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59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继续讲大乘《楞严经》,前面一直讲了很多的十八界、七大,这些都应该分析了好长时间,大家都非常清楚。但分析的过程当中,对我们而言应该是比较难的。

 

然后接下来,这些尘也好,根也好,识也好,还有四大、五大这些是什么样呢?其实依靠这些,有些圣者是可以证悟的。所以下面佛陀告诉一些真正的案例,他们当年是怎么证悟的。这样的证悟的故事在其他的很多经典里面比较少见的,这也是对我们后学者来讲,我们如果真正要修行的话,实际上就像当年佛陀的25大弟子一样的,有一些依靠根可以证悟的。

 

其实这些道理,如果按照我们密法里面讲的话,应该是比较相同的,去年和今年,大家都知道我们《四心滴》里面,好多都是色声香味触的这种直指。这些直指,如果我们利根者、有缘者也是完全可以通达的。

 

所以接下来会讲25个法,前面是讲六尘,然后讲五根,然后讲六识,再讲七大,耳根放在最后,因为这个是圆通根当中比较重要的,也有广说的。本来是就像我们昨天讲的一样,实际上是十八界加上七大,以这些法证悟的案例,但是耳根有点不同,在五根当中,把耳根放在后面进行广说,有这个原因。

 

这25个弟子,实际上看起来有部分的是阿罗汉,有部分的是菩萨,但是很多前辈的大德们在他们分析的时候,佛宣说《楞严经》的时候应该是已经建立了究竟一乘,所以表面上看起来这里面很多阿罗汉,但实际上他们都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只不过是他的身份不同的。

 

有些是我们佛教当中,显现是阿罗汉,但实际上是大乘阿罗汉的,这样也有。也有一些注释当中说,这些阿罗汉的境界是不圆满的,不了义的;菩萨的境界是圆满的、了义的。但也有一些大德认为,实际上这里面所讲的都是了义的,都是最究竟的,因为我们看到这些阿罗汉的境界都是讲如来藏的本体圆满了义的,都讲这样的境界。

 

所以说,我们就不用担心,哦,他是小乘的阿罗汉,可能他证的比较少一点。当然也许刚开始他证悟的时候这样的,但是他最究竟在佛陀面前印证的时候,应该境界是非常高的。我们这样来理解。

 

那今天我们先讲六尘,六尘当中先声尘,因为声尘对应的耳根嘛,耳根跑到后面去了,所以声尘就有点孤独,就先来了可能。

 

声尘圆通,在25个弟子当中的第一个。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这里五比丘当中的,有一个叫做是憍陈那,憍陈如也可以说,憍陈那也可以说。其实大家都知道佛陀在苦行的时候,当时憍陈那等,其实他是五比丘之首。憍陈那也是佛陀的父亲方面的亲戚,其中三个是父亲方面的,两个是母亲方面的。

 

当时佛陀在苦行的时候他们也来了,但后来因为觉得生活太苦了,实在没办法坚持下去。后来他们直接到鹿野苑去了,他们在尼连禅河边没有修成。佛陀成道以后,到了鹿野苑的时候,他们又过来。然后佛初转法轮的时候,他们也已经获得了证悟。是这么一个过程。憍陈那实际上也是在这里面第一个。所以我们一般讲五比丘的时候,经常讲憍陈那比丘。

 

憍陈那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然后顶礼佛的双足之下,陈白或者是禀告佛陀这样说的:“我在鹿野苑,以及在鸡园,观见如来最初的成道。”因为当时有幸,他第一次能有机会见到释迦牟尼佛成道、转法轮的现场。

 

这个时候,他在佛陀的这种美妙的声音中,悟到了苦集灭道的四谛的真相。他是这样开悟的。他就讲到了,因为那个是声音嘛,听到了佛的这种声音,他这里是声尘而开悟的。

 

我们历史上看很多大德,当时他的上师讲经说法的时候,自己也是就开始悟道了,他通过声尘,声音的尘然后就悟道了。

 

这里讲到一个什么呢?就是说,“我在鹿野苑,还有鸡园。”鹿野苑,以前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仙人修行的地方,还有像鹿子,很多野兽,相当于是我们现在的动物园一样的,还有一些飞鸟、鸡,各种飞禽也在这里。

 

这里为什么说是有两个地方呢?实际上是藏文当中也是经常出现这两个地方。憍陈如他到底是在鹿野苑证悟的,还是鸡园证悟的呢?实际上鸡园也是鹿苑的部分。就像我们花园,可能这边是有飞禽的部分,这边是有走兽的部分,这样的。

 

这个鸡园,有一些公案当中说,曾经释迦牟尼佛当一只雉鸡的时候,当时看到森林开始起火,然后它就实在没办法,它自己飞到恒河边,把自己的翅膀打湿,然后又飞来开始扑灭火,这样很长时间以后,后来天人也是感动了,然后降下雨水,把这个火已经扑灭了。当时这个鸡好像应该是在这里示现圆寂了。实际上这也是佛陀因地的时候,变成来鸡来救护众生,这么一个经历。因为这个地方的原因,后来起名为鸡园。

 

那这里为什么憍陈如要说两个地方呢?有些大德解释的时候说,因为五比丘在鹿野苑,佛陀初转法轮的时候都听受了,但是他们的根基差别不同,有些当下在鹿野苑就开悟了,有些没有在当下,可能他在周围的鸡园,还有不同的地方,又不断地修行的过程当中开悟了。所以他的开悟,一方面是在鹿野苑也是得过教授;然后在不同的地方,包括在鸡园也是这样的证悟。

 

这些公案,尤其是鸡园,佛陀以前因地的时候怎么样扑灭火的这些公案,在我们的《释尊广传》当中也记得是有的。

 

他的意思刚才也讲了,他当时见到了世尊转法轮,然后去现场去听,听的时候,佛陀的这种妙音——声尘,让他已经开悟了,他开悟的是四谛的真相。

 

当时释迦牟尼佛问比丘:你到底是怎么样,你开悟没有?

 

当时憍陈如说: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

 

当时佛问的时候,我最初的时候,我是世间当中第一个开悟者,他就“称解”,“解”,就是解悟,他已经开悟了。他当时,佛陀问“你们开悟了没有”的时候,憍陈如第一个,他可能比较大胆,他就如实地告诉,也可能(他是)佛陀的亲戚,就直接称说是:“我已经开悟了。”

 

后来佛陀也是开始印证他,然后取名为“阿若多”,“阿若多”藏文当中是“全知”,全面了知,也有这个意思,因为他刚开始第一个知道了四谛的真相。

 

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所以他依靠佛的这种微妙的声音,得到了这样秘密的,如来藏的这种本来的真相,就圆满通达。

 

其实这个“妙音密圆”,可能下面还会“妙色密圆”,“妙香密圆”,都会有这样的,因为我们色身香味触的不同。

 

所以他这里因为佛的这种非常微妙的声音的原因,他已经通达了这样的境界。或者说是,美妙的这种声音的真相,实际上是秘密、光明,还有如来藏、圆满、通彻、周遍法界等等这样的法性,这样的缘故,我是依靠佛陀的这种妙音——声尘,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佛这次对每一个弟子问“圆通”,“圆通”,我们藏文当中把它翻译成菩提的因,说是:“佛如果问我菩提的因是什么的话,那就对我而言,其他我不太清楚,但对我而言,我觉得是声尘。”声音的这种尘,六尘里面声音的尘是最好的,对我而言,可能其他的五尘都不重要的,六根也不一定重要的,对我而言确实是,我依靠声音的尘而证悟的的。

 

因此,他自己的境界是这样的。这是第一个弟子,讲到了他的境界。

 

再接下来讲第二个——色尘。

 

优波尼沙陀

 

“优波尼沙陀”,如果我们翻成汉文就是近少,很近的近,少是很少。他后来通过修行以后,他的烦恼就接近越来越少了。还有叫做色性空,色的本性空,也有这个意思。

 

这个我们叫做是(师念藏文),可能是六群比丘之一吧,反正他是比较调皮的,贪心很重的这样的一个人。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

 

然后就开始他了。他是依靠色声香味里面的色法来证悟的。他也是从自己的坐垫上站起来,向佛足下顶礼,顶礼以后白佛,这样说的:“我也是实际上观佛陀最初的时候成道,”因为成道不久的时候,他也有机会见到佛陀,“观不净相”,当时看他贪心比较严重的,佛陀让他观不净相,观不净相的时候,最后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厌离心,产生极大的厌离心以后就开始悟入,就证悟了色的本性,色的这种空性的道理已经通达了。

 

应该是蕅益大士是吧?他讲的不清净分为分为五个方面。比如说第一个是生处不清净,生处,就是我们的母胎这些,因为你住胎的话,那这个生处肯定不是很干净的。

 

第二个是种子不清净,比如说父精母血,他整个身体的种子也没有什么干净的。

 

第三个是相不清净,相就是就形象,意思就是说人的从头到尾也没有什么干净的部分,如果你剖析人体的话,哪里都没有什么干净的东西。

 

第四个是性不清净,本性不清净,这个是我们经常讲的36种不净法。

 

还有一个是究竟不清净,指的是人最后到了究竟,死了以后,人的尸体没有什么清净的。

 

通过五种不清净的相来进行观修,最后他就悟到了色的这种本性。我们人一般都是,可能最难以遮止的就是看美色。这个可能很多凡夫人是难以控制的,难以遮止的。但是如果你用智慧来进行观察,我们所贪欲的、所贪着的对境的这种色法,到底在哪一个地方有干净的地方?这样观察的时候,最后色的本体会了知为空性。

 

就像我们《入菩萨行论》的第八品——静虑品当中也分析了人体的这种不净法,龙猛菩萨《中观宝鬘论》当中也是讲得很广很广的,还有其他相关的这些经论里面,包括《入中论》当中也有少部分的内容。

 

这样的话,最后已经了悟了,什么样的了悟呢?他就讲到了这个过程。

 

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

 

他观不清净的时候的过程,首先把人的整个身体,比如说腐烂相、青淤相、丑恶相,就各种相来进行观不清净的。

 

像泰国、缅甸,好多现在他们先观不清净观,然后开始观白骨,最后把身体的全部腐烂,腐烂以后只剩下一个骨架,然后这个骨架又详细分析的时候,最后又成了“微尘”,骨架也是没有实有的东西,最后归于虚空,就没有什么的。这样的时候,色和空是无二的。

 

我们看到的现在的美色,实际上他的本体先开始是不清净的,他的真相是这样的,然后是白骨的,然后是微尘的,微尘以后虚空,空和显现无二无别,从这样的道理当中获得了无学道。他是这样的,原来是最调皮的,后来观不清净和无我的这种观想以后,最后确实已经得到了无学道。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

 

前面有个“优波”,“优波”可能是他的姓还是什么的,“优波尼沙陀”。

 

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然后他说:“我得了无学道以后,如来也是印证我,后来给我取名为色性空。”因为他是通过色法来获得了证悟,所以叫他色性空。

 

我们经常说(师念藏文),好像藏文当中也没有看到这么一个色性空的意思,但是实际上他就是色性空。

 

我们把那些大德的名称放在词典里面也应该可以,有些人名也很难找。

 

这个时候把外面的色尘,因为我们看到的,眼睛的对境,不管是白、红,蓝也好,三角形、椭圆形等所有的形状和颜色的东西都是色尘,这些色尘最后已经清净了。

 

色尘已经清净的话,实际上圆满或者是现前了什么呢?“妙色密圆”,色的本来的这种面目,应该说是“妙明真精”的这种,这个是秘密的、圆满的、周遍的,或者说是清净的、光明的等等,这样的。

 

所以我看我们这里每一个阿罗汉的境界,其实是挺高的,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一个人无我的上面。所以有些大师所承认的一样的,这个是最究竟的一个法门嘛,这样的话,那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阿罗汉,但实际上他是显现的阿罗汉相,他证悟的应该是最高的一种菩提,应该这样的。

 

所以当时色性空他证悟了什么呢?“我是从色相上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的。”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如果佛陀问我们成佛的圆通法(因为根只有六根),成佛的最好的因是什么?佛陀如果问我们菩提的因,藏文当中说菩提因,也可以吧,菩提的因是什么?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样,对我而言,我自己的亲身体会和亲身证悟而言,那色尘,“色因为上”,色尘是成佛的最好的因。

 

所以我们,确实大家也可能知道,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的,为什么说是佛陀给我们转了84000法门?同样的一个法,但是当场有些人是依靠色尘而开悟的,有些人是依靠声尘而开悟的,有些人是依靠香尘、依靠味尘、依靠触尘、依靠法尘等等,这样来开悟的。

 

所以我们一概而论,因为我是喜欢这样的,你也必须这样的话,这个是很难很难的。每个众生自己心相续当中的这种意乐根基是不同的,对他相应的,不一定是另外一个人(也相应)。我们自己做的一盘菜,觉得是“哇,这是特别特别好看,你们来吃。”然后有一个人就:“啊,比较可以。”一个说:“哎,特别不好吃。”有一个人:“还不错的。”所以如果有三个人的话,这一盘菜可能会带来三个人的这种快乐、痛苦和中等的感觉,都不相同的。

 

所以,众口难调,确实我们有时候讲一个法也好,说一个话的话,有时候想让大家都欢喜也是很难的。包括有一些世间的领导也好,有时候他们很想做圆满,但是圆满也是很难的。

 

你看那天英国首相特拉斯,她当首相当时兴高采烈的,哇,特别特别地开心,但想不到好像40天的时间,昨天她宣布辞职。前面那个老头子也是辞职。

 

有一个人说笑话,他的儿子四个月,但是他就见到了两个首相、两个国王——女王也是去世,后来查尔斯上来嘛,还有什么财政大臣多少多少。

 

可能现在那边的局势确实也是非常动荡,人们一味地要求要增加工资,怎么怎么,但是确实作为一个领导也是很难很难的。昨天她一说宣布,我也是有点:“啊?怎么办呐?”我好像成了英国人一样的感觉。

 

所以众生的根基不同,以后你们尤其是当发心的负责人的时候,你刚开始的这种发心是很好的:“我一定要把这个部门弄得好好的!”但是遇到了几件事情以后,这个不满意,那个不满意,上面不满意,下面不满意,最后只有“我宣布辞职。”

 

所以我都是这么多年了,应该还是有点厉害哦。现在应该,不知道怎么弄。不是我厉害,可能是另外一种因缘吧。

 

所以我们有时候确实让大家都满意是很难很难的,看到这个形势。其实上师们弘扬佛法也是一样的,以后我们这里好多道友也是,肯定有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的缘分,但是这个缘分也是主要是靠自己。一个是可能人要坚强;还有要善巧方便;有些可能情商要高一点,智商不一定很高,智商如果太高的话,现在这个世界不一定能容纳,所以有时候可能要各方面的条件。

 

我们旁边看的话都是很容易,“旁观者清,当场者迷。”所以旁观的人说的话,还是很容易的,但是自己真正去做的话,哪怕是一点点的事情,不一定做得很好。

 

所以众生的根基,确实是有些色尘而开悟的,有些色尘而痛苦的;有些是声尘而开悟的,有些声尘而痛苦的,这样的。

 

下面是第三个,用香尘而开悟的,这个叫做是香严童子。香严童子,藏文里面说是菩萨,确实有些经里面有叫做香严菩萨。但这里好像显现上他是个阿罗汉,因为后面的说法是。所以有时候香严童子,也有菩萨叫香严童子的。他这里“童子”也并不是像我们讲的文殊童子一样,他出家和证道是比较年轻的时候的,但人也不一定是很年轻,可能会有这样的不同的解释。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

 

这里说香严童子,不管是阿罗汉还是菩萨,他也是开始从自己的坐垫上坐起,向佛的双足顶礼以后,陈白佛陀,这样说的:“我也是听如来叫我好好地观察一切有为法的相。”他当时是观有为法的相。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

 

佛陀给他这样做教授以后,他就当下辞拜佛陀以后,他自己到了一个,这里“宴晦清斋”,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清净的地方,在那边修行,就没有任何的喧嚣,没有任何的扰乱,意思就是说,韬光养晦。

 

这里非常寂静的,没有什么其他的人来往的,而且极其清净的这样的一个地方,修行的时候,见到其他的比丘开始“烧沉水香”。

 

这个香跟其他的香有点不同,所谓的“沉水香”,先把香放在地上,然后慢慢慢慢它的外壳有点腐烂的时候,里面的东西还不断地沉浸在水里面,然后过了很长时间以后就变成香。这个香跟其他的香有一点不同的,它没有烟,没有浓烟滚滚的,而且它的香气传递十方,特别香,这种扑鼻芬香,非常好的这么一个香。当时比丘们就开始烧这种香。

 

我们也是,现在烧这个香,那个香,有些香是很好闻的,有些香是真的不知道……那天有一个堪布,他们把他的名字写上,他有点不高兴。“不知道你们做的香很臭,就像烧破衣服一样的味道。”他在给他们说:“你们的香不要写上我的名字,你们又不听,写上我的名字,你写名字也没有用,你们的香,我试了一下,就像是烧破衣服的味道一样。”这种香气可能不能开悟,甚至产生厌烦心。

 

如果是真正特别好的那种香,那——

 

香气寂然来入鼻中。

 

这个香气特别清净,“寂然”,没有特别刺激自己的鼻根,或者说是特别熏眼,没有这样的,特别清净的。它就很清净的入于自己的鼻子。

 

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

 

当时是香严童子是怎么样呢?这个很简单,来了一个旁边的人的那种香气的时候,我们这里也是,有时候熏一点,今天应该有个香好一点,今天什么都没有。前面点个香的话,我们看看我们能不能开悟。

 

现在好像这几年,我们的经旗也没有了,灯也没有了,香也没有了,佛教的所有的这些,常用的那些,像文化大革命一样的,灯全部没有了,经旗全部不准有了,然后香也是,香都是并不是要求,但是可能也是害怕火灾,也没有了。以前的人们好像不是在火世界产生的,现在我们有一个什么火灾,所以也有时候是,不知道这个社会变得是这个样子,也许是一个末法时代的象征。

 

所以我都没有供灯的话,有时候是有点不习惯,但也没办法,随顺大家吧。可能诸佛菩萨也有点不习惯,还有烧烟烟也不准烧。

 

当时他观这个香气,观这个香气的时候进行观察,它并不是烧香的木头,因为木头不在这边,它在旁边;也不是空,如果是空的话,那空是经常有的,但是空当中也并不是经常有香气的;也不是烟,如果烟的话,浓烟滚滚就应该是看得到的,但这个也没有,因为它的特点吧,它就没有浓烟;然后也不是火,如果是火的话,这个火进入鼻孔肯定会烧的,所以不是。

 

他就从香气的本体上,有些注释讲,这是叫破四边生,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破斥,还要在这个上面加上无来无去。

 

“去无所著”,这个香气要去的话,有没有一个去处呢?去处也找不到。刚才来了香气以后,然后到哪里去了呢?到东方去,西方去也找不到。

 

“来无所从”,来处也找不到。刚才真正的一种因缘,可能是在那个点香的地方,但是在这里再去找,它的来源也是找不到。

 

这样,如果是外在的香的尘找不到,“由是意销,发明无漏”,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去分别观察的时候,自己能取的意识,执着它的有境,也自然而然销亡。这样以后最后启发了什么呢?无漏的这种智慧。

 

他当时是依靠这样的一个,烧一个香开始证悟的。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

 

这个时候如来印证他,就称之为是叫做“香严”。刚才前面不是讲了嘛,香严童子,佛给他取的名号是这样的。

 

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所以他当时的这种香气突然已经泯灭的时候,实际上是他完全都已经现前圆满的、美妙的这种香的本体,如来藏的真正的清净秘密、周遍一切的这样的一种香。如来藏的真正的本来面目,他已经通达了,已经现前了。

 

“所以说,我是依靠香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的。”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如果佛陀问我圆通,得到菩提的因到底是什么的话,按我的这种证悟来讲,对我而言香尘是最上的。”

 

我看我们好像啥都不行,有时候有点,我们看也看过,听也听过,然后闻也闻过,尝也尝过,接触也接触过,想也想过,但是什么都好像,就刚开始正在听的时候好像有一点点感觉,一会儿就隔日病好了一样,又没有了。所以不知道怎么办。所以你看,不行的话,等一会儿下去自己点个香,看看能不能就像我们香严童子那样,有没有一种……

 

真的是,这个观察方法都是这样的,但是他们是用这种方式来真的已经证悟了,我们是再怎么样也是……不过我们也是应该从道理上,应该可以明白的,应该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开悟的,我们也可以在这方面努力。

 

然后第四个,应该是依靠味尘得到开悟的。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

 

药王、药上,这个是我们去年《圣大解脱经》的时候也是做过介绍,他们两个是在其他佛的时候发过愿,我们佛经当中也专门有《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专门有一个经典。这个我们前面也做过简单的介绍,在这里不说。实际上是他们是两兄弟,曾经也这样发愿,生生世世依靠医药来治众生的心病和身病,利益众生。这么一个发愿的,特别了不起的两个菩萨。在汉传佛教当中也是很出名的。

 

这两个也是当场在释迦牟尼佛的楞严法会当中,他们两个开始讲自己的故事。并且在楞严大会当中,有500个梵天一起站起来,可能他的眷属比较多,他们可能也经常到天上去,可能在梵天界也是比较出名的医生。

 

他们就顶礼佛陀,白佛言,说是:“我们两个从无始劫以来,也是发愿生生世世当良医。”他所谓的“良医”,先了解病,然后知道病因,然后根除病,最后这个病实在是不会复发的话,这个是真正的“良医”。有些经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如果你不了解病相,病因也不了解,然后你对症下药也不到位的话,可能也不叫良医,就自认为的一种医生而已。

 

“我们两个从无始以来都是变成良医,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口中,”他们的口当中,“尝尽了所有娑婆世界的这些药。”

 

一般以前中医也是这样的,以前藏医也是这样的,当时可能也没有什么很多机器测这样的。包括好像李时珍《本草纲目》,刚开始发现很多药的时候,也是在山上做这样的试验,自己嚼啊、吃啊、闻啊,有很多,这个是他们藏医和中医基本的一种方法。

 

其实藏医现在好像越来越少了,说是我们山上以前的那些草药,可以当药的,不知道怎么,有些是根是药,有些是茎是药,有些花,有些果,有些是春天采的,有些是冬天采的,有些是夏天挖的,各种各样的,包括季节方面也有也有很多的差别。但是现在不知道,众生的福报越来越减,我遇到很多藏民,他们都说是现在藏药特别不好采,采药是很麻烦的。去年有的那个山上,今年那些药都不长,好多地方都是这样说的。

 

所以作为一个医生,他经常是尝这些药。这样的话,他们说:“娑婆世界的草也好、木也好,金石,凡是所有名称的这些药总共有十万八千。”应该这个是一个数目吧,特别特别多的这些草药,他们都会尝尽了。

 

尝的过程当中——

 

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

 

他们在品尝这些药的时候,有些是苦的,有些是咸的,有些是就涩的,有些是淡的、甜的、酸的、辣的,我们经常说酸甜苦辣,所有的这些味道他们都已经品尝。

 

品尝以后,哪些药他们都知道是“和合”而治的,比如说这几个药全部都是配成一起然后再治病的,这三种药、四种药,甚至有些是二十多种药,全部都是配好了以后才可以治病的。

 

有些是“俱生”的,把单单的这个药拿来治某个病,不需要配其他的药,这种是叫“俱生”的。

 

有些是“变异”的,比如说几个药一起搭配,搭配以后煮,或者说是烧、烤,或者说泡在水里面,凡是每个药的药性和它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它有些是需要改变,需要变异,以这样来做的。

 

然后药它的本性上面讲——

 

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

 

有些是冷药,它可以治一些热的病;有些是热药,它治一些冷的病;还有有些是有毒的药,有些是无毒的药。因为有毒也不一定是不好,以毒攻毒。作为药的话,有一些有毒也成药的,有些是无毒的,它也成药的。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知道。

 

下面他是怎么开悟的呢?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他们两个,也许可能两兄弟一起开悟的吧。他们在承事如来的过程当中,可能一边采药,一边观察药的时候,“了知味性”,了知了药的——刚才前面讲的酸甜苦辣的这种不同的味道。

 

在这个时候,观察的时候发现什么呢?“非空非有”,刚才那种味觉,也不是空的,如果空的话,不可能尝的;也不是有的,实有是你不可能去尝的。

 

这些味觉也并不是身体和心,如果是身体和心的话,那也是说不清楚的,不需要药了,因为身体和心都是这些药的话,那不需要药了。

 

也不离身和心,如果离开了身体和心的话,就没办法品尝药味。

 

所以它是怎么讲?也是有四个边吧,非空、非有、非身心和非离身心,有四个边进行观察。用四个边这样分别观察药的因,那最后它是了不可得,不可思议的这样的境界,他们是通达的。

 

人家是采药的时候,我们虽然不是采药,但是天天都是吃酸的、辣的、苦的,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什么样的东西都是吃的,但是我没有听说他们很多都开悟了,因为它的刺激性可能比药更那个,特别酸、特别辣、特别苦。

 

尤其现在年轻人的舌头上的这种感受,跟以前都是不同的,我们好像觉得是多了盐不行的,多了辣椒也不好吃,但是他们就,好像有时候看到那些年轻人,路上边走边“好辣啊!”(师模仿)

 

我们吃东西什么时候开悟啊。

 

他们是通过舌根接触味尘,色声香味,刚才是香尘,现在是味尘开悟的。

 

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

 

当时承蒙如来印证他们两兄弟,这里“昆季”是两兄弟,“昆”是兄,“季”是弟。他们两兄弟,药王、药上,佛陀印证两个菩萨。

 

今于会中为法王子,

 

我们现在在这个大会当中成了“法王子”,是菩萨。

 

因味觉明,位登菩萨。

 

我们两个是什么样呢?因为现前了这种味道的真相。也就是说,因为味的真相了达以后,最后觉性光明现前,现前以后周遍一切法界,到达了这样的境界,之后获得了多少地不知道,反正登地的菩萨了,“位登菩萨”。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如果佛问我菩提的因是什么,那对我而言,自己的证悟来讲,所有的法当中,味尘是最好的,因为我当时是味尘而证悟的。”

 

其实我们不能成佛,不然有是全部都有,为什么《四心滴》灌顶的时候,我们刚才前面声音好听的、不好听的,旁边“踢踏踢踏踢踏”,然后一个铃杵的声音,就有好听的,不好听的,也是有的;然后我们色法好看的、不好看的,也是有的,好看的什么花啊,不好看的、粗糙的像青蛙的身体一样的。

 

我们灌顶的时候,好看、不好看的是什么东西?好看的和不好看的,应该有两个东西的。

 

然后好吃的、不好吃的,就酸酸的、甜甜的两个,味道有一些很臭的味道,还有一个很香的熏香也有。

 

最主要是看的什么东西?你们不要说证悟,什么东西都是……应该是色尘的表示,应该有是有的,妙色和丑陋的色……想不起来。

 

对他而言就是这个,味尘是最上的。

 

早上吃饭的时候,吃甜一点,吃辣一点,吃咸一点,看有没有证悟的可能。

 

接下来这里,这里叫做是“跋陀婆罗”,叫做是善护,善妙的护或者是坚守,有些翻译的是坚守。善护就是善于保护的意思。这个名字和《佛遗教经》里面讲的佛陀度化的最后一个人有点相同,但好像名字相同,不是一个人。藏文当中名字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好像这里人应该不是一样的,他叫做须跋陀罗,是吧?好像不是同一个人。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

 

这里讲善护,他有16个菩萨。这里“开士”,有一些翻译成菩萨,有些翻译成大士。大士,也可以用菩萨吧,比如说观音大士,大势至大士,有这样的。

 

这个大士和他的眷属,没有刚才那样,刚才是500个人一起站起来顶礼的,这个是只有16个,一起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的双足下顶礼,然后陈白佛陀这样说:“我等以前在威音王如来面前也是听过正法,”这个是离现在好像非常多的,200万佛还是什么的,以前我们在讲《妙法莲华经》时候有嘛。当时在那里出家,他说,“我以前在那个佛面前出家的。”

 

善护应该不是释迦牟尼佛面前开悟的,应该是威音王如来面前开悟的。

 

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

 

他就讲了开悟的事。他说当时他们僧众专门有沐浴的时间,到了他的时候,好像15天有一次的沐浴的,当时的戒律当中。当时他就入于浴室当中。

 

我们也是男众女众都有浴室,看看明天去浴室能不能开悟。

 

他入了浴室以后,他忽然悟道了。因为水的这种因缘,他就忽然开悟。什么样的开悟呢?当时他观察的时候——因为这里触觉,身体的触觉——他当时正在沐浴的时候,就观察自己的心性,“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他在洗浴的时候,其实真正的触到底是什么样?

 

其实也并不是“洗尘”,因为他身上有垢染嘛,他身上的垢染也并不是,你要说洗的身上的垢染,也并不是这个触觉;也不是洗身体,身体也不是,因为其实我们身体上有垢染,通过水来把它洗掉,对吧?那洗的过程当中,也有水,也有垢染,也有身体,这三种法,但实际上真正的触觉,其实水也不是,身体也不是,垢染也不是,这三个都没有办法。

 

那这三个以外,“中间”有没有?中间也一无所得。

 

这里主要是他要寻找他的触觉到底是什么,到底心在什么方面?比如说“我在沐浴的时候好舒服啊。”这样想的话,实际上你认为很舒服的这个心,是在洗垢方面?还是洗身体方面?还是水上面?还是除了这几个以外的中间的一个法?他这样来观察。

 

这样观察的时候:

 

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

 

他这里的情节稍微跟其他有点不同,因为他很早很早,他的因缘他也在讲。实际上他说,他因为往昔的习气一直是没有忘的原因,到今天在佛那里也是出家,获得了无学果。

 

彼佛名我跋陀婆罗,

 

他这里“彼佛”,应该前面的威音王如来吧。他应该“至今”也获得了无学果,但是实际上以前也是他在沐浴的时候获得了无学果。实际上那个佛,威音王如来,他就印证我叫“跋陀婆罗”,也就是刚才说的善护。

 

为什么叫善护呢?其实是他护持很长时间的这种境界。有一个公案当中说,常不轻菩萨在威音王如来的时候是一个菩萨。当时佛陀是常不轻菩萨,那个时候跋陀也在,当时因为他诽谤常不轻菩萨,经常欺负他的原因,后来他就多少多少劫堕在地狱当中。

 

后来他转世的时候,还在这个佛面前,常不轻菩萨是已经活了多少多少万年的。他在地狱里面受了很长时间的苦以后,后来也依止了常不轻菩萨,在他面前也是忏悔。后来他也是在那个如来面前得果位的。这个是好像很多注释当中有不同的。

 

所以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以前是常不轻菩萨的时候,当时这个人应该欺负他,经常诽谤他,经常用牛粪、石块来打他,因为这个原因——诽谤菩萨和轻毁菩萨的原因,他堕落了很长时间。但后来,因为他前面的习气一直没有忘,又在常不轻菩萨面前,常不轻菩萨还活着的,在这个时候,他又继续出家。

 

因为威音王如来也是特别特别多的,同样的名字也是特别多的,但后来也许是前面的威音王如来,也许是后面的也是名字比较相同的一个如来面前,他当时是这样证悟的。

 

所以他的证悟,应该不是我们这个释迦牟尼佛,他很早的时候就这样证悟的。但是这次,这个菩萨也是参加到这个楞严法会当中,然后他就讲了自己以前的这样的故事。

 

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宣明”是现前,意思是他现前了美妙的这种触觉。也就是说,如来藏的本来面目,他也已经完全证悟了,现前了。这样的原因,住于菩萨“佛子”的位置。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如果佛问我菩提的因是什么?像我的话,我根据自己的修证来说的话,那触尘是最无上的。因为我是依靠触,当时沐浴的时候,以这样的一种观察而证悟的。

 

所以我们一般灌顶的时候,触尘的话,有一个粗糙的,有一个比较光滑的,两个东西。

 

妙色的表示法是什么?现在我还想不起来,这个你们再看看啊。好,今天讲到这里了,讲了五个证悟者的故事。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