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95课
在本品开头有实宗提出,如果承许万法为空,就会有无有四谛、有境智慧、八果、三宝、因果、世间名言六大太过。针对对方这些发难,中观宗一一进行了驳斥。现在正在宣讲“广说回遮他宗之过”中的“无有四谛之过”。
“无有四谛之过”的科判和颂词,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如果有实宗承认一切万法不空,则具有无有四谛的过失,这是从直接回遮对方观点的角度理解;二、中观宗承许万法为空,不会有“无有四谛”的过失,这是从间接角度理解。
上节课讲完了“无有四谛之过”的第一部分“无有外境四谛之过”,今天学习第二部分“无有有境智慧之过”。
丑二(无有有境智慧之过)分二:一、无见苦谛之过;二、无其余三谛有境智慧与四果之过。
科判意思是,如果对方承许万法实有,就会有“无有有境智慧”的过失,或者说,中观派承许万法为空,不会有“无有有境智慧”的过失。当然,从回遮对方太过的角度,第一种理解可能好一点。
寅一(无见苦谛之过):
若苦定有性,先来所不见。
于今云何见?其性不异故。
如果苦谛决定有自性,那么它先前不为有境智慧所见,于现在又如何见呢?也不能见,因为苦的本性不变异的缘故。
前面讲过,要想出离轮回,必须先认识苦谛,然后为断除集谛而修持道谛,最后就会现前灭谛。因此,首先一定要认识苦谛,但如果按照有实宗万法实有的观点,承许苦谛有实质性的本体,那么就像以前从没见过苦谛一样,如今也无法重新认识它。为什么呢?
◎苦性不变异,故无法见
“其性不异故”,如果痛苦无有本体,通过各种方法了解、认识其本性则是合理的,但如果痛苦实有,其本性就会始终安住于自性而不能迁变,以前如何,现今亦如何,这样一来,与其观待的有境智慧也不会有任何变化,即以前没有认识痛苦的本性,现今也不可能重新观待因缘而现见苦谛之本性。
比如,大小乘都认为,资粮道和加行道没有真正现见苦谛,见道时方认识痛苦的本体。按照《俱舍论》的观点,见道时缘三界依次会生起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此时就是现见苦谛。但这种现见苦谛只有在苦谛无自性的基础上才能成立,如果苦谛不空,本体实有,那么在资粮道、加行道时未见苦谛,见道、修道时又如何能见呢?也不应见。因为,既然对境苦谛的本体不曾变异,即无任何改变,与其观待的有境智慧又怎么会有不见和见的变化呢?也不应该有。前面再三讲过,万法因为无实有本体,才会有所谓的缘起或者说改变,也即从以前对苦谛的不认识变为现在认识;如果万法实有,则不会有任何变化。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过一个公案:难陀刚出家时没有出离心,世尊以威力把他带到天界、地狱之后,他才生起了视整个三界犹如火宅的真实出离心。正因为痛苦无自性,他才有从先前不认识轮回痛苦,到后来认识痛苦的变化;如果苦谛不空,那么难陀后来也应像最初一样无有出离心了。
《显句论》云:“假设认为:先前苦已成立,是没有了知的自性,后来才了知通达。那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难道不是自性已安住了吗?自性是什么?它就是在世间中真实存在,如火的热性一样不变异。何时自性不变异,那时痛苦先前不是了知的自性,后来也不该了知。”
◎苦谛可见,说明苦谛无实
然而,对方是不敢承认无法见苦谛的,因为小乘等内道宗都承许见道时就会现见痛苦的本体。既然如此,就不能说痛苦实有;如果实有,见道时也不能见苦,这样就违背了对方自宗的教理。
因此,中观宗并没有对方所说的“有境智慧不存在之过”,反而他们自己具有了这样的过失。因此,对方应该放弃这种恶见,了达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缘起空性之甚深义。
寅二(无其余三谛有境智慧与四果之过):
如见苦不然,断集及证灭,
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就如见到苦谛不合理那样,断除集谛、证得灭谛、修持道谛,以及获得的沙门四果也都不合理。
本颂的推理和前颂一样。如果按照有实宗的观点,承许万法实有,那么就如同先前未见到苦谛,后来也不可能彻见一样,对方先前未断集谛、证灭谛、修道谛、获得预流果等沙门四果,后来也不可能断除、修证以及获得。
前面分析过,如果苦谛实有,那么凡夫位时不能见苦谛,圣者位时也不应见到苦谛,或者说,以前理论上不了知苦,以后也不应该了知。比如很多道友以前不知道轮回的过患,学佛或出家以后也不应该了知,因为其本性不能变异的缘故。但这根本不合理,大家通过闻思修,现在已经完全明白了轮回是苦。
◎类推其余三谛、四果
以此类推,若承许其他三谛和沙门四果实有,都将具有同样的过患。怎样推呢?
首先,如同见苦谛不合理一样,断集谛也不合理。如果集谛实有不空,那么在加行道时集谛——业和烦恼没有断除,得圣者果位时集谛也不应该断除。为什么呢?“其性不异故”。
其次,就像见苦谛不合理那样,证灭谛也不合理。如果灭谛实有,凡夫地时未现前灭谛,获得圣果时也不应该现前,因为“其性不异故”。
最后,就像见苦谛不合理那样,修道谛也不合理。如果道谛的智慧实有,那么以前没有修道的智慧,以后也不会有,或者自相续中以前未断的烦恼,依靠修道也不可能断,但这显然不合理。
另外,以前未现前沙门四果,以后也不应该现前(四果都在见道以后安立)。为什么呢?因为,沙门四果依靠四谛而现前,如果按照有实宗的观点,承许四谛等诸法实有,那么所修、所灭、所证就会因为实有而无法变异,这样先前四果没有现前,以后也不可能变化而现前。
由此可见,如果按照有实宗所许的诸法实有之观点,那么见苦谛、断集谛、证灭谛、修道谛,以及现前沙门四果这些概念、道理、安立方法等等,都会被彻底摧毁。然而,作为佛教徒,谁也不会否认释迦牟尼佛所安立的基道果,如果对此一概否认,不可避免会有极大过失。
因此,要想掌握佛法的精要,一定要懂得缘起空性,否则是无法通达的。
子二(无有三宝之过)分三:一、无有僧宝之过;二、无有法宝之过;三、无有佛宝之过。
丑一(无有僧宝之过)分二:一、无有四果之过;二、无有僧宝之过。
寅一(无有四果之过):
这一颂也讲无有四果之过,与前一颂是否重复了呢?并不重复,前面讲四果是与四谛有关,即从修证角度分析,四谛是四果之因,破了四谛也就破了四果;此处是从四果与三宝关系的角度分析,即四果圣者属于僧宝。所以,虽然都讲四果,但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故没有重复的过失。
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感觉好像重复了。大家学习经论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从不同反体、侧面、角度衡量的情况,对此要学会分析。
是四道果性,先来不可得。
诸法性若定,今云何可得?
如果诸法的自性是决定的,那么先前不可得的四果,如今又怎么可得呢?
如果有实宗仍一味地耽执诸法具有决定自性、非缘起性空,我们就可以驳斥说:因为沙门四果——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在凡夫位时以自性而不可得,后来见道时这四果又怎么能获得呢?也不应该获得。不得之因与前面的推断一模一样。
比如,对于预流果圣者而言,他当凡夫的时候通过精进修道,最后见道时就真实现前了预流果。之所以他能得到预流果,就是因为四谛等诸法无有本体、缘起性空,故而通过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修持道谛,最后可以现前预流果的果位。如果万法实有不空,其本性就不会有任何变异,这样他以前未得到预流果,以后也不会得到。一来果、无来果,以及阿罗汉果也可以同样类推。
总之,如果对方承许万法具有决定自性,那以前未得四果,以后也不会得到,这样就完全破坏了他们自宗所安立的四果僧宝。如果对方承许见道后可以获得四果,就说明万法是空性的。
由此可见,无论从所证、所修,还是所断等任何角度分析,实有之法都不可能存在。否则,四谛就无法安立,依四谛而现前的四果智慧以及果位也都无法现前。
寅二(无有僧宝之过):
若无有四果,则无得向者。
以无八圣故,则无有僧宝。
没有四果也就没有得四向者。因为不存在八圣的缘故,所以不会有僧宝。
如果四果不存在,就将导致四向也不存在,因为四果依靠四向而有,四向也依靠四果而安立,两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如果四果四向都不存在,获得这八种果位的八种圣士补特伽罗也都不存在了,这样一来,就无有所谓的僧宝。为什么呢?
因为对方承许僧众有凡夫僧和圣者僧,如果沙门八果都不存在,那么圣者僧(八圣贤)也就不存在了,这样一来,小乘宗所谓的僧宝概念就被摧毁了。
如果三宝中的僧宝不存在,那如何皈依三宝呢?所以,中观宗并没有毁谤三宝的过失,反而是对方所持的万法不空之观点,将他们自己推向了毁坏僧宝的深渊。
执持实有的观点非常可怕,智者应该彻底摒弃。
丑二(无有法宝之过):
无四圣谛故,亦无有法宝。
没有四圣谛的缘故,也没有法宝。
既然无有四谛、僧宝,所谓的法宝也不应该存在,推理方式与前一样。前面小乘宗对中观宗发太过说:你们承许万法为空,故无有四谛,亦无有法宝。现在中观宗驳斥说:你们承许万法实有,故四谛无法安立,由此法宝也不应该存在。为何这么说呢?
法宝一般是指教法与证法,究竟而言,法宝是指依道谛而现前的灭谛。既然断苦、灭集、修道后现前的灭谛是法宝,那么没有了四圣谛,当然也就没有了法宝。
虽然人们所见的经书等文字相,也可称名为“法宝”,但实际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法宝,只是因为它们是现前真实法宝——灭谛的因,故把因安立为果名,而称之为法宝。就像虽然可以把《中观根本慧论》等经论取名为中观,但实际上,这些文字并非真正的中观,只是从因的角度取名为中观,即只是一种名相上的安立。真正的中观是佛的智慧——远离一切戏论的中道智慧,也即佛说的缘起性空。
所以,如果承许万法实有,四谛就无法安立,这样一来,真正的法宝——灭谛,或者说相续中断除障碍的抉择灭1就不可能存在。
[1] 抉择灭:是以智慧断除所断后,而离开烦恼系缚的一种灭法;是依靠无间道无漏智慧力远离所破有漏法的一种无为、常有、善事的灭。
去年我们讲《俱舍论》的时候,这方面有过一些辩论,当时大家学得特别认真,但现在可能有点忘了吧,希望你们能经常把法本拿出来翻看一下。如果打好了《俱舍论》、中观、因明的基础,看显宗方面的书就会非常容易。
丑三(无有佛宝之过)分二:一、总说佛宝不成;二、别说佛道不成立。
寅一(总说佛宝不成):
无法宝僧宝,云何有佛宝?
没有法宝和僧宝,怎么会有佛宝呢?
如果对方承许一切万法不空,就不会有四圣谛,也不会有僧宝(八圣者)和现前灭谛的法宝。如果没有法宝和僧宝,也就不会有佛宝。为什么呢?
月称论师说: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肯定得到过沙门四果中的一果。也就是说,佛陀在现证佛陀的旅途中,必定当过僧宝,也必定通过修持现前过法宝(灭谛)。可以说,法宝和僧宝的究竟是佛宝,如果没有法宝和僧宝,佛宝就成了无因之果,如此也就失坏了佛宝。
综上所述,如果对方承许万法实有,四谛、三宝等就都不能成立,但对方肯定不敢这样承认。由此可见,对方的观点根本无法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