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壬五、了知生烦恼的次第后依止对治:

 

初时愚痴生,中间起嗔恚,

末后生贪欲,每日三时起。

 

在每个人的一天当中,早上、中间和晚上,不同的烦恼会现行。“初时”就是早上,一天刚开始的时候,愚痴心比较旺盛,“中间”或者是中午,或者是白天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嗔恨心,“末后”晚上要睡觉的时候,贪欲心就比较旺盛,容易现行。在一个人的一天当中大概有这样的一种生起烦恼的次第。这是从总的次第来讲的,特殊情况当然也是有,比如说白天看到生贪欲的对境的时候马上生贪心,这个是有,但是从总的情况来讲,有这样一种固定的形式。

 

为什么要宣讲生起烦恼的次第呢?了解这样的次第还是有必要的。我们大概了解到什么时候愚痴重,什么时候嗔恨心重,什么时候贪欲心重,自己心里就有一个准备。早上的话,愚痴心很重,相续当中有个准备之后,就会使用对治愚痴心的方法去对治它,这样就容易见效。中间白天的时候,自己就尽量保持慈心的状态,就容易对治嗔恨心。到晚上的时候,自己知道贪欲心容易产生,就在这方面进行防范。

 

这实际上是很有必要的。否则,我们没有这样的防范过程,贪欲心产生起来的时候自己没有发现,不断滋长的时候自己也没有发现,最后发展到很强烈的时候再去对治已经对治不住了,因为相续当中没有防范的心理准备。有心理准备根本就不同,自己首先知道大概这个时候贪欲心或者嗔恨心容易产生,相续当中就有一个准备,一旦产生一点苗头的时候,马上就发现了,马上就对治它。所以宣讲生起烦恼的次第对行者调伏相续当中的贪嗔痴烦恼是特别有必要的,让我们可以着重地进行对治。

 

比如说早上愚痴心增盛,这个是很明显的,早上闹铃把我们闹醒的时候,我们还是不想起来,还想继续再睡一会儿,这个时候实际上就是愚痴心非常粗重的时候,如果自己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不能让它再发展下去,因为每天早上都是愚痴心容易产生,所以就用一个很猛厉的方法去对治它,如是的话就可以见效。或者有的时候,上师讲在早上刚起床的时候,去修一些增长智慧的法是非常好的,祈祷文殊菩萨,念文殊菩萨的心咒,那个时候就最容易对治愚痴了,因为智慧本身和愚痴就是直接矛盾的,所以那个时候一方面容易对治愚痴,一方面容易增长智慧。

 

中间在白天的时候容易接受很多人,做很多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难免不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就容易产生嗔恨心。白天的时候因为自己要去做很多事情,神经绷得比较紧,贪欲心方面就不容易现行,

到晚上的时候,自己一天的事业都已经做得差不多了,该做的事都做完了,该沐浴的沐浴完了,该吃饭的也吃了,这个时候自己的身心就处在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无始以来的习气,就在晚上容易产生贪欲心,对治力各方面就比较薄弱。因此每天三时当中产生贪嗔痴的次第,作为修行人来讲是必须要了解的。

 

比喻当中讲到,一个国王,刚开始的时候对一个婆罗门大臣说:“如果你申请的话,我就可以给你一百瓶香油。”首先这样许愿。这个大臣也没有好好观察,就产生一种欢喜,但是这种欢喜是因为没有通过观察而产生的,所以是一种愚痴的状态。中间他真的提出申请的时候,国王就从方方面面去考问他,给他提很多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就产生一种嗔恨心,他想:“国王明明答应给我一百瓶香油,但是现在又设这么多难题来考我,好像没有必要吧。”最后国王还是给了他一百瓶香油,这个时候他就生起一种贪心。这就是从三时对应三种烦恼的产生。从这个比喻我们可以知道,一天当中三种烦恼是容易现行的,了解之后着重对治,对自己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分四:一、正说菩萨行;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三、明远离耽著烦恼所缘境的方便;四、明为成就道器而净治弟子身心的方便。

 

第六品 明断烦恼方便品

 

戊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分二:一、破许逼身苦行能断除业烦恼;二、明断烦恼之方便。

 

己二、(明断烦恼之方便)分二:一、断现行烦恼之理;二、断除烦恼种子而修习对治之理。

 

庚一、(断现行烦恼之理)分三:一、总示断除三毒之理;二、别说断三毒之理;三、分别阐述断贪嗔之理。

 

辛二、(别说断三毒之理)分三:一、断贪之理;二、断嗔之理;三、断痴之理。

 

壬一、(断贪之理)分二:一、贪虽似亲实无益故应断;二、了知生贪的因缘差别后则应断除。

 

癸一、贪虽似亲实无益故应断:

 

有些人相续当中有这样的疑惑,他们说依靠贪心可以获得很多资具,你没有贪欲,不向外奔驰的话,根本就没办法获得种种资具的,所以贪心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种种安乐的享受,就好像亲人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依靠,不应该远离吧?这样的想法在没有生起对治道的凡夫相续中来讲,是必然会生起的,只不过有时候自己不敢生起。

 

这个时候圣天菩萨通过问答给我们宣讲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平时通过贪心获得很多资具,比如钱财,自己相续当中首先生起一个想要得到财产的念头,然后在这个念头的驱使下,自己的身和口去造作,最后通过种种行为就获得了钱财。所以观察它的来源就是相续当中有贪心的缘故,最后就获得了钱财。有了钱财之后又怎么样呢?一般世间上的人,或者愚痴的凡夫就认为有了钱财之后就可以享受,享受的时候就可以获得安乐。从财产是这样安立的,对有情的贪欲也是同样的。

 

很多已经习惯了贪心这种烦恼的众生就很不愿意舍弃,因为一旦舍弃贪心之后,自己很多想要得到的资具就必须要远离,必须要断除。所以相续当中就有这样的念头,或者以明显或者以隐藏的方式存在。如果明显的话,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了解断除,但是如果是隐藏的方式,现在不通过殊胜的理论去挖掘、去发现、去断除的话,那么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这样隐藏在心底的敌人就会伤害我们,到时我们就会因措手不及而造下很多罪业。

 

所以就假这个颂词的方便来使我们认识到它的害处,看起来好像是非常可爱、可亲的,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最大的敌人,因此从这个角度必须要断除。

 

贪非亲似亲,汝于彼无畏,

人于无益亲,岂非特应离。

 

贪心本来不是每个众生的亲友,但是从它显现的因和它的作业来讲的话,好像是亲友一样,原因前面已经分析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你认为它是亲人,而对贪心没有什么畏惧,不想断除的话,那么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和认识。从世间的比喻来讲“人于无益亲,岂非特应离”?一般的世间人对于没有意义的亲人,非但没有意义,而且经常经自己造很多违缘的亲人,他们根本是不愿意亲近的,而且特别地想要远离他。

 

为什么“贪非亲似亲”?看起来好像和我们很亲近,一方面来讲,就住在我们的相续当中,无始以来就和我们在一起了,无始以来就通过贪心使我们获得了很多很多欲妙,从这个角度来讲好像是亲人。但是为什么又“非亲”呢?因为通过贪欲心暂时满足了种种欲望之后,它会引来很多不悦意的果报,引来很多非常粗重的烦恼,这些烦恼和不悦间的果报是不是我们愿意亲近的呢?绝对不愿意。每个人都不想相续当中生起很粗重的烦恼,尤其是修行人来讲。对不悦意的果报,修行人或者一般世间上的人都是想要远离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贪心绝对不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了解到它真实的本性之后,应当对它生起恐怖心,应当通过种种方法去远离它。这才是一个修行人的正确认识。

 

世间的比喻确实是这样的,贪心住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它是一种亲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它真实的本质就是一种怨敌,我们必须要通过高僧大德和传承上师的加持,彻底从根本上认识到我们相续当中的贪心是不对的。尤其是通过佛法的学习之后,都知道贪嗔痴是必须要远离的,但是有的时候也许还没有特别仔细地去观察它的本质。

 

就是因为没有彻底观察的缘故,所以平时在见到资具,见到有情的时候,贪心就会产生。一产生贪心的时候,自己就不愿意断除它,认为自己追求这个有情还是很有意义的,追求这个财产,得到之后还是可以得到快乐的,它有这样的一种伪装的缘故,他就对贪心采取一种保护的政策,不想断除它,任它发展,因为在它产生的过程中,他会获得一种似是而非的,相似的安乐的缘故。这就是平时没有彻底认识它的本质的缘故。

 

通过“非亲似亲”的理论详细的观察贪心的本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彻底认识到贪心绝对不是一个应该依靠的,这个方面就帮助我们断除贪心,产生一种决心。这样的金刚句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比喻当中讲到以前有一个国王,在去森林中打猎的时候,看到一个外道的仙人正在和一个母鹿做不净行,他看到这个行为的时候就觉得很不如法,就用弓箭射中了仙人,仙人被射中的时候很痛苦,在临死之前他就发恶愿诅咒国王以后和王妃做不净行的时候马上死去。

 

在《百业经》等很多经典当中可以看到,这些外道仙人他们的诅咒有些还是很灵验的。国王他非常了解这种特法,所以他非常恐怖,生起很大的畏惧心,想要保存自己生命的缘故,就远离了王宫,远离了王妃,去森林当中修行。

 

过了很多年之后,有一天王妃来看他,通过各种因缘,一方面王妃也穿得很美丽,一方面刚好夕阳照在她身上显得她更加好看,所以这个时候国王对王妃突然就产生了很猛烈的贪欲心,没办法控制,就忘记了仙人的诅咒,和王妃做不净行。平时他还能想起来,但是一旦对境现前他就忘记了,正在做不净行的时候,仙人的诅咒就应验了,所以当时国王就死去了。

 

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样的意义呢?对照颂词有什么样的启发作用呢?国王相续当中当时正在产生的贪心,实际上不是他应该依靠的,而是应该远离的,他没有发现这一点,没有认识到贪心的本质而作不净行,最后受到了贪心所引发的恶果。

 

从这些方面一观察,贪欲心实际上不是应该亲近的,是应该远离的,但是国王愚痴的缘故没有远离,最后死于非命。现在我们相续当中的贪心看起来好像很亲切,好像是我们的亲人,好像应该依靠似的,但实际上你一去依靠,一去亲近之后,它马上就可以带来烦恼,马上就使你的相续不寂静,而且通过贪心引发的业,以后还会引来各种各样轮回当中的苦果。所以从这个角度和比喻一对照的时候,就知道贪心确实应该远离,它不是我们的亲人,就像国王相续当中和王妃做不净行这种贪心绝对不是应该依靠,而应该远离一样。

 

癸二、了知生贪的因缘差别后则应断除:

 

有些人就有这样一种提问:贪心是难以断除还是不难断除呢?针对这样的问题回答的时候,不能完全断定是非常容易断除或者非常不容易断除,因为生贪心的来源有因和缘两种。

 

贪有从因生,亦有从缘起,

从缘所起贪,易纠治非余。

 

贪心有从因而产生的,也有从缘而产生的,“缘”就是所缘外境,从所缘的外境生起的贪心“易纠治”,容易纠正、容易对治,“非余”就是从因而产生的不是这样,它是不好断除的。

 

“贪有从因生”是如何进行抉择的呢?有些众生在前世的时候对贪心方面反复串习,所以他相续当中贪心的习气是尤其深重的。比如讲记当中讲到鸽子等鸟类,它们相续当中在淫欲心是特别重的,因为前世的时候它就反复串习了淫欲心的缘故,所以转生到鸽子的时候淫欲心也是非常深重。鸽子是这样的,对修行者或者世间一般人来讲也有这样的,确实有从因而产生的。

 

比如说前世、再前世,他们对资具、有情再再地生起贪心,再再去追求的话,通过无数次地生起贪心,无数次去追求的时候,他每一世生贪心,每一世追求外境的时候,就有贪心的习气植入到他的相续当中去,生一次贪心就植入一次习气,在一生几十年当中他生起了无数次的贪心,所以无数次的串习就熏习到相续当中去了,因此他在前世死去,一转生到今世,如果没堕地狱或者恶趣,再转生为人的时候,他相续当中贪心的习气就已经非常深厚了。所以从前世带来的因来讲,就是从因生,这是一类。

 

“亦有从缘起”,还有他相续当中贪心的习气不是如是深厚,不像前一类众生那样反复地串习,反复地植入习气,他相续当中贪心的习气比较微薄,但是因为贪心的习气还是存在的缘故,所以他看到所缘境的时候,看到一个很美好的东西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东西很好,如果能够得到该多好,自己产生这样的念头。所以看到好东西的时候,他就容易产生贪心,看到中等的或者不好的东西的时候,他就不会产生贪心,主要是从所缘境的可爱方面产生贪心的。

 

后面这种从所缘境而产生的贪心,因为是依靠外境而产生的,“易纠治”,也就是说,如果自己远离了所缘境,他的贪欲心逐渐就会微薄,逐渐就会消失,所以是比较容易对治的。有一类众生就是这样的,有一类修行人,一旦他远离了城市或者容易生贪的对境,到了寂静的地方的时候,他的贪欲心就很微弱,不容易现起,非常容易对治。

 

“非余”就是从因而产生的贪心,就不这么容易对治了,因为从因而产生的话,他不是观待外境作为决定生贪的理由的,也许有的时候一个并不是非常悦意的外境都可以使他生起贪心,因为他相续当中贪心的习气很深厚,所以稍微见到一个外境,或者没有外境,他自己在家里待着的时候,这个时候相续当中的贪欲心就不断地涌现,根本有的时候没办法对治的。

 

为什么这个颂词要分析两种原因产生的贪心呢?主要是观察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内心就了解是从因产生的,还是从缘产生的,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修行人都可以按照这个颂词进行对照,自己见到所缘境的时候是不是就容易产生贪心,离开所缘境之后是不是贪心就容易息灭?如果是的话,就是从缘而产生的,说明相续当中贪欲心的习气不是很深厚,就不需要很大的精进力去对治,只要稍稍地修习正法,或者有的时候仅仅通过闻思了解了不应该生贪之后,马上就可以息灭。通过闻思串习之后,即使以后看到所缘境也不会生起很猛烈的贪心。所以从缘而生起的贪心容易对治。

 

最应该注意的就是从因而产生的贪心,它非常坚固,力量非常强大,所以我们在认识它的时候就应该了解,而且认识到之后,对治的时候要花很多功夫,很多精力,很多精进才能够把这个贪心压伏、断除。必须要通过颂词观照自己的内心,知道之后就可以如是进行断除了。

 

一方面必须首先通过殊胜的理论了解到生贪的过患和离贪的功德,然后不能停留在了解的基础上,断贪的法已经知道了就不管了,再去追求其他的法,把这个放这儿不行,因为相续当中的贪心是很粗猛的,所以了解这个修法之后,必须在贪心还没有微薄之前一再地对治,再再地对治,每天从早到晚其他的修法可以放下,但是对治贪心的修法不能放,反复要串习,这样才能产生作用。否则只是修持一两次,或者几十次,上百次对自己的相续没有什么帮助的作用的。从这个角度应该了解。

 

还有从现在我们众生位来讲,因为现在我们的贪心是从以前的因产生的,那么现在我们相续当中的种种作意等等也可以引发后世的种种果,所以在我们现在位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千万不要反复地使贪心的习气再不断地熏入到自己相续当中去了,这个方面必须要了解,了解之后才能够斩断它的相续,否则现在我们的贪心因为前世的串习就已经很猛烈了,通过这种很猛烈的惯性、习气又会很容易产生更多的贪欲心,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够让它再增长了,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去间断它的相续。

 

实际上在现在这个位的时候也是非常关键的。前面也讲过,你生一次贪心,绝对就有一个习气种子熏入到你的相续当中去。我们每天不观察的时候,生很多念的贪心,就有无数的习气又重新注入到我们的相续当中,这样的恶势力就会越来越加强,以后对治起来就越来越困难,使我们的根器越来越钝,就没办法真正去对治它了。所以我们一方面不应该增长贪心,一方面要生起对治性。

 

这个方面就讲到从因产生的贪心非常难以断除的原因,它的密意,从这两个角度我们可以知道,所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产生一个很大的决心,一定不能够再继续下去。

 

比喻当中所抉择的内容,比如说鸟类或者鸽子等等,这些鸟雀必须要依靠两个翅膀才能够飞翔到天空当中,如果缺少一个翅膀就没办法飞翔。这个比喻就对应缘起,从缘产生的贪心必须要有所缘境,有了的缘境就可以产生贪心,没有所缘境就不能产生贪心,就像鸽子有两个翅膀才能飞,缺少一个翅膀就不能飞了。

 

下面继续比喻,一个翅膀断了之后就难以飞起来,但是它的命根还在,还不会死亡的。这个就是说明第二种从因而产生的贪心,虽然缺少了所缘境,但是还有可能反复地,再再地生起猛烈的贪欲心,就像鸟雀,一个翅膀虽然断了,但是它相续当中的命根还存在一样。

 

在很多教言当中也是再再地提到,对于修行人来讲,平时在人群当中说话应该注意,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观自己的心应该注意。《自我教言》当中说得很清楚。因为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非法的念头,这样的念头很难以认识,很难以断除。所以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尽可能地通过看书、念咒的方式度过,否则什么都不做,在一种懒散的状态当中,以前的习气缺乏对治性的缘故,就很容易冒出来,很容易滋长。

 

你在看书的话,借助于佛经论典当中的金刚句,你在详细仔细思维金刚句的时候,你的注意力是很专注的,专注到金刚句的时候,你相续当中的贪等烦恼就得到了对治,就不会产生了。所以为什么上师平时一再地要求我们要好好精进地看书,这真的是对治烦恼的很殊胜的窍诀,尤其是思维非常甚深的道理的时候,你的心越专注到经论当中,你的烦恼产生的机会就会越少。所以我们平时千万不要使自己习惯于懒散,习惯于放松的生活,放松的生活一方面看起来是很舒服的,思维法义是很痛苦的,但是你看书的时候,当时就产生善根,你放逸的时候,当时就产生无明愚痴,绝对是不相同的。

 

在一般的凡夫位,相续当中对治性不强、不坚固的时候,尤其应该注意这方面的串习。有的时候我在看书看累了的时候,出来走一下,放松一下的时候,我会看到很多其他的LAMA,或者在家人好像很舒服地在房顶上晒太阳,在房顶上喝茶,我就觉得他们还是很舒服的,什么都不用去思维,但是我又一想,如果像我这样,现在相续当中这么多烦恼,还要这样去放逸的话,那么更加没有办法对治了,所以现在我所做的这些思维法义是很有必要的。产生这样的念头的时候,马上自己就产生一种相似的对治,然后再回到家里去好好看书,有这样一种动力。有的时候想一想以后的果,也是对自己的精进有很大帮助的。

 

所以从相续当中贪心很猛烈的方面来讲,应该反复串习它的对治,各种方面去对治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壬二、断嗔之理:

 

有些人就会问:嗔恨心在佛经当中屡次提到,不管是大乘的佛经、小乘的佛经,还有很多论典当中都提到嗔恨心这个词,那么嗔恨心到底有什么样的相,或者有什么样的过患呢?这个方面应该了解,了解之后才愿意去断除。

 

嗔恚极坚固,定恶作大罪,

知如是差别,当尽烦恼际。

 

嗔恚是极其坚固的,也就是说一旦生起嗔恨心的时候,它的力量非常粗猛,一般来讲通过微小的对治力不容易压伏,它的体性是“定恶”,决定是恶的,不管是在什么位产生都是一种恶业。所以在菩萨戒当中对三种意业绝对不开许,这也是有理由的,因为不管是贪心也好,嗔心也好,它一产生的时候,自相就是恶的,不善的。而且它的作用是什么呢?“作大罪”。嗔恨心能够做到其他的烦恼不能做到的罪业,所以它的功用也是非常大的。

 

应该了知如是的差别,“当尽烦恼际”,了解了嗔恨心难以对治,或者它的体性是极恶,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大罪业等等,这样就应该下定决心,发下誓言,断除烦恼的根本,使嗔恨心的烦恼穷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

 

为什么讲“嗔恚极坚固”呢?有的时候我们说相续当中的贪心是很坚固的,但实际上嗔恨心也是很坚固的,尤其是正在发动,正在现行的时候,一般的人根本压不住的。有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发脾气,生起很大嗔心的时候,要去劝他的话很困难,必须要有一个特别有威望的人,或者他特别害怕的人去说他,他也许才会收敛,一般的人去劝他的话,越劝脾气越大。所以嗔恨心很坚固的,和一般的烦恼不一样,它一旦产生的时候非常粗猛的,什么都不管,那个时候给他说嗔恨心要下地狱他也不管了,想不到这些业果了,只想怎么样把对方干掉。这个方面大家也许都能体会到,不要说看到别人,有的时候自己忍无可忍生起嗔恨心的时候也有这样的体会。

 

就是因为它非常粗猛,所以它所造成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前面已经分析了“定恶”,不管什么时候生起,绝对是恶。不管你的外表显现什么形象,当嗔恨心产生的时候就没办法改变它的性质。

 

至于在有些密宗当中讲到做诛法的时候,必须要在慈悲心的基础上生起很大的嗔心,这不是一般人的境界。我们看过敦珠仁波切的讲义当中,在修诛法的时候,他说应该安住在慈悲心的本体上生起很猛烈的嗔恨心。这个确实实行不了,因为嗔恨心和慈悲心两种是完全相违背的,一方面修诛法必须要以慈悲心作等起,但是如果一直安住在慈悲心的状态当中的话,诛法的效力又显不出来,所以就必须要在慈悲心的本体上生起大嗔恨心,必须要诛掉佛教的怨敌。

 

这肯定是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一方面生起慈悲心,一方面生起大嗔恨心,但是像这样的嗔恨心绝对不是一种自相的嗔恨,我想也许是指相续当中的一种想要诛掉佛教当中的怨敌、鬼魔等等的很猛烈的决心吧,所以如果在修诛法的时候心很慈悲的话,就没办法达到它的效果。

 

以前我们在龙多活佛面前听一个法的时候,他也是说过,以前法王的前世白玛程列尊者,他在住世的时候,五世DLLM委托他修诛法,诛掉一些非常猛烈的鬼魔,但是他通过一些降伏法,把一些魔勾招到(?)正准备用诛法全部诛掉的时候,这些魔哀求他,好像很痛苦,当时尊者心就软了一下,马上一个魔的眷属就跑掉了。那个时候就是他的的稍微有点慈悲,想着这个很可怜,一产生这样的念头的时候魔马上就跑掉了。这个魔最后就变成生生世世和法王的化身作对的一个魔。有的时候活佛也说,比如前世列绕朗巴尊者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尊者好像处在一种休克的状态,就是这个魔在作障碍,好像是96年还是哪一年,修诛法的时候把这个魔诛掉了。有这样的一种说法。

 

所以有的时候有特殊的情况,这个绝对还是一种很甚深的境界,一般的人是没有办法思维的,按照分别念来思维的话,思维不了。这个本性是一种善法,但是外相显现一种嗔恨,修诛法的时候有这样一种作用。但是这里说的“定恶”,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恶,是指嗔恨心的自相,就是自相的嗔恨心,自相的烦恼绝对是恶的。

 

“作大罪”可以从什么方面了解呢?一方面很多经论当中都是讲到,嗔恨心能造很多过失,是能够毁坏善法之首。有的经典当中讲,它一产生的时候,毁一百个大劫的善根。产生很猛烈的嗔恨心的时候,一百个大劫的善根都会毁掉。有些地方讲,一百个大劫的善根是布施和持戒的善根,还有一千个大劫的善根是布施和供养。

 

所以为什么这个地方安立成“大罪”,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在一天当中要好好积累善根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天当中我们保持这种状态修善法很不容易,一辈子当中一个人修的善法更不容易,一百个大劫或者一千个大劫当中不断地布施,不断地供养,或者不断地守持清净的戒律,那肯定是非常难得。但就是一刹那的嗔恨心马上摧毁无余,因此它的罪过是相当大的。而且从菩萨行当中来讲,直接和菩提心相违背的就是嗔恨心。

 

从嗔恨心发起来的时候,各种各样平时做不到的罪业都能够产生,都能够做得到。比如有的时候在非常愤怒的时候杀父亲、杀母亲等这样很多大罪都造下了,还有处在愤怒状态的时候诽谤正法等等也会造下。因为处在嗔恨状态的时候,他的理智已经没办法控制了,平时他自己的学的这些道理都用不上了,因为他的烦恼状态太粗猛 的缘故,所以从这些方面一产生的时候,绝对 会“作大罪”。罪越大,果报就越不悦意。所以通过嗔恨心,当时毁善根,相续当中植入了非常猛烈的烦恼习气,然后通过这样的嗔恨心所造的罪业会引发各种各样后世不悦意的果报,因此绝对是应该远离的。

 

“知如是差别,当尽烦恼际”,因此了解它的本性稳固,或者它“定恶”,或者它“作大罪”的体性之后,应该下定决心断尽嗔恨心的烦恼的根本,必须要断尽。这个方面就是鞭策我们,我们真的想要获得解脱的话,必须要通过修持慈悲心,修持幻化观,或者了知一切众生如母等入手,入手之后才能逐渐逐渐使自己相续当中嗔恨心的习气淡薄。

 

一方面来讲,按照世俗的缘起,以前法王讲经的时候也是讲过,作为年轻人来讲,他相续当中的风脉明点正在增盛的时候,贪欲心很容易生起,而且很难以遮止;老年人相续当中的气脉明点衰败,而且因为老年人各方面都不如意的缘故,他的气脉明点一衰败了之后,他的心就不能堪能了,就不像年轻的时候能够自主,能够很决断地做很多事情,能够忍受。

 

年轻的时候一般来讲容易修安忍,老年的时候因为气血衰败了,就很难以控制住。再加上他自己本身眼根、耳根等等不断地衰败,而且外在的享受也是没办法感受,而且遇到子女对他的不孝顺等等的时候,就很容易引发嗔恨心。这是按照一般人的次第,按照风脉明点的增盛行和衰败的次第,年轻人和老年人有这样一种特法。

 

讲这些有什么必要性呢?肯定有必要的,现在我们年轻人正处在风脉明点增盛的时候,这个时候贪欲心很容易产生,因此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好好修持对治贪欲方面的窍诀。转入老年的时候,提前开始修慈悲观,修持对治嗔恨的方法,否则一旦老年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嗔心的。应该了解这样的差别,针对不同的时位进行不同的对治。

 

比喻当中讲到,在燃灯佛出世的时期,有两个婆罗门童子,一个是贤慧,一个是爱法,他们两个都皈依了燃灯佛。贤慧就对燃灯佛产生很大的信心,有一天下了很大的雨,道路很泥泞,贤慧就把头发解下来铺在地上,让佛陀从自己的头发上面踩过去,佛陀显现很欢喜,然后对贤慧授记成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在看《白莲花论》等等,那个时候佛陀得到了成佛的授记,贤慧童子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

 

他的兄弟爱法对佛陀产生一种嗔恨心,就认为贤慧是很了不起的,佛陀从他很尊贵的头发上面踩过去,很不应理。所以他就产生了嗔恨心,而且造了非常严重的恶业,通过这种恶业他就转生到旁生道九十一个大劫。九十一个劫完了之后,他就转生成一条大鲸鱼,当是是释迦牟尼佛正在住世的时期,有些商人去海中取宝的时候,正好碰到鲸鱼,鲸鱼吃掉这些商人,那个时候这些商人一起念诵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它就回忆起来了,回忆起自己通过以前对佛陀生嗔心的过失,九十个劫当中不断地受痛苦,现在还没有办法离开这样的果报。回忆起这个之后,它就生起很大的决心,绝食而死。如是因为以前皈依燃灯佛的善根,还有不杀生的善根,转生为人,在佛陀面前出家修行成罗汉果。

 

通过这样的公案我们了解,嗔恨心一产生的时候,它是一种恶业,通过恶业造了很大的罪过,对于一切智智的佛陀都不管了,生起嗔恨心诽谤。实际上佛陀是离开了一切过患,圆满一切功德的,无与伦比的大尊者,对谁生嗔恨心都不应该对佛陀生嗔恨心,但是这样相续当中非常难以改变的嗔恨心一产生的时候,他对佛陀都会诽谤,都会产生嗔恨,造下大罪业。大罪业的果报就是自己在九十一个大劫当中不间断地受痛苦。最后它了解了如是的差别,了解了嗔恨心的大过患之后,它就立下誓愿,发誓自己不再杀生,对以前的罪过产生后悔心,想要从根本上断尽,所以它绝食而死。那么这样有什么功德呢?它转生为人,值遇佛法,修行成就。

 

通过这样的公案,它生起嗔心的过患,中间受痛苦的过程,断尽嗔恨心之后的功德,一个一个可以很明显地显现出来。现在我们可以同样的如是了解,现在我们生起嗔恨心之后,肯定它本身就是一种恶业,而且能够生起大罪过,通过这个大罪过肯定会受痛苦的果报,这是决定的。现在我们知道之后,就从根本上发誓言断绝它,断绝之后就可以穷尽烦恼的边际,就会获得安乐的解脱果。

 

壬三、(断痴之理)分二:一、认识愚痴为烦恼的根本;二、认识能断愚痴的对治。

 

癸一、认识愚痴为烦恼的根本:

 

有些人就问,既然贪心和嗔心的体相、过患等等已经讲了,那么痴心的体相是什么呢?

 

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

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

 

就好像一个人身体当中的身根是一切根的基础一样,其他的根要通过身根才能够安住的,如果没有身根的话,眼根、耳根、鼻舌就没办法安住,所以身根就是其他四根的依止处。同样的道理,“痴遍一切住”,愚痴也是遍于一切烦恼当中而住,其他一切烦恼都必须 要通过愚痴才能产生、安住、增长,如果缺少愚痴,其他的烦恼就不会有生根之处了。就像身根没有的话,眼耳等没办法安住一样。

 

“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前面讲到一切痴心的本性 遍一切住,或者成为其他一切烦恼的因,后面两句就是讲到断除它的道理。我们要断除其他的烦恼,必须要断除它愚痴的本性,愚痴的本性断除之后,其他的烦恼跟随就会断除。这里也是讲到断除愚痴心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愚痴心是其他心的根本,所以必须要了解它的重要性。

 

这里的愚痴主要是讲十二缘起支当中的无明支,为什么它是根本呢?因为通过无明决定会产生其他的十一种缘起,也就是说通过众生流转的次第可以观察,有了无明之后它就会造业,有了业之后,它就会植入到识当中,由识去入胎、在胎位当中不断地形成六处,出胎以后不断地感受外境,生起爱,生起取等等,这些过程最初的时候就是由于无明、愚痴。这个愚痴的体性就是不了解一切诸法的体性,不了解一切诸法法性的真实义,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烦恼。一切众生流转完全都是在烦恼上面。我们要从根本上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话,断尽烦恼,断除愚痴的本性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烦恼,由痴断随断”,大乘的教法当中都是这样讲到如何断除烦恼的根本,尤其是在密乘当中,着重断除的是愚痴心,按照一般的讲法,小乘着重断贪,大乘着重断嗔,密乘着重断痴。小乘因为是自己想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的缘故,不断贪就没办法,因为贪是不断润生的,不断使自己熏习成产生轮回的根本因。所以他自己要想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的话,必须要把贪心从根本上断除,不贪恋轮回他才有修道的动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小乘着重是对贪心方面进行遮止。我们看佛陀为小乘的比丘所制定的戒律,绝大多数都是从断贪心方面制定的,有这样一个特色。

 

为什么我们说大乘着重断嗔恨呢?因为要度化众生,如果你要利益众生,必须要发起大悲菩提心,它的违品就是嗔恨,所以佛陀在大乘经典当中讲,生一百次贪心不如生一次嗔心的过失大,就是从这个角度进行安立,并不是说贪心没有过失,主要是大乘修法必须要从慈悲,大悲心方面去安立,而嗔恨心就是它直接的违品,所以大乘显教当中主要是提到断嗔恨心。

 

为什么讲密乘当中着重断愚痴呢?因为密乘当中直接抉择一切诸法的究竟实相,如何把果转为道用的殊胜方法,有愚痴的话绝对不会现见本性,而密乘是直接现见法性的殊胜教义,所以它对愚痴方面是着重断除。学习密乘的教法之后就知道这样的特色是非常明显的。

 

比喻中讲到一棵有毒的树,它的树干、树枝、树叶、毒花、毒果,它的一切枝分,对众生来讲接触到哪个部分都是有害的,我们如果想要把毒树铲除掉,单单把它的花果枝叶砍掉,因为它的根还在的缘故,它还会不断地生长,如果要从究竟上使这棵毒树不再害众生的话,就要从根本上把它拔除,把它的根从深深的土里面挖出来,从根本上断除,它没有了根之后,其他的树干、树叶、毒花、毒果这一切就没办法再产生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要断尽一切的烦恼,前面我们也讲过,生起贪心的原因就是不了解为什么我们要对它生起贪心,不了解它不是我们所贪的对象,主要是有愚痴的成份在里面。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有了一个很明清的智慧,了解这个根本不我们生贪心的理由、对境,相续当中有这样的正知正念的智慧的时候,愚痴心就不存在,贪心就没有立足的根本,它逐渐逐渐就会萎缩,最后就被断绝了。嗔心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通过一切方法断除痴心是非常有必要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