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33课
在真实义中,作者和作业都不能成立,但在名言当中,它们如梦如幻的显现确实存在。对于这些显现,我们该如何抉择呢?
◎次第抉择法
可以首先抉择一切显现唯心所造,因为名言中所现的一切,都是在心前安立的,这是抉择名言的最好方法,之后再抉择心不成立,由此而推出万法皆空。
在此过程中,第一步需要将万法抉择为心。关于这一点,麦彭仁波切曾说过:名言中所现的外境并不成立,因为外境无非是心的幻现,与心无二无别,绝无离心之外的他体法,这是唯识宗的根本理论。
或许有人不同意此观点,认为柱子等外境离开心也可以独立存在。然而真实情况是,心以外的诸法本体不能成立,因为一切显现都是在明知之识的本体中产生;如果没有心识,柱子就无法在我们面前显现,就像做梦时,因为有了明知的心,梦中的各种景象才能显现。这个教言比较甚深,也非常重要!
第二步是将心抉择为空性。若再进一步观察,所谓的空性也不成立,不空也不成立,空不空二俱、非空非不空双非亦不能成立。最后,就能抉择出离一切戏论的见解,这是以次第的方式抉择。对于出初学者来讲,按次第学修极为重要。
◎直接抉择法
也可以用顿悟的方式抉择,就像应成派的直接所化那样直接抉择空性,不必抉择唯心。也就是说,对于名言中是否由心所造不会加以分析,也不会抉择单空,而是直截了当地抉择万法远离一切戏论。或者像本品这样,以理证来抉择作者和作业不存在,以此推出万法为空。
前面讲“破各自同品”时,中观宗首先立了两个宗:一、决定作者不作决定业;二、非决定作者不作非决定业。上节课分析了第一个立宗,下面分析第二个立宗。
寅二(以否定的方式而破)分四:一、以无因而破;二、无因所导致之过失;三、以无罪福而破;四、无罪福报所导致之过失。
此科判共有四个偈颂,是以前前推后后,很多论师的讲义都这样分析。怎样推呢?第一颂:如果非决定作者可以作非决定作业,那么作者和作业都成了无因生。第二颂:若无因,则无果;若无因果,作者、作业及所用作法三相就不能成立。第三颂:如果没有作业等法,就不会造善恶业;若不造善恶业,就没有善恶果。第四颂:若没有善恶果,就没有涅槃和轮回,这样一来,世出世间都有很大过失。
首先讲第一颂。
卯一(以无因而破):
若定有作者,亦定有作业。
作者及作业,即堕于无因。
藏文译本颂词:
若不定作者,作不定之业,
作业堕无因,作者亦无因。
如果不决定的作者(未成立的作者),可以作不决定之作业(未成立的作业),那么作业就会堕于无因,作者也成了无因。
为什么作者和作业都会堕入无因呢?因为,作者和作业之间互为能观待、所观待,二者都要以对方为因才能成立。从作者角度讲,如果是不决定的作者,他就不可能有作业,因为作业被称为作业的因已经不存在,若此时还有作业,此作业就因不观待作者而成了无因生;从作业角度讲,如果是不决定的作业,它就不可能有作者,因为作者被称为作者的因已经不存在。若此时还有作者,此作者就因不观待作业而成了无因生。
总之,如果对方承许非决定作者可以作非决定作业,作者和作业就都有了无因生的过失,这样根本不合理。承许无因生会有什么过失呢?会有果恒有或恒无,以及因缘勤作无有意义等很多过失。在整个世间,无因之法既无法以现量见到,也无法以比量推知。
万法皆由因缘所生,如释迦牟尼佛在《佛说造塔功德经》中说:“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大智大觉的佛陀在彻见了万法的真相之后,亲口说了这一因缘生的教言。因缘生是万法产生的必然规律。希望大家一定要善加观察昨天和今天的推理,如果没有搞懂,心里就不容易接受。
卯二(无因所导致之过失):
若堕于无因,则无因无果,
无作无作者,无所用作法。
如果堕于无因生,则成了无因无果;如果无因无果,则无有作业、作者,以及作业时所用之作法(资具等)三相。
◎若无因,则无果
如果无作者的作业,或者无作业的作者能够成立,互相都成了无因生;如果互相无因,作者和作业之间就没有了任何关联,但这显然不合理,因为两者之间观待才能成立。
一般来讲,因果有两种:一、互相观待的因果,即一者有另一者也有,一者无另一者也无,比如,左手与右手、这边和那边等等,这是一种假立的因果。二、能生所生的因果,比如种芽之间的因果。
如果无因,所有的因果都不能成立。作者和作业属于观待的因果,如果两者分别堕入无因,那么各自必然无果。能生所生的因果其实也是一种观待关系。比如,能生种子是观待所生苗芽而安立为因的,所生苗芽也是观待能生种子而安立为果的,如果作为因的能生种子不存在,作为果的所生苗芽就不可能有。总之,如果无因,无果的过失就在所难免,所有的因果都不能成立。
◎无因果,则无作业等三相
如果作者和作业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成立,那么作业、作者,以及所用的资具等作法也都不能成立。
比如,陶师制作瓶子的时候,如果作者和作业都堕于无因生,那么两者结合而生的果法——瓶子,以及果法产生的其他因——陶土、轮盘等,也都不能成立(古代是用陶土等材料以及轮盘等工具制作瓶子)。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因果,所作瓶子、作者陶师、所用作的陶泥等,就会因为没有能立而无法成立。如果作业等三相不成立,名言中会有很大过失,谁会这样承认呢?
学因明和中观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讲几次瓶子或柱子。如果把它俩漏了,开大会的主题就没有了(众笑)。一般来讲,柱子对于住处方面不可或缺,瓶子对于饮食方面非常重要。可能因为它俩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经常被拿来举例吧。
关于作业等三相,我们讲三轮体空布施67的时候曾说过,布施时应该把布施者、受施者及所施之物观空。为何这样强调呢?因为,如果造了布施之因,就必然有果,由此作者、作业及所用作法(所施之物)三相也会成立。如果心执著于此,此善法就会成为有漏善根,但若以三轮体空摄持,它就会成为无漏善根68。很多佛经告诉我们要做无相布施的原因即在于此。
[67] 谓布施时,体达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悉本空,则能摧碾执着之相,是名三轮体空。一施空谓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岂有我为能施,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是名施空;二受空谓既体达本无我为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之者,是名受空;三施物空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谓能体达一切皆空,岂有此物而为所施,是名施物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
[68] 关于有漏与无漏的善根,从本体角度而言,胜义所摄的一切善根,是无漏善根;世俗所包含的一切善根是有漏善根。从道的角度来说,加行道和资粮道的一切善根是有漏善根;见道修道的所有善根是无漏善根。就善根本身来说,一切福德资粮是有漏善根;所有智慧资粮是无漏善根。从入定后得的侧面而言,圣者入定是无漏善根;后得的所有善根是有漏善根。从助伴的角度来讲,相似、真实智慧所摄持的一切善根是无漏善根;没有被相似和真实智慧所摄持的所有善根是有漏善根。入定后得无二无别、有寂无二无别的大手印、大圆满、大中观的一切见修行本体是无漏善根;现相是有漏善根。
总之,在名言当中,如果承许无因,就不会有因果;如果无有因果,作业等三相也不能成立。但这根本不合理,会有很大过失。
◎有何过患
如果不承认因果,就不会承认前后世;不承认前后世,就会造各种恶业。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不承认因果,不承认前后世,这是所有见解中最低劣的见解,这种人可能造各种各样的恶业。《涅槃经》69亦云:“不见后世,无恶不作。”
[69] 全称《大般涅槃经》,有大乘小乘之二经,小乘之大般涅槃经三卷,晋法显译;大乘之大般涅槃经,北凉昙无忏译称为北本涅槃。全经分寿命、金刚身、名字功德、如来性、一切大众所问、现病、圣行、梵行、婴儿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师子吼菩萨、迦叶菩萨、憍陈如等13品,主要阐述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一切从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佛教思想。其理论与部派佛教中的大众部义理颇有契合之处,与《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的重要思想也有一致的地方。此经还常常引用《华严经》的某些义理,两者思想相通。
并且,如果承许无因无果,作者、作业以及所用作法就都不能成立了。比如工人修路时,作者工人,作业道路,所用作法工具、水泥等都不能成立;法师讲法时,作者法师、作业听受者、所用作法经论等也不能成立。如果对此一概否认,就会堕入世间一切无作的过失,也与现量相违。
另外,还会有无罪福业、无苦乐果的过失,下面颂词会具体宣说。
卯三(以无罪福而破):
若无作等法,则无有罪福。
罪福等无故,罪福报亦无。
如果名言中没有作业等法(等字包括作者和所用作法),就不会有罪业与福业。如果罪业与福业等不存在,由罪福所生的苦乐果报也不会有。
本颂是承接上文继续推导:如果名言中没有作业等法,整个世间就没有罪业和福业了,因为作业等法是罪福业的能遍70之故。(能遍是指概括众多部分概念的总体,是因明中的一个专业用语。比如,说万法具有无常的能遍,即指每一个法的本体上都具有无常的体性。)如果没有罪福业,其苦乐的果报也不会有。
[70] 能遍:也即外延。概括众多部分概念的总体。如瓶是概括金瓶、陶瓶等一切瓶类的能遍,也即金瓶、陶瓶的总概念。又如“常”,是“非所作性”之能遍,“无常”,是“所作性”之能遍。
从罪业角度讲,如果没有作者和作业,那么世间的造罪者和十不善业等都不会存在,这样恶趣等所有苦果也都成了子虚乌有。从善业角度讲,如果没有作者和作业,那么十善业、四禅八定71等世间福德,以及六度、四摄等出世间资粮都不能成立,如此一来,人天乃至出世间的安乐果报也都不会有。
[71] 四禅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的四禅(一禅、二禅、三禅、四禅),色界天的四禅与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合称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
但这完全不合理,因为世间的善恶因果毫厘不爽,永远不会空耗。正如《百业经》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众生所造的一切善恶业,纵经百劫也不会失坏,因缘聚合时,善恶之果一定会成熟于自身。
对于具有正知正见的人来讲,肯定不会承认善恶业及善恶果不存在。当然,如果对方是顺世外道等不承认因果的宗派,也无法说服他们,因为他们本就认为世间没有什么福德或罪业。
但是,此处的对方主要指小乘有部为主的内道宗派,他们必定不敢这样承认,因为佛在经中明确说过因果存在、善恶果报是由善恶业所生。如《涅槃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恶报应就像影子随着身体一样,跟随着自己不会空耗。《华严经》亦云:“一切诸报皆从业起”,意即一切苦乐报应皆从恶业与善业中发起。
卯四(无罪福报所导致之过失):
若无罪福报,亦无大涅槃。
诸可有所作,皆空无有果。
如果没有罪业和福业的果报(罪福即指善恶),也就没有大涅槃果。而且,一切所作也都成了空耗,没有任何果报。
此颂是承接上一颂继续分析,上一颂讲到,如果作业等不存在,就不会有善恶业和善恶果报。此颂是分析,如果善恶果报不存在,从福果的角度讲,就不会有大涅槃,并且一切所作都成了空耗。
◎从出世间角度讲,不许果报不合理
藏文当中,大涅槃有解脱和涅槃两种含义:解脱指声缘阿罗汉从轮回中获得的暂时解脱72;涅槃指佛陀获得的无上圆满菩提果,即真正的大般涅槃73。
[72] 小乘之涅槃,离分段生死,未脱变易生死,故非圆满之解脱;无身无智,故不具众德;非觉性,故不名般若;非为功德法所依,故不名法身。
[73] 大般涅槃:指大灭度、大圆寂,为佛完全解脱之境地。据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上之说,大者,为法身;灭者,为解脱;度者,为般若,即三德秘藏。
如果解脱、涅槃的果报不存在,出世间的因果规律将全部毁坏。如果这样承许,就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后学者了。颂词前两句主要从出世间因果正见的角度推出对方观点不合理。
◎从世间共称角度讲,不许果报不合理
“诸可有所作,皆空无有果。”而且,一切所作也都成了空耗,无有任何果报。
从世间共称的角度讲,不许罪福果也不合理。如果没有果报,世间一切劳作都将失去意义,这样农民虽然春天辛苦耕种,秋天却毫无收获;牧民虽然每天放牛,却得不到乳汁维持生活;工人虽然天天打工,却赚不到一分钱……谁会这样承认呢?
很多工人挣钱非常辛苦,他们赚钱之后不仅要养家糊口,还要供自己喝酒、抽烟、打麻将。昨天我看到一个工人一直在抽烟,就问他:“你一个月在烟上要花多少钱?”他说:“最少也得78元钱,三条烟。”我们道友每个月的生活费也不过如此,如果像他这样,光是买烟就花完了。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劳作,却把辛苦挣来的很多钱用在抽烟、喝酒等恶业方面,令自己的今生来世感受诸多苦果,真的非常可怜!
这些工人虽然不信佛,却也相信因果,知道自己现在辛苦干活,到了冬天就能攒很多钱回家。如果不承认他们的所作所为,说没有任何果报,他们也不会承认的。
颂词只分析了出世间的善果,没有提及恶果,实际上可以类推:从罪果角度讲,暂时的罪报——人们在世间感受的病苦、贫穷等各种痛苦,以及究竟的罪报——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的痛苦,也都不应有了。
◎为何以胜义世俗结合的方法破
果仁巴大师分析说:以上四个颂词,中观宗是将胜义理与世俗理结合在一起,即不分胜义世俗的方式破斥对方。
为何这样破呢?因为在《中论》第二十四品《观四谛品》里,对方认为,如果一切成空,三宝、四谛也不应该存在了,但这显然不应理。对方给我们发了很多这方面的太过。在本品中对方也认为,如果作者作业不存在,在世俗当中是不应理的。
为了破斥对方这一观点,此处龙猛菩萨采用了不分胜义和世俗,即结合的方式来破:如果作者和作业实有存在,互相就无须观待;如果互不观待,因果就不能成立,由此作者、作业及所用作法就无法安立;如果没有作者等三相,善恶业、善恶果,以及涅槃等都不能成立,这将与世俗因果正见相违。按照对方所承许的观点进行推断之后,对方就哑口无言了。可见,中观宗是完全站在公平的立场上进行推证的。
了知这一点非常关键!如果不明白为什么抉择胜义空性要用世俗业因果的道理来推断,对此产生了很多怀疑,就无法对中观理证生起定解。
◎承许万法为空,并不失坏因果
对方又辩驳说:你们承许万法空性,为何不失坏善恶业及果报呢?
中观宗回答:我们没有这种过失,因为在后得位观待众生的分别心,我们也随顺成立因果,并不会遮破,但在抉择万法究竟实相时,我们不分名言与胜义,遮破一切承许。
至此,“以否定的方式而破”已经宣讲完毕。下面讲“破同品作作者”的第二个科判“破共同同品”。
子二(破共同同品):
所谓共同同品,即作者与作业都是定不定二俱的体相。
作者定不定,不能作二业。
有无相违故,一处则无二。
定不定二俱的作者,不能作定不定二俱的作业。因为有无二者相违的缘故,同一处无法共存此二法。
前面分析过,决定的作者作决定的业、不决定的作者作不决定的业两种情况都不合理。当时是分开破,现在是把定和不定两种作者合在一起,把定和不定两种作业也合在一起,即观察二俱的作者能否作二俱的作业?观察之后也不成立。为什么?
“有无相违故,一处则无二”,因为有无(决定不决定)二者相违,无法在同一处共存。比如,一个人如果是砍柴者,那么非砍柴者在他身上就不能成立;所砍木柴如果是所作业,那么非作业在它上面就不能存在。作者和非作者、作业和非作业完全相违,绝不会在一法上并存,就如阳光与黑暗、水和火无法在一处并存一样。
小乘饮光部74承许这种不可思议的二俱作者作不可思议的二俱作业。但实际上,这样第三品作者和作业的体性无法成立,因此,他们的观点不合理。
[74] 小乘饮光部:音译作迦叶遗部、迦叶维部。又称饮光弟子部、善岁部。乃小乘二十部之一,亦为五部律之一。系佛陀入灭三百年顷,自说一切有部中分裂出者。此部派之祖为迦叶波,乃上古饮光仙人种,故以饮光为姓。据传,上古有一仙人,其身有金光,能饮诸光,令不复现,故称饮光仙人。此部派之教义,类于有部及法藏部,主张一切诸行必灭于刹那之间。谓烦恼未断,业果未熟,即是过去有体;若烦恼已断或业果已熟,过去其体即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