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46课

今天继续宣讲第十三品《观行品》。在这一品中,  小乘宗以无实法或无常法来解释佛陀“诸行皆为虚诳” 的教义,但两种解释都不合理。上节课中观宗遮破了无实为教义,下面要遮破无常为教义。

 

壬二(破无常为教义)分二: 一、说对方之宗;二、破彼宗。癸一(说对方之宗):

 

下面讲述对方观点:

 

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

无性法亦无, 一切法空故。

 

诸法有变异的缘故,可知都没有恒常性。如果中观宗认为无恒常自性的法也不存在,则不合理,因为必须承许一切诸法以我和我所而空,故诸法的自性必须成立。

 

有部宗认为:佛陀说“诸行皆为虚诳”所要表达的 观点,并非中观宗所说的诸法自性空,而是说诸有为法 皆具有“无常迁变性”,即有自性的诸法在自身成立的第二刹那,不可驻留而毁灭。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诸法在本体存在的情况下,  才会有无常变化,而无常迁变又是每个人能现量见到 的,比如,春天的鲜花到了秋天便会凋零,期间经历了 变色、变质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由年轻慢慢变老 … … 一 切诸法都在刹那刹那不断变化。如果诸法连本体都不存 在,就不会有任何改变。所以,  “虚诳妄取”应该解释 为“无常迁变性”,即无有恒常的自性,而非中观宗所认为的无自性。

 

并且,  “无性法亦无, 一切法空故”,如果认为无 恒常自性的法也不存在,肯定不合理,因为必须承许 一 切诸法以我和我所而空。如果诸法的本体都不存在,那 空什么呢?就像石女儿不会有蓝色或白色的情况; 一个 人不存在,他有没有钱的概念就无从谈起一样。所以,诸法的本体必须存在,存在才有空的机会。

 

诸法若无性,云何说婴儿,

乃至于老年,而有种种异?

 

藏文译本颂词:

 

若诸法无性,云何而有异?

 

如果诸法无自性,为何会有变异呢?

 

对方继续说道:再者,如果诸法的体性不存在,如 同虚空的鲜花一般,那么以什么法来成立所谓的“异体 他法”呢?就像柱子如果没有本体,就不可能由原来的 新柱子变成后来的异体他法——旧柱子。 (此处对方所讲 的“异体”,并不是指柱子和瓶子这样的别别他体,而是从一个 相续前后不同来安立的异体,比如,鲜花昨天盛开,今天变枯萎了。)

 

一般人都觉得自己年轻时比较好看,越老会变得越 丑。如果人的本体不存在,那如何解释年轻人会慢慢变 成老年人呢?不仅如此,对于鲜花会渐渐凋零、房屋会 逐渐变旧等一切诸法前后不同的变化,又如何解释呢? 如果诸法无自性,就不应有任何变化,就像虚空中没有鲜花,鲜花的变化也无法安立一样。

 

总之,此处对方认为,万法在自性存在的情况下,其无常性和空性才能成立。否则,建立这两种立论的基础都没有。

 

下面中观宗就要遮破对方这一观点。

 

癸二(破彼宗)分二:一、破无常变异法;二、破空性存在之理。

 

子一(破无常变异法)分二:一、无有自性成立之异法;二、变异不成立。

 

丑一(无有自性成立之异法):

 

若诸法有性,云何而得异?

 

如果诸法有自性,又怎么会有变异呢?

 

中观宗驳曰:诸法若有自性,就会始终如此,怎 么会有变异呢?就像名言中火具有一种独特的本性—— 热性,这种热性始终不会与火两相分离,也不会变成水 的湿润性、风的动摇性。同样,万法的本性如果真实存在,就不可能改变。

 

然而,在名言中诸法都在刹那刹那不断变化,比如,柱子有从新到旧的衰变过程,人有生老病死等等,这种变化正说明了诸法没有独一无二的自性,只是如梦 如幻的假相而已。因为实有的自性永远不会改变;如果有了改变,就说明自性非实有,关键问题就在这里。

 

总之,有部宗认为万法具有自性,因为有无常变异 的缘故;中观宗则与之相反,认为万法无有自性,因为 可以变化之故,如果具有自性,即使如来现世,也无法使其改变。

 

丑二(变异不成立)分二:一、变异不成立之理;二、以比喻说明。

 

寅一(变异不成立之理):

 

是法则无异,异法亦无异。

 

如果诸法没有舍弃本体,则不会有变异;如果诸法舍弃本体而变成了不同的他法,也不会有变异。

 

为什么说诸法若有真实的本体,就不会有任何改变呢?

 

“是法则无异”,  “是法”是指未舍弃自本体的法。 一法如果没有舍弃原来的本体,则不可能变异成另一法。比如,如果一个人的本体真实存在,那么他在具 足自本体,即未舍弃人本体的情况下,不可能变成牦牛 等其他一种无常法,因为人和牦牛在性质上完全相违,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众生身上。

 

“异法亦无异”, “异法”是指舍弃了原本体而演 变成了另一法。这样的异法也不会有变异。为什么呢? 比如,如果一个人舍弃了人的本体,即人的本体现在 一 丝一毫也不存在,如同石女儿一般,这样他是如何转变 成牦牛的呢?根本不可能,如果能转变,那石女儿也能 变成牦牛了。假如这个人已经变成了牦牛,那在牦牛的 本体上就不应再有变异,因为已经成为异体的牦牛之故。

 

总之,诸法无论未舍弃本体,还是已舍弃本体而变 成截然不同的他法,变异都不能成立。既然如此,对方本体存在才能变异的观点就显然不合理。

 

当然,在名言当中,万事万物的无常变化是可以成 立的。比如,人们经常感叹:某人已经老了,与年轻时 判若两人;某人现在已经变坏了,他原来是个好人 … … 对于这些说法,中观宗并不否认,但这些只是未经观察的世俗假象而已,以胜义理观察,诸法的本体丝毫不存在,这样如何变异呢?

 

以上从意义上破了对方观点,推出变异不成立。其 实说“变为异法不成立”可能好理解一点,下面以比喻说明。

 

寅二(以比喻说明)分二:一、壮老之喻;二、乳酪之喻。

 

卯一(壮老之喻):

 

刚才对方认为,通过诸法有无常变化,可以说明诸 法具有自性,但这种说法不合理,下面是以壮老喻来遮破无常,如颂云:

 

如壮不作老,老亦不作老。

 

无有变异之意,就如壮年无有衰老,老年也无有衰老一样。

 

未观察时,每个人都有从少年渐渐步入壮年,之后 慢慢衰老,最后死亡的变化过程。但这些无常变化只是 一种虚幻假象,并不真实存在。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无论壮年,还是老年都没有所谓的衰老(无常变化) 。

 

“如壮不作老”,壮年的时候没有衰老。《显句 论》云:因为老年与壮年在本质上相违,无法并存,老 年人不是壮年人,壮年人不是老年人,所以,在未舍弃壮年本质的情况下,不可能变老。

 

“老亦不作老”,如果舍弃了壮年的自性而变成了 老年人,也无有衰老,因为老年时已无壮年,又从何而老呢?已经衰老而再次衰老无有任何意义。

 

总之,虽然世俗中谁也无法抹平脸上的皱纹,但胜 义观察时,所谓的老并不存在。如果是壮年,就不可能 变老,因为未舍弃壮年的本体如何变老呢?不可能。如 果舍弃了壮年本体而变成老年人,也无法变老,因为既然已经成了老年人,老的本性就无法再变老。

 

◎ 对“老”的不同理解

 

虽然在胜义中所谓的“变老”不能成立,但在名 言中却常有这种说法。以前有位记者采访一位领导时 说:  “别人都说您在五年间老了很多……”领导听后显 得很不高兴,说道:  “不仅是我,五年当中人人都会老的。”世人都很在乎这一点,所以我们以后千万不能对人说“你老了”,否则听者一定会伤心的,最好说“你很年轻啊”,这样他听了就会非常开心。   (众笑)

 

修行人与世间人完全不同,对于世俗中变老等无常 现象,不仅不会生起烦恼,反而会把它们当作一种非常殊胜的修法,以此提高自己的境界。

 

◎   “缘起空性”才是万法的实相

 

通过这一颂我们就能了知,虽然在名言当中,老 死等无常法依缘起而存在没有什么不合理,但在胜义当 中,在法的本体为空性的情况下,无常也是无法安立的。

 

《显句论》中引用了《宝云经》的一个教证: “诸 法不生亦无来,无有灭亡亦无老,此乃人狮子之说, 千百众生证此理。”意思是,万法本来不生不灭,所谓 生老死,都没有真实的本体,此理就是人狮子无等大师 释迦牟尼佛所发的狮吼声,成千上万的众生都已经证悟了此理。

 

大家一定要对佛陀宣说的缘起空性妙法生起信心!

 

很多赞佛文中都说 37 :唯一释迦牟尼佛您,才能真正宣 说缘起空性之理。缘起空性的意义非常甚深,它真正揭示了万法的实相。

 

[37]  如宗喀巴大师的《缘起赞》云:  “尽善尽美怙主您,赢得赞颂方式中, 殊妙稀有堪为最,即是畅演缘起理。言某某法依缘生,彼彼法乃自性 空,较此妙语更稀奇,完美学说何人具?”

 

卯二(乳酪之喻):

 

若是法即异,乳即应是酪。

离乳有何法,而能作于酪?

 

如果说是法即是异法,那么牛奶就应该是酸奶。而离开牛奶又有何法能够变成酸奶呢?

 

“若是法即异,乳即应是酪。”如果在牛奶没有舍 弃原本体的情况下,承认它有变异的过程,那么牛奶的 本体就与酸奶的本体成了无二无别。但这显然不合理, 是牛奶肯定不是酸奶;是酸奶肯定不是牛奶。如果承许 牛奶即是酸奶,则与现量相违,名言中谁都不会这样承认。

 

“离乳有何法,而能作于酪? ”如果认为牛奶在离开本法的情况下,也可以变成异法,那么牛奶以外的所 有他法,比如水、血、脓、百事可乐等,都可以变成酸 奶了。因为它们在变成酸奶之前都舍弃了自己的本体, 皆无本体之故。但谁会这样承认呢?酸奶的因是牛奶,其他法不可能变成酸奶。

 

此喻与壮老喻基本相同,主要从是否舍弃因方面 分析:如果舍弃因而变成了另一法,那么非因的所有法 也都可以变成此法了。比如,青稞种子未舍弃本体时, 能否变成青稞呢?肯定不能,否则农民就没必要种庄稼 了。青稞种子舍弃自本体以后,能否变成青稞呢?也不 能,如果可以变,石头等一切法也都可以变成青稞了, 因为如果青稞种子在舍弃本体之后,即在本体丝毫不存 在的情况下,可以产生青稞,那么任何法在舍弃本体之后,也应该可以产生青稞,但这根本不合理。

 

最后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包括因果在内一切法,虽 然在未观察的迷乱意识前,如阳焰般地存在,但以智慧 宝剑详细抉择时,都会被摧毁无余,本体皆了不可得。 概括成一句话便是,万法在世俗中如梦如幻地存在,在胜义中远离一切边戏。

 

◎ 简单本面,窍诀见之

 

这个道理看似非常简单,全知麦彭仁波切也说: 心的本来面目太简单了,就是因为简单的缘故,自己都 不太相信。他在《文殊大圆满基道果无别发愿文》中亦云:“自心简易难信之秘密,愿以上师窍诀力见之。”

 

不仅密宗,禅宗也有这种说法。道元禅师是日本非 常著名的禅宗祖师,他二十四岁来中国求法,勤修几年 后就开悟了。很多禅宗法门都是他在日本弘扬的。当他 求学结束乘船返回日本时,许多弟子来到岸边迎接他, 他们好奇地问禅师:听说您在中国开悟了,您悟到了什 么境界啊?禅师回答:眼睛是横的、鼻子是竖的,这就 是我开悟的境界。有些弟子听后大失所望,心想:谁不 知道眼睛横着、鼻子竖着?如果证悟了这么简单的道理,您何必千辛万苦到中国求学呢?  … …

 

事实上,开悟的境界确实如禅师所说,万法的真 相本就如此简单。 一切诸法的本来实相是安住的,它如 幻如梦的名言假相也是安住的,只是我们有各种迷乱的因,无法了知而已。

 

我们自宗大圆满,尤其是持明表示传 38 ,有时只是 通过上师们的一些指点、简单的表示,弟子就能完全通 达心的本性。禅宗与此类似,很多禅宗公案里,师父也 是通过简单的指点就能令弟子明心见性。表面上看,上 师好像只是在讲一些日常生活的语言,没有什么特别之 处,屠夫以上的人都能明白,但实际上,如果依此反观 内心,通过这种表示,具缘的弟子就能彻悟、通达万法的本来面目。

 

◎ 世间智,无法企及空性义

 

中观之理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凭借自 己的智慧想真正通达还是非常困难的。正因如此,科学 家、思想家等各个领域的智者,在遇到中观甚深理时, 很难深入研究下去,因为他们的世间智慧根本无法测度空性的甚深奥义。

 

以前我写《智海浪花》39  的时候,采访过一些博士和博士后,从世间角度讲,他们都算知识渊博之人。当 我与他们探讨缘起空性的问题时,有些确实被甚深教义 吸引住了,而有些却不愿深谈下去,认为佛教虽然很殊 胜,但自己不敢深入研究,因为继续下去也无法通达。 的确如此,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点、没有系统闻思佛教经论,想凭自己的智慧直接开悟,是非常困难的。

 

[38]   持明表示传:持明上师不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法,仅仅以身体的表示,  比如直指虚空等,就能使弟子证悟法性,上师的境界全部融入弟子心 中。禅宗的表达方式类似于此。这一传承的上师几乎都在印度,依次 是:嘎绕多吉(喜金刚) ——蒋华西宁(文殊友)——西日桑哈——嘉 纳思扎——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  ——《前行讲解》

 

[39]  《智海浪花》上下二册内容现收录于《没什么放不下》《有什么舍不得》《幸好有烦恼》。

 

子二(破空性存在之理)分二:一、正破;二、除违教之难。

 

丑一(正破):

 

对方认为,空性是轮回的对治,故空性应该存在。 但实际上,空性也不存在,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麦彭仁 波切在很多论典中经常提及。下面就要破斥对方这一观点。

 

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

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如果有不空的法,则应该有空法。而实际上,并没有不空的法,这样从哪里能得到空法呢?

 

对方认为:空性肯定存在,通过观空性可以遣除相 续中的烦恼,最终脱离轮回,它有着不可思议的加持, 其威力相当大。如果空性不存在,那以何法对治烦恼乃 至 轮 回 呢?佛 陀 云:“ 涅 槃乃真 实胜 妙 之 法。”意 思 是,涅槃就是空性法,空性法是最究竟、最甚深之法。 并且,你们中观派天天说观空,如果空性不存在,观空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在对方的观念中,空基和空性是分开安立的,空基 相当于瓶子等有实法,诸有实法上面具有实有的空性。 这有点像格鲁巴有些大德“柱以柱不空,柱子上的实有空”的观点。

 

中观宗驳曰:如果“空性”存在,则其违品 —— 烦恼等以及空基 40(空基指其他的事物,比如烦恼以外的人 等) 也应该存在,因为它们观待而成立。然而,在所知 法中,不空的法一星半点也得不到,因为空性是一切法 的总相,遍于一切别相,即凡是显现、存在的法遍是空 性,没有一法不空。无论中观论师还是任何有实宗论师,纵然遍寻整个世间,也不可能找到一个不空之法。

 

[40]   空基:空性所依,据以论证抉择空性之处,即事物。

 

既然不空之法在世间点滴得不到,那么与之观待 的空法又如何得到呢?比如,世上如果真有一个自性永 远不空的瓶子,依靠此瓶也可以建立其空性,可以说这 是不空的瓶子,那是它的空法。但不空的瓶子丝毫也得 不到,这样怎么会有瓶子的空法呢?又如,空中本没有 花,这样“空中的花鬘非常好看”的说法就不可能成立。

 

《入行论·智慧品》云:  “不依所察事,不取彼无 实。”不依靠所观察的有实法,所依处的违品——无实 法空性也不可能有。可见,对方实有空法存在的说法不能成立。

 

事实上,所谓的空性,只是首先因为存在有的执 著,之后对其进行遮止而已。怎么能认为空性实有,并 将它与空基分开安立呢?根本不合理,因为连所破都不 存在之故,就像通过观察柱子本身都不存在,它上面的空性又怎会存在呢?

 

总之,对方空基和空性分开安立的观点根本不合 理。如果承许瓶子等诸法不空,上面的实有法空,世上 就已经有不空之法了,而这个不空法已经成了空性以外的法了,这样一来,此不空法就无法对治,但这显然不合理。并且,对方也不得不承认有独一无二的空性法存 在,然而,不观待任何法的一个单独空性,在世界上根本找不到。

 

◎ 离四边才是实相

 

现在汉、藏等地的修行人,对空性理解到什么深度 很难说。很多人对空性的理解,已经落到了中观自续派 暂时的观点上。虽然自续派最终的观点与应成派没有什么差别,但它暂时的观点并不究竟。

 

我们讲《中观庄严论》时大家就会明白。自续派认 为万法在胜义中是空性,在名言中自相存在。但这只是 暂时分二谛的安立方式,如果我们的见解只至于此,则 是不合理的,因为空性真实存在的观点不能成立。以前 讲《定解宝灯论》41  时说过很多遍,究竟实相中不可能 存在空性。《中论》和《入中论》最后所抉择的都是远离空、不空、空不空二俱及二非四边的离戏境界。

 

[41]  《定解宝灯论》:柱子本来即清净,所剩不空毫无有,若未遮破柱子 无,说柱非实有何用……若从空性分衡量,无有丝毫不空故 … …

 

昨天听一位道友对别人说:  “你们班现在已经在《入中论》的空性境界中全部空掉了。”如果这个班的 道友真正已经住在空性的境界当中,就会非常清楚,所谓的空也不是实有的。   (众笑)

 

大家需要记住本品宣说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一、不 能执著实有;二、不能执著无实。如此,才能达到远离一切戏论的最高境界 42。

 

◎ 次第抉择很重要

 

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观根本慧论讲记》中讲了汉 地禅师摩诃衍 43 所抉择的一些最究竟的观点:白云遮太 阳,黑云也遮太阳,黄金手铐和铁手铐都是手铐,都是 将人束缚起来而不得自由的东西。同样,执著实有和执 著空性都一样是执著。所以,应该什么都不执著,将 一切都放下来。

 

[42]   如《入行论 · 智慧品》云: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 缘最寂灭。

 

[43]   唐建中二年(781) ,摩诃衍那奉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命赴吐蕃,在拉 萨等地传教,赤松德赞妃没庐氏及贵族妇女 30 余人曾从他受戒,出家 为尼,称所传为“顿悟”法门, 一度影响甚大。这与印度入藏的寂护论 师、莲花生大士、莲花戒论师的学说有所不同。藏王赤松德赞便发起印 僧和汉僧关于渐顿问题的辩论。印僧以莲花戒为代表,汉僧则以摩诃衍 为代表,辩论时间约为 780-782 年。后摩诃衍败北,离开藏地。

 

后来,莲花戒论师破斥了摩诃衍禅师的观点,禅师 的教法最终未能在藏地弘扬。为什么呢?虽然从究竟的 实相讲,禅师的观点符合《金刚经》和《楞伽经》等大 乘了义经典的意趣,被历代高僧大德们所公认,但对初 学者而言,刚开始就什么善法都不行持,甚至连单空尚 未抉择的时候,就要把空执全部破掉,是根本不现实的事情。

 

因此,暂时来讲我们应该先破实有的执著,之后再 破无实的执著,即把空的执著一并去除,如同燧木与燧 垫相互摩擦之后均会焚烧无余一般。这样次第抉择非常重要!

 

◎ 避免“善空恶空,漫布邪见”

 

有些人在听到空性之后,经常会产生废弃因果的想 法:既然万法皆空,那烦恼也是空的,这样就不必对治 了吧。虽然他们口头上说一切皆空,但烦恼所带来的饥 饿却空不了,对吃饭、喝茶、挣钱等事还很执著。他们 只把修善空掉了,造恶却不空。劝他们行持善法,他们 却狡辩说:“一切都是空性的,没必要念咒,好好睡觉就行。”而在造恶业时,贪嗔痴却空不了,全部爆发出来。正如莲花生大士所说:善空恶空,漫布邪见。

 

当然,如果真正证悟了空性境界,所有的善恶确实 没有什么可取舍的,但如果尚未达到这种境界,名言中就一定要谨慎取舍因果。

 

法王如意宝以前说过:如果有人用刀子一块一块割 你的身体,你也没有丝毫痛苦的感受,就像一地菩萨44 那样,说明这时你已经真正证悟了空性。如果虽然知道 万法皆空,但自相续中还有实执,与空性境界并未相合,就仍需谨慎取舍因果。这个问题大家必须注意!

 

[44]   在初地菩萨所修的十度之中,因为只有布施才能彻底远离违品,其余度 还不能远离违品,故从能以增胜的角度说,尔时布施是最为第一的。虽 施身肉仍殷重就是外在的兆相,不现见的智德是内在的体性,比喻上布 施度清净是外在的兆相,无漏智是内在的体性,此内在的智德就像虚空 中飞越的鸟迹一样不可现见,但由其所流露的外相,就可以推知此不能 现见的智德,因为这样的兆相,任何凡夫、小乘声缘都不会具有。于后 后诸度也可用同等的道理类推,这就是菩萨得地的不共兆相。别;但从 能见修行的分明层次安立时,还有更明显、更超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