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82

 

 

下面讲离开常无常等八边。

 

常无常等四,本寂何处有?

边无边等四,本寂何处有?

 

在本来寂灭的法界当中,怎么可能有常和无常等四边的执著?又怎么可能有边、无边等四边的执著?本寂当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要了解这其中的含义必须要附带讲一下和本述有关的内容,就是在佛经论典、在其他中观的注释当中,出现过很多次的所谓的十四无记法。

 

十四无记法在佛教当中是比较著名的一个公案,也有很深的意义。当年佛陀在世时,很多外道聚集在一起商量之后,向佛提出了十四个问题。这十四个问题分了四组,前面的三组都是四个法,第四组是两个法,加起来是十四种法。

 

第一组法:我和世间是常有的?还是无常的?是亦常亦无常?是非常非无常?和前面的四边一样,只不过换成我和世间是常有的、无常的、二俱、双非。

 

第二组法:我和世间是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即有、无、二俱、双非。

 

第三组法:如来灭度后是有?是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第四组是两个法:命和身体是一?是异?

 

外道提出了这十四个问题,首先把陷阱设置好,然后让佛回答,佛陀怎么回答都会有陷阱,你回答有也不对,回答无也不对。佛陀是遍智,完全照见了他们的想法。从一个方面讲,他们也不是为了求真理而向佛提问题的,所以有些版本在解释时说,佛陀就不回答,因为回答这些问题没有意义。还有一些版本讲,因为没有意义,这些问题是不该问的问题,所以佛陀不答,有这样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佛陀是遍智,对所有问题的答案完全清清楚楚,佛陀如果说常有、有边等等,虽然可能符合外道的意乐,但是毕竟不是万法的真实性,如果说有,他们也是落入到常见当中;如果佛陀说无,他们也是落入到断灭当中。如果佛陀按照实际情况说我本来不存在,世间本来不存在,不可能有常、无常等等,对方还不是堪能接受无我空性的法器。所以没办法给他们真正安立。从这方面观察,因此佛陀就默然不答。默然不答就叫无记,没有作记别,这就是十四种无记法。

 

实际上不是佛陀没办法回答问题,而是在当时的场合当中,怎么样作回答都没办法利益对方,佛陀就默然,没有作回答,有这样的记载。

 

当然结果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些版本当中说,外道看到佛陀不回答,他们也知道佛陀是有智慧的,并不是一下子把佛陀考倒了,有一种胜利的感觉。他们当时没有胜利的感觉,觉得佛陀这样是非常有智慧的表现。因为从一个角度来讲,他们设置了一个圈套,佛陀回答有无都不对,都会有某种过失,但是看到佛不答时,就很佩服佛陀的智慧。

 

佛陀有时是通过说法来调伏众生,有时是通过默然来调伏众生,在这个公案当中就通过默然的方式,一下折服了这些外道傲慢的心,想要和佛陀辩论的心一下折服掉之后,从今之后归入正道,是这样安立的。

 

那么答案到底是怎么样的?按照实际情况来讲,我和世间都不存在,何况说常、无常、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如此处所讲的一样,“常无常等四,本寂何处有?边无边等四,本寂何处有?”这就是实际情况,最正确的答案就在这里面。你分别法是常的、无常的,总要有一个法存在的基础,法如果存在才可以分别它是有的、是无的、是常的、是无常的。如果法从来都没有,本来不存在的话(本寂),那又何来常无常?何来边无边?一个一个分析时,的的确确在本寂当中不存在法。

 

“常无常等四”和“边无边等四”,是我和世间有关的。在《入中论释》当中讲,世间是从五蕴来解释的,不作其他解释。我和五蕴到底是常?无常?关系是怎么样的?然后我和五蕴是有边无边?有没有边际?似乎和本品有关联的就是第三组,佛灭度之后是有?还是没有?是亦有亦无?还是非有非无?实际上佛也是本寂的,本来空性的,怎么说佛灭度之后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也是没办法安立的。

 

实执心很重的众生认为,佛入灭之后似乎就永远看不到了,“佛陀涅槃之后,我们就永远见不到佛了!”有这种说法。但是从一个角度来讲,佛的法身常住,佛陀的报身在菩萨面前还是不间断地示现宣讲妙法。或者从相续的角度,佛陀从此处涅槃之后,在彼处又出生了,在不同的世间当中连续地显现化身。这方面从胜义谛、世俗谛的角度都可以作分析解释。

 

但是此处要体现的真正含义是,佛陀在世间当中显现的是幻化的身相,佛陀本身是因为证悟了离戏才成佛的,显现的身相也不可能突然之间变成实有,也是幻化的自性,离开了常无常、边无边等,或者说是离开有无是非的四边戏论的自性。

 

我们针对佛陀显现的化身,或者说佛陀涅槃之后到底是有的?还是没有的?实际上分析观察时,他就是一种幻化的自性,不存在实实在在的有无等等边执。此处中观宗的回答,就解释了怎么样离开常等八边的道理。当然颂词主要是讲了前面的两组,我和世间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我和世间有边无边等八种法,在科判当中也是这样安立的。总之,在本寂当中是不存在的。

 

下面讲离开如来的有无。

 

邪见深厚者,耽执有如来。

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

 

“邪见深厚者”,这里的邪见可以说是广义的邪见,并不是狭义的邪见。广义、狭义二者的差别前面我们分析过,狭义的邪见指不承认因果,不承认轮回,这是典型的狭义的邪见;广义的邪见,就是说没有认知到一切万法的空性,认为实有,在实有当中分别有无。此处是包括在广义的邪见当中。

 

“邪见深厚者”换个词讲,就是“实执深厚者”。实有的执著非常严重、深厚的这一类人耽执有如来,他们执著如来是实有的。既然耽执如来是实有的,就出现了有无的两种极端分别。首先认为佛陀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降生了,中间慢慢成长,后面出家修道,到转F轮之间。既然佛陀出现了,那肯定是实有存在的,落入到一种极端的执著,认为佛实有存在。后来佛陀教化众生的事业圆满了趋入涅槃,他们就觉得,佛从今之后再没有了,落入到无边当中。邪见深厚的人,缘佛陀的身相、事业产生了很多很多戏论分别,认为如来是实有的,如来显现的事业也是实有存在;当佛陀入灭荼毗了,认为佛陀从今之后在整个世间就不会再显现,从实有到了实无的状态,堕入了断灭当中。

 

在学习当中,我们要树立对如来的正确认知。怎么样树立?“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佛陀本来是寂灭的相,对寂灭的相去分别有、分别没有(亦非)都不符合于如来本身的相。你可以去分别,但是你所分别的这一切都不是如来自己拥有的,原因在前面已经讲了。“如来寂灭相”,从一个角度来讲,实际上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任何一个法在显现时都是寂灭的、离开四边的。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佛陀是怎么样成佛的?佛陀要寂灭一切分别才能够成佛。如果还有分别念怎么叫终极的觉悟者?既然必须要寂灭一切戏论才能够成佛,那么现在把寂灭一切戏论的佛陀,又分别成戏论的境界,认为他是有或者无的境界,当然不符合佛本身的自性。就像我们抓住一个人说:你是一个坏蛋,你做了什么坏事。他说:我没有这样做,我根本不接受你的观点。同样,我们对佛说:佛,你是有实有自性的,或者你是没有实有自性的……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观念而已,实际上针对佛陀来讲,他并没有有和无的特质。

 

通过学习,就必须要把我们附加在佛上面的这些所谓特质一个一个清理掉,还原他的本身。不单单佛是这样的,实际上我们对瓶子柱子的观念、赋予它们的所谓特质都是附加上去的,没有一个是它们自己真正拥有的。我们认为这个柱子是有的,是没有的,或者它是好看的、不好看的,实际上这一切除了是分别念的安立之外,法本身来讲的确不存在。这就是一切万法本来离戏、本来空性的道理。

 

了知了这个道理之后,实际上就已经明确了修道的方向。万法本身是离戏的,我们附加了我们的分别念,这个时候通过学习只是还原它。比如说这个柱子不是实有的,为什么不是实有的?因缘和合的缘故、离一多的缘故,它不存在实有的自性。这个柱子也不是没有的,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有的法,又何来无的法?有无是互相观待的。通过这样方式离开认为柱子的有和无,把这些所谓的观念去掉之后,最后就得到柱子本来离戏空性,通过观察外境来息灭我们内心的分别念。

 

以上是讲“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不能够在如来上面分别有和无。

 

对于佛具有化身自性的五蕴观察之后,不能够执著是佛,也许有人还会认为,五蕴虽然不是佛,但是佛陀的智慧身、光明的自性应该是实有的。如果不注意的话,就会认为佛具有的空性光明的特质应该是实有存在的,很容易落入到数论外道等的观点当中,他们认为有一个实有的造物主,或者说有实有的自性,是恒常不变的又具有能力的这样自性,他本性是不空的。

 

如果认为佛陀的法身、光明的受用身(报身)等是实有的话,实际上也不合理。为什么?一个总的原则,佛陀的身相绝对不可能是分别念面前所谓的恒常、实有。因为所有分别念的概念,都不可能是佛拥有的自性,分别念不可能把实有的观点放在色身上面,那么怎么可能放在光明身、智慧身、法身上面?这是总原则。有了这个总原则之后我们就可以分析,一切万法连佛陀的法身、光明身在内完全都是空性的道理。

 

下面进一步分析佛灭度之后的有无观点。

 

如是性空中,思维亦不可,

如来灭度后,分别于有无。

 

“如是性空中,思维亦不可。”一切万法本性空寂当中,没办法去思维佛陀的有无是非,或者说在空性当中,所有的思维分辨都是不存在的。(没办法真正去思维,因为连思维本身也是完全不存在的。)“如来灭度后,分别于有无”,何况说在如来灭度之后,我们去分别如来的有无?因为如来在胜义谛当中是性空的。性空的缘故,思维亦不可,不可能在性空当中去作思维。同样道理,佛陀的灭度也是性空的自性,那么怎么去说佛陀灭度之后是有的,仍然存在的?比如说佛陀还在灵山说法,有些大德是这样见到的。而有些人认为佛陀灭度之后就没有了,永远就不再显现了。我们认为的佛陀的有无,并不是真正地了知了佛陀的自相,在胜义当中没办法去分别。

 

在世俗当中也没有办法分别有无。为什么?因为在世俗当中佛陀的示现是一种幻化的自性。既然是幻化的自性,犹如幻化的象马,怎么可能说幻化的本体在显现时就变成了有,消散时就真正变成无了?实际上有和无的观点,在幻化的本体当中没办法真实安立。如果说幻化的东西是真正有的,就可以找到它的来源,但是因缘什么时候和合,就在这个地方显现出它的幻相;什么时候因缘散灭了,它的幻相就在这个地方消散了。在这个当中并不存在实有的有无问题。

 

佛陀的化身也是因缘显现的。什么因缘?一般的教典当中讲两种因缘,第一,佛陀的愿力,佛陀发愿要度化众生。当然单单凭佛陀的愿力还没办法度化众生,第二,众生的善因必须成熟了。众生的善根成熟了,佛陀又有愿力,二者和合之后就会在法界当中显现出一个佛陀的相。

 

但是针对众生的分别念来讲,没办法接受突然在空中显现的一个佛陀的影像,既没有显现出生,又没有显现修道等等,怎么突然凭空就出现了,到底能不能做度化众生的事业?他们有怀疑。

 

所以虽然在实际意义上当中,什么时候因缘和合什么时候就显现影像,就好像天月和清净的水因缘和合的当下,就突然显现水中月影。所以佛陀考虑到这个问题,还是跟随众生的分别念,显现从兜率天下降,变成六牙白象之相入于母胎当中,安住十个月,然后降生……这一系列都是幻化的。

 

佛陀在兜率天观察他的父母、众生成熟的时间等等五种因缘(时间、地点、国家、家庭、父母),观察到众生的善根成熟了,这个时候就开始显现化身。本来佛陀有这个愿力,再加上众生的善根成熟,因缘和合之后就在印度示现化身,在八十一年当中救度众生,最后该以佛陀身相亲自度化的众生已经度尽了,(度化的最后一个众生好像是善贤——须跋陀罗尊者),佛陀就入于涅槃。入灭之后也是和幻相一样。

 

众生是佛陀显现身相的主要因素,如果他直接度化的众生没有了,佛陀方便的火也就息灭了。众生像柴一样,佛陀像火一样,如果有柴,火就会燃烧;如果柴没有了,火就会息灭了。所以佛陀示现涅槃完全是观待因缘,随类示现的。

 

可能有人说:我们还没被佛度化,为什么佛入涅槃了?在当时,佛陀直接度化的因缘已经没有了。善根成熟的人肯定会生在那个时代当中,我们没有被度化,只能说明当时我们欠缺某种福报,没有因缘见佛,没办法直接从佛听闻教授,没有直接的度化因缘。但是佛示现了很多上师善知识的形象,不间断地来救度遗教的弟子。这是就佛的身相来讲。

 

佛显现的化身是幻化的自性,因缘和合时就显现出来,因缘一散,佛也会入灭。显现上好像是佛去世了,但是从佛的角度来讲,很多传记当中讲,只不过是因缘不具备之后,佛把色身收于法界而已,实际上并没有实实在在的生灭。尤其是不存在像凡夫人认为的:我生了,我要死了,这种分别念是一点都没有的。怎么可能在性空当中思维有和无的观点,胜义当中无法思维,名言的幻化当中也同样无法思维。

 

下面讲如果有戏论不见佛,教诫后学的弟子,应该努力地息灭戏论。

 

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

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

 

佛陀已经超越了戏论,但是其他的众生生起了戏论,众生的戏论已经破坏或遮障了智慧眼的缘故,所以是皆不见佛。

 

此处有很多意义可以分析。

 

“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佛是怎么样成佛的?佛陀是超越戏论而成佛的。众生又怎么样成为众生的?“而人生戏论。”之所以成为众生,是有戏论的缘故。

 

“戏论破慧眼”,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因为戏论是遮破慧眼的。“破”字是遮障的意思。慧眼能够照见万法的实相,如果你有戏论就会遮障智慧之眼,从而见不到佛。智慧之眼不是我们现在的眼睛。因为眼可以见到道路,可以见到色法,而智慧可以见到实相,从这个角度把智慧比喻成慧眼。有戏论分别时就会遮障智慧的产生。

 

“是皆不见佛”,这里“佛”有两种意思:1、见不到佛的真实性,佛示现化身的平等性、离戏的空性我们看不到。2、“佛”是指实相,如果你有戏论遮障了慧眼之后,就见不到万法的实相。万法的实相和佛的本体是一味的,只不过一个是觉悟的自性,一个是所觉悟的对境,二者是无二无别的。经由分析,我们为什么没办法真正见到实相?就是因为戏论。

 

再紧扣本品解释。“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从佛陀本身来讲,他完全是离戏的,佛陀证悟也是证悟离戏,但是其他的凡夫缘佛产生了戏论。本身从实相来讲,任何一个法都是离戏的,众生没办法了知离戏观点的缘故,就缘佛陀生起了戏论,认为他有无等等;对于佛证悟的智慧本体,也产生认为佛有无的戏论。也可以如是去理解。

 

如果相续当中有了戏论,就没办法见到智慧。所以现在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不外乎就是为了打破戏论。有些人以宿世的因缘,现在已经开始修持,着手泯灭戏论了;有一部分人因缘稍微欠缺,以前几乎没有正式接触过空性的意义,现在才开始去了解空性,准备修行空性。有些人已经完全证悟了,有些是部分证悟了,有些是开始修行了,有些还没开始修行,有些已经有了见解等等,这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但不管怎么样,按照佛陀和论典的很多教言来讲,如果真正听闻到了空性,开始对空性发生兴趣了,这就是法身的种性已经苏醒的相。尤其是对于空性产生定解之后,几乎能够肯定说,他已经看到了轮回的边际了,并不是像没有遇到空性之前,轮回遥遥无期的感觉,只要你接触到了空性,就说明你离解脱已经不远了。

 

在《般若摄颂》当中讲了很多比喻、例子,来说明接受了空性之后,乃至于看到空性的法本之后,就说明离解脱已经很近了,佛陀亲口讲了很多例子。而现在我们不能够停留在结缘的层次上面,我们再再地提醒大家、鼓励大家:现在我们有能力抉择空性见,有时间也有自由去修持空性见解,就不能够仅仅是去听一堂课,然后结个缘,种下一个以后解脱的种子。当然有这个善心固然好,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懈怠的表现。因为你现在明明可以进一步地抉择,可以深入,可以生起定解,可以去修行,这些因缘都是具备的,所以再说:我结个缘,种个种子,那就是太懈怠的表现。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一方面要有智慧,当然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也要有一种精进心。哪一尊菩萨是在很懈怠当中,随随便便成就佛果的?没有。所有的菩萨都有一种特质,一方面有智慧;一方面有精进。实际上精进就是对于法的一种喜好之心,长时间保持对法义的高度欢喜心,随时随地都会把自己的心放在这个上面。

 

就像在世间当中,你对某个东西非常有兴趣时,那几乎是每一念都在想它。佛陀在经典当中也是提到过,当一些人在谈恋爱时,脑子里想的都是对方的样子。实际上这也算是一种精进,对一个法的一种喜好,但是属于邪精进,不属于正精进。真正的正精进的话,对于善法应该有这种感觉,念念生起的都是对法的欢喜心。有了这种精进,再加上有一定的智慧,修行就可以很快见到实相。

 

实际上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把本来不存在的戏论灭掉,这不是很困难的。如果要把本来有的东西灭掉,那也做不到,如果在法性当中本来就具备戏论的话,怎么样把它灭掉?灭不掉。就是因为戏论本来不存在,才给了我们希望,我们就会觉得可以把戏论灭掉。但是什么时候灭要观待因缘,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又有精进心,几乎就成功了。世间当中成功的秘诀不也是这样的吗?第一个方法要正确,第二个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进心,这是要素,我们修行空性也是要如此。

 

戏论就是假的东西。你不观察时它似乎很有力量,你不对治时,处处在折磨你控制你,似乎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如果真正把它的特性掌握了,把它虚假的面具捅破了,这个时候就觉得它不就是现而无自性的东西吗?纸老虎而已!对它就没有什么可恐怖、可畏惧的。

 

我们能够成功必胜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它本来就是假的,本来不存在。如果方法正确,然后又精进,在可见的未来一定能够把戏论灭掉,灭掉戏论的同时就是你开悟的时刻,也就是见佛法身的时刻。这方面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佛菩萨也是示现了很多证悟的例子给我们看,不会让我们觉得毫无希望。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传记,知道印度有很多示现的例子,有些是已经证悟了的圣者再示现的,有些是凡夫而证悟的。不管怎么样,无外乎就是给后学的人一种鼓励,一种希望——你如果这样做,方法正确,你是可以成就的,像我一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通过不间断地学习来认证空性。如果你有戏论就见不到佛,反方面讲,如果你离开了戏论一定可以见佛。戏论是一定可以离开的,因为它是假立的,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精进。

 

己三、以此理类推他法:

 

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

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

 

通过这个道理类推他法。

 

“如来所有性”。如来的身体、智慧等所有的特征都是缘起性,尤其是在我们面前显现的特征。比如说佛陀的相好,在《宝性论》《现观庄严论》《经庄严论》当中,讲了很多如何显现相好的因,相好是因缘和合的法,它是无自性的,这很容易了解;然后佛陀的智慧,是修了什么法,可以得到这种果。在《六十正理论》当中说,佛陀的色身是通过修持福德资粮而成就的;佛陀的法身是通过修持智慧资粮而成就的。这方面也是开显缘起性,针对化身的自性说:佛陀的智慧是因为以前修行了法的空性,佛陀相好是因为以前修积了福德,通过福德和智慧两种因缘成就了佛陀的色法二身。也是说明佛陀是缘起自性,是离戏的本体。如来的所有性都是缘起性。

 

“即是世间性”,世间的本性也是缘起性。我们现在的身体、心的状态,实际上也是缘起的,只不过佛陀的身体和智慧的缘起很清净,是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我们身体的缘起不清净,通过业和烦恼的因缘显现了我们现在不清净的身体,我们现在不清净的分别念是缘于非理作意等,也是不清净的缘起。缘起分两种,一种是清净的缘起,一种是不清净的缘起。清净的缘起显现清净的法,不清净的缘起显现不清净的法。但是从缘起而生的角度来讲是一样的,所以本性是一样的。

 

“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如来是缘起和合的自性,他本来寂灭了一切有无是非的实有性,世间也是因为因缘和合的缘故,世间也无性,最后就落在如来和世间完全平等的教言。

 

当然一般认为,如来超胜一切,世间是应该远离的,暂时来讲这样说也未尝不可,而且从引导众生厌离轮回的角度来讲也必须要这样说。但是《中论》毕竟是在抉择胜义谛,是站在很高的高度来抉择的,阐释了佛陀的自性和世间的自性完全是平等的,佛陀的空性和世间众生的空性完全平等,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这也是诸法的实相。

 

悟入空性时就要“抹平”差别,要息灭高低贤劣等等的差别概念。我们认为佛很高,众生很低,高低的概念在空性当中也是要泯灭的;认为佛陀是个贤善的佛尊,众生很下劣,这种贤劣的概念也是需要抹平的,在究竟空性当中这些并不存在。如果你保留了认为佛高高在上,众生必须仰视佛陀这种执著,认为有高低贤劣的差别,那么就没办法见道,证悟万法的实相。

 

佛也好,世间也好,都是完全平等的空性,没有任何差别。也就是说只有泯灭了这些概念、差别,乃至于善恶因果的执著之后才能够见到实相。就胜义的角度来讲,不泯灭就见不到实相,名言当中当然要随顺因果而行,该恭敬的、该舍弃的要分得清清楚楚,这样有助于修持证悟平等空性。

 

《中观根本慧论》之二十二观如来品终

 

今天讲到这里。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