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57课

上节课以五个颂词宣说了经部宗的观点。经部认 为:种芽之间是一种相续而生的关系,因而远离了常和 断,业果之间也是这样相续而生,因此,没有他宗所说的常断之过。

 

下面有部宗站出来驳斥经部这一观点。按照一般 规律,经部的观点能破有部的观点;唯识的观点能破经 部的观点;中观的观点能破唯识的观点。正如《入行 论·智慧品》云:  “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复因慧 差别,层层更超胜。”而有部论师对经部观点进行驳斥 的情况非常少见,但在特殊情况下也会有,下面这一颂就比较明显。

 

寅二(说有部宗观点)分二:一、对经部观点进行破斥;二、承许不失坏法远离常断过患。

 

卯一(对经部观点进行破斥):

 

若如汝分别,其过则甚多。

是故汝所说,于义则不然。

 

如果像你们所分别的那样,则有很多过失,所以你们的观点与真实道理不符。

 

有部宗驳曰:如果像你们经部宗所认为的,业果是 一种相续,如同种芽相续一样,将不可避免会有无量无 边的过失。 (藏文颂词和《中论释》中说,这样分别有极大和 众多的过患,有“多”和“大”两层含义。) 所以,你们所说的道理不符合实际,于意义上不合理。

 

会有什么过失呢?龙猛菩萨在本颂中没有宣说,但 其他论典中做了解释。《显句论》《般若灯论》和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里做了基本相同的分析:

 

首先,如果经部宗承许因果如同芽种一样,以同类 相续而存在,那么就像从稻种当中只会产生同类果—— 稻子,而不会产生异类果——青稞一样, 一个人的相续 当中只能存在一种心法了。比如,如果一个人最初发了 一个善心,之后此善心就会连续不断地产生善心相续, 直至最后成熟善果。期间由于善心相续一直不断,无记心或恶心就无法生起。同样,如果最初生起了嗔心,由于嗔心相续没有间断或转变的机会,无记心和贪心等也 无法生起;如果认为能生起,那嗔心和贪心等就成了 一 个相续,但这显然不合理。如果认为相续可以间断,就会有相续不存在的过失,但这与对方所许相违。

 

其次,如果业因果是以同类相续而存在,那么一个 有情在六道中将不会再有升堕的变化。为什么呢?因为 六道众生具有不同类别的相续,如果各自都像青稞种子 产生青稞的芽、茎、果等一样,只能产生同类的法,那 么人的分别念永远只能产生人的心相续及果报,而不应 产生天人、饿鬼等其他众生的心相续及果报。如果认为 人的相续可以产生旁生等其他众生的相续,就会有人的 相续因中断而不存在的过失,或者六道众生成为同类相续的过失。

 

总之,如果承许相续是业果成立之因,将会有 千千万万种过失。虽然经部宗试图用相续来建立因果观 点而说明自宗无有常断之过,但实际他们无法自圆其说。

 

卯二(承许不失坏法远离常断过患)分三: 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有部宗遮破经部的观点之后,开始宣讲自宗的不失坏法。

 

辰一(略说):

 

今当复更说,顺业果报义。

诸佛辟支佛,贤圣所称叹。

 

现在应当由我们来进一步宣说真正顺应业成熟而 感果报的意义,这才是诸佛、辟支佛等贤圣所称叹的道理。

 

有部宗认为:依靠不失坏法,业果就能合理安立而 避免堕入常断二边。不失坏法并非世俗人的臆造,而是 诸佛、辟支佛(即缘觉,藏文译本中还讲了声闻) ,以及历 代高僧大德和祖师所异口同声称叹的,并且,佛陀在小乘有部相关经典中也对此讲得非常清楚。

 

在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当中,本颂并非龙猛 菩萨的原颂,而是释文中引用《阿含经》的一个偈颂: “诸佛及缘觉,声闻等所说, 一切诸圣众,所共分别 者。”但《显句论》《青目释》,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果仁巴大师、宗喀巴大师的注疏当中,都认为本颂是《中论》的颂词。

 

我个人认为,这 一 颂应该是《中论》的颂词,龙   猛菩萨可能像前面写颂词“佛能灭有无,如化迦旃延” 时摘录《化迦旃延经》的教证一样,此处也是把《阿含   经》的教证引用在颂词当中。之所以引用,是因为《阿含经》的教证对于声闻缘觉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辰二(广说)分二: 一、以比喻说明不失坏法;二、抉择不失坏法的自性。

 

下面,有部宗用了一个债券的比喻来说明什么是不失坏法。

 

巳一(以比喻说明不失坏法):

 

不失法如券,业如负财物。

 

不失坏法就像借贷所用的债券,业则如所欠的债务。

 

有部宗认为:业之所以像《百业经》90 里所说的那样,历经百劫亦不毁灭,是因为有一种不失坏法。善逝 佛陀及其眷属曾说过:所谓“不失坏业”是指所作的作 业虽然已经消失,但在作者的相续中却产生了“不失坏 法”,它是一种不相应行,依靠不失坏法,就保证了感果。

 

[90]    《百业经》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

 

什么是不相应行呢? 《俱舍论》云:不相应行不 是色法,也不是心法,它是一种实有法,也是一种有 为法。它是五蕴中的行蕴,分为心相应行和心不相应 行两种,其中心相应行 91 是指二十种、三十多种或者 五十一种心所;关于心不相应行 92, 《俱舍论》中大概 分了十四种 93 ,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毗达摩》当中分为 二十四种 94 ,而不失坏法是安立在二十四种不相应行里的一种实法。

 

[91]   心相应行:指一切之心所法。心所法与心王同时起作用,故称心(王) 相应;以其系有为法,故称行。

 

[92]   心不相应行:依小乘说一切有部之义,在色、心及心所之外,另有与心 不相应之实法,其体系有为法,又为五蕴中之行蕴所摄,故称心不相 应行。经部、唯识等则主张不相应行乃于色心之分位所假立者,并非实 法。

 

[93]   小乘俱舍家举出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 生、住、异、灭、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四种不相应行法。

 

[94]   大乘唯识家中,瑜伽师地论卷三举出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  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流 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及不和合等二十四种 不相应行法。

 

为了说明什么是不失坏法,有部宗运用了一个比 喻:不失坏法就如同债券(借条) ,业则如同所欠的财 物,业力成熟就如同收回欠款。比如, 一个人把钱借给 别人时,虽然钱财在他的身上消失了,但对方会给他打 一张借条,以后他凭此借条,就可以收回对方借的钱款以及利息。

 

同理, 一个人造了善恶业之后,虽然业的本体当下 就毁灭了,但毁灭的同时在他的相续中会产生一种不失 坏法。如果没有对治,善恶业还会依此不断增长,增长 率如同利息一样。因为不失坏法存在,所以善恶业并不 会消失,纵然过了几百劫,当因缘成熟时,原来所造的 供佛等善业或杀生等恶业也会无欺感果,并且如同利息一样,还会出现增上果和士用果。

 

当财物归还之后,残存的字据无论是否存在都无所 谓,凭它不可能再一次收回什么财物。同样,异熟果 一 旦成熟,不失坏法无论是否存在都毫无用武之地,绝不可能使异熟果再次成熟。

 

总之,因为业如同所欠的债款,产生之后立刻消失 的缘故,所以不是恒常;而以如同债券的不失坏法,总有一天会将业果连本带利一并收回的缘故,所以不是断灭。

 

◎ 有部经部安立业果的方法并不究竟

 

虽然按照有部不失坏法的观点分析业果也未尝不 可,但若以中观究竟的观点来看,实有的不失坏法在名 言中不可能成立,它只是一种缘起显现而已。同样,经 部所许的相续想真正成立也非常困难,因为若详细观察 种芽之间的关系,就会知道,相续只是一种总相概念而已,并不真实存在。

 

事实上,以中观缘起理来安立业果才是最合理的, 即在名言当中,业果虽无自性,但由于因果缘起不虚的缘故,所作之业一定会成熟。

 

巳二(抉择不失坏法的自性)分五:一、不失坏法 的本体与分类;二、如何断除不失坏法;三、如何生起不失坏法;四、如何灭尽不失坏法;五、归纳分类。

 

午一(不失坏法的本体与分类):

 

此性则无记,分别有四种。

 

不失坏法的本性是无记法,分别来说则有四种。

 

“此性则无记”意思是,不失坏法的本性既非善法,也非恶法,而是一种无记法。为什么呢?

 

因为在断除恶业者与中断善根者两种相续当中都存 在的缘故。如果不失坏法的本性是恶,那断除诸恶业之 后,相续中就不应该再有不失坏法,然而即使断除了诸 恶业,也不能断除不失坏法。比如,阿罗汉虽然断除了 凡夫之业,但在他们身上却能看到凡夫之业的功效,像 目犍连尊者虽已获得了阿罗汉果,但最后仍被外道打得 粉身碎骨。这说明阿罗汉的业力虽已断完,但习气、功 效却以一种不失坏法的方式存在。反之,如果不失坏法 的本性是善,那么在生邪见或中断善根者的相续中就不应该有不失坏法,然而他们的相续中也有。

 

“分别有四种”,有部宗认为,不失坏法分别有四 种: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有漏的不失坏法,以及超 越三界的一种无漏 95  的不失坏法。在圣者的相续当中,有些不失坏法是无漏的。

 

[95]   漏,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 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 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 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

 

“有漏与无漏”是从界的角度划分,从不失坏法自本体的角度讲,它是无记法。所以,不失坏法既不是有 漏业,也不是无漏业,但总的来说,它还是属于有漏的范畴,因为是所断的缘故。

 

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不失 坏法是从属于寂灭道的所断,超离三界者能断除它。但 这可能只是一种说法,否则,刚才所说的阿罗汉虽已超 越了三界,但有部宗也承认其相续中有一种不失坏法。 另一种说法是,不失坏法虽然不是无漏的所断,但却必须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