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下:
(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壬二、不应以死是人所共有而不生怖畏:
下面讲五个科判当中的第二个科判,不应该因为死亡是一切众生所共同的缘故就不畏惧死亡,这样的颠倒执著也是需要遣除的。有些人想,虽然要死,但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要死亡,所有的人都要死,既然所有的人都要死,那我有什么可怕的?因为一切众生都要死亡的缘故,他认为不需要害怕。这是一种颠倒执著。
一个人死也好,所有的人死也好,死亡的痛苦都是相同的。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要死,或者我和很多人一起死,我死亡的痛苦就会减轻,绝对不可能产生这样的结果的。就是因为一个人死亡和所有的人死亡痛苦都是相同的缘故,你这个道理就不成立。因此要好好修持对治死亡的方便。这就是这个颂词的总义。
由死共他故,汝无死畏者,
岂唯害一人,由嫉使生苦。
“由死共他故,汝无死畏者”,就是针对他自己的邪分别念,因为死亡是和一切众生所共同的缘故,就认为对死亡不畏惧,认为很多人在一起就会壮胆。就像走到一个怖畏的地方,一个人走的时候很害怕,人一多大家就不害怕了。是不是这样呢?根本不是的,没有这样的机会。
虽然世间上也有很多人在一起壮胆的现量可见的事实,但是这个和死亡是不相同的。所以不能以为很多人都要死,并不是我单独死,就不怕死亡。这是颠倒执著。为什么呢?“岂唯害一人,由嫉使生苦。”难道是单单害你一人,通过嫉妒而产生的痛苦吗?并不是这样的。
有些人认为如果死主单是害自己一个人,其他人全部活得好好的,当然他心里肯定就非常不平衡,但是如果所有人都要死,他心理就平衡了,这样的心态,就是嫉妒的心态。仅仅是我一个人受苦,别人都没受苦,就生起嫉妒。这种寻思分别就是嫉妒所生的痛苦,根本就是不应理的。为什么不应理呢?就是因为不管是一个人死也好,很多人死也好,死亡的痛苦都是每个众生各自去承担的。所以你不要认为所有的人都要死,所以我现在不害怕死亡,根本就不是理由。圣天菩萨通过正理打破了这样的实执。
我们好好思维一下,有时候不一定这样的想法在自己的相续当中很明显,但是也许种子隐藏在自己的相续当中,通过一个颂词一个颂词抉择之后,从方方面面就打破了自己不死的实执。打破实执之后就会精进地修持正法。
比喻当中也是讲到,有一个商人,刚开始的时候,国王就收他一个人的税,其他人的税都不收,他当时非常痛苦,后来国王收所有的人的税的时候,他就觉得很平衡,心安理得。虽然收很多人的税的时候,他自己那份还是要交的,收他一个人的时候,他也是要交的,所交的税方面没有任何差别,但是他就是因为心理不平衡,收自己的时候就会痛苦,收很多人的时候就不痛苦,这就是一种颠倒执,实际上所交上去的钱都是一模一样的。这个意义就是很多人一起死的时候,这个痛苦你还是没有减少,为什么不害怕死呢?死亡的痛苦是相同的,还是要畏惧死亡。是这个意思。
壬三、不应恃有医疗老病的方法而不畏死:
第三个科判是不应该认为老病可以对治的缘故而不畏惧死亡,也是从一些人的邪执开始说起。有些人认为死亡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老和病。现在我们可以现量见到,通过一些特效药可以对治衰老;疾病的话,生疾病有几种因缘,我只要平时好好保护身体,遇到一些良医,有病好好看病等等,这样的话即便生病也可以对治。只要可以对治疾病和衰老,那么通过病和老所产生的死亡就不会产生了。就是因为老病可以对治的缘故,我不畏惧死亡,有这样的邪执。这是不对的。
老病可治故,汝无畏死者,
后罚无可治,汝极应畏死。
老病可以对治,在不详细观察的时候也是可以成立的。为什么说不详细观察呢?因为有些延缓衰老的特例是有的,讲记当中说台湾有个老人八十岁的时候看上去还像二十岁一样,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很少很少,他有钱,再遇到种种殊胜的因缘,每个人是不是都能这样呢?绝对不是的,单单是一个特例而已,在所有众生当中是非常少数的,你不能以很少数的特例来作为理由。
还有你认为疾病可以防治,既然疾病可以防治,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生病死亡呢?每个人平时都比较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的身体,每个人生病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去看病,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死亡呢?所以这个根据就不确定。
即使退一万步说你成立了这个道理,老病可治,但是“后罚无可治”,这个“后罚”就是死亡的惩罚,你再延缓衰老,你到一百岁的时候还是死亡,只不过你死亡的时候容貌显得年轻而已。比如说八十岁的老人,他活到一百岁了,死的时候显得很年轻,像二十岁一样,但死是一模一样的,没什么差别。所以“后罚”,最后的死亡之罚,你怎么对治也对治不了,如果说可以对治的话,那么以前的很多帝王将相,很多有权力的人,有财富的人,还有很多修持禅定的人等等,现在都死了。虽然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暂时延缓死亡,但是最后死亡到来的时候,没办法对治的。
就是因为“后罚无可治”的缘故,“汝极应畏死”,你极其应该畏惧死亡。因为最后这个惩罚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对治的,所以现在你必须要畏惧死亡。畏惧死亡的目的就是相续当中生起无常的概念,修持正法。
在讲记当中还讲到一个比喻,一个大臣造反了,国王派了很多将军想去震压他,但他通过种种狡猾的方便都躲过了执法,最后国王忍无可忍亲自带领大军去征讨的时候,大臣就没办法抵抗,束手就擒。大臣就是众生的比喻,众生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对治老和病,但是最后死亡到来的时候,没办法对治,就像国王来的时候没法对治一样。
再用很多方法想要对治死亡,根本不可能。有些道家炼金丹可以长生不老,也只不过是时间长一点而已,最后业尽的时候还是会死亡。无色界的众生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过后还是要死亡,没办法逃脱的,最后的惩罚是没办法对治的。
我们现在找一些相似的理由,圣天菩萨给我们用了一个最厉害的理论,就是“后罚无可治”,我们应该好好想想这个“后罚无可治”,最后死亡来的时候没办法对治的,所以我们只有承认,必须要死亡,必须要修持对死亡有用的法。
很多道友不经观察的时候就说:“我不怕死。”
“为什么不怕死呢?”
“死了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好像极乐世界是他家一样,马上就可以到。没这么简单吧?往生极乐世界也需要出离心,需要很多很多殊胜的方便窍诀,还有比较重的业要清净。即使有带业往生的说法,但是临终的念头如果保持在贪恋世间的想法,或者临终的时候,你因为在世的时候造了很多罪业,心识很迷乱,怎么去往生极乐世界?
或者有人想,虽然我自己没有能力,但是上师会在我枕头上给我超度的,道友会给我念颇瓦的。我们可以现见,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但是由于自己的业力,在世的时候没有好好祈祷,没有好好修持净罪的方法,死的时候很可怜的,或者在大医院当中,或者在家属当中,或者翻车横死,哪里有什么上师道友在身边念颇瓦?这样的机缘必须要你自己去创造,你认为你什么时候死了马上可以往生,只是自欺欺人,既然没有这样的把握的话,还是应该好好忆念死亡,好好修善法,才是真正对自己负责的心态和行为,不应该想我不会死。
这里圣天菩萨用很多殊胜的理论,有些人在看书的时候认为好像是当时在圣天菩萨面前的哪一个众生有这样的邪分别念,圣天菩萨去破斥他,并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相续当中有很多不害怕死的邪分别,所以圣天菩萨造颂词一一破斥,让我们对死亡生起畏惧而修持正法,这才是他的殊胜密意。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讲圣天菩萨的《中观四百论》,本论科判分三,其中第一初义已经讲完了,现在正在讲第二论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分四: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门断除乐执颠倒之方便;三、由思维生死体性的不净门断除净执颠倒之方便;四、示于有漏法不应执为我及我所之门而断除我执颠倒之方便。
戊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分三:一、略示由念死门策发勤修解脱道不放逸行;二、广明修无常之理;三、明修无常的利益。
己二、(广明修无常之理)分三:一、修念生际必死;二、自己未解脱死怖不应专忧虑他死;三、教诲应当远离贪著尘事而勤修解脱道。
庚一、(修念生际必死)分二:一、修习粗无常;二、修习细无常。
辛一、(修习粗无常)分五:一、明存活不能遮止死亡及不应只坚信存活;二、不应以死是人所共有而不生怖畏;三、不应恃有医疗老病的方法而不畏死;四、由死时不决定故而不畏死极不应理;五、破勇敢者不畏死的因由。
壬四、(由死时不决定故而不畏死极不应理)分二:一、现见死是一切共有故需畏死;二、破未见决定死故不需怖畏。
有些人因为死亡不定的缘故,不畏惧死亡,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执著,下面从两个方面破斥这种观点。
癸一、现见死是一切共有故需畏死:
我们可以现见每个众生都是要死亡的,所以必定要畏惧死亡,极其应该畏惧死亡。
如所宰众畜,死是众所共,
复现见死者,汝何不畏死。
有些人会颠倒地认为死亡虽然是会到来,但现在还没有到来的缘故,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不畏惧死亡。针对这样一种邪分别,圣天菩萨讲
“如所宰众畜,死是众所共”,就好像我们见到在一个屠宰场里马上要被宰杀的牛羊等牲畜,每一个牲畜的死亡都是相同的,都是要死亡的。这是用比喻、从全都要被杀死的推理方面来宣讲。再从意义来讲,“复现见死者,汝何不畏死。”,第二个理由是现在正在见它们一个一个被杀死,这样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时候,“汝何不畏死”?应该畏惧死亡。
一个屠宰场里有很多的牲畜,一进到屠宰场,它们的命运没办法避免被宰杀。只要进到屠宰场,如果没有特殊的因缘,如放生等,绝对是要死的。所以,所有牲畜的共同点就是要被宰杀。我们进一步观察,看到一只羊或者牛被宰杀的时候,可以知道所有的牲畜都会被杀死的。
三界六道的众生,本身就是通过业力而投生的,所以三界当中肯定要死亡,这个是绝对的。不仅仅是从道理上讲每个人都会死,实际上我们看一个个众生次第都在死亡,有些几十年前出生之后已经死了,还有次第次第生下来,生下来之后如果没有出现违缘都会按照次第一个一个死亡,当然这是讲不出现障碍的情况下,如果中间出现一些横死的障碍的话,不可能活到一百岁,或者不可能活到七八十岁就死了,一生下来就死的、十几岁、二三十岁死的非常非常多,这一切都是我们现量见到的,“汝何不畏死”呢,为什么不畏惧死亡呢?
自己也是这样的体性,我观察和其他的众生有什么特殊性呢?没有什么特殊性,确确实实是相同的入胎、住胎、出胎,从儿童到少年等等,这一切都是相同的,而且身体里面各种物质也是相同的,从业力所显现这一点也是相同的,没有任何差别之处,特殊之处。所以见到其他和我一样的众生死亡的时候,一推知自己确确实实还是要死亡的,所以绝对极其应该极其畏惧死亡,而不应该放逸,不应该认为现在还没有死的时候就可以放逸,可以享乐等等,像这样的邪分别是不应理的。
比喻来讲,就是屠宰场的众生一个一个被杀死,和颂词当中的比喻基本上是相同的。同样的道理,三界的众生一个一个死亡都是我们见得到的,如果自己不能见到的话,可以去F学院放尸体的地方,每天念颇瓦的地方看一看,每天都有至少一个,有时候好几个尸体摆在那里。这仅仅是在F学院这么小的地方当中,一个地方而已,由此推知,每一个地方,每天都有很多人死亡,不知道哪天轮到自己,确确实实没办法避免,所以极其应该畏惧死亡,必须要修持对治法。
癸二、破未见决定死故不需怖畏:
有些人认为没有见到绝对要死亡的理由或者根据,所以不需要畏惧死亡。虽然每个众生都要死这个是决定的,但是死的时间是不确定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既然死亡的时间不确定,一方面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不能确定死或者不死,仅仅通过这一点点理由,他就想不需要畏惧死,这也是一个极为愚痴或者极为颠倒的邪见。这个邪分别念实际上是成立不了的。下面进行破斥。
由时无定故,便思我常者,
则终有一日,死来伤害汝。
“由时无定故”,由于死亡的时间不决定的缘故,就认为我是常有的,如是放逸度日的话,终有一天死神会来伤害你的。颂词总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进一步详细分析,有些人认为死亡不确定,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不一定就是明天,也许还要等几十年,所以死亡时间不确定的缘故,死亡还没有来临的时候,在这个过程当中不需要畏惧死亡,不需要因为畏惧死亡而修持对治死苦的方法。实际上这是非常愚痴的,就是因为见不到什么时候死的缘故,必须现在要畏惧死亡,必须现在就要好好地防范,好好地修持正法。
他认为是一种很好的理由,但实际上一观察的时候,是一种颠倒执,是非常愚痴的一种想法。也许众生在心底隐藏着这样一种想法,现在不好好修法,认为不会死吧?还会活很长时间吧?等等这样的想法。我们现在分析,退一万步说,假使死亡不定的缘故,你还有几十年的时间,比如说还有三十年的时间,是不是在三十年当中死亡不会来我们就可以放逸呢?有些人认为就是应该这样,在死亡还没有来,还有寿命的时候就应该好好享受,为了满足自己的种种欲望,应该去追求,应该好好去享受世间的快乐。死亡到来怎么办?他没有思维。
退一万步说,假使死亡不定,你可以放逸,但是这三十年时间一过,第三十一年的第一天死亡来临的时候,你通过什么办法去对治死苦?没办法。因为在三十年当中,你在存活的这段时间当中,根本就没有修持一点点的对治行。所以你这个理由实际上也是不成立的。
这是针对哪些人讲呢?还是针对这些已经进入佛门的,相信因果的人,对他们讲的。否则的话,对一个根本不信仰佛法的人,根本不信仰因果,不信仰前后世的人,给他们讲这些道理就没什么很大的意义。因为他不相信有前后世,不相信业因果,他们认为死了之后反倒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安乐,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不相信因果的人就会这样想。所以说,这些颂词所针对的就是进入了佛门的人,想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或者相续当中具有各种各样随眠的怀疑,不肯精进地修道,针对这部分众生,他一方面入了佛门,一方面相信因果,有前后世,相信死了之后,要跟随善恶业上升善趣或者下堕恶趣,或者解脱。针对这部分人宣讲的。
前面讲即使在几十年当中不死,这几十年当中你可以好好地放逸,你不需要畏惧死亡,但是一旦死亡来临的时候,你就束手无策,惊慌失措,没有任何可以抵挡的方法。所以现在不管确定还有多少年时间要活,或者不确定还有多少年的时间要活,不管怎么样,在还没有死亡的过程当中,都需要好好修持对治行,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事情。
圣天菩萨这里所讲的这些道理,用意所在就在这里。众生的种种邪分别念必须要通过这些殊胜的正理打消。前面分析的是一部分人的情况,认为死亡不确定的缘故,根本不修持对治行。
还有一类众生,在存活的时间当中,修持一点点善法,但不会很精进,他就认为我修持了这么多善法可以了,足够了。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没有放逸,每天也在念心咒,每天也在做一些顶礼、供养、好像在修佛法,但是在修佛法的时候,我们也要观察,你在修佛法的时候,发心、时间等等是不是真正有能力对治死亡的痛苦,有把握不堕恶趣呢?这方面必须要好好地思维,需要看很多经典,很多论典,真正在死亡的时候要通过什么样的善法才能对治。
在密法和显教当中讲了很多殊胜的窍诀,比如说显教当中讲到临终的时候一心不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等等,密宗当中说临终的时候可以把一切恐怖转为道用等等,都是一种界限。但是如果我们在平时修法的时候没有达到这种界限怎么办?还是要精进地修持,精进地鞭策自己。
可以从梦中观察,虽然梦是一种迷乱颠倒的显现,不是真实的,但是白天修的善法如何,可以在梦境当中观察,梦境当中是做礼拜诸佛,或者看经看论,或者听法,或者对上师生信心,这类的梦境多,还是经常在吃吃喝喝,或者生起贪心,生起嗔恨心等迷乱的梦境多?如果不清净的梦境多的话,证明自己相续当中的业力还比较深重。
如果梦境当中没办法获得这种把握的话,临死的时候心识就更迷乱,而且那个时候有四大分解的痛苦所逼迫,那个时候更没有把握。所以我们不要认为我平时修了一点法,认为这个可以作为我们的依靠处,可以作为我们不堕恶趣的资粮,这方面有些时候是靠不住的。
有些时候我们认为我们修了很多忏悔咒了,每年都四十万,然后平时也修很多忏悔,这样是不是我们就绝对可以不怕呢?这个也有一种观察方法,有时候可以从梦境观察自己是不是清净了罪障,但是有些了义的观点,比如说米拉日巴尊者的道歌集里讲过,自己的罪障是不是清净了,可以用平时你生贪心、生烦恼的次数是不是很猛厉或者很多,从这方面来判断。如果你相续当中真的很清净的话,平时你就不会生起很猛烈的贪心、嗔心,因为你相续很清净,罪业清净了。就是因为相续不清净,平时才会生起很多的贪欲,很多烦恼。
我们虽然好像是念了很多咒,或者在梦中好像是显现了一些清净罪业的兆相,但实际上米拉日巴尊者的观察方法是很殊胜的,自己真正罪障清净的话,肯定自己相续当中的信心、出离心、大悲心、精进、无常的修法肯定自然而然会生起来的,因为罪障清净了,违品没有了,他的善法功德为什么不产生?一定会产生的。我们现在努力地修持了很多正法,就是不产生各种各样功德地原因,就是相续当中还有很多障碍,还有很多罪障。
现在我们没办法生起很多殊胜的功德,还生起很多烦恼的话,就说明我们相续当中的罪障还很严重的。所以从这方面观察自己的相续是最殊胜最为了义的,我们可以好好观察一下。
这部分众生比较多,尤其在F学院当中,在上师的加持下,多多少少都修持了一些善法,都知道不能造严重的罪业,但是很多人就因此不精进,就认为自己修了善法了,是不是可以高枕无忧了,针对这部分众生,我们前面讲的这些内容需要好好思维。
因为在其他零散的经典、论典和窍诀当中都提到过这部分内容,对我们自己来讲,经常要观察自己的内心,是不是真正已经离开怖畏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把握的话,现在应该忆念死亡很快就会到来,在现在这样的闲暇当中应该好好修持对治行,尤其是要修持殊胜的善法,也就是菩提心和空性这两部分必须要着重地修持。这两部分可以说是大乘的精要,如果有了菩提心和空性的智慧的话,所有大乘的修法就可以囊括了。这样一次修行远远超胜无记心、烦恼心或者一般的出离心所摄持的善法。现在我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当中积累巨大的资粮,清净很多的罪障,都是需要这些殊胜的窍诀。
颂词当中也破斥了一些人不对的观点,有些人认为不定的缘故就不会死亡,但事实恰恰相反,就是因为死亡不定的缘故,才要时刻提防。如果因为死亡不定就“便思我常”,就认为我现在可以不死,可以长久存活的话,总有一天,死亡肯定会来的,死亡绝对会来伤害你的,因为你自己没有对治行,没有殊胜的善法可以抵挡,所以你在死亡的时候肯定是受伤害的,受各种各样的伤害。一方面四大分解非常的猛烈,在很多经典当中讲,在世的时候造了很多罪业没有清净的话,临死的时候,他的四大分解的痛苦是非常猛烈的。而相当一部分人,比如持戒清净的人,或修了菩提心或空性法门的人,他四大分解的痛苦不会非常猛烈,时间会很短暂,这样一比较之后就知道,如果在世的时候没有好好修行的话,死亡的痛苦,死后的痛苦,都是没办法避免的。就是因为死亡不定的缘故,就应该好好地修持对治行。
讲义当中的比喻是一个瓦格罗刹,他所统治的境内的所有人次第次第都会被他吃掉或者杀死,没有一个人可以逃脱,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自己。比如说屠宰场中的很多牛羊等等,虽然总的来讲都要被杀死的,没办法逃脱的,但是什么时候轮到自己就不确定了,就要看屠夫怎么抓,所以时间是不确定的。
同样的道理,三界轮回当中的众生,每个都要死,但是自己什么时候被死主抓去,这个是不确定的,并没有打记号,自己什么时候因缘一成熟的时候就会死亡。因此死亡时间不定的缘故,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好好修行。《入中论》当中也是说,现在我们自在的时候,应该好好修持善法,否则一旦堕入恶趣,那个时候想要修善法就没有机会了,有的连自己心相续当中忆念都忆念不起来了,只有长时间的受苦。因此现在还具有自由自在的时候,各种各样修行的顺缘都具足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去修持对治行。
壬五、(破勇敢者不畏死的因由)分二:一、为名利而不畏死非为智者;二、不应为爱护自己的生命而造恶业。
有些人认为自己很勇敢,不怕死,世界各国都有这种胆量很大,不畏惧死亡的人,本颂针对这些人进行破斥。有些人是通过自己以前的业力,真正内心当中不怕死,有一部分人是口头上不怕死,实际上很怕死的。不管是你心里不怕,还是口头上不怕,都可以通过正理来破斥,实际上这种不怕死的胆器无有意义,虽然在世间上看起来是一种很勇敢的行为,但是长时间观察前生后世的时候,就不算一个真正的勇士了。因为你没有办法真正去抵挡死主,怎么可能算是一个勇敢者呢?没办法的,只是一种比较愚痴的胆器而已,没有任何利益。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逞一时的血气之勇,他会考虑自己长时间的利益,像这样能够战胜死主调伏烦恼,才是真正的勇士。
癸一、为名利而不畏死非为智者:
比如,有些人想,怕死是一些胆小怯懦者的作为,真正的勇敢者,为了搏得世间的称赞、美名,或者为了获得王侯的地位,应该冲锋陷阵,在冲锋陷阵过程当中即使被杀死也是没有任何畏惧的。他就认为自己很有胆量,不怕死。
针对这样一种邪见,圣天菩萨说:
只顾未来利,不顾生命尽,
谁说自卖身,称汝为智者。
“只顾未来利”就是说,你在沙场上冲锋陷阵是为了未来别人给你称赞,别人给你奖励,别人会说在以前的某次战役中,有位勇士,非常勇敢,面对很多敌方一点都不害怕,身上中几十刀根本没有退怯,一直冲锋陷阵,非常勇敢,非常值得赞叹等等,这些赞叹就是在你打完仗之后,通过你自己的表现,别人才会称赞的,这样的利益是在未来。现在你在冲锋陷阵的时候,只顾未来的利益,不顾现在很有可能会被杀死,这是一种愚痴的行为。
“谁说自卖身,称汝为智者。”,在整个世间当中,谁会称赞自己把自己的身体卖了之后获得微小利益的人是一种智者呢?根本不是智者。观察这些勇士,他们的行为也是一样的,把自己和身体出卖了,换取一些微小的利益,一些称赞、赞叹等等。
你在战场中被杀死了,虽然别人说你很勇敢,追记一等功,但你已经死了,死了之后不可能再去佩戴那个勋章,不可能再去领那个奖金了,也许是你的家人去帮你领奖金,但是你死了之后肯定是跟随自己的业力,在战场上杀人的时候,嗔恨心肯定是很猛厉的,很少作战的人死亡之后可以生善趣,或者获得解脱的。通过猛厉的嗔恨心,他后世的果报不会是很安乐的,大部分会堕入恶趣当中。堕入恶趣之后,也不能听到别人在表彰会上夸赞你,或者历史书上怎么记载你的勇敢事迹。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更没有利益,对自己来讲,一点利益都没有。如果打仗的时候自己没有死,能得到一些奖赏的话,自己可能还稍微心里舒服一点,但是死了以后堕入恶趣之后,根本没办法享受这样所谓的荣誉。所以这样是没有任何利益的,为了微薄的利益,把自己出卖,绝对不是一个智者的行为。
但是世间上有很多颠倒,对于这样的勇敢者拼命地夸奖,在历史书上记下来,后面的愚痴人看到之后,就觉得我们应该去学习,你看,书上写得很清楚,怎么样表彰的,怎么勇敢的,世间人都在称赞,这样一代一代的愚痴行为传下来之后,无数人都是为了这种勇士的名称把自己出卖,没有任何利益。即使你在今生当中获得了如是的名誉,但是对你死后有什么利益呢?绝对没有一点利益的。有些人就为了获得这样的一种虚名,耽误了自己的一生。
当然这样的勇敢者,在世俗人当中还是比较多的,修行人当中有没有呢?肯定也是有的。所以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修行的人,不要为了博得一些勇敢的名称去浪费自己的生命,现在应该畏惧死亡,好好修行。以上是颂词的意思。
比喻当中讲到一个婆罗门有三个儿子,在饥荒年中,他没办法养活三个儿子,所以决定出卖一个儿子。一个王子想买其中一个儿子,但是正在付钱的时候,婆罗门父亲抱住长子,母亲抱住幼子,依依不舍,但是第二个儿子就认为跟随了王子之后肯定会一生很显耀,不愁温饱,所以他就自告奋勇卖给了王子。
讲义当中是这样分析的,第二个儿子就是为了暂时的温饱,马上就失去了自己自由的身体。自由和温饱相比,哪个利益大呢?肯定是自由的身体,它的安乐是非常强的。你虽然获得了温饱,但是被别人牢牢控制,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没办法自主的话,这是一种痛苦,比如说关在鸟笼里的鹦鹉,它虽然吃得也好,喝的也是清净的水,但是就没办法在天空当中自由的翱翔,从这个方面讲也是痛苦的。或者关在牢狱当中的犯人,比如说美国的监狱当中的犯人,在监狱当中住得是比较好的,吃穿都是不缺的,但是他会不会快乐呢?根本不快乐,因为他没有自由。所以第二个儿子虽然获得了温饱,但失去了自由的话,也是一种因小失大的愚痴行为。
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推知,所谓的世间上的勇敢者,为了一些暂时的虚假的名誉,或者一些微薄的利益,把自己宝贵的生命出卖了,或者没办法修持对治行的话,这是因小失大,更是愚痴的行为。知道这些比喻的意义之后,应该好好思维,畏惧死亡,修持正法。
癸二、不应为爱护自己的生命而造恶业:
第二个科判是反过来讲,有些人遣除了邪执之后,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既然不能为了短暂的名誉而去冲锋陷阵,博得勇敢者的称号,而自己送死的话,那么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应该不择手段,或者以造恶业的方法来存活呢?这就是走另外一个极端了。
这是前面一个科判的余意,虽然总的科判是破勇敢者不需要畏惧死亡的理由,但是破除了勇敢者的理由之后,有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所以顺便破除另外一种邪执。这种执著也要破除,也不应该为了养活自己而不择手段。前面为了博得微利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愚痴行为。第二种,为了养活自己,使自己不死就拼命造罪业,这个也是不对的。
何故自为质,造作诸恶业,
汝定如智者,对我已离染。
针对前面一种邪分别念观察的时候,你何故把自己的身体作为抵押,然后造作很多恶业呢?这样的话,你是不是像智者一样,已经解脱了我执?已经没有烦恼了?肯定不是的。既然不是已经离开我执,既然还要受生轮回的话,肯定要受业的支配,既然要受业的支配,就不需要为了短暂的存活,造长久受苦的恶业。这个偈颂的意思主要是这样理解。
“何故自为质,造作诸恶业”,有些人把自己的身体作为抵押造很多罪业,也就是说在即生当中,他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或者保护自己的生命,为了使自己能够很好地存活,他就去造很多罪业,通过造罪业的代价,获得一些资具,然后想要养活自己,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现在的身体作为一种抵押,所换来的就是今生当中非常微薄的利益,但是它的代价是非常严重的,今生造罪业之后,来世受很痛苦的果报,这是非常不如法的行为。
我们观察很多世间上的人,或者现在很多修行者,或者自己不注意的时候,就很容易犯这个毛病。比如现在我们修行人明明知道恶趣的痛苦,解脱的利益,这些方面的道理都是知道的,但是在今生当中,因为他没有发起无常心,或者没有真正想修行的缘故,所以在今生当中为了得到一点点钱财、名利,造了很多罪业,有的时候在家人违背了在家的戒律,或者犯了很多自性罪,出家人违背了佛制的戒律,如四根本戒当中的说妄语等等,因为他要获得名利,必须要把自己说得很了不起,说很多功德,这样实际上违背了佛制的戒律,以自己的身体或者善趣的人身作为抵押,换来的是一种长久的痛苦。
颂词教导我们好好地思维,应该不要犯这样的错误,像这样的不如法的行为,不如法的想法,应该好好地修行,按照佛经当中所开示的,舍弃今生,知足少欲,好好追求解脱道。这才是真正佛陀所赞叹的。否则的话,以邪命养活都是佛陀所呵斥的,不应该做的。尤其是现在或者再往后,世界是更恶劣的,越来越恶劣,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的业力是越来越严重。通过业力所感的外器世界,或者整个环境也是会越来越恶劣。
我们现在处在这种环境当中,外在有很多所谓的欲妙诱惑我们,我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应该得到的东西有很多很多,但是这些东西恰恰也是障碍我们修行的,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好好取舍。就像站在十字街头一样,往哪边走自己应该好好思维。
如果自己为了一些暂时的享受,享受之后自己有没有智慧把这些转为道用?如果是一个真正的成就者,怎么样享受也没办法动摇他的道心的,但是现在对一般的初学者来讲的话,对治力非常薄弱,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好像我能够对治,比如看一下电视,好像觉得没什么,当时好像觉得是虚幻的,有些人认为应该看一些电影,看一些电视,认为可以了知如梦如幻的道理。我认为这是一种借口,尤其是对一些对治力很薄弱的初学者来讲,真正去看的时候,如梦如幻的这部分正知正念在几分钟之内马上没有了,然后就执著这里面的东西是真的,就跟随它的故事情节,自己也是有时欢喜有时悲伤,时间一长自己的心就被染污了。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我们不应该刚开始的时候认为自己有一点对治行,有一点能力,因为毕竟是听了一点正法,毕竟是了知一些取舍的方法,知道一些空性的道理,但是这种智慧可以说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听闻,或者是比较浅显的思维产生的,通过修行而产生的智慧很少,定解不是很稳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这个时候,按照前辈大德的教言,应该远离。自己没办法转为道用的时候,远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确确实实是这样的。
现在的整个社会环境,引诱修行人堕落的因素是很多的。我们也可以看到以前已经有很多修行人从内道当中退出,进入外道,或者也有很多出家人还俗,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不管他们是真正的退堕,还是善知识的显现,为了使我们不要再走这样的路,不管怎么样,就说明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诱堕出家人,或者修行人。
现在是这样,以后肯定不会越来越好的。为什么讲这个道理呢?今生当中我们没有修行获得成就,烦恼粗重,一方面是自己相续当中烦恼粗重,一方面是外在的环境恶劣,假使我们下世没有堕恶趣,也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又转生为人,又开始修行,那个时候我们相续当中的烦恼会不会自然而然减少呢?不会的。外在的环境也是越来越恶劣了,我们再转生到那个环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结局?肯定是很困难,确实是非常危险。
现在我们可以说是不幸当中的万幸,虽然世界是很污浊的,自己一般也是道心比较浅,烦恼比较旺盛,但是毕竟是遇到了大恩上师,遇到堪布等等,教导我们修行,开示了往生极乐世界的殊胜方便。我们应该知道,像这样的一种环境当中,尤其是在像F学院这么清净的道场当中,应该抓紧时间好好修行对治行,空性、大悲心或者MF当中的窍诀,好好地抉择,好好地修行,内心当中发甚深的愿,尽量地保证自己临死的时候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对现在的修行人来讲最基本的要求。
我们不要再转成人,再修行,因为前面分析了,虽然并不是说每一个下一世转生为人的人全部会堕落,没有这个意思,就是很危险、很困难的意思。既然有极乐世界这样的方便可以选择,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好好去修行呢?
因为我们是法王的弟子,以前法王也是经常提倡往生极乐世界。我想肯定法王现在在极乐世界,而且我们和法王有一种特殊的因缘,我们死的时候,如果能发起一点清净的心,肯定那个时候法王会来迎接我们,因为这方面有不共的缘起,法王以前是这样发愿的,我们也是这样发愿、积累资粮、回向,肯定死的时候往生的把握就要比一般人大得多。现在我们自己的行为不退堕,发心比较清净,平时对上师不生邪见,对因果方面不生邪见等等,像这样最起码的条件具足之后,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轮回的边际了。虽然往生极乐世界之后不一定马上登地而成圣者,但是在佛陀经典当中授记过,一旦往生,绝对不退转,绝对会成就。
如果我们用现在几十年的时间,好好把持住自己,心也清净,行为也尽量清净,不要造很多严重的罪业,尽量地好好修行的话,现在已经到达了轮回的边际,就差一步就解脱轮回。这就非常快乐了,从自己解脱的角度来讲,很安乐,确确实实永远离开了三恶趣,永远离开了轮回的痛苦,这个谁不想往呢?都是想往的,现在就看我们自己怎么去把持,就差这么一步了,就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有些比较长的话就几十年的时间,有些不一定,也许只有几年的时间,在这几年当中好好精进,马上就可以摆脱轮回。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好好想一想,确确实实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吧。
所以现在不要东想西想,好好依靠殊胜的善知识,殊胜上师的开导,我想整个世界像堪布仁波切这么慈悲的人肯定没有,确实没有,我们大家都想一想,从生活费、学法、纪律方面一个一个全部安排得好好的,只要我们真正稍微如法一点,稍微听话一点,就可以比较容易解脱了。就是怕自己非常刚强难化,像这样殊胜的上师都没办法调化的话,那其他地方肯定找不到。大悲心也好、智慧也好,各方面都是非常圆满的,好好依止,我想在即生当中是有希望获得解脱的。尤其是有这个殊胜的法门可以修持。
应该知道这个是无常的,我们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好好修持,对自己来讲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个方面我们应该好好思维。也许在座的各位平时都在思维,但是在强调一下的话,也许能够加深一点印象。
“汝定如智者,对我已离染。”你如果把自己作为抵押,然后造很多罪业的话,根本不害怕后世的轮回,是不是你就像智者一样?这个地方的智者并不是指世间的智者,而是指已经获得殊胜解脱的,像佛陀、阿罗汉、菩萨等等,已经断除了对“我”的染污,或者说断除了我执,不需要再转轮回了。看你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行为,确确实实已经像智者一样,根本没考虑后世,为了现在的一点享受,拼命造恶业,就好像已经“离染”似的。
我们知道罗汉虽然今生当中他还要受一些苦报,比如目犍连尊者等等,他们虽然还没有进入无余涅槃的时候,还要受一些痛苦,但是他们一旦舍身体之后,绝对趣入无余涅槃,绝对再不会转轮回了,所以他们对一切没什么畏惧的。现在我们如果不好好修行,是不是像这样不受后有的阿罗汉一样,根本没有后世,根本没有轮回,根本不会受痛苦呢?绝对不是的。现在通过我们相续当中的烦恼,造了很多恶业,后世不仅要转轮回,而且转到轮回当中非常恐怖的地方,如地狱、饿鬼、旁生等等。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以自己的身体作抵押造恶业呢?没有必要。
所以现在的生活仅仅能够抵挡寒冷,能够吃饱就可以了,其他不需要想很多事情,如果去做很多事情的话,那么肯定自己的烦恼增多,要造很多罪业。应该按照《开启修心门扉》当中的标准,虽然有些标准很高很高,现在做不到,但是自己有个目标,就应该做到这里面所讲的条件,这样的标准必须要达到,有这样的想法的话,自己的行为慢慢就会趣入如法,慢慢就会获得真正修行人的称号。
以上粗无常已经抉择完了,下面讲细无常。前面已经分析过细无常的道理,我们知道实际上每个众生刹那刹那都在生灭,没有一个实有存在的存活。所以我们了解之后应该修习细无常的道理。
辛二、(修习细无常)分二:一、存活即是刹那刹那消亡故不应坚信不死;二、欢喜久存活与不乐衰老是相违故不应贪著相续不断。
壬一、存活即是刹那刹那消亡故不应坚信不死:
任谁所谓活,唯心刹那顷,
众生不了彼,故自知极少。
不管是谁,他所谓的存活,只不过是自己的心上面安立的,心上面也是刹那刹那不停地在生灭。我们的心是刹那刹那生灭,或者我们的生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刹那生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第一刹那我们的生命存在,第二刹那就没有,第三刹那又存在,第四刹那又没有呢?好像一三五七九存在,二四六八十灭是不是这样?不能这样去理解。第一刹那生了,就是在这个第一刹那上,一生了就灭了,一个刹那上面生灭都是具足的。并不是第一刹那生,第二刹那灭,第三刹那生,第四刹那灭,而是生了之后马上就灭,是这样一种体性。
既然是生了之后马上就灭,有些人就会想,为什么它不间断呢?就是通过业力在里面做一种连接。虽然没有离开刹那生灭的体性,但是业力没有尽的话,就通过这个业力做摄持,它不会马上间断。
从细无常的道理,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现在的存活只不过是刹那刹那在生灭而已。哪个刹那没接上,这个时候就死了,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死亡了,没有其他的。每个刹那再不相续下去,就可以安立一个死亡。这是很简单的一个事情。所以什么时候死亡确确实实不知道。哪一个刹那没有相续下去,再没有连接了,比如第五刹那完了之后,第六刹那、第七刹那没有出现,这个时候我们就说我们死了。
一切都是刹那生灭的缘故,没有一个实在的存活。我们认为有一个实在的存活,现在,现在我就没有死。但实际上我们认为现在没有死的想法,现在我活着的相续,我们可以分析,在一个粗大的相续当中,它是由很多很多刹那组成的,每一个刹那都是生灭的体性,所以这样分析的时候,哪里有一个实有的存活呢?没有一个所谓实有的存活。
了解了细无常之后,就会更加帮助我们了解无常的体性,没有一个实在的存活,就不应该希求常有的存活,从更细的方面真正地破常执。这一品就是破常有的执著颠倒。
既然每一个刹那都是在不停地生灭的话,那么实际上所谓的我早就已经不存在了。每一个刹那都是一个新的生灭,根本没有一个实有实在的东西存在,我们认为从小时候到现在他是一个完整的我,但实际上我们从刹那无常分析的时候,每一刹那都在生灭,所以根本没有一个实在的我。这样分析的时候,对无常的意义会更有深入的了解。
“众生不了彼,故自知极少。”大部分众生,没有学习佛法的众生都不了解自己的生命只是刹那刹那在存活的,不了解这个的话,就造作很多罪业,认为是常有的,就追求很多法,不修持正法,造作很多罪业。真正能够自知自己是刹那体性的众生极为罕见。
比喻当中讲到,一个人的衣服掉到河里去了,他自己老是在掉衣服的地方去捞,认为衣服就在这个地方,没有被冲走,这样绝对是捞不到的,别人一看,这个人很愚痴。但实际上正在笑别人愚痴的人,也许他自己也很愚痴,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所谓的存活,实际上就和那件衣服一样的,我们所谓的正在存活的身体,我们认为这个存活现在我们正在享用,但实际上早就流逝了,刹那刹那都在流逝,就好像河水一样,河水每一刹那都不一样,每一滴水都是不一样的,你认为这个水就在这儿,这个衣服就在这儿,根本没有变化过,这就是一种邪执。
现在我们正在享用生活,现在我们还没有死,现在我们观察一下,我们现在活着吗?但是这个活着在哪儿?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在变化,早就已经流逝了,只不过有一个粗大的,假立的相续而已,根本不是实有的。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的人就容易执著常有,一般人对过去的法和未来的法,不容易执著常有,因为过去已经过去,没办法再拥有了,未来的法还没有显现,比如昨天的法和明天的法,这样比较粗大的过去和未来,一般人不会执著,但是对现在、今天,他认为是实有的。
实际上按照《中论》的分析方法,除了过去和未来之外,没有一个现在。把现在分析到最细的刹那的时候,前刹那和后刹那,只是过去和未来而已,没有一个真正的现在存在,所谓的现在只是一种假立法,没有一个实有存在的法。所以现在我们所谓的存活也是假立的。
还有一个比喻是快行天子,他的脚步是非常快的,其他的天子根本追不到他。这个就是说明,刹那无常的体性是最迅速的,任何人想要用一种世俗的方法把它截断,都是没有办法的。为什么要说世俗呢?必须要加简别。因为有些圣者他通达了如是的体性之后,时间、刹那全都是假立的,在法界当中根本不存在,所以他可以改变,或者在他的境界当中根本不存在时间、刹那的概念。圣者有些是不死的,因为他已经超越了世俗的境界,到达了胜义的境界了,胜义当中没有生死、没有时间、没有名言,都是断绝的,都是空性的。他现量证悟了这个境界的时候,他就可以显现不死,完全可以,因为胜义当中就是如是的,世俗当中绝对没有办法。
通过比喻意义对照之后,我们就知道没有一个实有的体性,全部都是无常的体性。
壬二、欢喜久存活与不乐衰老是相违故不应贪著相续不断:
汝爱久存活,而不乐衰老,
噫同类众生,见汝行为善。
第二个科判是破除世间当中有些人的邪执,有些人喜欢长寿,喜欢久存活,但是又特别讨厌衰老。存活和衰老是相矛盾的缘故,不应该执著一个不断的相续。也就是说,有些众生认为虽然是刹那的法,但有一个相续把它摄持住了,在这些刹那的相续没有散之前,应该还是安立成存活,应该还是比较长久可以不死的,所以在这个时间当中应该好好享受。
但是这里破斥,这是不对的。因为世间人都喜爱久存活,喜爱长寿,对一个没修学佛法的人来讲,你走到他面前说,但愿你只活三十岁就死了,肯定他特别不高兴的,你说但愿你活到一百二十岁,他马上就会很欢喜。一般人的心理状态就是这样的。
我们观察他有个矛盾之处,他非常喜欢长寿,但是一旦遇到衰老他就很不喜欢。这两者是矛盾的,你要长寿就肯定是要衰老的。你自己所谓的不断的相续也是一种妄执。很多刹那相续下去就是长寿,但是要长寿就必须要遇到衰老,所以很多众生已经落入了误执的邪网当中没办法出离了,所以我们不应该执著长寿而又讨厌衰老,这是一种世俗的妄计。
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应该不要对求存活方面有太多想法。如果自己有一种久存活的常执的话,肯定就会耽误修行,应该思维无常之后好好修行。
“噫同类众生,见汝行为善。”,噫,就是一种感叹,像这样一种同类的众生,才能真正见到你的行为是一种善行,或者是应该值得追求、模仿的行为。所以喜欢长寿而不喜欢衰老的邪行、邪分别念,仅仅是和你见行相同的众生,才认为这个是好的,应该如是去追求,除了这些之外的智者,或者修行人,或者真正了解无常的众生绝对不会如是去追求。
在比喻当中讲到,一群儿童在花园当中见到一个老妇女,他们当时就笑这个老妇女很丑陋。这个意思是说,这群少年不喜欢衰老,因为见到这个老妇人很丑陋的时候,他们在讥笑她,但是虽然不喜欢衰老,这群少年的心中还是很喜欢长寿的。这完全就是一种矛盾,一方面不喜欢衰老,笑这个老妇女,另一方面自己相续当中又不想短命,又不想马上死去,想活得很长。活得很长肯定自己还是要衰老的,这根本就是一种颠倒执,不应该仅仅通过不断的相续就执著于长久存活,这根本就是不应理的。以上是讲到细无常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