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56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接下来我们讲《楞严经》,前面阿难说,作为他的话,他也是很有福报的,就变成了广闻博学第一的,然后也是这变成出家身份的,但是好像自相续的这种证悟也好,烦恼也好,这些就像是隔日疟疾一样的,一会儿可以,一会儿就没有。这样的话,(请)佛陀慈悲给我们开示,到底我们身体和心的结是什么?根本是什么?

 

因为众生也一直依靠这个在三有轮回当中漂泊。所以当时他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自己特别的这种感动吧,很有感觉的。

 

其实那天也讲了吧,我们人有时候也是,这种感性还是在佛法当中也是很重要的。有些人是确实,不管是在听法也好,或者求法的过程当中,自己是就觉得特别惭愧,然后泪流满面;有些认为自己特别开心,遇到这样的佛法,也欢喜得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那样,那样的话,诸佛菩萨的加持融入你的心也很容易的。

 

否则的话,就像是水里面的石头一样的,听了多少多少法,自相续一点改变都没有,那这样的话,实际上也是闻法的作用不大。所以有时候我们看看,可能新来的人,或者说是刚刚遇到佛法的人,他们都特别地热情啊、感动啊、流泪啊,也有这样的,然后过了很长时间以后,我们有些可能就慢慢慢慢,原来的这种三分热情,慢慢就没有了。这样的话,也是比较可惜的。

 

所以阿难尊者,应该是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是,他可能人也比较感性的。我们有些道友也是,稍微说一点点,还没有说的时候都是,泪水就开始哗啦哗啦的,稀里哗啦的,好像下这几天的雨一样的,就一直哭。

 

其实哭的话也是很好,说明他有感觉的。比如说别人批评你呀,或者说是赞叹你,赞叹你的时候也是高兴得哭了;或者说你的时候也是,我们有些负责人当中,稍微说一点就开始哭了,所以我后来都不敢说了。就一说的话,我想:“不说,不然的话,要说肯定会哭的。”但哭的话也是,怎么讲,也是可能自己还是很认真的一种表现吧。

 

其实会哭的人还是说明比较,至少自己相续当中没有傲慢心的。你看阿难尊者也是已经哭了第六次了,让佛陀开示。所以我们整个《楞严经》结束之前,不知道他哭了多少次。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他这里讲到,这个时候世尊看到阿难这么哭的话,其实佛陀是对自己的亲戚和亲人,也特别关心的一个人,释迦族都是这样的。世尊看到阿难又哭了的话,也很悲愍他,还有当时在会当中的,楞严大法会当中,还有很多的有学者——还没有得果的这些因地学者;还有未来的,像我们这样的众生,也是获得出世间的果位,创造这样的一个因缘;还有这样佛陀讲经说法,这种说法将来变成了世间的慧眼。

 

其实正法都是世间眼,善知识也是世间眼,但是这里主要是可能想到,佛陀的这些语言,将来就变成了世间眼吧。你看佛陀圆寂两千五百多年,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经典的话,我们知道是这个世间是怎么,就相当于是赐予眼睛一样的,我们都会有这样的,将来为众生创造世间眼。

 

以这样的一个目的,佛陀他的特别庄严的手,这个手比喻成南赡部洲的紫金光,紫金光的手。佛陀的手有时候是金光手,可能稍微带有一点紫色,佛陀的肉色,可能这样的。赡部洲纯金,在黄金里面是最好的黄金嘛,这样的这种金子般的佛陀的手,就抚摸到阿难的头顶上,然后给阿难摩顶,一边摩顶。

 

其实佛陀对他还是很好的,他一边说他,但一边摸他。在这个时候整个十方,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十方世界当中的所有的诸佛如来的世界,出现了六种震动。

 

六种震动,以前我们讲佛经的时候也是讲过吧,动、起、涌、吼、震、击,这个并不完全是一种像我们发生地震一样的震动,不是这样的。那个时候的震动,只有住地菩萨才能发现的有一种震动。为什么是六种震动?因为我们下面转的法轮,主要是我们的六根、六尘清净为智慧,所以这里也是出现六种震动。还有阿难等他们获得了佛陀的加持的时候,因为我们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实际上是天人合一,器情有密不可分的一种关系,一种联系和缘起,这样的原因出现了这些瑞相。

 

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这里接下来就出现什么呢?接下来像微尘数的如来,十方世界的微尘数的,特别特别多的如来,意思就是说住在自己世界的微尘数的这些如来,各个佛陀的这种顶光,也就是说珍宝的这种光,从各个如来的头顶开始放射出来。

 

放射出来以后,这个光同一个时间当中全部照射到,照射什么呢?我们南赡部洲娑婆世界的印度,祇树给孤独园的释迦牟尼佛如来的头顶上。

 

这个很稀有的,十方世界的如来的头顶当中发出光,而且这个光并没有入于如来的喉间、心间这些,全部就入于释迦牟尼佛的头顶。本身我们这个经典叫做是《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所以说它在佛经当中是最顶层的,这么一个最高的一种经典。

 

还有如来其实也是,十方如来得以加持。他这里意思是什么呢?诸佛同证,也就是说所有的佛,他们证悟的这些境界,实际上都是(除)我们楞严大定里面所讲到的这些境界以外没有什么,这个意思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能有些认为释迦牟尼佛证悟的,是一种的;然后阿弥陀佛证悟的是另外一种;还有不动佛证悟的,可能另外有一个,可能会这么想的,但实际上也并不是,只要是得到证悟,那这些如来们,他们所得到的这些境界都是同等的。所以今天我们说诸佛如来在智慧法界的密意当中,一味一体,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当时十方世界的所有的如来,头顶当中发出光融入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时候,这样的非常稀有的这种现象,在座的所有的大众从来都是没有见过,没有听过。

 

所以说我们可能很多人也是,可能这样的道理,也是很难看到吧,这个原因。

 

那么这个时候——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

 

在这个时候,阿难,还有在座的大众,大家一起听到了,刚才十方世界如来——像微尘数那样的这些如来,共同异口同声地告诉阿难尊者——其实阿难是很了不起的,这么多的如来,在同一个时间当中,告诉阿难尊者。

 

那么告诉什么呢?“善哉!阿难”,非常稀有,善哉阿难,你如果想了知“俱生无明”,阿难他前面的问题也是这个吧,最主要的话,他不知道这个结是什么样,众生的结根本是什么样?那这样的话,十方如来都是给他讲——其实这也是《楞严经》很甚深的一个地方。

 

那么他说,你要想知道“俱生无明”,“俱生无明”是我们每一个众生一直生来的时候都跟他一起的那样的无明,你要想知道这样的无明,在生死轮回当中流转的真正的结的根本,就是唯一的你的六根,除了这个以外没有。

 

这里说,轮回的因是什么呢?轮回的因就是结,结什么呢?你的六根,六根以外是没有什么。

 

我们以前有时候在十二缘起讲的时候,轮回的根是无明,或者是我执,萨迦耶见。但在这里《楞严经》当中讲,你这个生死轮回的最根本的无明,就是我们的六根。“更无他物”,除了六根以外,没有其他的。

 

其实我们轮回的因是无明也好,因是六根的话,这两个应该意义是一样的。

 

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肯定是更要晕了。

 

他说:你转生轮回当中,这也是六根,除了六根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然后你要想知道,获得无上菩提,你很快的时间当中得到解脱的安乐,还有“寂静妙常”,就常有不变的这样的话,其实它的根本也是除了六根以外,没有其他。

 

阿难肯定现在又听不懂了,说得更那个了,前面说是无明是什么,根是什么,他现在说轮回的根本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然后涅槃的根本,也就是说解脱的根本也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除了这个以外都没有,都没有。

 

所以十方诸佛菩萨都是给阿难这样说的话,实际上这个是很重要的。有些比如说憨山大师,他们说这个是佛陀转法轮当中的一个大缘起,一个大缘起。为什么呢?因地的时候有了这样的这种发愿的话,到果地的时候也是有这样的,佛佛道同的这么一个道理。所以这个是一个大缘起。因为我们平时的话,一个佛给他讲的教言,但在这里给阿难讲的,十方诸佛都给他讲的。

 

表面上看给阿难讲的,但实际上这个也是给我们讲的。我们后来的这些人,虽然我们现在见不到十方诸佛,也见不到本师释迦牟尼佛,但是他们加持的这样的法,阿难也好,未来的我们也好,都能得到的。

 

所以有些佛经当中,比如说《华严经》里面说“十方共证”,十方的如来共同证悟,有这样的说法;《法华经》当中讲“诸佛同示”一切诸佛,同一个时间当中开示;还有《阿弥陀经》当中“六方劝信”,六个方向的佛都劝你产生信心等这样的。所以不同的佛经当中不同的这种如来,就包括我们学《地藏经》,学其他的经典,包括《维摩诘经》,经常有十方如来的这种智慧、光芒,还有十方如来的这种加持,甚至十方如来都来到维摩诘居士的什么地方,好多好多的这种难以想象的。我们凡夫人不要说是亲自看得到,想都想起来也是很难的,有这样的这种现象。

 

当然诸佛菩萨的不可思议的境界难以想像也是非常正常的,我想我们现在世间当中的很多的这种原理,作为我们非专业的人也是很难以想象的。包括我们现在的天文学也好,或者说是探测大海,探测大地,探测太空等等许多问题,我们可能一般的一个世间人的话,这些也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如果我们觉得因为这是难以想像而不承认的话,那不合理的,因为我们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

 

为什么是这段话这么重要呢?这段话实际上是诸佛菩萨,同一个时间当中发出光芒,然后跟阿难说的。那么这样的话,让阿难应该是要明白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诸佛菩萨原来所有的密意是统一的;第二个目的让阿难应该生起信心,释迦牟尼佛这样说的话,也许他可能有点,是不是我哥哥,会不会什么什么,他会想什么的,但是十方如来都异口同声跟他说的话,他不得不相信。所以让阿难对此生起更大的信心这样讲的。

 

我们要了解涅槃的根本是六根,轮回的根本也是六根。所以我们这个眼耳鼻舌身还是很重要的,看我们怎么样用。如果我们把它用好了,可以得到解脱;如果我们用不好,一直随顺它,就跟着去执著,这是白色的、红色的、蓝色的,然后眼花缭乱的这种世界,不断地产生种种实执的分别念的话,让我们永远沉溺在无有边际的轮回的苦海当中。这个大家也是明白的。

 

接下来阿难虽然“闻如是”,你看我刚才说了嘛,我都猜得到。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

 

十方如来的所有的这些法音,他统统都听得到的。

 

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他说虽然我听得很清楚,你看十方如来的这些……

 

好了吗?藏族护士,我原来想护士是一种小小的女孩子,结果……

 

还可以,现在护士是专门有什么本科的、专科的,以前是医生和护士刚开始是基本上没有分,国外是分的。那天那个医生说是他不敢打针,他还是很有说法的,然后要找护士来的,结果一看,一个老喇嘛,昨天他手抖得很不错的,今天好像没有。(开玩笑,有时候说一下。)

 

阿难尊者他听到了十方如来的法音,但是他确实心里没有明白,没有明白的原因,交光大师啊,有些注释里面说,是因为一般声闻乘当中讲十八界嘛,在这里只讲了六根,所以就好像觉得是所谓的所知万法,还没有包括在里面。

 

再讲,轮回和涅槃的根本都是这样的话,作为一个声闻乘来讲,这个对他来讲也是没有懂到轮涅无二的道理,所以说他就不断地在佛陀面前进行顶礼,因为他心里还是没有明白。没有明白的原因,再继续拜佛,他就不断地在佛陀座下顶礼。

 

顶礼以后他是这样说的,他说为什么让我生死轮回的根本,还有涅槃解脱的“安乐妙常”,这两个的根本全部都是六根,没有其他的?他有点还是想不通,因为轮回的根本也是六根,涅槃成就解脱的根本,也是六根,那这样的话,六根到底是什么样?

 

他就问了这个问题,阿难再不断地对佛陀问,他这个问题有点搞不懂,轮涅无二的道理,搞不懂。在这个时候佛陀就开示,给他讲了为什么是轮回的根本也是六根,涅槃的根本也是是六根。

 

其实这里面所讲到的这些道理,我们密法的有些《七宝藏》、《四心滴》,这些里面讲到的——很多语句的提法是不同的,但是内容应该是很相同的。所以我说如果我们讲《楞严经》的话,一个是可能五部大论精通的话很好,因为它里面涉及到有时候推理呀,有时候《俱舍论》,有时候中观的空性,有时候是般若的一些境界也会讲的,当然戒律可能讲得不是很多的,但是还是会有一些;然后更重要的,可能密乘,尤其是大圆满相关的这些续部和窍诀有所了悟的话,那《楞严经》应该是可能讲得更好,学得更好。

 

下面就佛陀告诉阿难,为什么轮回和涅槃的根本都是六根,原因是什么?下面用这样的方式来跟阿难讲的。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六根和六尘实际上是同一个根源的。六尘是我们所谓的外在的六尘;六根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实际上这两个都是,胜义当中两者都是不成的,世俗当中都是有一种因缘法可以产生的。所以它两者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实性。

 

解脱和束缚也是一样的,名言当中这两者都成立,在胜义当中去观察的话,这两者都是也不成立的。这一点我们《中观根本慧论》学了的话,都是很容易的,或者是无垢光尊者的《三自解脱》,我们大圆满当中有一个《三自解脱》,这里面讲的话,也很容易的,解脱就是束缚,束缚就是解脱。

 

其实“根尘同源”的,“缚脱无二”的,还有“识性”,我们意识的这种本性是虚妄的,就像是空中的花一模一样的。所以这里面其实阿难的问题也已经讲了,因为“根”的话,六根,然后“尘”的话是六尘、六境,还有后面的“识性”,实际上是六识,也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实际上在本体当中都是无二无别的。但是它们的显现当中,就像是空中的鲜花一样的,好像是未经观察的时候有,真正去观察的时候也是没有的。

 

好像我们《六祖坛经》当中,也是说:“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好像真如和念之间有个本体和用的差别。所以在这里,包括我们的六识也好,六根也好,六尘的话,在现相当中每一个都互相起作用,这叫做是缘起法,但是实际性都是不成立的。这样来讲的。

 

佛陀又告诉阿难: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他这里跟阿难说,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我们外在的尘,也是依靠观待而有的,比如说依靠外境产生眼根、眼识,这样的;然后依靠根有了外在的六尘的这种相,可以这么说吧。依靠六尘,它就发起了六根的这种知;有了六根的知以后,出现外在的六尘的这种相。然后这个相和见,相分和见分也好,或者说对境的相也好,有境的这种见的这两者,实际上是观待而安立的。这两个没有任何的实性。

 

这个相当于是,“同于交芦”,这个“交芦”,当然不同的注释里面解释的都不同,有些说它是芦苇一样的一种草,但大多数都也可以这么说吧。因为芦苇的这种草,不管是一堆也好,有些说是可能相当于是三角架一样的,有些说是两个交芦,全部都是缠在一起,盘旋在一起,但实际上它们的根是一样的,一个根,而且里面是中空的。像蕅益大师,很多都是这样讲的,它无有自性的。

 

那么这样的话,就像是交芦一样的,它看起来的都是好像互相依靠而有的,我依靠你,依靠我,这样观待而产生的,实际上里面也是空的,根也是没有分开的。那这样的话,我们的根、境、识,表面上看有一些起相的作用,有一些见的作用,有一些产生其他的作用,但实际上这些都应该是无二无别的。这个道理也是很深的。

 

其实众生,经常说是能取所取吧,一旦我们的二取消于法界的时候,才所谓的我执和所谓的法执都慢慢慢慢就减少了。所以众生为什么漂泊在轮回当中?就是二取,这个二取是很重要的,这里二取的根本就是根和尘,这个大家都应该是知道的,这样的。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这一段大家应该是明白的。在《楞严经》当中很出名的,也是很甚深的一段。很多高僧大德在引用的时候也是经常引用,也有一些高僧大德依靠这个偈颂也有证悟的,所以这一段也是非常重要。

 

怎么说的呢?意思就是说,所以说你如今应该知道,“知见立知”,只要知见能建立起来,了知的话,那么这就是无明的根本;如果“知见”没有的话,那这样的见解,实际上就是涅槃的。那这样的见解涅槃的话,它是无漏的,真心也是清净的,那为什么是中间还有其他物呢?

 

前面已经给阿难讲,涅槃的根也是除了六根以外,没有其他的;轮回的根也是除了六根以外,没有其他的。但在这里已经讲到了,为什么是这样呢?实际上就是你的“知见”要立的话,不管是有的知见也好,没有的知见也好,那这样的这种“立知”是无明的根本。

 

如果你“知见”立成是有的话,这就是凡夫的法,也是束缚在轮回当中;如果你“知见”安立为没有,空的,单空的话,那这个也是无明的根本,这是二乘法的根本,实际上也不能得到究竟的解脱。

 

那是什么呢?“知见”是“无见”,你的这个知见,有也没有,无也没有,单空也没有,所有的一切了不可得,也就是说远离一切戏论,得到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地获得涅槃。它是无漏也好,真心也好,清净也好,这样的境界当中,怎么会还有其他的有、无、是、非,或者说是等等其他的任何法?是不可能拥有的。

 

这段我看到有些注释当中引用了《五灯会元》的有一个公案。说是当时有一个叫做遇安禅师,他特别对《楞严经》有信心,然后他就开始读《楞严经》,读到这一段,刚才这一段的时候他就开悟。但开悟的时候,好像他的解读跟我们现在的这种标准符号有点不同。

 

他的标点是怎么样分开的呢?他是首先是“知见立”,这个地方逗号,如果任何一个知见建立的话,“知即无明本”,这个了知就是无明的根本。“知即无明本”,这是第一第一句。

 

然后第二句说“知见无”,如果知见是没有,在这个地方逗号,“见斯即涅槃”,见到这个,就已经得到涅槃。

 

他就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说是有开悟。所以后来他自己也是讲到自己的境界的时候,“此是我悟处。”这个地方是我开悟的地方。

 

当然禅宗里面用的有几个公案的提法有点不同的,但是有些当中讲到遇安禅师是很了不起的一个大成就者。好像他后来圆寂以后,放在棺材里面,过了三天以后,有些弟子很伤心,又去开始挖出来,把棺材打开,然后祈祷他,然后禅师就起来了,他就回来,也给他们说法,说法以后,他要求大家:“以后你们再也不要来打扰我。”然后他又去棺材里面睡下来,后来弟子们再不敢去打扰了。

 

所以说,这样的这种见解,还是非常甚深的。这一点的话,《华严经》当中有一段也是比较相同的:“有见则为垢,此则未为见,远离于诸见,如是乃见佛。”凡是有了见,他这里的“有见”应该是有了实有的见也好,或者是无实的见也好,这些统统都是垢染的,那么这样的见解,在这里应该是“未为见”,应该不是正见,或者说是最最低劣的见。

 

那真正的见是什么样?“远离于诸见”,远离了所有的有无是非,就像《中观四百论》里面讲的一样。那么这样的见解,实际上就是真正地见佛,谁具有这样的见解,那么他拥有真正的正见。

 

所以说真正的佛教的了义法门当中,有实法也好,无实法也好,有实无实都不住在心间,这个是真正的见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下面佛陀就开始,前面所讲到的这些再次以重复的方式,以偈颂的方式来宣讲。当然这个当中有一部分是重复的,有一部分不是重复的,也是直接以偈颂的方式来讲的,有两个。

 

重复的方式的颂,叫做是应颂还是什么的,佛经当中经常有一些颂词,前面的道理再次重复一下,为什么这样?以前讲《维摩诘经》的时候也讲过,有些人好像是长行文的时候,他就不能了知的,但后来以偈颂的方式宣讲的话,他会明白的,还有这么一些众生,所以为这些众生就宣说偈颂;或者前面的这些道理,以偈颂的方式来做一些总结,以总结性的方式来宣说,也有这样的目的,所以就再次宣说。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这个偈颂也是很出名的。上面的两句,抉择有为法空性的,后面的两句抉择无为法空性的。但藏文当中好像也没有有为、无为这么讲吧,就是真性和无实法来就抉择的,他没有提有为、无为的,藏文当中没有这两个词来翻译。我不知道他们是特意这样,还是有其他原因。

 

他这里讲到什么?讲到“真性有为”的话,有为法的所有的,包括我们前面讲的根、尘、识,其实它们应该是有它的相和性,有两个,它的性都是有为法,它的本性都没有一个实有的,都是有为法的。那这样的有为法是“缘生”,因为缘生,就像是虚幻一样的,幻化一样的。

 

其实这一段说是我们清辨论师的《大乘掌珍论》里面有的。以前不是当时刚开始的时候说过,有一个学者叫吕瀓,他好像把《楞严经》里面的有一些道理,他就立了100个问题,可能是怀疑伪经,他就里面讲了一些,好像这个也是当时他的一个理由,为什么呢?因为这一段其实清辨论师的《掌珍论》里面当中是提过,如果是经典里面的话,那论典为什么提过?

 

所以这些人有时候真的是分别念特别重,那你如果经典当中的很多看的话,在论典当中提的是非常多的,后来的这些高僧大德们,经典的有些语句在论典当中经常引用的,经常以偈颂的方式来宣说。

 

他们的理由也是这样的,本来这个是有为法,他好像用我们三相推理的方式来讲的,比如说真性是有为法,为什么呢?因为缘生故,如同幻化;无为法是无生灭,为什么呢?不实的缘故,如同空中的花等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抉择。

 

有些注释当中也有这样的,但不管怎么样,实际上是真也好,假也好,或者说是我们所谓的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没有真实的。就像《证道歌》当中也是:“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这个说法也是一样的。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这里就是说,如果虚妄显现为真的话,那妄、真这两个也是同样的虚妄,没有一个真实的。也就是说,真实显现是妄的,妄显现虚妄的,虚妄和真实在本体上是没有什么差别。我们现在认为彩虹是虚妄的,真正的五颜六色是有的,但是五颜六色我们再去观察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同样的。

 

“犹非真非真”,“犹非真”这个“非”否定两个,都不是真的,也不是不真的。在本体当中,“真”和“非真”都远离了。所以怎么会是有“见”和“所见”呢?

 

尘和根的话,尘是所见,根是见。这样的话,见和所见怎么成立?就没办法成立了。因为前面的这个道理,在这里也在分析当中嘛。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这个讲到如果前面我们讲的真也好,妄也好,实也好,虚也好,这些都没有的话,那在这个中间没有一个实性。没有一个实性的话,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一样,这是互相观待和互相依赖的,就像是刚才前面讲的芦苇一样的。

 

这样的话,结和解脱,同一个因,凡和圣也没有二路了。它的本体只不过是了悟、不了悟而已的,凡是观待的法,实际上也是不成立的。

 

好像是哪一个注释当中,引用了一个龙猛菩萨的教证,但是这个跟《中观根本慧论》里面稍微有点不同的,《中观根本慧论》里面:“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任何一个法,如果依靠因而观待的话,那么这个法还是观待而成的,如果它是观待而成的,那肯定不会真正的实有。

 

因为刚才交芦一样的,交芦它永远也是不会有一个它自己的这种本性。所以说实和无实也是本体上都是没有成立的。因此《华严经》当中也是讲:“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但有假言说。”

 

其实这些教证里面所讲的还是很好的。不管是实有的也好,不是实有的也好,虚妄的也好,不是虚妄的,世间、出世间,凡是统统的这些都是虚假的语言,我们假立的语言而说的,实际上这些都没办法说出它自己的本性来。

 

这样的话,那我们可以说,所谓的结和解,前面也不是讲了嘛,无明和解脱的根本是六根,六根就像是交芦一样的,互相观待的,除了这个以外,圣者和凡夫,没有二路。

 

其实凡夫是对六根的境去执着,而圣者他就不会去执着这一点。除了这个以外,没有什么差别,应该这个意思。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当时说,你应该可以观察,前面这样的一种对待,互相观待的,这样的本性。这样的话“空”和“有”,“二俱”都是没有的。空也没有的,有也没有的,然后空和有二俱有没有呢?这也并不是。意思就是说,我们经常讲远离四边性的法吧。

 

因为“迷晦即无明”,我们不知道这个,迷惑了,迷惑了以后变成无明,什么时候清醒了以后,“发明便解脱”,“发明”的话,藏文当中说是什么时候一旦清晰了,因为迷惑的时候你就无明了,我们对根境尘的道理不明白的时候,我们就迷惑,沉溺在轮回当中;我们根境尘的道理非常明白,清醒了,就像梦中醒过来的一样,这样的话,就已经解脱了。

 

所以有些注释里面说是:“何难之有?”这个是有什么可难的?那么简单。但是我们可能确实也是对心有执著,就一直是无明,如果心没有执著,这个是获得解脱的。

 

但阿难也是觉得这个问题有点难,我们更不用说。不过阿难也出现得非常好,因为他的不断地追问,佛陀给我们讲了很多的窍诀。

 

这以上,刚才重复的偈颂的部分已经讲完了,后面佛陀又讲其他内容的有一些偈颂。这个我们下一堂课给大家介绍。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