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四、与现见有许多未断烦恼者并不相违:
问曰:若如理观察即能断除烦恼,那么为什么现见有许多众生未断烦恼呢?
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
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福德浅薄者,于此烦恼的对治妙法——缘起性空,都不生合理的疑惑,若谁人略略对此法生疑也能坏灭三有轮回。
世间绝大部分众生没有断烦恼,这不能说明烦恼不能以正理观察断除。而是因许多众生福德浅薄,无缘得到听闻缘起性空法的机会,即使听闻,大部分众生也因根器福德低劣,与其教育成长环境的恶劣熏习,导致对此根治烦恼的妙法不生信心,不能对此生合理的疑惑而去略微想一想:诸法可能是无自性的吧?今世那些持邪见者对此空性法理,当然不会生起合理疑惑,就是那些已入佛法者,在听到甚深空性法义后,有些人仍是毫无感触,处于木然无记的状态,这是因他们福薄缘悭,故内心无法生起合理的思维理解。对龙树菩萨、月称菩萨等所抉择的缘起空性正理,假使谁人能够略略生起合理的疑情,他也能依此而坏灭三有轮回。因为生起疑惑者,能依此而对诸法实相进行思维观察,逐渐理解空性法义,并将法义融入内相续,而空性正理是无明烦恼实执种子的对治,以此即能逐渐坏灭无明烦恼种子,彻断三有轮回之根。此颂充分说明了空性妙法的重要性,藏传佛教诸大德常以此为教证,阐明闻思修习空性的巨大功德,用以鼓励诸修行人重视闻思中观空性法门。诸欲求出离三有轮回者,若能于此深加伺察思维,对中观空性妙法定会生起殊胜信心,迅速趣入解脱正道。
譬如说,昔日有商主与众多商人入海求宝,结果船被恶风吹至一岛而触岸损坏,商人们弃船登岛,这时岛上有众多美女迎请他们,各个成家过日子,当时商主也不例外。可是成家后,商主的妻子经常告诉他“不要往南方去”,商主对此生起了疑惑,一次悄悄地往南方去探视,结果发现了真相,了知该岛是凶险的罗刹国,那些女人都是罗刹,会逐个将商人们吃掉。再往南边,商主遇到了“叭拿哈戛”马王,他即依马王之力,取道空中越过大海,脱离了罗刹国而返回家乡。同样道理,若能生起疑惑,即能依此了知三有轮回的真相,而生怖畏厌离,渐次即能依般若空性彻底出离凶险的轮回世间。
己二(广说断烦恼之方法)分四:一、教诲必须现证空性的意义;二、教诲希求解脱;三、引导趣入空性的次第;四、教诲烦恼决定能断。
庚一、(教诲必须现证空性的意义)分五:一、教诲应当敬重实际之理;二、示得解脱必须现证空性;三、示从流转趣入还灭的方便;四、示于空性远离怖畏;五、示应断特别贪著自宗。
辛一、教诲应当敬重实际之理:
能仁说何法,增长至解脱,
若谁不重彼,显然非智者。
能仁所说的何法,能够增长至解脱而不坏灭,如果谁人不敬重此法,显然他不是有智慧的人。
能仁是佛陀的名号之一,佛陀所说能不坏灭而增长至解脱的法,即是指空性及以般若空慧所摄的布施等法。于佛菩萨所说的般若空性法,修行人在资粮道时以闻思而抉择;在加行道时以相似正见而修持;至见道位即如实现见法界空性,断遍计的烦恼、所知二障;二至十地时依此次第断除俱生的烦恼、所知二障,于八地时即可断尽俱生烦恼障的种子并获得无生法忍;至佛地断尽一切二障现证最极圆满的空性智慧。因此,修行人从凡夫位至佛地,缘起性空妙法不断增长,在胜解行地主要以缘总相的方式修持,于初地时现证无漏法性,此无漏法性是最究竟了义的真理,是佛陀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中的精髓,是有情超越轮回的三乘菩提道根本所依,对这样的妙法,如果不恭敬顶戴不重视闻思修习,显然是非常愚笨的人。若不修学空性,以空性智慧摄持一切福德资粮,那么自己无论做什么事业,如布施持戒等,也只是无眼功德,皆会变坏毁灭;若不通达空性,三乘菩提果也都无缘获得,不能使自己得到解脱。因此有缘闻思修习佛法者,于空性法义当生大敬信,为求此当不惜一切。
譬如说,到了甘蔗山,应当品尝甘蔗的甜美,若什么也不品尝,空过其山,那无疑是十分遗憾的事。同样,遇到了佛法宝山,应当闻思修习其精髓空性法义,若对此不重视,那无疑是至宝山而空过,绝非智者所应做。
辛二、示得解脱必须现证空性:
问曰:是不是将不空的诸法观为空性,以此而断除贪执得到解脱呢?
非不空观空,谓我得涅槃,
如来说邪见,不能得涅槃。
并非是将不空的诸法观为空性,便说“我修成空性得到了涅槃”,如来说凡有这类不合实相的邪见者,即不能证得涅槃。
要解脱轮回证得涅槃果位,必须如实现证空性实相。但是修习证悟空性,并非是诸法本来不空,而修习者在自相续假想它们是空性,由此假想串习而断除贪执,然后说自己得到了涅槃解脱。这种说法是一种邪见,如同外道太阳派的宗义一般,绝非内教正法,依之也不可能得到解脱。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智慧彻见了诸法实相,在经典中告诉过众修行人:“于实际颠倒执著即为邪见,不能证得涅槃。”而在诸法实际中,佛宣说了十六空,指出了“一切法自性空,即无自性之理趣”。万法自性本来即是空性,于胜义中不存在任何可缘执的体性,如果不通达此本来空性之实义,而是认为诸法本来不空,仅仅在内相续中以分别心去观想一种如虚空一般的空,这不是正确的修法,依之不可能证得涅槃。因此若欲解脱者,必须如理闻思通达诸法本空的中观正理,内道中的一切修习解脱功德,也必须依通达此空性实相的智慧而建立,总之,般若空性是断烦恼根除三有轮回种子的必依妙法。
譬如说,以前有一比丘于过午后饮非时浆,身边的小沙弥问他:“师父,你怎么能违犯戒律饮用非时浆呢?”“我不会犯戒,因为我已将这些观为清水。”其后有一天,那位比丘又叫小沙弥去取一些甘蔗果汁之类饮料,小沙弥便取回一钵清水交给了比丘。比丘责问小沙弥时,小沙弥便回答:“师父,你不是说可以通过观想将果汁变为水,而不犯戒嘛!那么水也可观为果汁。”同样道理,若诸法本来不空,那无论怎样观修,也绝不会得到寂灭涅槃,故不空而观空之见,是如来所呵斥的邪见,诸修行人当细察。
辛三、示从流转趣入还灭的方便:
问曰:若一切法本来即空,那佛陀应该只说此真如空性,为什么还要说情器世间的缘起诸法呢?
何经说世间,彼即说流转;
何经说胜义,彼即说还灭。
任何教典宣说世间法,它即是在解说流转次第;任何教典宣说胜义法,它即是解说还灭的法门。
虽然诸法本性即空,但是要断除实执现证空性,还需一些方便次第引导,因此本师释迦牟尼佛宣说了世俗谛与胜义谛两个层次的法,渐次引导不同根器的世人证入空性实相。诸教典之中,何种经典在宣说世间缘起,即是在阐述众生流转的次第。因有情执诸法实有自性,由此而生起了诸法无因生或从非因生的错误认识,为了破除这些劣根众生的谬执邪见,佛陀宣说了诸法皆由因缘而生起,又针对有情轮回而宣说了无明缘行等十二缘起,使有情明了流转生死的次第与根源,由此方便引导渐渐趋入正道寻求解脱。然后,佛陀进一步于了义经典中宣说般若胜义法门,将五蕴、六根等杂染法,六波罗蜜至三身四智的清净法,皆抉择为假名,无丝毫自性可得,如是破除四边戏论,抉择实相,这些皆是阐述还灭次第的法。前者是通达胜义的方便,相当于苦谛集谛,后者是修胜义趋入涅槃的正行,相当于道谛灭谛。二者一说有一说空,是为了显示进入解脱道的方便次第,如《入中论》所言:“若谓安住世间理,世间五蕴皆是有,若许现起真实智,行者五蕴皆非有。”如是佛以二谛次第说法,令众生循次第进入胜道获得解脱。
譬如说,欲进入某甚深洞穴,必须先至洞口,然后于入洞前舍弃一切有滞碍的物件,否则无法进入洞中。同样,欲要进入甚深的胜义空性,须在进入前循世俗谛次第完成加行,然后才能舍弃一切累赘,进入甚深空性境界,此乃凡夫趣入解脱彼岸的必须次第,皆有必要也。
辛四、示于空性远离怖畏:
问曰:若一切法无自性,那就不存在一切因果作用,以此则如何得解脱呢?
若汝生怖畏,皆非有何为,
若实有所作,此法非能灭。
如果你生起怖畏而认为,一切法既然皆非实有,那么又会有什么解脱可求得呢?但是,如果在胜义中实有所作,那空性法也就不能灭除生死。
不能正确理解空性者,往往会混淆世俗谛与胜义谛,执空性为断灭一切之空,故对空性生起怖畏而认为:如果一切法无有自性,那么又何必勤修菩提道出离生死呢?因一切法皆不能成立,如是也无有一切因果,任你如何精进也无有果位可得。针对这种劣慧者的怖畏,作者没有直接指出他们对空性的错误理解,而是以反问驳斥其谬误:如果一切法实有不虚存在,那么空性慧也就根本无法灭除业果相续,轮回痛苦永远也无法灭除,因为实有的诸法则永远不可能断除。弥勒菩萨也说过:若能断实有,所断的烦恼障碍也是实有,那又如何能断除呢?若诸法本性不是无为空性,则任何般若空慧等法门也无法断除轮回生死,任何修行也成无用。因此,诸执蕴等万法实有而怖畏空性法者,应仔细思维:若诸法不空,即意味着痛苦轮回永远无法出离,那才是最可怕的!
譬如说,草场大漠上的阳焰水,是一种虚幻现象,其本体为空性。能了知其真相,即不会希求去饮用,也无需畏惧水灾;如果这种水不是幻相而是实有,那么一切陆地上的有情即会遭灭顶之灾,这才是可怕的境相。同样道理,一切法本体为空,故而可以由了达其空性趋至无希无惧的大涅槃之境;若诸法本体不空,人们即无法解脱其束缚作用,那才是真正的可畏惧之处!
辛五、示应断特别贪著自宗:
问曰:若空性之宗能断除生死轮回,而其他宗都是颠倒,那我们应专一追求爱重空性宗,而反对、抛弃其余宗。
若汝贪自品,不喜他品者,
不能趣涅槃,二行不寂灭。
如果你贪爱自己方面的空性宗,而嗔恚不喜他宗,就不能趣入涅槃,因为有取舍二行则不能寂灭诸边执。
虽然空性是出离轮回生死的正道,但是修行人不能以此而贪爱空性自宗,反对嗔恨其他宗派,这是在修习般若空性时必须注重之处。贪执自宗而诽谤他宗,这不是内道徒所应有的态度,他宗不论是内道中的暂时不了义宗派,还是外道颠倒宗派,修行人皆不能以嗔恨心诽谤,特别是内道中诸宗派,皆不能舍弃。如果不能放弃贪嗔取舍,即无法趣入解脱涅槃,内心执有取舍二行,即堕入了边执戏论,无法得到寂灭一切戏执的果位。佛经中言:“何人解脱贪嗔痴,此人立即得解脱。”《般若十万颂》中说:“须菩提,若对微若毫端的名相产生了执著,也不得究竟佛果。”此类教证尚有许多,诸学者当深思。修学空性者,必须通达一切法无取无舍的大空性本体,若内心有可贪可嗔的执著,则恰好与之相违,无法到达寂灭之境。
譬如说,昔日圣部比丘教化一些在家弟子出家,那些弟子说:“我们对圣教有很大信心,但是对婆罗门非常憎恨,所以不愿意出家。”相续中有喜爱嗔恨二行者,连出家修行尚无法做到,又如何能得到寂灭一切执著的解脱呢?大疏中言:若相续中对婆罗门怀有嗔恨,彼等居士戒即不清净,如是则无法得到解脱涅槃。故诸修行人应知,执著何法即是自我束缚因,欲求解脱必须断弃取舍实执,方可趋入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