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64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八品《观我法品》,本品主要宣讲了趋向真如的方便法——断除障碍、趋入无我的空性理。

 

子二(如此遮破之果)分二:一、灭尽我执者不可得;二、灭尽我执而获得解脱。

 

丑一(灭尽我执者不可得):

 

前面中观宗通过一体异体的方式遮破了我和我所,但有实宗并不认同此观点。

 

他们提出:虽然我执和我所执可以不存在,但我和我所应该是存在的,因为现量可见之故。比如,释迦牟尼佛及得地的菩萨虽然我执和我所执已经断除,但他们作为见者仍然存在。如果见者(能见之人)不存在,就无法见到人无我和法无我。既然见者存在,所见的我和我所也应该存在,或者说所见的我和我所的空性也应该存在。

 

得无我智者,是则名实观。

得无我智者,是人为希有。

 

藏文译本颂词:

 

得无我智者,彼等不可得。

无我我所执,见者亦未见。

 

证得无我的智者其本身实不可得,因为,已经断除了我执与我所执的智者,也无法见到有一个“见空性者”。

 

◎见者不可得之因

 

中观宗驳曰:证得无我的智者,其本身了不可得,比如,当菩萨获得一地果位时,此菩萨作为见者能否得到呢?得不到,因为他已经见到了我执和我所执不存在,这样与之观待的见者本身怎么会得到呢?不可能得到。

 

《显句论》中引用教证说:“内法观空性,外法亦观空,何人修空性,彼亦无少许。”意思是,对里面的法要观空,对外面的法也要观空,何人(见者)修此空性,此人亦了不可得。

 

譬如,龙猛菩萨见到人我和法我皆为空性时,他自己本身也了不可得,因为,既然所见的内外之法都不存在,那么与之观待而成立的修空性之补特迦罗(见者),当然也不会有。

 

除了运用观待理以外,也可以用五蕴和我一体他体的推理来观察:首先通过一体异体方式推出我和五蕴不存在。这样一来,现见我执与我所执不存在的瑜伽士,也不可能存在于我与五蕴二者之外,所以也不能以我的自性者而存在,即依我而成立的见者不可能得到。

 

比如,释迦牟尼佛是证悟者,已经彻底断除了我执和我所执,这时他作为见者是否存在呢?不存在,因为见者佛陀其实就是人我,而通过一体异体的方式已经分析过,人我和五蕴除了名言假立以外不可能成立。当然,名言中佛陀作为见者是可以被承许的,不仅如此,所见之法也可以承许存在,但在胜义中,所谓的“见者”则完全得不到。

 

此外,也可以用补特迦罗与无我境界一体异体的方式观察:补特迦罗本身是见者,如果他与所见的无我境界是一体,那么其本身就不可能存在;如果是他体也不合理,因为在不存在的我以外,不可能还有一个补特迦罗能见者。因此,所谓的见者瑜伽士不能成立。

 

◎“不同”让我们领会更深

 

鸠摩罗什大师将本颂最后一句译为“是人为稀有”,但藏文颂词的这一句没有“稀有”之意,《般若灯论》中本颂的译文是:“得无我我所,不见法起灭,无我我所故,彼见亦非见。”最后一句也没有“稀有”的意思。可能译师们采用的不是同一个梵本,否则不应该差异这么大。

 

这次我们学习《中论》,主要学习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一方面因为大师的译作非常具有加持力,另一方面,大师的译本在汉地被广泛流通,大家比较熟悉。以前我讲《金刚经》时,也采用了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

 

其实《中论》藏文译本和清辩论师《般若灯论》中的颂词翻译得也很好,因此我在传讲过程中,会结合藏文译本对颂词的不同之处作出标注,也常会对比《般若灯论》里的颂词,我想后学者这样对照着学,应该会对理解法义有一些帮助。

 

丑二(灭尽我执而获得解脱)分二:一、如何灭尽我执;二、如何获得解脱。

 

寅一(如何灭尽我执):

 

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

诸受即为灭,受灭则身灭。

 

藏文译本颂词:

 

内外我我所,若尽灭无有,

诸取即为灭,取灭则生灭。

 

如果把将内五蕴执为我、将外在诸法执为我所的萨迦耶见灭尽无余,那么诸取也就灭尽了;诸取灭尽,生也就灭尽了。

 

人们执内相续所摄的五蕴为我,执外在蕴界处(器情世界)所摄的法为我所。如果灭尽了我和我所,我执和我所执也会灭尽无余。

 

对我和我所的执著叫做萨迦耶见,也叫坏聚见。

 

以前考《中论》的时候,有位道友不知道什么是萨迦耶见,觉得可能是指萨迦派的见解,只不过中间多了一个“耶”字。(众笑)

 

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萨迦耶见,如果没有萨迦耶见,即断尽了我执和我所执,那么四取(四种轮回因)也就不存在了。

 

四取即欲取、见取、我语取、戒禁取。欲取,是对欲界色声香味等所有欲妙的贪执;见取19,是除了戒禁取见以外的其他四见20,其主要根源是坏聚见(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说:所谓的见取就是萨迦耶见,即坏聚见21);我语取,即依靠内在的身心而说我,是我所执的根源;戒禁取,一般指外道所行持的各种戒律,如牛、狗、鸡等戒。

 

[19] 即执取五见当中除了戒禁取见以外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四见。

 

[20] 五见:又作五染污见、五僻见、五利使。指在根本烦恼中之五种恶见。

(一)萨迦耶见,又称身见、伪身见、坏身见。此乃有部之说;经部则释为虚伪;而唯识宗作‘移转’解。即自执有‘我’之存在,称为‘我见’,而以为此属于我,则称‘我所见’。(二)边执见,又作边见。为偏执于极端一边之见解;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三)邪见,为否定因果道理之见解。(四)见取见,即执着错误之见解以为真实者。(五)戒禁取见,又作戒取见、戒盗见。即视不正确之戒律、禁制等,为可达涅槃之戒行,此种执着即称为戒禁取见。

 

[21] 坏聚见:亦称萨迦耶见,指缘取蕴(色受想行识),将取蕴总体妄计为我,又将取蕴支分妄计为我所,染慧为性,由此生起我见、我所见。其中坏是无常,有别于常有;聚是众多,有别于独一。立此名是为显示取蕴唯是无常生灭、众多聚合之法,在此取蕴之上根本不存在常一之我。

 

如果灭尽了四取,具备三有之相的受生也会随之而灭尽,即众生不会再投生转世,至此,所有生老病死的轮转便已终结。

 

总而言之,每个众生都对我和我所极为执著,而只有断尽了这两种执著,转生之因的四取才会灭尽,轮回才会终结,就像火灭尽之后,烟不会再产生;种子灭尽之后,苗芽不会再生长一样。所以,断除我执和我所执,是灭尽轮回的根本。

 

这一颂非常重要,麦彭仁波切在著论时经常引用。我们刚来学院时,都特别喜欢背教证。大家如果实在不能背诵整部《中论》,最好把这个教证背下来。以前有位道友在辩论的时候特别喜欢引用这个教证,并且每次在说之前,身体都要做一种相应的表示。

 

寅二(如何获得解脱):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

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

 

业和烦恼的灭尽称之为解脱。业和烦恼并非实有,故一旦证入空性,戏论就灭尽了。

 

众生轮回的根本因是业和烦恼,而业和烦恼是由可爱、可憎等非理作意的分别念所引发。这些分别念的来源是什么呢?它们产生于无始以来对能知与所知、能诠与所诠、瓶子与氆氇、男人与女人、可得与不可得等种种戏论相的耽执。

 

◎为何证空才能得解脱

 

如何破除这些戏论分别呢?针对众生对诸法种种相的执著,可以用彻见万法空性的智慧进行破除。也就是说,如果知道了我和我所所摄的一切诸法没有任何自性,不断串习此等空性理,最终证入空性,就会灭尽一切戏论分别,这样业和烦恼就会随之灭尽,这就称之为出离轮回的解脱。

 

打一个比方可以说明此理:因为知道石女的女儿不存在,故不会产生“此人是女人”的戏论分别;既然没有这种分别,就不会萌生“她是清净可人的”等等之类悦意的、自性可得的非理作意;如果没有这些非理作意,就不可能对石女的女儿产生贪执;如果没有贪执之念,就不会有与之接触等行为,也不会由此造业而流转轮回。

 

总而言之,证悟空性才能获得解脱,前一颂所讲的将内外的我、我所、四取、轮回灭尽,也都要通过证悟空性才能获得。

 

为了说明证悟空性的重要性,宗喀巴大师、月称论师和果仁巴大师在其著疏中都引用了《中观四百论》的教证“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教法,归纳起来其实只有两种:一是不害众生的慈悲,二是通达空性的智慧。

 

◎证四边空,才能灭一切戏论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中讲了一些非常甚深的教言,告诉我们,只有证悟了远离四边的空性,才能寂灭一切戏论。论中云:“如果没有破除执相的戏论之边,即使不执著于诸法的成实,却不能遏制对诸法以及诸法之相的执著分别念。因此,虽然在圣者的根本定当中,不存在成实的二现。但如果不分别相的智慧,仅仅是对成实的三轮不分别,则以这样的不分别智慧,虽然对成实没有分别,但因为没有破除无我以及内外器情世间等等的一切万法之相,又怎么能寂灭一切戏论呢?”

 

意思是,无论是空的相,还是有的相,对所有相的执著都应该断除。在圣者根本慧定当中,所有成实的能取分别和所取现相都不存在。但如果认为不分别相的智慧,仅是对成实的三轮不分别,则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

 

因为,仅仅破除了成实的戏论,却没有破除除此之外的无我及无器情万法之相等戏论的缘故。虽然明知无实,却执著于断除成实之相,即认为世间万法如兔角一般不存在,这时虽然有的边已破,但无的边尚未遮破。如果只遮破了一边(一个戏论),就会沉溺在一种无实或单空的戏论当中。

 

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有戏论的所知境,即使他不会耽执其违品,但也不能脱离于戏论。比如,如果认为瓶子是无实,其违品是有实,虽然他不会耽执有实,但因为没有破除有实以外的其他一切戏论,即仍执著于无实,因而不能脱离于戏论。远离所有戏论才是中观正见,如果只破了一个实有边,实际并未寂灭一切戏论。

 

所谓的戏论,包括相之戏论以及成实戏论,这些都是戏论的分支,属于邪慧(分别念)之境。无实与无相有着天壤之别,了知这一点极为关键!远离所有相,即要远离一切有实和无实。无实只是无相的一部分,因而,如果只说无实,其实并未远离所有的边。真正通达中观就会知道,所谓的无实证悟空性,只是证得了无相的一部分,此时虽然有实的边已经远离,但无实的边仍未远离,因此并不究竟。懂得这个道理非常关键!

 

◎远离空边歧途

 

表面上看,抉择无实好似无关紧要,藏传佛教有相当一部分修行人执著无实;净土宗和禅宗的有些修行人也有这种执著,然而这种执著已令他们落入了空边。如果我们没有通达《中观根本慧论》,自相续可能也会住在这种境界上。

 

大家以后不管修禅宗、大手印还是大圆满,对此一定要多加注意。应知道,最究竟的见解需要远离一切戏论,而所有的戏论并非仅指实有或者明清,只离一边并不合理。

 

◎三解脱门之窍诀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中还以窍诀的方式,为我们宣讲了三解脱门:“缘于法的因,即为该法以及该法之相,此相如果能成立为空性,则所谓清净与肮脏的分别妄念,也就成立为不耽执于该法以及该法本体的空性。此空性一旦成立,则无有对该法的取舍之愿,这一要点至关重要。”

 

意思是,观察任何一法时,我们经常说三解脱门——因无相、体空性、果无愿。“因无相”,指任何一法的因应该了达为无相;“体空性”,即它的本体应该了达为空性;“果无愿”,即了达诸法之果为空性,无所愿求。

 

当我们心缘一法时,比如缘瓶子,首先会缘瓶子的相,如果了达了瓶子的相不存在(因无相),那么缘它而产生的各种执著和烦恼,比如,认为瓶子是实有的、干净的或肮脏的、对干净的瓶子生贪心、对不净的瓶子生嗔心等等都不会有(体空性),如果这些执著都没有,那么希求或抛弃瓶子的愿望也就不会有(果无愿)。

 

希望大家能仔细思维这一段。三解脱门对于修行非常重要。不管修任何法,首先,一定要把所执著的相灭掉,此即因无相;如果灭掉了执著相,就会了达自己执著的本体为空性,此即体空性;如果执著的本体为空性,那么希求或抛弃的愿望就不会有,此即果无愿。

 

麦彭仁波切的这些教言非常甚深,对于中观实修者来讲,具有这种见解极为重要!修行大圆满时,这种修法也很关键。有的人自诩证得了最高境界,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实际上,这种慢心还是一种执著、戏论。修行人不仅要远离低劣行为的戏论,将“了不起”的戏论一直耽执于心也不合理。真正远离一切戏论,才能证得最高境界。

 

如果达到了丝毫相之戏论都没有,就称之为《现观庄严论》中所说的“无缘智慧波罗蜜多”“无分别智”或者“离戏”(中观里面也可以有这些名称)。这时从实相角度而言,是没有任何承认与可得的。那些受宗派掣肘而做的破斥、建立、断除与安立等一切行为,因为都是有所承认的,故没有超离一切戏论。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引用过本颂,这部论在抉择中观甚深见时,引用最多的就是《中论》第十八品里的教证。

 

◎关于“解脱”的不同观点

 

关于颂词中所说的“解脱”,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认为,本颂主要是讲大乘的解脱,而佛护论师的《中论》注疏和月称论师的《显句论》则认为,小乘灭尽人我的境界也应属于一种解脱,所以,这里应该是指大小乘共同的解脱。

 

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也认为,此处的解脱,不仅指大乘证悟二无我的空性,也包括了声闻的寂灭,虽然他们落入了一边,但有了边就属于不解脱也不合理;如果这不是解脱,那么除了中观行人以外,就没有其他解脱者了,这样承许会有很大过失。因此,这里所谓的解脱,应该是指大小乘共称的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