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63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我们继续讲大乘《楞严经》,《楞严经》当中现在正在讲佛陀的二十五大弟子依靠自己各种不同的因缘获得成就。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五根、六境,然后六识,还有五大,也可以说七大。现在我们正在讲七大,七大当中火大、地大已经讲完了,还有水大、风大、空大、识大和见大,后面今天要继续讲这一卷当中的还有五个弟子。

 

后面的这些大德们大多数都是菩萨身份的,虽然说的是阿罗汉果位,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应该是学到最高的,可以说是大乘十地里面不同的菩萨的境界,这个应该能看得出来。

 

下面我们继续讲,应该是在七大当中的水大。25个弟子当中,第20位——月光童子。童子,实际上就像我们将文殊菩萨称之为是文殊师利童子一样的,他这里的修证方面的有一种童子,也可以叫童子。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

 

这里说当时月光童子他也是个法王子,他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然后向佛的足下进行顶礼以后,就陈白佛陀这样说的:“在我的记忆当中,我往昔的时候,过了恒河沙数劫以后,特别特别多的,恒河沙数的劫以后,有一次出世了一位佛,这个佛的佛号叫做水天。”我们三十五佛当中也是有水天如来。

 

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

 

“这个佛陀教菩萨们修习水观。”

 

我们有时候是火观,有时候是不净观,有时候是风观,有时候是虚空观,有时候上师观,观修的方法都不同。我们一般现在的修法当中也有很多,包括我们大圆满当中,有时候观水的声音,观火的声音,四大瑜伽,也有这样的修法。

 

这里说佛陀要求让这些菩萨们主要修行水观,入于这样的三摩地。

 

确实诸菩萨的这种引导方法也不同的,众生的根基也不同的,这次学到《楞严经》以后,大家也应该会说跟自己的宗派和自己的修行方法不同的话,千万不要诽谤。比如说你是从这个法门当中学大圆满的,这个是很重视的,但是别人如果是学其他的话,那你也应该随喜,否则的话,可能因为你不是水观,然后你就去说:“你这样的水观没有什么用的。”你这样说的话,实际上是诽谤佛法。

 

那么怎么样观呢?“观身体当中所有的水的自性,互相无夺。”

 

“无夺”,就是没有相冲,没有相克。因为大家都知道水的自性全是湿性的,没有一个互相起抵触的。火和水互相起抵触的,水性全是“无夺”的。

 

“从我们身体里面,鼻子里面的鼻涕呀,口里的唾液呀,乃至身体当中所有的这些津液、精、血,还有大小便当中所有属于液体的这些,‘身中旋复’。”身中流露出来,或者是它自己周旋流转。

 

那这些不管当时,有些是可能清的、浊的,或者有些是比较浓的,有些是淡的,有些是干净的,有些是肮脏的,不管什么样,“水的本性方面完全是同一的。”

 

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见到自己身体当中清净和不清净的,包括从自己的唾液,乃至所有身体的液体这些,和外面的,我们的山谷里面的水,大海里面的水,乃至佛陀的华藏世界,华藏庄严世界就叫“浮幢王”世界嘛,浮幢王刹土的所有的这些香水海的水,包括极乐世界的香水海的水,或者是不动佛刹土的香水海的水,这些它的本体,从液体同一性质方面,没有什么差别的。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

 

月光童子,他最初的时候也是这样观的,也是一切都是水的本性。其实我们学《俱舍论》,学《瑜伽师地论》,有时候修行人观修的时候,世界上一切都变成水,最后修行人的境界当中真的一切都变成水的,也有这样的水观。包括有一些声闻乘的修法当中也是有这样的。

 

他当初这样水观以后,最后这种修行已经成功了。已经成功以后,可以观得到一切的里里外外的世界,包括他身体在内的一切变成水。他仅仅是见到水,除了水以外什么都没有,这样的境界有的。

 

但是“未得无身”,但是那个时候他的空性还没有得到究竟——所谓自己的身体也完全是空性的——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可能身体是以水自性的一个身体。他执著为是遍满水的这么一个躯体,或者是外面的整个世界也是遍满水,但是这个水在某个物质上面存在的,这么一个。所以人无我和法无我当时并没有完全证悟空性。

 

接下来他就讲了一个他自己的公案。

 

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

 

当时月光童子他在观水的时候,他自己成为一个比丘,关在自己的屋子里面,安静地禅修,观水。这个时候“我的有一个弟子”,他就可能很调皮的,从窗户这边窥视,他就偷偷地去看,看的时候,他那个屋子里面什么都不见了,只见到遍满清水,整个屋子里面全部都是一片水,全部都是变成这样的。除了这个以外,当时什么都没有见到。因为他全是观水嘛,这个原因,别人也是这样的。

 

就像以前龙猛菩萨的弟子观头上有角,《大鹏展翅》里面讲的嘛,最后别人也看得到,在山洞里面,最后又让他有观修没有牛角,然后他又不断地观,最后牛角也没有了。所以说观水的话,修行比较好肯定是可以的,我们可能有些人再怎么观水就越来越口渴,连一滴水都不一定观得出来。

 

这个时候,他就什么都没有见到的时候——

 

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

 

当时这个愚痴的童子,一般童子的话,说是8岁到15岁之间的那种童子。这个无知的小孩,他就比较调皮吧,他取了一块瓦砾,扔在水里面。

 

他就想到底是水,还是他眼睛看花了,是其他的阳焰,还是一种幻化?他看到里面修行人也没有,全部都是一片水海,那这样的话到底是什么?小孩一般都会这样的,他就拿了一块石头,或者是瓦砾,扔在水里面。

 

这个时候就发出了水的声音,然后他觉得,哦,原来是水。然后他就可能是东看西看,“顾盼而去”。他就因为也比较害怕,是不是别人看到了,他从窗户里面爬上去,扔了一块石头,然后就跑了。

 

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

 

当时月光童子出定以后好像感觉不对,突然心里特别绞痛。其实修行有时候是很稀有的,相当于是当时舍利弗也是在禅修的时候受到了恶鬼的违害一样的。

 

这个“违害”,有些注释当中讲得比较少,但是《增一阿含经》里面讲得比较广。当时舍利弗到灵鹫山,他开始入于金刚三摩地,然后他就入定。入定的时候,当时好像是四大天王当中南天王的两个使者经过那里,也是恶鬼。

 

其中有一个恶鬼,他就想害舍利子,他说:“我要狠狠地打一个。”他看不惯。其实舍利子也没有做什么事情,有时候非人也好,这些都是很奇怪的。他也没做什么,他自己坐禅的时候,他看不惯。可能是他带有一种无始以来的恶心吧。

 

然后另外一个鬼给他说:“你最好不要,舍利子是很厉害的,他整个须弥山都是可以打成两半。你如果这样的话,那你肯定是惨了,你最好不要这样的。”他说:“我不怕,我也是非常厉害的。”最后他用拳头来打舍利子。舍利子正在坐禅的时候,他用拳头打舍利子的头,当时舍利子如如不动的。

 

当时另外一个说:“你如果打,我就走了。”然后那个鬼说:“你是不是怕舍利子?”“是,我确实怕,如果你真的要打的话,我提前走。”他已经离开了。

 

后来另外那个恶鬼打他的时候,大地裂开,他直接活活堕入地狱了。

 

后来舍利子出定以后好像有点头痛。什么原因呢?然后到了佛陀那里的时候,佛陀才告诉他,因为有一些恶鬼害你,打你的头,你在入定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而已,这个原因。

 

所以他这里引用了《增一阿含经》里面讲过的舍利弗的一些公案,就像当时舍利弗遭到了鬼害他一样的,他也是心脏痛。

 

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

 

他自己思维:我已经获得阿罗汉道那么长的时间,从来都是没有疼痛的这种现象,今天为什么是突然,入定的时候好好的,出定的时候这么痛,我心脏痛的要命。现在是不是我的道行退失,还是圣果退失?不可能吧。为什么是这样?

 

这个时候,刚才那个顽皮无知的童子来到他面前。

 

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

 

他就说了:我刚才到你这里来的时候,这里什么都没有,确实是一片什么什么,然后我就不小心放了一块石头。

 

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他就告诉他:“你以后如果看见我的屋子里面是水的话,你就把门打开。打开以后,你直接进入到水里面,如果有你当时扔出去的那个瓦砾的话,最好是你把它扔出去。”

 

然后童子依教奉行,后来他入定的时候,这个童子又见到了水,这个时候他没有——如果调皮的话再扔一个,这样的话,月光童子心更痛,呵呵。那个孩子也不是很坏的,他还是听话的——他就依然见到那个瓦砾,他就开门以后把石头就扔出去了。扔出去以后,月光童子当时出定的时候,身体还是恢复如初了。

 

这是讲了一个他当时水观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

 

其实其他的有一些注释当中也讲到,比如说有些尊者观火,观火以后,整个山上都是燃火,全部都是火焰一片,也有这样的。然后观虚空的话,整个世界都是变成一片虚空,全部都变成这样的。一般四大瑜伽修成的话,都会这样的。

 

米拉日巴的传记当中也是讲,为什么米拉日巴当时不被火燃烧,扔到水里面也是冲不走,从悬崖上扔出去也不死,其实很多原因是获得四大瑜伽自在。

 

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

 

他后来经过无量的如来佛面前一直这样修行,一直修行。一直到了一个叫做“山海自在通王如来”,这个如来也是很厉害的,无的变成有的,大的变成小的,无量的变成一,一变成无量等等,能显现各种各样如海的神通,获得自在的这样一个如来。

 

在这个时候,一直到这个如来面前的时候,才把他的身体的执着全部已经消亡了,获得了真正的法无我的菩萨境界。

 

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

 

那个时候,整个十方世界所有的里里外外的水的本性合一,全部所有的水的本性是空的,空和显无二无别的。

 

其实通过水性来证悟,这个也是我们如果真的观察,比如说你一杯水、一滴水,这个水性和整个身内身外所有的水性一样的。

 

然后这个水性也实际上是也不成立的,我们对水滴慢慢观察的时候,“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这样的理念去观察的时候,确实水的本体也是不存在的。

 

所以通过一种修行,世界就变成水,水就变成了空,空变成了如来藏的光明无二无别的。这样的境界,依靠水大也可以证悟的。

 

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今天在释迦牟尼佛面前,我得到了童子的真名,而且我就有机会参与了这么样的楞严大会,以菩萨身份参加这样的盛会,非常欢喜。他讲了自己这样开悟的境界。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如果佛问让我得菩提的因到底是什么?对我来说,我肯定是回答水的本性,因为水的本性刚才也讲了,所有的水都是湿性的,它是流通性的,它是无常性的,但是这个水的本性也是空性的,所以对我而言,依靠它获得了无生法忍,最后圆满菩提的果也是依靠它来得到的。所以对我而言,所有的修行当中应该水大是最好的。在修行当中,对他来讲可能水大是很有感情的,可以这么讲吧。

 

菩萨不知道有没有像我们世间人一样的感情,但至少也是,比如说我们上师如意宝,他对麦彭仁波切的《直指心性》非常的执着,包括麦彭仁波切的另外有个《直断要诀》,法王当时在琉璃的蓝色的纸上面,用黄金写下来,然后一直放在老人家的前面。

 

我们表面上看这些大成就者是肯定没有什么执著的,但显现上对自己的上师,对自己的法,对自己当时所证悟的这些因缘、地方都会有一些感情的。

 

我想你们很多人也是,如果在喇荣获得证悟的话,以后肯定喇荣是不会忘的:“这里的水、这里的山、这里的虚空、这里的草木等等等,对我而言是如何如何的。”甚至可能想起这个地名的时候,也会有一种不同的感觉。

 

如果在这里没有得到什么加持,没有得到什么感应,什么都没有的话,可能你到了那里:“啊,那个地方是太……我在那里受苦,真的是,那一年我身体也不好,心情也不好,折磨死了,现在我还很不错的啦。”真的,每个人的这种因缘都是不同的。

 

上师也是这样的,如果你在哪一个法师,哪一个堪布,哪一个堪姆,或者是哪一个人那里,真正得到了这种法恩,法的这种滋润,那这样的话,永生永世都是不会忘记的,自己觉得是无比的感恩,有感慨万分的。

 

如果你就没有什么的话:“哎,当时那个人真的是耽误了我,他在天天都是夸夸其谈。哇,那个人现在一想起来我都恨他,有机会我想揍他。”这个是每个人的因缘真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

 

下面第21个,以风大成就的。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

 

琉璃光法王子他也是从座而起,顶礼佛足白佛言,说:“我记得往昔在经过恒河沙数的劫以后,有一次出现一位佛,叫做是无量声如来。”声跟风大也有关系的,我们知道一般任何声音通过风传出来,不然的话,如果风没有的话,任何声音也是没办法的。所以他的名号跟成就也有关系的。

 

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当时琉璃光法王子应该是菩萨:“他当时对我们这些菩萨门做开示,做开示的时候就是‘本觉妙明’,如来藏的光明妙觉就跟我们讲。”

 

讲的时候,他说:“观器世界也好,观有情世界的这种身体也好,其实所有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种‘妄缘’。”妄执的因缘,我们经常说的是最初的无明的动摇,因为它的动摇,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都现前。

 

《如意宝藏论》里面,前面都是讲,从本基当中出现基现,然后第一个无明出现,然后向显现、向内显现,最后向外变成了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向内的话,个人自己的包括烦恼,还有起心动念,以及自己的整个心和心所等全部显现。

 

“这样的‘妄缘’,全部都是依靠动摇的风力而转的。”当时那个佛陀,他就觉得一切都是在于风上面。

 

我们世间有一些专家,比如说我是专门研究风的话,我一讲到风,肯定我有很多讲的;我是专门研究火大的话,那就肯定有;那佛陀都更不用说了,他最主要的引导弟子的窍诀如果是风大,那他肯定通过这种方式来讲。

 

其实不管怎么样,真的《楞严经》讲得很好的。我觉得尤其是我们现在分别妄念非常大的,像西方人喜欢逻辑,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讲的话,大家也可能没什么可说的了。你看风的动摇性也好,水的湿性也好,这些都是不得不承认的,任何一个时代,这个是我们没办法否认的。所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讲的话,很多人应该是很能接受的。

 

我希望我们的很多道友,以后在《楞严经》上面多下功夫,有因缘弘扬佛法的话,应该是很好的。当然,你可能稍微智慧要高一点,不然的话里面的词和意义不一定特别能顺得下来。

 

你听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听和讲有点不同。听的时候,有时候打瞌睡,有时候产生分别念,有时候就专注,基本上是反正过了,一个小时很快就走了。

 

但是讲的话,下面那么多人一直看着、听着的,你讲对了,谁都不会点头的;你稍微讲错了的话,很多人像那个英国的议会,下面那个首相讲话的时候,上面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上师模仿)意思就是他的观点不对。所以我们讲的话确实有点难,稍微有点讲不对的时候,下面(上师模仿)就这样摇头。

 

我刚才意思是,可能要有一点智慧吧,不用太高了吧,有一点的话还可以讲。

 

我不能广,不然今天内容比较多。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

 

当时,这个佛给他讲一切器世界、有情世界的来源是风——动摇。“在这个时候,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就开始观修,观怎么样呢?首先是从器世界,外面的十方,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十方世界的安立来观察,也确实跟风有关系的,跟动摇要有关系的。”

 

“然后又观‘动时’,”未来、过去、现在三世的时间。前面也是世和界观察时空嘛,从时间层面来讲,这个也是动摇的,时间不断地在流动。

 

“又观自己的身体,”前后也好,行住坐卧也好,所有的一切一切,不管是动也好,静止也好,一切也跟风有关系的。

 

“又观我们自己的心的生住异灭,一直起心动念,”这样观察,也跟风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所有的动,最后观察的时候,其实动它自己本体来讲,风也没有什么,动摇跟风,显现上是有,但实际上风大的本体去观察,动摇的本体去观察的时候,都一无所成。

 

所以“诸动无二,等无差别。”器情世界所有的起心动念,所有的动摇,到最后还是空性的,没有什么真正的。所以他依靠风大来证悟的话,也是很容易的。

 

我们表面上看确实一切都动摇,但是这个动摇,本体也是没有的,包括我们现在身体的动摇、心的动摇、世界的动摇,全部动荡不安的话,本体都是空性的,众生很可怜的。

 

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

 

他说:“我最后证悟了,发觉了什么呢?这所有的各种各样的动摇的本性,实际上来的话,也没有来的地方;去的话也没有什么去的所处。所以不管是十方微尘世界也好,颠倒的这些众生,全部都是一片虚妄。”

 

真正去观的话,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都是在动摇,器世界、有情世界都在动。我们心也在动,身体也在动,语言也在动,什么都在动,但是这个动也完全是一种虚妄的,真实当中是没有的。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

 

下面讲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就像乃至大千世界所有的众生,”其实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的众生,或者我们说现在全球当中的所有的众生,“就像是一个器皿当中,装了数百个这种‘蚊蚋’,”蚊虫,好多好多的虫类、蚂蚁,放在一个大盘子里面。

 

“它们开始‘乱鸣’,叽叽喳喳的,它们一直在叫,,但实际上它们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当中,一直争名夺利的,互相鼓吹、狂乱,或者是争斗,一直不断地这样。“

 

这句话我觉得是很像我们现在的世界,我们全球上的世界,俄罗斯在这边,美国在这边,英国在这边,然后朝鲜、日本,还有韩国、巴基斯坦等等,一群一群的这种虫类,然后互相都叽叽吱吱地开始吵,但实际上都是用一种嗔恨心和风的动摇来。

 

真的有时候众生很可怜,前一段时间不是韩国践踏事件,说起来其实人们有时候很愚痴的,为了一个什么节日,为了什么,最后踩踏的时候,大家连自身解脱的机会都是没有的。

 

看到有一些包括战争也好,包括有一些搞各种各样的话,人们这种心一动摇的时候,身体也动摇,动摇的过程当中感受许许多多的痛苦,但是实际上这些动摇的本体都是没有的。

 

不过有多少人真正了悟这样的风大的本性,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告诉这些窍诀?像刚才在里面讲到的琉璃光王子,也是很早以前他这样证悟了,但是我们现在全球的人们,多少人能真正懂到,也很难说。

 

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他说:“我遇到无量声佛不久的时候,获得了无生法忍,完全心开,”明心见性,豁然开悟,“那个时候就看到东方世界的不动佛国,”然后他可能前往不动佛国,不动佛对他称之为是“法王子”,然后他就开始承事十方的如来。

 

“那个时候身心的这种光明,实际上是通彻无碍的。”他这里的光不一定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光,实际上是光明智慧无有障碍,就我们前面讲的周遍法界,所有的这些万法的本性都已经通达无碍,这个意思。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如果佛问我菩提的因,那我通过我的观察,觉得风力是最好的。风力到最后无有来去。”

 

以前我们去印度的时候,法王如意宝都是依靠风的力量,一个多小时都是听到了文殊菩萨的赞颂文嘛,后来都是让我们也念。

 

所以作为有些修行人,包括大圆满当中,依靠去一些山上观风的声音,或者说是特意做一些自己修行的闭关室,四面都是透风的——如果你们房子不太好,透风的话,可以观风的声音,也许是真的开悟了。但现在好像没有的。以前我们好多人冬天的时候,房子里面也可以看得到外面的光明,也可以听得到风的进来。

 

他依靠风力最后都是无有来去,以此悟了真正的菩提心,然后入于无动的三摩地,就无有动摇的。然后他合十十方的如来,最后给他也是传了一门深入地将风的本体观为空性的一个瑜伽以后,他是这样证悟的。所以对他而言,应该说风大是修行当中最重要的。

 

《楞严经》,一个是它对前面的六根、六识、六境,还有七大,前面有个特别详细的,每一个的本体、作用,它的这种道理作了分析;然后这些每一个大弟子他们怎么样开悟的这些经历给我们讲了。其实我们如果真的是自己修行比较好一点,祈祷上师三宝的话,修行的这种因缘无处不在。我们天天都是跟地水火风打交道,我们天天都是眼耳鼻舌身意,我们天天都是色声香味触法,所以修行应该在当下。

 

以前不管是密法的修行人,还是禅宗的修行人,其实悟在当下。他就当下的任何一种景象出现的时候,观它的本来面目以后,当下觉悟的。这是历代的很多大师证悟的一种诀窍。所以我们也按照《楞严经》的观点的话,并不是所谓的证悟在外寻找,心外寻找,应该是在当下的,包括我们自己肉身的周围全部是得到开悟的因缘。

 

而且这个也是通过分析,并不是说别人是拥有的,你是没有的,不是这样的。我们地水火风是谁都有的,眼耳鼻舌身谁都有的,色身香味触谁都有的,但可惜我们很多都不知道怎么样。

 

其实很多前辈的这些大德们,基本上是依靠不同的这些因缘而证悟的。如果我们知道《楞严经》以后,你再去看一下禅宗这些开悟的大德们,可能他们也是有一些上师的窍诀,但是当时的因缘应该跟这里所讲到的这些二十五大弟子的因缘,有些是比较大同小异的,也有一些差别。

 

下面讲第22个,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

 

虚空藏菩萨,一听名字就知道他爱虚空的。我们有些是用名字也可以知道的,对吧?

 

虚空藏菩萨也是从自己的座位站起,向佛足下顶礼白佛这样说的:“我是以前跟如来一起,”好像这里有一些大藏经里面“与”是我和你的那个“与”,“我跟如来”,“如来”也许可能是释迦牟尼佛,“我跟如来一起到定光佛面前得到了无边身。”

 

包括有些其他的经典当中说:“我身即虚空。”虚空藏菩萨他说我的身体即是虚空。

 

“定光佛”是我们经常说的燃灯古佛。虚空藏菩萨,他是在定光如来面前,得到了自己的身体跟虚空没有什么差别,虚空是无有边际的,身体也无有边际。

 

现在我们的身体是有边际的,有头有尾,自己觉得是有里有外这样的,但是他当时开悟了虚空即是身体这么一个道理。

 

这个时候“手执四大宝珠”,他当时手里执着“四大宝珠”,“四大宝珠”,有些讲的是四大皆空的这种宝器,因为地水火风全部都空。其实是五大,虚空嘛。还有一些包括交光大师,他们说人空、法空、二者空、真空,他以人法空四空这样解释的。

 

不管怎么样,他就以这样的空性的一种标志来照明十方世界微尘数的一切的这些有相的法,全部都是化为虚空。

 

虚空藏是依靠他的一种标志。有些“宝珠”是以真正的一些宝珠来解释,有些是表示一种智慧,它是四大皆空的一种智慧照耀世界,让世界全部都是化为虚空。

 

我们去年讲的有些道理,证悟空性方面祈祷虚空藏菩萨很好的。而且虚空藏菩萨,从他的传记当中也讲到,他引导众生的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经常讲虚空。

 

所以我们可能大圆满的很多传承上师也是,可能跟虚空藏菩萨有关系,他们经常是直指虚空、观虚空,很多虚空是很重要嘛。我们讲《般若经》的时候也是观虚空。观虚空的时候,依靠虚空的外比喻,包括我们讲虚空叫外虚空;内虚空,我们通过那个(??)观脉,大圆满当中这叫做内虚空;密虚空,自己内心当中具有的本来的这种觉性。这个叫做是外虚空、内虚空、密虚空。虚空有很多的窍诀,《一子续》的注释当中也有。

 

照明世界以后,全部都遍于虚空。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当时虚空藏菩萨,他自己的内心现得大圆镜智。这个相当于是我们的这种第八识,称为大圆镜智,因为大圆镜智是一切智慧的根本。

 

他自己的心就转成为大圆镜智,然后大圆镜智就放射“十种微妙宝光”,“宝光”指的是智慧的光芒。“十种”,有些注释解释为佛的十力,十力也实际上是十种智慧吧。十种智慧的光就显现,然后它流放到什么?十方世界,最后乃至虚空界变成这样。先把内心变成大圆镜智,大圆镜智的智慧依靠十种光芒遍于十方虚空界。

 

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

 

他这个观想方法还是比较复杂的。

 

刚才我们讲的宝幢王如来他的世界,从他的世界的这种光芒入于刚才大圆镜的智慧当中,最后涉入自己的身体,然后自己的身体跟虚空无二无别,互相没有任何的妨碍。

 

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然后又把自己的身体,可以入于微尘数的国土当中,广做佛事,上供下施度化众生。随顺这种修行,可以做这种显现上是如梦如幻的,利益有情的广大事业。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

 

他说:“我这样的虚空藏的大神力,实际上我又详细观察的话,四大就变成虚空,没有什么,而且所有的妄想、生灭,器情世界所有的这些都是跟虚空无二无别的,所以跟佛国完全是同体的。”

 

清净方面,清净的刹土和虚空就无二无别的;不清净的这些,五蕴、十八界这些,也跟虚空没有什么差别的。

 

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所以这样的这种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境界呈现的时候,他就获得了无生法忍。

 

虚空藏菩萨,他这样的光跟虚空互相观修,通过自己的智慧入于虚空,虚空还有世界的所有的这些,又入于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跟虚空,观察本体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无二无别的。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是应该证悟了。

 

所以我们有时候在密法当中,经常观虚空、观托嘎,在空性当中把自己的身体、心、眼全部都是融入,无有任何执着的境界当中经常安住等等,这些修法实际上是跟无生法也有一定的关系。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如果佛问我菩提的因,我用我的观察方法,那肯定虚空是最好的,‘虚空无边’,以这样的虚空无边的三摩地入,佛的‘妙力圆明’,如来藏的本来的光明空性无二无别的显现,就自然而然通达。所以对我来讲,应该虚空是所有修行当中最为第一的。”

 

接下来讲到弥勒菩萨。刚才五大已经讲完了,现在是应该识大和见大。

 

下面讲第23个——识大。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

 

也是一样的,弥勒菩萨从座位站起,在佛足下顶礼,白佛言:“我就能回忆往昔,经过微尘数的劫以后,有一位佛出世,佛号叫做是日月灯明佛。”

 

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

 

他说:“我在这个如来面前有幸得出家,但是不好的是我就特别贪重世间的名和利,也特别喜好交往或者说交游一些贵族,那种富贵的豪门,有钱有名有财的这些人我就特别喜欢。”

 

我们一般出了家以后,有时候是为了利益众生应该可以这样的,但如果不是为了利益众生,确实也是有地位的人、有钱财的人,特别特别经常都是一直追逐这样的话,跟这个——不过你们有些想:“没事,他都最后证悟了,我也找这些人,以后可能我会证悟的。”但是也不一定的。

 

他当时确实是世间的求名求利比较重。《法华经》当中也是专门有一个叫求名嘛,他的故事应该是这个。弥勒菩萨,他现在都变成佛的补处,但是实际上以前在因地的时候,弥勒还是比较调皮的,他还是求名利心比较重的这么一个人。

 

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他后来遇到世尊,刚才那个日月灯明如来,“他教我好好地放下世间的一切,一切万法唯心,三界为识,万法为心。”

 

就像唯识宗的观点一样,很多经典当中也是这样嘛,你求名求利有什么?全部是心造的。你们最好把外界的所有的这些名啊、利啊,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全部放下来,一心都是观自己的心。

 

“让我们入于三摩地。”这样历劫已来,就很长时间以来,依靠这样的三摩地,最后他就承事了恒河沙数的佛。

 

其实每一个菩萨,他确实在因地的时候并不是一步登天的,应该说是在多生累劫当中,你看恒河沙数,但到底有没有真的恒河沙数,那也不好说,反正是肯定是有很多的如来面前,不断地积累,不断地积累。

 

我们有些人都是:“我现在来了三年了,怎么还没有证悟呢?我特别特别着急。”你们也可以看,像弥勒菩萨和这些,包括除盖障菩萨也好,虚空藏菩萨,他们是讲到自己的前世的时候,恒河沙数,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并不是一生一世。

 

我们说起来都是很简单,但是我们相续当中真的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不好的习气,这个全部要清除。然后我们的心真正要悟入正道的话,可能也不是那么简单。

 

所以有时候自己修不起来,或者说境界也没有,或者说是:“我在这里待了那么长时间,连一个好梦都是没有,连一个本尊都是没有梦到。”但其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你天天白天想的乱七八糟的,然后晚上无缘无故梦上师和本尊,也有点困难。

 

如果你白天真的是特别特别的这种,很恳切的心求的话,这个是肯定会有的,这个是一种习气的自现。有些事应该不怪诸佛菩萨,应该怪自己,自己的心一直经常在,表面上是闻思修行,表面上是禅修,但是心可能是没有那么深入地去修,这样一来,有一些境界也不一定的。

 

他说,这么恒河沙数的佛面前这样的承事,修抛弃世间一切,万法为心的三摩地,这样的三摩地修行以后,最后求名求利的心全部荡然无存了,全部都已经就没有了。最后慢慢慢慢才没有了。

 

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他就:“一直到燃灯佛出现于世的时候,才证得了一切都是微妙的、圆满的,一切万法为心的这样的三摩地,才真正已经现前了。”很久很久以后才证悟的。

 

“这个时候乃至虚空界的,所有国土当中的清净和垢秽,有和无都是自己心的变化。”他就发现这样的,乃至所有虚空界的国土当中的,有些是净秽二者,像我们娑婆世界,有圣者和凡夫,净和秽二者都有;有些只有清净的,没有秽的,就像一些报身世界;有些净和秽都没有,就像法身世界一样的;有些只有秽,没有净的,像恶趣世界一样的;凡是有“净秽有无”的这些道理,他就觉得全部都是我们的心的一个变化,心清净的时候,国土都清净的;心垢染的话,国土都垢染。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世界,其实是每个人的心的一种反射,它的一种变化,就像我们梦里面一样的,你的身体也不好,你的心也不好的话,你当时做梦是全是迷乱的;如果你心很清净,这样的话,那梦境也是非常清净的,就像这样的。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

 

他当时:“了知了一切万法都是唯心造的,识的本性当中也是出现无量的如来。”化身、报身、法身,或者是我们心当中,未来、过去、现在的所有的这些如来,依靠心而产生的。

 

这个是跟唯识宗的观点应该相同的,下面也讲了。

 

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现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得到授记。可能释迦牟尼佛,他就再授记成为佛的补处。

 

你看那个弥勒菩萨的这些弟子,包括无著菩萨,他们都是爱弘扬唯识宗,还是有关系的。他是当时这么早的佛陀,一直是讲唯识。所以《瑜伽师地论》,有些说是弥勒菩萨著的,有些说是无著菩萨著的,好多里面讲唯识的观点,这个是跟这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如果佛问我圆通,我以智慧来观察的时候,十方一切法都是自己的心。心的这种本体圆明,入于圆成实,”你看唯识宗的第一个,其实这么早的时候,我们唯识宗的三自性都已经讲过了。

 

“入于圆成实的时候,远离依他起和遍计执,这个时候得无生法忍的。”所以对弥勒菩萨来讲,识很重要的,识大,识很重要的,万法唯心造。

 

以后我们多学一点唯识宗,不然的话,弥勒菩萨到时候出世转法轮的时候,肯定带有一点唯识宗的习气。所以我们学《中观庄严论释》的时候,麦彭仁波切也说作为学习大乘者,唯识和中观都要兼学,原因也是这样的。

 

下面最后一个吧。最后一个是,我们以前也讲过,当时净土五经的时候也是讲过《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当时我记得好像是讲了一节课。当时讲得稍微细一点,今天我们稍微给大家讲一下,应该可以。

 

这个是依靠见大而证悟的,第24个弟子。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

 

大势至菩萨,他有同班的,有52个菩萨,他们一起站起来。有些是一个站起来,有些是52个站起来,有些是更多的站起来。

 

在佛足下顶礼白佛这样说的:“我也回忆起,以前恒河沙数劫的

过了以后,有一次有一个佛出世,这个佛叫无量光佛。”

 

这个无量光佛出世的那一劫——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无量光佛出世的时候,实际上是十二个如来相继出世,在同一个时间当中出世的,最后一个佛是叫超日月光佛。”

 

有些注释当中讲,因为《无量寿经》里面的无量光的十三个名号,里面也有无量光,还有超日月光,所以应该是一个佛的名号。但有些注释说虽然名字是一样的,但是实际上不是一个如来,因为他说的是无量光佛的时候,十二个如来出世的,最后一个佛出世的时候是超日月光如来。所以包括交光大师也好,还有其他的有个别的一些注释当中,对这个也有不同的说法吧。

 

但我们在这里看,应该是他前面说这个佛的名号叫做是无量光,然后十二个如来出现于世,那么最后一个,这样的话应该不是一个如来吧,如果一个如来的话,可能在一个劫当中,不会这么说吧,他的不同的名字是这些这些,可能会这样讲。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他当时教念佛三昧。”现在净土宗的很多法师弘扬的时候,我们所谓的“念佛三昧”就是念阿弥陀佛,口念阿弥陀佛。其实“念”它有口念的、心念的。

 

但是从藏文上也好,或者是从他自己的字义来讲,他随念佛。当然口里念佛,然后随着文字也心里观想,也可以叫念佛。但是一般来讲,我们说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传统上是口念阿弥陀佛,叫念阿弥陀佛。

 

但实际上念阿弥陀佛,是当下心里面想阿弥陀佛,观想阿弥陀佛。因为“念”,它“今”字下面有个心嘛,心上面现在当下观想,这个比较重要的。

 

他下面讲了两个比喻,一个是两人的比喻,还有一个母子的比喻。

 

首先第一个比喻: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里比喻,“比如说有两个人,一个人记性比较好,他什么都记得清清楚楚;一个人他特别容易忘。那么这两个人,不管是碰到也好,不管是没有相逢,或者是见到也好,没有见到也好,”因为一个人特别记性好嘛,什么都记得清清楚楚;一个人一会儿就忘了,一会儿就忘了,就这样的。

 

但是这两个人不管是见也好,不见也好,碰也好,不碰也好,“其实两个人如果互相忆念,记性好的人也尽量地去想,记性不好的人那更加注意,如果互相都这样的话,那这两个人实际上是乃至生生世世,可以如影随形的,不相分离也是可以。”

 

其实他下面比喻里面,比如说记性好的人像佛陀,记性不好的人,就是我们众生。如果众生一直不念佛,那佛陀虽然日日夜夜,一日六时都是忆念、垂念你,但是也没有用的,因为那个特别不太听话的。如果记性不好的人也是经常随顺他的话,那见到也好,没有见到也好,他们都还是有机会互相形影不离,有这种机会的。这是第一个比喻。

 

然后第二个比喻: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十方如来垂念众生也是一样的,就像是母亲特别记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不理母亲,他就跑了,虽然母亲怎么样忆念他,但也没有办法。如果这个孩子,也是像母亲忆念孩子一样地对她这样的忆念,那母子两个生生世世,或者是一直互相不离的话,有这个机会的。”

 

这两个比喻,一个是两个人的比喻,一个是母子的比喻。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佛陀的话,肯定没什么问题,佛陀相当于是母亲一样的,佛陀相当于是刚才记性比较好的那个人一样的,他一直是很重感情的,一直经常想的。母亲也一直想孩子的,但是孩子如果一点都不想的话,母亲也没有办法;记性好的人虽然记得,但记性不好的人一直不理他的话,也没有办法的。

 

“如果众生也是像刚才调皮的孩子一样的,他时时刻刻都是一直忆佛念佛,口里面也是经常念佛,心里面也是一直惦记佛陀,观想佛陀的话,那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当下也好,或者未来一定会是能见到。

 

所以现在净土宗,这些是很多大德经常都是用的,大家都是应该知道的。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

 

“这个时候离佛陀不会很远的,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方便方法。”

 

自得心开。

 

“依靠忆佛念佛的这种加持和观想,自己都是很快的时间当中得到开悟。”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就像染香的人,那他身体肯定有芬芳的那种香气,同样的道理,经常念佛的那个人,佛的加持他一定会是染上的,这个称之为叫做什么呢?香光庄严。”

 

比如说我们天天念观音心咒“嗡玛尼叭美吽,嗡玛尼叭美吽”,就像天天都是染香的人,到哪里都是香香的,对吧?

 

其实真的我们的串习还是很重要的,我们自己都不串习,自己好像不理不睬的,对佛也不恭敬,对上师也不恭敬,对道友也没有这样的话,那三宝的加持很难自己得到的。

 

如果自己一直下苦功,下功夫,其实这个串习很重要的,每个人都是只要不放弃,比如说你就对观世音菩萨也好,我觉得我们对观世音菩萨还是很有缘的,文殊菩萨也很有缘的。

 

今天好像后面的很多法都是跟观世音菩萨和阿弥陀佛全部都合在一起了,很有可能今年如果死的话,这些人应该都会往生极乐世界,观音菩萨迎接,有可能的。所以今年谁死的话,那说明他是应该开心地走就可以。

 

可能谁都不愿意走,今年不死,明年堕地狱也不走。呵呵。

 

刚才说“香光庄严”,“香光庄严”,藏文当中好像有经常念佛的人得到佛的加持,这个就称之为“香光庄严”。

 

下面大势至菩萨,他是这样说的: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我在因地的时候,其实通过念佛,念阿弥陀佛,心里观想阿弥陀佛,这样入于无生法忍。”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今天在释迦牟尼佛的这个世界当中,我也是让很多人舍弃自己世间的念头,然后念佛。”有些说是:“摄受这些人念佛,然后念佛的这些人‘归于净土’,往生到极乐世界。”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如果佛问我圆通,我就没有别的选择了,我觉得是六根全部摄收,只是清净地忆念佛陀的这种相续。”声念也好,智慧也好,凡是我们说是一心念佛,专心念佛,一门深入。

 

净土宗的很多大德也有很多的窍诀吧。我们其实口里面念佛的话,心里面一定会是念佛的,如果口里也不念,心里也是很难念的。

 

“这样的这种念佛相续不断,实际上这就是得念佛三摩地。对我来讲应该是见大是最主要的一个见解,最重要的一个往生或者说是修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斯为第一’。”

 

那么这一卷已经讲完了,我们明天再下面的第六卷讲一下就可以了。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