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如是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再继续讲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分四:
四种颠倒执著,大家学了这么长时间,基本上都知道了吧,常执、乐执、净执还有后面破了我执,这样四种颠倒执著。这四种执著在世间名言当中都是不存在的,都是颠倒的,但众生不了解世俗实相的道理,
反而执著是有常的、有乐的、有净的、有我的,如是的四种颠倒执,所以如是次第次第进行破斥,相续当中产生一种殊胜的正见,产生一种殊胜的定解,发起厌离心,然后再发起菩提心,如此使自己的身心堪为法器,进而修持大乘的殊胜妙法。有这样的一种殊胜的必要。
在讲第一个科判的时候也分了四个科判:
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门断除乐执颠倒之方便;三、由思维生死体性的不净门断除净执颠倒之方便;四、示于有漏法不应执为我及我所之门而断除我执颠倒之方便。
这样四个科判抉择抉择四品的内容。其中前面两个科判两品已经抉择完了,现在我们正在讲第三品,也就是如何破除平时我们所认为的清净的想法,尤其是针对有情界,自己也好,他人也好,如何抉择为不清净的体性而生起厌离心,这样的一种殊胜的教授。
在这一品当中分了五个科判进行抉择:
戊三、(由思维生死体性的不净门断除净执颠倒之方便)分五:一、破享用美境而生乐受;二、广说不应执身为净之理;三、破由香等严饰后执为净;四、破于应当远离之贪境而执为净;五、观待名言于一事上容有四种不颠倒境。
现在我们正在讲第二个科判:
己二、(广说不应执身为净之理)分二:一、破贪爱女人之身;二、破现见身不净而生贪爱。
庚二、(破现见身不净而生贪爱)分六:一、为贪女人之娇媚而忍轻贱不应理;二、因贪女人者会生嫉妒而执女人为乐不应理;三、不应明知女身不净而起贪爱;四、不应说无有过失而不能呵毁;五、破耽著女身为净;六、破执身为净的其他理由。
其中前面五个科判已经讲完了,今天讲第六个科判——破除身体清净的其他理由、其他根据。从这个角度进行抉择。除了前面所讲的五种根据之外,这个地方又讲了其他的根据,又分了三个理由进行破斥。
辛六、(破执身为净的其他理由)分三:一、破见身骄慢故执身为净;二、破现见涤身不净则执身为净;三、破见有苦行仙人亲近女身故女身非所应离。
壬一、破见身骄慢故执身为净:
第一个科判破斥由见有些人对身体生起骄傲的缘故,如是的话,身体应该是清净的,这个科判也是专门针对某些人相续当中清净的执著,有些人就想身体应该是清净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说现见很多人对自己的身体生起骄傲的缘故,就说明这个身体的本性是清净的,如果它是不清净的,那么肯定他不会生起骄傲的,比如说有些人他的身形不好看,或者他的身体有某种缺陷等等,像这样的话就不能够生起骄傲,但是现见很多人能够对自己的身体生起骄傲的缘故,就说明这部分人的身体应该是清净的,应该贪执的。有这样的一种邪执。
针对这样的邪执如是进行破斥:
有唯住秽室,无秽则不住,
于彼不净虫,愚故生骄傲。
这个颂词所破斥的就是有些人,“有”主要是讲众生、有情,像这样的有情众生在住胎从头再来的时候,单单唯一是住在不清净的胎室当中,如果是清净的、无秽的,就没办法安住生存,因此说像这样一种“不净虫”,这个主要是指人身,只有愚痴的人才会缘这个身体生起骄傲心。主要是如是进行破斥的。
那么如何有些人生起骄傲呢?比如说现在有些人的身体比较健壮,肌肉比较发达,身材比较匀称等等,这样的时候,他就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好,然后缘这个身体生起骄傲。实际上真正观察的时候,像这样的一种骄傲的心,主要是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很清净的,它的根源还是缘自己的身体是一种清净,所以针对像这样的一种邪执,圣天菩萨的意思就是讲,我们现在生起骄傲的这种心态,实际上是完全一种由愚痴而引发的非理作意,完全都是不应该产生骄傲。
他具体的理由这里讲到,“有唯住秽室”,就是说这个有情,我们观察它的来源,刚开始的时候通过父母不净的精血作为种子,之后有情的识入于不净的精血当中成为一体的时候,就在胎中不断地发育,经过七位不断地发育。在不断地发育过程当中,它的环境是什么呢?它的环境就是这里所讲的“秽室”,“秽室”当然就是不清净的地方,主要指胎室,母亲的胎当中,在这个当中,讲记当中讲,他是处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上下都有如是不清净物所压迫。这个胎室本身也充满了很多不净的液体。
胎儿在这样一种环境当中逐渐发育成长,如果是“无秽”的话,如果这个胎室当中没有这些不清净的东西,那么不能够安住,这个胎儿就没办法存活。所以说他自己周围环境可以说是一种很不清净的体性。胎儿自己本身的体性,前面观察了,这个逐渐发育成长、不断圆满的身体,它的种子就是父母的不净精血,所以它的本体就是不净的。然后在胎位的时候,他还要接受母亲的营养等等,这样的种种营养输入到胎儿体内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种不清净的体性,所以说他身体内面还是不清净的,逐渐逐渐发育完全的时候,他的六根逐渐圆满,他的眼根、或者身体里面的内脏,逐渐逐渐发育圆满了,这个时候他里面的体性还是不清净的,彻头彻尾不清净。所以观察的时候“无秽则不住”,实际上完全是处在一种非常肮脏、非常污秽的环境当中,里外都是不净的,最后从不清净的产道产出来。产出来之后观察这个胎儿,满身都浮满了不净物,尤其是污血,还有很多很多液体等等。所以生下来之后马上要清洗,马上要用帕子擦干净,然后用温水洗掉,把他身上的这些汪清净的胎血等等洗掉。
我们这样观察的时候,他完全都是一种不清净的,因此圣天菩萨给我们讲“于彼不净虫”,这样的人身就像不净的虫一样,只不过是大一点而已,所以“于彼不净虫,愚故生骄傲”,怎么可能缘这样的一种不清净的体性,而生起一种骄傲呢?绝对是不应理的。所以通过这方面观察的时候,认为自己的身体应该产生骄傲,有些人产生骄傲,所以认为是清净的话,我们这个地方从两个角度已经破斥了。一个是认为他是清净的体性,思维观察之后不清净;一个是生骄傲,这个地方讲有什么资格生骄傲?对于像这样一个不清净的东西产生一种骄傲,完全都是颠倒执,绝对是一种妄执,就像厕所里的蛆虫一样。
厕所里的蛆虫,它自己的种子就是在不净的粪便当中,比如说在夏天的时候,看到很多苍蝇,它的幼虫就是蛆虫。苍蝇首先在大便上面下卵,然后这个卵逐渐变成蛆虫,所以首先这个蛆虫是在不净的环境当中长大,而且它吃的也是不净的粪便,所以里外都是不清净的东西。它如果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很骄傲,很白很胖的话,这个方面完全是一种颠倒的。别人一看的话,这么不清净的东西,有什么资格生起骄傲的心态呢?完全都是不应理的。
所以从这两种,一个人、一个蛆虫一对比的时候,实际上现在我们缘自己的身体产生一种骄傲心,认为自己身体很清净,这完全就是一种不应理的颠倒的执著。因此这个颂词也是从方方面面已经抉择到了身体不清净的体性,如果产生骄傲,那么就是不应理。
这个颂词直接破斥的就是针对于这些人的观点。那些人就认为因为生骄傲的缘故是清净的,一方面直接破斥这个,第二个间接破斥的是平时我们的身体,尤其是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各方面朝气比较旺盛,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朝气,青春美满,这个时候最容易缘自己的身体、自己的面容、自己的肤色,还有自己的体力等等,缘这些产生骄傲的情况时有发生的。如果不了解这个体性,自己一方面处在不净的体性当中,一方面还产生骄傲,就像不净虫一模一样。所以缘这个颂词我们也可以对治对这个身体有些时候产生的骄傲和傲慢的心态。
通过比喻来讲的时候,以前有一个婆罗门,他自己的行为不端正,有一次他和一个富人的妻子行邪淫的时候被别人抓住了,抓住之后作为惩罚,把他扔到粪坑里面,应该是很深的粪坑了,要不然他肯定就爬出来了,他没办法通过自己的能力爬出来,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得已只有住在这个粪坑当中,而且他没什么吃的,也只有喝尿水,吃大便等等,依靠这样的不净物生存。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突然下暴雨,发很大的水把这个粪池冲塌了,他就得以生存,跑出来了,跑出来之后,他家人给他清洗,换衣服,给他洗身体,肚子里还有很多很多东西,通过很多方便排出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身上的味道才稍微轻一点,好像和一般的人差不多了。从那个时候他就到街上去闲逛,不小心碰到一个穿着脏衣服的乞丐,这个乞丐碰到他了,他就认为这个乞丐很脏,把他的身体染污了,他就怒骂这个乞丐:“这么脏的东西,把我清净的身体和衣服都染污了。”
通过这个公案观察的时候,他这样生起傲慢,他认为自己是很清净的,因为他是婆罗门,在婆罗门的教典当中认为婆罗门的种姓是最高贵的,身体是最清净的,所以绝不能容许其他的贱种,像乞丐、首陀罗等等的接触,否则会染污他们的。在他们的论典当中这样宣传,他就认为自己是高贵的种姓,很清净,不能够容忍别人污染他等等。像这样就是一种邪执。但实际上真正观察他的这个过程,他在不净坑当中住了很长时间,他的整个身体泡在不净粪当中,然后吃的也是这个,所以他里外都是不清净的。他本身自己不清净,而认为别人把他染污的话,这就完全是一种颠倒执。绝对是一种不对的执著。这个是主要针对他产生了傲慢,颂词当中也是讲生起骄傲、生起傲慢不应理。这个婆罗门他生起傲慢有什么资格?完全没有这种资格。他自己里里外外全部都是不清净的东西,他还要缘自己的身体产生一种傲慢,我们观察的时候就是不应理的。
从这个比喻对照颂词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我们自己的身体,从它的种子,从它的出生处等等,或者观察现在这个本体,都是一种不清净,缘这样很不清净的本体还要产生一种骄傲,认为自己的身体很清净的,就和这个婆罗门男子愚痴的行为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差别。所以像这样一观察之后,我们就知道实际上自己正处在不清净位的时候,不应该产生骄傲。就破除了这些人的邪执。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第二个科判所讲的内容就是有些人认为身体可以洗涤,所以应该是清净的。
壬二、破现见涤身不净则执身为净:
有些人的邪执是怎么样认为的呢?他说因为身体上面的一些不清净的污垢、汗水等等,是通过外缘而产生的,实际上的本体是清净的,为什么它本体是清净的?因为现量见到身体不清净的时候,通过水、肥皂等等可以清洗干净。如果这个身体的本性是不干净的,那么无论如何清洗都不能够清净,就是因为通过清洗可以干净的缘故,所以就说明这个身体是清净的。有这样的一种认为。
好像我们不观察的时候认为这是对的。如果我们的身体本来不净的话,就像黑炭一样,怎么洗也洗不白,如果真正我们的身体是不清净的话,怎么可能通过其他方便把它洗干净呢?我们不观察的时候就认为这个是合理的,但实际上真正观察的时候,完全不合理,都是不合理的邪执。
随用何方便,身内不能净,
汝应勤净内,非如是净外。
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便,只能把你这个身体的外部暂时清净,但是你不管用什么样的方便,不可能把你的体内变成清净的,因此这个身体外面的不清净,它的来源是身体内面的不清净,如果真的要使自己的身心,或者内外都清净的话,必须首先精勤地把自己身体的内面清洗干净,“非如是净外”,并不是说像你这样隔几天就清洗一次身体,把这个身体洗得很干净,像这样的行为是不应理的。
这个地方所讲的道理,和我们平时的生活对照的时候,平时我们每天都要洗脸,或者要洗好几次手,就是因为自己的脸或者手不注意的话就很容易长污垢,变得很肮脏,所以必须要通过精勤地擦拭,才能使它变得清净。但是我们不管用什么样的方便,实际上这个身体的外部老是处在一种不清净的状态。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原因主要是身内不净的缘故。身体外面的不净和身体内面不断分泌出来不清净的物体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不管用什么样的方便,你身体内面是不能清净的。比如说我们有的时候,通过喝水去清洗,想把自己的内脏或者身体里面清洗干净,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它本身是一种恒时充满不净的本性,所以我们通过一点点的方便,不管什么方便,都不能够使自己的身体内部清净的。以前也不行,现在还是不行的。现在的这种科技、医疗手段这么发达,能不能把自己的身体里面真正整得很干净的呢?这个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针对这样一种道理,因此说应该精勤地净治自己的身内,而不应该单单是在身体外面下功夫,这个方面是没有用的。但是通过前面的分析,真的要把自己身体内的污垢清净,那是不可能的。讲记当中讲到自己的内脏方面,它的组织很严密,各种各样的内脏,各种各样制造分泌物的很多器官,不断地在产生清净的东西,怎么样去清净呢?恒时都是没办法清净的。所以说实际上就是没有办法的意思。“汝应勤净内,非如是净外”看起来好像是要劝这些人应该把自己的身内清净,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无论用什么样的方便,都没有办法使自己的身体内面变得清净。通过这样一观察的时候,实际上就破斥了那些人的观点,那些人就认为通过精勤地洗涤,可以使自己的身体变得清净。这种观点如果通过前后的次第观察的时候,根本不能成立,完全就成了一种邪执。所以像这样的观点一定是要清楚的。
在这个比喻当中所讲到的意思,比如说一个管理厕所的人,他每天都是在管理厕所,他就觉得这个厕所非常臭、非常脏,所以他就想通过方法把厕所搞得没有臭味,而且很清洁,但是他通过很多方法,把厕所外面的墙壁、地板等等冲洗很多次,实际上这个臭气还是不断地冒出来的。这个时候别人就说,你这样是不对的,你想要这样把厕所弄干净是不应理的,因为这个臭气的来源是在厕所的里面,你辛辛苦苦
地在外面做很多事情,每天这样清扫,时时刻刻这样清扫,实际上是没有用的,因为你只能治它的表皮,不能治它的本。你必须要把这个厕所里面的这些大便弄清净了,弄得干干净净,这个时候才不会冒臭气。但是那个时候管理厕所的人就想,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厕所就是装不净粪的,如果把厕所里面弄得很干净,一点粪便都没有的话,就不能称之为厕所了。所以他自己也想到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知道,同样的道理,我们通过外在的一些手段,把外面弄得很清净,实际上也不能遮止从身体内部不断发出来的种种臭气,不断分泌出来的种种不清净的液体。既然如此的话,那么就从这个方面可以成立身体实际上是根本不清净的体性。因此这方面就说明了一个很深的道理,自己内外实际上都是不清净的,不管用什么样的洗涤方式,都不能够使它的本体变得清净,只能有的时候通过洗脸洗手暂时清净而已,实际上从根本上清净是没办法的。
这个颂词直接讲到了这个意思,就是要我们认识身体不清净的体性。也可以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从比较隐藏间接表达的意思来讲,如果按照颂词理解,我们要用很多世间的方法来使我们的身体变得清净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真的要使它变得清净,必须要通过修持佛法,通过修持佛法之后,因为佛法有殊胜的对治力,怎么样把这个不清净的肉身转变的窍诀是有的。显教当中不是很明显,但是可以通过显教当中这些菩萨所修持的净土加持等等,都可以知道实际上最后不清净的肉身绝对是可以转变的。当然密乘当中有直接修身虹身的很多殊胜的方便,所以如果真的要使自己的身体变得很清净的话,应该通过佛法对治。
那么有些人会讲,实际上不需要通过佛法对治也可以,比如说有些色界天的天人他也是很清净的,他的色根很清净,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暂时的方便而已,它不究竟。虽然有这样一种暂时的方便,修成色界天人之后,他的身体放光明等等,很清净,但是这方面不能依靠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究竟道,我们得到这个只是暂时的,最后还要失去,失去之后又要恢复到现在不清净的身体的体性。所以为什么我们讲单单是用佛法,佛法的对治力才是真正最究竟的,通过佛法的对治可以使自己永远地远离不清净的身体。当然很多佛菩萨他转世到轮回当中,显现和其他众生一模一样不清净的肉身,都是为了调伏同类的众生而已,仅仅是这个,他自己的本性完全是非常清净的。
所以说“汝应勤净内,非如是净外”,也就是说我们从这个意思 间接应该了解,应该从自己的内心方面去清净,比如说内心当中的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是产生一切其他的烦恼、产生所有一切恶业,一切有漏轮回等等的根本因。所以我们真的要使这个身体变得清净的话,必须要在自己内心当中下工夫,把自己的修法对准自己内心当中的烦恼去进行修持、种种的习气进行修持,这样的话才真正能够达到治本的效果。如果自己根本上的种种烦恼习气全部清净之后,那么肯定就会变成清净的,因为在佛法当中讲到,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种种不清净的器世间,还有我们不清净的身体,完全都是自己相续当中不净的习气显现,有不净的习气就会显现不清净的肉身、不清净的器世间,所以只要存在这个习气的时候,肯定没办法避免的。要避免的话,必须从自己内心的习气方面去入手,也就是自己平时修行的时候,也应该知道我这个善根,修行的时候就要对治我相续当中的习气,应该把相续当中的习气去掉。只要相续当中的习气去掉之后,没有不净的习气,客尘没有之后,光明的体性、空性的体性如是显现出来之后,肯定就不会显现不清净的器世间、不清净的肉身。所以精勤地净治自己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关键的。
以前益西彭措堪布在讲《定解宝灯论》的时候也讲过,实际上现在很多人在自己外表上下很多功夫,真正想到要用佛法的力量去对治自己相续当中很微细的这种习气的人是非常少的。所以当时他老人家教导我们,我们在修这种甚深法的时候,应该把这个修法的力量对准我们相续当中的种种习气,对准烦恼。它有一个目标,把这个根本的怨敌消灭掉之后,其他的外面的这些不需要单独去对治的。这个真正是佛法当中的精髓。
佛法的精髓就是对治自己内心当中的种种习气,种种的烦恼。这样讲了很甚深的窍诀。我们在平时修行的时候,比如说念百字明,或者修金刚萨埵的时候,不要单单想到是把我以前造的罪业清净,当然你这样去发心,这样去观想肯定能清除罪业的,但是你的观想少了一层,就没有想到罪业的体性,它的习气,这个角度没有去对治。如果这个角度没有去如实观想,它的力量就达不到这么深的层次。所以说我们只要发心深,我们了解到我现在的力量应该对治什么东西,目标准确了,我们才能去对治根本的东西。所以在忏罪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要忏悔很粗大的,以前身语意所造的种种佛制罪、自性罪,但是更关键的是要对治,把这个念咒的力量、观想的力量、空性的力量对准最原始的习气,把它消灭掉,这样的话不但清净了粗大的罪业,而且清净了很微细的习气,一箭双雕。这样的话,对我们来讲就是非常合适的,或者非常应理的一种修法。它的直接意思和间接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下面讲第三个科判,破斥有些苦行的仙人也亲近女身,所以说不应该远离女身的这样一种邪执。
壬三、破见有苦行仙人亲近女身故女身非所应离:
这样的一种邪执来自于什么呢?有些愚者他就会说,女身实际上是清净的,他首先从女身是清净的,因为有些修苦行的仙人他们也亲近女身的缘故,他们也依靠女人获得安乐的缘故,所以说明女身是清净的,否则这些仙人他都具足智慧的,他们都是有出离心的,有殊胜智慧的,他们所观察得到的结论应该是正确的,既然他们都依靠女人的话,那么就说明女人很清净,否则的话这些具智慧具神通的仙人也不会如此亲近的。有这样的一种说法,一种邪见。
这个地方针对这样的邪见,圣天菩萨讲:
若具污秽身,如癞非众同,
有秽如癞者,则为众所弃。
这个颂词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这些仙人亲近女身,就是说明他们自己的心本身就不清净,他们相续当中还有颠倒的执著,认为女身是清净的,所以说他们才会去依靠,就好像具足污秽身体者,他只愿接近污秽的身体一样,就好像癞病的人,患麻风病的人,他不可能和其他的众人同处的,“非众同”就是不可能和其他的众人同处,他肯定和具足癞病的人一起生活的。“有秽如癞者”,所以说相续当中有如是污秽见解的仙人也好癞者一样,“则为众所弃”,实际上被有清净正见的出世间的圣众,或者说具有正见的已经修行离贪的世间众,肯定是被他们所舍弃的。
这说明什么意思?这些苦行仙人的行为实际上没有达到真正修行者的标准,名称上具足修行者的名称,苦行仙人的名称,实际上相续当中充满了很多污秽的邪见,污秽的观点、污秽的意乐,所以就说明他们的行为是不值得依靠的,主要就说明这个意思。
以前在印度有很多苦行的仙人,可以说大多数来讲都是厌离了世间的,虽然他们对所厌离的世间的范围没有像佛法一样认取得非常圆满,很标准,比如有些仙人他认为出离轮回是什么呢?达到色界就应该出离轮回了,或者达到无色界应该是出离轮回了,实际上按照佛法的标准来看,他们还没有出离轮回,暂时得到了禅天,或者暂时得到了无色界的果位,绝对不是出离轮回。虽然相续当中有出离心,但实际上不可能出离轮回,因为他们对所出离的范围没有一个真实的认识,所以说真实的出离心是根本没有的。
大多数的仙人有这样一种正见,也修持清净的行为,修持梵净行等等,所以大多数仙人通过如此修持远离了欲界的很多烦恼,而且获得种种神通。还有一部分仙人,就前面所讲的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发心入道,但是因为他的方法不得当的缘故,没办法对治相续当中种种俱生的习气,所以又返回头来,又找女人,又去依靠女人。他们认为通过女人可以获得殊胜的安乐。所以对苦行仙人来讲,应该分成这两类来对待,大部分的仙人他绝对是离贪的,还有一部分这样的仙人,就是这个地方提出不好看法的邪见的,他们所认为的这部分仙人确确实实没有离贪,他们没有修持真正清净的行为,所以他们的行为不应该做为一种榜样,不应该被标榜的。这个方面就是讲到虽然这些苦行仙人依靠了女人,但是也不应该值得去追随。
这个地方所讲到的这个比喻,比如说有一个国王,他在统治一个国家,有一次负责星宿的婆罗门观察天象之后,他就预测几天之后会下一场雨,这个雨本身带有某种毒性的,如果一切众生饮用之后全部会变得疯狂,他就给国王这样做了预言。过了几天之后果然下了雨,下了雨之后,其他的臣民不了解这个真相,就饮用了这个雨水,结果全部变得疯狂,只有这个国王牢牢记住婆罗门的预言,他首先的时候就没有喝水,当然他的行为和其他变得疯狂的臣民的行为就完全不同,那么其他的人就指责这个国王已经疯狂了,指责他的精神不正常,因为他自己的行为和大多数人都不一样,所以这些人就指责国王已经疯狂了。国王刚开始的时候没什么,但是经常受到这样的指责,最后他自己就忍不住,他也饮了雨水,最后真的变得疯狂了。有这样的一种公案、比喻或者故事。
那么像这样一种故事说明什么样的道理呢,其他的臣民,饮用这个雨水变得疯狂的臣民,就是世间上执著女身清净的这样一类人,国王可以比喻成修苦行的仙人,国王刚开始的时候没有饮水,他牢记这个预言家的预言没有饮水,他比较正常,就好像仙人刚开始入道的时候,他还能够真正发起一点点的出离心,他想要远离贪欲等等,但是后面国王经不起其他人的这种指责,在种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下面,他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行为,变得真正的疯狂了。所以说像这样的仙人,刚开始的时候他能够修持一种离贪的行为,但是后面因为他的方法不得当的缘故,没有办法转移或者压制相续当中俱生的贪欲烦恼,最后也就是跟随世间上的人一样,贪著女身为清净,追求女身。
通过这样说明的道理,在讲记当中说得很清楚,真正的真理不一定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所以不应该认为很多人都在反对,我们就放弃自己的真理,应该坚持自己所行的正道,这是非常关键的事情。尤其是对现在的这个环境来讲,在整个世间上执持邪见的人无量无边的,真正修学佛法的,对佛法方面具足正见的人很少很少。
首先来观察整个世间的环境,行持邪见的、行持外道的、不信因果的等等,像这样的占了绝大多数,能够真正相信佛陀所说语言的很少,但是在这一部分人当中,虽然同是佛门中人,但是有些人见解不究竟、不稳固,他们在佛法当中也守持一些邪见,所以在这个时候真正守持最清净正见的人就更少了。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怎么办呢?只能够按照正确的传承,按照上师的窍诀,对佛经论典当中的意义仔细进行思维,了解到佛陀所讲的真实意思是什么,世间真正的体相是什么,出世间真正的体相是什么,通过这样的一种教证理证详细地抉择,产生一种殊胜定解的时候,才不可能被他们所害的。否则的话自己很容易被他们转变。虽然自己信了佛,但是很容易被外缘转变了,以前的F轮功等等这样的都说明很多人虽然学佛,但是正见不稳固的缘故, 就很容易被外境所转。
所以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把正确的佛法,它的知识、它的正见,牢牢地刻在我们心中。走到哪个地方,别人怎么说,根本不会去跟他们所转的。一切诸法的本性就是这样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给我讲,都没办法转变。像这样的话就是非常应理的。就像以前宗喀巴大师所讲的一样,现在我所抉择的空性正见,即使现在1000个佛降临在我面前,说一切诸法不是空性的,我绝对不会改变我的空性见解。那个时候他的空性见,首先从闻思的角度对空性见产生了一种不退的定解。我们应该达到这样的定解。不管什么样的人,显现什么样的一种方便来跟我们说我们自己的正见不清净,实际上也不能够被他们所转。
这方面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认为现在我们学到这些知识已经足够了,我现在的定解肯定不会被转的,这方面实际上有的时候,确确实实还是值得思考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有些魔,它会显现成善知识的形象,有的时候显现本尊的形象,有的时候显现善知识的形象,来到你们面前说,你现在所抉择的见解是不对的,应该是抉择怎么怎么一种见解等等,如果自己相续当中没有通过理证去抉择的话,很容易上当受骗,马上转变自己的见解。这方面是非常有可能的。
比如说我们以前学过的《贤愚经》,当时学的时候有一个给我很深的一种体会和震撼的一个公案, 一个什么样的公案呢?有一个国王,他很长时间当中修行布施,他对其他的人民都是做广大的布施,引起了魔的嫉妒,所以这个魔就在国王走的路边化现出地狱的形象,然后他在里面很痛苦地挣扎。那个国王就问你是为什么这样,受这么大的苦?他就说我以前行持善法,行持十善,行持布施,通过这样的业,我现在转到地狱当中来了。他就显现这样一种形状。
当然这个国王他是很有智慧,没有被他所骗,但是我看到这个公案之后,我就想,有的时候我们眼睛所现量见到的这些东西,不一定就是真正正确的,如果当时换成我们了,我们平时在修持善法,我们见到这个人,这个人这么痛苦在火里挣扎,然后问他是什么原因的时候,他说是以前修善法,或者给我们说修佛法,最后我得到这样的一种下场,那个时候我们肯定:“哎呀,这个我们现在是亲眼看到了这个事情,亲眼看到的事情肯定是真的。”所以马上可能那个时候就会对佛法退信心。这个就说明平时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这些时候不一定就是真正正确的事情,有的时候确确实实魔有这样一种魔境。如果那个时候我们相续当中的正见不清净,就很容易被转的。确确实实很容易被转。
所以说,现在如果有一些魔众、外道在我们面前显现很多各种各样的神通神变,这个时候一看,如果相续当中的定解不稳固,就很容易被转变的。所以学习这些论典的时候,那个时候就产生这样一种想法,确确实实有的时候对佛法理论方面的闻思,真正要着重,否则的话,看到这些公案的时候,很容易自己就被转了。确确实实是很危险的一种事情。我们以后在这个世间上,会出现类似的,不一定就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事情,但是很多类似的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容易出现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就只有靠佛法的智慧,没办法靠其他的,平时自己闻思的这种坚固的基础才能帮助自己,其他的都没办法帮助自己的。
那个时候你一念之间也许自己就成为一种外道、舍弃佛法的,像这样一种可怜的人,非常有可能的。所以这方面应该注意的,应该坚持自己的真理。
还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从苦行仙人他们依靠女人,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还可以发现一种道理,我们应该注意的一点,因为世间上的很多人是比较愚笨的,很容易跟随别人的行为而转变的很多,因为像这样的苦行仙人,他们作为一种出世间的,在印度来讲,一种修持正法的标志、榜样,所以他们所做的种种行为,很容易被别人学习。比如这个地方提出这个邪见的人,他就认为因为很多苦行仙人都在追求 女人的缘故,所以说女人是清净的,他就把他作为一种榜样,来提出这样的观点。
这个方面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现在我们在座的人,我们可以说都是学佛的人,有些是出家的比丘,有些是沙弥,有些是居士等等。我们的种种行为实际上也是被其他的下面的学佛人,或者世间上的人作为一种榜样的。有的时候作为一种榜样,有的时候作为一种评判的标准,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我们自己的行为如果没有符合于佛经,没有符合于真正的正道,别人一看他们,比如说整个F学院,他们所行持的事业肯定是对的,为什么呢?这么大的僧团,他们平时都在闻思修行佛法,他们所抉择的见解是对的,他们所做的行为是对的,我们应该如是去学习,去跟随。
这个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自己方面的一种因果,而且关系到很多其他人的信心,还关系到佛法的存亡。这方面不是一个小的事情。所以为什么佛陀要讲,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必须首先把自己清净,自己的种种戒律要清净,自己的见解要纯正,自己在别人面前说话要注意等等,这方面不是没有根据的。就从这样的一个公案可以看到,如果我们的行为不对了,我们的行为不如法了,很多人,比如说在城市里面,很多居士跟着我们在学佛,他们都以我们的言行作为标准的,我们如果做得不对,我们说错了,或者我们平时的行为不对,别人就会去学习。这样学习的时候,对自他都没有利益的,对佛法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所以这方面我们通过这样的公案、故事,或者这样一种邪见的情况,这种现实,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这个是特别关键的,非常重要的。
当然作为一个凡夫人来讲,时时刻刻都按照佛经当中大菩萨所讲的这种境界、这种行为去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尽量,平时尽量保持正知正念,通过正知正念来约束自己的种种行为,不能够随顺烦恼。随顺烦恼的时候就不一定是害自己,就害很多人了。如果对自己有信心的人,对自己有好感的人,相信自己的人,就会如是去实行,跟随自己去实行,结果肯定是把他们带到恶趣当中,把他们带到火坑当中去了。这方面就不对。如果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人呢?他们看笑话了,你看,佛法当中的人就是这样的,佛法就是这样的。所以像这样,对自己有信心的人,把他们引入火坑;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人,诽谤也把他们引入火坑。所以通过自己做因缘,实际上有的时候是很多很多事情必须要注意的。这一点不仅仅是出家人,居士也是同样的,因为毕竟自己是学佛的身份,毕竟是佛的弟子,自己公开的身份是佛弟子,所以说自己的很多行为关系到很多很多方方面面。这方面是必须要注意的。通过这个方面,直接间接的意思我们必须要了解。
这个地方讲了其余的道理之后,就回过头来讲第一个大科判当中分了五个,五个大科判当中这个地方讲第三个大科判。这个以上就讲到了广说身体不净的道理。下面再进行抉择,通过花香等严饰之后不能够执为清净的道理。
己三、破由香等严饰后执为净:
有些人就会这样认为,身体虽然 是不清净的,通过上面的观察已经产生了定解了,但是可以通过鲜花、檀香等等,抹在自己身上,装饰在自己的身上之后,就使它变得清净,他有这样一种想法。已经没办法的情况下——掩饰,通过外面的鲜花、檀香等等掩盖自己身体不清净的这种缺陷,他想通过这样的理论,还是想执著追求清净的身体。针对这样一种邪见破斥的时候:
如人肢残缺,假鼻生欢喜,
花等治不净,贪著亦如是。
就好像世间上的一个残缺人,他的肢体不全,这个地方以鼻子做比喻,通过某种因缘,他的鼻子没有了。比如上师以前讲的时候说,在藏地有这个规矩的,一家人当中如果妻子不听话,那个丈夫就有权利把她的鼻子割下来。上师说他以前都看过这样的人,被她丈夫割掉鼻子的人。所以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发生,有些人为了掩盖鼻子没有的缺陷,她就做个假鼻子,如果对自己的假鼻子生欢喜的话,是非常不应理的事情。
通过这样的比喻说明,也是同样的道理“花等治不净,贪著亦如是”,本身自己的身体就是不清净,是有种种缺陷的,她自己也承认的,或者我们自己现在也承认,现在身体内外都不净,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缺陷,但是通过花、香等可以对治这个不清净,可以把它压制住。比如说身上放很多鲜花的时候,闻到这个鲜花的香味,一看到这个鲜花也是很美丽的,就认为这个人也很美丽。有的时候在身上涂一些香水,以前是抹檀香粉,现在肯定是洒一些国产的或者国外的香水在自己身上,这个时候他一闻的时候很香,或者看起来很清净,就产生这样的错觉,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你不管再怎么装饰,再怎么掩盖,你的本性就是不清净的。比如一个老太婆,她老了之后很多很多皱纹,她通过很多很多方便,头发上插很多花,或者涂很多胭脂、擦口红,你再怎么去装饰,再怎么掩盖,你已经是成了这样一种体性了,别人也许不注意的时候看不出来,但是你仔细一分析,或你自己从自己的角度来讲,是很清楚的,像这样不清净的体性很明显的。因此说这方面也是不应理的。
“花等治不净,贪著亦如是”像这样的一种行为完全是愚痴人的行为。本身不清净的东西要通过很多方法去掩盖,而且掩盖之后再对它生起执著,这方面完全是一种不应理的行为。所以从假肢生欢喜的角度来讲也好,或者从身体本来不清净,通过花等去掩盖也好等等,这一切的行为可以说都是一种非常不应理的行为。
从比喻来讲的话,就是一个猫,讲记当中讲这个比喻的时候说,猫对没有盐味或者没有油的饭,它是不想吃的,它非常喜欢酥油拌的饭,如果主人为了节省酥油,然后想个方法,把酥油抹在它的鼻子上,再给它吃没有酥油的饭,它这个猫就很傻,因为它鼻子上的气味不断在散发,它去闻饭的时候就闻到饭好像是有酥油,所以它就开始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了。
主人说这个猫很傻,实际上的意思来讲,不仅仅是猫很傻,实际上很多众生,把这个不清净的身体,通过花等严饰之后执为清净,比这个猫更傻。还是同样的一种体性,没办法改变。猫它本身对没有盐、没有酥油的饭是没有兴趣的,但是通过这样的方法之后被蒙骗了,它自己就津津有味地去享用。同样的道理,像这样的世间上的人,本身对身体不清净已经认识到了,产生厌恶了,但是为了掩盖就装饰一些花、涂一些香等等,然后再对它生起贪著,再去追求,和这个猫的行为完全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而且自己是作为一个,可以说是高等动物吧,或者自己的思维是比较敏锐的,像这样的一种人来讲,相比起来,比这个猫还要傻。
确确实实你明明知道这个身体很不清净,而且还要通过很多方法去装饰,去严饰,那就更不应理了。一定要了解到身体不净,你通过什么方法去装饰是没有用的。
通过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平时我们在行为当中,如果通过很多方法去严饰自己的身体,这肯定是不应理的,佛陀以前也已经明确地规定,已经制止了。现在来讲的话,在FO学院,上师也是遮止,不应该装饰自己的身体,不应该在自己身上抹一些香水等等。有些人可能不会这样明显地去做,但是有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要用一些小的方便,还是要把自己打扮得怎么样漂亮一点,这方面的想法肯定还是有的。通过这样的想法所表现出的行为,自己有的时候不一定能够发现,但是别人看起来的时候就很明显,像这样有什么必要?没有必要,确实没有必要的。
比如这个方面有很多很多的,一方面讲的话,就是在自己的衣服上面洒香水,这方面也是一种;再一方面,平时把自己装扮得比较庄严,穿着很干净的衣服,当然穿干净的衣服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就是很贪著非常新的衣服,很干净、很华丽的衣服,它的这种料子,或者它的做工很考究的、它的颜色很鲜艳的等等,这样的衣服如果恒时去很贪著、很执著的话也是不对的。
确实我自己的身体是如是不净,再想通过其他的华丽的衣饰显得自己更庄严的话,如果有这样的发心,因为在FO学院当中讲的时候,不要穿太脏的衣服、太破的衣服,这些是不允许的,就是说中等的衣服就可以了。比较干净的,然后也不是很破的,不要显得太出众就可以。但是如果自己相续当中有一种想要表现自己的不清净的发心,然后在这种发心的基础上,去做一些装饰,使自己显得庄严,这方面就完全是自己骗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必要。
在圣者眼中看起来,本来自己很不清净,要通过很多方便使自己变得清净的话,就好像比如说把一个猴子洗得很干净,然后给它穿上西装革履,打上领带,穿皮鞋等等,看起来的时候,好像它的衣服方面是很好看的,但实际上我们观察的时候,猴子本身就很丑陋的,再怎么穿得很好看也没有用。我们看猴子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在圣者的眼中看起来的时候,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有这样不清净的发心,然后在外表当中这样去装饰的话,实际上就是一模一样的。圣者眼中看起来的时候,本身这么丑陋,这么不清净,还要通过这样那样化妆,去装饰自己,没有任何必要。这是一个方面,违背了佛陀的所制,违背了上师的教言。
还有另外一个不好的方面是什么呢?你这样一种不清净的发心,想要把自己装扮得很漂亮,实际上是想要表现自己,想要表现自己是什么样的发心呢?有的时候就是想在异性面前去表现,这个方面就很危险,确确实实我们观察的时候就很危险了,如果自己平时的时候把自己装扮得很庄严,有的时候经常想出风头,或者很多时候想要表现出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己的容貌,表现出自己的体魄,尤其是在异性面前,如是这样去想要表现,有这个念头的时候就很危险了。其实说明众多相续当中的贪欲心,对异性的贪欲心是很严重的,这样下去不对治的话,就非常危险,离破戒肯定不远。所以这方面我们一观察的时候,没有任何必要,没什么意义。
所以有的时候为什么讲应该远离呢?像这样的对境应该远离呢?如果你远离的时候也不需要专门去对治了。有的时候我们处在这样的对境面前的时候,如果相续当中有正知正念的时候,想对治“不对,佛陀讲的,这些方面是不对的,贪执异性是不对的。不能表现自己,是不对的。”要像这样去对治,也就是说在面对对境的时候,我们还要花心思去对治,但如果远离之后就不需要花这个心思去对治了,一旦远离之后自己也不会想很多了。所以说这个时候呢,很多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不必要的烦恼就不会产生。
这个地方很多内容是讲得比较清楚的,针对我们现在来讲也是需要这样,因为我们现在毕竟是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我们没有真正远离这个对境的。所以有时候,不注意的时候,前面我们讲过,有些人相续当中就是想要到这个地方去,哪个地方有女性,就想到这个地方去,去了之后想怎么样呢?就表现自己,有能力,或者长得好看等等,这个方面就很危险。实际上相续当中贪欲心是很严重的。所以针对这样的话,一方面通过很多窍诀去对治,一方面可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远离。离得比较远一点,互相看不到,就很多很多麻烦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所以说不要把自己的身体通过很多方法去装饰,这方面是不对的。但是不能走其他另外一个极端,就把自己弄得特别像乞丐一样。这个以前上师也遮止过,衣服太脏了不行。尤其是以前我们刚来时间不长的时候,那个时候每个人的衣服好像下雨绝对是下不进去的,全部是油,上面非常非常厚的,可以当雨衣用的那种。这方面也没有必要,太脏了或者太破了,这些也没有必要。如果脏的话就洗一洗,只不过自己不要显得太华丽、太高贵,这个没有必要。但是也不要显得太出格了,非常破的衣服,然后又穿着很脏的衣服,没有必要的。中等、中道,上师怎么要求,我们怎么去做就对了。
尤其是自己的相续当中发心要比较清净。这个方面是最重要的,认识到它的害处,认识到现在我们修法,出家或者修行的目的是什么,这个方面大的问题抓住了,很多很多问题就可以避免。所以说一方面在内心当中入手,一方面在外境当中自己也要注意。不要说自己“我现在修法的境界比较高,所以在异性面前,在女人面前的时候,我可以有正知正念去对治。”一方面是这样的,但是一方面有的时候还是要替对方想一想,虽然你很清净,但是也许别人有贪欲,缘你生起贪欲心怎么办呢?这个也是要注意一点的,不能说我管自己就行了,不管别人的。
这个也是有可能的。我自己很清净的,但是别人看到我的时候,就产生一种贪欲心,然后她的贪欲心不断地在滋长,这个时候她相续中被 烦恼所充满了,也许就缘这个就还俗了,破戒了。这方面还是一种要考虑的问题。所以自己有时候不要单单考虑到自己的问题,还要替对方想一想。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自己的种种行为,还是要注意,千万不要通过自己的因缘,令别人产生这个烦恼,这个也是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所以有的时候不要和她们接触,不要和她们说话,平时的时候离得稍微远一点。这个时候自己也清净,她也清净,这个就很好了,这个方面就符合了佛陀的真正教义了。
这个方面如果我们有的时候不注意的话,还是要考虑一下。因为这个尤其是对女身来讲,出家的身份按照戒律来讲不会有很多,不像男身一样他可以七次,她有一次,只能出家一次,如果她以你的因缘破戒了,如果真正你自己和她破戒的话,那么按照我们以前学过的《极乐愿文大疏》是近五无间罪,非常严重的。这方面不是一般的罪过,近五无间罪。如果她在破戒之前,没破戒,她舍戒了,舍戒了以后就得不到戒律了,她只能有一次的机会。所以这方面有的时候我们替她们考虑,还是一定要注意,确实这个方面是很严重的,或者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有的时候如果想得多一点,这些方面自己应该注意的。尤其是以前看到《极乐愿文大疏》,看到这些业因果的时候,它这个有一种不共的加持力,真的一看到的时候就很害怕,一看到妄语的时候,一看到绮语的时候,两舌的时候,就发愿不要去说这些话。一看到这样的近五无间罪的时候,千万不要和女众,尤其是尼众接触,所以很害怕,如果自己不注意犯近五无间罪,这个罪过是相当重的。而且对她们自己来讲,她们也是很可怜的,好不容易发心入道,现在依靠自己而毁坏了解脱的因缘,这方面一考虑的时候,确实有的时候相续当中自然发起这样的愿,一定要远离,千万不要通过自己去让她们犯戒,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方面。从方方面面我们都要考虑到,那这个时候就容易离开烦恼了。这个是第三个大的科判。
下面讲第四个科判就是说,本来于应该离贪的对境,不应该执为清净,这样的一种意义。
己四、破于应当远离之贪境而执为净:
有些人有这种邪执,他就是说不管怎么样,反正男人追求女人的时候可以获得安乐,这个就是一个根本的因。我们看这个理由就相当于耍赖了。他实际上就没有什么其他的理由了。他说:“不管怎么样吧,反正追求女人就可以得到安乐,以这个作为因缘就可以贪恋。”这也是不对的,最后这一招也是不灵的。
若处生离贪,彼不应名净,
决定为贪因,是事都非有。
你认为获得安乐就可以追求,可以生起贪欲了,这个也是不对的。“若处生离贪”,这个“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境的意思,这个地方单指女人。如果通过女人这个对境,这个“处”可以产生离贪的念头的话,那么就说明这个女人本身不是清净的。绝对是生起贪心的因在整个世界上绝对找不到。没有一个法可以说是决定生起贪心的因,所以你认为不管怎么样,反正追求就得到安乐,反正她是清净的,这个理由就不成立了。
为什么这个地方讲“若处生离贪,彼不应名净”?因为有些男人缘这个女人生起了贪欲心,这个是不可否认的一种事实,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有些修持圣道的人,或者修XI不净观的人,他缘这个女人,一看到女人的时候,他没有产生贪心,或者有时候生起很大的厌烦心,很大的厌恶心,他现量见到她的不清净,所以这个时候,可以说缘这个女人有生贪的事情发生,或者有些人缘这个女人有离贪的念头生起,就说明这个女人本身是不清净的。如果她是清净的,任何人看到她都不应该离贪,但是就是因为她不清净的缘故,有些人看到她就离贪了。
那么有些人就会想,既然有些人离贪,有些人不离贪,那么是不是说明这个女人一半清净,一半不清净?不对,这也是不对的。因为这个应该按照离贪作为一种标准,离贪是究竟的。因为这个女人通过前面方方面面分析的时候,她根本没有一个清净的体性,所以说,如果见到这个女人离开了贪心,就说明她本身是不清净的。这个是名言的实相,谁也没办法改变的一种体性。
而其他有些人缘女人生起贪心,这是一种颠倒,不能作为一种正量。所以不能因为一部分人生贪心,一部分人不生贪心,就认为这个女人一半清净,一半不清净。这个方面是不对的,前面那种生贪心是颠倒的,后面不生贪心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应该依靠真实,而不应该依靠虚假的。就好像有眼翳的人一样,有眼翳的人,有眼病的人,他看到海螺是黄色的,然后一个眼睛正常的人看到海螺是白色的,我们不能说这个海螺上有两种自性,有黄色的自性,有白色的自性,不可能说一个海螺上面有两种自性,那么我们应该以哪个做标准呢?我们应该以看到白色的作为标准。为什么这样讲?他的眼根清净,他的眼根没有病,他看到是正确的,眼睛有病的,他看到这个海螺是黄的,不应该作为正量。
所以说从这个地方也是可以知道的,缘女人生贪心这个是因为你相续当中的无明烦恼所蒙蔽,你见不到实相,你生起了贪心,而见到这个女人生起离贪的,不净观的等等,这样的话应该是实相。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女人本身就是不清净的,所以说一修到量之后,达到实相之后,就像眼根清净的人看外面的事物一样,他很准确。所以离贪的人他看到女人的身体不净,是很准确的。应该依靠这个准确的,不应该依靠不准确的。所以从这方面我们应该了解这种道理。
而且生不生贪心不是按照外境来决定,是按照自己的相续,自己的心处在什么样的状态,生贪心或者不生贪心,所以说决定一个事物是生贪心的因,在整个轮回当中是找不到的,“是事都非有”。
通过比喻来抉择的时候,有一个商主,他以前生了一个女儿,很早的时候就把这个女儿送给其他人了,在过了很多年之后,他的女儿可能长大了吧,他有一次在花园当中偶然看到这个年轻美丽的女人,他生起很大的贪欲心,他就想去追求,但是这个时候,其他一个知道事情真相的人就告诉他:“这个人是你的女儿,你不知道。”他一问的时候,果然就是自己的女儿,所以他马上就熄灭了贪心。
我们观察的时候,这个对境根本没变,这个美貌的女人根本没变的,还是那个女人,但是这个商主前后就有两种不同的心态,前面的时候他生起了很大的贪心,后面他就熄灭了贪心。这个对境是没关系的,对境没有变的,所以说生不生贪心在于他自己内心的想法,他认为该生贪心的时候,有生贪心的理由的时候,他就生贪心;他最后知道是自己的女儿,不应该生贪心,根据没有了,他自然的生贪心的念头就熄灭下来了。也就是这样的,世间上的众生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时候,他就会产生贪心,但是通过智者的指点,你不应该生贪心,生贪心的对境实际上是不清净的,这个时候一观察,我们通过圣者一指点,马上就对这个事物不生贪心了。
这个也是很明显的例子,确实很明显,我们在世俗当中,在生活当中的时候,有的时候以前生起贪心,但是后面通过别人的指点、劝告,就可以熄灭这种贪欲。同样一个东西,它本身没有变,但是我们就有生贪心和不生贪心的差别,所以说生贪心不生贪心,主要是在自己心里,而不是在真正的外境上。
因此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必须要按照圣教当中所讲的正理去抉择,熄灭自己的贪心,努力地发起出离心,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事情。这个方面就讲到了第四个科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