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20课

 

第 20 课

 

上节课我们从因色果色是否互相观待、是否存在两 个方面遮破了因色和果色,但对方仍固执地认为,地水火风四大因色可以产生五根、五境等果色。

 

中观宗反问:如果因色可以产生果色,那么因色 究竟是产生与其自身相同的果,还是与其自身不同的果呢?

 

癸三(观察因色果色是否相同而破):

 

若果似于因,是事则不然。

果若不似因,是事亦不然。

 

若果色与四大种因色完全相同,则不合理。反之,若果色与因色完全不同,也不合理。

 

“若果似于因,是事则不然。”如果五根、五境、无表色十一种果色与它们的因——四大种因色完全相同,则不合理。为什么呢?

 

因为现量不可得之故。颂词中没有讲不合理的原 因,但现量可知,作为因的地水火风四大种因色,与其 果——色法、声音等十一种果色的性相完全不同。地大 坚硬、水大潮湿、火大热性、风大动摇,这些都属于五 境当中的“触境”,与五境中的色境、声境等其他境以 及五根、无表色这些果色的性质截然不同。《显句论》 中说:因色和果色的相同之处,现量不可得。既然现量可见两者并没有相同点,说相同显然不合理。

 

“果若不似因,是事亦不然。”如果十一种果色与四大种因色完全不同,也不合理。为什么?

 

因为,同类因 [ 1 ] (近取因) 和果属于同一类法。既然是同类,必定会有相同之处。比如,稻种和稻芽是同 类,肯定会有相同点,如果像石头和柱子、氆氇和瓶子 一样完全不同,种芽一相续的本体就无法安立,因果关系也无法建立。现在既然因色和果色是一对相随相依的因果——没有因色,就不会有果色;没有果色,也不会有因色,就说明因色和果色必定有相同之处。

 

[ 1 ] 同类因:小乘六因之一。即因和果是同一类法,比如,因是有漏法,果 也是有漏法;因是善法,果也是善法;因是无记法,果也是无记法。这 种因果关系就是因明中经常讲的近取因,也即直接因,比如,火产生火 自己的后刹那。

 

有些论师认为,如果种芽完全不同,就会有麦种生 稻芽,乃至一切生一切的过失。由此可知,因和果并非完全不同。

 

如此一来,说因色果色相同也不行,说不同也不 行,而任何两个法,除了以相同和不同的方式存在以 外,是否还有其他存在方式呢?当然没有,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清楚。既然如此,因色和果色就不可能成立。

 

壬二(以此理类推余蕴):

 

下面以破色蕴的推理遮破其他四蕴。如果色蕴不成 立,其他四蕴同样无法安立,这样五蕴所摄的一切有为 法就不可能存在。《俱舍论》云:十二处不能包含所有 的有为法,但五蕴可以包含一切有为法,十八界的范围更广,可以包含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 [ 2 ]。

 

[ 2 ] 无为法:无因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受阴及想阴,行阴识阴等。

其余一切法,皆同于色阴。

 

以遮破色蕴的方法类推便可了知:受阴(蕴)  以及 想阴、行阴、识阴等其余一切法,皆与色蕴一样无法成立。

 

所谓受蕴,即取受外境而生起的各种心念之蕴聚, 分为快乐、痛苦和等舍(不苦不乐) 三种根本受,以及 苦、乐、忧、喜、舍五种受。想蕴,即对义理、名言等 生起的各种想之蕴聚。行蕴,即除色、受、想、识四蕴 以外的相应行和不相应行的蕴聚。识蕴,即成实之六种

识或唯识之八种识(或九种识)之蕴聚。

 

也就是说,破四蕴等诸法时,可以按前面破色蕴的 方式观察:前面广破色蕴时,是从三个方面观察, 一 、 因色果色是否互相观待;二、因色果色是否存在;三、 因色果色是否相同。下面破受蕴时,可以观察因受和果 受是否观待、是否存在、是否相同……比如,前面“若离于色因,色则不可得”是一个破色蕴的推理。如果破 受蕴,就将其改为“若离于受因,受则不可得”。其他蕴的破法也是如此,文字稍改一下即可。

 

《中论释》中是以“若离于受因(触法) ,受法不 可得;若当离于受,触法不可得”的方式破受蕴。意思是,触是受的因,首先有了接触,然后才有感受,触不具,受也不具;受不具,触也不具。既然两者观待才 有,就不可能具有自性。以此遮破受蕴之后,以此类推

即可遮破其他蕴。

 

最终可知,五蕴等一切有为法皆是假合之法,没有丝毫真实的本体。

 

◎ 蕴执断,轮回息

 

如果我们断除了对五蕴的执著,就已经证悟了人 无我而息灭了轮回。如《中观宝鬘论》云:  “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 有业亦有生。”意思是,众生执五蕴为我,从而产生我执;有了我执,就会造业并流转轮回。由此可知,断除了蕴执也就断除了轮回。

 

◎ 以一法空,而知万法空

 

我们作为大乘行人,首先应通过中观理证破除自  相续中的五蕴执,通达人无我空性之后,以此类推,就 能通达他相续以及一切诸法皆为空性。《中观四百论》云: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月称论师在《四百论大疏》中也说:了知一个洞穴为空,则可推知其他洞穴为空;了知一法是空,则知万法皆空。

 

总之,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以及五蕴以外的其他一切法,包括外道所承许的支、有支等,以及法相 [ 3 ]、事相 [ 4 ] 等等,任何一个在名相 [ 5 ] 上与五蕴不同的有为法,都可以像抉择色蕴一样,从因果是否观待、有果无果、因果之间相同和不同三个方面推断。这样将万法抉择为空性就无有任何困难。

 

[ 3 ] 法相:指任何所知相浮现在心境前时,与其他法截然不同的特点。

[ 4 ] 事相:带有特征性而显现的法。

[ 5 ] 名相:名言和心识互不错乱可以耽著的法。

 

壬三(宣说辩驳之理)分二:一、以空辩论时辩驳对方回答之理;二、解说空性时辩驳对方说过失之理。

 

癸一(以空辩论时辩驳对方回答之理):

 

若人有问者,离空而欲答。

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

 

藏文译本颂词:

 

以空辩论时,若人欲答辩。

是则不成答,俱同所立故。

 

当中观宗以空性理与有实宗辩论时,如果有实宗欲 从“万法实有”的角度答辩,他们所说的都不能成为正确的辩答,因为其能立皆同于所立不成立之故。

 

当中观宗说万法皆空时,有实宗反驳说万法并非空 性,并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比如“万法不空,因为行 蕴或受蕴存在之故”。他们把“万法不空”作为所立,把“行蕴或受蕴存在”作为能立。

 

中观宗运用不共三大应成因之一的能立等同所立不 成之应成因,以破色蕴的方式,类推就可以遮破对方所举的受蕴、行蕴等能立。

 

对方又辩驳说:万法肯定不空(所立) ,如果万法 皆空,成佛就没有什么用了,补特伽罗修道也没有任何必要了(能立)。

 

中观宗驳曰:对于万法名言中的显现,我们并未遮破,可以承许其如梦如幻地存在,但以胜义量抉择时,成佛、修道等一切万法皆为空性,都不能成立,这样回答便可遮破对方的观点。

 

最终,无论有实宗举出何种不空的理由,中观宗都能通过能立等同所立不成之应成理来破。

 

◎ 二颂摄全论

 

本颂和下一颂的词句运用方式基本相同。这一颂 是说,对于有实宗的辩答,用能立等同所立不成之应成 因就能完全破斥;下一颂是说,对于有实宗说空性的过失,用此理也能完全破除,遣除其如山王般的邪见。

 

这两颂涵盖了整部《中论》的内容,在二十七品所 有推理当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因为无论有实宗、唯 物论还是其他任何人,无论举出什么例子来证明万法不 空,他们的能立一经观察,都没有实有的本体,随后中 观宗以能立等同所立不成之应成因,就能将其推翻。

 

譬如,如果认为某法存在,因为色蕴存在之故、眼见为实 之故,有来去之故,或者有生灭之故……我们就用前面 的推理破斥:因为对方立为能立的任何法,在胜义中都不存在,完全等同于所立,因此无法证成万法实有。

 

◎ 识梦,非除梦

 

在本论中,龙猛菩萨并未遮破万法世俗中的显现。

 

为什么不破呢?因为没有必要,也破不了。

 

首先,遮破这些没有任何必要,因为在迷乱的世俗 显现中,开始发菩提心、中间依各种方便法积累资粮、 遣除烦恼障和所知障、最后成佛等都极有必要。对于这 些名言中的解脱法,中观宗不但不会遮破,反而还会着 重建立。比如龙猛菩萨、月称论师等很多中观论师,在 其论典中都会对业因果、前后世、地道等名言法进行安立。

 

再者,这些显现也破不了。就像一个人如果已经着 魔了,在他眼前就会真的出现魔王,这时无论别人怎样说魔王不存在,他也不会相信。

 

因此,对于世俗中的修道、积资净障,以及人们见 到的各种景象、品尝的美味佳肴等一切法,龙猛菩萨都 不会否认。但不破并不意味着它们具有真实的本体,就 像在梦中出现的山河大地等各种景象、苦乐忧喜等各种情绪,好似真实存在,但梦醒之后,  一切都荡然无存。

 

为何说世俗法都如梦境一般无有自性呢?因为无论有实宗举出什么理由,中观宗以离一多因 [ 6 ]、金刚屑因 [ 7 ] 等中观五大因 [ 8 ] 都可以将其遮破。当对方再也举不出任何 能立时,就不得不承认万法皆空,因为在推理时,如果举不出能立,所立就不能成立。比如,有些人认为前世后世不存在。若想建立此观点,就应该举出一个没有任 何妨害的理由,中观术语叫能立。如果举不出能立,就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失败。

 

[ 6 ] 离一多因:是观察一切诸法本体的中观因。如果万法实有,那么其本体 要么是一,要么是多,除了一和多之外没有其他实有的方式,所以通 过离一多即可破对万法的实执。因为“多”是由“一”组成,所以首先 破一, 一破掉后多就不能成立。比如,柱子是由很多微尘组成,微尘分到最小就是极微,此最小微尘是否是实有的“一”呢?通过六尘绕中尘的方式,即让中间的微尘被其他六个相同体积的微尘围绕,然后看中间的微尘有没有趋向于六个方面的接触点,如果有朝东、朝西、朝南、朝 北、朝上、朝下的接触点,就说明中间这个极微还可以再分,并不是所 谓的“一”;如果没有朝向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向,就说明微尘与微尘 之间可以互相进入,这样六尘就变成了一个微尘,根本无法组成色法。 所以最后,所谓实有一体的最小微尘根本不存在,既然一不存在,多也 不可能存在,离开了一和多,就说明此法没有自性。

 

[ 7 ] 金刚屑因:是对一切万法的生做观察,如果万法存在本体,则一定有 生、住、灭,而实有的生只有四种方式——自生、他生、共生、无因  生。如果是自生,就变成了自己生自己,不需要其他法来产生,可以无 穷无尽地生下去,而且只有种子生种子,没办法种子生苗芽,因为种子 和苗芽是他体的缘故,因此自生有诸多过失。如果是他生,比如苗芽的 种子产生苗芽的果,如果二者是他体且又可以生,那么石头也能够产生 苗芽,因为二者也是他体的缘故,但这是无法成立的。或者反过来说, 石头和苗芽不是能生所生的关系——他体的缘故,这样稻种和稻芽也没 办法产生,因为也是他体的缘故,但这根本不合理。如此就可以遮破他 生。破共生类推即可。如果是无因生,则会有恒时产生或恒时不产生的 过失。

 

[ 8 ] 中观五大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离一多因、破四句生因、大缘起因。

 

◎ 修行不能离开定解

 

因明和中观的辩论非常重要。麦彭仁波切说过:辩论可以让自他相续生起远离一切怀疑的定解。如果有了定解,无论闻思修行,还是弘法利生,都会充满信心和力量!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  “我时时刻刻合掌祈请安住在十方的一切修行人‘修行一定不能离开定解’,同时也衷心祝愿你们的定解远离怀疑。如果离开了定解,则实在难以证悟真实义;如果离开了理量,则无法生起定解,这是希求正法的诸位学人该铭刻于心的窍诀。”

 

如果没有生起定解, 一直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 修行就会变得没有方向,甚至还可能因盲修瞎练而误入歧途,比如对于因果和前后世什么情况下存在、什么情况下不存在,不加分辨全部推翻,修行就会变得非常危险!并且,作为一名佛教徒,如果没有生起真正的定解,现在佛教兴盛时,可能很愿意弘扬佛法,而一旦出现像文革那样的灾难,可能就会开始毁谤佛法。到那时,前后世不存在、业因果不存在、中观见是假的等各种邪见,就会从相续中冒出来并不断蔓延。

 

希望大家在闻思中观的过程中,以智慧反反复复观察,直至生起真实定解为止,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何时真正认为佛陀、龙猛菩萨确实拥有通彻世出世间万法的超胜智慧,完全不同于现代科学家和文学家……何时对闻思修的信心才会越来越增上。

 

癸二(解说空性时辩驳对方说过失之理):

 

若人有难问,离空说其过。

是不成难问,俱同于彼疑。

 

藏文译本颂词:

 

解说空性时,若人言其过。

是则不成过,俱同于所立。

 

当中观宗解说空性的时候,如果有人以各种理由 言说空性的过失,其所说都不能成为过失,因为皆不成立,全部等同于所立的缘故。

 

上一颂是说“辩答”,这一颂是说“过失”,推断 方式基本相同。《回诤论》和《六十正理论》中也有类似的辩论,宣说得比较圆满。

当以月称论师为主的中观应成派论师,站在中观的立场抉择万法为空的时候,对方有实宗完全接受不了,于是以各种理由说空性的过失,比如“如果柱子等不存 在,眼睛为何能看见? ”“如果地道不存在,修道还有 何用?”等等,  他们还以《阿含经》[ 9 ] 等小乘经典的教言来举证。

 

[ 9 ] 《阿含经》:阿含意指所传承之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之圣典。阿含 经是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又称阿鋡、阿含暮、阿笈摩等。意译为“法 归”,指此类基本经典为佛陀教说之所持、所归、所聚。佛陀圆寂后,  大迦叶主持了首次结集,会诵了法藏与律藏两部分。法藏记录了佛陀及 弟子们的言教行迹。包含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法藏之分为 4 部或 5 部阿含,估计在阿育王时代(前 3 世纪) 。原始佛典以文字写定是在公 元前 1 世纪。 一般认为阿含经形成与部派分裂同时,所以各部派都有大 同小异的阿含经典。阿含分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两系。

 

可能有些人也会想,如果一切都空了,就不会有讲 者和听者,也不会有所讲的中观,但现量可见,这些都真实存在,所以万法皆空的说法肯定不合理。

 

然而,这些所谓的过失都不能成立。为什么呢?

 

首先,如果认为万法不空,因为眼睛、修道或讲 者等不空的缘故,那么是眼睛等法的色蕴不空、受蕴不 空、行蕴不空,还是因缘等不空呢?观察之后,它们哪 里都不可能不空。因此,对方的能立不成立,与所立完全相同。

 

其次,对方没有分清破的是胜义谛(实相),还是 世俗谛(现象)。虽然万法在胜义中的确为空,但它们在世俗中梦幻般的显现并不灭。而对于名言中善恶、因果等所有显现,中观宗并未遮破。因此对方说的过失并不存在。

 

◎ 空性,让解脱道无阻

 

通达空性非常重要,但现在泰国和斯里兰卡等国家 的小乘行人,仍不承认万法皆空。我在《泰国游记》[ 10 ] 中对辨析空性的问题稍微提了一下,当时讲了华智仁波切《前行》里的一个公案:

 

[ 10 ] 《泰国游记》:由于缺乏大乘了义教法的教化,泰国有许多学者对佛法 中的一些问题,难免抱有疑惑,与他们接触时,我不断发现了他们的这 些疑惑。在越大密时, 一位姓温的学者问:  “我学南传佛教多年,但对 佛法还是半信半疑,因佛教中说人们本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可以有许多  奇妙的神通,我始终觉得这些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你能否为我解开这个 疑团,能否举现代的客观比喻来说明呢? ”这个问题本来并没有多大的 难度,北传、藏传佛教中那些对唯识、中观教义稍有了解的世间学者,  可能对神通、神变的原理会讲得头头是道,毫无疑难。但当地所弘扬的 上座部教法,对这类理论并没有深入透彻的讲解,他们无法了解万法唯 心或说唯习气所现,调伏自心则能随意转物的原理。面对那位温学者的 提问,我只能回答:  “佛教本来并不提倡神通,但在修行人调伏自心的 过程中,有些超越常人的能力会自然显现,并无神异可言。这些能力是 每一个人本来具足的,如果能如法修持,每一个人都可以开发这些潜在 的能力。这好比温先生你在小时候显然没有现在这样的智力,但通过他 人的教育与自己的努力学习,现在开发了这些相对成熟的心智能力,这 一点你应该理解吧。至于为什么每个人本来都有那些不可思议的能力,  这一点在大乘佛法中,有着透彻的阐述,如果温先生有兴趣,可以去学 习唯识、中观的教义 … …

 

曾经有两位秉持十二头陀行 [ 11 ] 的印度比丘来到阿底 峡尊者面前。当尊者宣说人无我时,他们二人满怀欢喜。当讲到法无我时,二人惊恐万分,说道: “太可怕 了,请尊者切莫如此宣讲。”当听到讽诵《心经》之 时,二人双手捂着耳朵。尊者十分伤感地说:  “如果没有以慈悲心、菩提心修炼自心,对甚深法义不起诚信,而仅仅依靠护持一分清净戒律是不能获得任何成就的!”

 

[ 11 ] 十二头陀行:即十二杜多功德,包括持粪扫衣、但持三衣、但持毳衣、 但一座食、次第乞食、不作余食、处阿兰若、常住树下、常露地坐、常 住塚间、长期端坐、随处而坐。如此十二种苦行,佛家用以针对修治贪 著衣食居住,抖擞烦恼之行,名头陀行。

 

现在,汉地有些道场只注重戒律而不重视空性法, 这样只得到了佛陀第一转法轮行为方面的部分法,以此 很难真正通达第二、三转法轮的教义。只学戒律,如果行为上能一直保持清净当然也可以,但若一旦破戒,见解上也就剩不下什么了。但如果有了中观或大圆满的空 性见,即使行为上有一些差错,见解仍然可以保得住。阿底峡尊者当时悲伤的原因也在于此。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总而言之,小乘宗虽然坚持认为万法不空,但所举的理由、所说的过失都不能成立。若他们以业因果不空为由,《中论》下面就会专门阐释业因果如何为空;若以佛陀不空为由,后面就会讲述涅槃 [ 12 ] 为何为空;若以地水火风、生老病死等有为法的法相不空为由,接下来就会宣讲法相空性之理。无论小乘宗举出何种不空的例 子,中观宗都能说出此法为空的理由,最终,对方只能哑口无言,变得毫无辩驳之力。

 

[ 12 ] 涅槃:梵文为 nirvana,属音译,若译意即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 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  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

 

在破斥的过程中,中观宗就像一位智勇双全的勇 士,不拿任何武器就可以与对方交战,当对方用武器攻 击他时,他反手就可以把对方的武器夺过来,转而以此制伏对方。同样,无论有实宗以任何理由进行反驳,最终都将变成破斥他们自己的依据。

 

如同孔雀享用的毒越多,它的身体就会越发显得美 丽一样,外道和有实宗在与中观宗辩论的过程中,提出的过失越多,中观空性见的正确性就会愈发呈现。

 

一般来讲,中观论师很喜欢别人向他们提出辩论, 因为对方举的理由越多,越能突显他们的无碍辩才。但 我们有的道友却很害怕辩论,其实这也说明了自己还没 有真正懂得中观,如果已经完全通达了,那无论多少智 者来到你面前说万法不空,你也不会感到畏惧,因为在 胜义当中,他们所举的任何理由都无法建立;在世俗当中,由于中观宗并没有破显现,所以也无有任何过失。

 

今天的一个作业是希望大家背诵这一颂和前一颂。 我在第一、二品中选了几个很重要的颂词,希望大家能背下来。背诵《中论》的全部颂词,对有些人来说可能稍微有点难,但只背这几个应该没问题的。

 

辛二(以教证总结):

 

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本品的最后引用了很多教证做总结,这些教证都非常好,希望大家能看一下。

 

《楞伽经》曰:  “三有假施设,物无自体故,但于 假设中,妄想作分别。以觉分别时,自体不可得,以无自体故,彼言说亦无。”

 

《胜思维梵天所问经》曰:  “我为世间说诸阴,彼阴为彼世间依,能于彼阴不作依,世间诸法得解脱。世 间如彼虚空相,彼虚空相亦自无,由如是解无所依,世间八法不能染。”

 

《般若波罗蜜经》云:  “佛告极勇猛菩萨言: ‘善 男子,色无起灭故,受想行识亦无起灭,若彼五阴无起 无灭,此是般若波罗蜜。善男子,色离色自性,如是受 想行识离识自性,若色至识诸性离者,此是般若波罗 蜜。善男子,色无自性故,受想行识亦无自性,若色至

识无自性者,是为般若波罗蜜。’”

 

《金刚经》云:  “须菩提,菩萨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果仁巴大师的《正见之光》里引用了《圣虚空等 持经》的教证: “若知一法空性,则知一切法如幻如阳焰,无得无失,虚妄,彼则不久获得菩提。”

 

《心经》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 是……”经中首先讲观音菩萨以甚深智慧照见了五蕴皆空,然后阐释了色蕴为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接着对受想行识四蕴也做了抉择,即与色蕴一样皆为空性。

 

学完本品之后,每个人都应认真思维一下,看看自己对中观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四观五阴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