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22课

 

 

第五品《观六种品》是通过破虚空来破六界。破虚空主要从两方面观察:一、观察事相法相而破;二、观察有实无实而破。在彻底推翻对方“虚空本体存在”的观点之后,以此类推,便可遮破其他五界。

 

下面有些颂词讲了推断的原因,有些没有讲。大家最好把前面讲过的推理和不成立实有的原因记清楚,比如,当提到虚空法相事相存在不合理时,马上就能想起不合理的原因。

 

上节课我们从法相、事相的角度遮破了虚空,今天从有实、无实的角度破。

 

癸二(有实无实不成立)分二:一、有实无实不成立之理;二、分析有实无实者不成立。

 

◎何为有实、无实法

 

学习《俱舍论》和因明时,经常会遇到“有实法”和“无实法”这两个名词。有实法是名言中起功用、有本体的法,比如柱子、瓶子等;无实法是名言中不存在、不起任何功用的法,比如无柱、无瓶、石女的儿子、龟毛、兔角等。

 

子一(有实无实不成立之理):

 

离相可相已,更亦无有物。

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

 

既然虚空远离了法相和事相,就不可能具有有实法的自性。如果没有有实的虚空,又如何会有无实的虚空呢?

 

◎破有实虚空

 

有部宗认为,虚空具有实有的自性。很多人也持这种观点,比如,在因明辩论场里,当一方问虚空是不是有实法时,另一方经常回答:“虚空是有实法,因为它起功用之故。”有些道友可能也会想:虚空老人家特别慈悲地容纳一切,我们才能坐在经堂听法,否则我们连容身之处都没有,无阻碍就是虚空的作用和功德。既然虚空有作用,应该就是有实法。

 

中观宗驳曰:这种观点不合理。“离相可相已,更亦无有物”。任何一法如果没有本体(事相)和独有的特法(法相),就不可能有存在的空间。而前面已经分析过,虚空远离了无阻碍的法相和其本身之事相,既然如此,它就不可能具有有实法的自性。

 

颂词第一句中的“相”指法相,“可相”指事相,第二句中的“有”指有实法。鸠摩罗什大师经常用“有”代替有实法,用“无”代替无实法,有时还会把它们与动词有、无放在一起。如果不懂,理解起来就会有点困难。

 

◎破无实虚空

 

这时有些人又认为,虽然虚空无碍的实有不成立,但虚空无实的自性应该是存在的。这主要是破经部宗的观点,因为经部宗虽然不承认实有的虚空存在,却承许无实的虚空存在。

 

中观宗驳曰:“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如果没有有实的虚空,又怎会有无实的虚空呢?(第一句中第二个“有”指有实的虚空;第二句中“无”指无实的虚空。)

 

所谓无实法,就是遮破有实法的无遮部分,比如,瓶子是有实法,无瓶即是无实法。无实法要观待有实法才能安立,如果瓶子本身不成立,观待瓶子的无瓶怎么可能成立呢?同样,如果虚空实有的自性不存在,它无实的自性是观待何法成立的?完全是子虚乌有。

 

中观宗只驳斥了一句,就令对方哑口无言。对方不是因为特别听话而不反驳,而是因为已实在无力反驳。

 

如果我们站在对方的立场,恐怕也说不出什么。

 

◎把妙理深入自心、广布世间

 

在学习《中论》的过程中,如果真正觉得这些推理非常有道理,就说明中观见已经入到了你心里;如果脑子里迷迷糊糊,觉得大概对吧,则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这种状态不是很好。事实上,中观的每个推理都蕴含着极尖锐的智慧,能穿破重重迷雾,彻底摧毁对方的各种邪见。希望大家能把每天的所学都研究明白。首先自己一定要生起定解,否则,想要破除他人邪见将非常困难。

 

这样殊胜的中观理值得每个人学习。感觉汉地的佛学院如果能开一些中观方面的课,对学修将会非常有利。如果不懂中观空性,对唯识的有些实有观点就会一直耿耿于怀,这样不一定符合释迦牟尼佛的究竟密意。佛陀最究竟的教法一定要用《般若经》来解释,而要诠释《般若经》,如果不依靠中观论典可能比较困难。所以中观法理在整个世间,在有缘的众生面前非常值得弘扬。当然,有些无缘的众生因为固执己见,也不一定能接受。

 

子二(分析有实无实者不成立):

 

对方辩驳说:你们现在正在分析实有和无实的虚空,你们是能观察者,实有和无实的虚空是所观察的对境,既然能观察者你们存在,你们所观察的对境——实有和无实的虚空肯定也存在。否则,能观察和所观察就无法互相观待,这样会有很大过失。

 

但这种观点也不合理,如颂云:

 

有无俱非中,知有无者谁?

 

如果认为了知者存在,那么他是有实法、无实法,或除此之外的第三者——有实无实二俱或有实无实二非中的哪种补特伽罗 [ 19 ]?了知实有或无实虚空的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 19 ] 补特伽罗:(一)又作富特伽罗、弗伽罗、福伽罗。译为人、众生、数取趣、众数者。指轮回转生之主体而言。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乃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即‘我’之异名。或单指人之意而言。

 

颂词第一句中“有”指有实法,“无”指无实法,“俱”指有实无实法二俱,“非”指有实无实法二非。

 

为什么了知者不存在呢?因为,补特伽罗若以有实法的方式存在,他就要具足法相和事相,但前面已经观察过,法相和事相不能成立,因此他实有的自性不能成立;若以无实法的方式存在,他就要观待自身实有的自性,但他实有的自性并不成立,由此无实的自性也不可能成立;而除了实有、无实以外,二者皆非或者二者兼具的情况,在这个世间根本不会有。既然以这四种方式都无法成立,所谓观察者就不可能存在。

 

通过以上分析,就彻底遮破了对方实有或无实虚空存在的说法。

 

癸三(摄义):

 

是故知虚空,非有亦非无,

非相非可相。

 

由此可知,虚空既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既无法相,也无事相。

 

根据前面的观察顺序,将这一颂调整为“是故知虚空,非相非可相,非有亦非无”可能好一点。

 

总而言之,遮破虚空用了两种推理:一、观察事相法相而破;二、观察有实无实而破。虚空有实法的本体是通过法相和事相不存在来破;虚空无实法的本体是通过与它观待的有实法本体不存在来破。遮破的理由都很充分。

 

最后得出结论:由于虚空的事相、法相,以及它有实、无实的自性都不存在,故虚空不能成立。

 

壬二(以此理类推他法):

 

余五同虚空。

 

遮破地、水、火、风、识其余五界的方法,完全等同于破虚空的方法。

 

中观宗首先遮破了六界中的虚空界,破其他五界时,把推理中的“虚空”分别改为地、水、火、风、识即可。

 

比如,如果破“意识”的事相和法相,就把“空相未有时,则无虚空法。若先有虚空,即为是无相”改为“识相未有时,则无意识法。若先有意识,即为是无相”。如果破“意识”的实有或无实自性,就用“离相可相已,更亦无有物。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的推理,把意思通达即可。如果要对“意识”不存在做结论,就把摄义的颂词改为“是故知意识,非有亦非无,非相非可相。”总之,以类推方式就可以遮破识等其他五界。

 

其实不仅六界,一切万法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观察。比如,如果有人认为瓶子、柱子等存在,我们就可以用观察事相法相的方法破斥。本来瓶子等诸法都包括在五蕴、十八界当中,但由于众生的分别念不同,有时还会执著个别法存在,所以可以把它们单独立为所破进行观

察。这样类推,最终就能得出万法皆空的结论。

 

◎中观之空,并非断空

 

对方又反驳道:你们这样什么都不承认,岂不是在宣扬抹杀现实的顺世派主张吗?顺世外道认为,在这个世间,因果、前后世、圣教、道德等根本不存在。

 

中观宗驳曰:我们虽然承许万法皆空,但与顺世派的观点完全不同。

 

关于这个问题,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中说:“遮遣本性有,并非言及本性无。于此虽破实有,然不可执为无实,若言非为黑,未说即为白”。意思是,中观宗在遮遣本性有的同时,并未承许本性无的合理和存在,即并未承许“无”的边——空存在。也就是说,虽然中观宗遮破了万法的“实有”,但并未承许其为“无实有”,就像如果有人说“此物不是黑色”,那他并非承许“此物是白色”。

 

清辩论师是用自续派究竟的观点对此做解释。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的分析主要依靠清辩论师的教言。很多道友现阶段对自续派和应成派的观点不一定能分辨清楚,想要详细了知二派的差别,可能暂时有点困难。

 

顺世外道与中观宗的主要区别在于:顺世外道认为因果、前后世等诸法完全不存在,由此而落入了“无”的边;而中观宗并非如此,他们已经远离了有、无、有无二俱和有无二非的四边,抉择的是究竟离戏的大空性。

 

《三摩地王经》云:“谓有无者即二边,净与不净亦为边,是故舍弃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意思是,有是一个边,无也是一个边,清净的涅槃法与不净的轮回法也都是边,当远离了轮涅所有的边之后,中观智者亦不会住在“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样诸法的中间。

 

麦彭仁波切和绕沙格西在这个教证上辩论了很长时间。对方认为胜义谛是一种单空,麦彭仁波切驳曰:你们的单空见并不究竟,因为虽然有的边已破,但是无的边以及中间尚未破,你们对此如何解释?

 

其实,《三摩地王经》的这个教证意思是说:当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边都被遮破之后,中观真正的离戏大空性才能呈现。如果真正具有了这种离一切边的理证智慧,那么对“离戏”的境界也不会执著,就像如果对苗芽等观察之后不曾见到“有无”,那么对用比量推理所安立的“远离有无”也不应执著。

 

壬三(呵斥劣见):

 

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

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

 

智慧浅薄之人见到诸法时,或者见有相或者见无相,因此不可能见到寂灭一切见的安隐之法。

 

世间一般人因为没有闻思过般若空性法,在见到诸法时,都会认为它们真实存在,但这不合理,已经堕入了常边(有边);而有些修行人则认为,万法的本体是单单一个空性(单空),但这也不合理,如果认为空性就像碗里什么都没有一样,已经堕入了断边(无边)。

 

因为这些人具有边执邪见,所以不可能见到灭除一切边执见的安隐法——真如法性。

 

什么是安隐 [ 20 ] 法(安稳法)呢?即远离一切戏论、不落任何边的万法实相。对于执著有、无等诸边的凡夫而言,不可能真正见到安隐法。

 

[ 20 ] 又作安稳。即安乐而平稳无事之意。若达到不为任何烦恼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稳,犹如涅槃般之寂静无为,五浊不障者,亦称为安稳。此处是指不变的大无为法真如本性。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和其他一些中观辩论书里,经常引用这句颂词提醒修行者。现在有些佛教徒自认为已经通达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但其实并未超出这种劣见范围。麦彭仁波切说:破外道的时候,千万不能认为只有对方才有这种邪见,自己不会有。实际上,我们的相续中也藏有外道的习气种子,一旦因缘成熟,就会产生各种邪见。大家对此一定要注意,否则,虽然表面在破外道,但可能自己已经包括在劣见者当中,成了所破对象,只是自己没意识到而已。

 

辛二(以教证总结):

 

《宝积经》云:“佛告迦叶:‘有者是一边,无者是一边,如是等。彼内地界及外地界皆无二义,诸佛如来实慧证知得成正觉无二一相,所谓无相。’”

 

《思益经》 [ 21 ]:“世间如空相,虚空亦无相,若能如是知,于世得解脱。”意思是,世间的一切都像虚空一样不存在,如果通达了这个道理,凡夫众生就会从世间当中获得解脱。

 

[ 21 ] 本经现存三种汉译本:1.《持心梵天所问经》,竺法护译于太康七年(286);2.《思益梵天所问经》,鸠摩罗什译于弘始四年(402);3.《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菩提流支译于神龟元年(518)。三译本均为同本异译,以鸠摩罗什的本子最为通行。存于各大藏经中。系叙述佛为网明菩萨及思益梵天等诸菩萨,说诸法空寂之理。菩提流支的译本将这一颂译为“世间虚空相,虚空亦无相,菩萨知如是,不染于世间。”

 

《楞伽经》云:“有无俱是边,乃至心所行,彼心行灭已,名为正心灭。”

 

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本品的最后也引用了一些教证来说明。之所以引用教证,是为了说明《观六种品》中所说的道理,并非龙猛菩萨依自己的寻思分别宣讲的,它完全符合释迦牟尼佛的究竟密意。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五观六种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