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讲记

  著:华智仁波切

  译讲: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百零九节课

 

现在继续讲行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学处是六度,今天讲第四度——精进度。

 

己四(精进)分三:一、擐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不满精进。

 

这三种精进,任何一种都是懈怠的违品,都是增上智慧的助伴。也就是说,精进能对治懈怠,智慧能遣除痴暗。反之,一个人如果不精进,懈怠就会隐没他的善心,痴暗则会遮障他的智慧光明,如《大智度论》云:“懈怠没善心,痴暗破智明。”

 

在座各位可能都有这种经验:本来想做善事、修善法,也想改变自相续,可是懈怠心一来,修行就被推后了;贪嗔痴等烦恼现前时,智慧也慢慢被削减了。这对凡夫人来讲,其实是一种规律。虽然这一点很难克服,但我希望通过每堂课的学习,大家都能增加一些精进,有一些进步。

 

不过,佛法要靠缘分,抓不住机缘的人,听多少年法也很难与法相融,而一旦抓住了殊胜因缘,短短时间也可以改变命运。就像禅宗很多大德,他们依止善知识的时间并不长,或者像法王如意宝,在石渠依止托嘎如意宝也只有六年,但后来却呈现了这么伟大的事业。尽管法王与凡夫不同,但在显现上,也是在如理依止上师以后做到的。

 

所以,只要把握好了,哪怕是听一堂课,哪怕是短时间的修学,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只要心态调整好了,有了善心善念,语言和行为自然会被引入善妙的方向,因为它们毕竟是心的奴仆。

 

庚一、擐甲精进:

 

当听到诸佛菩萨的事迹,以及往昔印、藏、汉地的圣者前辈,为求正法历尽苦行的传记等,不要认为“他们是佛菩萨的化现,是真正的高僧大德,所以能做到那样的苦行,而我们凡夫俗子怎么能做到呢”,进而懒散、懈怠,在放逸中虚度时日。

 

我们应当知道,实际上,他们就是如此修行而获得成就的。像米拉日巴尊者,从他的传记来看,起初他的确是一个业力深重、地地道道的凡夫人,但通过依止善知识,通过苦行,当上师的教诫融入相续以后,终于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者。其实,这样的大德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像六祖禅师、慧远大师、全知无垢光尊者……因此,我们应当思维:“作为他们的追随者,虽然不能胜过他们,但只要精进的话,也必定能获得同等的成就。”

 

《大智度论》亦云:“勉强而勤修,穿地能通泉,精进亦如是,无求而不得。”只要努力勤苦地去做,凿地挖井,最后一定能涌出甘泉;精进也是如此,一无所求则一无所得,只要精进地求取佛法,就一定能获得成就。这一点,在很多修行人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根据各自精进的差别,每个人所获得的智慧、悲心,以及修行境界都不相同。

 

进一步来说,高僧大德也需要夜以继日精进苦行,那我们这些为深重业力所迫、为无明烦恼所困、无始以来辗转轮回未曾修持过正法的人,为什么不需要苦行与精进呢?肯定更需要!一定要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劝勉自己。

 

当然,刚出家的人一般都很精进,刚学佛的人也是如此,但这些只是偶尔性的,起不到什么作用。真正的精进,并不是两三天不睡觉,而要有恒常性,这种精进才能启发智慧,圆满一切善行。

 

明白这些道理以后,如今我们已获得具有十八种暇满的人身,又有幸值遇具足一切法相的具德上师,而且也听受了甚深的显密教言,具有如理修习正法的缘分,此时此刻怎么能不历尽苦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诚心诚意来修持正法呢?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信心,这就叫擐甲精进。

 

当然,上述因缘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很多人也想成为真正的修行人,但有些未值遇正法,很困惑;有些虽已值遇正法,但未遇到善知识,很迷茫;更多的人是不具足暇满,或被十六种无暇95所束缚,因此没有修行的机会。然而我们与之不同,我们已有了格外殊胜的因缘,这样的话,为什么不精进呢?如果你能精进,也并不是修不成的。

 

[95]十六种无暇,在本书的前文中,曾引用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作了系统阐述。

 

◎胁尊者依精进而成就

 

在精进方面,胁尊者就是最好的典范。尊者住于母胎60年,生下时已是须发皆白,80岁他舍俗出家,有年轻僧人取笑他:“出家有两种事业,一要修习禅定,二要讽诵经论,但你如此老迈,什么都做不了,这不是到佛门里滥竽充数、饱食终日吗?”

 

听到这些,尊者立誓说:“我若不通三藏教理,不断三界欲惑,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从此,尊者夜不倒单诵经、习定,经过三年苦行,最终通达三藏并获得圣果。后人景仰他常坐不卧,两胁从未接触席子,故称他为“胁尊者”。而曾经取笑他的人,不但没有通达三藏,更没有获得圣果。尊者仅用几年精进便超越了他们,所以自古以来,修行人精进与否,在成果上确实有天壤之别。

 

当然,仅用一生就超凡入圣,是很难的,但是修到一定的境界,比如临死时毫无怖畏,应该不成问题。而且,如果能精进行善,生生世世会感受快乐,将来也必定获得涅槃。如《正法念处经》云:“若勤不休息,如是作善业,彼则常受乐,后时得涅槃。”

 

我们作为欲界众生,一点不休息是不现实的,但也不能老是休息,否则,养成习惯就不像修行人了。有些人没有特殊的病,也没有做特别累的事,却总是抱怨“我特别累,特别苦”。其实,就算是蚂蚁、蜜蜂、蚯蚓,它们为了生存也不停奔波,那我们作为人,而且是为了弘法利生在做事,此时付出一点又何必叫苦叫累呢?

 

其实,修行人行善,本来就需要精进。《入行论》中也说,精进的本体,就是喜欢行持善法。假如整天泡在网上,天天到卡拉OK又唱又跳,就算三天三夜不吃不睡,这也不叫精进。因此,希望大家不要辜负暇满人身,要用它为后世、为涅槃而精进,这才是智者所为。

 

要知道,只有智者才精进行善。我们看看周围的人,有些天天忙来忙去,忙什么呢?都是无意义的琐事。而智者只做有意义的事情,既对今生有意义,又对来世有意义;既对自己有意义,又对他众有意义。

 

现在人口口声声要进步,但仅仅是自相续的进步是不够的,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看,还应该想到他众;人们也常说“可持续发展”,但只想着今生,几十年以后就不管了,这样的发展,从生命的延续来看,并不是真正的可持续;还有就是所谓的“可行性”,说可以这么说,但只为自己、不顾他众的做法,其实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信赖的。

 

因此,真正的智者会为自他着想,并为此而精进。如《大宝积经》云:“智者常精进,勤修清净道,离苦得安乐,诸佛所称叹。”智者恒时精进地修持清净之道,令自他都离苦得乐,这种行为不仅是世间人,乃至十方诸佛菩萨都会赞叹。所以,我很羡慕精进的人,不论是闻思修行,还是发心,精进者是很让人随喜的。

 

其实,精进者与懈怠者,虽然表面上差不多,你也吃饭,他也吃饭,但即使是在吃饭时,精进者也能同时观修或者发心,而且睡觉也不多,可以说,他与懈怠者有很多不同。不信的话,你和他住一个房间看看,晚上他一直打坐,中间只睡一会儿,你早上起来他还在坐着。为什么会这么精进呢?因为他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等生起了坚定信心,于是就不愿意浪费时间了。

 

所以,精进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如《大智度论》云:“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这里讲的擐甲精进,就是先发下誓言以作铠甲:“我一定要努力闻思修行,有生之年决不懈怠,为证佛果、为度群生,立志苦行。”有了这种擐甲精进以后,还要作加行精进。

 

庚二、加行精进:

 

很多人心里有求法、修法的念头,但行为上一直拖延、观望,今天不行,明天;今年不行,明年、后年……始终修不了法,“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在这样的状态中耗尽了人生岁月,非常可惜。因此,我们必须断除这种怀着修持正法的愿望而虚度人生的现象。

 

以前藏地有一位著名的哲白莲大师,他说:“人生犹如屠场畜,过一瞬间死亦临,今复明日久蹉跎,终于榻中呼号矣。”他把人生几十年,比作屠宰场里的旁生临近被屠宰的短暂过程,其实这并不夸张,我经常引用这个比喻。《六度集经》里也有个教证:“人命譬若,牵牛市屠,牛一迁步,一近死地。”意思是一样的:我们人的生命,就像一头牛被牵去屠宰,牛每向前走一步,也就与死亡更接近一步。“人得一日,犹牛一步……昼夜趣死,进疾无住。”人每活一天,就像牛走了一步,就在日夜更迭中趣向死亡,非常迅速,而且片刻也不停留。

 

过生日的时候,大家都会唱:“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然后端出蛋糕,鼓掌、欢笑。但你想起这个道理,那就成了:“祝你死去快乐,祝你死去快乐……”会观察的话,人跟牦牛的确没有差别,从死亡那一点上来看,过一年就接近一年,过一天就接近一天,乃至分分秒秒在靠近。

 

因此,我们一定要刻不容缓地修持正法,就像懦夫怀里钻进了毒蛇,或者美女头上着火一样急不可待,要彻底放下今生世间的一切琐事,毫不迟疑地致力于佛法。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第一个,美女本来就爱惜头发,头上着火了,她肯定不会让它烧,“明天再扑吧”。《亲友书》中云:“头或衣上骤燃火,放弃一切扑灭之,精勤趋入涅槃果,无余比此更重要。”《十住毗婆沙论》亦云:“昼夜精进,如救头燃。”毒蛇的比喻也是如此,胆小的人不要说毒蛇,就是小虫爬到身上也怕得要命,若是怀里进了毒蛇,绝不会说“明天再扔吧”,然后继续开心地吃喝(但是国外有些人好像喜欢毒蛇,还把毒蛇像项链一样缠到脖子上,让它穿来穿去,一点都不怕,不过这是特殊情况)。同样,闻思修行也是这么紧迫,不能说“明天再做吧”,就这样一直拖着,而务必要精进,要舍弃一切琐事地精进。

 

否则,红尘的琐事没完没了,昨天做的今天要做,今天做的明天也要做,明天做的后天还要做……一直持续不断、此起彼伏,犹如水的波纹一般,始终空不出一个修法的时间来。其实,你一旦下定决心放下的话,琐事也就完结了,诚如全知无垢光尊者所说:“世间琐事死亦无完时,何时放下即了乃规律。”又说:“所作所为如儿戏,做无终了放则了。”

 

历史上有很多出家人,正因为看透了这些,所以才选择了出家。当然也有逃避的,遇到种种挫折以后遁入空门,有这种现象。但你不能说“我不是逃避,所有出家人就都不是逃避”,这种推理不正确,虽然你不是,但别人不好说。同理,也不能说“他是逃避,故所有人出家都是逃避”,这也不通,因为有些确实是看破了。

 

在看破一切所作所为、尝尽酸甜苦辣以后,毅然决然选择出家之路,这种选择是有道理的。即使世人不理解,也只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所致,并不是选择本身错了。其实仔细想一想,琐事确实是做不完的,什么时候放下了,什么时候也就了了。

 

◎亲鸾上人幼年出家

 

这个道理很深,但真正懂得的人,并不在年龄大小,下面就讲一个小和尚的故事:

 

日本有一位亲鸾上人,就像中国的慧远大师,他是日本净土宗初祖。上人自小父母双亡,9岁时,因为对死亡怀有恐怖,他看破世间的一切,到慈镇禅师面前请求出家。听了他讲述的理由,禅师很赞许,说:“好,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明天来吧,我给你剃度。”但小亲鸾说:“师父,我年纪尚小,虽然今天有出家的心,但不知明天这颗心是否还在;您的年龄也这么高了,怎么保证明天起床时还活着呢?”师父听了拍手称善,当下给他剃度了。

 

类似的公案,《释尊广传》中也有很多,都是着力宣说修行的紧迫。昨天晚上有一个人站在我门口,可能等了很长时间,说要出家。我说:“太晚了,过两天再剃吧。”但他不像小亲鸾,也没说“怎么保证过两天您还在啊,怎么保证我出家的心还在啊”,他倒是很听话:“好好好,我也是这么想的。”然后开心地走了。

 

不过学院是有规定,出家前要考察一段时间。藏族有种说法:晚上入睡的心态,早上就消失了。所以,用些时间考察是有必要的。刚来的人,一般都会有些顿然放松的感觉,很想出家,甚至像佛陀那样自己就把头发剃了。这些人中,有些还可以,多年后仍是清净的出家人;但有些不行,没过多久就生烦恼了,想起了家里的这个、那个,这件事、那件事,然后就回去了。

 

但不管怎么样,要修行就要放下一切。即使不能像亲鸾上人那样,自小便看破一切,但当生起想修正法的心念时,应当以无常来激励自己,一刹那也不懒懒散散、拖拖拉拉,而要当机立断地修持正法。

 

以上讲的就是加行精进,简单来讲,就是在修法上勤奋努力。这里所谓的“修法”,并不是单单指闻思修里的修法,而是广义上的修法,除了闻思修以外,像守持净戒、弘法利生等,都叫修法,都需要精进努力。

 

◎闻思修与利他相结合

 

在所有的这些修法中,对一个大乘行人来讲,利益众生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将闻思修与利他相结合,二者都要精进。

 

如果修行人与世隔绝地闻思修行,固然有好的一面,可以专注求学,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有点像东方的教育,很容易因为欠缺实践而导致高知低能。若能借鉴西方教育中的边学边做,把闻思修与利他结合起来,这样在短暂的人生中,佛法既融入了自己的相续,也融入了社会。

 

前些日子开“青年佛教研讨会”,我邀请法师们参加,有些法师比较开放,也参加了,但有些稍微有点排斥,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我想是没有必要的。其实就真正的佛法而言,以它的包容性,完全可以融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但问题在于,是修行人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像我以前在山沟里闻思,跟社会隔离,不愿意与人接触,但现在融入社会以后,不但没有退失闻思和修行,反而还增上了信心与悲心。

 

所以,在闻思修的同时,哪怕能为一个众生种下一个善根,也值得精进。

 

有些人说:“要帮的人、要做的事太多了,哪有那么多精力?我还是好好修吧,修行才是真的。”如果是上等修行人,那我也非常佩服、赞叹,但对一般的修行人来讲,听到可怜的声音也置若罔闻,那便失去了很多行善的机会。

 

《读者》里有一则故事很打动我,故事说:退潮的时候,岸边的小坑里困了好多小鱼,太阳一出来,水被蒸干以后小鱼就死了。这时沙滩上来了一个小男孩,他捡起小鱼,一条一条扔到海里。有人笑他说:“到处都是小鱼,你捡得完吗?再说,你救与不救,有谁在乎呢?”小孩并不理他,继续捡、继续扔,每扔一条他都说:“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在乎……”

 

我也有这种感觉。就像这个小孩,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不可能帮助所有的人,但如果一年能帮到十个,那这十个人肯定会在乎的。我并不图什么回报,但对受助者来讲,也许点滴的帮助,就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只顾自己闻思修行,那外面那些可怜人怎么办呢?研讨会上有一个大学生说:“即使不能救护所有无助的人,但将资源整合以后,一定能利益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一个大学生都有如是见解的话,那学大乘佛法的人,怎么能不精进利他呢?

 

其实,利他就是修行。让修行跟生活相结合是有必要的,否则,即使你脱离红尘一直修行,临终时也不知道是否有把握。就个人而言,我现在做的也算是利益众生,但是否能因此让世间变得美好呢?我没有把握。如果业力现前疾病缠身时,是否能依靠修行遣除病痛呢?我也没有把握。所以,多方面行持善法是有必要的。

 

尤其是,这一精进度,本身是行菩提心的学处,要行持精进度,就不仅要自己精进修学,同时也应该精进利他。当然,在利他的过程中是会遇到些困难,比如种种误解或说法,但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我想大家应该能面对。

 

庚三、不满精进:

 

所谓的不满精进,就是说,当自己在闭关修行、观修本尊、诵经念咒、行持善法等方面稍有成就时,千万不能以此为满足,而务必要发誓:活到老,修到老。在没有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我们的精进,必须像湍急的河流般,做到持久、猛厉。

 

其实不说长久的努力,就是一天的精进,也是很有价值的。《法集要颂经》云:“若人百岁中,懈怠劣精进,不如一日中,勇猛行精进。”如果一个人活了一百岁,但始终懈怠度日,那还不如在一天中勇猛精进。一天尽管是很短的,但如果利用好了,比如行善时身心踊跃、精勤不辍,则功德是很大的。

 

所以,大家听课时应该有一些“力气”,不要躺着、靠着,要好好坐着。不要老是看表,“三宝加持,快下课啊”,而应该积极进取,发愿“这堂课我要尽力学好,然后运用所学调整自相续、利益众生”,以这种心态在一堂课里精进,进而一天都精进,乃至活到老精进到老,这样才非常有意义。

 

◎行善要有计划

 

在精进行善的过程中,还要有计划。正如圣者前辈所说:“修法的时候,要像饥牛食草那样。”饥饿的牦牛,吃草时总是前一口没吃完,就盯着下一口。修法也是同样,在前一个法没修完之际,就应该计划好:此法修成以后,再修某某法。

 

现在我正在讲《前行》,讲的过程中心里也有计划。比如,讲完之前我要同时开讲《释量论》,而讲完之后,我还要讲……反正我心里还有好多准备,这个法,那个法……

 

有些道友在世间法方面很会规划:我先在这里修个房子,修完以后,在那里再修一个,然后把这个卖了,再到那里修一个……其实不要规划这些。我们来学院是为了修行,在这里发展房地产没有意义。如果你要发展,就在三点上好好发展: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调伏自相续。在这三个方面,你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而且要安排好以后的计划。以前法王如意宝说过,他在世间法方面没有任何计划,但在修法、弘法方面就有很多,比如两三年之内,要做什么什么。

 

上师的教诫很重要,尤其在今天,弘法利生方面的规划是非常需要的。我在台湾、香港、美国都见过一些道场,不仅利生事业广大,而且都有长远的规划。当时我还在想:这些事业虽然很不可思议,但实际也是人做的,应该是在个别发心广大的高僧大德的主持安排下,将众多力量汇聚以后实现的,否则,无因无缘不可能成办。

 

所以,不论是小的还是大的善法,都要善于规划。

 

◎不要“放下”发心和闻法

 

就个体而言,利益众生的机会是很难得的,所以在发心过程中,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想退,想放下。有些人想方设法把发心“放下”了,但放下善法的人,烦恼却没放下,这样对修行没有任何利益。我觉得发心并不是负担,比如学院里的有些发心人员,每天发心不过4小时,一周有168个小时,减去28小时,还剩140个小时,所以,发心不会耽误你的闻思修行。

 

外面学会的人,有的也说课程紧,很忙很累,但我这边一个礼拜就三堂课,《前行》、《般若》、《净土》,每堂课1小时,一共3个小时。168小时减掉3小时,还有165个小时。这165个小时,你睡也好、吃也好、做世间法也好,够用的了。闻法修行就3个小时,而且一个是主修,一个是兼修,一个是不修也可以,怎么会累得要死呢?我想来想去还是弄不懂,为什么你们对出世间法会有那么大的意见?

 

你们都知道善法的利益,但有了闻法修法的机会,为什么要排斥呢?为什么要闲散度日呢?其实不论是发心还是闻法,在你行持的过程中,应该一天比一天精进,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持明无畏洲尊者也说过:“越趋近死亡,越精进修持善法,这是修行人未被违缘所转的标志。”

 

有些人起初特别精进,但越往后越不修法,甚至全部放弃了,这就是被违缘转了。与其如此,倒不如开头只是适当地精进,然后随着对佛法越来越了解,闻法或发心越来越精进,而且是长期精进,越接近死亡越精进,这才是最好的修行人。

 

◎上师也要修法

 

不仅是一般的修行人,就是上师,也应该精进行持善法。

 

对有些公认的大修行者或贤善上师,常有人阿谀奉承说:“您老人家是如来的化身,是某某大德转世,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地藏王菩萨、黄财神(诸佛菩萨都占尽了)……您肯定不需要磕大头,肯定不用诵经念咒、积累资粮、净除罪障等,因为您是圣者,这些是我们凡夫才做的。”放生的时候,有些弟子也不让上师抬鱼筐,“上师您不要拿、不要拿,我来我来”,“上师您不要累着,就站在那边吧”……

 

这些人并不知道所谓“上师”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在尚未得到佛果之前,每个人都需要积累资粮,因此,弟子也不要给上师开绿灯:“上师您尽管懈怠,您造恶业没事,让我们精进吧。”其实,上师也要修行的。

 

但有些上师被奉承之后,自己就认为:我确实已如何如何了,什么修行也不需要了。对这些人,无等塔波仁波切说:“自以为不需要修行,是更加需要修行的标志。”

 

这又是一个窍诀。《大圆满前行》很重要啊!希望大家每年都能看一遍。我的讲记太广了,要这样看可能有点困难,但以后也许会成为历史资料,过了21世纪,到22、23世纪时,也许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现在还说不清楚。但你们应该把《大圆满前行》当作修行手册,好好依止它修行。前段时间我印了一部分,在外面作奖品用,这样也很好。

 

刚才说到上师也要修行,其实不说一般的上师,就是印度的阿底峡尊者,在行善方面也非常精进。他每天都要不断地调和土粉做泥塔小像(擦擦像),众眷属劝他说:“您老人家是一位伟大的上师,整天摆弄土粉,别人会讥笑您的,而且您也很辛苦,不如让我们来做吧!”阿底峡尊者回答:“你们在说什么,难道我所吃的食物,你们也替我吃吗?”

 

尊者的话看似尖锐,实则是切中要害的教诫。不懂佛法的弟子,见上师积累资粮时就去阻拦,好像怕上师累着,其实这是不合理的。如果上师真是佛的化身,你不用提醒他,他自己知道该不该做,不该做的,是不会做的。所以,佛陀何必要凡夫来教诫呢?如果上师不是佛的化身,那他需不需要积累资粮,我们都心里有数,因此更不应该去阻止了。

 

有时候,也许是弟子恭维上师吧——“上师您可以吃肉,您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您吃了以后,肯定能超度它们。您只要吃一口,它们肯定会往生极乐世界的……”这样说,不见得有真实意义。

 

在未获得圆满佛果之前,我们每个人,包括十地菩萨,都有要清净的业力与习气、要获得的上上功德,不能自认为:“我已经是上师或法师,我已经学了五部大论,以后不用学了。”其实这些还远远不够。因此,绝不能只是空闲性或偶尔性地修法,而要力求做到对正法无有满足。

 

不满足才可以进步,这一点很重要。但很多人只是在空闲时才修法,天气好一点,心情好一点,就一边喝咖啡一边修修法,而遇到痛苦、违缘,甚至天气不太好,就不修了。真正的修行人不会这样,他们苦也好、乐也好,发心做事也好、出门坐车也好,不论何时何地,佛法都一直在心里。

 

◎长期精进

 

总之,能否获得佛果,唯一依赖于精进,我们一定要勤奋努力实行这三种精进。一个人虽然具有上等的智慧,但如果仅有下等的精进,那他只能成为一个下等修行人;尽管只有下等的智慧,但如果具备上等的精进,也必定会成为一名上等修行人;如果毫无精进,那么尽管具有其他功德,也无济于事。(这些道理要仔细看,我说再多也无济于事,就算飞到天上,也无法把我对精进重要性的认识,传入你们的心里。)

 

全知无畏洲说:“无精进之士,具智财权力,皆不能救彼,犹如一商主,有舟无船桨。”没有精进的人,尽管具有智慧、财富、权力,但这一切都不能救护他,犹如去大海取宝的商主,虽有船却没有船桨,也不可能到达宝洲。不具精进的人也是如此,即使其他什么都有,也仍得不到佛果。

 

因此,我们不管在何时何地,一定要做到饮食适量、睡眠适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精进修行,就像弯弓射箭一般要不紧不松,不是一会儿紧一会儿松。有些人明天考试了,今晚就熬夜不睡觉;明天考完试,把法本扔到一百公尺以外,“呼呼呼”一直睡到第二天下午。若只是这样空闲性、偶尔性地修法,那不论是闻思还是修行,是不会有任何成就的。

 

华智仁波切的金刚语,希望大家要记住。现在很多人的修法,的确是空闲性和偶尔性的。我本人而言,也不是夸自己,多年来不管到哪里,学法也好、修法也好,散乱的现象有是有,但与某些熟悉的人相比,还是有一点差别。

 

听了这堂课以后,明天可能很多人会早起,“一定要精进,不精进不行”,但也许一个礼拜后,他们又倒下了。这样是不行的,不能偶尔性地精进,要长期性地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