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下:
(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在接法的时候,不能以不善的心,不能以无记的心来听闻正法,需要发起救度一切众生的菩提心来听法,这样就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成为成佛的因。这是极为关键、极为重要的。所以应该调整自己的发心,安住在菩提心的状态当中听闻正法,有非常巨大的功德。
发了菩提心之后,继续讲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
此《中观四百论广释》分三: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分四: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门断除乐执颠倒之方便;三、由思维生死体性的不净门断除净执颠倒之方便;四、示于有漏法不应执为我及我所之门而断除我执颠倒之方便。
戊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分三:一、略示由念死门策发勤修解脱道不放逸行;二、广明修无常之理;三、明修无常的利益。
己二、(广明修无常之理)分三:一、修念生际必死;二、自己未解脱死怖不应专忧虑他死;三、教诲应当远离贪著尘事而勤修解脱道。
庚二、(自己未解脱死怖不应专忧虑他死)分二:一、略示;二、广说。
辛二、(广说)分六:一、破子女未请问便往后世应当悲伤;二、对于子女不应过分贪著;三、不必向人表示对子女死的哀痛;四、不应为了联络亲友后辈对亲友的死表示哀悼;五、不应贪著亲友聚会;六、不应贪著良辰美景。
壬三、不必向人表示对子女死的哀痛:
有些人有这样的执著,前面所讲的这些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子女或者亲友死亡的时候,自己必须要有所表示。有的时候心中虽然没有什么悲伤,但是为了随顺世俗的缘故,必须要装作悲伤。圣天菩萨说,这也是不应理的。
既知自损恼,都无少功德,
汝自为诡诈,此亦不应理。
你自己在随顺世情装作悲伤的时候,有时候痛哭,有时候捶打自己的身体,有时候在地上打滚,像这样自己损恼自己,没有一点利益,所以像这样的诡诈的行为是不应理的。
再进一步分析,有些人认为虽然在亲友死亡的时候,自己内心没有什么悲伤,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对死去的人有同情心,或者自己的心很悲伤,所以在外表上作出很多可以说是诡诈的行为,因为自己心相续当中没有一点悲伤的感情,但是在行为上捶打身体、语言上放声大哭,都是心口不一的行为,所以是诡诈的,不应理的。
我们观察这样的行为有什么结果?对自己也作了损恼,对他人也没有少许的功德。尤其是对死者来讲,一般的死者对亲友都比较耽著,如果他死了之后,尤其是死亡时间不是很长的,如果他的神识还没有离开身体,或者即使是离开了身体,但因为耽著家人的缘故,他的神识久久徘徊在他的尸体周围,听到他的家人、亲属非常悲痛地放声大哭,他的相续当中绝对不会产生快乐,还会感受很严重的痛苦,更加增长了他的贪执,本来他如果有机会获得解脱,或者往生净土,但由于这样的违缘,就会损害他的善法。所以对自己来讲是狡诈的行为,对他人来讲也是没有任何利益的,对死者如前所说有损害,对死者的子女、父母等等也没有任何利益,只能增加他们的痛苦和常执而已。
讲义当中通过比喻抉择:一个女人叫另外一个女人自杀,受教的女人虽然知道这样的行为对自己、对他人都没有利益,但是她还是去进行了自杀的行为。有智慧的人观察的时候,这样的行为肯定是愚痴的。比喻对照颂词,同样的道理,知道自己的一切悲伤行为都是假装的,对自己来讲没有任何利益,对死者也没有任何利益,明明自己知道这个道理,还是随顺世间虚假的情感做出很多行为,确确实实是愚痴的,没有任何必要,对自己和他人获得解脱肯定没有利益,所以应该舍弃。
壬四、不应为了联络亲友后辈对亲友的死表示哀悼:
有些人想,虽然前面这些对自己作损害的行为是不应该的,但是为了联络亲友的后辈,对他们表示哀悼,应该是应理的。他有什么理由呢?主要理由就是通过这样的慰问、吊丧可以联络自己和在世亲友的感情,使自己和他们感情更加深厚,世间人都是这样做的。但圣天菩萨说这也是不对的。
如为分布苦,世间遍流转,
于已苦众生,布苦复何为。
对死者表示哀悼实际上是分布痛苦而已,通过这种方法使痛苦在世间普遍流转。死者的亲属本来就已经很痛苦了,你再去在他面前做出很多行为引发他的悲伤,让他更痛苦,这有什么意思呢?智者不做这样的行为。
这个颂词有好几层意思可以分析,圣天菩萨主要是破除有些人为了联络离世亲友的亲属去表示哀悼。“如为分布苦”,讲义当中的解释是如是的行为只不过是分布痛苦的一种方法而已。另外也可以理解为如是是为了分布痛苦而对亲友进行哀悼,他的目的是为了分布痛苦,通过这样的方法,痛苦在整个世间辗转流转,这样是不对的。不对的理由就是对于本身就很痛苦的人,再去分布痛苦没有任何必要,应该想办法使众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比如说给他们宣讲佛法、为利益死者而放生、念经、做佛事等等,才可以对自他都有利益,使他们离开痛苦。
单单是为了联络亲属的后辈,这样的发心本来就不对,不是为了利益其他人去的,就是为了以后的感情更深一点,以这样的目的去的话,因不正,果也不会正的。
通过这样的哀悼,还在世的这些亲属肯定会感激你,肯定会认为你对他们很有感情,以后你们的关系会更加密切。这个关系密切了之后有什么意义呢?实际上没什么意义,这也是分布痛苦。前面去吊唁的时候是分布痛苦,本来别人很痛苦,你再去表示哀悼就更增加他们的痛苦,这个是第一层分布痛苦。
第二层分布痛苦是通过这样的联络,你们的感情更加深厚了,也是一种分布痛苦的方便而已。因为现量可见,对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一旦受到痛苦之后,自己马上感觉痛苦,对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人,路上行走的人、乞丐他们的痛苦自己就没有很大的感触。所以自己和他们感情一旦密切之后,他们出现一点小小的事情,或者听说亲友又生病了,或者某某又死了,或者又遇到很大的麻烦了,这个时候自己自然就生起很大的痛苦。本来不是自己感受的,但是因为自己和他们感情很密切的缘故,自己马上生起痛苦。这就是通过你的慰问,通过你的不正的发心,最后导致的结果。虽然表面上看关系比较亲近,但实际上所引发的结果是使自己感受痛苦。这是即生当中分布痛苦的情况。
还有后世当中还要分布痛苦,如何理解这个意思呢?第三层意思就是这样的,比如像这样彼此之间的感情非常深,这是由贪爱引起的,互相之间都有贪爱,自己对其他亲友贪爱,其他亲友对自己也贪爱,通过这样的贪爱心,以后肯定不会有什么快乐的果报,肯定是转生到痛苦的地方。这是把这个带到后世,后世当中又如是感受痛苦,通过这样的因缘,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永远没有办法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生生世世当中唯有如是的感受痛苦而已。所以通过这些方面分析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必要。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知道不应该如是去分布痛苦,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应该加以区别的是什么呢?比如现在轮回当中的众生,处在欲界当中,或者处在现在这样的浊时、末法时代,我们是很痛苦的,那么在这种痛苦的状态下,我们有没有必要去听闻佛经当中所宣讲的阐述痛苦的经教呢?或者通过佛经的教典,使我们了解到自己造业的情况,然后对后世的果报生起一种恐怖,像这样的痛苦应不应该去接受呢?这是不是和前面的过失一样,应该远离?并不是这样的。这方面必须加以分析。
前面那三种情况,单单是引发痛苦而已,它的结果仅仅是痛苦。但是通过学习一切轮回都是痛苦的,现在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不离三大苦的本性,知道之后虽然自己对世间生起厌离,或者处在一种后悔的状态当中,但是这只是一种方便而已,并不是它的结果。通过这种方便,佛陀又告诉我们出苦的方便,如何从痛苦中出离。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处在痛苦当中,就不想从痛苦中出离,所以佛陀首先让我们了知痛苦,好像是一种分布痛苦,但实际上是一种方便,让我们知道之后再告诉我们如何从痛苦中获得究竟的脱离。这两者之间从最初、中间和结果都是不同的。
前面分析为了联络亲友的后辈,这样的发心就不对;中间所做的种种诡诈的行为,最后的果唯有是痛苦而已。但我们学习了解痛苦的法门,初心就是为了获得解脱,中间通过思维相关的痛苦发起出离心,最后通过发起出离心修行之后,所获得的果是解脱。所以初中后三者完全都不同,这是必须要善加分析的。
为什么要讲这些呢?因为这些都是因为对自己和亲友常有的执著,才如是地进行联络的,为了以后和亲友保持亲密的联系,他执著这种关系是常有的,根本没有了知无常的本性。如果了知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自己的一切亲友等等都是通过因缘产生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大的贪执,虽然有时候去慰问,但慰问的方法根本不同。
譬如有兄弟二人,兄与父亲住在一处,弟与母亲住在另一处。某时父母都逝去了,兄弟俩同样想:应将死讯告知对方。于是心怀亡父之悲的兄长,动身前往其母所住之处,而心怀丧母之哀的弟弟,也往其父所住之处赶来;兄弟二人中途相遇,彼此告知了父母死亡的音讯,不由得悲上加哀,二人更加痛恼。(小编注:此段辅导录音不全,引用讲义作为参考。)
本身他们心相续当中就有痛苦,弟弟相续当中有母亲死亡的痛苦,哥哥相续当中有父亲死亡的痛苦,他们相遇之后,互相把死讯一交换之后,就苦上加苦。通过这个比喻我们知道,轮回当中的众生,本身就处在一种痛苦的状态当中,现在我们通过各种方便,又使现在的行为种下了以后受痛苦的因,如是永远没办法获得解脱。从果方面、因方面都没办法获得解脱。所以从暂时和长久的利益考虑的时候,不需要做如是的行为。圣天菩萨告诉我们应该远离这种常执,了知一切无常之后,修持能够真正对治死苦的殊胜方便法,修持正法才是第一的,不应该随顺世间的劣行。
壬五、(不应贪著亲友聚会)分二:一、正说;二、不应贪著亲友长时会合。
癸一、正说:
前面讲了这些道理之后,跟随这个思路,有些人又想,这样分布痛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是和亲友正在聚会的时候是很安乐的,不会去分布痛苦。他认为耽著和亲友之间的集聚是应该的,没有什么过失。既然不能分布痛苦,那么我和亲友之间经常聚会,享受安乐,这不是很好吗?针对这样的邪执,圣天菩萨说:
若喜彼集聚,何不喜彼离,
集聚与分离,岂非俱时有。
如果出现这种喜欢集会不喜欢分离的心态,也是不应理的。
我们在分析这个颂词的时候,应该知道大的科判是自己没有死亡而忧惧他死,现在讲来讲去,好像和主题有点远了似的。实际上这是针对一个一个的邪执,从主要的根开始挖。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子女未请求就去他世,对自己的死漠不关心,对子女的死很关心,这样一个一个层次,一个一个线索下来又引发了很多分支,这些分支也是需要附带遣除的。虽然好像从它直接的科判或者是颂词的意义,好像都看不出自己还没解除死怖的时候忧惧他死的意义,但我们应该知道是从这个根分下来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知道,把这些分支逐渐逐渐破除之后,最后还是可以落到主要的根本上面的。
一般世间上的人都喜欢和亲友集会,在亲友集会的时候,彼此之间感情都是很融洽的,在一起吃吃喝喝,唱歌跳舞,在这种欢悦的状态当中就会远离很多粗大的忧伤和悲痛。所以他们就认为和亲友在一起非常的欢喜。圣天菩萨破斥的方法就是说,像这样的集聚和分离都是一个因产生的,就像一个法的两面,你喜欢集聚的时候,也应该喜欢它的分离。
这里的关键就是说集聚和分离是互相跟随的法,没办法远离。有集聚就有分离,就好像有生就有死一样。我们生下来就会有死,生和死是一个因所引发的,不需要两个因。通过一个因可以使有情生,但生之后必定会死,这是一种规律。通过一个因可以使很多亲友集聚,但在集聚的当下,远离的因就已经有了。因为现量见到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大的聚会,再多的人,时间再长,总有分散的一天。从这些方面去观察的时候,集聚一成立的时候,肯定远离同时就已经聚足了。
圣天菩萨就是从这个根据来进行破斥的。既然聚集和分离二者是俱生的,同时存在的,你为什么单单喜欢和亲友集聚,而不喜欢和亲友分离呢?应该如是喜欢的,因为它们是同时存在的法,你喜欢一个讨厌另一个是不应理的。
为什么这里单独用一个颂词讲?就是因为众生很愚痴,不了解,耽著集聚的短暂时光,对真正分离的本性就没有观察,也没有了解,执著和亲友集聚时候的欢乐,就不修持正法。所以圣天菩萨从“若喜彼集聚,何不喜彼离”,这个角度进行破斥。
下面讲他的理由“集聚与分离,岂非俱时有。”,难道不是现量见到集聚和分离同时存在的吗?既然它们二者是同时存在的,为什么你单喜欢一个,不喜欢另外一个?所有世间不明事理的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的话,就应该好好想想圣天菩萨所讲的意义,不应该耽著和亲友的聚会。
讲这个有什么必要呢?因为很多修行人已经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子女,离开了亲友,到了寂静的神山,到了寂静的寺庙精进地修行。有的时候相续当中的业惑烦恼一翻起来,又想到以前和父母亲友欢聚一堂的时候,多么舒服啊,又产生一种想回到城市和他们欢聚的邪分别念,但实际上这种欢聚是暂时的,终究还是要分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断除这样的执著。
而且和父母亲友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也不可能谈一些正法,不可能谈无常、死亡,因为一般世间人最忌讳的就是谈分离,有时候分个梨都会说苹果可以分,梨不能分,他们认为这不吉祥。如果这方面非常执著的话,你直接到他面前说一切都是无常的,你也是无常的,我也是无常的,我们全部都要死,他们肯定是不欢喜的,所以即使我们回去和他们欢聚一堂,也不会说什么正法,唯有造业而已,虚度时光而已,没有任何必要。
这个颂词针对我们现在的烦恼、邪分别都有很强烈的对治作用。因为它们是“俱时有”的原因,都是一个因产生的。“俱时有”在讲义当中也提到了,并不是说在同一个刹那当中集聚和分离,而是说一旦有了集聚,肯定分离就会出现的,只不过是时间的长短而已。从这个角度讲是“俱时”。
所以圣天菩萨的理论是非常锐利的,针对这样的邪分别念可以立即从根本上断除。比喻中讲到,一个修行人为了获得吉祥天女的赐福,修持了很长时间,祈祷、供养等等,很长时间之后吉祥天女显现了,他很欢喜,但是正在很欢喜的同时,他又看到在吉祥天女的后面有一个看起来很不悦意很凶恶的女神,他就问吉祥女神这个是谁,她说这是黑耳女(就是不吉祥的意思),他说:“我修的是你吉祥女神,我又没有修她,她为什么要来?”吉祥女神说:“我们没办法分离的,只要我在的地方,她就肯定会存在。你祈祷我,她就会来。你不祈祷我,她就不会来。”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你喜欢集聚的欢乐,但是正在集聚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肯定要分离,既然如此,你喜欢集聚就应该喜欢分离,如果你不喜欢分离的话,集聚也不会有。就像吉祥女神所说的:“你如果不喜欢黑耳女,就不要祈祷我,我不来就没有黑耳。”同样的道理,如果不喜欢分离也不应该喜欢集聚,二者是同时存在的法,喜欢一个不喜欢另一个根本是不合理的。
癸二、不应贪著亲友长时会合:
过去无有始,未来无有终,
何故汝见合,不见长时离。
有些人想虽然和亲友分离是很痛苦的,但是和亲友聚会的时间比较长,分别的时间比较短的缘故,所以还是有理由贪执和亲友的聚会。尤其是一个家庭当中的成员,和一般亲戚不一样,他们认为一天24小时当中,聚会的时间是很长的,分离的时间是很短的。实际上真正分析的时候,这个观点不一定成立,尤其是现代社会来说更不成立,现在子女上学,父母上班,实际上很长时间是分开的,只不过晚上回到一个房子里睡觉,但是也很少在一起说说笑笑,真正聚在一起的时间还是很短。但是有些人相续当中就会认为父母子女在整个一生当中聚会的时间还是很长的,偶尔子女到其他地方去度假,但这样分别的时间是很短的。
即使说这样的说法能够成立,父母子女一辈子当中经常聚会在一起,但观待于过去未来来说的话,一生当中几十年的聚会也是非常短暂的。过去的时间是没有开始的,未来也是没有终结的,我们可以见到过去和未来的时间都是非常遥远漫长的,你为什么仅仅见到今生当中几十年的聚合,见不到这么长时间的分离呢?圣天菩萨通过他的智慧引导我们见到,以前我们没学经论也许不知道,但是学了这个论典再去观察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体性。
“过去无有始”,我们轮回到现在,如果观察前际到底在轮回当中流转了多少年、多少劫、多少世,没办法找到一个开端,十二缘起是环环相扣的,真正要找到一个开头很困难,尤其是显宗当中根本不说轮回有一个开始,无始以来我们就流转到现在。“未来无有终”,如果我们不修持终结生死轮回的方便法的话,自己绝对不会无因无缘自然终结的,前面的因聚足之后,绝对会引发后面的果。如果它的因不断的话,它的果绝对不会终结的。
“过去无有始,未来无有终,”一般的众生就处在这样的状态当中。佛弟子通过佛的教诫,了解了终止轮回的方便。终止轮回的方法在佛经当中讲得很清楚,如果能够断除爱和取这两支的话,烦恼断除之后,逐渐逐渐都会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现在对我们来说都已经获得这样的教授了,不管是小乘的教授、大乘的教授、密宗的教授,终止轮回的教授都已经掌握了,但是如果不修持的话,还是没有用处。寂天菩萨也是讲过,对治病患的方法,如果自己不去使用,仅仅是看一次,或者抓在手上的话,对自己的病是没有利益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知道这些窍诀之后,如果不去加以实修,对自己也是没有利益的。
但是也不能误认为实修就是什么都不管,一个人坐在山洞中才叫实修,其他全部不叫实修,这是不对的。取舍因果是不是实修?肯定是。你知道了因果的教授,然后去取去舍,这就是在实修窍诀。使自己看破世间,使自己远离贪著是不是实修呢?也是实修。我按照佛陀所讲的去做了,就是实修。有很多很多实修的方便,并不是一定要到一个人都看不到的地方才叫实修,这只是一种邪执而已。在大乘当中讲十种法行,全部都是修行。我们必须要修行才能真正获得解脱。
“何故汝见合,不见长时离。”这里尤其是针对已经入道的佛弟子来讲的,如果针对还没有信佛的,或者其他不信因果的人来讲的话,就不会讲过去无有始,未来无有终,就会先讲有前后世的道理、有因果的道理。针对一些信佛的,已经知道因果的人来讲,既然“过去无有始,未来无有终”这样的道理是明摆在眼前的,为什么现在仅仅是看到短暂的聚合,见不到分离呢?
一般人对聚合非常耽著,而对长时间的分离没有什么担忧,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由于一般人对聚合的短暂时间非常耽著,由耽著又引发分离的时候产生很强烈的执著,因为他没有一切无常的正见在心相续当中生起,他就认为和亲友在一起聚会的时间是常有的,一旦显现无常,和亲友分离的时候,痛苦马上产生了。这个分离还是短暂的分离,如果对于这样的短暂分离都产生很大的痛苦的话,和亲友长时间的分离,一旦死了之后,各自投生,为什么你不担忧呢?应该担忧。
比喻中说,一个商人去外面经商,几年一直没有和家里联系(古代联系不方便,不像现在再远的地方都可以用电话联系)。他的妻子耐不住寂寞,和其他男人跑掉了,这个经商的男人回来得知之后,马上产生一个很大的痛苦。实际上分析的时候,他在外面几年的时间,忙着经商,没有和妻子分别的痛苦,他回家一见到妻子不在了,这样短暂的分离他就非常痛苦,这是不合理的。
这个比喻的意义和颂词好像对不上似的,颂词当中讲和亲友聚会,毕竟还有聚合,聚合完之后分离就产生痛苦,圣天菩萨就说像这样短时间的分离不应该忧愁,因为长时间的分离也没有忧愁的缘故。比喻当中讲这个男人在外面经商几年,时间很长,回来的时候没有见到妻子,和颂词当中已经和亲友团聚以后再分离好像对不上,但实际上这个商人在往家里赶的时候,他相续当中就已经有了一种执著,就认为马上回家就可以和妻子会合,可以享受安乐,彼此之间都很高兴,他相续当中已经有这样一种概念,一个总相,就相当于颂词中所说和亲友聚会的安乐已经产生了。一旦回家不见妻子,他的希望就破灭了,他马上产生一种好像分离的痛苦。以前那种分离的痛苦没有产生,他在外面经商的时候,这种分离的痛苦还没有,回家一看到妻子没有了,这个时候分离的痛苦就产生了。
从分离的痛苦产生这个角度可以对应颂词的意义,自己和亲友欢聚的时候还没有分离的痛苦,一旦总有一天亲友之间互相分离了,那个时候分离的痛苦就产生了。这个商人在外面几年都没有产生分离的痛苦,但是通过短短的因缘,他就马上产生分离的痛苦,这是不对的。你既然没有感觉到长时间分离的痛苦,短时间的聚合分离的痛苦也不应该感受。是这个意思。
我们还要明白圣天菩萨真正的深意,也是使我们不要贪著亲友的聚会,不管是长时间也好,还是短时间也好,总是分离的自性。不管和亲友待的时间再长,彼此之间的感情再融洽,最后的结果还是分离,这一切都是无常的,不应该通过这种虚假的情感耽误自己的修行,应该现在就认识到这种体性,然后抛弃这一切眷顾,好好地修持正法,这个才对自他真正有意义。
壬六、不应贪著良辰美景:
有些人会这样想,虽然和亲友的分离是痛苦的,或者不应该耽著和他们的聚会,但是如果我们享受良辰美景的时候,因为自然界有很多很好的风光,这些良辰美景现前的时候就很安乐,就会把和亲人分离的痛苦遗忘,所以通过这样的良辰美景转移自己的悲伤应该是很合理的。
刹那等诸时,定如诸怨害,
故于彼怨害,汝都不应贪。
“刹那”就是指时间,时间是刹那刹那组成的,由最细微的刹那组成小时、日、月等等,这样刹那刹那的时间一定犹如怨害一样,什么怨害呢?伤害自己性命的怨敌一样。对于这样伤害自己性命的怨敌,怎么可能对他生起贪著呢?不应该生起贪著,应该知道他是害自己的人,应该对他生起厌离。
进一步分析,科判当中讲到不应贪著良辰美景,但是在颂词当中又提到刹那等诸时是一种怨害,这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也就是说,他直接贪著的是良辰美景,但这些良辰美景都是通过时间不同的变化而形成的。比如说,时间刹那刹那的变化,形成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等等,这些良辰美景,外在的春夏秋冬等等,离开时间是没办法单独成立的。
你对良辰美景正在欣赏的时候,正在耽著于其中的时候,你忘掉了很多很多痛苦忧愁,但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很多很多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个时间过去了对自己有什么伤害呢?耽误了自己的修行,这个是最大的伤害。因为耽著在这样美好的时光当中的时候,自己就生不起厌离心,生不起无常心,不想去好好修行。所以对良辰美景的耽著是不应理的,这样的良辰美景夺去了自己修行的宝贵时间,总有一天使自己死亡。因此这样的刹那等时间就如怨害一样,对于像这样的怨敌进行贪著是非常不应理的。
这也是教导修行者,现在我们修行的时候对一切的外在,时间、良辰美景等等都需要看破,表面上显现的时候,它们确实是很美好的,自己去享受的时候也是很悦意的,但是如果自己没有真正把一切转为道用的能力的话,就会被它们所迷惑,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样就耽误自己的修行时光,所以应该看破这些的虚假性质,而且把它们作怨敌想,只有把它们作怨敌想,才能痛下决心和它们分别,这样对自己的修行有很大的意义。
比喻当中说,有一个主人非常粗暴,经常对一位老仆女进行殴打,但是这位老仆女对主人的殴打不仅仅没有产生怨恨心,而且还对主人生贪恋心,这是不是应理的呢?确实不应理。因为主人时时伤害你,你还不了解他对你的伤害,这样只能使自己永远没办法从痛苦中出离,没办法享受一天的安乐。结合意义来说,这样的时间实际上是伤害自己的凶手,经常使自己遭受很大的痛苦,对这样的时间不但没有产生怨恨,而且产生一种贪恋是不对的。我们应该了解这一切的虚假性而修行正法。
庚三、(教诲应当远离贪著尘事而勤修解脱道)分二:一、定须出离勿待死主治罚;二、教诲早舍尘事依静处。
第一个方面讲自己要主动出离,不要等到死主的治罚到来的时候再修就来不及了,现在了解这一切的时候主动去修行是对的。
有些人会想,前面所讲的这些道理,自身的无常、不应贪恋和亲友的欢聚,这一切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现在很多修行人相续当中的想法都是这样的,知道轮回是痛苦的,解脱是安乐的,而且知道利益众生的重大意义,但是相续当中有些放不下的东西,这些放不下的东西就成为他们的理由,然后就不想真正去修道。针对这部分的邪分别,圣天菩萨以这个颂词宣讲。
辛一、定须出离勿待死主治罚:
恶慧怖分离,不能出家者,
智者定应做,谁待于治罚。
这种邪分别就是说,虽然知道解脱很安乐,但是也害怕和亲人分离,非常害怕,如果自己离开了这些亲友的话,好像孤孤单单的,非常寂寞,很不舒服,所以还是放不下和家人的欢聚。
这里说“恶慧怖分离,不能出家者”,像这样的邪恶分别,在相续当中非常恐怖和家人的分离,不能出家修行,“智者定应做”实际上像这样的出家修行,有智慧的人应该提前做,“谁待于治罚”不会等治罚到来的时候再去修行的。
“恶慧”就是邪分别,或者具足邪分别的人,他们恐怖和家人的分离,不能出家修行……(录音有点接不上)佛陀也是讲过,在家修行是陆地行船一样,在陆地上开船非常非常困难;出家修行是水中行船,非常迅速可以成道。这方面的道理在很多经典中都讲到了。
我们应该分析,是不是我们剃了发,穿上袈裟就是真正的出家人?这是一种表示,最初迈出了这一步,但是真正出家还是要看自己的内心,如果身体已经出家了,但是自己的心还在贪恋尘世间的生活,贪恋种种的欲妙,这个时候严格来讲算不算出家?严格来讲不算出家,确实不算。所以我们也不能认为我们现在出家之后一了百了,绝对不能这样。应该按照经典论典当中所讲到的这些出家人应该做的事情,尤其首先一条,知足少欲,看破世间,这样可以说出家的条件初步满足了。反过来讲,如果一个人形象上没有出家,但是他的心确确实实对整个轮回都没有一点眷恋,他就是身体没出家,但是心已经出家了,他已经在修学知足少欲了,已经真正舍弃现世了,已经生起了无常、大悲之心,这实际上是应该赞叹的,佛陀赞叹的真实义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意义上有这样的分别,每个人只要在心相续当中这样修就行了,不需要去剃发出家了,也不是这个意思。毕竟从客观分析的时候,在家的人有家庭、子女,种种琐事,这些事情不处理是不行的,你要在世间生存,很多关系必须要去处理,要处理这些事情肯定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本身我们的生命就很短暂,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当中,我们还要分出很多时间精力去处理这些事情,还剩下多少时间修行呢?即使我们有这样的心,也没有这样的精力了。
我们以前也有体会吧,真正在世间工作一天之后,回家还想提起信心去念佛、打坐,很困难!并不是说没有,有是有,但是像这样的人很少很少。回家还要做饭、看电视、亲友来了还要接待,很多很多事情要做,每天真正修行的时间绝对很少。即使是有,你抽了一个时间,很了不起,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但是这一两个小时,因为你其他的时间很散乱,所以一坐下来的时候分别念就充满了你的脑袋,真正去观想的时候,法义在相续当中显现不出来,所显现的都是琐事,所以一边念经,脑子里还在分别第二天如何去处理这些关系。所以从客观上讲比较困难。
真正出家的话,就舍弃了家庭,舍弃了像这样的一切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时间是很多的,如果再加上遇到一个好的S师,好的道场,好的道友,修法的机会和条件是非常优越的,修习解脱道的条件是极为优越的,这是现量见的事实。不需要为了生活去操心、去奔波,去处理很多关系,他的很多时间精力就空出来了。如果是一个好的修行人,真正想修法,真正想解脱的话,这个条件非常明显,非常优越。所以通过方方面面的比较,应该知道佛陀所讲的意义是很深广的。
如果怖畏分离而不出家的话是不对的,真正有智慧的人“定应做”,知道这个道理之后就要下决心如是去实行。“谁待于治罚”谁待真正的死主来的时候再去修行,来不及了。假使你还有八十年的时间活,但是在这八十年的时间里你散乱了,没有好好修行,八十年的时间一过,马上死亡到来,你如何去对治呢?没办法对治,只有跟随业力而转,只有堕入恶趣,或者感受种种痛苦。
这一切有智慧的人应该分析,分析之后好好去做,并不一定要出家,意思是即使是已经出了家的人,也应该知道“谁待于治罚”。千万不要等治罚来了,因果现前的时候,再去手忙脚乱,来不及。现在有机会的时候,好好修行,好好修习对治行,好好守持戒律,好好遵照S师的教言,如是依教奉行。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讲,这就是最大的意义。这一切圣天菩萨讲得很清楚,应该好好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