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56

 

 

业到果之间是恒常的也有过失,是无常的也有过失,恒常的无法生果,无常的也无法生果。那么到底业是常还是无常呢?所有的宗派、所有的修行者都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针对这个辩论的主题,下面宣说第二个科判。

 

庚二(宣说避免过失之答案)分二:一、经部避免过失之理;
二、有部避免过失之理。

 

辛一(经部避免过失之理)分二:一、遣除常断之理;
二、宣说业果。

 

壬一、遣除常断之理:

 

  经部在宣讲时为了避免常断二边的过失,就安立了一个相续,合理地成立业因果的观点。

 

下面四个颂词,前面两个颂词是比喻,后面两个颂词是意义。比喻有两个部分,第一个是种芽的比喻,第二个是讲远离常断的道理。首先通过种芽相续的比喻进行安立:

 

如芽等相续,皆从种子生。

从是而生果,离种无相续。

 

打比喻讲,如种子生芽,种子在生芽的前一刹那已经毁灭了,毁灭之后就从种子而有芽,从芽就开始生茎,有茎、有枝叶、花、果,像这样一步一步地生下去。当种子生芽时,种子灭芽生,芽生茎的时候芽灭而茎生,茎生枝的时候茎灭而枝生……乃至于最后花灭而果生,有这样不间接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如芽等相续”,整个过程安立成一个相续。芽、茎、枝叶、花果都是前灭而后生的,这就是一个相续。

 

但按照中观宗的观点,这个所谓的相续是假立的,没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叫作相续。中观宗是不是可以承许相续呢?暂时可以承许相续,的确这个相续可以安立的,这就叫作芽等相续。那么所有的芽等相续“皆从种子生”,它有一个初因,初因就是种子,所有的芽等后后的相续,都是从最初的种子而产生的,如果没有种子就不会有后面的相续。

 

“从是而生果”,“是”解释成相续,最后所生的果是从什么生的呢?是从相续而产生的。既然果是从相续产生的,为什么说果是从种子而产生的呢?这也没有过失,因为相续是从种子而产生的。

 

“离种无相续”,离开了最初种子无法安立相续,虽然说果的最近因是花,是从花的相续产生的,但是也可以说果是从种子产生的。因为离种无相续的缘故,离开了种子不会有相续,所以在名言当中也可以安立由种子生果。

 

实际上这个问题就牵扯到由业而生果(在后面还要宣讲),业生果是不是真的从业生果的呢?严格分析时,业造了就灭了,它只是有一个相续,后面的果报是从相续而生的,但是,离开了业没有相续的缘故,也可以在名言当中说由业而生果。离种无相续就是离开了种子之外没有相续,所以也可以说果是从种子而产生的。这就是种芽的比喻。

 

第二个颂词讲到了离常离断的观点,通过相续系统的安立,远离了常边,远离了断边。

 

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

先种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从种有相续”:从种子作为初因,然后产生了后面的相续,相续不断。从种子生芽,从芽有茎,茎有枝叶、花、果,都是从某个阶段来讲的。实际上真正分析,种子是不是一刹那就安立了呢?种子还有酝酿的阶段,从最初的种子开始产生后面的相续,最后要生果之前,种子的相续中断了,产生了芽。芽不一定生起来马上就是茎,茎也不是一生起来马上就是枝叶花果,芽还要保留一段时间,所以这个时候就产生了芽的相续,芽也有一套相续。芽的相续从哪里来呢?芽的相续是从前面芽的第一刹那来的,然后芽成长一段时间之后,又开始增长,变成了茎。产生茎的时候芽灭了,茎保持它的相续,逐渐逐渐变成了枝叶花果。像这样实际上都是从种而有的相续。

 

“从相续有果”,相续延续到最后,它就变成了果,产生了果法。“先种后有果”,所谓的果,是先有种后有果,所以种和果之间是“不断亦不常”。

 

为什么是“不断”呢?它不会断灭,只要有了种就会有茎,然后有枝叶花果,它总是在前面的因灭掉之后,产生后面的果。如果前面的因灭掉之后,后面的果没有引发,这个时候就断掉了,无常了,后面就不可能生果了。如果要生果就不合理了,就像前面所讲“若灭即无常,如何生果报?”就有这样的过失。但是,它在前面的种子灭了之后,引发了芽,芽的产生就避免了断灭,后面芽灭了之后就产生了茎,茎的产生避免了芽的断灭,乃至于后面果的产生避免了花的断灭。避免了相续的断灭,所以叫不断。

 

“亦不常”,为什么不常呢?因为种子没有保留第二刹那,种子生芽之后,种子就已经灭掉了,它没有继续安住种子的自性。种子生芽,然后芽灭了之后再生茎,前前的法都要舍弃它的本位,坏掉之后产生后面的法,不断地相续下去。在这个相续或者说过程当中,种子不可能是常有的。

 

我们归纳一下:通过因产生果的缘故,刹那生灭,它又保留了相续不断,因此说是因灭而生果,前面的因灭掉之后,生后面的果,因为它生了后面的果的缘故,所以不断;因为生果之后,前面的因已经灭了,所以说不常。从这方面来安立不常和不断的关系。

 

按照经部宗的观点,这个理论还是非常合理的,经部宗的修学者完全可以通过这套体系来远离常断,对于业果就可以产生一个强烈的定解。这是他们的比喻。

 

下面安立意义,正式对业和果报之间进行安立推理。实际上这也是承接前面的比喻而来的,如果把前面的比喻搞懂,后面的意义就比较容易通达。也是通过两个方面讲的,第一是安立业果的相续,第二是远离常断之理。

 

首先看业和果之间的相续是怎么安立的:

 

如是从初心,心法相续生。

从是而有果,离心无相续。

 

这讲得很清楚了,“如是从初心”,初心就相当于前面的种子。在造任何一个业的时候,都需要一个初心来推动,要不然最初是信心推动,造了一个顶礼的善业,后面会不间断地成熟果报,在经典当中讲了很大的果报;或者最初通过嗔心造作了一个杀生的罪业,杀生的罪业会引发后面的果报,最初的心就是嗔心。初心可以是善可以是恶。通过初心开始“心法相续生”,就是在心上面安立了业果的相续,心法在自己的相续当中不间断地产生。

 

按照经部宗的观点,相续是安立在第六识上面。唯识宗说第六识不能作为业果的所依,但有无经部大部分不安立第八识,都是安立第六识。第六意识是不间断相续的,只要众生有心识之间,都会出现第六识的本体。(有时候讲第六识有第六分别识、无分别识等。有些时候说,只要是心就有意识的本体,心没有间断,就可以安立成意识,也有这样安立的方式。)经部宗认为众生投胎都是第六识,在第六识相续上面安立了心法,最初产生一念初心然后开始造业,业造完之后,在心上面安立因果法,安立业法。这是心法相续生。

 

“从是而有果”,这个“是”字也是讲相续,最后从相续直接生果,是从相续力量而生果的,也就是从它最近的因当中生果。像前面所讲的一样,生果实的果从哪里来的?是从相续,或者再进一步讲,是从相续的最后一位,即从花的位置——花萎谢之后就产生果法。从思而有果,果的前面无间的因而产生果,但是也可以说从相续而生果的。

 

既然从相续而生果,那能不能说这样的果法是从业而产生的呢?是从嗔心而产生的呢?可以这样安立,可以说从初心而产生,或者从业而产生,因为“离心无相续”的缘故,离开了最初的心就不可能有后面的相续,所以可以说是从心而产生这样的果法,因为所谓的相续就从最初的心产生的。于是可以说,从最初造业之后,从这个业感受后面的果法,业果的相续如是就可以安立了。

 

从初心开始到后面的果法产生这是一套业果的相续,当我们在产生一念心开始造业的一刹那,这一套相续就开始运作了。我们如果把业果的问题仔细分析,还是有点可怕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念心产生开始造业,这一套相续就开始建立了,乃至于中间没有遇到违缘,没有承受果报之间,它都一直不间断地运作。这只是一套相续而已,那么到底有多少套相续?那就看你一天当中产生了多少念初心了,如果你每天不间断地造恶业,杀生、偷盗、邪淫,或者做其他事情,从每一个初心开始都建立了一套系统,有很多很多的系统,所以一天当中到底建立了多少套业果?数不清楚了。

 

按照经部宗的观点,只要你造了业,它就会不间断相续下去。我们一天当中产生这么多套的业果相续,一辈子当中到底造了多少套这样的业果相续?这样观察下来确实有点恐怖。

 

有些业果相续是很早以前造的业,在今天这个相续到终点了,它发生了一个果,遇到了一个很大的灾难,或者遇到了一个很大的好事情,这个果成熟了,它的相续终止,开始产生果报。或者在今天这个果报还没有成熟,它还在延续,在等待因缘成熟,只要因缘成熟,相续到了终点,就开始成熟果报。我们每一世、每一天都在造业,这种业到底哪一天成熟?很难讲。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实际上每一个有情相续当中都有一张非常大的业网。通过分析来比量推断,我们相续当中到底有多少业的种子?谁都说不清楚,有多少相续在今天成熟?说不清楚。这样的业网在我们相续当中是极其多的。

 

到底业如何成熟呢?通过我们自己的分别念很难以推断,哪种业今天会成熟,怎么样成熟,这不好说。但是在经典论典当中讲,有一个原则,就是重的业会先成熟,轻的业后成熟,尤其是在临终的时候,最先成熟的是重业,然后是轻业。那么今生临终怎么办呢?因为对修行者来讲,临终一念很关键。到底临终的时候哪一念成熟?成熟什么样的果报呢?按照很多大德的观点来讲,应该是重业先成熟。

 

在《广论》当中讲,在临终的时候,业有四种成熟的方式。第一个,重业先成熟。最重的业首先成熟,轻业后成熟,如果相续当中有很重的业,是首先成熟的,如果没有重业,轻业成熟。最重业是最先成熟的。

 

第二个,如果轻重两种业是平等的,没有轻重的差别,那么就看哪一个业首先现前。比如说善和恶这两种业都是平等的,就看善业先现前还是恶业先现前,如果是善业先现前,这个时候首先成熟善业,可以升天或者转生到善趣;如果是恶业先成熟,那首先堕地狱,或者在恶趣受痛苦,恶业先成熟。

 

还有另外一种讲法,如果临终的时候善恶业平等,就看亡者心专注在善还是专注在恶。如果专注在善,善业成熟,如果专注在恶,恶业成熟。

 

第三个,按照哪种业生前串习的次数多,便先成熟。如果善恶业是平等的,二念并存,善念和恶念同时出现了怎么办呢?善和恶的念头同时成熟,这个时候就看哪一个业串习得多一点,如果你在世的时候善业串习得多,虽然力量是相等的,同时出现,就看你平时的串习,如果你善业串习得多一些,就首先成熟善业;恶业串习得多一点,就首先成熟恶业。但有的时候串习很多,不一定很强,有的串习得很多也很强,有的时候串习得很少但是很强,比如遇到一个严厉的对境,你只串习了一次,但业成了重业,这个情况也有。

 

第四个,先造的业先成熟。如果串习得一样多,还是平等的,没有办法分,就看哪一个业先造,如果你首先造的善业,善业成熟,如果你首先造的恶业,恶业成熟。就是这四个方式。

 

博朵瓦尊者也是通过比喻来解释了这四个方式,比如两人在渡口要上船,假如船只能载一个人,谁先上呢?一、谁的力量大谁先上,强力者先上。这是对照第一个方式当中的重业和轻业,重业力量大,重业先成熟。上船的时候,谁的力量大谁就先上船。二、如果两个人的力量一样大呢?就看谁离船近,谁离船近谁先上。两个都是大力士,都能够举五百斤,这就看谁离船近些,如果甲离船近甲就先上,乙离船远一点乙后上。这对照第二个方式,如果两种业平等,就看专注哪一念,何念先现前,可以这样安立。三、如果两个人离船一样近,怎么办呢?就看两个人当中哪个和船夫熟悉。都是站在一样的位置,谁和船夫熟谁就先上,和船夫不熟就后上。这对照了第三个方式,这两个业都是平等的时候,看两个业当中哪一个串习得多,串习得多先成熟,串习得少后成熟。四、如果是一样熟怎么办呢?就看谁先开口,我先开口我先上,你后开口,就后面上。对照第四个方式,如果两个业还是平等的,就是谁先造谁先成熟。

 

这里讲了很有意思的比喻、意义,对修行来讲,启示性非常强。为什么呢?一般来讲临终一念决定重大归宿问题,临终一念你是保持在什么状态?如果你是恶业很大,对你来讲恶业成为重业,善业成为轻业了,恶业先成熟,可能就要在地狱当中呆几百万年或者是几十亿年。这是恶业作为重业先成熟,你的善业虽然有,做了很多拜佛等等善法,这不会虚耗,等你从地狱当中出来再去享受。

 

几十亿年当中,我什么不能做呢?我怎么样都慢慢成就了。所以,一定要颠倒过来,必须要让善业成为重业,不要让恶业成为重业。如果要让一个业成为重业,要怎么办?你必须要反复串习,有限的时间当中要把善业串习成重业。我们都知道,时间是有限的,机会是有限的,生命是无常的,你怎么样让你的善法成为重业,每个人都要思考,不是到临终再思考,到临终就来不及了,恶业已经成了重业了,已经变成事实,你再去改变非常困难。最好的方法,就是现在首先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一定要让善业成为重业。

 

怎么样让业成为重业呢?在《亲友书》当中讲了五个条件。1、以殷重心造的业才能变成重业,必须要产生很强烈的信心、意乐心去造业。比如说听法、修行、念咒,如果听法的时候老是拖拖沓沓的心态,念咒的时候也是不想念——上师这样安排,不安排多好,很舒服,实际上如果你没有很强烈的意乐去念经、诵咒、转绕、顶礼、听法、打坐,没有殷重心,业不会成为重业。所以殷重心要很强。2、对境殊胜,供养三宝、供养上师或者对僧众供养,对境很殊胜,是属于重业。3、缘众生的业会成为重业;4、再再串习,多串习它就成为重业了。5、有无对治,有没有摧毁此业的对治法。还有很多让善业成为重业的方法。

 

当然,反方面恶业也是这样的:烦恼心很强,而且再再去造,或者缘很严厉的对境,金刚上师也好,或者僧众也好,一下子就造了很重的业。比如你一下子造了五无间罪,有可能是在所有的业当中最重的,所以它最先成熟。

 

我们怎么样让业成为重业呢?一定要对这个问题产生深刻的认知,我们不能让修行的心软下来,修行几年之后好像感觉疲了,但是不能疲的,疲了之后恶业有可能就占上风了,恶业一旦占上风,你的恶业成为重业了,那怎么办呢?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所以,一定要让善业成为重业,只有一个办法,而且现在我们能够做到。怎么做?就是努力地修行,把业果问题搞清楚之后,通过有限的时间来做最有意义的事情。发菩提心、修空性,听上师教言,一定要认真做,只有对自己负责,现在抓紧每一个机会好好修行,在临终的时候才有可能把你的善业转成重业。反之,如果你觉得现在我可以偷懒,可以舒服,可以做一些恶业,那么造了恶业,相续当中恶业真正成重业了,临终的时候恶业就先成熟了,就会是这样的问题。

 

尤其在临终的时候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你要让往生极乐世界的业成为重业,这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做到的。怎么办?反复串习观修轮回的过患、极乐世界的功德、想往生的心念,反复回向,念佛,一辈子这样精进修行,在临终一念才成为重业。否则,处在疲沓的状态当中,要让这个业成为重业非常困难。

 

临终的时候怎么办?主要来自于平时的修行。我们要多思考,这样才可以杜绝散乱的心、过一天算一天的心。为什么很多修行人每天都是很精进?抓紧任何时间修行善法,而且不管是念经诵咒,对善法都有很强的意乐心。法王、上师都讲,你至少要念一亿心咒。念一亿心咒是什么意思?我们认为这是很大的负担,但是,如果能够精进地念咒,一亿心咒好好念,就会成为重的善业。如果你的烦恼串习得很重,而对治很浅,念咒只是念两三句,不可能变成重业,

 

反正道理摆在这个地方,如果我们要让一个善法成为有势力的法,不精进是不行的。而且精进还得掌握方式,你说我很精进,但是你全都是乱修,越精进越糟,越精进你离正道越远。第一个你目标要正确,见解必须要清楚,有了这样殊胜见解之后,你再去修法,越精进也就越有利益。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我们修行最怕刚开始兴趣高涨,慢慢就不想修行了,最后变成一个法油子。

 

但是通过思维业果、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这是完全可以改变的。从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就是看这一世,因为有很殊胜的方便——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我们这辈子能够好好修行,临终的时候现前了往生的业,可以说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不需要再流转了,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可以变成圣者的果位,那个时候就不用再担心很多。如果没有抓紧时间在几十年或者一二十年当中把这个问题“搞定”,有可能还会流转很长时间。因此,在这辈子当中可以做为什么不做呢?可以做,我们就精进地去做,努力地让这种业成为重业,这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不能让恶业成为重业,那真的很恐怖,如果你犯戒律,或者做很多非法行,后世就会堕落,善业以后再成熟。这样是没有必要,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几十万年之后从地狱当中出来?出来之后有可能就忘掉了,好了伤疤忘了痛,也许你前辈子是刚从地狱出来的,现在就忘掉地狱的痛苦了,这是非常可能的事情。如果从地狱当中出来还记得,那么还可以精进,但是有可能忘了。

 

所以,没有必要去走弯路,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机会是平等的。如果在上师的教导之下,精进闻思修行,把疲沓的心态扔掉,然后精进地念佛、发愿、修持菩提心,这些法实际上都是很殊胜的,功德利益非常巨大,如果能够这样长时间串习,一定成为重业,如果它成重业了,就可以往生极乐,往生极乐世界之后成为圣者,再度化众生就游戏自在了。

 

这方面每个人一定要作为重点来思考,不能够再拖拖沓沓下去,没有什么意义、必要,而且寿命是无常的,哪天死亡之后你相续当中重的恶业成熟了,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虽然从长远的、究竟的角度来讲,每个众生都要成佛,从这方面来讲也没什么可以担心的,但是每个人现在有机会可以改变,可以往上,为什么不做呢?一定可以做的,主要是来自于我们的心态,如果保持持续向上的心态,精进地修忏悔,修很多善法,完全可以把我们相续当中重的恶业转掉,然后努力地让善业成为重业,这是很关键的。

 

如上观察,首先是重业成熟,然后是轻业成熟;其次,如果两个平等,就看哪一念先现前,实际上哪一念现前也是关系到串习的力量;其三,如果还是一样的话,就看谁串得多;最后到了第四步,就看谁先造,这辈子当中善恶业平等,临终的时候也没有出现善业先现前或者恶业先现前的情况,还是平等的,最后就看哪个业先造。

 

善业和恶业平等的时候,谁先造谁先成熟,这就有点麻烦了,从这辈子来讲,我们很多人都是在二三十岁之后学佛的,那是什么业先造呢?肯定是恶业在前面了,一般来讲我们是二三十岁之后造的善业,二三十岁之前造了很多恶业,如果落到这个地步,那肯定是恶业先现前。

 

所以,我们不能等到第四步,最好是在第一步,让善业成为重业。现在我们还有时间,是完全可以主宰的。上师给了我们很多忏悔方式,给了很多诸如菩提心这样大功德大利益的教授,还有很多念咒的方式,祈祷莲花生大师,还有很多很多具有殊胜大加持力的咒语、经典,都教给我们了。

 

如果你了知这些,是有时间改变的。但是有些人说没有时间,哪里是没有时间!是不是每天一点时间都没有,真的没办法修行了?不是这样的,我们真正观察,还是可以安排很多时间来转变自己的命运,现在完全有时间。如果到临终的时候再去转变,的的确确有点麻烦。

 

从这个角度来看业的问题,不分析的时候就觉得都懂了,好象觉得没什么,但真正分析,还是有很强的警示作用。我觉得这个比喻和意义,真正好好思考,对修行来讲应该是有很大的触动作用。要把这个问题想透,然后以此鞭策自己努力成为好的修行者。因为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如果你把很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善业的修行当中,善业会成为重业;另外,把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善业,你就没有机会去造恶业了,自然而然恶业就成了轻业了;而且修善业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能够清净罪业,有忏悔的力量就可以把以前的恶业清净掉,后面的恶业也不会造。这样修下去之后,相续当中纯是善业,临终的时候肯定就非常容易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之后,无始以来的恐怖、忧虑、痛苦全部可以扫光了。因此,要好好地思考,每个修行者有机会改变的时候应该抓住机会,千万不要等到临终的时候再去后悔,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这是讲业果相续的问题,下面讲离常断。

 

从心有相续,从相续有果,

先业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从心而有相续,从相续而有果;先业后有果,首先有心的业,后面有了果报,这就是不断不常的道理。因为从心产生相续之后,在前面法灭掉之后,后面的果法是不间断产生的,所以叫不断;当后面的果产生之后,前面的因早已灭掉了,所以是不常。从这方面安立不常不断的相续产生业果的方式,对经部宗来讲也是非常合理的,就善巧地避免掉了常断的过失问题。

 

壬二、宣说业果:

 

能成福业者,是十白业道,

二世五欲乐,即是白业报。

 

前面善巧地安立了业,下面附带宣讲业果。

 

“能成福业者,即十白业道,”能够成就福业的就是十种善业道。在《俱舍论》当中讲到了三种业:非福业,福业,不动业。非福业当然就是十恶业,造十恶业是属于非福业,它会导致痛苦的缘故叫非福业;福业就是讲欲界当中的十种白业道,在欲界当中修持十善,可以生天界或者人道当中感受快乐,这种业就叫作福业;不动业,在十善的基础上再修持不动的禅定——四禅四无色定,就会转生到色界天和无色界天,这就是属于不动业。

 

此处所讲到的是福业,能够成就福业的是什么呢?就是十种白业道,也即十善,十善法就是讲福业,也就是说如果你修持十善,可以得到福业。

 

对于十善业道,即断除十不善、修持十善,有很多分类:第一类,没有做十不善但不会成为善业。这是什么情况呢?比如说一个人只是没有杀生,但是没有发誓不杀生,他只是因缘不具备,没有杀生而己,这算不算是善业呢?不算善业,只能说没有造恶业而己,但是没有修善法,这还不算善法,只是因缘不具没有造杀生的罪业而己。

 

这个情况会出现吗?会出现,比如说,植物人一辈子躺在那个地方,没有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乃至于没有生起贪心嗔心和邪见,但是躺在那儿一辈子,只能说没有造十种恶业而己,是不是十善法?如果是十善法,把每个人变成植物人就得了,反正躺在那个地方,死了之后就生天了,因为他修了十善法了。但是他躺在那,只能说因缘不具,他没有造恶业,不能叫十善。这是第一种情况,他没有造恶业,但是不能叫善法。

 

第二类,它是善法,但只是一般的善法。要成为十善必须要发誓,比如发誓绝对不杀生,乃至于发誓仅今天不杀生也可以成为善法,发誓尽形寿不杀生也可以成为善法。所以要发誓愿绝对不杀生,这个时候就安立了善业道。如果发誓断除十恶就成了十种善业道.这是普通的十善。

 

第三类,特殊的十善,是在发誓不杀生的同时放生,发誓不偷盗的情况下布施,发誓不邪淫的情况下守持清净的梵行,诸如此类类推,就会变成特殊的善业,它力量就更强更大了。

 

十善业实际上是讲一切的因,但一切的善法为什么只是讲十善呢?十善是把所有善法当中比较重要的法归在一起。《入中论》讲戒律度:“如是十种善业道,此地增胜最清净。”也是以十善作为代表的。十善法是所有善法当中比较重大的、核心的问题归纳在一起,即是十善道。

 

“二世五欲乐”,二世和前面一样的,有的时候可以说是第二世,或者说现世和后世。二世可以得到五欲的快乐,有些是通过今生当中修持殊胜的善业,今生就成就果报,成就五欲乐,有些时候通过后世成就五欲乐。

 

但是,十白业道是不是只是成熟二世五欲乐?不一定,这要看发心。可以结合三士道来进行分析:如果心量是下士道的心,所以他修持十善道的时候,就会成就他今生或者后世五欲的快乐。这是下士道获得人天安乐方面讲的,十善业道可以帮助他成就这种果位。如果是中士道呢?中士道出离心摄受了,他想脱离轮回,修持十善业道,通过十善业道牵引获得解脱果,因为他的发心就是想解脱,所以他通过出离心摄受之后,十善业道就变成解脱的资粮了。所以小乘行者或者我们想解脱就修持布施持戒,或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修持的善根就会变成解脱的助缘、解脱的资粮。如果是上士道,菩提心摄受十善道就会变为成佛的善根资粮。通过方便摄持,十善业道会变成色身的因,如果通过智慧摄持十善业道会变成法身的因,证悟空性的因。不管怎么样,和合起来,如果通过大乘心摄受,通过智慧方便摄受十善业道,也会变成成佛的资粮。

 

十善业道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来讲,它是一切善法的基础,一切善法的核心,就看你通过什么样的心态摄持。如前面分析的,最好不要通过五欲的心或者下士道的心来摄受,只是想后世生天怎么样。真正从长远分析,生天的的确确没有丝毫意义;你获得一个好的人身,或者获得一个官位,从长远角度来讲也的确没什么意义。你可以通过十善业道,成为往生极乐世界的因,我觉得这是最有意义的。

 

有的时候想,轮回的确非常非常痛苦,很危险,尤其是越到末世时期越浊世,环境越来越恶劣,如果下一世没有获得解脱,又转回来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不知道,这的确不好说。所以与其这样,还不如通过往生的心摄受之后,成为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往生极乐世界成办一切自利,获得菩萨果位之后再来度化众生,就非常非常保险了。我们要尽量摄受业,让它完全成为解脱的善根。要想尽快解脱,就看你这一辈子怎么做了,如果做得好,往生之后,所有轮回的事情就全部解决完了,之后就可以做菩萨的事业度化众生了。这个方面必须要了知。

 

二世五欲乐,是就一般的十善业道本身的果而讲的,它可以获得现世的安乐,后世五欲的快乐,这是白业报。当然如前面讲的一样,你如果通过出离心摄受,善报会变成解脱的资粮,如果通过菩提心摄受它会变成成佛的资粮。从一般的果报来讲,二世五欲乐就是讲白业的果报,主要是就善业而讲的,恶业从反方面就可以了知。经部安立业果问题非常善巧,也是非常合理的,如果由此信受业果也是可以的。

 

这以上讲完了经部观点。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