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念传承)
《楞严经》
第99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下面我们继续讲《楞严经》。
昨天我们已经讲完了七趣众生,七趣众生最后是怎么样堕落的,这个道理,昨天讲了一部分,今天还继续讲一部分。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
佛告诉阿难,上面所讲到的七趣众生,他们都没有认识到自己心的本来面目。因为这个原因,依靠这样的妄想束缚,然后受在这个轮回当中,经过无量的劫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没有见到真心,清净的心没有见到。
可能只在字面上给大家过一下,也没有很多其他的内容,有的话我们也可以讲一下。
【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这些三界轮回的众生,他们没有见到真心,主要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以前随顺自己的业力,前面讲的,杀众生,做邪淫、偷盗,还有这里面没有明确说明的妄语,随顺杀盗淫妄这样的恶业,主要堕入在三恶趣当中。
“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与刚才杀盗淫相反,可以出现什么呢?出现无杀、无盗、无淫,不偷盗、不杀和不邪淫。
刚才造杀、盗、淫的业力,“有名鬼伦”,“鬼伦”,藏文当中也翻译成恶趣。意思是说,地狱也好,饿鬼也好,旁生也好,他们都是转入到三恶趣当中去。
“无名天趣”,没有这些的话,就去了天趣。指的是善趣,人道,天道,阿修罗道。
我们昨天讲阿修罗的时候,实际上阿修罗既属于阿修罗道,又属于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
我在想,我们现在世间当中也是有,比如说带两种护照,或者说有两个身份。你的国籍是什么什么,但是你有两个通行证,有些身份是双重身份。从某种意义上看,你是阿修罗道,但另一种意义上它又属于人道或者是畜生道,也有这种的。
所以这个属于善趣当中。
“有无相倾,起轮回性”,不管怎么样,随顺杀盗淫也好,没有随顺杀盗淫也好,这些业互相交织,互相倾夺,这样的话,能生起轮回的本性。
六道轮回的话,实际上杀盗淫造的严重的话,去了三恶趣;不杀、不盗的话,主要去善趣当中,反正一直在轮回当中,就像水车一样。《入中论》不是有比喻吗[]?或者是瓶子里面的蜜缝一样[],在轮回当中一直旋转,一直漂泊,这个意思。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如果你已经有了妙明真心,入于三摩地——
这里的三摩地实际上就是楞严大定,前面讲到的楞严定。我们现在不知道能不能入楞严定,这个不太清楚。我们课前念了大白伞盖的咒没有?这个还是要念,“嗡玛玛吽呢梭哈”。
如果我们真正通达,或者说入于楞严定,如果不是楞严经,前面也讲到了二十五种圆通根,那么:
“则妙常寂”,就会出现美妙和恒常寂灭的境界。
“有无二无”,那个时候,有杀、盗、淫、妄;“无”,无杀、无盗,没有这些东西,这二者皆亡,都是没有的。
“无二亦灭”,刚才的无二,所谓的空也已经灭了。
在这种境界当中,在楞严大定当中,有和无也好,善和恶也好,真实和非真实,全部都灭了。这种境界当中,如果没有不杀、不盗、不淫的善法,更不会有杀、盗、淫、妄所摄的这些恶业,完全是一种开悟的境界。
当然我们所谓的开悟,也不能认为境界是很高的。如果开悟的话,现在密宗来讲的话,也说是见性;如果显宗的五道十地来讲,基本上是初步的加行道。以《定解宝灯论》和麦彭仁波切相关教言来衡量的时候,最初的开悟还没有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应该是加行道当中一个初步的境界,这个时候你已经认识了心性,很有可能再也不会堕入恶道当中,但是你没有修好的话,可能还会沉沦的。
其实汉传佛教当中也有很多的这种开悟,但是开悟和成佛是不是同时呢?当然有些开悟境界非常高的也是有的。
所以它这里也是讲到了一种开悟的境界,这个时候,连杀盗淫妄和非杀盗淫妄都不存在。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佛告诉阿难,你如果不断三业,杀盗淫三业,“各各有私”,各个都有自己私人的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业,我们叫做别业,不是共业;
“因各各私”,因为各个的私业,比如说你也杀生,我也杀生;或者你也邪淫,我也邪淫,你也是偷盗,我也是偷盗,这些相同的业如果全部集聚在一起,“众私同分”,总的同分都已经具足了。
就像你也读医学院的,我也是读医学院的,结果不同医学院毕业的人最后都在某个医院里面上班,因为你们的专业是一样的。同样的,我也是造地狱的因,你也是造地狱的因,虽然我们各自的别业不同,但是不同的别业集聚在一起就变成一个共业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状况。
所以我想,比如说我们喇荣,现在闻思的话,你也曾经有这方面善业,我也有这方面的善业,一定因缘具足的时候,我们有这样善业的人集聚在一起——其实这里有很深的一些意义啊。
“非无定处”,没有一个固定的处所,只有我们共业的一个世界。
共业,如果大家都造可怕的恶业,大家共同造的地狱就出来了。如果我们共同造善业,那就是极乐世界,或者说是天堂,或者说是好的世界。
这一段,确实是,我们对世界的判断,并不是以前他们讲的,有个造物主他来造的。那他来造的话,我们一分析,确实很难形成。但是,如果是各自业力而现前的话,这个是可以说的。你看监狱里面,最后他们的恶业形成了他们的监狱世界,对吧?一个清净的极乐世界,是每一个众生都做清净的事情,最后形成了极乐世界。
到底唯识宗所讲的“万法唯心造”成不成立,这个也是很细微的东西,但至少我们说我们各自的别业最后变成了一个共同的共业。共同的共业当中,既有我们共同的业,我们前几年讲《入大乘论》,讲别业和共业时候也是讲得很详细。比如说大家都转生到天界当中去了,同样是天人,他们当中也有不同的业力,有痛苦,也有快乐。我们现在这里的出家人也是一样的,依靠一个善业,大家都是当出家人。当今世界上来讲,出家人应该是最幸福不过的人,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不管你有修证也好,没有修证也好,从生活压力上,来世的去向也好,当然闻思修行非常好,戒律非常清净的人都不用说的,不管怎么样,出家人是很快乐的一群人,应该可以这么讲。如果世界上有最快乐的一群人的话,我觉得今生来世都快乐的话,那可以算是出家人。但是出家人是不是都很快乐呢?也不一定。我们共业当中还有一个别业,你看每一个班级里面,有些是这个痛苦,有些是那个痛苦,有些是没有钱的痛苦,有些是身体不好的痛苦,有些是烦恼深重的痛苦,在共业当中显现别业,又有各自的业力,一定是这样的。
这一段话大家应该记下来,很重要的。
刚才说一切都是业产生的,那么,这个业怎么产生呢?
【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实际上六趣众生所有的这些业是自己的妄想而产生的。那妄想是从哪里来的呢?妄想是没有因的,如果你去寻找的话,根本找不到根。
佛教当中所探究的真正意义就是这样的。如果有一个实有的妄想的因,那我们把它根除掉就可以,一旦你证悟空性,虚妄的相就可以断除。
它没有一个实有的根,你说私业也好,共业也好,这些业的根是妄想,那妄想是从哪里来的呢?妄想是没有的。就像湖泊上有些花,这些花你去找的时候,它在水里面,没有粘在湖底。有些上师的教言当中用这种来比喻的。
我们看起来好像有心,一刹那都不住的心。你安住的时候,心就找不到,再去找它的根,也找不到。不仅是我们的心,不仅是妄想,所有的万法都是这样的,这一点大家也应该明白。
我希望修行的过程当中,自己应该是懂的,不要放在书本上,哪怕你今天什么东西都带不走,你一个人离开时:“我学到了这个道理。”你终生能用得上。有个别的道理你还是要牢牢的记在自己的心里,哪怕你离开这个人间,你的身体都已经放弃了的话,你在阿赖耶上面把它藏好,带到来世去,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否则的话,我们有些人迷迷糊糊的跟别人一起闻思了10年、20年,但是到头来跟没有闻思一样。其实是法没有深入心,如果法深入心的话,哪怕在短短的时间当中闻思的话,有些道理肯定立竿见影,终生难忘,终生受用。
所以它这里讲到,其实这些都是妄想而产生的,妄想是无因的,如果你去找的话,根本找不到,就像寻找石女的儿子一样。
我看麦彭仁波切说的,我们的执着,好像是乌龟的毛把你捆得紧紧的,像钢丝一样捆得紧紧的。实际上你找的时候,就像乌龟的毛一样,根本没有的。但是就像铁丝一样,把你捆得紧紧的,我们的执着就是这样的。如果你去找的话,找不到。就像乌龟的毛做成的铁丝,把你捆得紧紧的。如果你真的去找的话,不要说铁丝,连牛毛的绳子都没有,全是乌龟的毛,乌龟的毛是从来没有产生过的。
所以我们世间当中的很多迷惑,真的有点稀有的,但是也没办法,我们就是受妄念这样的欺负,也是比较可怜的众生。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
劝勉要修行的人,要想获得菩提,一定要断除三惑。
贪嗔痴三惑,或者说杀盗淫三惑,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如果你没有灭尽三惑,即使得到了神通,包括天人当中也是有非常多的神通、神变,实际上这些全部都是世间的功用,没有任何的意义。
我有时候想,神通是一点都不稀有,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在用神通,为什么呢?我如果坐飞机,我可以到非洲去,我可以到美洲去,我可以到亚洲去,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去。以前是根本没办法的,只有有神通的菩萨,他有神足通,但神足通也要七天,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所以现在有钱的话,实际上也有神通,你想到那里去度众生的话,真的,以前是想象不到的。一个大德,如果想去饶益另一个世界的众生,给他们转法轮的话,根本没有办法的。现在是有神通,你看我们的手机,或者电脑拿来的话,那十方世界上师们的课都是可以听的。以前我们讲得到了大资粮道的时候才可以到十方世界去听课,现在的大资粮道就是我们的大IPad,得到这个以后,虽然现在佛的声音我们听不到,但是像佛一样,像菩萨一样的上师们的课,一个小小的手机当中都是可以听到。
同样的道理,几千公里以外的声音也可以听到,色法也看得到,视频音频。其实现在真正是每个人都可以显现神通的世界,看你的神通用在利益众生和弘扬佛法上面,还是天天都是贪嗔痴,杀盗淫妄上面,这个是靠自己的,如果你造恶业的话,这个神通也是很厉害的。
所以刚才前面讲,如果不断的话,即使得到了神通,也是世间的功用。世间一个神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习气不灭,落于魔道”,尤其我们贪嗔痴习气没有断的话,那落于魔道当中。
这个习气如果没有断掉的话,虽然你表面上看来是这样的,但很多法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入于魔道,下面会讲的比较清楚。以前有一个老师,是一个学校的老师,他讲所知障和烦恼障。他说烦恼障和所知障,就像我们吃虫子一样,烦恼障是虫子,所知障是它的习气,虫子已经吞下去了,它的味道还在,烦恼断下去了,它的习气还在,这就是所知障。一个老师用藏语来讲的。
所以说像吃虫子一样,习气是所知障,但这里的习气是比较细微的部分,细微的部分如果不灭,就像刚才前面讲的,贪嗔痴也好,或者说杀盗淫妄细微的部分没有灭的话,那就会落入魔道。
【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这里讲,如果我们没有把习气和这些烦恼断掉的话,很容易落入魔道当中,在这个时候你自己很想把它除掉,包括杀盗淫妄这些,但实际上你没有掌握空性,还没有断掉。表面上好像你断除了它,但实际上它加倍的虚伪,梦中的梦一样,更多了。
所以佛陀也是说,众生当中有很多不想取空性,不想取智慧的,这些也是可怜、可悲的。
“汝妄自造”,这些虚妄是什么呢?是自己的心而造的。
“非菩提咎”,并不是菩提的过咎。
不是菩提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众生自己的心还没有融入法,所以这是自己的问题。
“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这是正说,这是真实的说法。如果没有这样说,其他的说法的话,那是魔王的说法。
意思是说,实际上我们所有的痛苦,所有的虚妄都跟执着有关系。如果我们没有通达空性,没有真正寻找它的根本的话,表面上看好像我们学的还比较不错,但是自己没有真正修成,还是在虚妄当中,最终临死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把握。
当然有些人可能修的时间太短了,皈依也没有多少年,出家也没有多少年,如果突然生病,这个时候自己也特别着急,现在没有把握。这个时候没有把握也没有办法,你再着急也没有办法。
其实我们学每一个道理的时候,今生当中来到这里,或者我们学了法以后,有个别东西是你自己要真正得到的,就像我们昨天《西游回忆录》里面法王如意宝不是讲的吗?皈依、发心,发菩提心,修大圆满,几个最重要核心的。其实我们如果真正是法王的传承弟子的话,你自己观察你自己相续当中有没有皈依戒,你自己问自己,不要别人来问。至少我不害众生,昨天法王讲的,不能害众生,你皈依的话,这是最起码的一个,这个你有没有?利益众生的时候,我一定要饶益众生,要有这样的决心,你有过没有?发过没有?
最后将皈依和发心结合起来,发菩提心,前面我们讲四厌离心的时候,你真的是厌离轮回,要想获得解脱,这样的心有没有?然后修大圆满和修中观,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讲的。
我们人生是很短暂的,去年也给大家说过,我们至少自己在短暂的人生当中有几个重要的事,包括出离心和菩提心,自己基本有一些禅修。
禅修,当然无始以来的分别念很重,不一定你现在马上能修成,着急也没有用。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我们最多是一天修一个小时、五十分钟,法王如意宝在新加坡讲的时候,让我们禅修的时候,刚开始初学者至少是先修六分钟,如果产生分别念的话又再修。
我不知道法王为什么讲六分钟,而不说五分钟,也不说十分钟,我们那个时候也不敢问,现在听音频也是这样讲的。
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心实在有点不好安住的话呢,刚开始修个六分钟、六分钟,这样修。这也是传承上师的一种窍诀。如果这样修的话,看看你的心能不能安住下来,能安住下来当然是非常好的,如果实在不能安住的话,也没事。《白法螺妙音》当中也讲了,如果这一个你做不到的话,其他还有很多很多的门路,我们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路,修行只有一个道,不是这样的。所以在这个上面,看能不能修。
我自己认为,我们每个人至少关键是有些出离心、菩提心,皈依,这些方面的话,不那么难。如果你要真正证悟大圆满是有点难的,但你自己要发一个誓:“我不害任何众生”。这一生当中,哪怕是再怎么样的话,只要是一个人,自己应该有控制力,除非是发疯了,那发疯了没办法,佛陀也不怪你,戒律当中说疯子是另外的。发疯了的话,戒律也不破的,你当时真的没有觉知的话,戒律也不会破的,你干什么都可以。并不是装疯,装疯的话,肯定是破戒的,如果不是装疯,是真的发疯了的话,那不会破戒的。“如果我没有发疯的话,我不害众生。”这一点做到的话,至少你得到人身以后还是有一些利益吧。
我想我们人生是很短暂的,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吧,无常什么时候到来,不知道。临死的时候,“我没有其他修行的境界,但至少有一个皈依戒,这个我应该有的”,要这样想。我菩萨戒没有犯,菩萨戒我还是有的;密乘戒,至少五条根本戒没有犯的话,没有其他的境界,三戒清净的话,那也不会堕入恶趣。《赞戒论》[]当中怎么讲的?《赞戒论》里面说,只是别解脱戒清净的话,也不会堕入恶趣。
所以我们每个人,有时候给别人说的是很好的,但实际上自己也应该想一想。
这以上的话,是我们汉文没有传承的部分。这以下的话,我刚才念了传承。我们藏文的话,《大藏经》当中有九品和十品,九品也是一个魔业品,我还没有来得及对;十品是从这里开始的,藏文的十品包括这里的九卷、十卷。所以你们以后给别人念个传承,也可以讲:“我《楞严经》有一部分的传承,你们谁来听,我可以给你们转法轮。”你就可以给别人转法轮。但是你不要要求先给我供养什么什么,这样的话,可能听法的人不一定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利他心来转法轮,转法轮的过程当中肯定有一些魔障、魔缘,但也没事的,这也是正常现象。
其实真正的《楞严经》,这以上阿难问的关于如来藏妙明真心相关的问题,佛陀以非常圆满的方式回答完毕了,整个正行,从这里看的话,应该已经圆满了。
后面的话,是一个交付也好,或者说在修行过程当中发生魔障的话,该怎么样解决?主要讲这么一个道理。
所以我们藏文德格《大藏经》当中有部分《楞严经》的教理,现在这个传承也是有的。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
在这个时候,如来释迦牟尼佛,因为法已经传完了,所以他准备起身离开法座。
有些把法座作为真正的法座来解释,还有一些解释成法会已经结束,传法的过程已经结束了。
他就准备离开,中间突然又坐回师子座上。“揽七宝几”,应该是拿回七宝的茶几、几案。
相当于是一个小桌子一样,佛陀可能在师子座旁边,把这个拿来。
“回紫金山”,像紫金山一样庄严、巍巍的如来身体,“再来凭倚”,再靠着它。
每个解释方式都有点不同,意思是说,佛陀本来要准备离开,法都已经讲完了。我们有时候传法以后,上师已经起来了,起来的时候:“哦,还有一点事情,很重要的,我还是给你们讲一下。”马上又坐下来。这个时候楞严大会的眷属也没有离开,佛一边靠着七宝几,一边开始讲下面的经典。
下面没有像前面一样,阿难问一个,佛陀答一个,没有这样问答的方式,是佛自问自说的方式,就像《阿弥陀经》也是自问自说,好像还有《般若摄颂》等经典,因为很重要,佛陀就直接宣说。
我们有些上师也是,因为事情很重要,不一定要请求,他自己自愿的讲出这个道理来,直接这样说。有时翻译的话,这个很好的话,就直接翻译。以前法王如意宝也是,接下来我要讲什么什么,这个法特别好。有些是眷属请示以后答应的,有些是没有请示,法王就直接说,明年我要准备讲这个,讲那个。大多数都是法王自己说讲这个讲那个。
【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
佛陀告诉大众和阿难:
阿难还在里面,所以阿难自始至终一直是不离开,很乖的。
“汝等有学,缘觉、声闻”,阿难你们这些有学,还有缘觉、声闻。
“今日回心,趣大菩提”,今日应该回小向大,也就是说收回小乘的心,转向大乘的心。
“无上妙觉”,发无上三藐三菩提的妙觉心。
你们已经发了无上三藐三菩提的心。
【我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我如今已经说了真修行法——
佛陀在《楞严经》当中讲了很出名的七处征心,二十五种圆通等等,这些特别甚深的法已经讲了,真实的修法已经讲了。
但是阿难为主的你们有些人还是不太懂,还不太懂什么呢?修寂止和修胜观当中出现的有些细微魔事。
因为魔事只有如来说的清楚,而且这种魔事阿难也问不出来,菩萨也问不出来,最细微的魔事谁都问不出来,只有如来他用智慧来给大家说出来。
所以佛陀说我已经讲了这些教言,但是你们有些可能还是不懂,尤其是修胜观和寂止时,这些细微魔事不知道,如果不知道这些魔事有什么样过失呢?
“魔境现前,汝不能识”,魔事现前的时候,像我们《现观庄严论》当中也讲了四十六种魔业,是吧?如果你不知道这些魔事的话呢?
“洗心非正,落于邪见”,虽然你用禅定的方法已经洗了自己的心,向正确的方向修行,但实际上还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境界,最终落入到什么呢?落入到邪见当中,很危险的。
所以我们下面会讲到五十种阴魔,这个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个不知道的话,很多修行人都修错了,所以这五十种阴魔一定要知道。这是佛陀自己说的。
我们不知道今年《楞严经》什么时候讲完,我的想法,最近这边没有出现什么的话,一次性讲完。大家中间起定的话,会不会出现一些障碍?希望你们每个人也多念一下楞严咒,还有大白伞盖咒,这个法比较深的。也许对个人,前后会出现一点点障碍,有可能的。如果有的话,也是安住在你自己稍微所认识的境界当中,如果你一点境界都没有的话,也是祈祷莲花生大士和祈祷三宝,这些魔障不会对你有害的。
所以如果我们不知道,那魔障现前的话,你修行也是最后落入邪道,很危险的。
那魔障有那些呢?
【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时候可能会出现蕴魔,因为下面都是五蕴的魔,每一个蕴有十个魔,总共是五十种。但是蕴的话,有些注释当中主要以色蕴的一些魔为主。
向内是蕴魔,向外是天魔。
有些注释每一个次第都按照下面来讲,但也有一些注释说,这里只不过是提提而已,下面的话,比如说每一个阴魔、心魔、想魔、受魔当中都有天魔、神魔,鬼魅等等,这些应该都有的,所以也不一定,凡是这个不是特别确定。
有时候出现蕴魔,有时候出现外在的天魔,有时候出现一些鬼神的魔,还有遭到什么呢?魑魅魍魉等这些鬼神、妖怪、精魔。
反正“心中不明”,如果不知道这些魔的话,就像是把贼认为是自己的儿子,这个很可怕的。
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你如果不发现自己着魔的话,那很危险的。我们有些人说,“啊,我着魔了”,其实这样一说的话,很好的。我们原来讲《上师心滴》里面有一个教言吗,如果自己修行有点不好,对法生邪见,对上师生邪见,对自己的修行实在是没办法的时候,自己怀疑,是不是我着魔了?这样的话,如果真的着魔了的话,魔王就害怕了。魔王相当于是小贼一样,小贼的话,如果主人发现,他马上不回头就跑。所以魔王的话,实际上它不是很可怕的,关键是你有实执,你不认识他的话,他一直给你做怪,如果你认识他的话,他很快就跑了。
当然有些人并不是真的着魔,是自己认为着魔,这个也没有必要。稍微产生一个烦恼,稍微有点事情不成功,“我是不是着魔了?”天天都觉得自己走火入魔了,其实也不一定的,真正的着魔也许不是这样的,但是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下面讲的魔业对我们来讲还是很重要的。
我自己认为,不管是什么魔业,只要祈祷莲花生大士,经常自己安住在一些空性当中。尤其是祈祷莲花生大士,不能遣除的一些魔障,个人自己一直是没有,也许是自己的一种傲慢。一直觉得,不管是任何魔障,只要一心一意地祈祷莲花生大士,或者一天念108遍莲师心咒,以前贝洛法王、顶果钦哲仁波切,包括法王如意宝也是提过,我们去年希望大家每天都念一百零八遍莲师心咒。其实浊世的时候修行人的障碍比较多一点,自己多念莲师心咒的话,根本不会被魔障碍的。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下面讲一个比喻。有时候在修行的境界当中,自己认为已经开悟了,自己已经知足了,认为不用修了。
这还是很可怕的,自己修行不够,自己谦虚的话,倒还可以。有些人真的是,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开悟了,自己可以当金刚上师了,尤其身边还有一些比较愚昧的弟子来吹捧、供养,这样的时候,自己真认为自己是已经了不起的大证悟者了。
就像是四禅的无闻比丘一样,他妄言自己已经获得了圣者的果位,后来第四禅的果报尽了以后,出现衰相,然后他就诽谤大阿罗汉,最后自己遭到阿鼻地狱的痛苦。
《指掌疏》里面也说了[],这个比丘叫无闻比丘,他以前特别傲慢,自己认为自己修行已经很高了,他得到第一禅的时候,自己觉得第一果预留果得到了。入到第二禅的时候,自己认为得到了一来果;第三禅的时候得到不来果,最后到四禅的时候,他自己觉得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但实际上他是很笨的,没有证悟。后来他要从第四禅中出来,出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还要下堕。他心里想,佛陀说阿罗汉果位是不会堕落的,可我明明已经得了阿罗汉果位,结果我现在还会下堕。然后他对佛陀大阿罗汉的教言生起邪见,因为这个邪见力,他堕入了阿鼻地狱,感受的痛苦更严重。
我们藏文当中把他翻译成无见比丘,这里是无闻比丘。
所以闻思修行,闻的太多了,像阿难一样也一直不开悟,也是很麻烦的。然后不闻,不好好闻思的,像无闻比丘那样的话也很麻烦的。所以不堕两边,闻也要闻一点,也不能闻的太多。
我们都不用害怕吧,我们一生当中可能连二十个论典都不一定有,我们是不算广闻博学的,也不用害怕,不像阿难那样。但是不管怎么样,自己如果在修行过程当中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果位,特别傲慢的话,那就跟无闻比丘没有什么差别。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佛陀告诉阿难,你们的话,好好地听,我今天为你们细细地分别宣说下面讲到的五十种阴魔。
这些道理,我会细细的给你们讲。
那个时候,阿难非常高兴,阿难现在不用问,佛陀直接说的话,他就很高兴。我看阿难他还是很有感觉的人。
在佛陀面前,他马上起立。
我们有些人的话,在佛陀面前都不一定起来。有些人可能是性格吧,蔫蔫的,好像也没有什么感觉,佛陀出来的话,也不一定怎么样。有好吃东西的时候,他好像比较开心,有点激动。凡是佛法的话,是也可以,不是也可以,好像那种奄奄一息的态度。
但是阿难不是这样的,他没有开悟的时候特别痛苦伤心,佛陀一说传法的时候,太好了,太好了,马上站起来。
这个时候,“并其会中”,与会当中,“同有学者”,跟阿难一样的学者。
阿难当时应该是第三果,然后还有第一果、第二果,跟他一样的同班同学,志同道合的,修行境界差不多的,也有凡夫的,也有一些圣者位。
他们都非常欢喜,向佛陀顶礼,非常恭敬地听受佛陀的慈悲教诲。
下面佛陀就开始正式讲: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佛陀告诉阿难还有其他的大众,你们应该知道,所有的有漏世界有十二类众生。
我们去年,应该在第七品当中,讲了十二类众生,湿生、胎生、卵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总共有十二类众生,前面已经讲过了。
有漏的这十二类众生,从本来的妙明真心,觉悟圆满的心来讲,实际上十方如来跟这些众生没有什么差别。
我们大圆满当中经常讲,普贤王如来的心跟阿鼻地狱众生的心没有什么差别,大圆满最深的地方是这样的。在这里也是这样讲,整个六趣众生,或者十二类众生,或者七趣众生的心跟佛陀的心,从妙明真心上面,或者从本觉妙明上,没有什么差别的。这个在密法当中很可怕的金刚笑声当中提到的,包括《文殊大圆满》当中也是,法王讲真正的直指心性,见解如山王当中也是说,与三世诸佛的心通达无二无别的话,这个就叫做大圆满的见解。
我们《楞严经》当中讲到的,与大圆满当中所讲到的,见解上面的话,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大圆满当中也是再也没办法讲了,只不过方法上稍微直接一点,其他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
虽然是这样的,但是你们这些众生,因为妄想,一直迷乱。这个作为你们的过错也好,因缘也好,出现什么呢?愚痴、爱,这些发生。
我们不是说,普贤王如来他已经认识本面了,而三界众生从本来的清净当中出现迷乱,然后显现迷境,显现迷境的时候,出现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等等。这个时候,众生没有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反而以十二缘起的方式流转在轮回当中,出现愚痴、爱、有,等等这些,发生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一般我们密宗讲《七宝藏》的时候,刚开始讲本基,这个当中如何迷乱,迷乱的时候如何显现这些迷乱,然后器世界和有情世界怎么形成的。
所以我们以后如果学习一些《大幻化网》,密宗里面刚开始的基道果,讲基的时候,其实《楞严经》里面所讲到的有一些道理明白的话,很有帮助的。
刚才已经讲了,有了愚痴和有了爱的这种执着,“生发遍迷”,这样以后产生了遍布的迷惑。
我们《如意宝藏论》里面讲,先出现空、共业,然后就变成水、风,四大形成,然后出现了器世界和有情世界,有情世界是从上面下来的,器世界是下面上来的,这个世界形成的时候,也是会讲这样的迷乱现象。
“故有空性”,这里也是一样的,这种迷乱的显现,实际上有一种空分。
现在有些禅宗的说法,它叫见分、相分。
这个迷乱跟这种空,这个空不是我们平时说的那个空,在这个空间,跟产生迷乱的因缘有一定的搭配。
这样以后,“化迷不息,有世界生”,迷乱的各种因缘交杂在一起,接连不断的出现,然后产生轮回,产生了整个形形色色、万事万物的世界。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这个十方微尘数的国土,不是无漏的,全部是有漏的,都是因为迷乱、顽固的妄想而安立的。
我们的心不清净,而出现了整个迷乱的世界。我们现在的世界,人类的世界也可以讲,还有我们佛教和其他的天体学里面讲的话,有无数无边的银河系世界,这些都是可以包括在这里面。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你应该知道,虚空是生于你的心内。
本来我们认为,虚空当中产生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再产生外面的世界,但这里没有这么说。你要知道,前面讲的,整个世界的空无和虚空是你的心而产生的——众生的心产生外面的虚空。
“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就像是有一朵云点缀在天空当中。
天空是非常广阔无垠的,云朵是很渺小的,就像是这样的,你的心里面出现虚空。
“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如果你的心里面虚空都可以容纳的话,那形形色色的世界怎么会不能容纳在你的心里呢?
以前雨果的《悲惨世间》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他已经证悟了《楞严经》的这种境界。最广阔的就是我们的心,然后是海洋,过了以后是天空。天空都可以容纳在我们的心里面的话,那其他世界有什么容纳不了的?这样一讲的时候,反过来讲,刚开始你想的时候,心里面怎么会是装得下虚空?虚空还能装下世界,这样的话,我的心是不是太大了?确实心是很大的,心广大无边。我们如果学到《华严经》的话,就会知道自己的心真的是非常大的,这个时候就会明白。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如果一个人修行成功了,“发真归元”,他已经明心见性了,返本归元,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本性。
在这个时候,十方世界当中这些空的话,全部都土崩瓦解,都消失了。
“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因为一个人证悟的话,虚空都已经没有了,虚空都已经没有的话,依靠虚空而存在的所有世界的国土,不振动,不消亡的话,才怪呢!肯定会有的,因为整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
佛说,你们这些修禅定、修三摩地的——
这里禅定和三摩地是分开讲的,通过禅定来修三摩地的话,那十方的所有菩萨,还有无漏的这些大罗汉,他们心的本性跟自己的心可以心心相印。这样的话,当下的这种境界,非常的湛然、清净、无垢。
我们有时候也这样讲,在自己修行的过程当中,跟上师和佛菩萨的心无二无别。自己祈祷的时候,诸佛菩萨的心和自己根本上师的心一味一体,通达开悟,豁然大悟,有这个意思。
【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
因为刚才一个人开悟的时候,他与整个诸佛菩萨的境界都一样了。这个时候,所有的魔王、鬼神,还有凡夫天,包括欲天和色天、无色界天的凡夫天,见到他们的天宫无缘无故就开始崩裂,震动。
有一些人开悟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相,出现这样。
包括陆地的,水里面的、虚空当中飞的这些众生,没有一个不惊摄,没有一个不害怕的。
【凡夫昏暗,不觉迁讹。】
如果是凡夫人,发生什么都不知道。
出现一个地震,他可能知道的。我们一般高僧大德圆寂,高僧大德开悟的时候,会出现世界震动这些。但是凡夫人他每天可能柴米油盐方面谈论的比较多一点,除此之外他也不可能会想到更深的道理,他没有什么感觉的。
【彼等咸得,五种神通,惟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
这些获得五通神通的,除了漏尽通以外,因为天人,包括刚才讲的鬼神这些都非常耽着现在的尘劳,他们的世界,他们的宫殿。
“如何令汝,摧裂其处?”你如果让他们的住处发生一些变化的话,怎么能受得了呢?
他们怎么会容易放过你呢,不会的,所以他们开始找你算账。
【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所以他们不能容忍自己的世界有一些变化。所有的这些鬼神、天魔,还有魍魉,妖怪、妖精,当你修三摩定的时候,开始找来,给你进行损害。
所以我们修定的时候,尤其有些人开悟的话,各种鬼神、天魔、阴魔这些对你经常扰乱,尤其你修的比较好一点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是,听一个甚深课的时候,往往都是生病。或者你自己好好闭关修行的时候,往往就出现,这个时候,他们有点受不了,故意对你制造危害。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
他们这些魔众,非常生气、大怒,很不高兴,准备来害你,但是“彼尘劳内”,他们的这种境界,他们的这种妄心,实际上与你的妙觉相比较起来,还是差得很远的。
如果我们真正入于三摩地,有护法神、有上师加持的,还有自己入真定的话,一般的这些世间鬼神、恶魔,他们根本危害不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他们的尘劳,我们真正微妙觉性的境界,实际上是不用费力的,很快就可以把他摧破。
这里有几个比喻,我今天讲第一个比喻。
“如风吹光”,他们的境界跟你比较起来,就像风准备吹走日月的光,那是不可能的。风再大,想吹走太阳的光和月亮的光,是没办法的。所以如果这些鬼神发怒的话,你就住在你的境界当中,不会有害的。
“如刀断水”,刀再锋利,也不可能砍断川流不息的河流。河流用刀来砍是没办法断开的。
“了不相触”,就像是这样的,所以所有的违缘根本不可能接触到你,根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后面的比喻下个礼拜再讲吧。
好,今天《楞严经》讲到这里。
[1] 《入中论》:“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
[2] 《前行广释讲解第40课》:“《佛本行集经》中喻为竹筒中的蜜蜂。就拿蜜蜂的比喻来讲,将蜜蜂关在瓶内,它只能在瓶中飞来飞去,同样,我们无论生于善趣或堕入恶趣,都超不出轮回的范围。”
[3] 《赞戒论浅释》:虽无出离发心所摄戒,然以清净善愿守戒者,将成天女围绕之天子,享受圆满五欲生极喜,
释:本来出离心所摄的一切善根是解脱之因,菩提心所摄的一切善根是成佛之因,但是除了某些圣者高僧大德之外,未精通三藏教典、未被圣者怙主(善知识)摄受之人,暂时虽然于自相续无法守持能解脱有寂二边、彻见三有一切痛苦的出离心及愿将诸众生安置遍知佛果的发清净菩提心所摄的善妙戒律,然而,如果以发清净善愿获得增上生功德之心守持解脱道阶梯的别解脱戒乃至仅仅现在受持斋戒等少分戒律者,则其果报必将转生于天界,在诸多饰品严饰、舒心悦意、美妙庄严的天宫中,变成精通技艺、相貌端严、见而生喜、青春年少的天子,四周围绕诸多妩媚可爱漂亮的天女供养承侍,在自己寿量未尽之前将一直享受不可言表、安乐无比、十分圆满的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妙并且生起极其喜悦之情。如《胜者智慧经》中说:“欲获善趣当持戒。”《别解脱经》中也说:“趋入善趣者,渡河之桥梁。”又《广戒经》云:“虽耳未闻眼未见,持戒之人趋善趣。”但是因为这不能趋至究竟解脱之干地,所以他们仍然需要重新入道。因此我们不应为得善趣安乐的善愿守持戒律,必须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而受持净戒。
[4] 通理法师《指掌疏》卷九:“智度论云。有一比丘。师心自修。无广闻慧。不识诸禅三界地位。修得初禅。便谓初果。乃至四禅。便谓四果。命欲尽时。见中阴相。便生邪见。谤无涅盘。罗汉有生。以是因缘。即堕泥犁狱中。今云无闻比丘。即论中有一比丘。无广闻慧。称为第四禅者。即论中修得初禅。乃至四禅。妄言证圣。即论中便谓初果。乃至四果。天报已毕。即论中命欲尽时。衰相现前。即论中见中阴相。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即论中谤无涅盘。罗汉有生。堕阿鼻狱。即论中以是因缘。堕泥犁中。盖经论一事。而详略异耳。”
[5] 圆瑛法师《楞严讲义》卷九:“点太清里。太清,即指天际,据儒典以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故以太清称之。”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