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51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中观根本慧论》分二十七品,现在讲第十五品——观有无品。本品讲三个问题: 一、遮破四种戏论、二、呵责相违之见、三教诫修习中观。

 

在前面的内容当中对自性他性、有实无实四种戏论进行了遮破;对承许有无等相违之见进行了呵斥和观察,观察之后了知分别心所执著的所有境界都是不存在的,应该了知一切万法空性的道理。不单是分别心了知的对境是空性的,而且分别心本身也不存在自性;第三个科判教诫后学者在殊胜中观正见的引导下,必须修习中观见,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一切有无等的执着,获得殊胜解脱。

 

下面两个颂词,第一个讲教诫修持中观,第二个讲常断的定义。

 

己三、教诫修习中观:

 

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

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

 

如果认为一切万法真实存在,就是执着常边;反之,认为一切万法决定没有,即是执着断边,因此有智慧的人不应该执着有边和无边,如此则不会落入常见和断见中。

 

“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如果认为某一法一定存在,最初也有自性,后来也一直有自性,就是执着常边。如果认为某法先有而后无,或者一概否认眼前所有的显现,就会落入到断灭见当中。如世间人或者顺世外道所认为的先有后无都属于断灭见,这样执著就是执著断边。还有不了知空性的道理,以为一切万法在显现的时候就是不存在的,这也是相合于断灭——如果执著一个什么都不存在的“中”也容易落入断边当中。

 

常、断见也有粗大和微细两种。有些人落入到粗大的常断见中,有些人落入到细微的常断见中。不管怎么样,如果在分别心面前执著一个“有”,或者是执著在胜义谛中有,或者是执著刹那生灭的实有,都有执着常边的过失。或认为某法先有后无的断、根本不存在的断、或认为法界中有一个空性的无,这些都属于断见。所以有智者应了知这些常断见的差别,并善巧地予以灭除。只有灭除了有无二边之后,才能远离粗细的常断见,才能够证悟一切万法真实的自性。

 

因此对于我们来讲,最初比较容易了知的是把有和无理解为幻有和幻无。如果认知这一切有是幻有,就不会执着常,如果把无认知为幻无,就不会执著断。所以一切万法幻化的道理,对我们远离有无边、远离常断边的作用相当大。

 

抉择这种幻化的有无不是非常困难,通过学习《中论》的推理,了知一切万法皆是观待之故,所以都是假有、幻有,对分别心面前正在显现的法,很容易了知这就是一种幻化的有。如果能够安住了知幻化的有,就不会执著常,可以离开粗大的常边。因为法没有实有的缘故,无也是幻化的无,了知幻无也能善巧的断除断边。这样可以从最粗大的常断有无中解脱出来。

 

然后在幻化的本性中进一步思维的话,会对空性的意义有种更加深入的体会。有时我们会认为,虽然是幻有幻无,但是不是还有一种有无的相呢?实际上它本身是一种假有假无,如果我们停留在这个层次上面,智慧不深入的话,有可能出现一种影子一样的感觉,自性是没有的但显现仍然会有。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分别念还是有一种执著,对幻化有种执着。

 

我们在幻化的高度上再进一步观察的话,一切离戏的空性就在幻化当中可以突显出来。如果我们经常观察幻化的话,我们的智慧就可以从实有的状态中解脱,趋入到幻化当中,从幻化当中再进行观察,就能够了知一切真正空性的意义,在幻化当中去体会空性的含义。

 

这是一个过程,最终我们是要趋入离戏。趋入离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幻化所能表示的含义,它所能够影射出的空性的意义很明显。

 

有时候我们看到幻化就理解为这是出定位的见解,实际上幻化本身也可以指出一切法是假有的是离戏的,关键是处在什么样的高度上去理解。如果只是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就认为自性没有,但显现有,这还没有真实了知离戏空。如果进一步理解,正在幻化的当下,实际上没有丝毫的本体,是一切离戏的本体。这通过幻化可以了知,关键在于在这些见解中怎么样去深入,这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体会。智慧增长之后就会发现,以前理解的教义和现在理解的教义还是有差别的。

 

 一切万法的本性本来如是安住,但我们的智慧如果没有深入的话,对一切万法的了知,仍然还是从有到无,或从现到空,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差别。所以这个时候需要一种智慧的增长, 一方面要经常闻思、复习所学的空性,通过看书、讨论的方式增长智慧,以期在不断地学习当中对教义有更深层次的了知; 另一方面在闻思的过程当中,精进地祈祷文殊菩萨、祈祷传承上师,通过殊胜的离戏智慧加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一方面是好好学习,一方面多去祈祷,通过外力的加持,通过信心去了知法界的自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时候似乎修习佛法是需要自己的努力,忽略了外力的加持,但是外力的加持还是极其重要的。如果自己有信心,也有一点智慧,再加上能够精进地去祈祷、做一些忏罪、积资这样的助缘,就能够在幻化中找到一切万法空性的真实义。

 

我们在世间当中,如果没有引导,很难知道这一切是幻化的、无自性的,但是慢慢学习之后,我们的心会转变,会从实执的状态最终趋入到空性的证悟当中。

 

所以我们对一切万法的有、无、常、断都应该抛弃。有智慧的人应该对一切万法善巧观察,从认为实有到认为幻有,从幻有再进一步深入了知它离戏,一步一步地观察趋入到实相当中。我们通过见解趋入修行,从修行趋入证悟,也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来的。所以学习佛法还是需要一定的因缘和时间才能做到。

 

以上是教诫我们应该修持中观。

 

接下来的一颂,是宣讲对所应远离之常断二边的自性加以认定。

 

若法有定性,非无则是常。

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

 

 如果某法有决定的自性,先后持续而有这就是常。如若此法,先有而今无,前的自性彻底不存在则是断灭。简言之,常即是先有后亦有;断就是先有而后无。

 

按照上师的注释中说,我们要区分宗派的观点和名言的观点,来理解常断的含义,这一点非常重要。

 

宗派的观点,是通过观察分析之后抉择出来的,很多时候落入到遍计中。名言中也有所谓的先有现在也有,或先有今无的现象,但这种现象不是宗派所执的常断,不属于这里破斥的对象。此处破斥的都是宗派的遍计执着。

 

“若法有定性”,如果承认诸法存在实有的自性,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恒有,这是非常标准的常见。如数论外道的神我、胜论外道的大自在天;以及很多宗派认为的补特伽罗我,这个我以前也存在、现在也存在、后面也存在,以前是束缚在轮回中而存在,现在是我在修道,离开束缚之后获得涅槃的也是我,认为我初、中、后都存在、不变化;还有一些,没有善巧理解三转法轮中如来藏的含义,通过分别心认为如来藏在众生流转轮回、中间修行乃至获得解脱之间实有存在,这种通过分别心认定的如来藏也落入到常见中。所以“若法有定性”,这是讲所谓的常见。

 

断见就是执着先有而今无,这个法首先存在,后来没有了。比如順世外道认为,众生的五蕴以前是不存在因的,今生当中突然出现,出现之后变成了有自性的实有的法,生命结束之后,又彻底消亡,一点都没有留下,这是标准的断灭见。

 

或者在抉择烦恼的时候, 认为烦恼首先是实有的,通过修行对治烦恼没有了; 或者认为诸法的自性首先存在,通过观察之后没有了,这些都由是宗派观察后产生的断灭见,或者说是在我们心中的很强的一种执著,通过这种很强的执著安立了一种常断的观点。

 

第二种是名言中一般人所认为的常断,这二者也是虚假的。比如说认为世间的法在某一段时间内存在,它似乎有一种不变的自性,认真观察的时候这是刹那生灭,但在名言中有这样的说法,假立这个法的存在,这是名言中的常。名言中的断见,比如说一个人首先存活在世上,后来他去世没有了,有一种这样的有无见。这是名言中的常和断的概念。我们破的时候不是破观象当中的假立的常和断、假立的有和无,这只是人们的一种说法。佛法在引导众生的时候有时也会安立这样的有无常断的名相。

 

在中论当中破斥很多常断,所以在安立常断的时候区别宗派安立常断和名言当中假立的常断,这也是很有必要的。区分清楚才不会混淆,中观宗所破的常断主要是针对实执。比如说数论外道的神我、自性、实有的我、或错解如来藏之常,这些都是所破的对境。所破斥的断见,就如顺世外道认为的没有前后世的断灭、或者认为空是实有的空。尤其是先有今无,不是名言中讲的先有后无,而是这个法首先实有存在,有自性,现在彻底消亡了,这是标准的断灭。

 

一个法首先有自性,后面也有自性,这叫常;一个法首先有自性,后面没有自性,或者完全不存在了,这叫断灭。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衡量自己的见解到底是常见还是断见,可以以这个颂词为标准。我们抉择出来的空性是不是断灭,就看符不符合这个颂词当中所讲的断灭相。如果你认为这个法在观察之前的的确确实有存在,通过观察之后没有了,什么都不存在了,这就有可能变成了断灭见。如果认为万法本来是没有的,只不过众生妄加执着,认为它有,把一切法抉择为空性只是还原它的本体,这不叫断灭,因为不符合先有今无的断灭的体相。

 

龙树菩萨通过他全面的智慧,为我们说出了常见和断见的标准,依此标准,就可以放心大胆的抉择修持,不用担心自己的见解落入偏差边执之断灭当中。

 

别人如果问你:“我的见解是不是断灭见?”也可以通过这个标准来衡量,看他的观点是一切万法本来没有而抉择没有,还是首先有现在变成没有了,就能做出正确无误地判断。

 

还有我们在互相辩论的时候,判断对方观点是否落入常断见,也可以依靠龙树菩萨的这一颂所说标准来分析,“若法有定性,非无则是常,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首先把常和断的标准定下来,然后再来分析对方的见解符不符合这个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大家都说不清楚了。

 

以前禅宗也通过《楞伽经》、《金刚经》来印证证悟,我们可以通过《中论》的颂词来印证我们的见解,如果龙树菩萨所讲的空性的含义和自己相续中认知的正见一致的话,那么这个见解清净正确。否则,和这些标准对不上,则说明自己的见解还没有真正地清净。或者在抉择见的时候,稍微偏了一点方向,必须要做调整。

 

以上对有无二边,附带常断二边,做了观察和分析。有智慧的人在抉择见的时候,首先善巧离开常断见,在修行过程中,不脱离因果,不脱离空性,以互相印持的方式去修持方便和智慧双运,就可以获证现空无二的色身法身双运的佛果。这是修行中观的过程中必须要了知的。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五观有无品终。

 

 

十六、观缚解品

 

下面讲第十六品,观缚解品。

 

观缚解的意思是观束缚和解脱,或者说观轮回和涅槃。缚可以说是轮回,解可以说是涅槃。我们都想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证悟清净的胜义谛。那么缚和解到底存不存在自性呢?我们在讲第十五品的时候,对缚解不存在的道理也曾经做过观察。所谓的束缚只是分别念安立的幻化、假立的束缚;所谓解脱也是分别念安立的解脱,实际上并不存在实有的束缚和解脱。如果没有束缚就不可能有解脱,没有被束缚的众生就没有得解脱的众生,所以束缚和解脱都是幻化的。最初轮回的时候,是幻化的众生被束缚,最后得到幻化的解脱,中间修持解脱道仍然是幻化的。在初、中、后,除了离戏空外没有其余的法,只是众生的分别念没有认知这个实相,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你现在被烦恼和业力所束缚,你现在轮回当中漂流,你需要修持解脱道,最后你会获得一种清净的解脱,这都是佛陀随顺我们的分别心而善巧安立的。佛陀的究竟意趣是要引导我们趋向于无缚无解的本来解脱的状态。

 

所以我们在抉择见地时,首先要认识到究竟的实相是无缚无解。很多大德教诫过我们,努力修持正道,当最后获得证悟的时候,会发现我们本来就是解脱着的,本来就没有什么在束缚我们。但是在没有达到最后的解脱前,这样的实相你无法认知。

 

所以在修行的时候,如果我们见解很高,修行的方式就不一样了。如果对束缚和解脱有一种实有的执著,修行就会充满痛苦。要真正趋入中观的修行,无缚无解的正见非常重要。不仅是中观当中,无缚无解的见解很重要,实际上密法中也有很多无缚无解的观点,如果我们现在对无缚无解有了一定的认知,以后在听上师讲密法当中的无缚无解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所以这对我们以后修持密法,或者抉择密法的正见,也有很大的打基础的作用。

中观是通过正理、通过观察一一地抉择无缚无解,密法是把无缚无解的道理以窍诀的方式讲出来而已,所诠的意义是一样的。密法当中没有很多的推理,没有相合于我们的分别心来说为什么无缚无解,因为是窍诀,不可能讲很多推理。所以我们在学中观的时候,就相合于分别心执著的方式,一个一个予以观察,予以打破,从而了知束缚是不存在的,解脱也是不存在的。

 

如果有众生,就会有佛;如果有轮回就会有涅槃;反之,没有众生,也没有佛陀;没有束缚也就没有解脱。所以从这方面说,众生和佛是平等的,轮回和涅槃是平等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可以真正在内心当中产生定解,以后对于佛经中所讲的无佛无众生、无轮回无涅槃就不会觉得非常不好接受,反而会觉得非常亲切,因为这就是一切万法的本体,一切万法的真相就是这样的,所以对于佛经当中所讲的真实无伪的道理可以生起决定的胜解。

 

我们对于无缚无解的所诠义,要认真去观察,这里的能诠句不多,但所诠义相当深刻。无缚无解的观点是最上乘的解释方式,在小乘或世间当中根本提不到无缚无解的观点,只是在最上乘,在大乘当中讲到法界的无缚无解的殊胜的所诠义,因此我们对此应该产生不可退却的定解。

 

丁十六(观缚解品)分二:一、经部关联; 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首先讲经部关联:在《般若经》中讲到“色法无生故,无缚亦无解”。因为色法无生的缘故,哪有束缚和解脱呢?哪个是能束缚,哪个是所束缚?如果这个法有生,可以说有束缚有解脱,如果此法无生,就不可能有束缚、解脱。色法如此,受想行识四蕴也是如此。五蕴是无生的缘故,五蕴无缚无解,众生不存在,众生无缚无解,这就是实相。我们学习中观所要认知的就是这个实相。

 

有时候我们会想,如果无缚无解,那谁在轮回谁在涅槃?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假相而已。在分别心面前,首先有一个我在轮回的感觉,所以才有观待轮回的解脱。

 

从实相的角度来说,从来就没有一个众生在轮回,哪有谁去涅槃、解脱的问题呢?通过中观的正理分析观察,轮回根本不存在,众生也不存在。如果众生不存在,轮回不存在,那什么人获得解脱?所以没有轮回也没有涅槃就是一切万法的实相,无缚无解就是万法的实相。

 

对这样的正见,你要堪忍。我们说修安忍当中有三种安忍,第三个就是无生法忍,对一切无生的法你要能够忍耐接受。无缚无解就是一切万法的实相,对它产生一种堪忍的定解后才能去现证这个实相。这是经部关联。

 

戊二、品关联:

 

二、品关联,有些有实宗或者我们的分别念认为万法是存在的,因为存在束缚和解脱的缘故。如果这个法都不存在,谁束缚谁解脱呢?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有一点道理,但其实关键的地方出了问题,就是把名言中虚假的束缚和解脱放在了胜义当中来观察。

 

所谓的束缚解脱只是一种假相,实际上和空性的意义毫不矛盾,但如果你认为这个假相是真实的是胜义中有的,那它就是一个矛盾的法。但我们说这一点也不矛盾。胜义中一切万法离戏无自性,没有轮回没有束缚也没有解脱,名言中有幻化的众生,幻化的解脱,但这只是缘起的假相而已。

 

中观宗为了帮助我们趋向于解脱,趋向于实相,所以宣讲了本品,以说明束缚和解脱,或者说轮回和涅槃不存在。如果说轮回涅槃不存在,那么通过轮涅的能立,而安立的自性实有的所立也就不存在了。从这个方面也可以遮破对方的观点。

 

此品分三:一、遮破轮回与涅槃;二、遮破束缚与解脱;三、驳斥其他过患。

 

关于遮破轮回和涅槃,属于上根利智者的法门,如果针对根性还没有成熟的众生来说,不但不能信受反而会产生邪见。或者认为既然轮回也不存在,涅槃也不存在,那就不用修习佛法了,就开始造恶业;或者认为轮回涅槃怎么可能不存在呢?佛陀亲自说过轮回存在,涅槃存在,你竟敢诋毁,所以你这个论典不是佛说的,造这个论的人是魔王的化现。

 

所以能够接受轮回和涅槃不存在的,一定是他的根性成熟到一定程度了,才能给他解释为什么轮回和涅槃不存在。轮回和涅槃是名言中假立的、幻化的。佛陀在经典当中讲的轮回涅槃存在,只是就世间缘起的现象相对而安立的,而在佛陀的究竟意趣中,轮回和涅槃没有稍许的自性,实相当中根本不存在轮回和涅槃。

 

第二是遮破束缚解脱,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高的正见。第三是驳斥其他过患。

 

首先,遮破轮回和涅槃有四颂,前三颂都是讲轮回不存在的根据,第四颂讲涅槃不存在的根据。前三颂中,第一颂属于总破,总破蕴和人我有往来;第二颂是别破众生补特伽罗有往来;第三颂是通过观察前后世的往来中身体不存在而破。下面我们在讲偈颂的时候可以进一步来解释这个问题。

 

首先讲总破蕴和人我有往来的道理:

 

己一、遮破轮回与涅槃:

 

诸行往来者,常不应往来,

无常亦不应,众生亦复然。

 

前三句是讲蕴没有往来的道理,第四句是讲众生或人我没有往来的道理。前三句广说,第四句略说。

 

“诸行往来者”,诸行就是五蕴,五蕴有没有往来呢?比如说人在轮回中,前世的五蕴生到今世,今世的五蕴生到后世,名言中有这样一种往来的现象,但真实观察有没有一个五蕴从前世到今世?肯定是不存在的。

 

因为所谓的诸行只可能有两种情况,常有的五蕴或者无常的五蕴。我们就在常和无常中去观察,到底有没有所谓的五蕴往来。

 

第一、“常不应往来”,常有的五蕴不应该有往来。常法的特性就是稳固不变,既然不变化,那怎么可能有往来呢?这本来就矛盾。往来是有变化的,比如前世是人的五蕴,今世转成天人的五蕴,后世可能转变成旁生的五蕴,在往来的过程中五蕴在不停地变化。常和往来是直接的矛盾,恒常的法是不变化的,不变化的法是绝对不可能有往来的。

 

退一步说,即使有往来,也有过失。比如前世是人的五蕴,今世转为天人了,因为常有的法不能舍弃自己的自性,所以前世的人的五蕴不能舍弃,生到了天界成了一个天人,这又产生了一个矛盾。人和天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安立,也是因为人有人的五蕴,天人有天人的五蕴。如果人的五蕴没有舍弃,天人的五蕴没有获得,那还是一个人,不是天人,因为没有天人的五蕴的缘故。如果不舍弃人的五蕴,生天之后还是人,不是天人。

 

再进一步观察,如果不舍弃人的五蕴的前提下又获得了天人的五蕴,那就会出现两种过失:一是如前所说,人的五蕴没有舍弃就获得了天人的五蕴;二是天人的五蕴变成了无因的产生。因为前后世是有连接的,天人的五蕴必须从人的五蕴上继承,现在人的五蕴没有舍弃,因没有变坏,果就出现了,果从哪里来的呢?就成了无因产生。因变成了恒常不变,果成了无因生。或者有因果同时的过失,或者有两个相续的过失。

 

所以常有的法是绝对不可能有往来的,否则会出现很多过患。

第二、“无常亦不应”,无常的法能不能往来呢?从名言中假立的前提下,五蕴是无常的,舍弃前世无常的五蕴之后,变成后世天人的五蕴,名言中可以以这样一种粗大的方式安立。但是如果严格来看的话,实有的无常能不能往来呢?实有的无常不能往来。

 

前面说前世的五蕴变成今世的五蕴,这是一种很粗大的无常,这种观点安立粗大的名言足够了。但是如果要分析实有、胜义,就不能停留在粗大的层面,要观察细无常,也就是刹那生灭。这个法一生起之后马上就灭了,已经不存在了,怎么可能有往来呢?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都不一样了,怎么可能说前世的五蕴舍弃之后变成后世的五蕴呢?这个根本不可能出现。因为刹那生灭意味着第一刹那的本体在第二刹那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没有所谓的往来。

 

如果无常是实有的,前面的刹那和后面的刹那不可能是一体的,如果是他体的,那也是有两个相续的过失。

 

这是总破蕴,常和无常不可能有往来。

 

下面“众生亦复然”,那补特伽罗人我有没有往来?前面已分析离开五蕴的人我不存在。即便单单从人我的角度来分析,也可以观察是常有的人我往来,还是无常的人我往来,观察的方式和前面是一样的。

 

如果是常有的人我,就不可能有变化,如果是无常的话,第一刹那的人我到第二刹那已经不复存在,也不可能有往来之事。所以说众生也不可能有真实的往来。

 

我们平时所说的轮回,也是经不起观察的,它原本空性,就是说众生本来没有流转过。而众生并不了知本来没有轮回的实相,以此为因而继续流转。遮止流转的最殊胜方便就是认知它的离戏空性。

 

因为一切万法本来就不存在流转,你认知了这个实相,马上就能够遮止轮回,因为轮回本空已经被证悟之后,就不可能再产生流转的因。

 

我们在学习中观空性的时候,假如每天从早上开始一直都在熏习中观,一辈子几十年都在学习中观的理论,我们的心不具中观见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这可以说是一种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熏习,就像我们在世间摸爬滚打一辈子,肯定沾染轮回的习气。我们仅学习一两个月中观,很多道友的相续已经完全变化。通过龙树菩萨的加持,我们经常讲幻化、假立,经常讲空性、破实有,内心当中实执的观念在逐渐消退。世间人为了推销他的产品经常做广告,你看多了自然脑海中总是浮现这个东西。学习佛法也是这样,广告里有很多虚假成分,但《中论》中没有什么虚假的成分,这就是一切万法究竟的实相。

 

我们经常串习万法无自性空性,听得很多,想得很多,思考得很多,修得很多,每天都以空性见来摄受的话,肯定在几十年之后你整个心都会转变,转变成一个中观的瑜伽士,你内心一定会产生很多空性的觉受,所以这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上师经常安排我们学习中观的原因就在这里。我刚开始来是学中观,现在还在学,要经常把中观、空性作为重点,去了知一切万法的确无自性,通过很长时间的观察,我们的心态肯定会变成中观的心态,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段时间没有学中观,就觉得好像有点生疏了,有点远离了中观见解的感觉,后面尤其是这几年不间断地学,像《四百论》、《入中论》、《中观庄严论》、《中论》、还有《定解宝灯论》等,像这样再再的学习中观,内心当中的空性见,到目前为止就比较稳固。

 

一切万法首先是幻化无实有;然后在幻化无实当中再进一步观察抉择、串习,真实的空性义就会显现,这时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你停止在某个层次,后面的境界也不一定出来。如果你再进一步学习,前面没有得到的对空性的认知、见解或觉受,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逐渐逐渐会引发。关键是要认真去看,认真去学习,前面再再讲过,千万不要认为这个颂词已经懂了,实际上还可以进一步深入到和以前完全不相同的空性的意义中。

 

比如:“诸行往来者,常不应往来,无常亦不应,众生亦复然。”从很多理论进行观察的时候,的确找不到诸行实有而且能够往来的根据,所以说在中观锐利的正理观察之下,一切万法只能回归到他的本来空性,我们的心也只能回归空性,长时间的薰习必然会趋入到一切万法之实相的证悟当中去。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