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念传承)

来源:智慧海

《楞严经》

第102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接下来我们继续讲《佛顶楞严经》。

 

现在正在讲五十种阴魔。前面色蕴的十种魔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受蕴的魔——五蕴各有十个魔,这样的话,今天开始讲受蕴魔。

 

其实《楞严经》后面的第九品和第十品,以后我们,尤其是刚学佛,像加行班这些的话,刚开始讲一遍,可能比较好。

 

我觉得我们初级班的话,刚开始有几个可能要学的,一个是跟以前一样,像《大圆满前行》、《入菩萨行论》、《佛子行》,这些是很重要的。

 

还有,我们前几年也讲过,原来法王如意宝也说过,说我们每个人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应该是不诽谤大乘佛法和大乘法师,这个很重要。所以这个道理的话,我们前面讲过的《大乘方广总持经》和《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两个经。尤其是法王以前讲过的《大乘方广总持经》,很重要的。不然你学学学,最后菩萨戒也破了,造了恶业了,那学了也没有用。这个经典的话,以后可以看看,有没有机会?所有人不能学的话,刚开始,或者说一两年之后学一次,这个很重要。

 

第二种是五十种阴魔,现在也有了传承。因为很多修行人都不知道,真的觉得自己已经证悟了,或者自己已经得菩萨果位了。现在汉地很多人都说自己是开悟者,其实他们的有些说话,包括有些收费,这些来看的话,到底不是开悟者呢,也产生怀疑。我们不敢说不是。但是,他的徒弟也好,我们个人的话,也比较值得注意。

 

我们虽然以前没有讲过《楞严经》的五十种阴魔,但是因为刚开始的时候遇到法王如意宝,法王如意宝的这些讲法非常符合经论的要求,所以我们现在遇到这些的时候,也没有特别的担心,“明明自己不是,然后给别人已经说我是圣者、我是开悟者”。很多方面的话,好像比较有安全感。

 

所以我希望我们以后学的时候,尤其是你们以后弘法的时候,要不要刚开始你在一个道场当中,先给他们讲一下《楞严经》。如果《楞严经》全部讲不了的话,我们现在有传承的五十种阴魔,讲一下也是很重要的。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

 

先是受蕴的一个总说,然后分别说十种阴魔。

 

首先总说。

 

佛告诉阿难,我们善男子、善女子“修三摩提”,修禅定的时候,又更进一步的修奢摩他。

 

前面是修禅定、等持,后面的奢摩他,我们经常说的寂止。

 

更有深度地修寂止的时候,最后发现色蕴已经尽了。

 

因为我们前面都已经讲了,有色的色蕴慢慢尽了,这个魔也不见了。

 

那么这个时候,因为通过禅修,你会见到什么呢?好像自己的心跟诸佛的心没有什么差别。

 

“见佛即心”,或者是“佛心同体”这么一个境界。

 

那么这个就像是明镜当中显现的影像一样,显得很明显。

 

这应该是在一种觉受当中,不是真正开悟了佛心无二。但自己好像跟佛的智慧没有什么差别了。

 

就像明镜当中见到的色相一样,虽然有所显现和有所得到,但不能用。

 

明镜里面显现的话,里面有水的话,没办法喝,只是一个显现而已。

 

那么,这个用比喻来说的话,是什么样的呢?

 

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就像是“魇人”,我们经常说,梦中有一些鬼神压着你,这个时候自己的脚、手,全部好像正常一样,“宛然”,没有什么毛病,当时眼睛也可以看得到,耳朵也听得到,一点都是不迷惑。

 

但是这个心,那个时候已经接触到什么呢?客尘的邪魔,魇魅鬼已经干扰了。

 

有时候确实,我们被这种恶魔或者是一个什么东西压住了,自己明明清楚,身心是可以动的,但是一直动不了。

 

你怎么样动的话,力不从心,没办法的,有这些境界吧?好像显现上是什么都有,但是你真正要运用起来的时候,就什么都运用不上。

 

那么这个名称叫做什么呢?“受阴区宇”,受蕴受到障碍。

 

受蕴的话,它是感受,但因为有障碍,这种感受没有办法自由自在的去运用。

 

我们从道理上看,确实病的本体不存在,但是还是很痛,非常痛。这个痛,道理上你怎么样讲,尤其是学中观来分析的话,肯定病痛是不成立的,但是你因为有受的障碍,这个原因,那它的区宇当中是没办法离开。所以这个叫做受蕴区宇。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

 

刚才,我们正在感受的时候,受到了魇魅鬼的破坏、危害,但它的危害已经离开了、已经尽了的话,那他的心可以离开身体的。

 

刚才是受蕴已经被控制了,一旦离开了这个控制,自己的心可以完全离开身体。

 

我们以前有些法师也好,经常都是有一些出窍——走路的时候,身体被别人撞到,自己不觉得,有这样的。

 

那么这个时候,你在空中也好,或者是出了身体,可以观自己的面貌。因为没有身体阻扰的原因,不管到哪里,去也好,来也好、住也好,都是自由自在,无有任何的阻碍,没有留碍。

 

那么这个叫做什么呢?受阴尽。

 

有些注释当中讲,受阴尽的时候,实际上萨迦耶见身见已经尽了,身见尽的话,不会有这些大的执着。当然这种尽是阶段性的尽,并不是彻底的尽。所有的五蕴执着要完全尽的话,获得一定高的境界以后才可以。

 

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那么这个人,刚才受蕴已经尽了的话,实际上他可以超越见浊。

 

见浊是什么样呢?大家都知道。以前的见解很好的,慢慢慢慢,见解越来越浊了,邪知邪见越来越重了。但是如果受蕴尽了的话,你的见解会正确的。

 

观它的根源是什么呢?主要是“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前面的色蕴是“坚固妄想,以为其本”,身体是比较坚固的一个妄想而形成的。那么受蕴的话,实际上是比较虚妄的、也是明了的这么一个妄想,作为它的根本。

 

如果要寻找它的根本,实际上可能有很多虚假的名相,虚假的妄想组成,最后的话,特别坚固。看起来受蕴也是比较坚固的,但相对而言,应该说色蕴是更坚固的,受蕴的话,比较而言,它没有那么坚固。所以它是从虚明的角度来进行阐述的。

 

这以上是整个受蕴的总说,下面分别讲十种受阴魔。

 

首先第一个是悲魔入心,悲悯心的魔入于心。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

 

第一个魔是什么样呢?

 

佛陀告诉阿难,有一些善男子,开始不断的修禅定。这个时候,因为色蕴已经尽了的缘故,出现了一些超越想象的大光明,大光耀。这种光耀在自己的自心当中可以发明、发现。

 

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佛和自己的心一味一体,在光明当中,自己的智慧跟佛的智慧没有什么差别。

 

那么这个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是“内抑过分”,因为你在禅修的过程当中,可能智慧的光不够,内明的、内在的心压制的比较厉害。

 

我们禅修有时候是过紧。比如说按摩的时候,你要放松放松,会这样说的。或者跟你说话的时候,如果不放松,说话也是听不清楚。

 

修行也是这样的,修行如果说没有放松,过于的压制,过于的压抑的话,“忽于其处”,忽然发现有一些这样的觉受。

 

体现在什么呢?因为自己觉得好像跟佛陀的光明智慧无二无别,没有什么差别了。而看到众生的话,一个个都那么的迷茫,觉得特别可怜,很痛苦,所以对他们发起了一种无穷无尽的悲心。而且这个范围也是相当广,乃至看见的蚊虫、虻虫,特别弱小的蚂蚁,蝼蚁,这些之类的众生以上,上至大的所有众生,都生起无限的悲心,相当于是自己的亲生之子一样。“赤子”,亲生的孩子一样,或者说母亲的独生子一样。对他们生起极其强烈的悲悯心,而且看到可怜的众生的时候,经常情不自禁的开始流泪,热泪盈眶,特别爱哭。

 

有些人看到众生也是很苦,自己也是很苦,经常流泪。一方面,如果真的是悲心流泪的话,这个也是很好的,不是为自己而流泪,是为他众而流泪,这也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如果过于悲伤的话,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好,对心理也是不好的。

 

其实这里的很多在藏传佛教当中是一种觉受,有时候是明乐无念的觉受,有一些明的觉受、乐的觉受,无念的觉受。一般明的觉受当中,一会儿变成佛,一会儿变成对众生生悲心。

 

那么这个实际上是:

 

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

 

这种觉受的名称是什么呢?实际上它是精勤过度,用功过度。一种压抑的、一直想要马上开悟——抑制过度,或者指责自己,这样的修行导致的。

 

也并不是特别好的。觉得众生特别可怜,天天都是哭,有些上课都不愿意去上课。当然像以前卡隆巴一样,到蚂蚁窝面前去哭的话,应该也是很好的。看到众生也好,自身的轮回也是很苦,像朗日塘巴一样愁眉苦脸的话,也是可以的。

 

但有一些压抑,压抑过头,这样的痛苦实际上不是很好的。

 

那么“悟则无咎”,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实际上没有很大的问题。但是要知道,“非为圣证”,这不是圣者的证悟。

 

“我可能真的已经证悟了,法王也经常看到可怜的众生哭,我现在也哭的,所以我跟佛的大悲同体,应该基本上差不多了。我看我的悲心,我应该已经获得圣者果位了。”那不对,你错了,你的这种境界并不是圣者的果位。

 

“觉了不迷”,你觉了以后,不迷——如果你知道自己并不是证悟很高,只不过是修行过程当中暂时的一种觉受。觉受当中什么样的都有,是暂时的。

 

你没有搞错的话,“久自消歇”,时间长了以后就会消失的。

 

有时候我们心态很不好一段时间,马上好不一定,我们马上念个经,“能不能给我加持一下,我最近很不好,心里一直想哭了,哭了好几天。”这样的话,你也不用着急,还要再哭几天的话——你只要不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的话,那慢慢慢慢……。很多人也是啊,有些人在修行过程当中也好,或者遇到一点事情的话,好长时间都是,特别愁眉苦脸的。

 

尤其是我们的有些堪布堪姆,好像讲课的时候,“是不是最近他有个什么事,还是什么的,好几天都是不在状态的样子。”因为下面听的比较清楚,天天都是看法师的过失,好的地方他看不出来,不好的地方,经常看得出来。过一段时间,“哦,现在他进入状态了”。实际上好的没有那么快,这里也不是讲了,“久自消歇”,稍微时间长一点。

 

其实我们身体也是这样的,心态也是这样的。尤其比较严重的话,可能好起来还是要一段时间。但是你没有着魔,你认识到自己,“这不太好,也许有一点着魔了”——你认识到这一点的话,魔就慢慢走了。魔慢慢走了,但是它后面还有一些没有处理完,比如说有一个跳舞的人在那里跳的话,舞蹈队已经走了,但是他后面有一些地方还没有完全处理完。

 

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如果你自己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圣者的果位,那就完了,这个叫做悲魔。

 

看起来这是悲心,但实际上这也是魔的一种幻相。魔是变化多端的,它什么样都会变。

 

所以它已经变成悲心的形象入到了你的心脏当中了。

 

它的外相是什么呢?见到人,就开始悲伤。

 

有些是悲观主义者。我们有些法师,有些道友的话,整天都是特别的伤心,每天都是:“唉,好苦啊,好伤心呐,好累啊!”真正的悲观主义者。那是不是他的出离心很好呢?也不一定,好像他也没有想得到解脱,只不过经常在悲观的状态当中,而且经常哭泣。

 

原来上宣下化上人,他说他在东北的时候,有一个女的天天哭,看到他的时候:“我的儿子来了,你的妈妈终于找到了你。”但好像那些老法师们他们都比较知道,因为他们都学过《楞严经》,所以他们都不在乎。

 

我们有些人也好像特别有悲心,自己有特别的这种感动。以前有一个堪布去汉地,他说有些人好像哭的很厉害,很有信心。我说你第一次去的时候,不要这么执着,他们有些人哭的话,也不一定是好事,一段时间以后不一定哭的,也不要太那个了,你可能不太知道他们的心态。

 

确实我们刚遇到的时候,很多人有哭的,有闹的,有各种,其实很多人的心态不是很稳定。当然有一些悲心的哭,也有一些前世缘分的哭,也有一些不好的因缘的哭,各种各样都有的。

 

所以,如果你是这样,看到人就哭,特别伤心,那样的话,“失于正受,当从沦坠”,那么已经失去了正念、正修、正定。

 

“正受”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有些说是正修,有些说是真的境界。

 

实际上,你天天不在状态,哭的话,那应该会堕落。堕落的话,那即生当中可能堕入魔的眷属当中,然后下世堕入到三恶道当中。还是会有一种沉沦和堕落的相,这不是个好事,这是第一个。

 

第二种阴魔,叫狂魔入心。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

 

善男子,如果有些人继续在这样的禅定当中修行,前面讲的一样,色蕴已经尽了,受蕴在感受当中,什么诸佛同体,光明周遍,有这样的这种明白。

 

这样殊胜的相现前。那个时候好像确实跟佛的智慧无二无别,大悲心非常强烈,凡是殊胜的境界在你面前显现。

 

那个时候,“感激过分”,现在的感激好像有种感恩、感谢,但是古代是不是感激,怎么说?感动、快乐。因为已经现前了一些以前没有见到过的境相,所以你就特别感动,特别开心、快乐,这样的一种过分。

 

“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因为这个原因,忽然在你的相续当中生起一种无限的勇猛之心。

 

“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而且这样的猛利之心好像有点过头,感觉上你的心念、意志,跟佛陀全部都是同等的。

 

“谓三僧祇,一念能越”,好像一念可以越过三个阿僧祇。

 

我们成佛的话,需要三个阿僧祇劫。但三个阿僧祇劫,你一弹指间,一念之间就可以越过。

 

当然并不是你真的一念当中已经越过了,你自己已经开悟了,不是这样。你自己感觉,“噢,我现在这样的状态,应该跟佛的智慧没有什么差别了,那我这样一入定的话,那三个阿僧祇都是不需要经过的”。有些人真的认为自己是佛,自己有特别了不起的境界。

 

那么这种觉受的名字叫什么呢?

 

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

 

名字叫做“功用陵率过越”,“陵”为轻篾、轻毁;“率”,自强、自大。轻毁别人的修行,自己特别了不起,自我、自大。

 

如果你自己了解到自己不是什么很高的境界:“我现在虽然有这样的念头,但这个不是很好的,我最好不要去跟着它,我哪有一弹指间能超越三大阿僧祇劫的,我跟佛差远了,不可能的”。自己已经明白自己问题的话,就没事了。

 

它不是什么圣者的证悟,觉了以后不迷,这种境界很长时间以后,慢慢就消失了。

 

你看这里每个都说:“久自消歇”,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有时候我们的一些着魔也好,这些的话,确实有些修行人越走越远。有些人中间可能遇到了善知识的引导,有些是自己自救,就像我们生病的时候,通过医生来给你开药,自己好了。

 

我经常感冒的时候都到医院去输液,很多人说不要输液,不要输液,我非要去输个液,然后自己就好了,不用等很长时间。有些人是喝开水自己好了,有些人是自己吃点药而好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修行遇到一些麻烦的时候,而且这些自己不容易发现。以为自己跟佛没有什么差别——如果跟魔没有什么差别,我们就害怕了,但与佛没有什么差别的话,不容易察觉的。如果自己觉得,我学过《楞严经》,这些东西应该不是什么的,成佛还差得很远呢。这个时候自己就觉悟了,就不会迷惑,慢慢慢慢,这种境界就会好了。

 

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跟前面基本上都一样的。如果你自己认为已经是得到了圣者的果位,获得了解脱的话,那就叫狂妄之魔,这种狂魔已经入于你的心中了。

 

那么它的外相是什么呢?见到人就夸自己。

 

现在是有,尤其在香港、台湾、美国,好多地方都是,自己说什么就可以了。有些人说我是观音菩萨,我是地藏王菩萨,我说多杰羌佛,我是不动如来、毗卢遮那佛,等等等等,特别特别狂妄。

 

“我慢无比”,傲慢的也是无比的。

 

好像有些说比佛厉害,以前不是有些人说“我比佛厉害,佛没有我的境界高”。以前的“呵佛骂祖”,弄不好这叫做狂禅,很危险的。

 

“其心乃至”,乃至最后它已经过分到什么呢?“上不见佛”,对佛不恭敬,对佛像也不恭敬,下面会讲的。

 

“下不见人”,对下面的话,一切人都好像不放在眼里,目中无人。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除了我以外没有什么的,我的境界那么高。

 

“失于正受,当从沦坠”,所以这种人已经失去了正定,已经开始堕落了,很危险的。

 

我们也不希望变成这样。听了一些这样的法以后,大家也应该以后自己不入这样的邪道。如果身边的人,学佛的人,如果真的有一些着魔的话,要跟他讲,这个是我们的责任,这个很重要。

 

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叫忆魔,回忆的忆,忆魔入心。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

 

在这样的禅定当中,有些善男子继续修行,继续修行的过程当中,见到色蕴已经消亡了,受蕴显现明白,光明照耀。但是你的修行没有一个“新证”,你的修行没有一些新的觉受、证悟、感应,什么都没有,一点进步都看不到。然后往回去的话,回也回不了了,因为前面的色蕴已经消了。

 

我们有些人都是出家了,出家了以后也没有进步,然后回去的话,要还俗,这个也不愿意,所以进退两难,也有这样的。

 

所以他在修行过程当中,前面没有进步,后退也是走投无路。

 

最后的话,“智力衰微”,他的智力衰微,定力可能稍微好一点。

 

可能在禅定里一直踯躅不前,没有进步,然后退也退不了,进也进不去。

 

“入中隳地”,入于中间这样一个不上不下的状态当中。

 

“迥无所见”,没有什么所见的,没有什么所做的。

 

好像有些人很长时间在这样的一种无记状态当中,没有什么所见。有些禅定是这样的,前面自己各方面觉得可以的,但到后来的话,也是处于一个状态当中。其实这个时候也不应该很着急吧?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修行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应该需要比较漫长的过程。

 

那么这个时候出现什么呢?

 

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

 

这个时候,在他的觉受当中,心中忽然产生一种大的枯竭、干涸,好像什么都没有。

 

就像是水干了,雨没有下的话,特别枯干,枯燥。有时候是一种静默,啥感觉都没有,这种状态是特别的枯燥,还是什么的,凡是特别的无聊。

 

禅定的过程当中,“于一切时”,处于“沉忆不散”,一直沉溺在一种以往的回忆,以往的心念当中,这个一直不散。

 

“将此以为,勤精进相”,还把这样的回忆认为是什么呢?自己一个精进的相。

 

一个自己进步的相,觉得自己修行还可以,一直处于一个状态当中,但是他就比较无聊,在什么都没有的一个状态中。

 

那么这种境界叫什么名字呢?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众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个名字叫做“修心无慧自失”,智慧不够,定力虽然还可以的,但是自己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因为慧力不够,自己已经失去方向了。

 

当然如果你自己明白了的话,没有大的过咎。

 

有时候有这样的状态,一段时间,进步也没有,退也退不回去,但是一直不知道。这个也并不是特别大的事情。

 

但你知道,这不是一种圣者的证悟。

 

如果认为自己已经获得圣者的果位,那叫做忆魔,众忆魔已经入于你的心。

 

“旦夕撮心”早晚都是,一种心,“撮心”,回忆的这颗心,好像“悬在一处”。

 

比如说你回忆一个人,或者说一件事情,就像现在思念一些人的话,就不吃不喝,早晚都是一直想着这件事情,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想的。

 

所以修行人的话,处于一种禅定的状态,或者是处于一种无念的状态,心一直挂在这个上面。本来我们的记忆库当中有这么多的东西,为什么非要在一处,一直离不开呢?其实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吧。

 

我们人,应该随时都是,不管是心态也好,身体也好,整个做的有些事情,一个上面如果实在有点困难的话,不断的调适,这个很重要的。

 

比如说,你心里确实有一件事情实在是很难过的话,那看看能不能调一下?你做的事情过程当中实在是做不出来的话,看看能不能换一下?否则的话,你一直是,有些愚者的心一直挂在一个上面,或者说钻在一个上面,一直从牛角当中钻不出来,特别的苦恼,这也是非常不好的。

 

你一直这样朝夕想着的话,实际上失去了你的正定,从此会沉沦和堕落。

 

这也是一种魔,还是很危险的。

 

所以我们修行过程当中,这里的魔,有一些是记忆上面一直想着一件事情,当然你如果想着上师,想着佛,想着法,这样的话是很好的。但是凡夫人可能不是,想着一件事情,比如说你的敌人,这个敌人,原来给我做了什么事情,然后一直恨他,一直想报仇。或者你的恋人,一直想着这个人,放也放不下来,没办法放下来。或者你有一件事情,一直想把这件事情办成功,明明知道不能成功,但是这件事情一直挂在心里面。我们经常说,我在一个坑里面,没办法超越,处于一个瓶颈,现在很想超越,但是很难很难。

 

可能跟前世的业力也有关系,还有自己心态的这种执着啊、教育啊,很多的因缘也是比较复杂,尤其我们心里的这种执着,它有各种复杂的因缘,并不是光在理论上说了一样,想开就想开,放下就放下,看破就看破。我们语言上是可以说的,但是心里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每个人都懂得这个道理,比如说我对某一个怨恨的敌人,我特别恨他,一定要想杀他。有时候我想,我学习了大乘佛法,我不能杀人。但是这个像闪电一样的,很快就没有了,好的正念,很快就没有了,然后坏的这种忆念,一直怀在自己的心里,有这个可能性。

 

所以,如果我们一直有一种回忆,一直悬在一处,那么“失于正受,当从沦坠”,也是一种堕落,也是着魔了。

 

自己一定要发现,其实我们前面也讲过,自己发现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个叫做知足魔,少欲知足,已经知足了,这个魔入于心的意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

 

那么又继续这样修禅定,有些善男子在修行过程当中,见到色蕴已经消融了,然后受蕴,前面讲的一样,觉受非常明白,光明现前。

 

这个时候,“慧力过定”——其实我们修的过程当中,有时候是定力过多,有时候是慧力过多,其实定和慧比较平衡的话,可能修行是比较可以的,但是有时候禅定过度,然后入于一种状态,正知正念都没办法摄持。

 

这个时候,慧力超越禅定,那么“失于猛利”,太过猛利。

 

“以诸胜性,怀于心中”,它始终都是有一种胜心。

殊胜的心,比如说“烦恼即菩提”,或者说“众生和佛是一体的,心佛一体”等等,这样的一个特别殊胜的口号,殊胜的一个文字怀在心里面,一直怀在心里面。

 

“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这个原因,自己怀疑自己是卢舍那佛,然后修行有一种满足感,不用修了。

 

因为“众生即佛”,我是众生,我跟佛没有什么差别,观音菩萨跟我一样的,卢舍那佛跟我一样的。

 

这句话还是要记住:“以诸胜性,怀于心中”。因为有时候有一些非常好的词句,“烦恼及菩提”,“众生即是佛”,或者说“五烦恼是五智慧”,比较好听的一个词,自己也喜欢,那么,因为有了这样的词以后,一直挂在心里面,然后自己认为,烦恼即菩提的话,我的烦恼肯定是菩提;众生即是佛的话,我是众生,我肯定是佛;然后自己怀疑自己是卢舍那佛,或者说什么其他的佛。

 

以前都是,很多人在自己法座上做一些日月、莲花台,自己在里面做各种手印。有些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佛,去年有好几个人,说自己是什么什么佛,自己给自己取一个佛的名字。这些人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什么其他的,就是人民币,就是为了骗钱。但是看起来好像是佛一样的,外面有光环,下面有法座,日月、莲花都有,只不过人跟自己是一样的,外面的衣服这些都跟佛陀穿的一样,然后自己给自己取了一个佛的名字,有这样的。

 

此名用心,忘失恒审,溺于知见,

 

这个名字叫做“用心忘失恒审”,失去了正知正念,他的用功和他的禅定已经忘失了正念,忘失了妙观察智——藏文当中写的是妙观察智,善妙观察的那种智慧。

 

沉溺在一种什么呢?自性是佛,或者一种邪知邪见当中。

 

汉地也有,“四大皆空”,我的身体是四大组成的,我肯定是空的。什么善业也不用做,恶业也不用做,都无所谓的。但结果造了很多的恶业。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如果自己已经明白了,自己肯定不是佛。

 

这个可能是,比如说我们经常爱讲课的人,法师们,那天我不是说,我们一些法师们的话,内心也没有怎么修,没有什么境界的话,就像世间一些夸夸其谈的讲师一样,天天都只会说,说肯定是没什么问题,但毕竟是语言而已,自己内心根本没有与佛法相应,没有滋润。没有滋润的话,自己觉得可能修行各方面都已经足够了,不用了。“烦恼即菩提”,我烦恼多,我菩提肯定是很多的;“五烦恼就是五种智慧”,我五种智慧无不齐全,全部都是有的,贪嗔痴我全部都有嘛;那“四大皆空”,四大,我也有,一切都是空。“万法皆空”,那我也是有法之义的,等等等,看起来好像比较有道理的词来掩盖自己,掩饰自己。

 

其实这个很容易的,有一些可能理论的,比较喜欢空口高谈,这样的人容易着这样的魔,处于一种知足相。

 

如果自己认为是圣者的话,下劣的知足魔入到他的心当中,见人就说自己获得了第一义谛。

 

获得了胜义谛,最高的境界,我已经证悟了,我已经开悟了。

 

我们现在很多人说,这个人是开悟者,那个人是开悟者,如果真的是开悟者的话,我们还是很随喜的。就像以前上师如意宝的话,别人也说他是开悟者,然后我们依止的过程当中也是,确实有时候他的这种开悟的金刚语从智慧当中直接流露出来的话,这应该是开悟者的语言。

 

但是别人说这是开悟者,但实际上还没有开、还没有悟的话,也是有点麻烦。所以别人说开悟者的话,也不一定,有些是他自己的弟子们吹的,有些是他自己搞宣传的。

 

当然我可能说的反面比较多一点,这样说的话也好一点,因为很多人容易着魔,末法时代的时候,这种魔法比较猖盛。

 

其实有些法师不注意,以前我们在世青会的时候,有一个法师当时也是这样讲,说是我们传承的法师们,刚开始的时候,在寺院里面很长时间,专门要打弟子。这是“即心即佛”,“烦恼即菩提”,他们专门用棍棒来打。

 

其实一方面可能训练是很好的,但另一方面,有些和尚他自己根本不懂,光是能背几个比较高的词,这样给他一直打的话,这个可能也不一定是很好的。

 

所以说,我们自己会说一些高深的法语、言辞,但是它的背后,你自己是怎么样的,这方面应该注意。如果你自己的境界确实跟不上的话,至少你谦虚一点,你说:“佛经当中有这么甚深的词,这个道理是很好的,但我确实还没有证悟。”这样的话,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所以我们讲法的人也好,谁的话,听起来的时候,基本上也知道哪些人确实有开悟的、没有开悟的。

 

那么,见人就说我获得了第一义谛,这种人“失于正受”,从此会堕落到苦海当中,也非常可怕。

 

第五个叫做忧魔入心,忧愁的魔入于心。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所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

 

这里说,又不断的修行,有些善男子,同样的,跟前面一样,色蕴已经消了,受蕴当中出现各种非常清晰的境界,那么这种境界也比较特殊,跟前面一样,“所证未获”,好像新的所证没有获得,以前的这种心已经没有了。

 

以前的一种心,已经证悟的这些境界也是没有了。我们有时候也是这样的,修行过程当中,好像进步也没有,对上师也生不起信心,对法也是生不起信心,然后修行没有什么感觉。以前自己有的悲心啊,信心、出离心,这些也没有了。在一段时间当中,好像是空荡荡的,感觉特别无聊。

 

有些人说话过程当中也是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好像有点问题,现在好像什么境界都生不起来。

 

“历览二际”,他全面的看前际后际,后面新的境界也没有,前面的境界也没有。

 

“自生艰险”,自己特别的苦恼,很恐怖。

 

其实修行应该是一条很漫长的路,在路途当中,有时候感觉特别好的,也有;有时候感觉不太好的,也有。这个是比较艰难的,在艰难的时候,你也不能放弃,你也不能特别的忧愁,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这个还是比较重要的。

 

于心忽然,生无尽忧,

 

这个时候,心里面突然就产生了无尽的痛苦。

 

修行特别苦恼,活着没有什么意义。

 

如坐铁床,如饮毒药,

 

好像坐在地狱的铁床上的感觉,好像自己已经服了毒药一样的。

 

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我们有些修行人真的很痛苦,很苦恼,好像整天睡也睡不着,吃也吃不好,睡在铁床上,或者是天天吃毒药一样的,生不如死,心不想活了。

 

可能男众那边是不是好一点?但也不一定。有些女众的话,是不是心情不好的时候特别痛苦。

 

然后经常求别人,可不可以把我杀了?我不想活了,把我杀了吧,我早一点想获得解脱。

 

这不仅是我们修行人当中,实际上现在,你看前一段时间,四月初在四川的一个大学里面,连续两三天,三个学生,有些跳楼,有些跳河,有些自尽。我今天下午刚才通过别人转,说是从英国回来的一个留学生,回去以后心里不舒服,又自杀了。

 

所以不管是学佛的人,不学佛的人,有时候心里特别的痛苦,很无奈,特别无助,好像觉得自己死了以后就能获得解脱一样。

 

那么这种名字叫什么呢?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

 

这种境界的名字叫做“修行失于方便”,如果你的修行有些方便的话——

 

原来有一个堪布,他是很了不起的一个堪布,现在也是很出名的,但是一段时间心脏不好,他就到我家里来了,来了以后,他心情很不好。我就故意不理他,我自己看书,忽然他就大声哭起来了,我就有点着急,马上给一些糖,他的心情更不好了。他们的名字好像我以前提过,今天不说了。另外一个堪布过来了,过来了以后,他说他天天都是哭,不要管他。然后他就更伤心,你看你们都是不理解我,我如何如何。

 

我当时有点着急,那个堪布呢,他有时候经常修行上有一些,他就不理他了。我就有点害怕,马上拿个糖,拿个巧克力,拿一点其他的,然后慢慢慢慢,他就开始放松下来。

 

所以有时候特别忧愁、伤心,有些很想自杀,也有这样的。

 

这个倒也并不是——原来《毗奈耶经》当中,好像跟大家讲过,佛陀有一次给比丘们讲不净观,当时很多比丘觉得自己的身体没有什么意义,很多人就开始自杀。有些的话,自己自杀不了,就跑到树林里面去。

 

有一个比丘跑到树林里面去,特别痛苦。他拿着一个刀,看见一个婆罗门,然后跟他说,你可不可以杀我?杀我的话,我可以获得解脱,我特别痛苦。你如果杀了我的话,我的钵、我的衣服都给你。那个婆罗门刚开始没有杀,后来就把他杀了。杀了以后,他自己有点内疚,他把那个血淋淋的刀在河边洗,洗的时候,有一个天魔出现了,他说:“你很伟大,很了不起,你让一个人获得解脱了。没有解脱的,让他解脱,没有安慰的,给他安慰,没有涅槃的,给他涅槃。”给他赞颂,“你如果还继续这样杀的话,更多的众生都可以得到解脱”。

 

那个婆罗门的话,他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好事,然后他就连续杀其他的比丘,一共杀了60个人。

 

现在的话来讲,那是一个大的血案,对吧?他一个人杀了60个人。

 

但后来有些论师分析,是不是佛陀所讲的法已经有过失了?佛陀没有给他们讲这个不净观的法的话,他们60多个人都不会死的,他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身体生了厌离心。佛陀讲法以后,他们被杀害,佛陀有没有杀人的过患呢?

 

实际上是没有的。因为众生他自己有杀业,他一定要还命的,所以他一定要死的。但是佛陀给他们讲了不净观的法,他们在修行的心态当中死,和在仇恨的心态当中死,是完全不同的。他们还了命债以后,因为修不净观的原因,可以转生到天趣去。

 

我们《如意宝藏论》的颂文当中也有,比如说猎人杀猴子的时候,如果一切都是自己的业力的话,那猎人不应该有过失了,因为是猴子自己的业力出现的。但是佛教回答说,如果猎人杀那个猴子的话,有一部分是猴子它自己以前杀其他众生的因缘,还有一种,打猎的那个人,他也有一种业力。

 

所以这个因缘是很复杂的,并不全是比较确定的,或者说是保持不变的一个业来形成。如果保持不变的业形成的话,那我们造的恶业不会有什么过失了,因为他自己自受,自己自受的话,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全部是他自己的业。所以我们在分析业力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这里也是讲自杀,但实际上这是“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如果他自己发现就没什么,如果认为自己已经解脱的话,则一分忧愁魔入于心。

 

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因为忧愁的魔入到心里面以后,他就拿着刀子,有时候割自己的肉,割自己的腕,割自己的脖子。

 

好像自杀的人,前几年是这样的,全世界有100多万人,光中国的话,当然这个数字不一定正确,网上的数字,光中国有二十多万,还是什么的。自杀没有成功的人也是非常多的。

 

这些人喜欢离开自己的生命,或者他们特别特别的忧愁,他一个人住到山林当中去,也不愿意见其他的人。

 

这也是一种,怎么说?逃避吧,不愿意见人。这个真的要注意,其实这样的话,这也是一种着魔。

 

我们到寂静地方去修行是可以的。但谁都不愿意见,到那里去的话,越来越可怕了。这个也是一种堕落。

 

再讲一个,我们每天晚上能讲多的话,稍微讲多一点。我们的课不算很长的,像以前上宣下化上人,他们讲三个多小时,几乎这样的。我们这边,念诵和全部的话,不到三个小时,基本上两个多小时。讲考一起,可能会有三个小时,但也可以吧,可能有点辛苦,但是我觉得也应该值得吧。

 

下面是第六个,喜魔入心,欢喜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

 

其实我们修行的时候,我前面也讲了,最好是心态不要大起大落,一会欢喜的不得了,一会儿痛苦的不得了,一会很担忧,一会很勇猛,有些时候是失去信心。

 

其实一个人的状态真的很重要,但是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听不听话,有时候他不听话的话,你想好好的一个平衡的话,也很难的。真正的修行人始终都是一样的。

 

跟别人接触的过程当中,哇,一会儿开心的不得了,好长时间都这样的话,这个人肯定着魔了。有些是故意的,装着,高兴也不高兴的样子,不高兴也高兴的样子,也有这样的。

 

但有些人的话,确实自己也是无力自拔,没办法,一直在一种痛苦的状态当中,一直是愤怒的状态当中,一直是一种欢喜的状态当中,一直是一种忧愁的状态当中,一直是一种怀疑的状态当中……

 

尤其是现在末法时代,好多年轻人的心态是特别特别的糟糕,可能我们的心态,与老一辈的那些修行人比较起来,我们这一代人的心态可能是比较糟糕的。也许我们这一代的再下一代、再下一代可能更糟糕。

 

有些人,完全说疯子也不是疯子,好像是个正常人;说正常人的话,无缘无故的高兴,无缘无故的伤心,无缘无故的发脾气,简直无法想象。为什么是这样?从理论上根本没办法说。但是如果烦恼产生的话,烦恼是不需要理由的,各种各样因缘都可以产生。

 

所以正常的逻辑和正常的思维,正常的规则的话,就没办法,而且每个人自己有一套自己自以为是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很难走上正常的思路。

 

但这样的现象,确实有点多。多见一些世间人的话,你就比较了知世间人的心态。

 

那么它是什么呢?受蕴比较明白的时候,处于一种清净的状态当中,心里特别的轻安,轻松、欢喜、快乐。忽然有什么呢?自己有无限的欢喜。

 

特别的开心、特别的舒服,我现在快乐的受不了了,怎么办?

 

“心中欢悦,不能自止”,喜不自禁,自己的脸上也充满微笑,内心也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欢喜心,非常的喜悦。

 

但现在这样的人可能很少,现在的人好多都是特别痛苦、忧愁,每天都是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如果着了魔的话,着这个欢喜魔,表面上看起来还是可以,乐呵呵的,对吧?但是他有点过头。

 

那么这种名字叫做什么呢?

 

此名轻安,无慧自禁,

 

它是一种轻安,然后它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自己控制自己的这么一个境界。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如果你自己现在天天笑,天天开心,“我肯定着魔了,不要管他,肯定不是什么境界,不是什么好事,不能这样太开心了”。这样的话,那就没什么事,只是暂时对你的一个魔障而已。

 

有时候也不能太开心,我们以前学院当中有些不太正常的人,天天都是头上带五佛冠帽,身上有各种颜色的那种绸缎,像报身佛的装饰一样,然后在喇荣饭店的门口跳舞,唱金刚歌,各种各样的。有时候念一些金刚橛的咒语、解缚咒,有时候是天人的装饰。其实现在香港、美国,有些街头也有穿各种各样的衣服,到底是正常人还是不正常人,也分不清楚。因为他们比较放松嘛,自己就可以这样的。

 

那么如果自己觉得,这可能不太好,没什么圣者的证悟的话,那还好,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了。

 

如果觉得这是一种圣者的境界,这样的话,好喜乐魔就入于你的心当中。

 

如果你自己觉得,我肯定变成空行母的境界了,我跟五方空行母一模一样的,穿着他们的衣服。一会儿是,我跟金刚橛没有什么差别,我一定要拿着一个金刚橛,装着愤怒相,然后开始降魔,噔噔噔噔。这样的话,就比较危险了,入了这种喜乐魔。

 

也不能太开心,一直“咯咯咯”笑的话,也不行,一直天天哭的话,也不行。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分寸,确实这样的。状态的话,也不能太开心了,也不能太痛苦了;做事的话,也不能太过分了,不然的话,自己也是可能没办法生存。因为跟人的这种交往,不能特别的我慢、自私,也不能特别的利他。特别利他的话,尤其是遇到一个没有智慧的人,觉得这个人是无能,故意害你的。

 

任何一件事情,它有一个规律,快乐也好,痛苦也好。做事的话,有一种规律,在规律上面行持的话,这个很重要的。

 

魔也是这样的。一般的话,着魔的时候,他就有点极端——开心的话,也有点极端,痛苦的话,也有点极端,忧愁也比较极端。

 

蕅益大师在前面分的时候,这个魔分为快乐的、痛苦的、忧愁的、欢喜的,还有等舍的,分了好几种。实际上这个科判,我这次分的时候也是这样分的。

 

所以这种人,欢喜的魔已经入于心间,见到人就开始笑,无缘无故的开始笑。

 

如果一个人路上看到你无缘无故哈哈大笑的话,你就说,你是不是着魔了?笑什么?你稍微笑一笑是可以的。但你为什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然后在街头,自己开始唱歌、自己跳舞,而且自己也是说,我现在已经获得解脱,已经什么都无有阻碍,等等。其实这个已经失去了正定,已经入于魔的眷属,或者堕入了恶趣的深渊当中,也是很可怕的。

 

好,今天《楞严经》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