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宣讲第二品:观去来品
在顶礼句当中有“不来亦不去”,本品就是要观去来。
观去来品所宣讲的内容以及范围和观因缘品一样,都是相当广泛的。观因缘品当中的因缘包括了一切万法,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法。
去来品的范围也非常广。这个所谓的去来,并不仅仅是走过去、走过来。我们说从家里走到经堂,又从经堂走回去,这就是一个去来的过程。但实际上这种去来不仅仅是你的脚、你的身体走来走去,还有你心的来来去去:平时我们每天这个分别念来了、又去了,或者我们的信心来了、又去了,烦恼来了、又去了,起心动念有很多去来的过程。还有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器世间有成、住、坏、空,也存在一个个去来的过程。 以及有情的投生轮回,从天界来到人间,从人间去往极乐世界,也有很多来去的方式。 以上可以了知去来有很多种,它的范围相当广泛。
在世间名言当中有来有去,但实际上它的本质是无来无去的本性。从前常啼菩萨寻求智慧波罗蜜多法门时,来到一片旷野,虚空中一位如来的身相出现在他面前,如来先赞叹了他求法的功德,给他指路之后就消失了。在路上他一直在想:这尊佛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了?见了法胜菩萨之后他询问了这个问题。法胜菩萨为他宣说了《诸佛无来无去品》。实际上一切诸佛无来无去,没有来、也没有去,但是显现的时候,似乎释迦佛在印度金刚座降生成佛,后来趣入于涅槃,来了又去了。然而佛的法身无来无去。在显现上佛有来去,但是法性无来无去。在轮回当中显现了如此多的来来去去的现象,即便是在显现,它的本质也是无来无去的。这个无来无去就是一切万法的实相,也是一切万法的本性。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达、证悟无来无去的本性。
我们要证悟法性就必须要修行,修行就要了知一切万法为什么是无来无去的道理。所以我们学习观去来品,意义重大。
丁二、(观去来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关于不来不去的道理,佛经中言:“妙力伏,色法无来亦无去。”不仅仅色法,心法受、想、行、识亦无来无去,一切万法无来无去。万法于显现上来了去了,比如声音,来了、又去了,或者有时生活中显现我们的亲友来了又去了,有时我们的财产来了又去了。但是如果不了知这些去来的本质,我们就总会被来来去去的幻相所迷惑:当好的东西来了之后,就非常执着,去了之后,又非常悲伤;坏的东西、违缘、坏人来了,就非常恐惧、担忧,去了之后,就很高兴。我们总是被这些现象折腾得亦喜亦忧,产生很多的情绪、烦恼。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如此多的负面或正面的情绪呢?就是因为我们对于这种来去的现象太过于执着,有深重的实执,我们对它太认真了,把它当作实有。
但在佛的眼中,这些来来去去的现象不过是一个幻相而已,就是一个幻影。实际上佛的意思是这些所显现的并不值得我们如此认真去对待,但是因为无始以来实执的串习非常严重,因此必须通过甚深的智慧来看破这些假相,一旦看破之后,我们对于这个来去的现象就不会这么执着了。
就好像我们在黄昏时看到一堆石头,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把它当作怨敌,或是魔鬼,我们就非常恐怖。后来由于一个因缘显现,突然发现这只是一堆石头、一堆虚假的东西,心情立刻就释然了、放松了:“哦,原来是一个纸老虎”、“原来是假相”。
我们对于一件东西太认真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或恐怖或欢喜的心态;如果一旦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情、是虚假的东西时,我们的心就一下子放松了。正如上述一样,我们在轮回中会产生又喜又忧的感情,认为对境都是实实在在的,当有一天突然发现这些显现都是假的,就不会对它太过认真,也不会通过它产生很多实执、以及罪业烦恼。
本品通过理证可以了知一切万法无来无去,来时没有真正的来,去时没有真正的去,没有真正来去的本质。了知这个本质之后在我们的修行和生活中,就可以避免很多麻烦、痛苦,就可以获得自在。从实质上而言,去来的现象触及到一切万法的本质,了知它能完全的消除我们相续中的一切妄执,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经部关联当中说“色法无来亦无去”,其中通过色法而引出的众多的法都和我们心识的生灭是息息相关的。比如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色法,我们对这个身体很执着,如身体慢慢变老、(开始)生疾病,这都是来去的过程。当然色法包括房子、财物等。如果了知色法无来无去,就能够帮助我们了知万法的实相。受想行识也是无来无去的。我们了知了五蕴无来无去等万法的实相,对我们控制烦恼而言其作用极为殊胜。(注:受即心的领纳、感受,包括苦受、乐受、舍受;想就是各种取相想法;行即造作;识即八识棸)。
由上述而知,经部关联讲的“色法无来亦无去”所含摄的意思是:一切万法无去无来。
二、(品关联) 分二 一、广说理证 二、以理摄义
己一、(广说理证),分三:一、遮破所立;二、遮破能立;三、以观察之理遮破。
第一遮破所立中,对方认为有去时去,有一个真正的去,把所立遮破;第二遮破能立,对方认为去是有的,为什么呢?因为有出发的缘故等等,通过出发来安立,把去的能立遮破;第三以观察之理遮破,就是行者和行是一是异等等,以观察一异的方式进行遮破。
庚一、(遮破所立)分二:一、观察作业而破;二、观察作者而破。
首先讲第一个:观察作业而破。在走路时,正在走动的时候到底有没有一个真正在路上行走的作业,通过观察作业进行破斥。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作者”或者“去者”,“去者”就是指某补特伽罗,在注释当中提到天授或提婆达多,某个有情或者自己就叫作“去者”或者“作者”。还有“去法”,就是自己不断抬腿的这样一个动作叫做“去法”。还有去的业或者叫“作业”,前面已有一个“去者”就是自己,还有一个“去法”,自己抬腿行走在路上就叫做“作业”或去的业。如此而言就有三个所立。此处观察作业就是观察有没有正在走的本体,通过观察作业而破去,实际上这个去无法安立。下面将逐渐地展开分析: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颂词中观察三个问题:到底已去有没有去、未去有没有去、去时有没有去。
“已去无有去”:在注释当中按照月称论师《显句论》的观点,已去、未去、去时这三个名词术语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它们不是从时间的角度而言的。所谓已去就是已经去过的道路,它一定是指道路而言;未去是还没有走过的道路;去时是正在去的道路。如此而言已去、未去、去时都是从道路上来作分析的。既然都是从道路上分析,那么已去有没有去呢?在已经去过的道路上是没有去的。为什么?因为已经去过的道路已经去过了,按照世间无常的原则来看,去过的东西已经毁坏了,已经不复存在了。当然并不是说在你经过之后的道路就轰塌了、完全没有了,不是说道路毁坏了,而是说已经去过的道路从无常的角度来看,第一刹那已经去过之后,第二刹那它的本质已经没有了,所以从这方面而言它已经再也不是当时的这个道路了。任何一个法都是这样,第一刹那过去之后,第二刹那就已经不是第一刹那的法。所以颂词说,已经去过的道路不可能再去,因已毁坏的缘故就无法再去,所以“已去无有去”。
“未去亦无去”:对未去、还没有走的道路而言也没有去。没有走的道路实际上还在未来,未来的法不可能有实质,未显现故。对没有显现的法你怎么去?你怎么去走未来的道路?无法走未来的还没有显现的道路。
人们认为:已去的道路已经去完了,没有去;未去的道路还没有产生,也没有去,这两点可以成立。但在正在去的道路上人正在走,此时肯定有去,他们执着去时是应该有的,去时就是正在走的道路,正在走的道路当然有,因为正在走的缘故。第三、四句颂词“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宣讲的重点放在“去时亦无去”。如前所言,去时是指在正在走的道路。 “你看我们在这道路上正在行走,当然有去”,这是对方的观点。但是“去时亦无去”。为什么?第三句“离已去未去”是破斥的根据,因为离已去、未去之外没有去时,所以叫作去时亦无去。
为什么离已去未去没有去时呢?因为正在走是显现在较粗大的分别念面前的,但我们经过分析,除了已去和未去之外没有正去(即去时),我们走的道路不是已经走过的路,就是没有走过的路,除了已经走过的路和没有走的路之外,没有一个正在走的路。
我们将走路的过程细化,把重点放在一只脚上来分析。一只脚在地面上踩下去之后,再以脚趾为观察的界限,大脚趾是处在最前面的位置,整个脚踩下去之后还没有提起来时,大脚趾处后方的微尘应为已去的范围,即已经走过的路;脚趾的前面是尚未走的路,即正踩下去还没有提起的这一刹那,脚趾前面还没有走的路就是未去的,脚趾的后方已经走过了就是已去。也就是说从这个脚趾将离未离时就是已去和未去,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哪儿有一个正在去呢?没有!
如果对方认为这个脚趾作界限分析还是很粗大,正在行走的脚趾正踩踏粘着地面的那一块才是正去时,那我们再把脚趾分成微尘,微尘也是极微尘组成的,在这最细微尘的前面就是未去,后面就是已去的。如此分析再分析,实际上除了已去未去平分秋色外,正在去找不到!没有一个正在去的法。所以,一切万法除了已去和未去之外,所谓正在去始终不可能存在。
名言谛有个总的原则,就是:“稍微可以得到”,《四百论》里解释“稍微可以得到”的意思是不认真观察,比如正在走,我们的脚一步一步走下去,这都是很粗的观察,脚这样不停地在地上走使路程缩短,这在名言中是承认的,为什么呢?原则就是名言谛的观察都是粗大的,只要脚在下面走就是“去时”,反正不是认真的观察。但是正在走的时候到底有没有实质?对方认为这个走一定实有。
中论以胜义理论观察的时非常认真、严格,严格到什么程度?严格到微尘、以及微尘是否存在,这个前刹那与后刹那之间到底有无连接。所以,胜义理论就是一个严格观察的过程,对于法的存在与否、两者之间的关系作最终极的观察。名言谛中可以合理建立的,在真正分析完之后会发现没有一个法可以真实存在。所以一切万法都不成立的缘故我们称之为空,也叫做没有,没有一个法可以建立。
在胜义理论面前一切法都没有实质,去时也是这样,所以离已去未去之外,哪里有正在去呢?去时亦无去,正在走的道路上也没有所谓的去。以上就是对整个去——已去、未去、去时所做的详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