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癸二、认识能断愚痴的对治:

 

既然要断除愚痴,必须要通过方便,否则的话,我们相续当中虽然有想断愚痴的希望,但是没有正确的方法是断不掉的。

 

若见缘起理,愚痴则不生,

故此一切力,唯应说彼语。

 

如果通过修持十二缘起,或者通过修持一切诸法都是缘起产生的道理,见到这个道理之后愚痴就不会再产生了。“故此一切力”,“此”是指本论当中,在本论当中所讲到的一切力量都应该是对治愚痴方面而宣讲的。

 

我们知道在《四百论》当中主要宣讲的密意、宗旨是缘起性空的道理,为什么前面要讲八品的内容呢?就是为了相续当中能够通达,能够现证这样的缘起道理,能够真正接受这样的缘起道理,所以才宣讲前面八品加行的内容。就好像一个高楼必须要有基础一样,本论最究竟的密意是宣讲空性,前八品所宣讲是能产生空性的加行法,是很有必要的。

 

“若见缘起理,愚痴则不生”可以从几个层次来进行分析,第一个层次就是在闻思的阶段,通过殊胜的经教,缘此如理地作意之后,就了解了一切诸法如何产生的道理。一切诸法正在显现的时候就是空性的道理,根本无有实质的道理,在闻思位的时候就可以见到。虽然是单单通过听闻和思维见到的,但是就是在这个位见到缘起理的时候,他的粗大的愚痴就不会再产生了,像我们没学法之前这么深厚的愚痴心绝对没办法产生。我们现在知道空性的道理之后,虽然还没办法直接断除愚痴,但是像以前那种极为深厚,极为粗猛的愚痴心,在学法前后绝对不相同。在闻思位的时候“愚痴则不生”是从比较粗猛的方面讲。

 

“若见缘起理”还可以从资粮道方面安立,但是我们不从这个地方安立,我们从见道安立。菩萨通过资粮道、加行道一个无数劫当中积累福德、智慧两种资粮,不断修持缘起的道理,在见道的时候,现量见到一切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入定位的时候,一切诸法完全大空性的道理,人无我的空性,法无我的空性完全是现量见到的。那个时候愚痴绝对不会再产生的,这是从比较究竟的角度讲,“愚痴则不生”。

 

还有从佛位的时候,愚痴是彻底灭尽的。愚痴通烦恼障、所知障两种,也就是说烦恼障和所知障都是愚痴的体性,而佛陀彻底断尽愚痴的体性的缘故,他见到了最微细的,圆满彻证了一切诸法缘起的道理。

 

现在我们如果处在闻思的位置的话,必须了解缘经论可以产生很殊胜的定解,产生定解一方面可以压制粗大的愚痴,一方面可以缘这个定解作为因引发见道现见缘起的智慧,通过见道缘起的智慧,二地到十地不断串习之后,就可以引发佛陀位的最殊胜的空性智慧。前前作为因,后后作为果,因此现在位的时候必须反复去串习缘起的道理,“若见缘起理,愚痴则不生”。

 

“故此一切力,唯应说彼语”就是因为这样的缘起的道理很重要的缘故,所以在本论当中所有一切的方向全部都是为了通达缘起而宣讲的。还有《般若经》、《中论》、《入中论》等等都是宣讲缘起的道理,这是从中观的角度来讲。

 

从唯识的体系来讲,也是宣讲一切诸法都是缘起的,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人我执、法我执全部都是遍计执,世俗当中和胜义当中都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识的体性,存在的是种种因缘的道理,所以他就宣讲了依他起,依他起就是因缘而起,既然一切都是依因缘而起的话,就没有一个自性存在的,必须要观待因缘才能够产生。所以佛经当中,或者本论当中一切的力量都是为了宣说断除愚痴的方便——缘起性空的道理而宣讲的。

 

“故此一切力,唯应说彼语”这是圣天菩萨的意思,观待我们自己来讲也是同样的,因为前面我们也了解到了愚痴是产生其他两种烦恼的根本,所以要断除贪嗔两种烦恼必须要断除愚痴,我们在修道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力量应该按照本论当中的语言,它的金刚句,它的法语去进行听闻、进行思维、进行修习。我们现在所有的力量实际上都是为了通达缘起,佛陀宣讲布施乃至于禅定前五度的必要性,就是为了通达智慧度,智慧度的本体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

 

现在我们所做的对上师起信心也好,对众生起大悲心也好,我们平时所做的闻思修的一切勤作加行也好,一切供灯供水的加行也好,这一切的福德最终都是为了通达缘起性空的道理,完全都是这个。所以说“故此一切力,唯应说彼语”,我们在对照自己的相续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一切修法都应该为了通达缘起性空,从这样的道理努力去奋发。因为这个方面才是真正殊胜的根本,离开了这个就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的殊胜修法,所以是非常有必要性的,也就是佛陀为什么在佛经当中宣讲,他对阿难讲过,如果其他的法部、其他的经义都消失,我不觉得可惜,但是如果宣讲空性、宣讲缘起的法义隐没的话,我就觉得很可惜。确确实实是这样的,因为一切众生要断除烦恼成佛的话,必须要有空性的智慧去摄持,否则的话,根本没办法,没有能力的。所以要了解我们现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使相续当中产生空性的智慧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们首先了解它的重要性,在学空性的时候才有一种动力,因为空性不像世俗谛的道理,世俗谛的道理很容易了解,比较容易接受,但是非有非无的,缘起性空的道理思维不进去的时候就很容易放弃,如果相续当中有定见的话,不管再困难也会思维下去。所以以前很多大德在讲空性之前就反复要讲为什么要修持空性,通过讲种种功德,种种必要性等等,才有一种动力。

 

用比喻来讲,就像十五的月亮,又非常光明,又有一种清凉的作用,一旦十五的月亮产生的时候,一方面就遣除了黑暗,月光所照之处没有黑暗,而且月光照到人身上的时候感觉一种清凉。同样,缘起性空的道理一旦通达之后,相续当中对一切诸法的愚痴黑暗刹那就可以遣除,没办法再产生,而且缘起的道理一通达之后,相续当中种种贪心的炽热、嗔心的炽热、种种烦恼的炽热当时就会息灭,不可能再产生的。所以应该对空性的道理生起信心,精进地去行持。

 

辛三、(分别阐述断贪嗔之理)分二:一、断贪之理;二、广明断嗔之理。

 

壬一、(断贪之理)分二:一、具贪行者之相;二、摄受具贪行者的方便。

 

从这前后两颂的实义,或者从科判、讲义的内容看的时候,好像都是在宣讲一个上师如何摄受弟子,首先是如何观察到你的弟子是一个具贪心的人,也就是观察的方法;第二个就是如何断除的方法。这是从比较明显的意义了解。

 

从间接所显示的意义,就是用这个颂词对照我们的相续,我们是不是这样一种具贪心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去远离。对我们来讲也有这样的作用,否则如果单单是从上师调化弟子的话,那么有些在座的师父也好,居士也好也许现在没有显现这样的功德,没有显现这样的因缘的时候,就觉得我也许这辈子也没办法做上师的,我就没有机会去调伏别人了,这样的颂词对我就没有必要。这样就不愿意去深入思维。

 

但是现在我们作为弟子的时候,我们相续当中贪心很重的时候,也必须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从哪个方面是一个具有贪心的人,或者如何断除贪心的方便。从自己的角度来讲,还是必须要了解的。有的时候自己的贪心不好发现,但是通过外在的形相我们就可以知道,实际上自己的贪欲心还是很重的。

 

癸一、具贪行者之相:

 

有些人就会问:具贪心的行者有如何的相状?这里说的相状就是外表所表现的种种形相。有的时候我们相续当中的贪心是具足的,但是不好发现,但是通过外在表面出的形相去推理的时候,一推就知道你的相续当中肯定是有贪心的。就好像一看到烟的时候,就可以推知下面肯定有火。通过这样的推理就知道你相续当中比较微细的,藏得比较深的贪心的形相。

 

常好歌舞等,舍受者洁净,

现见有贪人,有如是等相。

 

一方面,具贪心的人常好歌舞,对唱歌、跳舞、嬉笑等等都非常有兴趣,非常高兴。平时没事的话就想唱歌,走路的时候就想跳几步,动一动,这样的话,可以推知他相续当中肯定贪心是比较重的。但是不用去推知别人,推知自己,是不是自己平时没事的时候马上想唱几句,或者想跳几下,如果有这样的行为就可以推知你肯定相续当中的贪心是比较猛烈的。

 

还有什么样的外相呢?“舍受者”,“舍”,具有贪心的人比较喜欢布施,比较喜欢给东西给别人。贪心的人怎么会喜欢把东西给别人呢?应该了解,喜欢布施、喜欢施舍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想要获得别人的好感,相续当中希求获得别人的尊敬,或者好的看法,好的名声等等,因为相续当中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就很喜欢布施。

 

如果不观察的时候,好像觉得自己很大方,好像自己一点也不执著,好像一点贪心也没有。通过这样的金刚句作为镜子反照自己的时候,真正观察一下,当时我把东西给别人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心呢?实际上是:以后碰到这些人的时候,他们会对我尊敬,或者因为我比较大方的缘故,这个人肯定会在其他道友当中宣讲我的功德等等,有这样的比较隐藏的发心在里面。这样的发心是很难发现的。

 

所以圣天菩萨说,舍者是一种具足贪心的形相,当然不是所有喜欢布施的人都是贪心,必须要对照自己的相续来看,这个时候才容易发现自己是有贪心者还是没有贪心者。从自己的发心方面仔细去观察,仔细去思维的时候,有的时候确确实实觉得自己贪心真是很重的。这是从喜欢布施的角度。

 

还有是喜欢“受”,一方面喜欢布施,一方面喜欢接受别人的东西。别人给自己东西的时候,自己很喜欢接受,去受用。从喜欢接受受用这个角度来讲,他也是一个贪心很严重的人。还有“洁净”,他的外表很喜欢清洁,平时经常喜欢洗脸、洗脚,本来这个是应该做的,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太肮脏太邋遢了会使信众退心。(音频好像有点接不上)

 

还有些贪心重的人喜欢直爽地说话,或者说话比较和蔼,这样是为什么呢?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叹、赏识,让别人觉得自己是和蔼可亲的等等,有这样的一种隐藏的发心在里面。“等相”在讲记当中抉择得比较清楚。

 

作为一个上师观察他所要调化的弟子的时候,到底他是一个贪心者还是一个嗔心者,我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调化他呢?可以通过这样的外相去推知。

 

或者对照自己的相续,尤其是这个“舍”,我第一次学的时候觉得怎么一个喜欢布施的人还是一个贪心者呢?通过上师一解释的时候,就觉得确实真的是这样的。你相续当中想要得到别人的恭敬赞叹的时候,就喜欢很大方去布施。有的时候不注意还认为自己不是贪心者,但是从这些方面一一观察的时候,可以知道自己相续当中的贪心还是以一种比较深层、隐蔽的方式存在着,而且是比较严重的。

 

打比喻讲,一个人比较富裕的话,就可以推知财神肯定在他身边恒常加持他的,如果他变得贫穷,就可以知道财神已经远离他了。从比喻可以了解,如果你相续当中没有贪心,“常好歌舞”、“舍受者”、“洁净”这些方面都不会有的,通过外在就可以推知你的内心。如果你的相续当中有贪心,从外在的种种形相一推就可以知道了,就像财神在的时候肯定会发财,财神远离的时候肯定会贫穷一样。

 

癸二、摄受具贪行者的方便:

 

一个上师如果发现了弟子是贪心者,又如何去调伏呢?

 

佛教有贪者,衣食及住处,

一切离善妙,常依师长住。

 

上师调伏弟子的时候应该这样去调伏,或者作为弟子来讲,现在还没有当上师,还没有办法去调伏别人,调伏自己的时候也是必须要使用这个方法。

 

“佛教有贪者”,佛陀在经典当中教导调伏有贪欲而且想解脱的人的时候,如果他不想解脱的话,你让他“衣食及住处,一切离善妙”的话,根本办不到的,必须对佛法有恭敬心,对上师也有信心的,这样上师才可以调伏他,否则,上师让他“离善妙”,他肯定不愿意的。必须是对上师有一定信心的人,就可以按照这样一种步骤、方法进行调伏。如何调伏呢?“佛教有贪者,衣食及住处”,也就是说他的衣服、食品还有住处,“一切离善妙”不应该让他享受种种好的衣服、好的食品、好的住处,通过比较粗劣的外缘可以使他离开贪心,这是外缘方面的善巧。

 

单单依靠外缘还是不行的,马上还加一句“常依师长住”,还应该恒时依止上师而住,长时间依止上师而住的话,才能够把相续当中的贪心逐渐息灭。按照戒律当中讲,一个初学者,一个沙弥,必须有一个依止师,恒时和他的依止师一起生活,从早上到晚上各种各样的安排,各种各样的教导,应该做什么,应该舍离什么等等,都会随时发现,随时教导,随时纠正过失,经过五年之后,他相续当中的烦恼逐渐调顺了,他自己才可以自己独立修行。

 

对我们来讲,我们都是依止上师而学法的,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平时就要经常观察,上师对我们在做什么教言?需要我们怎么做?自己平时对这方面的教言比较留心的话,就知道上师对哪方面有一定的遮止,在哪些地方应该注意,比如上师有的时候说纪律方面应该注意,威仪方面应该注意等等,虽然没有点某某人应该怎么怎么做,但实际上通过上师的教言对照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过失,如果有的话,就想上师就在说我了,马上应该改正,如果没有这样的过失,那么应该了解上师是在提醒我不要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在没有依止师的情况下,应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依止上师。

 

依止上师必须长时间依止,只依止一年两年,或者依止一段时间要远离,这样的话相续当中是很难获得殊胜的功德的。所以在佛经、论典,尤其是在修法的窍诀当中,都提到过要长时间的依止。依止的时间越长,你相续当中的烦恼才越容易得到调伏。因为你长时间依止上师的缘故,上师长时间观察你,知道你对上师的信心是比较稳固的,你是堪为法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师有些对一般人不愿意说的话,才愿意给你讲,这个时候才有的时候会有单独的教授,或者对你不共的摄持,这个时候会发生。一旦摄持之后,通过上师的加持,你就很容易调伏了。

 

否则,你今天依止,明天不依止,或者经常不在上师身边依止的话,从显现上来讲,上师就知道你是一个不稳重的人,既然不稳重的话,他就不愿意和你说很多殊胜的教授。既然你不是法器,殊胜的教授说给你你也接受不了,容纳不了。

 

所以要得到殊胜的加持的话,常时依止上师而住真的是一个非常殊胜的窍诀。一方面依止上师时间长的话,上师的种种好的言行自己可以看到,可以去学,长时间熏习,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自己的很多恶习就已经改变了,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听闻上师所传的教法,上师从各个方面讲了很多教法,自己可以从各个方面对照自己的相续,所以可以从各个方面去对治自己的烦恼;从得意传加持来讲,上师也是比较喜欢这种比较稳重的弟子,有这样一种特法在里面。所以相续当中要得到殊胜的加持的话,这一切都是很关键的,要牢牢记住。

 

比喻中讲到被婆罗门种姓的非人所控制,通过这样的违缘得病的时候,由于婆罗门种姓的非人是比较喜欢清洁的,在被这样的非人附体的时候,需要通过什么方法去对治呢?直接能对治他的就是他非常害怕的东西,就是不清净的东西,像酒或者不净物,一洒到这个人身上的时候,非人婆罗门非常害怕,马上就跑掉了。那么我们在有贪心的时候如何对治呢?就必须要通过贪心的直接违品,你贪这些资具就不让你得到这些好东西,就让你去享受这些不好的东西、依靠师长而住等等,这些方面是最尖锐的对治,最直接的对治,依靠这样的对治逐渐逐渐串习之后,贪欲心就会逐渐地薄弱。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分四:一、正说菩萨行;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三、明远离耽著烦恼所缘境的方便;四、明为成就道器而净治弟子身心的方便。

 

第六品 明断烦恼方便品

 

戊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分二:一、破许逼身苦行能断除业烦恼;二、明断烦恼之方便。

 

己二、(明断烦恼之方便)分二:一、断现行烦恼之理;二、断除烦恼种子而修习对治之理。

庚一、(断现行烦恼之理)分三:一、总示断除三毒之理;二、别说断三毒之理;三、分别阐述断贪嗔之理。

 

辛三、(分别阐述断贪嗔之理)分二:一、断贪之理;二、广明断嗔之理。

 

壬二、(广明断嗔之理)分五:一、思维嗔恚过患;二、广说依嗔恚对治之理;三、破惩罚无故骂人者无过;四、思维忍的功德后而破嗔;五、他人轻毁应当修忍。

 

癸一、思维嗔恚过患:

 

前面也讲到过嗔恨心有极坚固、定恶、作大罪的过患,这里又讲嗔恨心的过患,侧面有不同。这个地方是从你有能力产生嗔恨心也好,无能力产生嗔恨心也好,都对自己没有利益,使自己受到很多不悦意的果报,而且有的时候还会令别人受到种种不悦意的痛苦。

 

无能而嗔恚,唯使自己丑;

有能亦无悲,说此最下等。

 

产生嗔恨心有两种心理状态,第一种“无能”是下对上,自己没有能力,对上面欺诈自己的人生起嗔恨心;第二种“有能”是指上对下,自己有能力,对下面软弱的、弱小的对境产生嗔恨心。分析起来,不管是无能生嗔还是有能生嗔都是不对的。

 

首先分析第一种,“无能而嗔恚,唯使自己丑”,自己的身体、权力在各方面都是没有能力,比较弱小的人,自己在受到各方面都强过自己的强人的欺诈的时候,内心当中生起一种嗔恨心,但是不敢表示出来,只是在内心当中对欺诈自己的人生起很大的忿恨之心。

 

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有这种人,因为在世间上有强弱之分,就有这样的欺负的行为,弱者没有能力,不敢表示出来的时候,他就在内心当中产生嗔恨心。有的时候我们认为这样被强者欺负的弱者是值得同情的,一方面是值得同情的,但是这个弱者内心当中如果生起一种嗔恨心的话,就不是值得同情的,因为这种嗔恨是一种自相的烦恼。所以这里说“无能而嗔恚,唯使自己丑”。

 

在对照我们相续的时候,也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遇到别人的欺负的时候,有的时候是来自于人,有的时候是来自于某个势力,自己内心当中应该按照佛陀的教诲,不要生起嗔恨心,因为生起嗔恨心没有任何必要,没有任何利益,“唯使自己丑”,只是使自己丑陋而已,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利益。如果内心当中生起嗔恨心能够达到悦意的果,或者能够成办所做的事情的话,这也可以,但是内心当中生起嗔恨心对任何事情的成办,或者对自己以后悦意的果没有任何利益,因此从这个角度应该断除。

 

“唯使自己丑”,一方面自己生嗔心的时候,脸色马上就会变化,变得比较丑陋,一方面通过这样的嗔恨心造下的恶业,从因果无欺的缘起规律来讲,嗔恨心大的人下一世就变得很丑陋的。所以对今世也没有利益,对后世也没有利益。这还是比较轻的果报,如果嗔恨心比较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在恶趣当中感受种种痛苦,所以分析的时候,没有能力而嗔恚是没有必要的。

 

这个方面一定要注意,因为我们在世间也没有权力,也没有很多势力,所以遇到别人欺负的时候最容易产生嗔恨心。对在座的人来讲,前两年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如果了解这样的教义的话,肯定不会产生嗔恨心的,但是有些人不了解其中的道理,就认为我应该对他发脾气,我应该对对方生起嗔恨心,实际上按照佛陀的教义来衡量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的。了解这样的道理,在以后处世的时候肯定对自己的相续有很大的帮助的。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有能亦无悲,说此最下等”(录音中断)语言也是对他作种种谩骂,这样对不对呢?也是不对的,有能力也不应该生起嗔恨心。在生起嗔恨心的时候作出种种行为是一种没有悲心的表现,“说此最下等”,谁“说此最下等”?佛陀说这样的人是最下等的,为什么是最下等呢?因为前面那种人无能力而生嗔恨心,他虽然有过患,但是他没有能力去伤害别人,只是自己生嗔恨而已,但是有能力的人生嗔恨心的话,不仅仅是损害了自己的相续,而且还能够损害别人,使别人受到种种的痛苦,所以两者比较起来的话,第二者“最下等”,绝对是应该呵斥的对象。

 

不管怎么样我们肯定都是包括在这两种情况当中的,或者自己是强者,或者自己是弱者,没有中间状态,所以不管自己有无能力而生嗔,还是有能力而生嗔,在颂词当中都已经遮止了,全部都是不对的。如果其他很多断除嗔恨心的修法不了解的话,就把这两个理论记在心中,自己无有能力生嗔心没有用,唯使自己丑陋而已;自己有能力生嗔心,佛陀说这个是最下等的,也是没有用的,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讲,都没有必要产生嗔恨心。

 

比喻中讲到一个婆罗门,如果失坏了婆罗门的教规的话,不仅仅他自己要受到惩罚,而且他的家里人都要受到株连,都因为他要受到种种痛苦。这个比喻表达了什么样的意义呢?也就是说产生嗔恨心的时候,自己的相续已经受到了损毁,造下了恶业,而且通过嗔恨心再去伤害他人,别人也是受到了伤害,因此对自他都没有利益的,这样的法必须要从根本上断绝。从过患方面了解之后,我们就愿意认识到它,愿意去断除。

 

癸二、(广说依嗔恚对治之理)分五:一、对能尽自己恶果的缘不应起嗔;二、不悦意语自性非损恼故不应起嗔;三、典章说应治罚毁骂者是颠倒;四、对能遣除自己心境过患之语不应起嗔;五、对恶劣者说恶语不应起嗔。

 

子一、对能尽自己恶果的缘不应起嗔:

 

有些人问:如果遇到别人说粗语的时候,或者用各种语言谩骂自己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对治呢?这里就讲到了对治的方法。如何在自己的相续当中如理的作意,遣除非理作意,舍弃嗔恨心。

 

说不悦意声,能净昔作恶,

愚蒙不善士,不乐自清净。

 

这个从两个角度进行抉择,第一个角度从正面宣讲,听到不悦意的声音如果自己能够安忍的话,能够清净自己相续当中的种种罪业;第二个角度,如果你不善于安忍,不了解这样的道理,一听到别人的粗恶语的时候,反而过去做种种诲骂等等,实际上就是损害自己而已,没有任何必要,从这两个角度进行抉择。

 

首先抉择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听到别人对自己所说的不悦耳的语言,实际上应该了解这个是能够清净自己罪恶的方便,“能净昔作恶”,从颂词表面上来讲是可以清净自己以前所造的罪恶,为什么现在我们无缘无故的听到了别人的粗语或者谩骂呢?就是因为以前种了这样的因,自己造了如是相同的恶业,现在罪业成熟的时候,别人就会用粗语来谩骂你,使你的相续当中感受不悦意,所以自己通达因果的规律之后了解,以前我曾经做了这样的恶业,所以通过别人谩骂的方式来清净我的罪业,所以对我来讲是很有恩德的。如果不是他通过这种粗语来骂自己,让自己受痛苦的话,也许自己以前骂别人的恶业还会成熟非常可怕的果报。现在通过如是谩骂的语言就可以清净,所以应该感谢他。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不悦意的声音不一定出自怨敌,有些时候出自自己的师长,出自高僧大德的口里,他们对自己说粗语呵斥的时候,应该知道上师或师长是通过如是的方便遣除自己的障碍、违缘。如果自己真正有信心的话,那么对上师的种种语言能够产生信心,以这个作为一种殊胜的加持,使它清净相续当中的障碍违缘。或者自己有的时候不明显的过失慢慢慢慢要开始显现的时候,上师要通过各种呵斥的语言使你认识到这一点,因为有的时候通过轻声相劝,正面劝解不一定起作用,印象不是很深,但是通过不悦意的语言直接呵斥的时候,印象就很深。

 

也许有些人会有这样的体会吧,真正有的时候上师从正面讲,比如说传法的时候给我们说要这样做,要那样做,有的时候好像不注意,但是有的时候专门针对你说一些呵斥的语言的时候,这个时候印象就特别深,就比较容易直接观照自己的相续而断除种种不好的行为和发心。

 

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方面可以清净以前的过失,一方面可以制止现在的恶行,还可以清净以后的违缘。尤其是善知识对自己呵斥的时候,应该从这方面进行了解。否则的话,现在末法时代这些弟子的根性,不像以前的弟子这么优秀,以前的弟子根性比较好,上师怎么呵斥都不会生起邪见的,但是现在如果上师没有给自己说一些好听的语言,或者有些时候说一些呵斥的语言的时候,内心当中很自然的马上就会产生一种反感,马上就会产生一种邪见,实际上对自己来讲是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什么必要的。如果不了解情况,没有串习这样的道理的话,很容易产生这样的过患,如果把这些道理早就已经串习得比较精熟了,在自己内心当中扎根扎得比较稳的时候,听到上师种种的呵斥语言就不会产生种种不好的想法。

 

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知道,不管是一般的人对我们所说的不悦语也好,或者是高僧大德和自己的上师对自己说的不悦语也好,都是能够清净自己的过患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安忍,不应该产生嗔恨心,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是非常殊胜的。而且通过这个方面还可以修持安忍,有很多很多功德。

 

反过来讲,如果听到不悦意的声音的时候,自己相续当中不想安忍,通过各种方便去报复的时候,就称之为“愚蒙”,就是被愚痴所蒙蔽的不善者,他们“不乐自清净”,从他们的行为来看,他就不想自己的行为变得很清净,因为这样的不悦耳的语言可以清净自己相续当中的种种罪障,种种恶习,但是不了解这个道理的人听到不悦耳的语言的时候,就更加产生嗔恨心,或者做出很多不如法的行为,这样一观察的时候,肯定是不想自己的相续获得清净。这样做好不好呢?表面上看起来自己很英雄很勇敢似的,但实际上仔细分析的时候就自己害了自己,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必要的。

 

尤其是针对修行者来讲,我们的相续当中本来存在着很多很多无始以来所积的深厚的罪障,这样的罪障如果一旦成熟之后会使自己产生非常难以忍受的异熟果报,但是现在通过如是粗暴的语言清净了之后,就可以把以后要堕入到地狱当中的业提前成熟。这个方面在《金刚经》等很多经典当中都讲到了,尤其是修学甚深教法的人,修持密法也好,或者修持空性的教法也好,通过如是直接的对治之后,把相续当中的异熟果报、很深厚的业提前在今生当中成熟,而且把很重的痛苦转成很轻的方式成熟的。如果自己很精进地修学,无缘无故碰到打骂的时候,应该知道这肯定是自己相续当中的罪业提前成熟的标志,自己应该产生一个很大的欢喜心,不应该把它视为一个违缘。闻思甚深的经论的话,对这样的道理应该是很清楚的。

 

下面讲到一个比喻,一个养象的人,有一次他的大象生病了,他就对大象生起一种悲悯心,他想用各种药物给它治疗,但是正在喂药的时候,这个大象怀疑主人是不是要害死它,给它喂毒药,所以它就对主人产生了一种嗔恨心,把主人杀死了。这个比喻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这个大象比较愚痴,不知道主人是为了它好,为它治病,为它遣除相续当中的痛苦而进行种种的方便,反而把它的恩人杀死了,所以这是非常不应理的。

 

反过来推理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像这样的种种不悦耳的语言,实际上是能够对治自己相续当中的病根的,对产生种种痛苦、种种病患的罪障进行的殊胜的对治法,就好像这个主人想要通过药给大象治病一样。这个时候我们没有了解到这个道理,就认为像这样的不悦耳语言是伤害自己的,听闻这样不悦耳的语言的时候会使自己受到痛苦,对方的居心也是不善的,即使对上师善知识,也认为是故意呵斥自己,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对别人的好心好意反而产生一种不好的想法,而通过各种各样不好的作意、各种行为去报复,这样就产生各种各样不好的结果。

 

大象愚痴的做法和如今不知道修持忍辱的,不知道不悦耳的声音是清净自己罪障的良药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人相续当中实际上和大象是一模一样的。通过这样的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时候,就了解应该从根本上接受不悦耳的语言,不管从哪个角度都应该接受,这样对我们的修法来讲是有很大帮助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