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83课
二十三观颠倒品
◎为何观颠倒
颠倒是轮回之因,它主要指贪嗔痴三毒烦恼,也可以指“常乐我净18”四种颠倒,这四种颠倒也是由众生的分别念所引发。有了烦恼就会造业,有了业就会引发生死流转。
[18] (1)凡夫不知自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为对治此四颠倒,而教之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
(2)指如来法身所具有之四德,即:(一)常,谓如来法身其体常住,永远不变不迁。(二)乐,谓如来法身永离众苦,住于涅槃寂灭之大乐。(三)我,谓如来法身自在无碍,为远离有我、无我二妄执之大我。(四)净,谓如来法身离垢无染,湛然清净。
由此对方提出:轮回的相续应该存在,因为轮回的因——烦恼(颠倒)存在的缘故。众生以烦恼而积业,由业而产生了轮回的相续。
但他们这种观点不能成立,在本品中,龙猛菩萨运用了最尖锐的中观理证,抉择出众生贪嗔痴的本体为空,以此证明所谓的轮回并不存在。
无始以来,烦恼给我们带来了无量痛苦。如果现在还没有认识它的本体,在未来漫长的轮回中,它仍将给我们带来无边的苦难。所以,要想出离轮回,认识烦恼的本体为空性至关重要!
己二(破轮回相续之因——观颠倒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庚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破烦恼自性;二、破烦恼之能立。
辛一(破烦恼自性)分二:一、总破三毒;二、别破三毒。
壬一(总破三毒)分四:一、以缘起因而破;二、以无所依因而破;三、以无因之因而破;四、以无所缘因而破。
癸一(以缘起因而破)分二:一、三毒由分别念而起;二、烦恼无有自性。
大家最好能掌握科判,这样颂词的大致内容就会一目了然。
子一(三毒由分别念而起):
从忆想分别,生于贪恚痴,
净不净颠倒,皆从众缘生。
从妄想分别生起了贪嗔痴,而贪嗔痴等烦恼都是依净、不净、颠倒等因缘而生起。
所谓的烦恼并不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追究其原由,则不外乎妄想分别,可以说,妄想分别是一切三毒烦恼的罪魁祸首。首先,我们认识一下烦恼。
◎烦恼的分类
佛经常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根本烦恼有六种:贪、嗔、痴、慢、疑、见,其中“见”又分为五种19,这样根本烦恼就有十种;而随眠烦恼有二十种20。若再细分,则有四十六个心所21或者五十一个心所22。
[19] 五见:(1)萨迦耶见,又叫有身见、伪身见、坏聚见、身见。此乃有部之说;经部则释为虚伪;而唯识宗作“移转”解,即自执有我之存在,称为我见,而以为此属于我,则称我所见。(2)边执见,又作边见。为偏执于极端一边之见解;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3)邪见,为否定因果道理之见解。(4)见取见,即执着错误之见解以为真实者。(5)戒禁取见,又作戒取见、戒盗见。即视不正确之戒律、禁制等,为可达涅槃之戒行,此种执着即称为戒禁取见。
[20] 二十种随烦恼:(1)小随烦恼(十个):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是指与小分之染污心相应而各别现起之烦恼;(2)中随烦恼(两个):无惭,无愧,此二者乃遍一切不善心而俱起,其行位之宽狭在大随与小随之间,故称为中随烦恼;(3)大随烦恼(八个):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此八种烦恼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因为这些烦恼的性质沉重,故名大随烦恼。
[21] 《俱舍论》中讲了四十六种心所:(1)遍大地法十:受、想、思、欲、触、智慧、忆念、作意、胜解、等持;(2)大善地法十:信心、不放逸、轻安、舍心、知惭、有愧、无贪、无嗔、无害、精进;(3)大烦恼地法六: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4)不善地法二:无惭、无愧;(5)小烦恼地法十:怒、恨、谄、嫉妒、恼、覆、吝、诳、骄、害;(6)不决定心所八:寻、伺、后悔、睡眠、嗔怒、贪、我慢、怀疑。
[22] 《大乘阿毗达磨》中讲到五十一心所,分为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等六类:(1)遍行心所:指于一切心、一切性、一切时、一切地、一切识相应俱生起之心所,即触、作意、受、想、思等五种心所;(2)别境心所,指于一切性、一切地得起,于境有起有不起之心所,即欲、胜解、念、定、慧等五种心所;(3)善心所,指其性善,唯起于善心品之心所,即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种心所;(4)烦恼心所,指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心所;(5)随烦恼心所,指随从根本烦恼而起之心所,即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等二十种心所;(6)不定心所,指不入于前五位之心所,即悔、眠、寻、伺等四种心所。
烦恼种类非常多。但所有烦恼都可以包括在贪、嗔、痴、慢、疑五毒当中,而五毒又可归摄在贪嗔痴三毒当中。也可以说,贪嗔痴三毒是所有烦恼的根本。这是被大小乘所公认的。
◎烦恼是恶业之因
贪嗔痴三毒是一切恶业之因,正如《中观宝鬘论》云:“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意思是,贪嗔痴以及依贪嗔痴所引发的身口意之业,都是不善业,而无贪嗔痴,以及无贪嗔痴所产生的业,全部是善业。
◎烦恼的来源
贪嗔痴的来源是什么样呢?贪嗔痴都是从分别妄念而起,而分别妄念是依对境而起。比如,一个人首先看到了一张桌子,之后觉得它不管颜色、形状等都非常好,当起了这种悦意分别念以后,想据为己有的贪心就生起了。
生嗔心也是如此,当他见到一个人时,如果觉得此人特别恶劣,品行不端,心里有了这种不悦意的分别念之后,就对他起了嗔心。
生起痴心是因为相续当中具有无明,即不了知诸法的真相,故缘于对境产生了颠倒分别。关于痴心如何由忆想分别中产生,《显句论》中云:“世尊在讲缘起中说:‘诸比丘,无明有因有基有缘。诸比丘,无明之因为何?非理作意,如是有污浊作意由痴心中生。’所以,贪嗔痴等烦恼是由无明与忆想分别中产生。”《缘起经》23云:“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比如,柱子本是刹那刹那无常,而人们没有认识这一点,反而把它执为常有;人身本来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构成,但人们没有认清这一点,反而认为人身非常清净可爱,由此而产生了痴心。
[23] 《缘起经》云:“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于内无知,于外无知,于内外无知,于业无知,于异熟无知,于业异熟无知。于佛无知于法无知于僧无知。于苦无知于集无知于灭无知于道无知。于因无知于果无知。于因已生诸法无知。于善无知于不善无知。于有罪无知于无罪无知。于应修习无知于不应修习无知。于下劣无知于上妙无知。于黑无知于白无知。于有异分无知。于缘已生或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如是于彼彼处如实无知。无见无现观。愚痴无明黑闇。是谓无明。”
其实,从本质上讲,无明遍于所有烦恼,即贪嗔痴当中都有因无明而颠倒执取的成分。如《中观四百论》云:“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三毒烦恼都是因为没有认清外境的本来面目而引发。
本来外境上没有净不净,但分别妄念却赋予了对境各种相,然后对清净、悦意、可爱的对境生起贪心;对不清净、不可爱、丑恶的对境生起嗔恨心;对真相不了知,以自己的无明颠倒执著而生起了痴心。
《俱舍论》云:“诸烦恼起,起由几因缘?颂曰:由未断随眠、及随应境现,非理作意起。”其中,非理作意是贪嗔痴产生的主因,比如,依对境产生了清净可爱的分别妄念,就产生了贪欲;依对境产生了肮脏可恶的分别妄念,就产生了嗔恚;依对境产生了颠倒的分别妄念,则产生了愚痴。若没有非理作意,贪嗔痴就不可能生起。
◎外境非烦恼产生的主因
有些讲义解释的时候,直接说清净、不清净、颠倒的外境,但我感觉与分别念结合起来分析可能比较好。比如,一个人觉得某物非常可爱,由此生了贪心,但另一个人不一定觉得它可爱,可能反而觉得不可爱,生了嗔心。
对于同一个外境,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比如同一根柱子,100个人看可能有100种感受:有的人认为它是常有的,由此生起了痴心;有的人觉得它特别好看实用,心想自己屋里也有一根该多好啊,由此生起贪心;有的人觉得它挡了自己的视线,特别讨厌,生起嗔恨心……所以,单从外境上讲清净、不清净等可能比较困难。
总之,通过这一颂我们应该明白,贪嗔痴虽然未经观察时显得非常可怕,但详细观察之后,它们都是依靠对境和非理作意等因缘产生的。既然由因缘所生,本体就不可能成立,下面宣讲这个道理。
子二(烦恼无有自性):
若因净不净,颠倒生三毒。
三毒即无性,故烦恼无实。
若依对境产生了清净、不清净、颠倒的三种非理作意,由此产生了贪嗔痴三毒,那么三毒即无有自性,故一切烦恼无实。
藏文译本说的是“可爱、不可爱、颠倒”三种妄念分别,这与《七十空性论》所说的“爱非爱颠倒,缘生贪嗔痴,是故贪嗔痴,非由自性有”意思比较相同。
◎烦恼是缘起,缘起则无实
众生缘于对境产生了悦意、不悦意、颠倒的三种非理作意,以这三种妄念分别作为因,便产生了贪嗔痴三毒烦恼。既然三毒是依靠外境和非理作意等因缘产生,其本体就不可能实有。
关于此理,在第一品《观因缘品》24、第二十品《观因果品》25中都宣讲过,凡是因缘和合所生之法,本体不可能实有、不可能以自性存在、不可能不被摧毁,这一点大家应该非常清楚了。《显句论》亦云:凡因缘所生之法,本体不可能实有。(把这一颂与上一颂结合起来分析,对认识烦恼的本体会有很大帮助。)
[24] 《观因缘品》云:“故缘非自性,非缘性成果,非有中无果,非缘岂成缘?”缘无有自性,故不能生果,缘和果也无法成立他体;非缘自性成立且能生果的情况更不会有,因为如果缘中都没有他体的果,非缘岂能成为缘而有他体的果呢?
[25] 《观因果品》云:“若从众因缘,而有和合法。和合自不生,云何能生果?”如果说众缘聚合而有和合法,但和合法的自体都不生,又怎么能从和合中产生果法呢?《观三相品》云:“若法众缘生,即是寂灭性。”
◎断了烦恼,即断了轮回
既然三毒烦恼与石女的儿子一样没有丝毫自性,我们为何还要执著它们呢?当然不应执著。如果断了烦恼,我们就能出离轮回继而获得佛果,如《七十空性论》最后一颂说:“了知此缘起,遮遣恶见网,断除贪嗔痴,趋无染涅槃。”意思是,如果通达了诸法皆是缘起生的道理,就能遮破所有的恶见网、断掉一切贪嗔痴,最后趋入清净的涅槃。
平时大家生起烦恼时,应该经常观一下它们的本性,比如,生起嗔心时,看看它是依何对境、依何因缘产生的,观察之后就会明白,自己的嗔心只不过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而因缘和合的法皆无自性。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执著于此呢?如果经常这样思维,烦恼就会逐渐逐渐减少。
◎抉择烦恼方面显密之异同
关于如何抉择烦恼,显宗和密宗各有不同的教言。显宗《般若经》云:“以贪清净故,色法亦清净”。这里所说的清净,是指贪心的本体为空,故对此不应有实执。这与密法不完全相同,密法所说的清净,是说在名言中烦恼与五佛无二无别,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显宗一般是通过中观推理,抉择出烦恼的本体无有自性,而密宗则是依靠续部和传承上师们的教言和指点,认识烦恼的本性,直接将烦恼抉择为五佛或五智。
癸二(以无所依因而破)分二:一、以无所依之我而破;二、以无所依之心而破。
子一(以无所依之我而破):
“能依”是指烦恼,“所依”是指人我。此处是以遮破所依人我的方式来遮破烦恼。
我法有与无,是事终不成。
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
人我自性的有与无都不能成立,既然没有人我,诸烦恼的有与无也不能成立。
◎人我是烦恼成立之基
人们平时在说话、做事等过程中经常会产生烦恼,并由此认为,这些是我的烦恼,我起了贪心……如果这些烦恼真实存在,那么其前提就是,我必须成立。如果我不存在,烦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破了人我,烦恼自然瓦解
所谓的我,到底存不存在呢?实际上,人我自性的有与无,都不能以本性而成立。关于此理,在第十八品《观我法品》等诸品中,通过五相、七相等很多推理都已观察过,以很多教证也论证过。
既然所依之我不成立,如同虚空一般,那么依我而有的烦恼是如何成立的呢?当然不能成立,就如瓶子不存在,瓶中的水也不会存在;山不存在,山中的狮子也不会有;马不存在,骑马者也不能成立一样。《般若灯论》云:“譬如石女不生子。何得说言子色白黑耶。”
反之,烦恼不成立,烦恼者也不能成立。在第六品《观染染者品》26、第十六品《观缚解品》27中都详细宣讲过烦恼和我之间的关系。
[26] 如《观染染者品》云:“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烦恼和烦恼者同时成立不合理,非同时(前后)成立也不合理。由此推出,烦恼和烦恼者都不成立。
[27] 如《观解缚品》云:“诸行生灭相,不缚亦不解;众生如先说,不缚亦不解。”五蕴是刹那生灭的体相,没有束缚也没有解脱;人我众生也是如此,没有束缚也没有解脱。
由此可见,虽然在人们的想象中,认为“我起了烦恼、我被烦恼折磨……”,但这只是未经观察,与事实完全不符的说法而已,实际上,所谓的我和烦恼都不能成立。
◎闻思不离修行
我们作为修行人,首先要通过闻思了知,我到底存不存在、我六根的对境真不真实、烦恼的本质是什么、所有的执著是对是错……当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就要想办法对治。如果不实际修行,就像根登群佩大师所说:以理观察时,我确实不存在,但当自己的手接触小小的针尖时,我又似乎真实存在了。
实际上,把这些道理真正融入修行、融入日常生活,并不像口头说说那样容易。大家平时一定要经常串习,如果没有修炼,烦恼生起的当下很难对治。如果经常思维串习,执著与痛苦一定会逐渐减少的。这样的学修过程非常重要!
下面一颂主要宣讲能依烦恼的本体不成立。
谁有此烦恼,是即为不成。
若离是而有,烦恼则无属。
藏文译本颂词:
谁有此烦恼,是即为不成。
若无有所依,烦恼亦不成。
具有烦恼的众生是不成立的,如果没有所依人我,能依烦恼的本体也不能成立。
人们平时经常生起烦恼,当时会觉得烦恼真真切切存在,虽然名言中确有这样如梦如幻的现象,但在胜义中,烦恼的本体了不可得。为什么呢?
◎无依何处生
因为烦恼以人我为依靠处,而通过前面观察,所依人我并不成立。所谓的我,只是人们的增益分别,只是一种假名,与石女的儿子没有任何差别。即使成千上万个智者来观察,都找不出建立我的真正理由。不仅人类不存在,六道一切众生都了不可得。
如果我不存在,那烦恼的本体依靠什么成立呢?不可能成立,因为烦恼和我是能依所依、或者说能观待所观待的关系,既然所依人我丝毫不存在,能依烦恼也绝不会有一星半点存在的可能。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和《显句论》运用了相同的比喻来说明:烦恼如同墙上的花纹一样,是依靠所依才能成立的。但具有这种烦恼的人我或者众生,是无论如何都不可成立的。
◎通达无我是关键
如果真正通达了无我之理,对于名言中各种虚幻的显现,就不会再生任何希求、欣乐之心;对于胜义中无我之理,也不会像声闻那样产生怖畏之心。正如《中观四百论》云:“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
所以,大家一定要先对无我之理生起定解,之后不断串习,修炼到一定时候,烦恼就会自然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