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癸四、(思维忍的功德后而破嗔)分三:一、对骂者应当修忍;二、对压伏卑弱者的嗔恚不应敬重;三、思维修忍功德应生欢喜。
子一、对骂者应当修忍:
有些人会想,有些时候在修行的过程中会遭到别人的辱骂,或者受到别人的伤害,有些时候会障碍自己的修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如何调伏?这个也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我们在没有遇到障碍的时候可以安安静静地听闻、背书,思维修法,但是突然有一天遇到一个麻烦出来了,有一个人给自己找了很多麻烦,或者当着很多人的面谩骂自己,或者和自己争吵,这样的事情一发生之后,自己的心就不寂静了,安住不下来,没办法进行正常的修行活动。如何调伏呢?
若忍无劬劳,能得大福德,
若于忍作障,有谁愚同彼。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针对他提出的问题作回答,但是实际上在颂词当中所讲的意义已经作了非常圆满的答复了。别人辱骂的语言,或者给自己所找的种种麻烦,它的自性是不具备损害的能力的,虽然我们听到的时候使自己的修行波动了,这并不是从实实在在的外在的语言或者行为引发的,而完全是在自己的心中,完全是自己如何观待的问题。如果自己修习了忍辱,处在安忍的状态,这样的语言和行为不仅仅不能对自己作伤害,而且还能转为道用,积累很大的福德。如果不能够安忍,自己生起嗔心,这样的语言行为就会障碍自己,一方面障碍自己当时的修法,一方面障碍自己以后的修法。所以从这个角度强调对以辱骂自己为主的种种怨敌的行为应该认识到它的本性,应该修安忍。这个颂词主要所抉择的内容就是这样的。
“若忍无劬劳,能得大福德”如果说通过安忍,无有劬劳,不需要任何勤作就可以获得很大的福德,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依靠。“若于忍作障”,反过来讲,如果你对修习安忍作障,这个障碍是什么呢?生起嗔恨心打击别人,如果这样对修习安忍的怨敌作障碍的话,就是一个愚痴者,“有谁愚同彼”,完全没有像这样的愚者,因为怨敌实际上是把大福德送到你的门前,送到你的相续当中,但是你根本不要这个大福德,拒绝接受,然后通过打骂怨敌的方式毁坏了福德,完全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
“若忍无劬劳,能得大福德”,前面也讲过,布施、持戒都是比较容易修持的,安忍是比较困难的,在《入行论》当中讲最难行的苦行就是安忍,到底是如何去理解呢?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会认为前后是不是有矛盾?实际上是没有矛盾的,从修行简便或者难行的角度来讲,确实布施和持戒观待于安忍来讲,前面两者是易行的,安忍是难行的,但是从能得大福德这个角度来讲,布施和持戒没办法超过安忍。比如说通过安忍所得到的功德,必须要很长时间的布施,很长时间的持戒,通过种种苦行方便之后,也许才能达到安忍的功德。而安忍不是这样的,安忍就是安住在很短的时间当中,比如说怨敌对自己谩骂的时候,或者对自己打击的时候,自己能够处在安忍的状态,不生嗔心,在这个短短的时间当中,前面布施、持戒所不能圆满的资粮,在这短短的时间当中就圆满了。所以从“能得大福德”的角度来讲,它是“无劬劳”的。
虽然从修持安忍度的本身来讲,它是很困难的,很难行持,但是从“能得大福德”来讲它确实是“无劬劳”,观待布施持戒来讲,它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就能获得如是的大福德。尤其是安忍是直接对治嗔恨心的,嗔恨心的过患可以毁坏布施和持戒的善根,但是不能毁坏安忍的善根。在《入中论》等大乘经典中讲,为什么安忍的功德非常殊胜呢?就是因为安忍的功德直接对治嗔恨,嗔恨能够毁坏布施和持戒,不能毁坏安忍的善根。如果你们能够修持安忍,能够经常处在安忍的状态的话,不但不失毁以前布施和持戒的善根功德,而且还可以不断增上,还可以获得安忍的善根。
所以通过安忍,无有劬劳能够获得大福德,这样的大福德实际上是通过怨敌而获得的,如果你根本没有怨敌,一生当中平平安安的,你在一生当中一次都没有修习过安忍,那么通过安忍而获得的福德善根你根本少许没有产生过。为什么很多修行者发愿应该在值遇怨敌的时候要好好安忍,有经典当中讲很多净土当中的菩萨很羡慕五浊世界、娑婆世界的众生,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众生有安忍的对境,有很多恶人。在净土当中每一个人相续都很调柔,根本不可能对别人产生一刹那的损害心,所以他们就没有办法从忍怨敌这个苦行方面修行安忍,而在像南赡部洲这样的业力之地,有很多很多相续当中具足恶念的人,有很多修习安忍的顺缘。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如果自己能够运用这个窍诀,能够把它转为道用,就能帮助自己积累无数的善根,无数劫的善根通过安忍可以提前圆满。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修法。所以从方方面面抉择的时候,就是“大福德”,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很多真正的大福德可以获得。
“若于忍作障”,怨敌现前了,对境现前了,你没有如法地安忍,反而打击怨敌,对谩骂者以嗔心的方式进行回骂等,这样你就实际上把自己的“大福德”已经毁坏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完全是一个愚痴的人。比如说一个非常贫穷的人,他身外无有一点财产,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富翁,把很多衣服、资具恭恭敬敬地送给他,想给他受用,但是这个贫穷的愚夫生起了嗔恨心,不接受,然后把这个富翁打一顿,或者把这些东西毁坏,别人说这就是个愚者,有智慧的人肯定会批评他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怨敌就会把很多大福德拱手相让,使你相续当中获得大福德,那么面对这个大福德的时候,自己没有认识到,然后通过嗔恨心的方法,把它消灭了,这个时候确确实实是愚者。尤其是在佛菩萨看起来的时候,真的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应该呵斥的对象。所以从方方面面抉择的时候,应该了解,好好修持忍辱。
在比喻当中讲到有一对夫妻,丈夫生了很严重的病,很长时间都没有痊愈,而且非常痛苦,他的妻子想使他获得安乐,就把他杀死了。这样的行为完全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在讲记当中也分析了,这样的生病虽然看起来是很严重的,很痛苦的,但是不决定他一定会死,也许好好治疗之后他还有活着的希望。这是一个角度。还有一个角度,通过生病的因缘,可以清净他相续当中的很多罪业,这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愚痴的妻子不了解这些道理,就从非常浅显的目光出发把丈夫杀死,当然是一种愚者的行为。
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通过修持安忍,怨敌不一定就完全成为你真正的障碍,你能够转为道用就可以获得大福德。就像这个丈夫一样,他虽然病得很重,但是不一定马上就死,所以怨敌也不一定真正成为自己修法的障碍。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生病可以清净他相续当中的罪业,同样通过修持安忍也可以清净自己相续当中的罪业;生病痊愈之后还可以享受安乐的生活,同样的道理通过安忍所积累的善根,他下世当中也可以积累很多很多福德。
比如说世间上的人都非常希望自己长得好看、端严,而拼命在自己身体上装饰很多衣服,或者在面容上作很多修饰,实际上如果自己真的很丑的话,再怎么修饰也没有用,而真正它的根本因通过修持安忍,绝对下一世当中就会变成非常端严的众生。众生所要获得的安乐果通过修安忍就可以如是获得,所以应该修安忍,应该对骂者、打者、对自己作障碍者努力地安忍。
子二、对压伏卑弱者的嗔恚不应敬重:
特对强力者,嗔恚则不起,
嗔唯凌羸弱,汝何敬重彼。
“特对强力者,嗔恚则不起”,嗔恨心有一种特性,它只会欺负羸弱者,当面对比较有强大势力的人,比如说国王、地方豪强等等这样的对境现前的时候,国王或者大臣等等对自己作种种伤害谩骂的时候,很难产生嗔恨心。
这和前面讲的是不是矛盾呢?前面讲了有能力生嗔和无能力生嗔两种情况,无能力生嗔主要是自己没有能力,别人欺负自己的时候自己有可能产生嗔心。这里讲“特对强力者,嗔恚则不起”,自己这个时候处在无有能力的状态。“特对强力者,嗔恚则不起”这里主要是对大多数众生的心态来讲,大多数众生面对强力者的时候,相续当中生起嗔心的机会不是很多,产生畏惧、产生恐怖是很多的。比如说我们平时在路上遇到强盗的时候,很多时候自己都是产生畏惧的,真正那个时候产生嗔心的人非常少。或者在一个公司当中,下属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如果顶头上司欺负你的时候,也是恐惧、陪笑脸等等,很多是这样的,真正生起嗔心对着干的不是很多。前面那个颂词所讲到的意思是假使无能而生嗔是什么样的情况,这个颂词是针对很多众生相续当中的真实状态,嗔恨心有这样一种特色。
对于嗔恨心的这种特色,“汝何敬重彼”?你没有必要去敬重这样一种欺软怕恶的懦夫。为什么这个地方讲“敬重”呢?有的时候我们从自己的相续当中讲,虽然认识到嗔心是不好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把它当作佛一样的对境去敬重它,但这个地方“敬重”的意思也就是说,平时我们牢牢把它抓住不放,把嗔心看得很重,自己的身体一旦受到损害,马上就很容易产生嗔心,实际上是很爱重这个嗔心的,虽然自己也许从表面上不愿意承认自己对嗔心很爱重,但是从自己心态、行为的表现,实际上还是很重视嗔心的,很喜欢保护它,很喜欢让它生起。从这个方面讲还是一种重视的状态。
既然嗔心有这样一种特法,我们不应该去敬重它,那么如何去对治呢?讲记当中讲到,嗔心有一个弱点,对强力者不敢产生的。我们应该按照《入行论》第六品当中所讲的窍诀,为什么不应该产生嗔心呢?因为我们所欺负的对象表面上看起来是很弱小的,但是因为它有靠山的缘故,我们不敢去欺负它。比如说国王手下的大臣,虽然从他的身体方面讲很弱,一个人都可以把他打死,但是不敢打他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的靠山是国王,所以从这个方面讲不敢生起嗔心。
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对这些弱小者,我们应该把他看成是很强大的人,表面上看起来他是一个小孩子、残废者,或者是一个各方面都没有能力的人,但是他有非常非常强硬的靠山。两大靠山我们是不敢惹的,第一个靠山是佛陀,《入行论》当中讲到,佛陀恒时对一切众生爱护像儿子一样,如果你对他的爱子作了伤害、打击,佛陀绝对不高兴。不仅仅是佛陀,菩萨、还有很多金刚上师,一切住持教法的善知识、智者,对你生起嗔心去伤害别人绝对是不欢喜的,他们不欢喜的话,你就不能获得种种殊胜的功德。第二个靠山就是地狱刽子手,为什么地狱当中的狱卒是弱者的靠山呢?我们现在针对弱者生起嗔心,打击了他,通过这个恶业我们堕入地狱,堕地狱的时候这些狱卒就拼命地折磨自己,就好像这些弱者的亲友,我打了这个弱者,这个弱者又喊他的亲友来打我。今世的时候我去欺负了这些弱者,看起来他是没办法还手的,但是通过这个方面造恶业下了地狱之后,那些狱卒就是他的亲友,拼命地折磨自己。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一个是佛陀不欢喜,一个是地狱的罪业使自己受苦的缘故,根本就不能把这些表面上看起来的弱者作为一个真实的弱者来看待,否则就是自己的愚痴了。因此对治的方法就是经常思维这个,经常思维佛陀,经常思维地狱的果报,经常思维业因果的话肯定是不会产生很粗重的嗔恨心的。
比喻中讲到一个国王率领眷属去和另外一个国家的人作战,在边境的时候,国王就召集他的眷属询问他们用什么方法去打击别人。一个勇士就说直攻王宫,消灭敌人。还有一个人说在边境上消灭敌人,和边防军作战,也是比较勇敢的。还有一个人说打仗不敢去,一旦攻入了敌人的城堡,把王宫占领之后,他就去收拾妇女,用鞭子打她们,国王一听就很不高兴,这是一种懦夫的行为,国王就把他开除了。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道理呢?嗔恨心就和这个懦夫是一样的,对强大的敌人不敢惹,对弱者就经常去欺负,就像第三个所谓的“勇士”一样,他和边境上的边防军也不敢打,和王宫的高手也不敢打,单单是打妇女,欺软怕硬的特法很明显。嗔恨心有这样一种特色,所以我们认识到之后需要通过很多方法把它从相续当中赶出去,不要让它住在自己的相续当中,就像国王把这个“勇士”开除一样。
子三、思维修忍功德应生欢喜:
有些人会这样想,当然修安忍按照佛法的观点来讲是非常有功德的,而且有必要,通过前面的分析都了解了,但是在自己修安忍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受到别人的欺负,认为自己没有气魄,认为自己是女人等等,这样讥毁的语言自己没办法忍受,所以不由自主产生嗔恨心了。确实有这种情况,针对现在的修行者来讲也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前面讲过了,自己的面子挂不住,或者遭到别人的讽刺挖苦的时候,就没办法坚持自己的殊胜行。针对这样的弱点,圣天菩萨是如何教导的呢?
若于嗔处忍,能生诸修德,
于德处云畏,汝唯是愚夫。
如果对生嗔心的对境安忍的话,能够产生“修德”,就是修习安忍的功德,在讲记当中讲到慈法八德,对别人不产生嗔恨心,生起慈心可以产生八种功德。“于德处云畏”对通过安忍产生的功德产生畏惧心,不敢修持安忍的话,“汝唯是愚夫”,不是智者,因为不了解因果的规律,对因果的规律没有真实生起诚信。
如何没对因果生起诚信呢?就是不了解修持安忍的功德和生起嗔心的过失,而单单随顺于世间上一些人的恶习。世间上的一些恶习认为受到别人欺负的时候就必须要去还击,否则的话自己就没有脾气,就不是一个男子汉,有这样一种观点。被这样的观点所诱惑的人,往往在受到侮辱的时候不顾一切去报仇。但是这个地方圣天菩萨说,我们要了解因果,跟随世俗是不可能获得出世间的果位的。比如说我们现在成为凡夫,就是因为以前在无数次当中完全都是跟随了世俗的习惯,没有跟随佛陀出世的圣道去修行。跟随了世俗的习惯去做了之后,所引发的结果单单都是痛苦, 所以没有必要去跟随,如果去跟随的话,完全都是愚夫。
“于德处云畏”,他本身是想要修持安忍的,但是怕别人对自己修持安忍这种行为看不起,讥讽、嘲笑,所以不敢对有功德的安忍修习,而生起畏惧心,这方面是不对的。
安忍能够生功德方面,前面已经做了抉择,这个颂词所讲的内容是让我们明了因果不虚的道理,我们在取舍因果的时候,不要看别人是怎么想的,不要看别人的面子,应该好好跟随佛陀的教义去实行。这是非常关键的。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当中也是这样做过教诲,他说即使是整个大地遍满了恶人,自己也不要舍弃自己的高尚行为。这方面的金刚语确实加持力是无量的。现在对我们来讲,整个大地已经遍满了这样的恶劣者,不信因果的人,造作各种恶业的人,我们处在这样一种环境的时候,应该按照佛菩萨的教言去做,不管别人如何行持非法行,但是我自己来讲,必须要坚持上师给我教导的殊胜的善法,修持安忍也好,修持清净的戒律也好,必须要坚持修持种种的善法。不能跟随世间人,跟随他们只有堕落的,没办法解脱。
这个颂词实际上讲的也是这个意思,不要管别人怎么想,反正我通过抉择观察好的善法我一定要去实行,这个地方就以安忍作为例子来宣讲。
比喻当中讲到以前有一个男子生在比较高贵的家族当中,他恒时好心好意对待别人,做很多善事,但是他对因果方面的道理不是很通达,所以引发了他后面的不安忍。有一天他在街上行走的时候,碰到一群无赖想和他打架,但是因为他平时相续当中有这样的观念,不能做打架这样不好的行为,所以他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理睬他们,但是他走出去几步之后,后面的人就嘲笑他,说这个人一点脾气都没有,根本不是一个男子汉,和女人一样等等。听到这些谩骂的时候他就不行了,脸上挂不住了,内心也没办法忍受了,他就拔出刀剑来和别人打架。
这个比喻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现在我们也是生在一个高贵的种姓当中,我们是佛陀家族的种姓,我们的父亲是佛陀,我们的兄弟是登地菩萨,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都是我们家族当中的兄长,佛陀当然是圆满了一切功德的,我们的菩萨哥哥们也是在不断地行持善法,不断地坚持高尚的行为,我们生在这样非常高贵的家族中,通过上师善知识的教导,了解了应该以慈悲心对待别人。
但是在这个时候,如果对因果的道理没有好好取舍,没有好好抉择,有的时候没有分清楚什么是好的因好的果,哪些是不好的因不好的果,在受到世间上的人的讥毁、辱骂或者看不起等等的时候,自己就随顺了世间的因果,随顺了嗔心,选择了通过嗔心去对付别人,就走了歧路,这个时候就没有按照佛陀开示的因果正道修习安忍。往往在遇到别人挑衅的时候,没办法安忍而做出了伤害众生的行为,就和这个男子一样,他本身种姓比较高贵,平时也是修持很多善法,但后面经不起别人的谩骂而失坏了他的善行。
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现在没有对因果方面生起坚定的决心去好好取舍,而跟随了世俗当中的恶劣因果的话,绝对会失坏、玷污自己种姓的意义的。因为像地上菩萨、佛陀,还有资粮道、加行道的菩萨,他们的行为都是非常清净的。我们是他们家族的成员,如果做出了失坏家族事业的行为的话,绝对是不应理的。从这个角度应该好好思维取舍。
癸五、他人轻毁应当修忍:
有些人会想: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自己具足压伏别人谩骂欺负的能力,一旦遇到这样的对境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嗔恨心,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应该如何对治呢?
谁灭尽侮毁,而生于他世,
故思自作恶,受侮尤善哉。
圣天菩萨从这个地方对这些人作了教诲,也是对我们自己作了殊胜的教诲,因为自己的相续当中毕竟还是有这样的习气存在的。这样的习气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冒出来,首先学习好之后就有了对治的方法,一旦有这样的习气出来的时候,就通过这样殊胜的道理对治。
“谁灭尽侮毁,而生于他世”,外在的侮辱和轻毁实际上是无量无边的,尤其是从内心的状态来讲,自己相续当中受到侮毁的习气非常多,显现在外边也是无量无际的,因此你把一个灭尽之后还有第二个,第二个灭尽之后还有第三个,而且你在灭尽这一个的时候,这个坏习气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相续当中,它又会不断地生长。从这样的角度来讲,它绝对是一个恶性循环,没办法灭尽的。
我们如果从外在去抉择,一个怨敌不是单单的一个人,他有他的亲属、好朋友,很多很多,你和一个人结了怨,你把他一个人杀死了,实际上就得罪了他所有的亲朋好友。比如说他有十人亲人,你杀了他一个,就同时和十个人结下了仇。你再把这十个人杀了,他们每个人还有他们的亲友,这样一个一个灭的话,绝对是灭不尽的。所以从外在的角度是没办法灭尽的。
而从内在的习气来讲,通过嗔恨心把别人杀死了,或者造罪业,以后受到侮辱的习气又种到自己的阿赖耶识当中去了,阿赖耶识又会重新显现。所以这样的话,绝对是一种没有边际的法,根本没办法灭尽。
所以从外在也好,从内在也好,从方方面面讲的时候,圣天菩萨讲“谁灭尽侮毁,而生于他世”呢?从历史上到现在,找不到任何一个人把怨敌完全消灭的。而且即使说你在今生当中能把所有的怨敌灭毁,但是你在他世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呢?绝对不可能有了。因为因果是绝对不虚的,你今世当中造了这么多恶业,在后世当中绝对没有这样大的威力了,肯定会到恶趣当中受很多的痛苦,而且一旦转生为人,通过今生当中的傲慢、生嗔心的过失,下世当中绝对是一个非常卑劣者,所以在后世当中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
现在我们自己来讲也是信仰因果,信仰前后世的,谁也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圣天菩萨一下就指出了,你不可能把所有的怨敌灭尽,而生于他世。
“故思自作恶,受侮尤善哉”,所以应该思维,与其自作灭尽别人的恶业,还不如在受到别人侮毁的时候修忍辱,受辱,这个就是“尤善哉”。圣天菩萨从两方面给我们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是不修的过失,一方面是修持的功德。这样一分析我们就知道确确实实没有一点理由我们可以产生嗔恨心,完全没有。这是圣天菩萨从很深的角度给我们作的教诲,这样的颂词一旦了解,一旦能够从内心当中真正生起这样的见解的时候,就会大大地减少自己生起嗔心的机会。
比喻当中讲到了水车的比喻,只要是水在不断地冲击的时候,水车就会不断地旋转,没有停止的时候,没有结尾的时候。水车是一个圆形的东西,开头和结尾没办法区分。通过水车没有结尾,或者不断旋转的比喻,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就说明颂词当中所讲到的,没办法灭尽怨敌而生于他世。也就是说现在自己看起来是消灭了一个怨敌,但实际上怨敌会不断地显现,根本没有一个结束的时候,只要你没有灭尽通过嗔心去伤害别人的业,这样的怨敌是源源不断会产生的。就像水流没有停止冲击水车,水车不会停止一样,只要自己的业有的时候,肯定会显现不断的怨敌,没办法灭尽的。能够灭尽的方法是什么呢?能够灭尽的方法不能跟随世俗道,必须要跟随佛陀所开示的方法,就是修安忍,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其他的方法。
好好修安忍就能够灭尽怨敌,在很多大乘的论典当中就是这样讲的。大乘菩萨找不到一个怨敌,虽然他在修慈悲心之前,也许在世间有很多怨敌,但是他在进入佛门,内心当中一发起菩提心之后,他把每一个众生都看作是自己的亲友,就在那一刹那,他所有的怨敌全部消失了,一个都找不到了。这个就是佛法的殊胜之处。他不在外在灭尽,他就在内心当中灭尽。内心当中的恶行一灭尽,持戒度就圆满,《入行论》当中就是这样进行的抉择。像这样的很多甚深的教义,真的能够深入自己的内心的话,确确实实是受用无穷的。
以上讲到了灭除现行的比较粗大的贪嗔痴的道理,通过很多殊胜的理论作了抉择。下面讲第二个科判。
庚二、断除烦恼种子而修习对治之理:
如果真正要灭尽烦恼的种子必须要修持空性。前面讲了很多对治贪嗔痴的方法,那么有没有一个彻底究竟的对治方法呢?圣天菩萨讲,肯定是有的。
若谁能真知,内识住等相,
有此智慧者,烦恼终不住。
这是从最究竟的角度讲如何彻底灭尽烦恼。“若谁能真知”不管是任何一个人,如果真正能知道自己内识当中的“住等相”,也就是生住灭等等,“有此智慧者,烦恼终不住”,如果产生了这样殊胜的智慧,烦恼在自己相续当中是绝对不能长住的。也许它可以产生,但是它不会像凡夫位的时候一样不断地滋长,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了解了“内识住等相”。也就是说,自己的识是一种有为法,它有生、有住、有灭。既然有生住灭的体相,它就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完全都是无常,一切无常的法没有一个实有的自性存在。
既然这样的话,通过这样类似于生住灭的现象,我们了解一个什么样的真理呢?嗔恨心,或者贪心,或者痴心正在产生的时候,处在产生状态的时候,它因为本身有产生的因缘,有住的过程、灭的过程的缘故,贪嗔痴正在产生的同时绝对没有自相,也就是说它不是心的本性,只是心的一种外相而已,只是外面所显现的一种影像而已,根本没有真实的体相。心的真实的体相是什么呢?也就是灭尽了贪嗔痴、生住灭的本性,在中观当中讲就是心的空性,在三转F轮当中讲就是心的光明,密宗当中讲就是自然本智。
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认为贪嗔痴等现相灭尽之后还有一个识存在,还有一个没有贪、没有嗔、没有痴的识存在,实际上是没有的。识的本性,它自己也是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的体性,没有一个实有的体性。通过这样观察的时候,只要从内心当中了解了空性的真如体性,就可以从根本上断除贪嗔痴的生起,或者可以迅速地趣于寂灭。
当然如果真正修行到位的时候,或者是登地之后,这样粗大的贪嗔痴是不可能产生的,虽然他相续当中有这样的种子存在,因为在八地的时候才会灭尽烦恼障的种子,一地到七地之间种子习气还在,但我们不能说初地菩萨没有证悟空性,也就是说在初地菩萨入定位的时候完全都是现见法性的自相,他出定位的时候,因为他还没有完全圆满资粮的缘故,他没办法长时间安住在禅定当中,他必须出定积累资粮。
出定积累资粮的时候,以前相续当中的烦恼还会显现成外在的二取的形象,种种的心识、分别还有的,但是像这样的分别绝对不会有贪嗔痴等烦恼,就是因为他灭尽了非理作意。他虽然有外境可以现前,比如说在菩萨面前,一个女人可以现前,他相续当中烦恼的种子也还在,但是非理作意没有了,他不会想这个女人是很好看的,这个女人是应该贪的,这样的非理作意通过他现见法界的自相之后不会再产生,所以菩萨相续当中虽然有烦恼的种子,也有外境现前,但是不可能产生贪嗔烦恼,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的,一般的凡夫人,他有烦恼障的种子,而且有外境,而且有非理作意,这三者一聚合的时候决定会产生烦恼,因此我们要断除非理作意也需要通过安住识无相的贪嗔痴,一切法无自相的体性,安住在这个的时候,非理作意不会产生,因为贪心、嗔心本身就无自在的,本身就是空性的,只不过是识的一种变化而已,这个时候我们就逐渐逐渐在相似地断除非理作意了。通过这样的空性见解抉择的时候,虽然不会像初地菩萨那样彻底灭尽,但是比较粗大的非理作意通过这样的空性智慧就能压伏。这个时候对我们的修行就会产生很大的帮助作用。
这是从断除烦恼种子方面,从了解贪心、嗔心、痴心三毒的根本,了解它的自相来断除它的种子。现在在凡夫位的时候必须要了解,必须要思维,必须要相似地修,然后在地上菩萨现见空性的时候,出定位虽然有心识,但是由于有空性智慧摄持,根本不会产生粗大的执著。这样不断不断修持到八地的时候,相续当中烦恼障的种子彻底灭尽,非常非常清净。到佛地的时候,所有的障碍完全清净,那个时候连烦恼障的种子习气都不会再存在,就是最极为清净的果位。
比喻中讲到,要断除一棵毒树的话必须从根本上断除。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从根本上了解了贪嗔痴无自相,从空性的角度直接去对治,效果是绝对非常非常殊胜的。这里只是略说而已,广说是在第九品以后,在讲胜义谛的时候就讲到在胜义谛的位置上如何不存在种种心识,种种的我,种种的色法,它的根据是什么?讲得很详细。一个一个给我们抉择,就像前面我们所学的不应生贪、不应生嗔、不应生痴等等,或者一切都是无常的理论一样,非常详细地一个一个打破我们相续当中的实执。
现在我们学到这里,通过圣天菩萨的理论抉择的时候,确实就是不应该生嗔心,就是应该断除贪心,一切诸法就是痛苦的,完全都能够通过金刚句产生定解。同样的道理,我们学了后面胜义谛的理论之后,通过圣天菩萨所开示的一个一个修持空性的道理的时候,我们绝对产生定解,这个“我”就是没有的,一切实执法就是不存在的,一切诸法就是空性的,这样的定解决定会产生,这样的定解产生之后,这个地方所讲到的“有此智慧者,烦恼终不住”的前相决定会具足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修行的话,烦恼决定不会再长期安住。这方面是非常殊胜的。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第六品就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