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01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今天开始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

 

本师释迦牟尼佛从因地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经过了三个无数劫积累资粮,最后在印度金刚座现前圆满正等觉佛果,然后把所证悟的境界广为众生宣说,所说内容都是直接、间接将众生引导于殊胜佛地的教义。宣讲这些教义时,佛陀针对暂时无法直接接受佛乘的小乘修行者宣讲了人我空性,让他们能够断除相续中的人我执,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对于能够接受佛乘的弟子,宣讲了二转般若空性,三转如来藏光明的教义,使这一部分众生领受并修持趣入佛乘的殊胜修法。如上所言,佛陀在世时曾如是三转法轮。

 

佛陀涅槃之后,有很多的持教者应机出世,菩萨、尊者不断地出现在世间。他们一方面修行甚深教法,一方面通过讲辩著的方式善巧弘扬佛法。历史上出现的很多殊胜大德中,其中一位就是众所周知、于南赡部洲极为庄严殊胜的大德——龙树菩萨。

 

一般公认佛陀在很多经典中,如《楞伽经》、《大法鼓经》、《大云经》等,已授记龙树菩萨是初地菩萨,也有说龙树菩萨位登七地,或言即身成佛,有不同说法。很多经论里都赞叹了龙树菩萨在出世之后,善巧抉择并弘扬了佛陀的教义。菩萨不依靠其他注释,以自力通达了《般若经》为主的佛经的殊胜密意,写下了很多殊胜的教言,如直接宣讲般若空性而著的《中观理集》:《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细研磨论》,以及《宝鬘论》或《名言成立论》;针对如来藏光明教义著有《赞法界论》、《三身赞论》等;还著有密宗《五次第论》等修持方法方面的论典。

 

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论著,帮助了众生抉择《般若经》中难以通达的空性教义。一般人理解空性的时候,往往会理解成有一个实有的空,或者是一切不存在的断灭空,但这根本不是佛陀宣讲《般若经》空性的本意,并非真实的空性。龙树菩萨证悟了《般若经》的所诠义后,在中观论著里对《般若经》的空性进行了正确的开显。修学者学习论著之后,依之进行抉择、修持,就能证悟像佛陀或者龙树菩萨一样的空性境界。因此,龙树菩萨对修学般若空性的后代传承弟子之恩德无与伦比。

 

从龙树菩萨的传记、经典中的授记以及他所著的论典来看,由果推因,可知他一定是位初地以上的菩萨,这是毋庸置疑的。佛经的教义非常深广,有内外密等很多隐意,如果不是证悟法性的初地以上菩萨,根本无法正确抉择佛经的意义。所以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是非常可信、可靠的殊胜论典。如果能够认真学习,我们相续中必定生起中观正见,并如理如法地行持。

 

下面开始宣讲:

 

全论分三:一、首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首义)分二:一、宣讲论名;二、译礼句。

 

乙一、宣讲论名:

 

梵文:扎加那玛美拉芒达玛噶噶RA噶

 

汉文:中观根本慧论颂

 

为什么要在论首加梵文呢?很多注释都提过有三个必要:第一个必要是来源清净。在龙树菩萨等大德出世的印度,过去造论非常严谨,造出一部论典后要经许多班智达、智者共同观察,抉择是不是真实可靠,有没有价值。如果发现不如法,或者词句有伤害众生的可能,就会把这个论典销毁;如果认为论典义理正确,对众生有益,就置于宝幢之顶供养赞叹再广加弘扬。所以,论首加梵文说明了论典的来源非常清净,也表明此论是来自往昔印度佛法最兴盛的时代。

 

第二个方面,加梵文表示感恩之心。如果没有译师、翻译家把梵文翻译成中文,我们根本没有办法了知佛法,藉由翻译才能知道这是《中观根本慧论颂》。通过学习全论的译本后,我们能对《中论》的所诠义产生殊胜的定解,所以我们对译师应该怀有感恩之心。

 

第三,如果能够念一遍梵文,不管流利与否,都能在相续中种下梵文的习气。这有什么必要呢?因为贤劫千佛都是在印度金刚座示现成佛,以梵文说法。现在种下梵文的种子习气,于未来九百九十六尊佛陀出现于世、用梵语传法时,我们能够值遇佛陀,并以梵语直接修学佛法。所以有必要在论首加梵文。还有的论典说,加梵文是为了忆念释迦佛、高僧大德等善知识的恩德。

 

了知加梵文的必要之后,现在开始解释论典《中观根本慧论颂》。 首先讲“中观”。一切法无自性或者远离一切戏论就称之为中观。“中”解释为中道;“观”解释为胜观。“中道胜观”,即抉择一切万法无自性的意义,或远离一切戏论的本体,就叫“中观”。里面有一个“中”、有一个“观”的意思,那么是不是完全按照字面解释,远离“生灭、常断”有个“中”?刚开始可以这样理解。我们不能偏堕于“常”,也不能偏堕于“断”,离开“常断”可以解释为“中道”。但是真正观察,离开“常断”这个“中”也无法安立,离开了“生灭”也无法安立“中”。所以“中观”就是不能偏堕的意思,抉择本体不要偏堕于分别念的状态,从这个角度称之为“中”。“观”是一种胜观智慧,可以理解为观想、观察或者抉择的意思,有时“观”是殊胜智慧的意义。所以,中观从所诠的意义进行抉择,远离戏论叫做中观,从能证的智慧方面也可以叫做中观。总而言之在很多大德的注释中,中观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意思。

 

再讲“根本”。为什么称为“根本”?因为《中观根本慧论》是能诠,这部论典是其余中观论典的根本。其余中观论典可以从二个方面抉择:

 

第一,所谓的根本论和支分论都是指龙树菩萨所造的论典,而中论是其余中观论的根本的缘故,所以叫做《中观根本慧论》,这样称之为根本。龙树菩萨除了造中论之外,还造了《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等很多论典,汉地还有《十二门论》等殊胜的中观论典,其余的中观论典都是以《中论》为基础和根本的,所以将这部《中论》称之为根本。

 

第二,“根本”的意思是说:它是其余所有中观论典的根本,不仅仅限于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诸论,还有圣天论师造的《中观四百论》、月称论师所造的《入中论》、清辩论师所造的《掌珍论》《般若灯论》等中观论典都是以这部中论为根本的,所以把它称为其余一切中观论典的根本。

 

在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当中,《中论》和《六十正理论》这两部论典比较直接和完整的阐述了所要表达的意义。其余的论典如《七十空性论》,是《中论》第七品的余意。龙树菩萨抉择完第七品“观有为法品”时,有些人就认为:“如果一切万法是空性、生住灭是不存在的,那么世间的生住灭就应成不合理。”为了遣除这种疑惑,龙树菩萨就讲了《七十空性论》,所以《七十空性论》是属于本论第七品的余意,用以进一步抉择本品的隐藏意义。《回诤论》是属于中论第一品的余意。第一品讲“观因缘品”,说因和缘实际上都不存在,有人就认为“如果因缘不存在的话,那么世间的一切就没办法安立了”,为了打破这种执著,菩萨就宣讲了《回诤论》,抉择名言中因缘可以安立。虽然《六十正理论》不是余意,但抉择的方面没有中论这么广大圆满,所以才把《中论》作为根本论,称之为“根本”。

 

“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经由闻思《中论》的能诠句,在相续中产生中观的智慧、出世间的无分别智慧,所以叫做“慧”。“慧”是从学习本论产生的作用抉择的,或者说这部论典所讲都是根本慧的境界,“慧”字从这个角度安立。

 

 “论”有“救护”和“对治”二个功用。“对治”是指把我们相续中的种种执著分别念对治之后生起殊胜的三学状态。“救护”是指通过学习《中论》之后,把我们从凡夫的境界中救度出来,超越轮回。它有改造或救护的作用。针对我们相续当中存在种种的分别妄执来讲,下面二十七品中,每一品都针对别别的执著予以破除。如对因缘的实执、对来去的实执、对烦恼的实执,乃至最后对佛陀的实执,每一品都有所针对。我们相续中的虚妄分别或邪见,通过学习《中论》都可完全遣除。将我们从邪见中得到改造、救度,安置于殊胜的正见——暂时来讲是安置于正见,究竟而言是安置于殊胜的解脱道。从这些方面而言称之为“论”。

 

  “颂”是指由字数相同的句子组成的诗文,称之为“颂”。以上是《中观根本慧论颂》的论名的大概解释。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