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开始传法,所传的法是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
《中观四百论》分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分二:一、广释胜义谛;二、造论宗旨和断除敌论余诤。
丁一、(广释胜义谛)分三:一、由破有为法为常之门而总破实有;二、别破有为法实有;三、破生住灭三有为法相有自性。
第十五品 破有为相品
戊三(破生住灭三有为法相有自性)分二:一、广立缘起无自性生如幻之理;二、总破有自性。
己一、(广立缘起无自性生如幻之理)分三:一、别破生有自性;二、总破生住灭三有自性;三、破正生时由有自性生。
庚二、(总破生住灭三有自性)分四:一、观察次第同时破三相有自性;二、出相无穷过而破;三、观察一异而破;四、观察自性有无而破。
第十五品 破有为相品
有为法有生、住、灭三种体相。一切众生最耽著的是有为法,直接缘它产生实执心,之后产生贪欲、嗔恨等等,不断开始流转轮回。所以,我们要开始走向解脱、迈向圣者的境界,必须要打破像这样的境界。
我们流转的次第是什么?即我们认为有为法是实有的,实实在在的,所以开始执著。我们要开始走向解脱,必须要反其道而行之,打破以前的思维方式。怎么打破呢?即观察有为法的自相是不是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实有呢?实际上一观察的时候,根本不是实有的,完全都是一种虚幻的显现,但是众生通过无明、愚痴、妄执、颠倒执著有为法是常有的。
所以在这一品中通过观察生、住、灭的体相,揭示有为法实际上根本没有自性的道理。不管生、住、灭,都完全没有自性。这一品的核心、重点是观察生。既然一切法没有实有的生,哪里有它的住和灭呢?没有生、住、灭,那在我们面前显现的这些法,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串习熏习到阿赖耶识中,通过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再开始现行,在我们眼识、耳识面前显现出实实在在的有为法,是这样的次第。
现在我们打破对有为法的执著,观察有为法实际上根本没有自性,无自性、空性的种子就植入到相续中,这样不断地观察后,空性的种子会对治实执,再不会有新的实执种子种到阿赖耶识中。一段一段修行观察之后,通过空性灭除实执的习气,逐渐可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我们通过殊胜的正理破除有为法、观察有为法相当重要,关系到我们直接解脱的次第,现在正在讲这样的问题。
戊三(破生住灭三有为法相有自性)分二:一、广立缘起无自性生如幻之理;二、总破有自性。
己一、 (广立缘起无自性生如幻之理)分三:一、别破生有自性;二、总破生住灭三有自性;三、破正生时由有自性生。
庚三、 (破正生时由有自性生)分三:一、总破;二、广释;三、略义。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前面分析过一切众生对未生和已生的法执著心不是很大,而执著现在的有为法在我们面前实实在在地存在,因为有个正生,正生实有的缘故,所以产生的有为法肯定是有的。所以这一品中用了比较大篇幅来破了正生。
辛二、(广释)分四:一、观察生时义而破;二、破许过去未来之间住的法为正生时;三、破许已生之先的法为正生时;四、破许未生为正生时。
壬三、 (破许已生之先的法为正生时)分二:一、牒计;二、破计。
破斥其他众生认为的已生法之前的诸法是正生。
“计”指计度,或指他们的观点、承许。“牒计”指把他们的观点拿出来宣讲,这是用一个颂词来进行观察。“破计”指对他们的观点再进行破斥。“计”在中观论典中经常出现,如“计有自性”、“计诸法实有”,“计”是承认,或妄执的意思。
癸一、牒计:
首先观察他们自己是怎么承许的。
由于生时灭,乃有生时生,
是故应可见,有余生时体。
“由于生时灭”,分成两个部分来理解,“由于生时”是前面一个部分,“灭”是另一个部分的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分开呢?所谓的“由于生时”就是前面的法已经灭掉了,它的种子位已经灭了后,“乃有生时生”,芽果等体有的时候,这叫“生时生”,就是正生的意思。“灭”是种子已灭,芽果已经有的时候,这时叫正生。“是故应可见,有余生时体”,通过这样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有余生时体”,“余”拣别因和果,因已灭、果刚刚开始有,因和果之外的、中间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法,就是“生时体”。
我们怎么样对照科判的意思进行了解呢?科判的意思是破已生之前的诸法,就是因和果中间。他们说因已经灭了,芽果刚刚有,第一刹那的时候,有一个生体,这时就是正生。对方认为真正的、粗大的、众生认识到的诸法,还没有正式显现出来,还没有正式被人们认知的时候,这时因已灭,果刚生,这个阶段叫作正生。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很善妙,完完全全的已生位是离开的,未生位也离开了,中间的法是实实在在地正生。
下面“破计”破斥他们:这样的观点完全不成立。为什么呢?因为按照你们的观点,也是没办法离开或者未生、或者已生的阶段。
癸二、破计:
破他们所承许的观点。如何进行破斥呢?
若至已生位,理必无生时,
已生有生时,云何从彼起。
“若至已生位”,按照他们自己的观点承许,即因已灭了,芽果刚有的时候,这时叫做正生。我们就按照他们的观点进行观察,如果因已灭,芽果已经有了,这时难道不是已生吗?你们不认为是已生,但这时芽果已经有了、在我们面前显现了,这就叫已生,从前面的观察来看,实际上你们认为的正生已经处在已生位了。
“理必无生时”,按照道理观察时,在“已生位”上绝对没有“生时”,为什么没有“生时”呢?
“已生有生时,云何从彼起”,“已生位”中没有“生时”,因为二者的体性是相反的,不相同的。讲义中讲得很清楚,“已生”肯定已经舍弃它的生时、生的过程,这些已经完全没有了,芽果已经完全显现出来了,这时正生的阶段已经完全舍弃了。“已生”和“生时”二者,“已生”有的时候,“生时”绝对没有。
还有一种观察方法,再观察“已生”和“生时”二者各自的体相,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它的意思:“已生”即已经完全产生;“生时”是正在生的时候,还没有完全产生,正在生的过程。既然这样,“已生”就是已经完全舍弃了“生时”,“生时”是“已生”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所以,你认为芽果有的时候,这时芽果必定产生了,在我们面前,或通过理论观察的时候,它是处在已生位了。既然处在已生位,怎么能说这是一个“生时”呢?不能是“生时”。
因为他们自己是这样承认的,他们说诸法是有的,为什么呢?因为“生时”存在,“生时”是什么呢?“生时”是已经舍弃因位,芽果刚开始显现时。但观察时,“已生”有已生自己的体性,“生时”有生时自己的体性,所以不可能把生时,即正在生的过程,安立在“已生”上,已生和生时不同。观察推理的过程应该从这个方面了解。
“已生有生时,云何从彼起”,可以作为结论,在已生上有生时,这不应理,生时怎么可以在已生上产生呢?怎么安立呢?“云何从彼起”?绝对没办法安立的。从中观方面观察,承许已生之先的芽果第一刹那的认为是正生,是不对的。这时按正理观察时,就是已生,而不是生时。
如是通过观察他们的观点,再破斥他们的观点,把这两个科判作了抉择。
壬四、 (破许未生为正生时)分三:一、正破;二、破彼断过;三、若生时由自体生则须许未生为生。
此科判承接前面的内容,前面几个方面观察完之后,他们想安立未生的时候是生时。
癸一、正破:
首先了解他们的观点:已生没法安立,所以应该安立未生,在未来的时候,这个法还没有产生之前,这时应该是正生时。正生时怎么安立呢?是正在趋于生的过程,很多人是这样执著的。正在趋于生,正在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的时候,这叫正生,已经离开了未生位,还没到达已生位时,在中间的运作,趋于生的过程叫做正生。像这样的正生是现在,还是过去呢?都不是,他说是未来,因为是趋于生的缘故。他们有这样的观点,下面怎么破呢?
未至已生位,若立为生时,
何不谓无瓶,未生无别故。
“未至已生位”,观察你们说的“生时”,到底是已经产生,还是没有产生呢?按照他们观点是正在趋于生,那肯定还没有产生,就是“未至已生位”,还没有到达已生位的时候。
“若立为生时”,如果你把未生位安立成正生,肯定不对,有很多过失。没有产生的东西,你说它已经有了,处在正生位,这时已生和未生就没办法分别。因为未生有未生的体相,已生有已生的体相,还没有到达已生位的时候,其实就是未生。未生时你说是生时,这二者肯定是矛盾的。把二者混在一起安立自己的观点,过失会很多,因为观察时已生和未生二者无法分别。
所以“何不谓无瓶”?为什么你不说已生的瓶子就是无瓶呢?按照你们的观点,这个法明明还没有产生,你说它是正生,那么已经产生的瓶子就应该是无瓶,或者无瓶应该是有瓶,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观察的时候,像这样的过失肯定安立在你们头上。
“未生无别故”,按照你们的观点已生和未生没有差别,还没有产生也可以说是有,有的话也可以说是没有,二者没有差别的缘故,就可以这样成立了。
观察的时候,如果对方这样讲:“不一样,你们说未生的瓶和已生的瓶子是相同的,实际不相同。为什么呢?我们的观点很清楚,既然是趋于生,肯定不是已生,所以你们说趋于生是未生,用已生的瓶子进行破斥,就不对了。我们承认趋于生,你们把这个观点搞清楚一点。”
如果他这样回答,又再怎么破斥呢?从三个方面进行破斥:你说的趋于生,瓶子从无生到生的过程中,到底是已经产生了吗?还是根本没有产生?或者半生半不生?肯定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 如果说瓶子趋于生是已经在已生位了,前面的过失就在你们头上安立了,你们说趋于生实际就是没有,没有说成已生,如果这样承许,“何不谓无瓶,未生无别故”。
- 如果趋于生是根本就没有,还没有产生出来,你不敢承许它已生,如果承许未生,这个观点也是不对的。未生怎么说是正生呢?二者是矛盾的。如果正在造作的、趋向生果的过程是正生,完全是一种没有的体性,无生和正生二者怎么统一呢?没办法安立。
- 已生没法安立,正生无法安立,再观察第三者。趋于生的过程,如做瓶子的陶师,正在做瓶子的过程,大概把瓶子的形状挰出来时,这个位又不是已生,因为瓶子的形状刚刚开始显现出来,这时不是已生,因为它毕竟还没有产生出来,也不是未生,因为它已经离开了泥土的因,也不是完全的泥土。中间的位,他说半生半不生位就是正生,陶师刚刚把瓶子捏出来一点点形状的时候,这时也不是完全已生,也不是完全未生,这个就是正生。
如果这样承许,我们再进一步观察,像这样正在产生的瓶子,是不是一个观待的法。为什么这样观察呢?像这样的半生半不生,不是已生,也不是未生,没办法安立,或者已生,或者未生。他们说:“可以这样安立,瓶子就是这样的,观待已生位时,它就是未生,观待泥土的因时,它已经生了。有这样的观待的因。“我们说如果是观待因的话,就是无自性,如果承许观待,根本无法安立实有的观点。如果不承许观待,我们就承许实有。如果实有,必须要安立,像这样半生半不生的瓶子,到底是生,还是不生,不观待必须要安立其中一种,或者是未生位,这在前面已经破斥了,如果是已生位,已生位的过失前面已经观察了。所以如果不观待,就不能变化了,不能说观待已生位是未生,观待未生位是已生,中间是趋于生,这样观察也不对。
他说不能这样观察,那么一个半生半不生的瓶子,不能够观待,观待也不能安立;不观待的话,或者是已生,或者是未生,观察下来都无法安立;还要从另一个角度再观察,再承许,就是又不是观待,又不成常有的过失,叫做又有又没有的位。在世间法的体性、世间名言中,有和无在一个法上没办法同时聚集,或者承许它已经有了,或者承许它还没有,所以从哪方面观察都不对。
如果承许观待,中观宗也承许观待,瓶子观待已生位、未生位、半生半不生或趋于生,这是可以,但是如果这样,就和中观宗一样承认无自性的观点。
所以,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观察,“何不谓无瓶,未生无别故”?就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打破了他们的观点。
癸二、破彼断过:
按照颂词和讲义来观察,科判的意思怎么理解呢?要把科判理解清楚了,要不然怎么对照中心含义呢?没办法了解。“断过”,即前面中观宗给他发的过失,他想要断除这个过失;“彼断过”,他再引用一种观点进行补救;“破彼断过”,我们把他补救的观点破掉。他们补救的观点是什么呢?
生时体未圆,异于未生位,
是亦异已生,故应未生生。
因为中观宗前面发的过失,他说“生时体未圆,异于未生位”,他说我们的正生和未生位实际不相同,为什么?正生的本体在“体未圆”的时候,即产生这个法的本体还没有圆满完成的时候,这时叫正生,这是我们趋于生真正的含义。为什么他们要这样讲呢?他们想完全是未生也不对,完全体性圆满也不对,所以他说“体未圆”时,正生有一种动作、功用,正在产生诸法时有一种运作。
单独的未生位没有功用,而已生位功用已经圆满,所以他说“体未圆”,所造的本体还没有完全成立、圆满时,这个阶段叫做正生。比如一个运动员参加跑步比赛,到他自己跑道的位置,站在起跑线上,这时叫做未生位,如果跑出去后叫已生位,但是这中间还有一个差别,比如裁判刚开始举枪时,预备时,他自己开始蓄力了,想把自己身体的力量发出来,枪一响时,马上他开始动作起来,这时已经离开未生位了,但是还没有真正开始冲出跑道,还没有从起跑线上冲出去,他说就在这个过程有种功用,这个功用叫做生时,因为他还没有完全跑出起跑线之外,不是已生;也不是处在还没有完全用力时,即已经蹲下去,裁判还没有宣布开始,他还没开始运气,也不是未生的;枪一响,他一动时,他说这叫做生时。他说我们的观点就像这一样的,也不是完全圆满的已生了,也不是完全的未生位,在异于这二者之间的,有一种作业、能力,这样的能力正在趋向于生果。这样生果的能力,在未生位中没有,但也不是已经圆满的已生位,是正在生的过程,有力量的这样一种状态,就叫做正生。他想从这个方面补救他的观点。
下面开始打破了。“是亦异已生,故应未生生”,不管你的观点说得再怎么样漂亮,实际上观察下来,像这样的法到底产生没有?他们说还没有产生,因为体还没有圆,想要产生法的本体还没有圆满产生,所以是未生,“是亦异已生”,和已经产生的位还是不相同的,既然和已生不相同,那么肯定是未生,所以“故应未生生”。
下结论时,你的观点说来说去,还是“未生生”,所以你的生还是未产生的,还是没办法避免前面的过失,再怎么通过很多观点成立你的观点,或者是已生,或者是未生。中间所谓的一个正生,完全是众生的颠倒、虚幻的分别,找来找去,通过这么多理论,绝对找不到一个正生时。这时就破了他自己的“断过”。给他发的太过,他想要断除过失,但是这里也打破了他补救的观点。“故应未生生”,因为你自己的本体还是未生位,还没有产生,果体还没有圆满,果体圆满时才能称之为已生,但是还没有产生的时候肯定是未生,所以未生位怎么能叫正生呢?未生位不叫正生,因为还没有产生的缘故。
癸三、若生时由自体生则须许未生为生:
本科判主要从自体而安立,如果要承许像这样的正生是由自体而生,必须要承许未生为生,还是没办法避免这个过失,你的正生实际上还是落到未生上。
若说言生时,先无后乃有,
此亦未生生,未生何能生。
他们主要的观点是,正生的本体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生的本体首先没有,然后开始显现,显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一定联系,比如种子刚开始没有生诸法的体,生体还没有,后面因缘一具足,从种子里显现一种生诸法的本体,这个本体叫“正生”,它不是断灭的,是前无后有,是有联系的。所以科判中讲“若生时由自体生”,从自己的因当中产生自己的能力,即自体生,如果这样承许的话,还是必须要承许未生而生。这是颂词大概的意思。
“若说言生时”,“说言”二者在一起理解,没有单独的意思,“若说言”,就是如果他们这样承许,他们说什么叫“生时”呢?所谓的“生时”是“先无后乃有”,生的本体刚开始没有,后面从种子当中开始显现它的生体,所以是一种从无到有,之间有联系的法,是一个本体所摄的法。
“此亦未生生”,你这样承认时,还是包括在未生中,你必须要承许未生成生,因为你们认为生的本体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正生。中观宗观察时,你这个正生实际上是未生,所以叫未生生,你还是要承许未生是生,二者还是矛盾的。生必须要从无到有的体性,但是观察你自己承许的时候,根本还没有,所以就是未生,怎么安立它还没有呢?从无到有的过程,生诸法的本体、正生的本体,是还没有产生,还正在生的过程当中,如果已经圆满称之为已生,所以不会承许已经圆满产生,像这样生的本体还没有产生,正在从无到有的过程,说这就是正生的话,“未生何能生”?根本是未生的法,怎么能安立它是正生时?
这里稍微复杂一点点,但如果把前面的理论搞得比较清楚、稍微熟悉时,按照这个思路下来,把几个比较特殊的关联,核心的要点抓住,再看讲义,也不是特别复杂。中观的推理有这样的特性,真正理解、掌握的时候,不会像俱舍、因明词句上非常难懂,复杂,中观的词句上不是特别复杂,如果把推理的过程了解好之后,按照这个去推理,它有哪几个特定的因素,破掉就可以。
但是中观要去修证很难,因为毕竟这是佛菩萨的境界,一个一个要修下去,现证空性,这要花很长时间。要了解它的推理过程,掌握它破的因,只要把几个因素抓住了,把推理过程知道了,这时就可以打破它的实执,然后承许一个现而无自性的空性。
在我们面前毕竟有一个显现法,是不是实有呢?通过观察,如果是实有就有这么多过失,所以没办法成立实有,也就是没有能立根据承许它实有。既然没办法成立实有,只能成立它不实有,这是观察空性的第一步目标已经达到了。
达到后再进一步观察,像这样现而无实有的体性是观待二者成立,观待显现方面的法是世俗,观待空性方面的法是胜义,在胜义中一切法都是空性,在显现中有它的显现。显现是哪里来的呢?通过业惑习气而产生的,所以乃至因缘没灭尽之前,显现还有,还要被显现所束缚。既然还要被显现所束缚,证明还要被因果所束缚,那处在因果中时必须要取舍因果。善的因果、恶的因果,一个取,一个舍,在没证悟空性之前,一切执著、分别念还没有融入法界之前,这一切全部都对你有作用,虽然是空性,虽然无始以来处在空性的状态中,但是有什么用呢?我们被束缚的时候,并不是等性在束缚我们,是显现法、因缘缘起的规律在束缚我们。所以我们的分别念、习气还没有融入到法界之前,还没有证悟和法界无二的体性之前,这一切对自己都有作用,不管嘴巴上说得再高,这一切都是空性的,实际一切还是要束缚自己的。
以前我们在学慈诚罗珠堪布讲的《中论》时,有一位道友在学的时候,产生这样一种执著,有一天晚上我们在讨论《中论》时,他就说,现在我绝对敢把《中论》的书放在地上踩,当时我们想这有什么必要呢?没有任何必要,你敢踩,也许是胆量,也许是妄执。他认为一切是空性的,教法是空性的,书也是空性的,脚也是空性的,什么都是空性的,那就踩空性,实际上他没了解因果缘起的道理。当时学的时候,我自己也是刚入门,他说那些观点的时候,我自己认为是不对的,但是理由方面不太确切。
所以,观察的时候,空性是空性,比如吃饭、穿衣是空性的,但是吃不吃饭呢?饭是要吃的,衣服也是要穿的,这些都是要做的,但是书敢踩,这是非常矛盾的事情,这其实根本没了解到空性的意思。如果当时知道现空无二的道理,显现不灭,作用不灭,都可以通过这方面的理论破斥。
必须要了解到这样现空无二的道理,空性是空性,实际意义是空性的,但是我们证悟到没有?如果没证悟到,还是落在因果的范围中,还是必须要取舍。因为取舍因果、修善法、断恶业符合于圣道,这是因果缘起,我们通过这样去做了,就可以清净业障,不断向圣道方面发展,而且对证悟空性是一个很大的助缘。
所以第一步要了解现空无二,之后再了解缘起的显现是什么样的体性,空性的显现是什么样的体性,二者是怎么样双运的?正在显现本性是空的,正在空的时候有它的显现。我们以前强调过,如果把空性的意思真正了解了,空性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抉择中观是把实执打破,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层次、阶段而已。
实际上我们了解空性之后,就能够更深一层地了解到缘起性空的道理,空性中因缘法绝对不会错乱,作用不会消灭,像这样了解了空性,对帮助自己了解因果和缘起,有很大的作用。了解到空性时,自己在造善法时,了解到这是空性的,对善法的本性不执著,但是反过来推,是不是造恶法的时候也不执著呢?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造善法时,我们要破除对善法的执著,属于空性的一个作用。我们不能说造善法时可以用空性摄持、不执著,那么也可以用空性摄持去造恶业,这是不对的。因为恶业有恶业的果,恶业的作用就是束缚,造了恶业,它的能力就能束缚你,把自己束缚好之后,不能现见空性,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最重要的部份。做善法有对自己证悟空性的作用,但是不能用空性摄持造恶业,佛菩萨从来没讲过可以这样。哪怕是一丁点的恶业,就会障碍你证悟、现见空性。
为什么说积累资粮的同时,要清净罪障呢?必须要了解到因果的规律就是这样,善法可以助道,而恶业是障道的。所以造善业的时候要有空性来摄持,了解空性之后,就是因为是空性的,才不能造恶业,因为因缘现前时,恶业有了,它的能力、体相就是障道,这就是了解空性后,一丁点的恶业也不敢造的原因,因为自己有一个想要证悟空性的作意,所以要修善法、断恶业。
如果把空性的道理从方方面面仔细思维,肯定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修行人。一方面自己相续中智慧特别宽广,不会着魔,一切都是现而无自性,对任何法没有什么执著。但是了解了性空缘起的道理之后,空性中显现一切,所以他对修持善法,哪怕顶一个礼,看到佛塔时,乃至于小低头,乃至于竖单掌敬礼,这么一点点善业就能帮自己证道,这就是无欺的因果缘起的能力。一旦对真正对空性了解,对世俗非常微小的善根,他都非常欢喜地趣入,微小的恶业一点都不会造,如果达到这样的程度,可以说离证悟就不远了。
这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做到的事情,这是我们学习空性必须要了解的。这是遣除歧途的一个重要方便,必须要从根本上了解缘起性空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不单单抉择是空性就完事了,这完全不对。所以我们学习空性要善于遣除歧途,否则空性的教法对你来说就成了毒。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法器不对,你没有成为真正的法器。
在其他一些经典中比喻说:牛喝水时,水帮助它变成了牛奶,毒蛇喝水时,水帮助它变成了毒。空性的教法也同样,如果你的根性比较善于抉择,把这些方方面面了解之后,空性教法会帮助你迅速解脱,但是如果你颠倒理解了,没有真实了解它的意义,空性的教法帮助你很快堕落。
所以这个方面一定要注意,一定要好好思维,千万不要认为空性法比较容易抉择,了解大概之后就可以了。实际上学习空性的教法,有很多疑惑需要遣除,其中因果缘起的道理是其中一个必须要了解的一个问题。
全知麦彭老人家也说过,学法最怕学而不精,非常危险。学了一点之后没有精通空性的真实含义,这时就妄取,一切业果完全都不取舍,也不是证悟者,做了证悟者的行为,这是肯定不对的,因为相续中必定还有自相的烦恼。我出家之前也遇到这样的事情,很多论典中说不要抽烟、喝酒,有些居士认为没事,说抽烟是空性的,这些对自己没有大的问题,不能执著。但是既然抽烟是执著,不抽烟也是执著,他自己就选择了抽烟。有的时候没有精通教义,所做的行为非常可怕,既然抽烟是执著,不抽烟也是执著,为什么单单选择抽烟呢?实际上和前面的道理一样,没有真正理解空性的涵义。这方面自己必须要好好思维,好好精通,了解之后,对自己和他人有很大的帮助。
辛三、略义:
从略义方面归摄前面的内容,再进行破斥。
体圆说名有,未作说为无,
若尚无生时,说何为生时。
“体圆说名有,未作说为无”,从有无两个方面再进行总破。一个有为法产生的时候,它的本体已经圆满了,比如苗芽已经完全产生出来了,它的本体已经圆满了,“说名有”,这时可以下结论,这是有法,它的本体已经存在了。
“未作说为无”,如果还没有通过造作显现出来的法,就叫作没有,芽果还没有生果的利用,还没有显现、造作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说芽果还没有,“说为无”。
所有的一切有为法都是通过这两个方面进行观察。既然这样,通过体圆、体未圆这两个角度再来观察正生。体圆的时候是正生,还是体未圆的时候是正生?或者有的时候是正生,还是没有的时候是正生?这样观察两个都不对。
为什么呢?有的时候已经离开正生了,前面讲过已生位决定不是正生,因为它已经舍弃了正生的阶段,处在果的阶段,不是正生,所以“体圆”是不对的;“未作”,体还没有,芽果还没有产生出来,没有的时候怎么叫正生呢?没有的法根本就没有它的芽果,正生在没有的法上面也没办法安立,所以有和无这二者来讲都不对。
“若尚无生时”,和前面两句一起观察,“体圆”的时候没有生时,体未圆、“未作”的时候也没有生时。既然这二者都没有生时,“说何为生时”,除了这二者之外,哪里还有一个其他的生时?第三个生时绝对没有。
“体圆说名有,未作说为无”是一般大家都承许的,对方也这样承许。所以除了有和无这两品之外,没有第三品,如果还有第三品,前面已经破斥掉了。“生时体未圆,异于未生位”,那个时候已经破除了他自己所认为的离开了已生、未生之间的第三品已经破除。总破或略摄时,就是从有和无这二者进行观察。既然这样,“若尚无生时,说何为生时”?哪里有真正的生时呢?正生在哪里?
如果正生没有,想通过正生而安立有为法常有的观点没办法安立,因为你自己的立论缺乏了理论的基础,你没有根据去成立它,既然你的根据一一被打破,你自己所立的一切有为法实有的宗就没办法安立了,彻底打破了。中观宗通过这个方面抉择一切有为法无实有,因为如果要承许实有,必须要有根据,没有根据的缘故,没办法安立实有。
己二、总破有自性:
前面讲了“己一、广立缘起无有自性生如幻之理”,一切的有为法都是缘起而生,全部都和梦幻相同。正在显现的同时,寻找它的生从哪里来,住在哪里,比如幻化的象马正在显现的时候,到底住在哪里?没有一个住的体性;灭的时候象马到哪里去了?也没有灭,所以幻化上生住灭三种体相找不到,但找不到的同时它又不灭而显现,这就是缘起性空。
诸法缘起无自性生如幻的道理通过破斥他宗的方法,建立了我们面前所显现的一切诸法全部都是缘起生、无自性生,和如梦如幻的显现相同,这以上以二十四个颂词广说了这个问题。
下面最后一个问题,从有自性生方面进行总的破斥。
若时离其因,无别所成果,
尔时生与灭,理皆不可成。
任何一个有为法在显现的时候,绝对有因和果的关系,因和果这二者互相观待成立,“若时离其因”,“若时”有为法正在显现、成立时,“离其因”离开了有为法的因。“无别所成果”,没有离开因之外的单独的所成的果。世间上的任何法都是通过因和果二种位成立的,而因和果二种位要成立的话,必须互相观待,前面已经广讲了这个问题。因为什么成为因,因为它有果的缘故,果显现的时候,我们知道因是果的因,所以因要成立因,必须要观待果。果也是同样的,我们说这是果,谁的果呢?这是因的果。所以,因和果二者必须互相观待,离开因没办法成为果,离开果没办法成为因。
就是因为这样,“尔时生与灭”,诸法产生的过程必定有因果,因和果不是同时成立的,必定是次第成立的,次第成立又是什么样成立呢?因灭时果就生。所以前面观察,因和果互相观待,所以因果二者无有自性。既然这样,因灭果生的这二种关系“理皆不可成”,从道理上观察不可能成立是实有的。因为一切诸法产生的时候必定有因灭果生的过程,所以二者没办法成立实有。
这样观察之后又怎么样安立科判内容呢?总破有自性生,众生认为诸法是有自性而产生的,实有的,但是通过因和果之间互相观待的关系观察时,诸法有自性的产生绝对没有。既然没有自性生,就是缘起生,诸法因缘积聚时,在无自性中产生。像这样了解到无自性生的道理,破了有自性后,了解到是无自性。
我们把前面的理论学了之后,用最后一个颂词归纳的道理特别殊胜,破有为法的所有精义都归纳在这个颂词当中。所以如果没有了解前面的理论,单单看这个颂词也可以理解,但如果把前面二十四个颂词一个个学好之后,再来看这个颂词,就完全可以了解一切有为法的生住灭完全无有自性。今天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