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16课

 

今天开始讲“以理广破来去”的第五个问题“观察去法之一异而破”,意即观察一去法和异去法而破。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是用观察去者与去法非同时、同时的方法破。下面我们分别用这两种方法解释。

 

辛五(观察去法之一异而破)分二:一、观察一去法而破;二、观察异去法而破。

 

壬一(观察一去法而破):

 

对方认为:既然大家都认为“天授在走路”“说者在说话”“作者在做事”这样的概念成立,那么说“去者在去”会有什么过失呢?

 

但这种说法并不合理,如颂云: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是去,

先无有去法,故无去者去。

 

如果先前用去安立了去者,去者成立之后就不能再用这个去来去,因为只有一个去之故;反之,如果用这个去成立了去法,先前就没有去来安立去者,这样去者就不能成立,故而,也无有所谓的去者去。

 

去者是以去的行为而安立的,比如,一个人因为有去成都的行为,才能叫去成都者。当去者成立之后,他还能不能再用这个去来去呢?不能用。因为整个去的过程只有一个去,以此成立了去者,就没有去来成立去法,因此去者去的说法不合理。

 

反之,如果用这个去成立了去法,去者就会因没有去而无法成立。如果去者不成立,即使有去法也不能去,犹如石女儿不可能去一样,因此说去者去也不成立。

 

以上是用一去法的方式解释,下面用麦彭仁波切“去者与去法非同时产生”的方法破。所谓非同时而破,意即,先有去者,后有去法不合理;先有去法,后有去者也不合理。

 

前两句“因去知去者,不能用是去”意思是,本来应该用去法来安立去者,然而,去法无论在去者之前产生,还是在去者之后产生,都无法安立去者。换言之,去法和去者在非同时产生的情况下,去者不能成立,故而无有所谓的去者去。

 

为什么呢?“先无有去法,故无去者去。”因为,先前若没有去法,去者就不能成立。比如我去成都,按理来讲,要用我去成都的行为来安立我是去成都者,但如果我明天才去,现在去的行为尚未产生,那怎么能安立我为去成都者呢?当然不能。

 

人们一般认为,应该先有去者,然后再有去法,但这种想法并不合理,因为如果去的行为像石女儿一样不存在,怎么会有去者呢?根本不会有。既然没有去者,去者去就不能成立。

 

如果先前有了去法,说有去者也是可以的。但这不可能,因为先有去法,再有去者的现象(没有去者的去法),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找不到。颂词中没有对此进行阐述,但类推即可了知。

 

总而言之,无论先有去法,还是后有去法,去者去都不能成立。也就是说,如果认为去者和去法在不同时间产生,那么无论谁先谁后,都无法真正安立去者,由此去者去就不可能成立。去者去的概念只是世人的一种谬论、一种荒唐说法而已。《中论释》里虽未把科判安立为非同时而破,但在解释的时候含有此意。

 

对于龙猛菩萨的智慧推断,任何人无论怎样观察也不可能推翻。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等很多论典中都赞叹他为“具有殊胜智慧的龙猛菩萨”。他所拥有的是通达万法真相的智慧,这与世间人的智慧完全不同。在这种超胜智慧面前,即使爱因斯坦、牛顿等世间最聪明之人所建立的理论,也难以立足,因为他们都被自己的实执禁锢,丝毫未触及到万法缘起性空的实相。

 

下面用异去法,或者去者和去法同时产生的方法破。

 

壬二(观察异去法而破):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异去,

于一去者中,不得二去故。

 

去者去的说法不合理,因为,如果先前用一个去了知(安立)了去者,去者成立之后,就不能再用另一个异体的去作为去法而去,因为于一个去者当中,不应有二个去——既表明去者的去,又表明去法的去。

 

在一个去的过程中,去者只能有一个去的行为,如果有两个去,就会有两个去者的过失,前面已经分析过,此处就不复述了。

 

以上是用异去法的方法破,下面用麦彭仁波切“去者和去法同时而破”的方法观察:

 

对方辩驳说:如果去法和去者在同一时间产生,就可以用去法来表示去者。比如,一个人正拿着枪,就可以称他为持枪者;正背着包,就可以叫他背包者。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正在去,就可以称他为去者。

 

很多道友可能也会这么想,认为自己去经堂的行为发生时,自己就是去者,去者和去法是同时产生的,所以,去者去应该没有过失。

 

但这种观点不合理,“因去知去者,不能用异去,于一去者中,不得二去故。”虽然要用去法来了知去者,但不能用同时产生的异体之去法来安立去者,因为于一个去者中不能存在二个去之故。也就是说,如果承许去者和去法同时存在,那么安立去法要有一个去的行为,安立去者也要有一个去的行为,这样就会有两个去的过失。

 

可能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去者,自己去的行为就是去法。但这不合理,与前面的推理一模一样:如果有一个去者,还有一个单独的去法,即去者和去法是同时存在并且完全分开的异体,那么除了单独的去法以外,还应有另一个去法来安立去者。如果没有这个去法,此人就不能成为去者。但如果有了这个去法,就会有两个去的行为;如果有两个去的行为,就会有两个去者的过失。

 

希望大家能把这个推理彻底研究明白。讲考时要会详细分析,如果只是在字面上“去者去、去不去”地讲,收获可能不会太大。也不知道你们听没听懂,如果还没懂,课后一定要反复看,直到研究明白为止。如果懂得了第二品的推理,《中论》二十七品的很多推理都很容易明白,否则推证起来就会很困难。

 

总而言之,一去法、异去法,或者说去者和去法非同时、同时产生都不合理。

 

庚二(以理证略说)分二:一、观察是否去者而破;二、观察第三者而破。

 

略说分为两部分:一、观察是去者或不是去者而破;二、观察不是去者,也不是非去者的第三者而破。各用了一个颂词阐释。

 

◎此《中论》科判汇集了各注疏的精华

 

这次使用的《中论》科判,我主要参考了全知果仁巴、宗喀巴大师以及其他一些大德的《中论》注疏,包括最近在新龙拉廓寺找到的一部《中论》讲义,它是由以前一位不太出名的老喇嘛所著,内容比较略。我归纳了所有这些讲义的精华,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安立了这个《中论》科判。

 

科判的有些地方分得较细,这次我想给大家讲得详细一点,因为以后再次宣讲是很困难的。我经常想,在法王如意宝的一生中,有些法只讲过一次,弟子们也仅有一次听闻的机会。在我的一生当中,这部法五六年、七八年之内肯定不会再讲,以后能否再讲也很难说,因为到时我不一定在,你们也不一定在。所以,大家应该珍惜这次听法的机缘。有些地方我会尽量给大家详细分析,当然,因为智慧有限,科判分得或内容讲得不一定很好,但也没办法,自己本来就是这么笨。

 

辛一(观察是否去者而破):

 

决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

不决定去者,亦不用三去。

 

决定成立的去者,不能采用已去、正去和未去三种道路上的去作为去法;不决定的去者,也不能采用已去、正去和未去三种道路上的去作为去法。

 

这是按照麦彭仁波切《中论释》的分析方法解释,即从三时道路方面观察,《佛护论》中也这样观察。宗喀巴大师等有些论师则认为,“三去”是指去者、去法和去业。

 

“决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决定的去者,是指依去法而成立的去者,比如我有去成都的行为,所以我是决定去成都者。这样的去者,不能采用已去、正去或未去三种道路上的去作为去法。或者从去法、去业和去者三方面观察,决定去者不可能去。分析方法前面已经讲过,此处不重复。

 

“不决定去者,亦不用三去”,不决定的去者,即还没有决定去的去者,也不能采用已去、正去或未去三种道路上的去作为去法。或者从去法、去业和去者三方面观察,不决定去者不可能去。

 

辛二(观察第三者而破):

 

去法定不定,去者不用三,

是故去去者,所去处皆无。

 

既决定又不决定的去者,即第三品——定不定二俱的去者,也不能采用已去、正去和未去三种道路上的去作为去法,是故去法、去者、所去之处这三者皆不存在。

 

除了决定和不决定的去者以外,第三品去者——既决定又不决定的去者,在这个世间根本不存在,因此,也不能采用已去、正去或未去三种道路上的去作为去法。既然任何去者都不能在三时道路上去,去法、去者、所去之处就不可能成立。

 

宗喀巴大师将这一颂解释为:既决定又不决定的去者,从去业、去法、去者三方面观察,都不可能去,由此推出去法、去者、所去之处三者皆不成立。这样观察也很合理,因为龙猛菩萨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去者、去法和去业三者都不存在。

 

◎去如影像

 

所谓的去,就如同印章中的印模或明镜中的影像一般,虽然没有真实的本体,却可以依因缘而显现。《华严经》中常用印章和美女照镜来比喻。比如,一个人照镜子时,虽然他的影像会在镜中显现,但在镜子的里里外外无论怎样寻找,也找不到此人的本体。无来无去的道理亦是如此。

 

一会儿下课后,大家也照照镜子,看看无来无去的道理能否通过照镜子而通达。你们可能很开心地想:堪布开许可以照镜子 [ 91 ] 啦。但在照完之后,有些人可能会黯然心伤,觉得自己老了,很难看。因为不愿看到这种无常,也许以后再也不愿照镜子了。(众笑)

 

[ 91 ] 按照别解脱戒戒律要求:僧人不许照镜子、照玻璃等。

 

◎观无常而入空

 

无来无去是诸法的胜义实相,无常是诸法的世俗实相。如果觉得空性很难懂,也可以经常观观自他的无常。

 

昨天我去色达办事,在街上遇到了一位熟人。初见他时,感觉这位老人似曾相识,但却一直想不起来是谁,后来才记起是我二十年前甘孜师范学校的一位同学。他觉得我老得非常厉害,我也觉得他老得都变了样,我们对视了一会儿,谁都说不出话。真的是见到故人的面,更能见到无常啊,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原来也已成了他这般模样。

 

我们短暂的人生一晃就过去了,品味无常的道理有时就像翻阅一本厚厚的经典一样。

 

这次的偶遇,我看到了昔日伙伴外貌的巨大变化,深刻感受到了无常;他看到我相貌的改变,肯定也品尝到了无常的滋味。相信你们很多人在照镜子的时候,也会感叹无常。听说有的人有好几面镜子,可能是在经常观无常吧。(众笑)

 

◎修行的密钥

 

至此,第二品颂词已经全部讲完了。对于本品的真正内涵,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说:这里所观察的来去虽是脚步上的行为,但这只是一种表示,实际要说明,真实义中,一切万法都如虚空一样无来无去。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需要一个观察修的过程:首先,从身体无来无去,可推知外境色等诸法无来无去;然后,从外境诸法无来无去,可了知贪嗔痴等心法无来无去,不断这样观修,最后就会通达万法的本性。无论学大圆满、大手印、大威德还是学其他任何高深法门,这样的观察始终不能离开。

 

堪布阿琼仁波切 [ 92 ] 有一个非常秘密的密法教言:依靠无上密法大圆满即生成就的现象确实存在,但需要具足三个条件:一、要依止具有证悟境界的上师,也就是说,上师要有一定的证悟;二、要有具证量的教言,上师应该传授像龙钦绕降 [ 93 ]、麦彭仁波切等成就者所宣说的具证量之教言;三、弟子要具有把上师视为真佛一般的信心。这样的弟子不像现在有些求密法的人那样,整天看上师的过失,觉得上师今天偏心了、上师今天有嗔心了、上师今天的行为不对……在观过失的同时,还想依靠上师的教言即生成就。他并不是这样,他已真正把上师视为佛陀。当三个条件聚合时,上师简单的一句话可能就会让弟子顿然开悟,但如果弄不好,弟子就会被引入漫无边际的黑暗当中,因为他没有懂得上师的密意,依自己错误的理解而盲修,整天观修这句话,一直在上面浪费时间。所以,每位弟子应该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要求做,即修持无上大圆满的人,应该认真学习中观论典。

 

[ 92 ] 堪布阿琼仁波切:1879年生于绰达尼雅夏地区,是前译宁玛派一位杰出典范与代表人物。根本上师是龙多丹毕宁玛纽西龙多。堪布阿琼对无上密法中的内三续,特别是对位列九乘极顶的光明大圆满的甚深修法,不仅通达无碍,更以自身完美的修证境界在世人面前树立起大圆满行者的光辉形象。他那令人瞩目的成就及由他亲传下来的耳传口诀,在整个藏地都极具影响与声誉。如今仍有许多大圆满的导师经常引用他所开示的殊胜口诀,来为弟子们直指心性本面;而无量有缘众生也因依照他的教言,直取了本初普贤王如来之果位。他的传承体系过去如是,现在及未来仍将不间断地把具信、具缘者度往究竟解脱的自在彼岸。

 

[ 93 ] 龙钦绕降:即无垢光尊者(1308-1363)宁玛派祖师,生于前藏札恰地方。尊者自小就具有信心、悲心和智慧等殊胜功德。尊者七岁时,由父亲传授灌顶及窍诀等,十二岁在桑耶寺桑珠仁钦处出家受沙弥戒,法名慈城罗珠。十四岁开始说法。此后,尊者先后依止数十位上师,闻思修行。在护法神的请求下,尊者来到冈日托嘎,在那时撰写了多本著名的论典,特别是在布马目扎等传承上师的加持下,撰写了包括《布马心滴》《上师心滴》等大圆满著作。尊者一生致力于深入而严格的闻思修、讲著辩等佛行事业,大部分时间里,尊者都在山洞中度过,撰写了著有《龙钦七宝藏》《四心滴》《三大休息》《三自解脱》等佛教书籍二百余种。所传佛法也以无上大圆满为主。藏历第六绕迥水兔(1363)年,尊者在青朴,以法身佛的坐姿,其意融入法界。荼毗时,大地震动三次,人们听到了七声巨响。骨灰中出现五色舍利,显示尊者已证得佛的五身五智。

 

堪布阿琼的意思是,大家应该遵照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先以中观观察为主,因为观察之后,才会对心的整个来龙去脉、本体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的心不存在,并非像自己原来所想的那样。对此有所认识之后,修行境界才不易退转。对于条件不具足、一般根基的人来讲,依靠中观见解观察极为重要!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观去来品》,能对自己的心有所认识。其实这种能观察的智慧只是一种妙用,其本身也不存在。对此,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以比喻 [ 94 ] 说明过:火烧木柴的时候,当木柴焚尽之后,火也会自然熄灭;同样的道理,用智慧观察对境时,当认清所知法不存在之后,能执著的分别念也会灭尽无余,这就是所谓的无显智慧。对于这一真实智慧,在大圆满、大手印中有不同的说法或名称。

 

[ 94 ]《密严庄严经》云:“如焚干薪火,薪无火不存,如是见薪焚,空性火亦灭。”

 

表面上看,这一品只是从去者、去法、道路方面讲了无来无去,意思好像很简单,但深入研究就会知道,它其实已经涉及到了大圆满非常甚深的教义。

 

己二(以教证总结):

 

《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意思是,为什么佛陀称为如来呢?因为佛陀对无来亦无去的道理已经彻底通达。

 

《无言说经》云:“来去无有实,诸法如虚空。”我觉得这个教证特别好,以来去无实有的道理证成了万法皆如虚空一般。何时我们通达了自己的心像虚空一样,此时,各种烦恼、痛苦、争论便会全部息灭于法界之中。

 

《无尽慧经》[ 95 ] 云:“无去无来者,名为圣去来。”

 

《般若波罗蜜经》云:“彼微尘等,亦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以彼去来不可见故。”意思是,微尘及微尘以上的法都没有来去,以此就可了知万法皆不存在。此经亦云:“佛告极勇猛菩萨言:‘善男子,色法去来不可见故,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阴去来不可见者,是名般若波罗蜜。’”

 

[ 95 ]《无尽慧经》:龙树中观的了义和不了义是根据《无尽慧经》为标准来分辨的。讲解性空的是了义,讲解世俗谛的是不了义。并依《无尽慧经》判别凡说一切法无自性的为了义经典。

 

◎总结本品所学

 

希望大家学完本品之后,都能做一个总结,看看自己有了什么收获。比如,通过这次学习,自己是否认识到了心无来无去,犹如虚空;是否意识到在自己的阿赖耶96上种下空性种子,是千百万劫非常难得的机缘;是否通达了万法在名言中,如镜中影像一般幻化的显现不灭,在胜义中,如来去一般无有任何本体,等等。相信应该可以总结出很多条。何时对这些道理真正生起了定解,学习第二品才算有了很大收获。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观去来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