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中观根本慧论》二十七品中每一品都是在抉择一切万法的实相。对不同的根性,从不同的角度来帮助我们认识一切万法无生的道理后,抉择一切万法究竟离戏的本性。

 

现在讲第九品观本住品。观本住实际上是抉择人无我空性。本品、第十品、十八品当中都有对人无我空性的抉择。所谓的“人我”,无始以来只是以一种错觉方式安立,除了错乱之外没有一点的真实意义。

 

我们到底如何了知呢?必须要通过理证来分析观察抉择:平时我们认为我存在的想法是站不住脚的。既然安立“人我”存在的理由都已经完全被破掉,那么“人我”存在的立宗就没有任何实义了。一般众生俱生我执,或者通过分析观察之后安立的遍计我执,承认有一个我存在,这些都是完全错误、错乱的分别念。

 

 

前面明确了他宗的观点:“本住”、“人我”的的确确是存在的。谁具有眼耳等诸根,这个法就叫“人我”、叫做“本住”。进一步阐述理由:如果没有“本住”,这些眼等法是谁的眼等法?是谁的五蕴?如果没有“本住”,眼等法就无法安立。“本住”具有这些法,而且是在这些法之前先存在了。总之,对方想要安立“本住”是实有存在的。

 

但是在前面的两个颂词中,他宗的观点已经出现矛盾,对方并不知道。中观宗指出他的矛盾之处,然后把这个矛盾扩大。为什么要把矛盾扩大?是为了把他没有发现的矛盾提出来,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观察,让对方知道:如果承许人具有眼等根,又在眼等根之前首先安立“本住”,是没办法安立的。

 

在他宗的论释中出现了什么矛盾?

 

他宗承许“谁有如是事,是则名本住”。有什么事呢?谁具有眼等诸根、具有苦乐等诸法,就叫作“人我”。这个“人我”是具有眼等根的。后面却讲——先已有“本住”,这两个就是矛盾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我”一定是具有了这个法才叫作“本住”。也就是说“谁有如是事,是则名本住”——谁具备了眼耳等诸根,他就叫“本住”。反过来,谁没有具备这些诸根,那就不叫“本住”。为什么柱子、瓶子叫不叫“本住”呢?柱子、瓶子不具有眼等诸根,不具有苦乐等诸法,所以说柱子、瓶子不叫“本住”。再进一步对其观点做分析的时候,就反过来讲——谁不具有如是事,那就不是“本住”

 

第二个问题:“先已有“本住””。前面他宗说:如果谁具有诸根,谁就是“本住”;谁不具有诸根,他就不是“本住”。如果先已有“本住”,也就是在眼等诸根还没有的时候,他就已经有“本住”了。这个时候的“本住”到底具不具有眼耳等诸根呢?对方认为在眼等诸根还没有完全具备的时候就已经先有“本住”安住,这时先已存在的“本住”并不具有诸根。如果不具有诸根,按照对方的观点——不具备“如是事”,那就不叫“本住”,因此没有“人我”

 

对方先安立已有“本住”的观点,想突出我存在、我实有的主张。但是分析的时候,对方虽想突出“人我”存在,结果反令其立宗的矛盾更加突出。

 

下面中观宗就从互相之间不观待,从一方面对方认为必须要具有诸根才叫“本住”,另一方面他是实有的观点,这几个层次把对方的矛盾突显出来,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立论的确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没有办法安立。

 

己二(破其立宗)分三:一、破领受者我;二、以此理亦可遮破他法;三、以遮遣而摄成立之义。

 

庚一(破领受者我)分三:一、破领受者于一切所领受前成立;二、破领受者于分别所领受前成立;三、破领受者存在因法。

 

辛一(破领受者于一切所领受前成立)分二:一、破无立我之因;二、破立我之因不观待。

 

壬一、破无立我之因:

 

首先破领受者我。

 

因为本品主要是破“人我”。如果把主体的“人我”破掉,他的“我所有法”也是不存在的。

 

我所有法与法我有点相似。如说一个瓶子既可以是“法我”,也可以是“我所”。在什么前提下是“我所”,什么前提下是“法我”呢?在瓶子被主体的我摄受的前提下——比如:这是我的瓶子,有“人我”加入后,这个法——瓶子,就变成了我所有——“我所”

 

如果对其他一个众生来讲,他不具备这个瓶子的话,就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对他而言瓶子就是一个法,是“法我”。“法我”和“我所”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呢?实际上如果它是属于“人我”的范围,它就可以是“我所”。比如:我的房子。房子它是什么?这个房子它是一个法。但如果这个房子我付了钱从现在开始归我了,在房子被我摄入之后,它就变成了“我所”。但是针对其他人来讲,它就是一个法而已。如果执着这个房子是实有的,那就成了“法我”“我所”“法我”有相似的地方。

 

此处就是“我”和“我所”,当然不一定所有法都是“我所”。有些法有执着认为这个是我的,但是有些时候不一定是我的,就有差别。如果把这个我破掉之后,“我所”有的东西也就无法成立了,也就破了这个“我所”有法。

 

第二个科判中讲以此理亦可遮破他法。不单单可遮破我,而且也可遮破五蕴。

 

遮遣而摄成立之义分三。第一个是破领受者我,主要是破主体的这个我,分三:一、破领受者于一切所领受前成立;二、破领受者于分别所领受前成立;三、破领受者存在因法。

 

第一、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所有的这些都叫作所领受的法。在这一切所领受的法面前成立一个主体的我——是存在的。

 

第二、如果说是一切所领受,前面分析观察有过失。因此,对方为了挽救自己的观点,放弃了前面一切所领受前成立。转而承许个别的所领受——眼根所领受的色等法面前。如果眼根领受了这个法,这个时候就有“人我”。如果眼根领受的时候其他诸根没有领受,那就没有我。

 

第三、对于一切果色的法、或者说粗大的果法,都已经观察分析不成立我。于是他宗承许在因法四大上面存在我。观察的方式与前面一样,只不过观察的对境从粗到细,更加细化而已。对方这样从粗到细的承许,也是帮助龙树菩萨把观察的方式从粗到细做了一些分析。我们的执着也从粗到细逐个都可以打破。

 

在学习的时候这些辩论非常必要,尤其是具有超胜智慧的对方(辩方)像龙树菩萨、全知麦彭仁波切等等。如果对方的智慧很高,他的观点很难并且深细,我们学习之后,自己的智慧也就从粗到细建立了一种体系。如果对方是不堪一击的人,给他说两句就认同中观宗的观点,中观一下就获得胜利。或者辩论的时候,对方就是说两句之后马上认输,也许我们可以有觉得很胜利的感觉,但是对于真正要很深入去挖掘出问题的本质,不一定有大的帮助。

 

辩论的过程当中,需要双方都有一定的智慧。差的太远,辩论起来很多实质性的问题就没办法真正去认知,只能浮于表面很粗大的了知一点,哦,这个好象似乎是知道了。如果对方智慧很深、或者很刁钻,通过智慧分析观察之后,自己得到的智慧就会很深、很全面,对问题的本身、本质也可以有很深的认知。因此,为什么在《中论》中出现很多辩论?都是引导我们的分别心逐渐趋向问题的本身、趋向问题的本质。所以不管讨论、或者辩论任何法的时候,接近问题的本质是关键。尤其在《中论》这个体系中都是围绕打破实执而抉择空性这个主题。我们在看这些书、学习的时候都是把对方实有的执着打破后,了知一切万法本来空性的。

 

第一个科判分二:破无立我之因;破立我之因不观待。

 

首先讲破无立我之因。把对方安立有我的因破斥掉,就是对方没有能够安立我的根据。对方认为有我,因是什么?是我具有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但是如果按照你前面承许的方式,立我之因是没有的,又怎样安立?先是认为具有眼耳诸根的缘故才叫有我、才叫“本住”;后面又说在诸根之前先有“本住”,这两个前提下是根本无法安立我存在。

 

下面就是具体的分析。

 

若离眼等根, 及苦乐等法,

先有本住者, 以何而可知?

 

如果离开了眼等诸根和苦乐等诸法之外,首先成立了“本住”,那么这个“本住”是依什么而了知是“本住”呢?对方说:我是依靠眼耳等诸根成立这个“本住”的。但是如果“本住”在前面,眼等诸根在后面成立。既然在后面,就是要通过后面这个眼等诸根才来安立“本住”。但是你分析最初首先安立“本住”的时候,这个“本住”、“人我”是实有的,而且还是先有的,有了之后才去具有这些诸根。在没有具诸根之前你成立了“本住”,就没有任何的根据能证成你这个“本住”,没办法安立了。

 

对方承许的根据是——具有,立我之因是具有诸根的缘故。但是,如果成立了“本住”的时候,他的这些所具有还没有显现,他的根据还没有出来,就没办法如是来安立这个“本住”

 

对方承许(或者一般的情况来讲)任何一个我都要具备诸根,或五蕴。苦乐等法可以说是从受的方面安立,眼等诸根是从色的方面安立,“等”还有其余的想、行、识等等。非常明显“人我”具备这样一种五蕴,任何一个“人我”都要具备五蕴才叫做作“人我”。不具备诸根就没办法安立“人我”

 

所谓的“人我”按照《俱舍论》小乘自宗的观点,五根当中至少要具备一个根,连一个根都没有,则没办法安立“人我”。五根中按照《俱舍论》观点,至少要具备身根,身根是根本,有了身根之后,才可以有其余眼根、耳根等等的诸根。

 

从入胎、发育的过程来讲,首先有了身根,然后慢慢具备眼根、耳根等等。从识入胎到名色,名色的时候首先有身根,然后才六触,六触的时候六根才完备。五根首先具备身根,还有命根,命根和身根是同时的。在五根当中没有命根,在二十二根当中才有命根,所以在五根当中首先要具备身根,才可以安立这个是“人我”,“人我”才可以有依靠处。如果连身根都没有,无法安立“人我”

 

此处的“人我”明显是离开了眼耳鼻舌身诸根以外先成立的。这个“人我”是没有诸根的“人我”,没有诸根的“人我”根本没办法安立。比如一个人是具财者,是一个拥有财富的人,至少要拥有一分钱的财富,如果连一分钱都没,还讲是拥有财富者就没有任何实义。所以,拥有财富者必须要观待财富你才能够安立。同样,这个“人我”哪怕是拥有一个身根也可以说是一个能领受者。你所领受的法连一个都没有,怎么可能说是能领受者?离开眼等根之外,单独成立先有“本住”不合适。从正面讲,你必须拥有。

 

进一步从反方面讲,如果不拥有诸根和苦乐,也叫“人我”。柱子瓶子等等不拥有诸根、没有苦乐法的物体,也能叫“人我”。根据相同的缘故。当然对方不一定承认。柱子瓶子不能叫“人我”,同样的道理,你这个也不能叫“人我”。这样观察,就知道对方的论述中漏洞非常大,越观察漏洞越大。所以,从正面去观察、再从反面去观察,就对问题本身可以有个认知。最后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这种“人我”的确是不存在的。

 

如果离开了这个眼等之外有个“人我”,这个“人我”到底是怎样安立的?如果这个“人我”是在诸根之前,单独可以成立,那么这样的“人我”就没有办法安立了,就说“以何而可知”。通过这句话就可以对应“无立我之因”的意思——没有安立“我”的根据。

 

我们对于问题反复观察,针对自己的相续反复思维。我们内心当中都是认为自己的“人我”当然是有的,但到底是如何而有的呢?从来都没有分析过。没有分析过的原因:在我们的第六意识上面已经串习、已经积聚很强的我执。只要意识产生,我执就被带起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在和人交往的时候,都是以“我”为前提,为什么?我们没有刻意去想要把这个“我”带进问题的思考当中,可是为什么只要一思考自然而然就有呢?从某个角度来讲,我执和意识已经可以说是混为一体了。这是个很悲剧性的结果。因此,众生怎能不产生烦恼?怎能不流转轮回?肯定会流转的。那么现在我们要做什么呢?现在我们就要把这个第六识上面的我执消灭掉。怎么样消灭呢?通过修“无我”来消灭。

 

在第六意识上面有个很强的我执,现在我们就在第六意识上面去修“无我”。通过无我的智慧来对治我执。以前我们认为它有,现在要修它的直接对治。我的直接对治是什么?就是“无我”。我和“无我”是互绝相违的。以前因没有修“无我”的缘故,我执很深很厚,现在通过励力地修“无我”,让相续当中第六意识上面的我执转变成“无我”的状态。

 

这是分别心去修,是第六意识使用诸根当中最敏锐的意根,或者诸识当中能够真正再再观察他的意识,通过这个去修持“无我”的空性。怎样修持“无我”的空性呢?首先通过理论反复观察、反复抉择,对我不存在生起了定解,生起定解之后再再串习。

 

为什么说观察修行?修“无我”的时候是观察修,通过这样的理论一遍一遍去修持“无我”空性,再再地强化“无我”的分别念。修了很长之后“无我”的力量增强,我执力量就会减弱。我们修得很淳熟的时候,第六意识上面出现“无我”的功德、或“无我”的觉受。“无我”的觉受一旦生起来,因为“无我”和我是直接矛盾的,我执的力量就会非常的弱。

 

通过修持“无我”来对治我执。虽然“无我”的修法属于一种分别,是阶段性的修法,但是从对治实有我的角度来讲其力量非常强大。小乘也是在第六意识上面在修“无我”,最后现证“无我”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对治我执,修“无我”是最殊胜的。我们一定要树立起一个信心:我执虽然非常强大,但是修“无我”淳熟之后一定会产生效果。

 

另外,无始以来实执的习气这么强大,单单就修一、两次不一定能够出现很明显的效果。因此不能说我们修了之后没什么感觉,然后就放弃了,要抓住要点长时间观修,长时间观修之后效果才容易发挥出来。尤其是我们要对治第六意识上面无始以来所盘踞的这样一种恶魔,必需要下大功夫、下大力去修持。

 

针对我执来讲“无我”的念头还是属于一种新生的事物,它的力量刚生起来时非常弱。盘踞在相续当中的我执力量却非常强大,我们只是观修一两次,不一定发生很大的作用,必须很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我们既要很清晰的认识到修“无我”一定能够产生作用,也要清楚的意识到单单修几次是不够的。所以很多修行者穷其一生修持“无我”空性,最后产生很大的效果。我们总是在看到别人成就的时候,光辉的一刻多么多么让人羡慕,但没有看见别人在付出努力的时候,付出汗水和很多很多精力。要修到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必须要走过别人走过的这些辛酸的道路,这样才能最后证悟。

 

我们对修法首先要非常准确的认知,对抉择“无我”要抉择得非常细致、准确。你的修行成不成就,就看方法正确与否。如果方法错误,越精进离目标越远;如果目标、修法正确,越精进就离目标就越近,越容易实现目标。在抉择“无我”的时候对于每一个颂词都要好好去看,没有哪一个颂词对修“无我”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关键是有没有深入去体会颂词的殊胜含义。如果真正把能诠句和所诠义搞清楚之后,慢慢就能够在这个颂词当中,掌握修法的关要,掌握到修法的关要之后再去修持,很容易和实相相应。

 

《中观根本慧论》当中所提到的这些问题,我们越学习就信心越大。为什么?因为《中论》中所提到的很多根本性的推理,直接是针对我们的实执的。而且用了大缘起因,用了很多殊胜的推理,能帮助我们打破实执。真正学习到这个阶段,对于邬金丹增诺若所讲到的问题,就能真正产生一个体会。如果说连续学三年《中论》或《入中论》,再去学大圆满就非常容易。经常学习《中论》,我们相续的实执一定会减弱的,这是根登群佩大师讲的。上师仁波切在讲义中经常提到两位大德这样的教言。

 

每一个颂词、每个推理真正分析下来,仔仔细细抉择的时候,对我们相续的加持是非常大的。当学到这个程度,可能道友们相续中的实执都已经少了很多。没有学之前实执非常严重,通过金刚句推理下去,会觉得的确是这样的:万法都是一种非理作意而已,都是虚妄分别念,没有什么实在的。所以如果真正长时间地学习、领会、薰习《中论》,相续当中空性的智慧会再再地增长,就会真正地证悟离戏的本体。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