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二(破承许其他立宗)分二:一、宣说他宗;二、破其立论。
庚一、宣说他宗:
首先是宣说他宗。主要是一些小乘的观点,小乘行者对于虚诳妄取有自己的解释,他要破斥中观宗安立的无实空性:
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
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
若诸法无性,云何而有异?
从字面上看这个颂词似乎抉择了非常究竟的观点,但实际上小乘宗解释这六句所用的是不同于中观宗的观点,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
小乘宗在解释无性的时候说:一切诸法有变异的缘故(前后不一样、刹那生灭,无论从粗无常或细无常的角度来看,都是前不同于后),“知皆是无性”,这个“无性”指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性,简称无性。
所以中观宗讲的无性和小乘者讲的无性不一样,中观宗讲的无性是一切万法现而无自性,没有法的本体可得叫无性。
小乘者讲的无性是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性。为什么这么说呢?——“诸法有异故”。他首先的前提是诸法是有的,只不过诸法有变异。有变异是应该了知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性。这叫“知皆是无性”,小乘的解释是这样的。
“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也和中观不一样。
“无性法亦无”这一句是直接针对中观宗的观点,中观宗认为一切万法是无实的空性不合理。而且他进一步指出,中观宗所说的无性法是矛盾的,无性就是不存在,没有的法叫无性的法,没有本体也没有它的显现。一个没有的东西,怎么能称其为法呢,无性法,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
如果有这个法,你可以说这个法是无常或恒常,但是这个法本身都不存在,怎么说无性法可得呢,无性法是没有的。
小乘宗解释“一切法空故”,并不是像中观宗那样理解为万法自体皆空,而是说一切法以人我而空。即一切法存在,但其上的人我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以人我而空,这个叫一切法空。
如果单从字句上看好像和中观宗解释的方式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它里面加了拣别。
这是比较典型的暂时依他空而安立。
如果按照自空来解释:一切法以一切法空,眼以眼空,耳以耳空,人我以人我空。而不是说一切法自己不空,一切法以人我空。这是他空的解释,保留了一切法本身,而说人我在一切法上面是不存在的,这是“一切法空故”的意思。
“若诸法无性,云何而有异?”小乘宗进一步给中观宗发太过,如果诸法无性没有本体,“云何而有异?”怎么可能有变异呢?石女的儿子没有本体就不可能有变异,虚空没有本体也不可能有变异,只有在它存在的基础上才可以有变异,如果它根本不存在何谈变异?
中观宗到底有没有这个过失呢?自宗回答:你所说的不是什么问题,名言中无自性的法可以显现影像,在不观察它的时候,可以有前后的差别,但是它胜义的本体是无自性。
“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这两句主要是指出外道恒常不变的观点是不对的。
因为一切诸法都是变异的缘故,不管是粗无常还是细无常,它都有变化。既然有变化,外道所认为的恒常不变的人我,或者任何一个恒常不变的法如大自在天等的存在,都是不对的,没有安住真正的中道。
所以他通过遮破外道的观点来安立无自性。
遮破了外道之后,他又说不单单外道没有理解中道义,中观者也没有理解中道义,“无性法亦无”这句话是针对中观者,他把中观的空性理解为断灭见,认为不能安立恒常,也不能安立断灭。怎么理解一切法空?一切法是刹那生灭的法,本体是有的,只不过是没有人我而空的。
所以小乘宗以为自宗的观点,既破了外道的恒常,又破了中观的断无。既有显现,没有落入虚无的状态;也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性,因为前后刹那变异。所以外道的观点不正确不了义,中观宗的观点也不了义,只有刹那生灭的实有的无常才是正确的观点。
从相合小乘弟子根器而讲法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也没有什么不对,在破外道方面中观宗也承许小乘师的观点,但是他们没有真正了知中观宗的空性,将其错解为断灭无。而中观宗所说的空性,是现而无自性,名言当中显现,胜义中没有本体存在,分二谛来抉择。
虽然小乘《俱舍论》也有二谛的分法,但他是认为世俗谛中有世俗的实有,胜义谛中有胜义的实有。他没有理解中观宗二谛的分法,他按照自己的想法,认为一概都是实有,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要知道他没有理解中观宗的意思,另一方面我们要对他进行破斥。他认为有变异的缘故,就得到诸法的本体,下面我们破变异。
第二个科判是破其立论。破其立论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庚二、破其立论:
若诸法有性,云何而得异?
是法则无异,异法亦无异。
如壮不作老,老亦不作老。
若是法即异,乳即应是酪。
离乳有何法,而能作于酪?
“若诸法有性,云何而得异?”上师的科判中是“无有自性成立的异法”。就是说自性成立的变异是没有的。
“是法则无异,异法亦无异。”是观察变异不存在。
后面六句是从比喻方面抉择的。 如壮不作老,老亦不作老。 若是法即异,乳即应是酪。 离乳有何法,而能作于酪?
第一部分首先讲没有自性成立的变异,“若诸法有性”,如果按照对方的承许来讲, 诸法真有自性,怎么能有变化呢?有自性的法是没办法变化的。比如说水变成冰,如果水是有自性的水,那就不可能舍弃水的自性而变成另外一个冰的状态。中观宗的意思是,正因为无自性的缘故,所以遇缘它就可以变化,如果有自性怎么可以变化呢?
我们可以从很多例子来分析,冰和水或种和芽的例子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是有变化的法都可以如此观察。对方说正因为有自性才有变化,自宗说如果有自性就不可能变化。如果自性的意思是指并非像石女儿一样虚无的状态叫自性,中观宗也可以接受,因为这只是拣别于无实法的一种自性,在《中观庄严论》中讲到,这种所谓的自性是说它能够起作用,而能够起作用不一定就是实有,如果自性是安立在这个层面上,中观宗可以承许。
什么叫实有,什么叫自性,把这些概念严格定义下来后再分析,如果是真正有自性的法,怎么可能变化呢?所以说诸法实有自性,就绝对不可能发生变化。“若诸法有性,云何而得异?”这就是观察没有自性不变的异法。
下面两句是讲到变异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为什么呢?用两个理论来说明:“是法则无异,异法亦无异。”“是法”是指法还没有舍弃自己的自性这个阶段;“异法”是说已经舍弃了自己的自性变成其他分位的法。变异只有两种情况:要么就是还没有舍弃自性的时候有变异,要么就是已经舍弃自性之后有变异。
首先看“是法则无异”,在还没有舍弃自性的时候怎么可能变成他法呢?比如说人变牦牛,是法就是人,异法就是牛,人变成了牛就是变异。变异是发生在人没有舍弃人的自性之前,还是已经舍弃了人的自性之后呢?若是第一种情况,人没有舍弃人之自性的同时又变成了牛,则在一法上就有既是人又是牛的过失。
所以,还没有舍弃人的自性之时肯定不会有牛的自性,所以在没有舍弃自法分位的前提下,根本不可能变异。
观察第二种情况:异法有没有异呢?异法无异可以从两个侧面理解,第一个是说已经舍弃了前面的分位变成了另一个分位的时候叫异法,比如人已经舍弃了人的自性,变成了牛叫异法,这种异法能不能变呢?已经变成了牛之后就没有办法再变了。这是异法无异的第一种解释。
第二有没有所谓的人变成牛的说法。当人将其自性舍弃完之后,彻底变成牛,人的自性一丝一毫都没有,所以不能说人变成了牛。如果还有人的自性,把人的自性舍弃可以变成牛,但是已经变成牛这个异法之后,人的本体一丝一毫都没有了,像虚空一样,又怎么可以说人变成了牛呢?
还有慈诚罗珠堪布注释中有另一种解释,两个不同的法叫异法,两个不同的法之间能不能变化呢?各自守持自己的本体是没有办法变化的,比如柱子和瓶子是异法,如果有自性,柱子不可能舍弃柱子的自性而变成瓶子,瓶子也不可能舍弃瓶子的自性而变成柱子,也可以这样阐述“异法亦无异”。
异法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仁波切的注释当中,所谓异法就是已经舍弃了当时的分位变成另外一个分位了,比如种子变成芽了、奶变成酸奶了。已经变成另外一个法的自性之后不能再变,从两个角度来说:第一是变完之后不会再变;第二是已经变完之后,前面的法已经舍弃了,所以不能说此法变成了彼法。
此法变成了彼法的名言是无法安立的。这叫变异不成——如果有变异的话,到底是是法变还是异法变?经过分析是法也无法变,异法亦无法变,所谓的变只是一种假象而已,没法真实安立。上师在讲《中观根本慧论》的时候也说过,如果我们再再学习《中论》,很容易了知一切万法唯是假立,不可能真实存在。所谓真实的立论在此处一一被破得干干净净,变化只是不观察的情况下的一个假立而已,假立就不是真实,属于“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其本体是空性的。
下面讲比喻,一个是老壮的比喻,一个是乳酪的比喻。
首先是老壮的比喻,“如壮不作老,老亦不作老”。这对应于前面是法和异法到底变不变的分析,“壮不作老”就是说“是法则无异”,“老亦不作老”是“异法亦无异”。
壮年人会不会变成老年人呢?
如果是在壮年人没有舍弃壮年的前提下,他不可能变老。因为还没有舍弃壮年的身份,没有舍弃壮年的五蕴,还正是壮年的时候,怎么可能老呢?如果没有舍弃壮年也叫老,那么又壮又老,一个法上面有两种相违之相,完全不合理,所以说“如壮不作老”。
既然壮年不作老,那么舍弃了壮年到了老年位异法了,这个时候有没有老呢?第一,已经变成老了就没办法再变老;第二方面,你不能说是壮年变成了老人。平时在名言中有这样的说法, 但壮年人已经舍弃了壮年的五蕴,在变老之后壮年的五蕴一点也没有了,所以严格来看并不能说壮年变成了老年,因为壮年的本体在老年身上一丝一毫都没有了,所以说”老亦不作老”。
接着分析乳酪的比喻,酪在注释中可以理解成酸奶。“若是法即异,乳即应是酪。离乳有何法,而能作于酪?”前面两句是说“是法则无异”,后面两句是讲“异法亦无异”,“若是法即异”,如果法已经变异了,“乳应即是酪”,则在乳的状态下就已经是酪了,事实上通过加工处理之后,牛奶才逐渐变成酸奶,正在被挤下来的牛奶是不是酸奶?肯定不是,否则可以把牛奶当酸奶卖了。
牛奶在还没有变化之前,还不能叫酸奶,如果说“是法即是异”,那牛奶就应该是酸奶,但是在牛奶上面一丝一毫酸奶的影子都找不到。
那异法能不能变呢?“离乳有何法,而能作于酪?”离开了牛奶之外有什么法可以作为乳酪呢?这个解释的方式和慈诚罗珠堪布解释前面的“异法亦无异”的方式相合。
两个不同的法之间到底有没有真实的转变呢?两个不同的法之间是没办法变化的。如果要变化,牛奶作为因逐渐转变成酸奶,这需要一个相续的过程,其间必然出现不同分位,是法乳的阶段没办法变,异法奶的阶段也无法变。
如果是乳的体性就没办法变成酸奶,而离开了乳之外的石头柱子也根本不可能做成乳酪,“离乳有何法,而能作于酪”?除乳之外用其他的法制作酸奶,这完全没办法实现。
或者说,是法和异法的关系如果是真实的异体,那么应该不只是牛奶变成酸奶了,应该其他的异法也能变成酸奶,所以从不同分位去解释也可以。如果是实有不同分位,也就应该变成柱子和瓶子一样的关系,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法,但如果真正是没有关系的法,就应该不是牛奶变的,而是牛奶之外的法变的,但是离开了牛奶之外的异法又怎么样可以变成酸奶呢?
所以从比喻和意义对照来看,不管是是法还是异法,都没有真正的变化。如果没有变化,那么对方理解法是有本体的,而且有实有变异的缘故,来安立虚诳妄取是不成立的。
所以只有在无实有的前提下才能安立虚诳妄取。如果有自性就没办法变化,你的根本立宗说“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怎么有异?没办法安立有异,自性成立的变异实法是没有的,而且变异法本身是不存在的,通过比喻、通过意义都没有办法安立。
所以只能以中观宗的方式安立,显的当下无自性,名言中可以有变化,但是究竟实义中连法的本体都没有,何况是变化呢?都是不存在的。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中观根本慧论》抉择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对众生分别心面前所执着的,或者说显现的一切万法法通过殊胜的理证分析观察之后,抉择为无有自性。
第一,让我们了知一切万法没有什么可执著的自性,通过这种方法息灭我们内心当中实有的分别念、有无是非实有的分别念;第二,一切万法本来离戏,我们必须通过方方面面的观察方式,通过由浅到深的观察方法,打破我们相续中的执着。刚开始学的时候觉得字句难以理解,学习一段时间后,会觉得字句上不是很难,又误以为中观义很容易学,但实际上它的意义是很深的。因为它是无分别智的对境,所以我们通过分别念去再再观察、再再抉择,学得懂了,但仍然是落在戏论中的。因此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行,内心当中的执著分别念越来越细微直至完全消亡的时候,才是真正地现前中观义,或者说真正懂得了中观。否则,对于根本慧定的境界、万法的实相,仅仅通过分别心在字句上了知之后就说懂了中观,实际上还是差得很远的。
接下来继续宣讲第十三品——观行品,对于行蕴(或者五蕴)造作的自性,进行分析观察其到底有没有本体,通过前面的分析了知它没有丝毫自性可得。
无论是从虚诳妄取相,还是对方所认为的存在有变异的自性法,观察后都是得到一个空性的结论。
己三、驳斥其他争辩:
若有不空法, 则应有空法。
实无不空法, 何得有空法?
对方换了一个争论的问题,他说佛陀在经典中说空性是存在的,中观宗也认为空性是存在的,既然有万法的空性,当然就会有万法的显现,那么显现空性的本体的来源——空基,应该是存在的,这些法就是所谓的有实法,瓶子、柱子或者我们的思想等等。如果没有这些瓶子、柱子、思想,怎么会得到瓶空、柱空、思想空、一切万法空的空性呢?因为有空性的缘故,就一定有它实有的显现,所以说有实法是存在的。他想通过空性来作为能立,来证成空基存在的道理。
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有空性的缘故,所以显现存在,或者因为有显现的缘故,所以空性存在。
为了进一步说明空性的深意,龙树菩萨特意在此设置一组辩论。通过这组辩论让我们更深刻地了知空性的实义是一切无所缘、一切无所执的境界。至于显现的空基和空性,在究竟的实相当中,也是以同等的方式互缘的。
这里说“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正如对方所讲的一样:如果存在不空的法,相对也有空的法,或因有空法故,就应该有不空法,但是“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在观察万法的时候不空的法完全是找不到的,不管是对显现法的本身,还是对我们的执着,一一观察分析,自性不空的法一个都找不到,既然不存在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呢?空性的法也不存在。
对方想通过空性的法成立的缘故来证成不空的法,中观宗就说如果存在不空的法就应该有空法,但是不空的法不存在的缘故,哪里有空法呢?不单单把不空的法破掉,把空法也破掉了。对方想要通过空法能立来证成不空法的意图被遮破了。因此说没有不空法故不可能有空法。
既然不空法本来就不存在,为什么中观宗要讲一切万法空性呢?万法抉择为空性不是说破除不空法之后安立空性吗?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实际情况当中一切不空的法完全没有,但是众生的分别念执著法是不空的,这就有了暂时安立空性的基础。因为众生执着有一个不空的法,为打破这种执着,而暂时宣讲空性,得到一个空性的结论。这个空性的结论是不是真实的呢?是因为众生执著了一个不空的法的缘故,为了打破这种实执安立了一种空性的方便而已。
这种空性的方便也只是暂时安立的,这像过河的桥或者船一样,暂时不得不依靠它,但过了河之后就应该舍弃。同样的道理,打破了众生的实执之后,空性的法也是完全得不到的。所以我们就知道佛陀暂时宣讲空性的法,也是用分别念对治分别念。通过一个比较贤善的分别念去对治一个恶劣的,或者说实有的分别念。
不空的法不是法界的实相,但对治不空的空性,仍然是一种分别念。当我们知道一切万法本来就不存在的时候,对治它的空性的法又如何立足呢?所以我们就知道,没有不空的法的缘故,空法也不会存在。
这个时候就把空的执著和不空的执著通过观待的方式,彻底予以观察,彻底予以遮破。最后我们就知道空和不空都是分别。
执着不空固然不对,执着空也不对。为什么呢?在究竟实相当中,没有分别念可立足之处。分别念认为法不空当然错误;分别念认为法是空的,把空作为分别念所缘对境,暂时来讲可以打破实执,但究竟而言,它毕竟是一种分别念,不是一切万法的实相。
万法的实相是什么?空和不空的执着都不缘取,分别念完全息灭的状态。
我们一般来说,首先是执着一个不空的法,学了中观之后就会有一种空性的执着,首先通过空性的执着把不空的执着打破,剩下一种空执,再通过观待理、缘起理等了知空性无自性,心相续中空性的执着也随之隐没。把空性的执着隐没之后就不会再有其他的执着了。
因为不空的执着是粗大的执着,空性的执着属于细微的执着,如果把细微的执着再空掉,究竟的实相就会现前。分别念由粗到细,最后就无可缘,无可执。
当分别念真正无可缘、无可执的时候,究竟的实相就会现前,一旦现前了实相就不会再有任何的执着。
因为现前实相和分别念彻底泯灭是同时出现的。
当我们处于分别念的状态,执着空、不空、有、无的时侯,实相始终不会现前;当你分别念不是通过禅定去压制,而是由粗到细,以胜观的智慧抉择完之后,无可缘取、分别念真正消亡的时候,实相的智慧就会自然现前,那时侯才能真正体会到佛陀所宣讲的空性涵义。
龙树菩萨此处所讲的“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善巧地来打破空的执着和不空的执着。当空与不空的一切执着泯灭的时候,离戏空性的中道义就可以显现出来。
对方认为有一个空法,或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如果观察得不究竟,认为一切万法的实相就是打破实有的空的话,这还不是真正究竟的观点,而且如果执着这种空性的话,还有其他的过患。下面第四个科判宣讲这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