》当中也是有这些根的介绍,应该是第一品吧,五蕴品当中有,但是这些小乘的论典当中,只是把上面所讲的五根有不同的比喻,讲到意根的时候没有提到这个比喻。

 

但是在这里的比喻,如果它是在幽黑的房间里面去照见的话,当然是见不到什么,这个是意识的一个比喻,应该是它这种意识的话,它可以照见,但是现在没有特别明显的照见,它有这样的作用,用这样来讲的话,应该是可以的。

 

但是好像前辈的有一些大德把它看作是这种肉团心,然后状如莲花的话,那我们这个意识,实际上它没有形状的,没有颜色的。它用莲花也好,它用肉团来说,好像是也有一点困难的。

 

这里的藏文当中,“幽室见”就说是见寂静的屋室。去看寂静的屋室,寂静的屋室里面可能什么都没有的那种,寂静可能是幽黑的意思。

 

所以意根它自己的一个本体,按理来讲,上面的每一个本体都有一个有形状的东西来比喻的,然后从佛经的角度来讲,好像这个不一定是有形状的东西,但是后来的包括《指掌疏》也好,还有其他的有一些大德,包括《正脉疏》吧,这些里面都是形如莲花,比如说朝开暮闭这样的。

 

我们的心,不知道,也许是不是心脏?但心脏不是意根的本体吧,心脏应该可能不是吧,这个是稍微可能大家也需要再想一下。这个比喻上应该是可以的,但是不知道他为什么是用“状如莲花”来把意识要表现出来,这个是我觉得有一点点难。

 

“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这个以上讲到了六个根。本来是它们是清净的,在如来藏当中都可以互相通用,我们称之为是圆通根。一通百通,一个通达的话,其他都通的,但是因为比较特殊的因缘,我们众生的这种无明的原因,把这六根全部都隔开了。隔开以后,每一个根只能照见自己的对境,除此之外都没办法。

 

上次我们也讲,本来如果一个就非常好的一个医生的话,他整个全身都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有一些伏藏药当中,有上身药、下身药、中身药、整体的药。比如说藏医当中,他整个上身什么什么以上的哪里痛,吃这个药就好了,然后中身药就是中间的那一部分都可以,然后下身药就是从什么以下都可以,还有妇科药,所有的这种妇科的药,可能中药当中也是有这样的吧,有这样的。但是这个比较全面的,比较通用的吧,把脉的时候也是就看一下、摸一下。

 

“嗯,不错的,嗯,睡得好不好?嗯,可以。嗯,最近怎么样?嗯,心情好不好?嗯,没有吃什么特别刺激的东西吧?”

 

“没有。”

 

“我看一下,舌头伸一下。哦,对对对。”

 

“我是什么病?”

 

“没事没事,到时候调理一下就好了。”

 

我当一个中医的话,我也可以。有些说:“你是业障病。”然后他就摸一下,“业障病,多念金刚萨埵心咒、放生,还要念三遍《大自在祈祷文》。”呵呵。

 

西医的话,就不是刚才说的眼耳鼻舌身全部分开了嘛。

 

现在我们因为如来藏的本来面目没有认识的原因,我们六根识互相都没办法通用,这个原因。前面是讲这个。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

 

这个也很重要,佛陀给阿难说:“你明白了吧?上面所讲到的这些六根。”六根现在各个都是看到自己的对境以外,别的不能见。

 

这个原因是什么呢?“由彼觉明”,本来我们这个如来藏,它是光明的,应该它的本体是觉悟的性质,都是可以互通的。

 

但后来“有明明觉”,后面这个“明”和“明觉”,好像很多注释里面翻译成不是正面的,它是妄觉。意思是什么呢?“有明”的话,刚开始第一个一念无明出现。

 

这个“有明”的话,这个是除了有神通的人以外,一般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后来祖师们确实也都是这样解释。但是从整体上看,好像藏文当中也这样说的,也可以吧。

 

第一个无明出现以后,后面的这个“明觉”,就是妄念的这种“明觉”出现了妄觉,这种妄想出现,出现这样的妄想以后,“失彼精了”,原来真正清净本然的这种光明的智慧,已经失去了。这样一来,“粘妄发光”,后来出现染污。出现染污以后,那种妄想的六根开始起作用,就这样,然后一直漂泊在轮回当中。

 

不过这里面的说的意思确实也是非常棒的。我们《七宝藏》,我觉得是《楞严经》好好地学一下,然后《句义宝藏论》这些学的话,应该互相很容易明白,众生是怎么样迷惑的,正在迷惑的时候也是怎么样这些六根起作用,这些都是应该讲得很清楚的。

 

这里最初六根是这么一个本性,但是后来就众生漂泊在轮回当中,六根只看自己的这种对境。除此之外没办法的。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

 

因为这样的原因,“汝今”,阿难你为主的,你们这些漂泊在轮回里面的众生,只要离开了对境的暗尘和对境的明尘的话,“无有见体”,没有暗,没有明的话,那就谁也见不到了。我们除了圣者以外,对境没有的话,眼根就已经没办法起作用了。

 

同样的道理听觉也是——

 

离动离静。元无听质。

 

离开了动尘,离开了静的外缘,你即便是有耳根,也“元无听质”,也没有办法听受声音。这是耳根方面讲的。

 

然后同样的——

 

无通无塞。嗅性不生。

 

同样的,外境上的通和塞如果没有的话,那嗅觉的本性也无法产生的。

 

然后对舌根而言——

 

非变非恬。尝无所出。

 

舌根的对境也是一样的。刚才讲的各种酸甜苦辣等等这种变味儿也好,或者说是恬味儿、淡味儿,如果没有外境的话,即便是有舌根,但是也尝不出味道来。

 

然后身根也是一样的——

 

不离不合。觉触本无。

 

“不离不合”,如果没有离,也没有合,离和合都是身根的对境,没有的话,即便是有身体,那触觉是无法产生的,“本无”。

 

然后意根的对境也是这样的——

 

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如果一切万法的灭和生没有的话,那即使你有意识的话没办法,意识依靠谁呀?整个对境的这种法没有的话,意识也没办法产生,也没有办法依靠的。

 

这是给阿难讲了为什么我们迷茫在轮回当中以后,外境跟我们的根起了不可分开的一种作用,相辅相成。如果对境没有,我们众生的这种六根识无法产生,因为这个也是跟无明习气有一定的关系。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佛陀说:你这个阿难,你如果没有随顺,没有跟随。“不循”,就是如果你没有随着这些外境,刚才讲的六根的对境——刚才讲的动静、离合、恬变、通塞、生灭和明暗,总共有12个有为法的相——如果你没有跟随——其实这些归纳起来的话,色声香味触法,我们所谓的六尘、六境——如果你没有跟随六境,我们说你没有随外境转,那就可以认识自己的本性以后,你可以开悟。

 

如果你没有跟这些十二个有为相转的话,那么什么样?

 

随拔一根。脱粘内伏。

 

如果你其中的一个根,比如说鼻根,我们那天说是鼻根或者耳根,它可以成为圆通根。那其中我们拔出一个根,我把耳根就开始修,或者说鼻根开始修。

 

其实以前的这种阿罗汉也好,禅宗的大德也好,或者密宗的大德,他们在六根面前的一个对境产生了反应以后,马上就开悟了嘛——听到了什么声音,就马上开悟了;或者是品尝到什么味道,马上开悟了;或者说是见到了什么,比如说光明或者说是佛像,这个时候马上开悟了;或者是你身体接触什么东西的时候,当下开悟了。所以这个其实是也可以说是一个根,当时认识到了。

 

一个根认识到的话,以此类推,“一法之空性,万法之空性。”所以《四百论》当中也是有这样推的吧,如果你一个根通达的话,那其他的所有根,可以通达的意思。

 

如果你“随拔一根,脱粘内伏”,如果你脱离了所有的这些障碍,“粘”是那种执著障碍,“内伏”,就是内观的,也就是说,返照自心,如果你真正是一个根认识的话,对内外的所有的这些法完全都是通通已经通达了。

 

藏文当中这段翻译,说是如果你对一个根已经了解的话,所有的障碍就全部遣除,然后心回于原来的真心上,然后就发出各种功德的这种光明,大概是这个意思。

 

所以你如果这个已经通达的话,那脱离了一切的障碍。然后心——

 

伏归元真。

 

心已经回归到原来的真如之心,真心当中。在那个时候——

 

发本明耀。耀性发明。

 

发出本来具有的这种美妙的光耀,或者是作用吧。

 

意思是你真正是认识到心的本性以后,不像我们现在凡夫人一样的,经常没办法发光,没办法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那个时候,那你的这种本来拥有的这些如来藏的光明——当然这个光明不一定非要给你发射个光,不一定这样的,应该是如果一个人真正是认识到这个本性的话,那他身语意的这些作用,与凡夫众完全都是不相同的。

 

“耀性发明”,那个时候开始,光耀自性开发明了,所有的这些功德,就可以让很多众生都是有目共睹的。这个是如果一个根这样通达。

 

这个我觉得是,很多以前的那些高僧大德的传记当中看的话,其实每一个高僧大德,他的这种开悟的方式看起来都是很简单,我们也这样的话多简单呐。看看有些上师们的直指法,也是很简单的。禅宗的有一些,一个偈子,也很简单的。或者是看到月亮,看到灯,或者是听到鼓声,听到上师的呵斥的声音等等,这个时候就恍然大悟,确实你开悟了以后显现很多的这种功德,这是自然而然的。

 

这样,刚才一个根已经通达的话——

 

诸余五粘。应拔圆脱。

 

其他根的这些粘连,很快的时间当中全部拔除,然后圆满解脱的。所以如果你一个根通达,就其他都很容易的。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

 

不需要像我们以前一样的,非要依靠一个外面的色声香味触的一个外尘,然后产生它的知见,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产生,不需要的。

 

明不循根。寄根明发。

 

在这个时候明白,不需要依靠这些根,眼根、耳根、鼻根,不需要这样的,不需要依靠它们,自己可以“明发”。

 

其实一方面是他不需要这些根,但是依靠这些根的话,你的开悟和你的这种觉悟更加起作用。如果你真的要看的话,不一定要有眼根,但是眼根对你的证悟方面起作用。

 

我们现在的眼根,一方面对证悟也起作用,就还可以的;但另一方面,对我们的堕落也起作用,因为我们就经常看到一些不如法的、不清净的、不合理的东西;然后我们的耳根也经常听到一些佛法的声音呐,好的一些,但是也听到一些不好的,有一些这个声音听到,那个声音听到,“我不开心呐,晚上睡不着觉。”晚上睡不着觉,第二天没有精神了,第二天没有精神的话,听课的时候断了传承,断了传承以后又生了邪见,生了邪见以后发恶愿,发了恶愿以后将来去向什么也很难说,等等诸如此类的。

 

我们的根不一定都是好的,那个时候的根,他就完全明白了它的道理。

 

所以说——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那个时候你的眼根、耳根、鼻根,就像圣者一样的,都是互用的。有了一个根,有些是圣者,有些不是圣者,但是你真正根已经通达的当中,好像也是得预留果的,凡夫的,他们的话也已经,根已经通达了,那个时候他(可以)互用。

 

其实我觉得有些根通过训练,也可能有一部分是可以修出来的。就包括我们现在的,比如说这些残疾人,残疾人在他特殊的一种训练当中,好像我们六根齐具的人的有些行为也是比不上他一样的,很多现在也是现实生活当中经常看到的吧。

 

那个时候你六根就互相起作用。怎么起作用呢?下面讲了几个例子。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

 

首先第一个,眼睛方面的比喻,佛陀告诉:“你难道不是知道,我们现在的楞严大会当中,有阿那律尊者,他就没有眼睛也能看到色法。”

 

好像我们以前也讲过吧。阿那律是白饭王的王子。后来出家以后,有一段时间是他特别爱睡觉,一直——刚才有一个道友都说:“晚上睡不醒,睡得很香很香的,一直想睡觉,就一直早上醒不过来。”所以也是可能他要马上开天眼了。

 

然后当时佛陀不是呵斥嘛,呵斥什么?你就像是水里的螺蛳,还是什么比喻的,就像那个一样的,千年你都闻不到佛名等等。后来他就特别特别的惭愧,然后在七天当中就一直修,修了以后眼睛就瞎了,但是后来就天眼开了,天眼开了以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在掌中的庵摩罗果一样的,照得非常清楚的。

 

所以说,像阿那律他眼根已经坏了的,但是他可以见到的,他是已经获得阿罗汉果位的。

 

这里面这几个比喻当中,有些注释里面说,有些是获得了圣者的果位,有些是凡夫身份的。阿那律是获得阿罗汉果位的,没有眼睛也是能照见的,这个比喻。

 

跋难陀龙。

 

跋难陀龙,我们经常在仪轨这些里面遇到的,叫善欢喜龙,他是比较乐观的一个龙,他是什么样呢?

 

无耳而听。

 

有些注释当中说不知道他是怎么听的,有些没有详细的,好像长水子璇还是什么里面说是没有讲他的细致的公案,反正他可能应该是凡夫,这个龙王是一个凡夫。他虽然可能耳根——耳朵外面倒不一定没有,但是里面的耳根可能已经毁坏了,但是它还是让接受声音,就这么一个龙王。

 

接下来——

 

殑伽神女。非鼻闻香。

 

“殑伽神女”,他是一种河神,在江河里面的一个神。这个“殑伽神”,一般印度人叫做是恒河,我们不是那天《如意宝藏论》里面讲的无热恼海的外面有四个动物的这种图像,其中影子那样的大象的口里面喷出来的那个河,就是恒河嘛,恒河它的河神叫做是“殑伽神”,他也不是依靠鼻根闻香的。

 

其实众生当中应该有很多的,包括我们动物世界里面也有很多的,现在有些不是以眼根来看色的,不是以耳根来接受声的,这种应该是有的,他也是一个凡夫的河神。

 

骄梵钵提。异舌知味。

 

“骄梵钵提”,好像在《阿弥陀经》还是哪个经里面也是提过吧,他也叫做是牛主,后来就获得阿罗汉果位,他是一个圣者。但是他是到圣者的时候,他经常因为有牦牛的这种异熟余业,他有这样的业,他吃饭的时候经常反出来,就经常有这样的。还有好多好多牦牛的习气,后来僧众都是不让他住在一起当中,他有很多牦牛的这种反刍的习气。

 

原因是什么呢?他好像以前是在僧众当中,给一个老和尚,一个老和尚他就吃饭一直是吃不好,他说:“你怎么像牦牛反刍一样的?你在干什么?”他就这样谩骂别人,因为这个异熟果报,他在500世当中变成牦牛,最后有者的时候还要感受这样的果报。

 

这个我们叫做是“骄梵钵提”,也叫做是牛主比丘。他是一个阿罗汉果位。他是什么呢?“异舌知味”,他有一种特殊的舌根,就跟牦牛的是舌根一样的。

 

我们有一些什么电视和电影里面,有些现在演员故意演一些身体就那种(师模仿),有些特意演一些,好像身体故意有一些,就比较丑,也有这样的。

 

他就可能有特殊的一种业力,特殊的牦牛的这种“异舌”,不同的舌根,这样“知味”。这是一个圣者。

 

舜若多神。无身有触。

 

“舜若多神”也叫做是虚空神,他没有一个真正的身体,他也是一个神。他没有真正的身体,但是没有身体的同时,他又能感觉到身体的触觉。他的触觉是什么样呢?

 

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

 

他虽然是没有真正的身体,像虚空一样的——其实众生的业力真的不可思议——但是如来如果发光的话,在光当中,刹那地显现有一种身体,但是这个身体的本质像风一样的缘故,如来的光收回来以后,他的身体也没有了。藏文当中翻的是这个样子的,应该是也可以吧。

 

意思是如来的光出现的时候,他的身体依靠光芒,突然就出现了。突然出现以后,因为他的身体是跟风的本质一样的,风一吹就没有了嘛,然后一会儿,光如果收回去的话,那身体也没有了。这个是一个凡夫身。

 

后面最后一个——意识的比喻,刚才眼耳鼻舌身,然后现在是意识。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

 

他这里所有的灭尽定已经获得的,这样的寂灭的声闻。寂灭的声闻什么呢?

 

如此会中。摩诃迦叶。

 

我们现在楞严大会当中,当时那个大迦叶,应该“摩诃迦叶”,他在里面。

 

他——

 

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这个迦叶尊者,他的意根、分别念这些很久都全部已经没有了。

 

其实有时候他心通,或者是圣者的这些果位的话,我们现在想象的六根识完全都是不起作用,但是从另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来起作用的。所以有些圣者,有些成就者,他也不一定有现在我们所谓的意根。我们凡夫人,意根没有的话,那就没办法了知,但他不清净的意根早就已经灭了,但是他依靠这样的,我们前面讲的一样的清净的胜义根,了知一切万法。这个不是依靠我们心念和分别念而产生的。

 

已经讲了这么多了,就讲到这里吧。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