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三、无常与生之前而有相违:
无常和未生先有的体性是相矛盾的。
诸行既无常,果则非恒有;
若有初有后,世共许非常。
如果诸行是无常的,则果不是恒常有的法。“诸行”就是前面讲的一切有为法,对于所有的有为法,必须要承许它是无常的,因为小乘有部宗当中的教义就是承许的诸行无常,这个是没办法避免的,入门的时候首先要修持诸行无常。如果承许诸行无常,那么果就不是恒常有的,绝不是已经有了,或者恒常有的。诸行是变化的,而种种的诸行当中又孕育了很多因缘在里面,不管是自己的身体也好,自己的起心动念也好,这些法都是孕育了许多的因缘在里面,既然诸行当中孕育了很多因缘,那么当因缘聚合的时候它会产生,因缘不聚合的时候它就不产生了,所以诸行如果是无常的话,那么果就不是恒有的,绝对不是恒有的,而且诸行所产生的果也是要变化的,观待它的因。如果它的引业已经尽了之后,它就会在一个趣当中退失;它满业如果尽了的话,就要感受其他的果报,既然有这样一种法,所以果也不是恒常的。
“若有初有后,世共许非常。”如果不敢承许恒常的,那么承许一个法首先“有初”,有产生的时候,“有后”是有灭尽的时候,如果有初、中、后,也就是说有生、住、灭,如果有生、住、灭,则“世共许非常”,按照世间的共同观点,绝对不是常有的,就是一个“非常”的体性,无常的体性已经圆满了、具足了。无常就是从最开始时的没有到中间有、中间住,然后是衰,最后是灭,正是有这样一种体性,所以叫做无常、非常。
既然按照小乘的观点承许无常,此时回到科判当中,科判当中所讲如果承许是无常的,就必须要舍弃先有后生的观点,因为这两者必定是矛盾的,又要承许无常,又要承许未来法已经有了,这样的法是绝对不可能兼得的,安立一个就必须要舍弃另一个。但是前面讲了,如果在未来的体性当中已经有了很多的法,过失无量、过失无边,所以不敢承许,那么就承许无常的观点,那么未来绝对是无常的。以上就是对有部派的执著进行了破斥。
通过破斥之后我们知道,实际上未来、过去、现在都是一种假立的法,完全都是没有一个常有的,在世俗当中有一个过去现在未来,但实际上真正的世俗当中没有实有的三种法,在胜义当中三种法完全是没有办法成立的,绝对要安立成空性的体性,断除对时间的执著。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分二:一、广释胜义谛;二、造论宗旨和断除敌论余诤。
丁一、(广释胜义谛)分三:一、由破有为法为常之门而总破实有;二、别破有为法实有;三、破生住灭三有为法相有自性。
戊二、(别破有为法实有)分五:一、破我;二、破时实有;三、破所见实有;四、破根境实有;五、破边执。
第十一品 破时品
现在正在讲第二个科判,第二个科判是破除时间实有,破除时间实有这一品,对外道的一些观点和小乘不了义的一些观点进行抉择,因为在胜义谛当中没有一个实有的时间可以安立,在世俗谛当中也没有时间这样一个有自性的法,既然如此,那么必须破除有些宗派或有些人认为的在胜义当中时间实有的观点,破斥这个的观点之后要承许在世俗谛当中有现而无自性的时间,在胜义谛当中完全是离开一切边执的大空性。
己二、(破时实有)分二:一、破时体实有;二、破能立。
庚一、(破时体实有)分三:一、破过去未来实有;二、观察有果无果而破;三、破现在实有。
辛一、(破过去未来实有)分三:一、破未来实有;二、破过去实有;三、别破未来。
壬三、(别破未来)分二:一、破毗婆沙师等所许;二、破经部师等所许。
癸二、破经部师等所许:
今天讲第二个科判,主要是破除经部的一些观点。经部的观点是什么呢?经部承许未来完全是没有的,承许现在的时间是存在的。我们在学《俱舍论》,讲有部宗的三时实有的时候提到了,经部宗破斥三时实有是不应理的,但现在的时间应该是实有的。
这里没有直接从现在时开始破,主要是从承许未来根本没有这个角度来看,也是不对的。
应非勤解脱,解脱无未来,
是则无贪有,应亦起贪惑。
“应非勤解脱”,如果经部宗的一些行者承许未来根本没有的话,现在就不应该精勤地修持解脱道,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解脱道无未来,或在未来根本没有一个解脱道可以获得,这是其中一个角度。第二个角度来讲还有另外的过失“是则无贪有”,有些阿罗汉通过修持已经断除了三界的贪执,“有”是三有的意思,整个轮回,已经断尽了对整个轮回的贪执,但是按照未来根本没有的观点进行观察的时候,“应亦起贪惑”,阿罗汉也应该起贪心等烦恼。
下面进一步进行抉择,如经部宗所承许未来根本没有,好像石女儿、空中花一样根本不存在的,那么发太过:就不应该求解脱了。现在精勤地修持解脱道是为了什么呢?现在的修行者相续中还具有很多的业惑烦恼,现在还感受很多的痛苦,现在的修行人通过不断地修持积聚因缘,积聚了解脱的因缘之后,在未来肯定就可获得解脱。佛陀在经典当中也宣讲过,如果修行人现在去修持解脱的因,在未来必定会获得圆满的解脱果,这是无欺的规律。就好像世间上的种种万法,若现在具足因,未来一定会产生果,因此如果现在的修行人已经精进的积累了解脱的种种资粮,于未来必定会获得解脱。
但按照经部宗的观点来承许时,是不应该获得解脱的,因为未来根本就没有,则“解脱无未来”,在未来位当中根本没有一个解脱果可以获得;既然在未来位当中没有解脱果可以获得,现在修戒定慧、闻思修等所做的所有一切劳作、一切精进,全部都应该成为无有意义,因为在未来根本没有一个解脱果可以获得的缘故,因此这是一个过失、一个太过,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后两句,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破斥,如果承许未来根本没有的话,阿罗汉也应该产生贪心,但阿罗汉根本不可能产生贪心,经部宗自己是不承许的;虽然经部宗自己不承许,但按照他们的观点来推理的时候,就应该成立阿罗汉必须要有贪心。
这个推理的过程是如何呢?“是则无贪有”,按照经部宗的观点,在未来一切法都是没有的,没有一切法是指没有种种的五蕴、没有我等等,这样引发身见、三毒、贪心等的所依处都是没有的。虽然按照你的观点来抉择的时候,未来一切身依等等都没有,本来如果身依没有的话是不应该有贪心的,但实际上明天到了或未来现前时,很多众生仍然有贪心产生,比如说现在位的众生是有贪心的,但是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讲,不应该产生贪心,因为他没有身依,也没有我,所以当明天到来的时候,贪心就没有了,但实际上明天到来的时候,有情的贪心仍然存在,那这样的贪心从何而来呢?没有因,因为五蕴、身依、业惑等等一切都没有。虽然没有这些因,但贪心却有,这就承许了无因产生。
既然有情没有产生贪心的因却可以产生贪心,那么反过来推理阿罗汉,阿罗汉同样也没有产生贪心的因,他所有产生贪心的业惑都已断掉了,按照你们的观点无因可以产生,则阿罗汉也可以无因产生,所以“是则无贪有,应亦起贪惑”,这个过失是没办法避免的。
当然经部宗不敢如此承许,肯定阿罗汉已彻底断除了种种烦恼、种种贪心,此处主要是从发太过的形式,他虽然不承许,但如果还要执著你的观点,这样的过失如何避免呢?无法避免!
这个推理过程,前面两句“应非勤解脱,解脱无未来”比较好理解,后面两句转了两道弯。在思维的时候首先观察对方观点,在未来位什么都没有的缘故,则未来位不可能有五蕴、业惑等种种,这是对方的观点;按照此观点观察下去,则在未来现前时,众生也应该断除贪心。这里转第一个弯,但实际上未来到来的时候,如明天,明天到来时有情的贪心仍然存在,所以果已经有了,而按照对方观点来讲因没有。贪心的果肯定会现前,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它的因你们承许根本没有,因为在未来五蕴、我、业惑都是没有的,所以未来位成为现在时,有情应该断贪心,但他贪心还有,那就只有承许无因生。关键问题就在这里。
既然无因可以产生贪心,阿罗汉也没有因,也没有业惑等等,对我的执著早就断尽了,阿罗汉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可以产生,但处在无余涅槃位的时候已经灰身灭智了,此时还是应该产生贪心,正是因为无因产生的缘故,你们承许在未来位什么都没有,在什么都没有当中有情可以产生贪心的话,阿罗汉处在无余涅槃位时也应该产生贪心,这是对方不能承认的。因此,通过对方自己的观点进行推理时,这样的过失是无法避免的。
这种推理的方法确实是十分殊胜的。对方的主要毛病在哪里呢?主要毛病是完全实实在在的在未来当中绝对没有任何法,是不变化的。如果对方以这样的观点来问中观宗:“你们承不承许未来当中产不产生法呢?”我们对于这种观点回答时会说,如果现在的因缘具足,在未来当中必须要产生的,是有产生的。此时如果承许无自性等,承许因缘和合产生时,因为过去、现在、未来这三时都是现而无自性的法,所以通过因缘聚集的时候,它或者产生、或者不产生、这样的过去现在未来等都是可以安立的。
这里为什么要破除经部宗的观点呢,因为经部宗承许实实在在不管如何,未来肯定是像石女儿一样绝对不会有任何法的,如果这种实有的观点能够成立的话,过失是避免不了的。如果承许无有自性而因缘和合,在一切轮回中因缘和合可以产生果,这种过失是可以避免的。但对方不承许一切完全是无自性的,完全是空性当中显现万法,不敢这样承许的缘故,就承许现在肯定实有、过去和未来绝对没有,无论如何犹如石女儿一样,如果这样成立的话,过失怎么避免?如何辩解都是无法避免。
以上讲完之后第一个科判就结束了,已经对过去、未来实有的观点做了抉择。
辛二、观察有果无果而破:
若执果先有,造宫舍严具,
柱等则唐捐,果先无亦尔。
前三句讲“果先有”,从有果方面而破;最后一句讲“果先无”,从无果方面而破。科判中讲“观察有果无果而破”主要是讲果先有还是先无,从这两个角度进行破斥。颂词的次序是前三句讲第一个问题,后一句讲第二个问题。
针对的所破主要是两派的观点,其中一派讲记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在外道当中,就是数论外道承许在自性中早已有诸法,只不过是从明显位到不明显位而已,这样的观点就是承许先有果。内道当中昨天讲到有部的观点,他也承许,首先在未来位一切法已经存在了,在内道当中是这样的观点,是这样承许的。
还有一种观点是破“果先无”的观点,胜论外道承许在未来位当中没有法存在,果是先没有的,这是外道方面的观点;还有经部宗的观点,是前面颂词刚刚破掉的,他们承许在未来位根本没有任何法,这是“果先无”的观点。
阿琼堪布在讲记的过程中讲到唯识宗的观点,唯识宗是承许一切诸法首先没有,然后从自己相续中不断熏习不断显现之后、成熟之后果才显现出来。唯识宗的观点能否放到这里来破呢?还需要加以观察,虽然他们是这样承许的,但仍然需要观察。如果承许法是实有的,是依他起的实有自性中显现种种万法,那么是应该破斥的,因为在名言当中没有一个实有的依他起的体性可以显现万法,完全没有的。如果承许依他起无实有,就不属于破斥的范围。
这样两种观点可以说是有的,如《中观庄严论》麦彭仁波切讲义当中讲到,如果唯识宗承许依他起无自性,这个方面一旦承许就和中观宗没有差别完全相同,但是随理唯识不可能承许。我们可以承许随教唯识当中,抉择如来藏光明当中,在世俗谛的时候,他也抉择三种自性,但是依他起自性他根本不承许实有;或者说中观宗在名言当中瑜伽行派的观点,如静命论师承许世俗中一些万法都是唯识,他通过唯识宗的观点来解释,而在胜义当中是中观的空性观点,如果按照这种观点解释,此时安立依他起是无自性的法,所以这种情况就不属于破斥的范围。如果承许依他起实有,有一个实有的依他起然后产生万法,这肯定是不对,这方面就需要破斥。
了解了所破之后,下面再用能破的理论来进行抉择。所破和能破在中观宗中出现了很多次,必须要了解所破和能破之间的关系。所破就是自己所破斥的对象,比如要抉择一个法为空性,必须有一个所破斥的,在小乘中所破斥的就是人我执、实有的人我,必须要把所破破掉,才可以抉择出空性;在中观宗当中所破是所有的实执,不论哪方面的实执,尤其是对应成派观点进行抉择时,不论是显现上的执著,还是对空性的执著,只要相续当中有微细的实执,就会成为所破。
中观宗所破的范围相当广,只要是修行者相续中哪怕是对佛果的执著、哪怕是对空性方面的执著,只要相续当中有执著,不管是好的不好的,因为在胜义当中根本不存在法,所以全部破掉。他并不是在抉择道次第,不是讲怎样使众生相续中成熟,主要是讲胜义当中是什么状态,菩萨入定是何状态、佛陀入定是何状态,抉择的就是这个状态。
到底是什么状态呢?菩萨在入定的时候根本没有丝毫执著,远离四边的大空性,现见的。佛陀如所有智,虽然见一切万法,但在他的相续中的智慧也是离开一切边戏的,应成派的中观就是抉择这个状态的。既然是抉择这个状态,可以说菩萨入定位和佛陀他们的境界中丝毫的执著都没有,因此如果修行人的相续中有这样丝毫的执著,就不符合于法界自相,就需要破斥,破斥之后相续中就可建立起离开四边的大空性的见解,有了见解后就可以缘这个见解去修行,因为这个见解已经和法界的自相相当接近,缘此修行很快就可以现见见道的。所以说有这样一种所破,所破的对象不同,这就是所破的意义。
能破是什么呢?能破就是根据、理论,通过什么来破斥。如小乘的人我,抉择人我时所破是人我执,能破是人我空性的修法,抉择的方法就是能破。在中观宗当中有共同的五大因和不共的四大因,这九种因就是能破,通过这些因去抉择所破时就能够破掉。这就是所破和能破的关系,如同劈柴禾一样,所劈、所破就是柴,是对境;能破就是我们手上拿的刀,人用斧头砍柴时,斧头就是能破,能破是谁在运用呢?修行者在运用,在我们相续当中运用能破的理论去破除我们所执著的法,最后得到一个空性的结论。
了解了所破之后,下面从能破方面去了解。“若执果先有”,如果执著果早就已经有了,在未来位早已存在一切万法;那么“造宫舍严具,柱等则唐捐”,造宫殿、房舍、准备庄严的饰品、造房使用柱子等,这一切全部成了唐捐、成了劬劳无功,全部都没有作用了,正因为果早已存在,只要等到未来到来就可以安享其成,可以不劳而获,因为一切法早已有了的缘故。这是不能成立的,前面对此已经做了破斥,此处再次归纳。前面对未来位已有或没有这两种都做了破斥,因此这个颂词主要是归纳前面的两种观点,前面的理论搞清楚之后,这里的理论就不是很复杂了。
“果先无亦尔”,如果果在未来根本没有,那么造宫舍严具、造柱等也是唐捐的,“亦尔”就是也是唐捐,理论也是相同的,就是因为所得到的果根本就没有,既然没有果,现在准备的这些因缘成了什么的因缘呢?完全是不可能的。
如果承许未来果先有或未来果没有,这两种观点都不对,都不符合名言实相,应该放弃、打破这样的实执,不应该承许在未来位果已有或果没有。
此时如果有人问:“中观宗承许什么?是承许果先有还是果先没有呢?”和前面回答一样,前面也做了回答,对方认为反问时中观宗承许果先有、果先无都不对,自己已经破斥自己了,既然如此中观宗如何承许?
如果在名言中不观察的情况下,中观宗可以回答果先无,因为名言中明天根本没有到来,未来没有到来的缘故不可能承许在未来时早已有果,现在位是做什么的呢?现在位就是努力创造它的因,如果因缘成熟,未来就会显现果,在无自性当中可以这样承许。中观宗在名言当中不可能承许未来已经有这个法了。在名言中观察可以说在未来的时候没有,因为体相就是这样,什么叫未来?未来就是还没有产生的法。
中观宗按照名言中这样承许根本没有过失,因为他根本不承许实有的观点。如果去承许实有的话,就是因为实有的缘故,未来是绝对实有的,如果是绝对实有,再加上你的观点绝对有或绝对没有的话,那么这种过失就避免不了。就是因为中观宗在名言当中单单是承许三时是一种现而无自性的法而已,完全都是一种虚假的名言而已,实际上真正的三时根本不存在,没有一个实有法的存在,这样的话就没有过失,可以承许未来没有,从这个方面可以安立。这个颂词已经讲完了。
辛三、破现在实有:
第三个科判主要是抉择、破除现在实有,前面已经破除了过去和未来,第二个科判总结破除过去未来有没有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破现在实有。
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经部宗也是这样承许的,很多世间人智慧比较粗大的缘故,没有观察到现在的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的、完全是一种现而无自性的法、完全是一种刹那迁灭的法,这方面他们的智慧观察不到,观察不到就会说现在的法是肯定有的,过去未来有没有不太关心,但是认为现在的法肯定存在,绝对是有的。这样的话必须要打破他们的实执。
而且不仅仅是像这样的人,如果自己在学这个论典的时候,没有了解到这些殊胜的理论、没有真正去做详细的抉择,自己相续当中还是有这样的执著,认为现在正在我们面前显现的法,现在我们正在听课的时候,这个时间应该是有的,如果没有的话现在时谁在听课呢?等等,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执著。
这些执著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无始以来实执的串习,因为无始以来将现在实有的观点串习得很精熟了,所以这种观点就牢不可破,但牢不可破只是没有遇到它的违品,真正遇到了它的违品,也就是中观理论,一旦掌握学习之后就知道所谓的现在时是绝对没有实有的。
按照中观宗自己的观点抉择时,一切都是缘起而产生的,既然是缘起产生,那么正在显现的同时都是无自性的,也就是说正在显现的法、我们认为现在实有的法,这个现在因为也是通过各种因缘和合产生的缘故,所以正在显现的同时也是无自性的法,就好像正在做梦的时候我们认为是实有的,但是正在做梦根本没有一个实有法,从这方面抉择时就是这样一种观点。
还可以从刹那迁变的方面再进行抉择,现在正在听法,我们认为是一个小时或者多长时间,这就是现在我们在听,但实际上真正在听法的时候就是一刹那而已,正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迁变了,已经迁变到过去去了,所以真正的一个刹那可以安立吗?绝对不能安立,因为要迁变的缘故,所以很多很多细小的刹那不断地在迁变,而每个细小的刹那自己的本体也是在不断迁变的缘故,根本没有一个实有的现在,实有的现在完全是一种观待而已,这样就可以破除现在实有的观点。
破除现在实有的观点,从时间方面是这样破斥的,但是如果再按照其他地方的观点来讲时,破心识是从这方面破的。小乘宗认为有一个实有的刹那的心识,实际上是一种时间的概念,最微细的时间、最微细的刹那,像这样的话不能破的,破不了的;像唯识宗在承许实有的时候,也是承许虽然是一种刹那性的,但也是一种常有的不能破斥的。
破斥的时候可以用“现在到底存不存在?”,如果把“现在”这个问题抉择好了,你就可以观察自己的心识,因为产生一个粗大的贪心的时候,产生一分钟的贪心是很粗大的,比较容易了解的,但是这样一分钟的贪心产生的时候,是一种心识的状态,这个方面就不好抉择了,一般来讲破外法、外事的时候容易破斥,转到破心的时候就不好破斥。但是如果把时间的问题破掉之后,那么现在这一刹那的心识从哪里安立呢?安立不上的。所以抉择的时候就要抉择到最细的刹那,最细的刹那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刹那,那么这三个刹那是连接不断的呢?还是三者中间有分开呢?抉择最微细的时候就是从这个方面去抉择的。
如果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体的法,一体的法根本没有办法安立,前面破斥到了,承许三个时间是一个本体的话,一百岁和一岁就没有什么差别了,这个是比较容易了解,实际意义上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刹那的话,三个法就成了一个本体,肯定是不能承许一个本体的,承许一个本体有很多过失。
承许分开也不对,分开就断灭了,相续就无法连接了,但是我们承许相续是一种连接法,过去和现在中间的心识断掉的话就成了两个相续,成两个相续有什么过失呢?前一刹那的法根本没办法回忆,因为相续已经断了,断了之后,前一刹那做的事情现在根本回忆不了,因为三个刹那之间是断开的,所以断开也不能承许。
那承许什么?既不是连在一起的,也不是断开的,如果要承许时间实有或者心识实有,那你从什么方面去安立这个理论?根本安立不了,既然安立不了那我们承许什么?承许心识就是一种现而无自性的法,没有实有的,就是一个相续而已。既然是相续在不间断地变化的话,那么心识从时间方面讲,根本就没有一个现在,现在到底是什么?既然没有现在,三时都无法安立的话,过去生的贪心、未来要生的贪心、现在正在生的贪心,像这样观察心识的时候,心识的本体就找不到了,那不可破的微细的心识在哪里?没有。这样就抉择到了心的空性,安住在心的空性的见解当中去修习它的本性,本性实际上是不成立的,就是一种空性,这个方面就是从推理的方式进行观察的,这是一方面。
其他的密宗当中直接观察它的本性,实际上没有离开这样的见解,密宗当中有一些窍诀性的,如怎样修持、怎样现见心性、心性是什么状态,虽然讲了这些修法,但是它加行的修法也是这方面的,没办法离开。我们承许《上师心滴》就是宁玛派最高的法了,但是它在抉择心的空性时,加行也是这方面去抉择的。法王如意宝所造的《直指心性注疏》前面讲加行时也是通过这样去观察心无自性的,破心房的时候也是有这样的窍诀。
如果把现在的时间破除之后,粗大的执著就可以破掉了。这方面破掉之后,实际上在我们修行过程中已经扫除障碍了,因为对我们自己来讲,毕竟不承许过去未来是实有的,最容易耽执的就是现在实有,破掉现在实有后,再用这个理论去破自己的心,因为自己的心识就是通过刹那不断地变化而安立的,从粗大的相续、微细的相续安立的,既然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的心、正在起贪心的心实际上是现而无自性的,是空性的。在世俗当中有一个显现,但在胜义当中无自性,安住在无自性当中去修持、去串习,这个时候就可以了解心的本性,了解它空性的体性。所以应该了解这样的观点来破斥现在。
诸法有转变,意亦不能缘,
虽尔无智人,妄计有现在。
有些外道,或者众生认为现在是肯定有的,因为现量见到有很多法现在正存在,如面前的法正在存在。或者他们的理论是依靠转变的缘故,未来的酸奶在现在位是牛奶的体性,但是牛奶的体性过去之后,酸奶就成为了现在,就有了酸奶;所以有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未来可以转变成为现在,现在放一碗牛奶,在明天到来的时候就可以变成酸奶,因此可以说未来的酸奶转成为了现在的酸奶。既然有这样一种变化存在,说明现在是有的。倘若现在是无实有、是空的,未来的酸奶是永远无法现前的,就是因为有现在,所以未来的酸奶在现在的时候可以转变,明天出现的时候,明天就成了现在,就是现在是有的缘故,因此才可能现前酸奶的体性,对方是从这个方面进行抉择的。
这个方面抉择的时候从对方提出的比喻进行观察,了解法要时对于比较抽象的东西,运用比喻来进行抉择是比较容易的,对方就是使用酸奶作为比喻,破的时候也是从酸奶的方面进行破斥的。怎样破斥呢?两个理论进行破斥。第一个问题,牛奶转变成酸奶的时候,舍弃它的体相吗?第二个问题,还是不舍弃呢?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牛奶转变为酸奶时,是舍弃了它的体相而转变为酸奶的,此时根本就没有相续了,因为现在舍弃了牛奶。酸奶并不是离开了牛奶之外有一个酸奶,一般牧民、做酸奶的人是知道的,牛奶和酸奶就是一个东西,现在是牛奶过两天就变成酸奶了,实际上并没有舍弃它的体性。但如果承许舍弃了牛奶的体相之后还有一个酸奶,那这两者就完全成了没有关系的法了。
如何去观察呢?我们也是从最微细的刹那去观察的,从牛奶的最后一刹那和酸奶的第一刹那这方面去观察,在牛奶的最后一刹那如果舍弃了牛奶的体相,舍弃之后就不具备牛奶的体性,此时牛奶的体性就没有了,那酸奶又从何而来呢?酸奶就成为了无因产生。一碗牛奶最后变成酸奶,是没有办法舍弃它自己的体相,舍弃之后就成了两个不同的东西,两个不同的东西可以转变的话,那么石头也可以转变为酸奶、西瓜也可以转变为酸奶等等,这样的情况就没有办法承许,如果是舍弃自相之后变成酸奶是不行的。
第二个方面,没有舍弃牛奶。没有舍弃牛奶的体相怎么可以变成酸奶呢?牛奶和酸奶,酸奶是酸的,牛奶是淡的,两者的体相完全不相同;倘若是相同的体性,那么喝牛奶时就是在喝酸奶,喝酸奶就是在喝牛奶,因为牛奶转变为酸奶根本没有舍弃它自己体性的缘故。
以这两个方面怎么去做回答呢?因此,认为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根本没有办法成立。从对方的根据、比喻方面观察是没办转变的,要转变的话,或者舍弃自性转变,或者不舍弃自性转变;但舍弃也不行,不舍弃也不行。这样的话怎么安立未来转变成为现在呢?
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你认为有一个转变的话,“意亦不能缘”,意识根本没办法去缘它,怎么去转变的?现在回答不上来了。如果很细微的意识都不能缘转变的过程,或者是怎么样转变的,是舍弃体相还是不舍弃体相,这方面都不能够了解的话,那其他的五根识根本了解不了,粗大的方面根本了解不了。如果六识都无法了解的话,那么从未来转到现在是怎么安立的呢?依靠什么道理去安立?
对方如果说道理的话,必须要从转变或者不转变这方面去安立,因为承许的是一种实有的观点,所以很多过失是没办法避免的,失坏了很多很多的名言。对方认为有一个现在实有的观点,从根据打破之后,立宗自然而然就破了,立宗自然无法安立,因为要成立一个观点如现在实有,必须要列出根据来,根据成立了,宗就成立,但是立论、立宗的原因已经被打破了,现在实有的观点绝对是无法安立的,从这个角度就破斥了现在实有。
抉择空性的时候,并不是要把一个东西砸碎之后再分成无分微尘,再把无分微尘怎么样搞成空性。我们要认为一个法实有,必须要有根据,如果没有根据,或根据没有成立,那么实有的观点从哪里来的?实有的观点没办法安立的话,那么会得到一个什么观点呢?只有无自性的法了,只有承许空性。从这个方面也可以抉择空性的道理,从能破、所破这个方面直接破斥它的根据就可以抉择到空性的道理。
“虽尔无智人,妄计有现在”,虽然道理是很明显的,你的意识都没办法去缘这样的转变过程,但是无有智慧的人还是妄计有现在的。现在如果我们在理论面前,抉择之后还认为现在是实有的,不愿意放弃对现在的执著的话,就是此处所讲的“无智人”。虽然有些人不一定在乎有无智慧,只要现在存在、现在可以享受就够了,如果这样执著的话,那么就离解脱道很远很远了,非常非常远,和一般世间上的俗人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既然作为一个佛弟子、佛教徒,对这种殊胜的理论、推理的过程必须要了解,了解之后跟随理论去行持,对一个佛教弟子来讲是非常应该的事情。作为一个佛教徒必须要把佛教方面的智慧都精通了,必须要了解,这是责任!每一个佛教徒的责任就是精通佛法。
上师所写的《佛教科学论》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引用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的一句话,他老人家是怎么说的呢?“一个佛教徒不精通佛教是非常耻辱的。”真是如此,他老人家一句话就说到了核心了。既然作为一个佛教徒,对佛陀所宣讲的理论一无所知,对自己来讲是值得骄傲的吗?还是应该值得耻辱?就是应该值得耻辱。
因此作为佛教徒有责任,必须要精通佛理,必须要把佛陀所讲的道理一个一个搞清楚。并不是一刹那就马上要把所有的佛教理论都搞清楚,应该首先要有这样的发心、有这样的目标在,有这样的目标,它就会驱使你开始学习,怎样学习呢?由浅入深。先把比较浅显的问题,如入门时《前行》的法、《入菩萨行论》的法、《佛子行》等等,这些法虽然很高深,真正要修持、适应、要在相续当中生起功德是很难的,但从了解法义的角度来讲是比较容易入门的法,学习佛法时首先把基础搞清楚、搞扎实,再进一步慢慢按照道次第去学习,越学习智慧就会越深,就像练根一样,钝根像这样训练慢慢就会变成利根,变成利根之后记忆力、理解力、相续当中的种种智慧、出离心、菩提心都增加了,就有了很大的助缘,再看比较高深的论典、经典,逐渐就可以通达。
通达佛法之后,在自己修持的同时也可以对别人宣讲,把整个佛法推广到全人类去,让所有人都能够得到这样的利益。并不是我们现在是佛教徒,其他的宗派全部要打倒,都不能弘扬,只能弘扬我们这一个,这是一种贪心、一种嗔心、一种邪分别。那我们需要弘扬佛法吗?需要。但应以何心态弘扬?正是因为佛法很殊胜,讲到了宇宙、人生的真实道理,应该让其他人都了解到这个道理,是从这个方面去弘扬。并不是我是佛教徒,我是宁玛巴的弟子,我是佛学院的弟子,我必须要把这个法弘扬出去,其他的都不能弘扬。
我们现在所学的这些法,我们可以从现在自己的智慧观察,上师所讲的一些法、翻译的书、写的书等,观察书里的内容如调伏烦恼、生起菩提心乃至密法的窍诀等等见解都是非常纯正的,如果其他人去接触他们都能够受益,是要从能够使其他人受益这个角度,去大作弘扬。并不是我是谁的弟子,必须要弘扬什么,这是一个狭隘的见解。
作为一个佛教徒,对于空性方面的道理逐渐要趋入的,这都是一些诸法精华。我看过观音菩萨他老人家的自传,里面写到他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早上如何修持、中午如何修持、下午如何修持,早上起来首先是磕头,半个小时顶礼,大礼拜,做一个简单地洗漱之后就静坐,静坐修缘起性,观想诸法缘起性,实际就是修诸法空性,就这样观想一切诸法缘起的本性,像这样早就已经证悟圣果的人还需要每天观修缘起性空的话,对我们这些人来讲更加需要。凡夫人如果了解了缘起性空,更能对治烦恼,因此应该首先修持缘起性空,要修持空性就先要把为什么是缘起的、为什么是空性的理论搞清楚,搞清楚之后缘这个见解修持是非常保险的。
“虽尔无智人,妄计有现在”这方面舍弃对现在的实执,而安立三时性空这样正确的观点,抉择完之后第一个大科判观察时间的本体,从本体的角度已经做完了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