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来源:智慧海

《楞严经》

第97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接下来我们继续讲《楞严经》。

 

前面讲了十二类众生当中天界的色界,色界的因主要是禅定。所以我们下面会讲,禅定功夫非常好的话,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出世间的寂止或禅定,这是成就佛、菩萨、阿罗汉的因;还有一种是世间的禅定,世间的禅定形成色界、无色界天人的因。

 

在我们的修行过程当中,禅定是非常重要的。汉传佛教现在可能不是那么理想,以前应该有很多祖师道场对禅修非常重视。

 

在我们藏传佛教当中,前辈的大德们也是特别重视,尤其是麦彭仁波切,一辈子基本上以禅修为主,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他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在出定时候,在座间撰写的,所以他的教言当中有很多非常好的禅修方法。

 

去年我们讲了一个简单的《寂止修法》,应该是非常好的,大家有时间再看一下。我们自己确实需要有一点点功夫,没有功夫光是动嘴皮的话,虽然暂时可能会有一点点利益,但是长久来讲,自己没有自己的东西是很有困难的。

 

最近我也翻译了麦彭仁波切一个短短的《初学教言》。这里面讲的很简单。刚开始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心像风、像云、像阳焰一样,中间的时候它是利根的,最后知道心的本性是光明的——通过大圆满的修行来抉择,非常简单,但这种修法我们如果没有修的话,确实非常可惜。

 

所以希望修心班为主的道友经常学会观心,如果对自己的心性稍微有一点认识,无论是禅宗的窍诀也好,还是密宗的窍诀,或者说我们平时依靠不同的上师教言来观心,最后对自己的心稍微有所认识的话,那什么事情都比较方便。

 

这是第一个事情,大家要重视禅修。

 

第二个事情,跟《楞严经》有关系也没有关系,主要《楞严经》它是属于经典类的,现在我们已经讲了九十多堂课了,后面肯定有100多堂,讲完了以后,我建议我们在座的道友还要学,看看能不能系统学习。我们在学院的人,这次应该比较细致地在学习。同时我们可能以后要开个经典班,前几年我也提过,因为我们如果回去的话,最能弘扬的法不一定是因明,不一定是《俱舍论》,现在可能听的人都没有。前几年学会没有解散时,当时几十万人,当时我讲五部大论的时候,让他们统计,真正想学的却只有几千人。

 

所以一般来讲,我们的五部大论只能成为一个闻思的助缘,以后弘扬的可能还是以经典为主,像我们前面讲到《善生经》、《法华经》、《维摩诘经》,还有《金刚经》、《药师经》等等很多很多的经典。我们五部大论学完以后,部分的人如果还想继续在这里待的话,要着重学这些经典。或者想出去弘法,在自己的家乡弘法的人,讲一些经典可能比较好一点。如果想去西方,去各个不同的国家的话,那不一定讲经典,可能讲逻辑性比较强一点的中观、因明也是可以的。

 

所以这两点,一个是我们自己心性上要有一点点功夫,要禅修,这样的话,不依靠别人,自己稍微认识自己的心,有与众不同的境界。第二个的话,刚才讲了,对经典的掌握。我们现在在这里闻思修行,有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多的堪布堪姆。而且前面也讲了,我们这些经典是有传承的。很多地方从来都不重视传承,现在这些经典有传承的话,那以后弘扬,非常非常重要。

 

无论在家人出家人,如果是在家人,以辅导的方式来;出家人的话,你只要有传承,自己没有自私自利,那样你就可以给别人传授,我们要做一定的准备。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我们如果要出去弘扬佛法的话,一定要懂得对方的根基,具有善巧方便法,千万不能自己沉溺在自己的世界当中。你喜欢因明,根本不管下面的人听懂没有,自己开始讲、讲、讲;你喜欢讲《俱舍论》,你就直接讲,这个不太好的。一定要知道下面的根基,你如果去南方的话,那南方人的性格,喜爱,他们的烦恼,他们的需要,然后与你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如果你要去西方的话,那西方人的思辩方式,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给他们进行抉择,这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你讲的经很好,但是你除了经典以外,跟人没有打过交道,最后你讲得很好,但是你做人做事格格不入,最后也是不能成功的。

 

所以说,我想我们学《楞严经》的同时还要学很多,大家要懂得从各个角度看问题,不是只看一个经典,其他什么都不看。当今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思想?这个要看。如果我出去弘法,如果我要去实修的话,需要什么样的窍诀,需要什么样的方便方法?都是要提前做好准备。

 

所以我也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有些地方我们也要提前做一些准备,有必要的时候做相应的调整。虽然我们每年基本上都固定了,但是这个学期完了以后,如果需要有一些微调的话,我们看看对未来弘扬佛法方面,我想我们这么多的年轻人,应该以后至少在一些寺院当中、一些学佛的人当中能讲解我们所学的知识。讲的时候,我们要会讲浅的,会讲深的,都要会讲,这样的话,未来一段时间对佛法是有利的。

 

前面我大概随机想说这么几件事情,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楞严经》当中的十八个色界天。

 

我们已经讲了色界天当中第一禅天的三种天界,第二禅天的三种天界,第三禅天的三种天界,三禅以上的九种天界都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四禅。

 

首先讲四禅的第一个天,福生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

 

因为前面三禅已经讲完了,三禅以上的这些天,包括他们的苦乐、伺察,还有各种忧患,这些都已经没有了。

 

佛陀告诉阿难,到了第四禅的时候“不逼身心”,我们所讲到的痛苦和忧患都不会折磨第四禅天人的身心。

 

原因是什么呢?“苦因已尽”,苦因已经尽了。

 

当然作为第四禅的凡夫天界来讲,苦因并不完全都尽了,但通过压伏的方式已经没有了,所以第四禅天没有显性的痛苦。

 

那没有痛苦,是不是乐也不存在呢?“乐非常住,久必坏生”,乐的话,他也发现像苦一样。因为苦是不存在的,它是不常住的,那么乐实际上也是变化性的,不常住的,这样的话,它毕竟会坏的。

 

就像我们经常说的“高际必堕、生际必死”,以这样的道理来进行推测的时候,实际上第四禅天的苦和乐,可以说是双亡,两者都不存在。

 

苦乐二心,俱时顿舍,

 

苦也好、乐也好,这两种心“俱时顿舍”,同一个时间当中都已经舍掉了。

 

“顿舍”,实际上第四禅天的舍心是很重要的,它的禅定,也就是等舍的力量非常强大。

 

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但在这个时候,“粗重相灭”,“粗重”指的是烦恼、忧患,这些相都已经灭了。灭了以后怎么样呢?“净福性生”,清净的福德产生了,应该说人世间最高的福德产生了。

 

所以这种天类的名字叫做福生天。

 

有些注释讲,这里主要讲四梵住,四梵住的福德非常强盛,因此也称为福生天。

 

这是四禅当中的第一个天,叫福生天。它住世的时间应该是一百二十五大劫,身高一百二十五由旬。

 

它有一个规律,前面的天乘以二,比如说这里是一百二十五个大劫,乘以二的话,下面的天就是二百五十个大劫。应该这样来算的。每个乘以二的话,就成为下面天人的寿量和身量,这样的。

 

接下来是第二个,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舍心圆融”,前面等舍的心,禅定的、不苦不乐的心圆融了,他的修行到了更深的一种境界。

 

那个时候实际上是能和所双亡。《楞严经》前面讲的亡是灭掉的意思,这里是忘记的忘,他并不是从根本上灭除,但是基本上能所是没有的。

 

“胜解清净”,所有的这些乐也好、苦也好,这种受,不会被外境所动摇,非常清净。

 

这里“胜解”,藏文翻译成“受”。因为等舍以外苦和乐的受都没有了,这种受极为清净。

 

“福无遮中”,他的福德没有任何的遮挡。

 

“得妙随顺”,随着自己的心,可以说是心想事成。

 

他想要什么样的福德,没有遮障,自然而然得到,非常顺利。

 

我们有一些人的话,福经常受到障碍,想赚大钱的时候赚不到大钱,本来这个月可以分点念经钱,但是正在分的时候生病了,得不到,福德经常有一些障碍。但是这个天的话,他的福德“得妙随顺”,随着妙心而出现。

 

“穷未来际”,而且这个时间并不是很短暂的,一直穷尽未来的一切时间当中。

 

有些注释当中讲,所有的有为福德当中,福爱天的福德是最圆满的,最顶峰的。有为的福德,可能我们世间当中,这个人福报很大,财富很不错,其实这个算不上什么,在所有的有为福报当中,这里的福报应该是穷未来际,很不错的了。

 

这样的天叫做福爱天。它的寿量是二百五十个大劫,身高是二百五十由旬。

 

我们这次讲《楞严经》的话,可能只能字面上这样滑,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多可以发挥的内容。我也看了一些,包括憨山大师,长水子璇,蕅益大师,以及其他各种注释,但是这些注释基本上大同小异。很多的大德对天界可能不是特别熟悉,只是不同的说法说一下而已。有些好像也是讲到了《俱舍论》,我看汉地以前的有些大德他们经常讲一些《俱舍论》,还是比较了不起的,还是学过《俱舍论》,这个也比较不错。有些只是字面上简单解释而已,也许他们没有去过天界,也许是去了忘了,所以没有像其他内容一样发挥的很广。

 

接下来讲第三个天,广果天。

 

下面有两种情况,如果修的比较好的话,变成广果天,修的不好的话是无想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刚才福爱天不断的禅修,这个天过了以后,有两种“歧路”,两种情况,一条是直路,他修禅定和光明,直接到了广果天。

 

还有一个比较曲折的路,可以说误入歧途吧,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无想天,虽然待的时间很长,但是并不是很理想的。

 

首先是第一条路。

 

“若于先心,无量净光”,如果福爱天的禅修最后到达了无量清净光明。

 

“福德圆明”,有些注释当中解释“福德”是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舍无量和喜无量。

 

这样的福德圆满和明了以后,“修证而住”,修行证悟在他的境界当中一直安住。

 

这样的天叫做广果天——因为所有善的果当中它是最广大的,所以叫广果天。

 

它的寿量五百大劫,身量是五百由旬。

 

在三界九地当中,它叫做舍念清净地。有些我可能加了,有些没有加,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加上。有些注释当中每一段都有加的。

 

刚才讲了,我们不讲无想天的话,是这样的:一般《俱舍论》也好,《智者入门论》也好,都讲了色界十七天,无想天并没有加在里面,我记得是这样的。但最近我没有来得及看,不知道怎么样,应该《俱舍论》当中也讲了色界十七天,因为第四禅的话,凡夫三个天和圣者五个天,总共有八个。然后按照《大乘阿毗达磨》——85年的夏天,我在一个堪姆面前得过,记得是这样的。这是按照《大乘阿毗达磨》的观点,十八个色界天,把无想天也加在里面,如果无想天加在里面的话,有十八个色界天。到时候你们也看一下,我记得是这样的。

 

按照《小乘阿毗达磨》是十七个色界天,《大乘阿毗达磨》观点是十八个色界天。

 

无想天是什么样的呢?刚才不是讲福爱天有两条路,一条是直路,直接到广果天。还有一条是曲折的路,会误入无想天当中去,现在讲第二种情况。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 

 

因为四禅的舍心一直在修,那个等舍的禅定、不苦不乐的禅定一直修,修的过程当中,“双厌苦乐”,他们对苦和乐有非常强烈的厌离心;不断深入、专心地去修舍心,“精研舍心”。修的时候,所有其他的因缘暂时都压住了;“相续不断”,一直相续不断的修行;“圆穷舍道”,最后圆满、穷究了舍的等持,舍道。

 

他什么都不执着,乐也不执着,苦也不执着,忧也不执着,无也不执着,什么都不执着,他就一直专注在这样的境界当中。

 

“身心俱灭”,身心所有的粗大执着全部都已经灭完了。

 

看起来好像什么都不执着是比较好的,但是很多前辈的大德们经常说,你要修行,一定要有明分,一定要具足止观双运,如果止观双运不具足的话,那是非常危险的。我们讲《解生密经》的时候,里面主要的两个字:止和观,止也要有,观也要有。光是有止,没有观的话,也许入于无色界,或者入于无想天当中去,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前辈大德们一直说止观双运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这里讲到,苦和乐,所有的有、无、是、非全部都没有了,最后全部的执着都灭尽,身心专注在一个任何执着都没有的状态当中。

 

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这些道理,我想《楞严经》你们也应该提前看一下,我讲的有时候也不一定对的。如果你提前看的话,让你讲的话,怎么讲。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好像很费劲的,看藏文比汉文还要难懂,章嘉国师他们翻译的有时候比汉文还要难懂,所以翻来覆去,有时候很难懂的。

 

这个舍心最后到了一定境界的时候,“心虑灰凝”,你的心,你的第六意识,你的心识像寒灰一样,凝然不动,凝固了。

 

我们禅宗当中用的比喻,夹冰鱼[],夹在冰里面的鱼。或者说是石头压草,很多禅宗的比喻。并不是所有冰里面的鱼都能活下来,你看现在冷冻里面的有些鱼就没办法活嘛。但是有些地方的鱼虽然夹在冰里面,冬天或者天气已经冷了,但是鱼随着水温的不同,它的身体也有变化的能力。看起来夹在冰里面的鱼已经冻完了,但过一段时间,水融化了以后,鱼儿也活了。并不是所有的鱼都能活下来,但是有一部分可以的,这也是合理的。

 

包括有一些火山爆发,生活在热水里面的鱼,水冷了以后,他们浮在水面上,有些人捡来放在锅里面煮的时候,鱼反而活过来了,因为它适应开水。也有这样的案例,以前也是讲过,众生是各种各样的。

 

因此这些天人,心虽然已经在禅定当中凝固了,“经五百劫”,这样经历了五百劫。

 

你想一想五百劫的话,还是挺漫长的。我们平时说的旱獭,包括冬眠的一些蛇,这些冬天冬眠几个月,但是他们好像也有呼吸,我不知道蛇有没有。一般我们说那个旱獭,它在冬天是呼吸的。怎么知道有呼吸呢?我们以前放牛的时候经常有旱獭的洞,洞口有它呼吸蒸汽的霜,如果有霜的话,知道这里面有旱獭在闭关,因为它的洞口有霜。有些洞口根本没有任何的草木,没有任何东西。如果里面有冬眠的旱獭,它们的洞口有呼吸的霜。不过现在你们可能看不到吧?一般都是有的。包括我们自己呼吸的时候,在你的毛领子上面经常有一些结成冰,有这种情况。有些猎人冬天根据洞口有没有这样的痕迹,如果有的话,通过各种方式把它挖出来,也有这样的。

 

所以我们的心实际上也是这样的,他在五百劫当中一直在禅定当中冻结,这个时候苦也没有,乐也没有。我看到圣严大师问索甲仁波切[],中阴身的时候有没有记忆?索甲仁波切回答他说,在中阴的时候,有法性中阴的光明。这样回答也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可能我们在中阴的时候,所有的六识粗大分别念全部都融入阿赖耶当中,阿赖耶完全不需要有任何的分别念,记忆这些都不用了,以种子的方式藏在里面就可以了,中阴的时候根本不需要有的。你到天界,你看无想天,五百劫当中一点动摇都是没有的,但是它有一种隐藏的方式,就像我们现在有一些特别大的文件,放在一个很小很小的U盘里面,或者说一个芯片当中的话,要等一个符号,它可以传递过去,它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同样的道理,庞大的世界依靠心,心的话,也可以浓缩在一个习气当中,这种习气可以含藏在含藏识,阿赖耶识。懂了这些以后我们也会明白佛教的生死观,前世后世的道理。

 

有些人觉得我身体都已经放弃了,来世怎么过去,我怎么进入母胎呢?很多非常简单的疑惑。这些根本不用任何的考虑,意识是没有任何阻碍的。整个中阴过程都讲得很清楚,他刚开始有一些分别念,进入到母胎后是没有的。或者刚开始我们入于中阴的时候,也有这样的这种意识,这些方面讲的比较清楚。

 

所以说他的心已经凝固了五百个劫。

 

“是人既以,生灭为因”,这种天人,他前面修的时候,是以一种生灭因缘,有生有灭的因缘来修的。

 

他说,什么都不能想,一切分别念要灭尽;有些说要有灭,要产生一种无想的东西,有生灭的因缘来修的。

 

“不能发明,不生灭性”,这样的原因,他不能现前什么呢?不能现前无生无灭。

 

就像我们《中观根本慧论》里面讲的,一切都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如果我们因这样修的话,果的时候也不会转生到凡夫的无想天去。但是他不能现前无生无灭的境界。

 

那五百个大劫的话,在那里的过程是什么样呢?“初半劫灭”,五百个劫的话,拿出一个劫,还剩下四百九十九个劫。拿出来的这一个劫,一半放在前面,可以说他的心慢慢入于无想天的时候要半个劫,这个时间比较长的。初半劫要灭我们现在的分别念,全部都要灭,一直灭到最后的无想天。

 

中间有四百九十九个劫,一直在无想天的境界当中安住。

 

“后半劫生”,刚才不是拿出的一个劫,一半前面灭的时候要用,一半后面生的时候要用,也就是五百劫中的0.5个劫。他要生的时候,又逐渐从无想定当中起定,所以也要0.5个劫。

 

有些注释当中说,整个中间的四百九十九个劫像深度睡眠一样。我们有些睡得比较深一点的人直接睡下去了,多少个小时根本不知道。有些人很累了,晚上九点睡觉,第二天十二点才醒过来,连身体的姿势都没有变,“我昨天太累了吧,一直睡到12点了?”就像是这样的。

 

比如说你有五百分钟,前面的半分钟开始入睡,中间的四百九十九分一直睡着,后面的半分钟从睡梦中醒过来,这样的一个比喻。

 

这个时候,“我待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得到解脱?”他对自己的法产生邪见,产生邪见生以后直接堕入到地狱当中去了。

 

所以,“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我们八无暇当中也是经常讲,入于无想天的话,没有修法的机会——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没有修行的机会,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这么长的时间当中一直睡觉。

 

所以我们有些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真的一定要注意,不然的话自己觉得自己禅定的功夫很不错,24小时可以入定,七天可以入定,当然入定是好事,但是光是没有任何执着就这样入定会不会有危险?以前不是有两个禅师比功夫嘛,一个人连24小时都坐不下来,一个人坐了七天七夜,虚云老和尚还是谁,也有这样的说法。当然虚云老和尚他们的禅定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我们不好说。以后修禅定的人不注意,没有明分,没有通达上师窍诀的话,光是什么都不执着就这样安住,虽然你能住很长时间,依靠禅定的力量可能转到第四禅天,但没有入于广果天,却去了无想天,有这种危险性和可能性,所以一定要注意。

 

第四禅天不是分凡夫天和圣者天,凡夫天已经讲完了,这里讲的凡夫天有四个,有些经典当中有三个,大家要会分析。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下面总结的时候,佛告诉阿难,上面所讲到的这四个天界,实际上我们前面讲到的一切世间的苦、乐,根本不会动摇的。

 

实际上四禅前面的三个天福德非常增上,第四个的话,它等舍的禅定是非常增上的。不管怎么样,刚才前面讲到的四个凡夫禅天,三禅以上就没有苦乐了,凡是世间的这些苦乐根本不会动摇的,因为它的舍心还是很好的。地水火风,欲界的话,可能地的危害比较大一点,经常出现地震。色界的话,昨天我们讲的一样,先火劫,水劫,风劫,三禅以下有四大的灾难嘛,但这些灾难的话,对四禅根本不会有损害的。到了第四禅的时候,远离了八种禅定的过患,这样的原因,不会动摇。

 

“虽非无为,真不动地”,虽然它不是最高、无为的禅定,不是无为的真不动地,像第八地菩萨那样毫不动摇,不是最究竟的不动地。

 

但是“有所得心,功用纯熟”,所有的有为法当中,它的得心,它的涅槃,它的寂灭,功夫应该是最纯熟的。

 

第四禅的话,包括他们的天宫,他们的园林,所有的福德,随着天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些天宫、园林等等,全部的世界都出现了,它的福德全部会出现。当天人离开的时候,所有的园林和天宫也随之而消失。四禅也是有这样的一个特点。

 

“名为四禅”,这个名称叫做四禅。

 

以上是四禅当中的四个凡夫天,可以这么说。下面我们讲四禅后面的净居五天,也叫阿那含,或者是五不还天。

 

按照声闻乘的观点,后面的这五个天都是圣者,都是第三果,我们讲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下面讲的五个天人至少要得到什么呢?得到不来果,不用来欲界了,再下面是获得阿罗汉果位。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於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

 

阿难,四禅当中,还有五个不还天,或者是净居天。

 

我们以前叫净居天,因为全部是清净的圣者居住的地方。

 

净居天它是通过杂修,先修有漏的,再修无漏的,再修有漏的禅定,用顿超和杂修的方式,最后获得了这样的圣者果位。

 

“於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下界九种思惑习气同时灭尽了。

 

九品习气当中,前六品到了第二果的时候已经灭了,再后面的九品在第三果的时候已经灭了。我们《俱舍论》当中有八十一个所断,因为我们的见惑分为九品,上、中、下,每一个也是分上、中、下,那这样分的话,他到三果的时候,下界九品全部都已经断了,包括它的习气都已经灭尽了。

 

“苦乐双亡(忘)”,这个原因,苦和乐双亡。

 

我这个上面有心字底,有些注释当中没有,应该是“亡”,死了的。苦和乐在这个时候,虽然没有像阿罗汉那样都亡了,但是因为他已经获得了圣者的果位,所以这个时候苦和乐的感受都已经灭尽了。

 

“下无卜居”,因为他是圣者,下面没有选择的地方,没有他站脚的地方。

 

住的地方没有,我们有些出家人回去住几天的话,全是在家人,不太方便,又跑回来,就没办法。所以净居五天的这些天人,下面的欲界,也比较乱;色界的话,都是凡夫天,凡夫天的见行可能都不一致,这样的话,下面没有可以居住的地方。

 

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第四禅禅定的舍心很好嘛,他处于禅定的舍心当中,还有比较志同道合的一些净居天天人,所以他安身立命的地方就是这里。

 

这一段是一个概要,因为下面的五个天都有这些特点,一个是下界九品的思惑已经断了,痛苦快乐都已经灭了,他们都没有办法住在其他地方,只能都住在这个地方。

 

下面给他们分五种,哪五种呢?第一个叫做无烦天。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第一个天是什么呢?苦和乐都灭了,苦乐这颗非常挣扎的心,在这里没有交织了。

 

我们一会儿苦得不得了,一会儿乐得不得了,一直在挣扎,一直在斗争,非常麻烦。我们凡夫人为了苦,为了乐,一直自己奋斗,心里痛苦,这样的。

 

但是在这个天界,因为这个天界都是圣者,肯定是没有苦乐斗争,所以叫做无烦天。

 

我们现在很多人说“心好烦、心好烦”,他们都没有烦的。

 

刚才无想天的寿量是五百个劫,身量是五百个由旬。无烦天的寿量是一千个劫,身量是一千个由旬。

 

刚才“苦乐斗心不交”,一方面是苦和乐斗心不交,可以这么说。还有一些注释当中讲心和外境斗心不交。我们为外境而斗争,或者自己的心随外境而转,这也有斗争心。这个斗争心在这里是没有的,没有这种纠缠,所以是无烦天。没有烦恼的热性,没有酷热,没有炽热啊。

 

现在很多人特别特别喜欢说:“唉呦,好烦好烦呐,事情也多……,”什么事都很烦恼。但是你如果特别烦的话,最好能修禅定,如果跑到无烦天的话,就不会烦了。当然无烦天的话,粗大的苦乐都灭了,细微的这些是下面的无热天,无热天比他更好一点。

 

这是第一个无烦天,无烦天是没有苦乐争斗的,还是比较可以的。下面是无热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机括独行”,“机”指的是弓,“括”是箭,弓箭。射箭的时候需要弓和箭,这两个先接触,接触以后射完箭,射完箭各自都已经脱离了,“独行”。

 

这是以比喻的方式来讲心和外境“独行”。因为刚才心、境也好,苦乐,都不会争斗嘛,所以到了第三个天的时候,他的外境和他的心完全都是独立独行,不会互相干涉、干扰。

 

“研交无地”,它们已经不会有相交的机会。互相交织,互相争斗的地方是无有是处的。

 

意思是说,他的境和心完全都是脱离了,或者说苦和乐完全脱离了,互相都是无有观待、无有依赖。我们一些密法当中讲心无有能依所依,一切都无有观待,显而无自性这样的。境已经灭了,心也随之而灭了,这是比前面的天更细微的方面来分析的。

 

这样的天叫做无热天。

 

它不会热恼,心很清凉,它的禅定很清凉的。

 

它的寿量是二千劫,身量二千由旬。

 

第三个叫做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这里的十方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因为他获得了一些圣者果位;“妙见”,他用他的天眼通能见到十方世界,见到一个大千世界,见的非常圆满和澄清,非常清楚。

 

“更无尘象”,没有尘象,尘象指外境各种各样尘的形象是没有的。“一切沉垢”,内心能取的内因,它的影子也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外境和内心所有的能取所取,在这个时候都是没有的。因为他获得了特殊的天眼通,看的特别清楚。

 

这样的一类叫做什么呢?善见天。

 

他见的比凡夫人高的多,清晰度很高的,就像现在有些高清的摄像机、照相机,1.0、2.0、3.0,越来越好。他的天眼实际上能见到一个大千世界的十方众生,这个叫做善见天。

 

他的寿量是四千劫,身量是四千由旬。

 

接下来叫做善现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他精妙的见性,见到本性现前比前面更加殊胜。

 

他是带有神通的,前面有眼通,后面有神变。

 

“陶铸无碍”,这个用比喻来说明的话,就像陶师和铸匠师,陶师做任何泥土的器皿,依靠他想象怎么做都可以,他做牛也好、做马也好,什么都可以做的。铸匠师,铁匠也好,金匠也好,他也依靠他的艺术,也是能做出他想要的东西,像金盆也好,金佛像也好,都可以做出来,没有任何障碍。神通无碍,变化无碍,一变多,多变一,这样的功夫。

 

这样的天类叫做善现天。

 

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变化,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一样,什么都可以变出来。

 

它的寿量是八千劫,身量八千由旬。

 

下面是第五个,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我们色究竟天说的比较多,他是色界当中最究竟的。

 

“究竟群几”,通过智慧来观察究竟;观察的时候,“群几”,是各种各样外境最后都分成微尘,极微。

 

他通过各种方式,非常究竟地用智慧进行观察,观察的时候,粗大的变成微尘,微尘变成了极微,极微又变成了无分微尘,他把“群几”,乃至极微,乃至很小很小,他都这样去观察。

 

观察以后,“穷色性性”,观察到穷尽色法,色法再观察的话变成空性,最后入于无边际。像虚空一样,入于没有任何的相。那个时候,法已经灭了,但身相还没有灭,应该是这样的。色究竟天是这样的一类。

 

意思就是说,我们色界当中他是最高的,他所有的色法已经是最细微的了,整个外境全部都空了,只有一个他自己的身相。

 

如此一类,名叫做色究竟天。

 

他的寿量是一万六千劫,身量是一万六千由旬。

 

下面做一个总结。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

 

佛告诉阿难,这上面的五个圣者天界,下面四个禅的天王,广果天是最大的天王,遍净天是第三禅的天王,光音天,还有大梵天,他们四个在四个禅天当中是四个天王。

 

下面的第一天有王、臣、平民的等级,越来越上面,没有王臣的等级,但实际上最上面这个天的福报是最大的,所以可以称之为天王。

 

“独有钦闻,不能知见”,这四个天王也只是听说过上面有五个圣者的天界,但是他们从来都是没有见过。

 

这几个圣者的天界,下面的四大天王,一禅的天王,二禅的天王,三禅的天王,四禅的天王,他们四位天王都是没有见过,那其他的天人更不用说了,他们都没有见过。

 

它相当于是什么样呢?

 

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就像如今我们世间旷野深山里有一些道场,这里面有一些都是由圣者阿罗汉住持着。

 

阿罗汉的话,如果是大乘阿罗汉的话,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你看普贤菩萨一直在峨眉山,观音菩萨在普陀山,地藏王菩萨在九华山,还有文殊菩萨在五台山,莲华生大士也是在藏地很多神山当中,等等,但是凡夫人一般都没有见过。

 

包括我们的十六阿罗汉,原来我们讲《十六阿罗汉礼供文》的时候,他们所居住的世界都是不同,四大部洲,很多地方都有。

 

“世间粗人,所不能见”,但是一般的世间凡夫粗人根本没有见到过。

 

四禅的这些圣者天基本上谁都没有见过,天人都没有见过的话,我们就更不用说了。上面四禅的天王们都没有见过的话,那我们人间的这些小人怎么会是见过?色究竟天的天人肯定是见不到的,一般来讲见不到的。

 

但是现在世间的很多演员应该能见得到,包括一些导演,他们编的,好像色界天的天人最后来到人间,他们怎么来的,讲的可以说是,也不能说一派胡言,也许他们在禅定里面能见到这些天人是怎么来到人间的。

 

最后有个这样的总结。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佛告诉阿难,上面的十八个天界,他们是“独行无交”,整个色界天没有男女相交,都是独行的。

 

“未尽形累”,但是他们身体的色还没有灭尽。

 

他们的贪欲也已经尽了,苦和乐,有些是暂时的压制,有些是根本上压制。

 

“自此已还”,从色究竟天一直到下面的梵众天,总共有十八个,“名为色界”,称之为色界。

 

今天我们讲到这里。色界已经讲完了,下面开始讲阿罗汉、无色界这些。

 

[1] 圆瑛法师《楞严讲义》卷九:“心虑灰凝者:谓以舍定,灭除舍心,定中浑成一空,故心身俱成泯灭,令其心思缘虑,有若寒灰,凝然不动,但如夹冰之鱼。鱼譬六识,心心所法;冰譬舍定,冬天水结成冰,而鱼夹在冰中,而不能动。此定亦复如是。”

[2]   2000年4月1日,《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来到正在举行佛七的农禅寺,在庄严而仿如海潮音的佛号声中,与圣严法师展开一场别致、深刻而又幽默的对谈。

师:我们脑神经的记忆,不可能带到另外一世去。这一生的记忆是这一生的,到另外一世是没办法带过去的。但是中阴身,就你所言,有四种中阴身四个阶段,那么在人死后的这一阶段,亦即从我们这一生,要到来世的的这一段死亡的中阴身阶段,他的记忆是靠什么?或者,那时候还有没有记忆?就我所知道,人死了以后不是靠记忆,靠的是一种神通,一种自然的神通,身体没有了,自然产生一种感应的神通力,但那不是记忆。就您的观点,您认为那是记忆?还是一种自然的神通力?

  索:所谓的四种中阴身,其中之一就是此生,亦即“自然中阴”。此生这“自然中阴”中,也有另外两种形式的中阴身,一是醒觉阶段,另一是睡眠阶段。所以实际上这一生有三种中阴身。三种中阴阶段连结法性的“光明中阴”。而在这三个现世中阴身之后,当人确定死亡的刹那,意识分解了,外元素也分解完了,内分解如贪欲、嗔、痴等也都灭亡了,心也死了。就是所谓死亡之后的中阴身。在我们的教法中,尤其是传统的教法,此时一个人本初的明光,或我们所知的地光明(ground luminosity),或母光明(mother luminosity)便会出现。这时候,如果亡者生前曾经得到上师的指示认识了空性,在明光(clear light)出现的当下仍稳定地修持,去体证光明合而为一,然后便达到完全的证悟。这种情形发生在许多大修行者身上,西藏传统中,有许多大喇嘛像嘉瓦仁波切的老师,当他们往生时,他们处于三到五天的禅定状态,有时长达一个星期。这是因为他们停留在明光的阶段,在临终的中阴阶段中没有色身,甚至也没有心。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