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谓缘无果,而从缘中出,
是果何不从,非缘中而出?
“若谓缘无果,而从缘中出,”如果因缘中最初没有果,但后面果法从因缘中产生,(同等理)果法为什么不从非缘中产生?果法应该也可以从非缘中产生。因为最初因缘中并没有果,从这个角度观察和非缘中没有果是一样的。从最初没有果的因缘中,后产生出了这个果法,从没有果法的因缘中产生了果法,既然如此,那么果为什么不从非缘中产生?因为两者的根据一样。
从果法产生的是因和非因两个方面进行观察:如果稻种中最初没有果,后面这个果从因中产生,那么煤炭最初观察时也根本没有丝毫果的自性,同等理推之,前面因缘中没有果,后来果从前面的因中产生,观察时煤炭中最初没有果,而后为什么不从煤炭中产生果法?如果稻芽可以从稻种中产生,同理果法也应该可以从非缘当中产生,正如颂词所言:“是果何不从。非缘中而出?”。
实际上在分析时不可能有实实在在的他生,世间人所认为的他生是不存在的。以拳头和手指之间的分析也比较容易理解他生不存在。真正分析时,每一个手指展开找不到一个拳头,没有拳头的本体,在别别的因缘中分析,此果法不存在。如果伸展五指时拳头不存在,把五指攥紧也不应该有拳头,因为分开时没有,和合起来也应没有。如此分析时对方会认为太牵强了,简直就是强词夺理,五指展开时固然没有拳头,但是五指攥紧和合起来这个拳头就产生了,现量见到拳头的存在,所以五指和合起来时拳头存在。但是我们说,你这个拳头是真实的吗?我们说它是一个假象,五指展开时没有拳头,五指和合起来也没有一个真实的拳头。
为什么没有真实的拳头?如果这个拳头是真实的,当我们再一次把手指展开的时候,这个拳头到哪去了?观察分两步:第一步,把手展开观察每个手指上没有拳头,在别别的因缘中没有拳头。第二步,五指合起来时也没有拳头。如果你说有,而且这个拳头是真实的拳头,那我们再把手指伸开,你的真实的拳头在哪里?根本没有所谓真实的拳头,这个所谓真实的拳头不过是个假立的。真实的拳头在别别的因缘不存在,和合起来时也没有。所以,一切万法在“广”的别别的因缘中、总摄的因缘中都没有。
所以世间人喜欢把缘起现象安立成实执,这是我们再再提到的问题,不单单外道容易利用缘起,实际上我们的分别心也很容易利用缘起。把手指展开是掌,合起来是拳头,展开时的掌与合起来时的拳头都是假象,都无真实可言。如果是真实的,当再一次展开时也应该有拳头,因为真实故,真实的东西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变化了?正因为是假立的缘故,展开是掌、合起来是拳头,统统都是缘起的假象,没有一个是真实的,这才是缘起的真相。但我们的分别心利用了这样的缘起,认为一切万法不是空性,并举出了很多缘起的现象,实际上缘起的现象在显现的当下,其本体都是无实有的幻化。所以在分析时也需要有一种智慧,不要被我们的分别念所蒙蔽。
《中观根本慧论》是以二十七品内容如实抉择一切万法的本体、实相。抉择万法无自性,就是抉择万法的本性、实相、法界。对无自性我们有时容易理解为单空,实际上无自性可以理解成单空,也可以理解成实相,只不过看我们怎样去认知。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对一切现象法的本质做了一个观察。我们生活在轮回当中,我们认为万法的生灭、有无是非乃至一切的相状是存在的。但是龙树菩萨以圣者的眼光,抉择《般若经》中佛陀所讲的“诸法究竟的本性”时,指出一切万法是无自性的,是现而空、空而现的本体——这已经完全超越了我们分别念所认定的有无是非的虚假本性。《中论》所要颠覆的就是我们的分别念以及由分别念所认定的一切万法实有的观念。通过空性剖析世俗的因缘、去来,把一切邪见推翻之后,我们就能了知一切万法正在显现时,的确是没有真实的相状、远离一切戏论,这就是一切万法的实相。如果我们能够安住所抉择的空性的见解,就能安住一切万法的实相。
安住空性的时候,是否还会存在任何的分别念?根本不可能。如果我们处在分别念的状态,有无是非的戏论之中,则无法和空性相应,这时就会产生实执、成为流转轮回的因缘。如果能够安住在《中论》或者《入中论》等论典当中所讲的空性境界,就完全泯灭了分别念,安住于实相中,有无是非的分别念不再生起。
弥勒菩萨的《辨法法性论》中讲:如果安住在分别念当中,安住有法,法性就隐没了;如果安住法性,有法就隐没。所以我们在最初修行时,第一步要抉择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万法到底是什么,这只是大概认知了总的相状;第二步必须通过不断的时间、精力去契合这个实相。这就是修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泯灭分别念的过程。我们了知了空性的相状之后,怎么样去靠近它?通过不断地修行,不断地安住,其间可能会经过不断的挫折,最后终于泯灭分别念,这时实相才会现前。所以,必须先抉择空性正见,进而修行才能现前万法的实相。 《中论》中所诠释的一切所诠义,如因缘无自性、去来无自性等等,在我们现前空性时,这一切的实相都会现前,那时我们就会深深了知,这就是无自性,就是所谓的空性实相。
观因缘品科判分三:破四边生、别破他生、破缘之能立。现在宣讲的是第三个科判:破缘之能立。
破缘之能立中,对略的因缘和广的因缘作分析时,通过胜义理论的观察,了知缘的本体不可得,也无法从因缘中获得果法的自性。前面两个颂词已经宣讲, 下面在最后两个颂词上作进一步的宣讲:
若果是缘性,诸缘非自性,
从无自性生,岂得缘自性?
前面的颂词中他宗一再强调缘和果之间是有他生、有他性的。自宗以他宗的观点为基础来作观察,如果二者是他性的,这个果法在缘中到底有还是没有?以这个基础上对他宗的观点进行了观察。对方认为这样观察下去会失坏自己的宗义,于是就换了一种说法,实际上缘和果之间并不是那种意义的他性。如果是那种意义的他性,就可以分析果在缘上是否具备?是有还是无?如此观察则会没完没了。
他宗认为他性到底是怎样的法呢?缘和果之间不是他性的法,比如苗芽和种子之间,种子是因,苗芽是果,种子生芽的时候,种子和芽是否像张三和李四这两个人的他性呢?不是。种子生芽时,这个长型的绿色的芽是从这个圆圆的种子当中演变、生长出来的,所以果和缘是一体的,不是他性的,不是他体的果从他性的缘当中出生。再如毛线和氆氇之间的关系,氆氇是果,毛线是因,所谓的氆氇是不是离开毛线之外有单独的一个果法?毛线通过不断地编织,最后在毛线慢慢变成了布或氆氇,由此可见氆氇的这个果是没有离开毛线之外而单独有的。所以果性就是缘性,就是因的自性。
“若果是缘性”,他宗认为果是缘的自性,这个果就是从缘的自性当中显露出来的,离开了因之外没有一个果性,所以说果就是缘性。如果他宗的观点能够成立,那么果是实有的,缘也应该是实有的。我们首先观察是否能够获得缘的本体,如果能获得缘的自性,就能获得果的实有的自性,因为果性就是缘性的缘故。
“诸缘非自性”,这句颂词是分析缘有没有自性。以毛线为例,毛线通过编织成为氆氇,毛线是否有实有的自性?从一根毛线来作分析,这根较粗的毛线是由若干细毛线组成,细毛线由许多细毛组成,每一根细毛又由众多微尘聚合,微尘又是更小的极微聚合,极微也没有一个本体可得。既然如此,依极微、微尘、细毛而成立的毛线也只能是空性,而不会有自性。如果缘自己的本体都没有自性的话,通过缘的和合而显现的氆氇怎么可能有自性?就像观待其他因缘而成的每一根毛线没有自性,氆氇观待众多毛线而组成,也绝对不可能是实有的。
如果果的自性是缘的自性,缘都没有自性,果怎么可能有自性?从因缘生果的角度而言,果是因缘和合的缘故,这个果没有自性。如果再进一步分析缘本身是否由因缘和合而成?如果缘是因缘组成的,那么这个缘本身也像果一样,也是没有自性的。所以此处说“诸缘非自性”。了知了诸缘非自性,就了知缘无自性,与缘无二的果也无自性。
“从无自性生,岂得缘自性”,如前分析“缘无自性”缘故,从无自性的缘所产生或所显现的这个果,怎么可能有自性?因为前面第二个颂词已经讲到“诸缘非自性”,果和缘一体,“从无自性生”——从无有自性的缘中所产生(显现)的果法一定是没有自性的,这是说果。“岂得缘自性”,这句是说对于缘的本性来讲,哪里能得到缘的自性呢?最后一句观察的重点还是在破缘,这是第三个科判“破缘之能立”所宣讲的宗义,在整个观因缘品当中虽然牵扯到了果,但是其重点是破缘,因为一切万法都是通过因缘而显现的,如果通过胜义观察因缘的本身无自性,就可以了知一切万法都是无有自性的。
下面的颂词是宣讲:
故缘非自性,非缘性成果,
非有中无果,非缘岂成缘?
这句颂词提到了缘和非缘,缘无自性,非缘也是无自性,从缘当中无法产生一个实有的果,非缘当中更加不能产生实有的果。
“故缘非自性”,这句可以承接上文,因为前面的颂词已经抉择了缘是无自性的,即“岂得缘自性”,没有缘的自性,“故缘非自性”,所以缘完全没有自性可得,是空性的。
如果把第二句颂词“非缘性成果”和第三句颂词“非有中无果”当中的“非有”连在一起,就是“非缘性成果,非有”,从这句里面表明两层含义:第一、“非缘性成果”,并不是缘的本性变成了果,他宗认为缘和果是一个本性,分析之后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缘的本性本来不存在的缘故,所以不是缘的本性变成了果的本性。第二、“非有”是说明另外一个意思,因为是通过因缘来生果,现在因缘本身无法安立,所以怎么可能从因缘当中生果?上师注释中也是观察实有的因缘和合而生果是不能安立的。所以“非有”。
缘的本性是果,以及通过因缘和合生果,是一般众生或他宗所安立的宗义。这两个立宗实际上都不成立。这里是一个总结:有没有缘性成果?还是非缘性成果?前面的颂词已经分析了缘的本性没办法变成果的本性,因为缘的本性本身不存在。所以“非缘性成果”。“非有”是说也没办法安立从缘生果。
此颂承接前文的诸缘没有自性,因此缘变成果也无法安立;既然缘没有自性,从缘生果也无法安立。如是阐述了“非缘性成果,非有”的含义。
“中无果,非缘岂成缘?”,这句观察的重点是缘和非缘。虽然和前面颂词所宣讲的意义没有大的出入,也都没有离开前面的意义,但是此处是就缘和非缘之间进行分析的。
有人认为缘和非缘应该是存在的,有两种说法:第一、名言谛认为通过缘可以产生果,非缘就无法产生果,所以存在缘和非缘。既然存在缘和非缘,就可以安立通过缘生果和非缘不生果的差别。第二、在上师注释当中也提到,有人认为,在缘生果时,首先是非缘,即没有生果之前是非缘,后面变成了缘,那么缘就可以生果。
“中无果”是讲缘当中没有果。如果缘当中没有果,“非缘岂成缘”,非缘也不可能变成缘。缘当中无果,缘也就无法生果,非缘当中更加无法生果。
“非缘岂成缘”,既然非缘当中无法生果,那么非缘也无法变成缘,所以“非缘岂成缘”是回答了前面第二个问题:非缘刚开始不是缘,在后来生果时可以变成缘。无论是缘还是非缘,这二者都无法生果,所以缘无法真正成为缘,非缘就更无法成为缘。正如毛线都无法产生氆氇,从茅草等非缘当中就更无法显现氆氇。
这句颂词看似复杂,但是把前面颂词中的意义一层一层的厘清之后,并不是特别复杂。上师在注释当中提到,如果明了对方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之后是很容易理解的。从“故缘非自性”开始,然后“非缘性成果,非有”,这是它的第一层结果。“故缘非自性”,在没有缘的自性的基础上,“非缘性成果,非有”,并不是缘的本性变成了果,“非有”,也不是缘当中可以生果。这里阐述的是两层意思:一个是缘变成果,果没有离开缘的本性,第二个是缘无法生果。“中无果,非缘岂成缘”,重点是观察缘和非缘,缘不成立 ,非缘也不成立。此处对于缘和非缘做了如是详尽的分析和结论。
观因缘品对他宗的观点做了破斥,分析并总结了缘和非缘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缘还是非缘,都是没有自性的。从缘起的观待理而言,缘和非缘是互相观待的,有缘就有非缘,如果缘不存在,非缘也就不存在。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存在种种执着,但是经过如是地仔细分析缘非缘之后,这一切实执的法都无法安立真实的本体。
以上是对因缘进行的胜义观察和分析。
一般世间人对因缘知之甚少,佛陀在圣教当中对进入内道修行的众生广宣因缘。其实佛法的核心就是因缘。如果想要轮回,就造轮回的因缘,它的果一定是轮回;如果想要解脱,就必须要具备解脱的因缘,诸如修出离心、乃至修持无我空性等,如是的解脱因便得如是的解脱果。如果想要成佛,必须修持菩提心,必须具有大乘的空观正见以及六度万行等因缘。如果想要即身成佛,必须具备对上师信心以及密宗的殊胜正见。如果不具备因缘,就无法得到果。假如你沉溺于世间庸俗的一种执着当中,你发愿“我要即身成佛”,因缘是流转恶趣的因缘,目标说是“即身成佛”,完全是不现实的,你的因和果之间完全是错位的关系,怎么可能成佛呢?这完全是妄想。
我们可以分析自己,我们想要得到即身成佛的果,或者想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应该观察每一个当下的起心动念,如果大部分都是随顺轮回的因缘,那么想要解脱、想要往生就如泡影聚沫一般无法实现。如果每天的心念都是诸如祈祷上师、或往生极乐世界、或修持出世间道,诸如此类的因缘,解脱就有希望。所以如果我们仅仅口说“我一定能够解脱,一定能够往生”,至于是什么原因呢?说“我出家了”或“我遇到了上师”,这不一定是成就的因缘。如果你想今生成就,就必须要具备今生成就的因缘,否则你今生皈依三宝,也许是无数个劫之后你解脱的因缘。
这都是从世俗的角度而言,进入内道之后,对于世俗名言的缘起我们也必须要搞得清清楚楚。再上升到中观,了知这一切的因缘显现时无有自性。对于修持中观道而言,并不是说了知因缘无自性之后因缘本身完全消亡了,但对于修持即生解脱道者而言是一个更快的途径。因为这是一个更殊胜的因缘——你了知了因缘无自性、一切万法无自性,恰恰就是更加快速地趋入实相的因缘。所以,了知“因缘无自性”仍然是一种因缘,它在世俗当中通过另外一种因缘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你既要了知因缘的缘起,也要了知缘起的无自性,了知了缘起无自性又是证悟的直接因缘,由此我们更加清晰了知,无论是对于空性还是因缘,都不会互相排斥,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一观因缘品宣讲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