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中观四百论》56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辛三、(明佛说甚深义非为争论)分三:一、佛说空性非为争论但自然能焚烧一切邪说;二、明彼能烧毁的原因;三、对误入歧途者应生悲愍。

 

壬一、佛说空性非为争论但自然能焚烧一切邪说:

 

有些人就会这样想,他说佛陀所宣讲的空性的教义,不管是在佛陀的经典当中,还是后面的随学弟子,比如说龙树菩萨还有圣天菩萨等等,他们在论典当中实际上都是通过空性的理趣破斥了很多外道的邪宗,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应该知道佛陀和他的随学者所宣讲的空性法门是为了破坏他宗而安立的,并不是为了使弟子成为清净的法器而安立的,他们有这样的一种观点。

 

那么针对这种观点进行回答,实际上佛陀所宣讲的空性教义,他的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摧毁他人的邪宗的,那么在宣讲空性的过程当中,如果说摧毁了别人的邪宗,这个只是它的作用而已,实际上佛陀没有这样发心。

 

诸佛虽无心,说摧他论法,
而他论自坏,如野火焚薪。

 

“诸佛”,我们从这个字就知道并不单单是释迦牟尼佛了,还有很多很多的佛,以前出世的很多佛,实际上都是宣讲了空性的教法的,因为一切佛法当中离开了空性就不可能真正获得涅槃,所以说佛陀一出世是绝对是要宣讲空性法门的。过去的佛如此,现在佛如此,因为现在在十方刹土当中,还有很多无量无边的佛正在转法轮,正在转动空性的法轮,所以现在诸佛肯定是在宣讲这个,未来的诸佛也绝对要宣讲这个,因为除了这个法门之外,再没有趣入涅槃的法门,前面讲到涅槃不二门,既然是如此肯定诸佛是要这样宣讲的。

 

那么诸佛在宣讲空性法门的时候,虽然无心“说摧他论法”,虽然佛就是没有起心去说空性法摧毁其他教派的论述,没有这样去宣讲,“而他论自坏”佛陀在宣讲空性法门令弟子通达空性的同时,其他宗派的论典自然而然就毁坏了,一旦遇到空性的教法,是绝对自然而然就毁坏的,“如野火焚薪”一样,最后一句就讲到了比喻,就好像野火燃烧起来的时候,它自己虽然没有这种分别心想要去烧毁草木啊森林啊,但实际上野火一产生,它的作用就是如此的。诸佛也是同样的,诸佛宣讲空性法的真正的目的,他是为了使众生通达,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是外道的观点,或者一些劣慧者没办法接受空性的教义,而提出很多很多辩驳的时候,就顺便破斥掉他们,就是从这方面了解的。

 

这个方面就是一种特色,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诸佛在宣讲空性的时候,他就讲到了这个一切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那么很多内道的弟子没有接触佛法之前,也许相续当中已经秉持了很多很多的恶见,像常见、断见等等。在佛陀讲的时候,他就把这些问题观点提出来,佛陀就一一地进行抉择,实际上这一切都是不成立实有性的,全部都是空性的,那么这样的过程当中,这些不对的见解就自然而然就被摧毁了。

 

或者很多外道他听到的空性教义时候不服,跟内道辩论,那辩论的过程当中,他自己所提出的所有一切的根据、一切的理论完全都没有办法成立实有,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就被摧坏了。摧坏之后,一切恶见被扫荡干净之后,就获得了非常纯正的空性见解。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看经书的时候,也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了解它的情况,一方面就是诸佛他直接宣讲空性的,比如《心经》当中直接讲到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等,没有一切的十二缘起,这些都没有,他直接讲到的一切都是空性的。有的时候是从破而显的,比如说在《中论》当中、在《入中论》当中,破斥他人的观点来显示空性的这个正理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这个从正面抉择,一个是从破方面而抉择,这两个方面都是有的。所以我们在这个学的时候应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科判的内容就如是进行抉择,主要是说佛陀宣讲空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后学者生起见解,然后附带地就破斥了他宗的见解,实际上是没有任何过失的,是为了显示正理而破斥的缘故根本没有任何的过失,并不是为了争论,并不是为了争辩而做出的宣讲。

壬二、(明彼能烧毁的原因)分二:一、正明;二、诸圣者不生怖畏的原因。

 

 癸一、正明:

 

有人就问,后学弟子在相续当中产生空性正见的时候,是如何焚毁他自己相续当中的恶见的呢?

 

为了回答这样的一种问题,圣天菩萨就这样进行抉择:

 

诸有悟正法,定不乐邪宗,
故我见此法,如同能灭门。

 

“诸有悟正法”就是一切修学正道的人,如果说有些能够了悟正法的真实性,了悟之后绝对不会去对邪宗进行乐意的修学的,既然有这样一种理趣在里面,“故我见此法,如同能灭门”,圣天菩萨说我见到这个空性法门,“如同能灭门”就好像是这个佛经当中能够灭除一切邪见的方便一样,有时候说“门”,有时候说方便,为什么叫门呢?就是通过空性的理趣,可以趣入到这个真正的真实义当中,就好像我们进入到一个房子里面,必须要依靠一个门而进去一样,这个就是一种方便。从这个方面正明的,如何能够焚毁?就是说相续当中产生一种正见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自然焚毁了,这两句就讲得很清楚的。

 

“诸有悟正法”,“正法”的意思可以说是非常广的,如果真的要讲“正法”的话,就有很多很多,如果从总义方面讲这个“正法”的时候,如果是一个佛弟子,他对佛陀所宣讲的正法,真正在相续当中理解了,真正他产生一种信解的时候,他对其他的外道的修行的方法,绝对是不会趣入的,不会产生任何的希求心,因为他已经了悟到正确的修行方法。这个是总的来讲。

 

如果从相合于本论理趣来讲,“诸有悟正法”主要是讲到空性的法门,能够断除常断二边的真正的中道义,就是空性法,如果说一个修行者他真正对这个空性的法完全已经了悟了,完全已经证悟,或者完全已经通达的时候,这个时候绝对不会去乐种种邪论外道的宗派的。

 

因为他通过观察,种种外道的宗派不是落于常边就是落于断边,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解脱道,很多都是承认一个常有自在我获得解脱、流转等等,这方面根本没办法真实符合于真实正道。这个时候如果了悟了正法之后就不会再趣入邪宗了,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这个修行者,他的内心当中一旦产生了空性正见,这个时候就焚毁邪见了,他自己相续当中的邪见就焚毁了,他自己就可以获得一个殊胜的正道而趣入真正的修行了。这个地方讲正明,就从这个方面了解。

 

“故我见此法”,通过教证、通过殊胜的正理,尤其是对分别念很重的人来讲,单单是通过教证给他趣入,他有的时候虽然是口服,但心不服,内心相续当中的邪见是很难遣除的,所以针对不同众生的根性,有的时候要用教证,有的时候要用理证。用教证的话主要是讲到一个观点的时候,为了说明你的观点不是臆造的,不是自己的分别念造的,所以马上引用了一个经典来做一个证明,就是说我所宣讲的这个道理是有证明的,所以说能够引导其他人生起信心。或者说对于有些信根很稳固的人,他分别念不多,这个时候直接给他宣讲教证,然后趣入修行就很简单了。

 

但是,尤其是对现在的人来讲,分别念是非常多的,因为在趣入佛法之前,在这个社会上接受了很多教育,然后在社会上就沾染了很多很多习气,已经习惯于这个分别,内心当中就是这样分别的,所以对佛法方面的正理就很难马上产生殊胜的信心,所以对他们来讲,必须要通过殊胜的推理方法,通过正理来进行抉择,为什么是空性的,他们了解之后才能真正的趣入。所以说通过这个方法了解之后,就可以真实地产生这个信心了,所以说“故我见此法”,通过教、理二门,所得到的空性正见,像这样一种法门的话,“如同能灭门”就像佛经当中所宣讲的能够灭除一切边执戏论的、常断二见的方便一样,这个空性法完全符合于佛陀的教义,主要是从这个方面进行焚毁邪见的。

 

癸二、诸圣者不生怖畏的原因:

 

那么有些人就问了,既然如此的话,那么圣者为什么不产生一种恐怖心呢?因为前面讲到的产生恐怖心就是很多很多的外道,或者一般的世间人,或者刚趣入佛门、自己的慧根还不深厚的凡夫人,很容易产生一种恐怖,那么圣者为什么不产生这种恐怖呢?下面就进行回答:

 

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

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

 

因为圣者已经真实通达了,已经真实证悟了“真空无我”的道理,所以说他对所产生的有方面的法没什么欣求的,然后对没有方面的话也没有什么怖畏的,主要是从圣者现证空性的功德,从这个方面进行了解。

 

“若知佛所说”,如果说一个圣者,他通过修行已经了解到了佛陀所宣讲的这个“真空无我理”。“真空”就是诸法的真实义,就是真实的空性的意思,那么真实的空性,无我的道理,真正已经了达了,真正已经证悟的时候,相续当中产生一种空性见,它产生什么作用呢?圣者他现证空性之后,比如以初地菩萨作比喻。初地菩萨他在入定位时候,现证一切诸法是空性的,然后出定位的时候,通过他相续当中二取的习气没有灭尽,在入定位的时候通过他现见真谛的力量,二取是完全不现前的,完全就是一种安住在真实义智慧的境界当中,所以说在入定位的时候,真正是和法界的自性相趣入的。

 

但是就是因为他这个二取没有完全消尽的缘故,一出定的时候,他一旦不安住在根本慧定的时候,内心当中二取的习气就马上现前了,在这个菩萨的面前就显现二取法,就和凡夫面前所现前的二取法是一模一样的,比如说外在的山河大地或者自己的身体,通过外境,内心当中的一种能取的心识都是有的,但是就是因为他自己入定位的时候,已经彻见了法性,通过他见真谛的力量,他一出定的时候绝对不像凡夫人所见到的一切法实实在在存在的那样,他在出定位的时候通过现见真谛的力量,出定位的时候现量见到一切诸法无有实有、如梦如幻的境界,出定位的时候不需要观察,直接现前这样的一种境界。

 

所以,在这样一种境界、功德带领之下“有亦无所欣”,他面前是显现这样的有法,因为他内心当中有这样的习气,但是因为有了空性的智慧,所以对所显现的一切有法,轮回当中的种种的盛事等等,这一切法全部都没有什么所欣求的,他就认为是一种空性的,那既然是空性的有什么好高兴的呢?得到没什么高兴。就是因为证悟空性的功德的缘故,他对有方面的法,没有什么欢喜的。

 

既然没什么欢喜,他自己的相续当中就不会产生去追求它的分别念。不像凡夫看到这个外境的时候,看到很好,然后产生一种希求,自己想得到,马上就去起心动念,产生贪心,产生嗔心,马上就来烦恼了,因为圣者他已经彻见空性的缘故,他不会如此生起欢喜而造烦恼心的。

 

“无亦无所怖”他对这个没有的空性方面,比如说我们说“有”“无”,比如“无”,有的时候和空性是一样的,有的时候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话就是和空性见不符合的这样一种断灭的无,这个就不是空性。但是有的时候空性它就是一种无实有,主要是从无实有方面可以了解的。虽然是讲到一切空性、一切都是没有的,但是菩萨他对这个“无”也没有什么恐怖的,确实就是没有什么恐怖之心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就是因为他了解了现空无二的道理,正在空性的同时,一切诸法并不是断灭的。他对这个空性方面就是有正确的认识,所以也不产生欣求,也不产生怖畏。这个是主要是圣者证悟空性见的时候,是绝对没有这样的一种分别念的,这么粗大的分别念是绝对没有的,这就显示到了圣者他不产生怖畏的原因所在,这是从一个角度进行了抉择的。

 

还有,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进行抉择,也就是菩萨真正的自己内心当中,他自己的境界,从反方面,把这个颂词调过来也是一样的。他对“有”不产生怖畏,他对“无”没有产生希求心,这样抉择有什么必要呢?是有必要去抉择的。

 

比如说小乘的修行者,他对种种的轮回当中的显现是很恐怖的,他知道依靠轮回的显现可以诱发众生相续中的烦恼,堕入轮回当中,所以一般的小乘的行者,他对轮回方面的“有”,存在的法非常恐怖,他就喜欢涅槃、喜欢寂灭,一旦五蕴寂灭之后就获得大安乐,获得大解脱了。所以小乘的圣者这个方面是可以理解为颠倒的。

 

而菩萨因为现证了现空无二的缘故,有的法对他来讲也没什么恐怖的。虽然说菩萨他现证空性之后,他自己在轮回当中,比如说显现一种转轮王的身份,或者显现一种世间的君主的身份,正在享受种种妙欲的时候,他对这样的妙欲没有什么怖畏的,他不认为这个真正是一种引生烦恼的因,因为已经现见到了妙欲的空性,所以他虽然享受但是不会产生一种业惑的。因此从这个方面了解,菩萨对有的轮回的法绝对不会产生怖畏。

 

那么对空性方面的法会不会产生一种欢喜心?他也不会产生一种欢喜心,为什么这样讲呢?他就知道这个空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方便而已,实际上一切诸法的体性是一种不生不灭的体性,那么有什么可以希求的呢?就没有什么可希求的,因为菩萨的智慧非常广大的原因,对有边、对无边都没有什么希求和怖畏的,所以反过来一讲的时候,更突出菩萨证悟空性的殊胜的功德的,必须要这样了解。

 

尤其是在《大乘庄严经论》当中反复做抉择,就是显示菩萨的智慧的尤其广大,非常广大的缘故,所以说菩萨就再再投生轮回,根本没有一点点的恐怖之心,就是因为他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缘故,证悟轮涅平等的缘故,住在轮回当中,也就是住在涅槃当中一模一样,就相续当中已经如是现证法性了,已经了解了轮回的真实义,所以他自己在证悟的时候就是非常非常的殊胜,所以说大乘的精义,就是在这个方面。大乘精华的教义就是因为他自己证悟空性之后同时引发大悲心,长时间无数劫当中住在轮回当中,完全没有一点厌倦之心,完全就没有一点点恐怖之心的,主要是因为他相续当中的智慧太广大的缘故,所以说从这方面也可以了解菩萨的功德。

 

从这方面有什么样一种必要呢?比如说对于现在我们来讲,这方面的教法,虽然没有办法马上证悟,就是针对于没有证悟的凡夫来讲,现在对我们相续当中还没办法完全证悟,但是必须要了解到轮涅无二的道理,实际上这个轮回就是我们的分别心而造的,它的本性是空性的,了解到这个道理之后,就会引导我们发起一种菩提心,既然这样的轮回它是一种虚妄的,既然轮回它没有实性,既然菩萨可以无数劫住在轮回当中,那我应该如是这样,因为轮回没有实在的痛苦,只要我证悟了空性,我就可以如是长住,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可以引到众生发起一种殊胜的菩提心,有这样的一种必要性。

 

这里就讲到了圣者不生怖畏的道理了。

壬三、对误入歧途者应生悲愍:

 

见诸外道众,为多无义因,

乐正法有情,谁不深悲悯。

 

“见诸外道众,为多无义因”就是菩萨现量见到了一切修习外道的徒众,“为多无义因”而受苦,就是他们造作了很多没有意义的因缘,他们正在造作这个因缘,他们认为世间有解脱果,而解脱果必须要通过修持种种的苦行而获得。

 

所以我们就在《俱舍论》当中,就讲到了很多很多外道他们为什么如是要行持这样的行为的原因所在,有些外道通过有漏的神通观察,看到牛生天了,牛生天是什么原因呢?他观察起因的时候,很多世都是牛,他就认为只要能够像牛一样吃草就可以获得升天的果位,就获得解脱。因为他神通有漏的缘故,他不可能观察到超过他神通以外的事情,所以以前的因他就不知道了,他以为这个就是真正的解脱因,就开始修持,这完全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牛并不是通过吃草而升天,而是因为它在很多世之前造了升天的业,在今生当中死了之后这个业成熟了,所以说它自己通过业而上升到天界了,并不是通过吃草的,而外道不了解这个真实的原因,他看到一些其他的原因,所以他就跟随这样去修持。在佛陀和在解脱者的眼里观察的时候,他们所造作这一切因缘全部都是没有意义的,虽然自己即生当中有一个求道的心,然后去做了很多很多修持的方法,但是因为他们的起因或者他的真正的正因不对的缘故,所以最后没有办法获得解脱的果,只有跟随自己的业力再进行一个流转轮回,从这方面了解到的。

 

“乐正法有情,谁不深悲悯”真正对正法方面欣乐的,或者对正法方面产生定解的、了解到缘起性空才是真正解脱的众生,“谁不深悲悯”呢?怎么会不对外道产生一种深深的悲悯心呢?绝对应该产生悲悯心。

 

这个颂词实际上讲到的意思就是大乘的精要——智悲双运。为什么会产生悲悯心,这个悲心从哪里来的?这个悲心就是见到诸法空性,就了解到实际上一切众生都是在空性当中无义而流转的,而其他的众生尤其是外道众,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个正因,所以在空性的境界当中,对众生产生悲心。

 

这就是在大乘的教义当中,就直接引发修持智悲双运的殊胜修法,也就是因为他自己见到了空性的意义了,就想到自己已经了解空性正道了,但是还有其他很多以前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的众生,由于他的业障今生当中变成了外道、变成了一些世间的可怜人,他们根本不知道一切诸法空性的道理,自然而然引发对他的悲悯心,对外道众不了解修行正道而产生悲心。

 

那么是不是单单对外道众呢?也不是这样的。还有一些不信外道的,没有入宗教的,像这样一种平凡的世间人。平凡的世间人追求种种的享受,怎么样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享受,为了这个方面去奔波,所以就造下了很多无有意义的罪业,那么后世绝对要流转轮回当中,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菩萨就见到了,虽然众生恒时处在空性的法性当中,但是就是不了解,之后毫无意义的流转,受了很多很多没有必要受的痛苦,所以油然产生悲心,就从这方面生起悲悯心的。

 

所以说对外道众、对没有趣入正教的一般的世间的修行者,就是因为菩萨自己通达了空性的缘故,自然而然引发对他们的悲心。这个方面的悲心是比较稳固的,这样的悲心产生的时候就远远超胜于看到一个乞丐、一个非常可怜的众生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悲悯心,远远超过这个了,因为他通过智慧观察一切诸法空性,从这个方面就引发悲心的,所以非常稳固。

 

一般的世间上的人也有这样的一种看法,对比自己可怜的这些人,这种怜悯是很容易产生的,那么对比自己高的这种人,像这样随喜心是很困难的,真的产生是非常困难的。有这样一种烦恼心在作怪,实际上这样产生的悲心它不是一种真正的悲心,他就因为这个众生太可怜了,还不如我,所以就容易引发一种悲悯心,比如说一般世间上的人,他看到可怜的人生起一种恻隐之心,实际上就是因为对方就是处在比较低下的地位,自己站在比较高的地位,这个时候看到他受苦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怜悯心。但是对一些比自己高的人,能不能产生悲心呢?绝对不可能,而且真正产生随喜心都不行,很容易就产生嫉妒心,这个方面都是一种烦恼的范畴,不是真正一种引发悲心的因。

 

所以从大乘的角度来讲,如果真的从智慧方面了解一切众生无有意义流转,这个方面就是真正的一种大悲心。比如说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里面就讲到这个问题了,就是玛尔巴上师的儿子达玛多德圆寂的时候,他的佛母很伤心正在哭。玛尔巴尊者就这教导她:“你现在没有必要哭,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本身来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但是不了解自己的本性,而没有意义的在轮回当中,如果你能想到这个,每天都要哭了,你没办法控制。”从这个方面很甚深的角度进行抉择。玛尔巴佛母说:“实际意义是这样,但是这样的悲心确实很难产生”。

 

所以如果真的了解一切众生的本体是空性,现在受的一切痛苦完全都是无有意义的时候,如果连这个都能产生一种很强烈的悲心,像这样的悲心是很稳固的悲心,确实是与法性相符合的大悲心,这个时候就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悲心产生的时候,那么缘外道也好,缘一般世间上的人也好,还是缘天人也好,缘一切人,他都是可以产生一种殊胜的悲心的。从这方面了解。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再继续讲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分二:一、广释胜义谛;二、造论宗旨和断除敌论余诤。

 

丁一、(广释胜义谛)分三:一、由破有为法为常之门而总破实有;二、别破有为法实有;三、破生住灭三有为法相有自性。

 

戊二、(别破有为法实有)分五:一、破我;二、破时实有;三、破所见实有;四、破根境实有;五、破边执。

 

第十二品 破见品

 

 己三、(破所见实有)分三:一、世间大部分人不入此空性法的原因;二、略示善说;三、教诲求解脱者须求善说。

 

庚一、(世间大部分人不入此空性法的原因)分四:一、明具足德相的闻者难得;二、明真实义极难通达;三、明佛说甚深义非为争论;四、明自他教的粗细。

 

辛四、(明自他教的粗细)分二:一、总明劣慧者敬重其他教法不敬重佛法的原因;二、别释。

 

壬一、总明劣慧者敬重其他教法不敬重佛法的原因:

 

第一个科判当中所抉择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有些人的观点、问题。有些人是怎么提的呢?就是现在世间上的很多人、很多有情,他们相续当中能够产生一种善妙的意乐,也就是追求解脱这种想法在相续当中已经产生了,但产生之后为什么就没有趣入佛法而趣入外道当中修行的原因在哪里呢?这个颂词就进行了回答:

 

婆罗门离系,如来三所宗,

耳眼意能知,故佛法深细。

 

这个颂词主要是讲到以外道婆罗门教派和离系裸形外道的教派为例,和佛法的特色进行一番比较的时候,那么外道的法比较粗浅,比较容易趣入,而佛法当中所讲的内容就比较深细,所以说一般的众生根性不够的时候就很难趣入佛法,因为他没办法认识到,没办法看到他现前的利益的缘故,很多人没有办法趣入真实的内道进行修行。主要是从这个方面进行抉择,这个颂词的主要意思就是这样的。

 

首先第一句和第二句就讲到了三种宗派,首先是婆罗门宗,在印度来讲,在佛教没出世之前,婆罗门的教派就是非常兴盛的,后面佛陀出世之后宣讲了殊胜的正法,很多婆罗门的修行者转而修行佛道,佛陀灭度之后,大乘小乘密乘的教法在印度逐渐衰落之后,婆罗门教法又逐渐开始复兴,乃至于现在的话,婆罗门的教法都是比较兴盛的。可以说现在在印度来讲,百分之八十都是信奉婆罗门教,现在的这个婆罗门教这个名称没有了,他们改成印度教了,婆罗门教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印度教。现在印度教在印度来讲可以说是非常兴盛的。

 

还有一部分就是离系,这里主要是指的裸形外道,裸形外道在佛陀在转法轮之前也是一个大的教派。现在尼泊尔、在印度还是有很多修行者尊奉他们的教法在进行修行,这个方面有这样的一种特色吧。

 

如来的教法,就是指佛教了。这三种教派比较起来,信奉婆罗门教的是最多的,然后下面就是信奉离系的裸形外道了,然后还有很少一部分人是信奉佛教。有这样的三种情况,是不是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结论,信奉的人越多,它的教法就越真实呢?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可以知道信奉的人越多的话,有各种各样的因缘,有的时候观待于外在的因缘,有的时候观待于众生相续当中的一种习气的缘故、善恶业的缘故,所以就有这样的因缘,但是在这个颂词当中讲到的原因,主要是从第三、第四句分析的。

 

“耳眼意能知,故佛法深细”,这三种教派分别是通过耳识能够了知的、通过眼识可以了知的、通过意识才能了知的这三种。耳识能了知对应婆罗门教,眼识能了知对应离系裸形外道,意识能了知对应如来的教派,有这样的三种教派。

 

现在进行一番分析,婆罗门的教派他们主要的教义或者他们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些念唱,通过唱得很悠扬、顿挫的一种诗歌、一种仪轨进行活动。像这样的一种声音主要是人们的耳识马上能够了解,耳朵听到之后就生起一个很大的欢喜心,就认为他的教派很殊胜,自己愿意趣入修行。在佛法当中有一部分人信佛也是同样是这样的,听到佛法的念诵,听到佛法的仪轨等等,听到之后就发起信心趣入修行的也是有的。

 

所以耳识的这种感官,在无始以来对众生的影响力都是很大的,好听的东西,好听到音乐,马上它就能够专注,马上就产生欢喜心,不好听的刺耳的这种声音,他就生起厌恶心,所以说当这些一般的众生,智慧不深的众生听到婆罗门的这些非常悦耳的念诵的时候,马上当即就产生欢喜心而趣入的,这个是一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眼识能趣入的就是“离系”,“离系”就是裸形外道的教派,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裸形外道他们所行持的,在印度来讲的话,就是不穿衣服,然后在恒河里面经常洗澡,做一些苦行,一般的众生通过眼根、通过眼识,马上就了解他们在做什么,他们正在做刻苦的修行,他们舍弃了种种世间上的欲妙趣入追求解脱的修行,眼睛看到的时候,当时他们就产生信心,因此就趣入了离系裸形外道派。

 

这前面两者可以说都是比较容易趣入的,因为它们比较粗大,直接通过耳根或者眼根就可以了解,然后自己的耳识和眼识就能够分别,然后自己的意识就趣入,有这样一种差别。

 

那么对如来所宣讲的佛法就不是如此的了,你通过耳朵去听闻,可不可以?也可以,前面说了有一部分人他就通过耳根、耳识了解听闻之后趣入佛法的,但是这个是极少部分,非常非常少。还有一部分是通过目睹佛法的威仪,比如很多殊胜的修行者显现他们的功德的时候,比如说走在路上的时候、或者跟人交谈的时候,他的种种的行为就能打动其他的一些平凡人,所以说有一部分人也是通过眼识取得佛法当中一些殊胜的威仪之后而趣入的,但是这都是占得相当少的部分。

 

我们再分析一下,比如说耳根听到佛法的教义,一个人他从来没接触佛法,那么让他听一些像这样的宣讲蕴界处的教法,或者宣讲一些空性的教法的时候,单单经过耳识他是没办法产生信心的,他不知道在讲什么,他听不懂。而且有些人通过眼根一见修行人的时候,有些人觉得修行人很怪异,穿的这些衣服是和世间上的人不一样的,然后剃的光头等等这些方面好像都是不相同似的,所以在他们的眼中就是很扎眼的、很刺眼的。所以说直接通过眼识去趣入佛法或者通过他的眼识去看到经书,看到经书之后马上能看懂是很困难的,讲到这些因果轮回,讲到这些空性,讲到大悲心等等,讲这些的时候他眼睛看是看着,但是不懂意义的时候就很难趣入了。

 

所以说虽然有一部分是耳识和眼识趣入的,但是绝大部分是没办法趣入,就是因为这个佛法很深细,必须要通过这个意识细细地去观察,细细地去思维的时候才能了解到佛法一般的基础的教义,更何况说一些比较殊胜的,小乘当中所讲到人无我的空性,或者像大乘当中所讲到法无我的空性,或者第三转法轮当中所讲到的如来藏的光明,密乘当中所讲到的见行等等,这些方面就确实一般的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非常非常困难的。所以说就是从这个方面了解“故佛法深细”,佛法是非常甚深的、非常微细的,所以比较粗浅的、比较粗大的智慧就没办法了解,既然没办法了解,一般的人就会失去信心,对佛法的教义就产生不起浓厚的兴趣了,所以很多人就没有办法趣入佛法的修行,从这个方面了解的。

 

“故佛法深细”实际上就是做了一番回答,就是很多劣慧者为什么他就喜欢趣入外道修行,而不愿意趣入佛法的修行的原因所在,就是因为佛法太深细了,并不是说看一下马上就能够通达无遗的一种教派,所以说就是因为佛法特别深细的缘故,很多人就难以趣入。

 

当然,这个颂词当中一方面是分析到了很多人不能趣入的原因,从另外一个角度也高度赞叹了佛法的特色,佛法是非常非常深细的。佛法的教法越深细的话,那么才能够越深入到自己的内心,才能够真正的对治自己的烦恼,所以现在我们有幸已经遇到了非常甚深的、深细的佛法的时候,应该用自己的最大的精力去研讨,如是去进行修持,这个是非常好的一种事情。

 

从反面来讲,能够对佛法的深义进行修持的人,他不是一种劣慧,他是具足胜慧者。劣慧者趣入外道,反过来,胜慧者就趣入佛法,就是这样一种特色法。这个就是第一个科判讲的内容。

 

壬二、(别释)分三:一、希求解脱者不应修习邪宗;二、劣根于彼宗起恭敬的原因;三、彼等宗非正法的原因。

 

别释分了三个科判:第一个就是教导修行者不要趣入外道宗义,因为它不能获得解脱;第二个就讲到为什么很多人恭敬外道教法的原因;第三个就抉择外道的教法为什么不是正法的原因。

 

一、希求解脱者不应修习邪宗

 

就是修行者、修解脱者不要趣入外道的宗义进行修持。

 

那么有些人就会这样想,虽然婆罗门和离系等等这些外道教法,它是一种耳、眼的对境、所缘。但实际上,他们这个教派当中也是通过智慧才能通达的,比如婆罗门教法当中还是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论典,都是需要智慧的通达,然后裸形外道有他们的理论,因此,不单单是从耳和眼就可以了知的,必须要通过意识进行了知。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就是修行人不能趣入他们的教法去修行呢?从这个方面进行提问的时候,下面就进行回答:

 

婆罗门所宗,多令行诳诈,

离系外道法,多分顺愚痴。

 

这个就讲到了为什么不趣入婆罗门和离系外道法修行的原因所在。了解这个原因之后,我们现在发愿生生世世不能趣入外道的教法进行修持,就是这样的一种作用。

 

这个地方讲到了两种,一个是婆罗门,一个是离系外道。对于现在的众生来讲的话,婆罗门、印度教还有裸形外道都在远在外国,一般修行人就没办法接触到,假如说有这个因缘接触到的时候,还有一些语言的障碍等等,但是有的时候通过众生相续当中有这样的一分习气在,就是因为以前长时间趣入过外道法的修行,所以内心当中就这样习气,不知道什么时候成熟,如果说到了外国,到了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时候,你见到他们的修行者的形象的时候,或者见到他们所供奉的神像的时候,看到他们寺庙的时候,很有可能自己内心当中那种习气就会复苏,复苏了之后很有可能自然而然对他们的教法产生一种信心而趣入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所以不要认为是一种远在外国的教法对自己没有关系,应该好好的了解到宗义之后,从内心深处发愿,不要依止外道法进行修行,然后再发愿通过自己念咒、修法的功德遣除趣入外道的因缘、业习,这是从一个角度来讲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像这样的外道法并不单单是婆罗门教,或者不单单是裸形外道,还有各种各种五花八门的外道的教法。还有很多很多,这个地方就没有讲到,比如讲记当中讲到一些内地以前兴盛的气功的各流派的修法,有很多很多,当时有很多居士、出家人不明了佛法的深义,被外道暂时的外相所迷惑,而舍弃自己的信仰趣入外道的修法也有很多很多的。

 

以前看到一张报纸上宣传**教法的一个报纸,宣传他们教法的殊胜性,他就说一个老和尚出家四十年,他一下突然发现到了**的殊胜,他就说是他出家四十年全部都是白学了,好像全部浪费了时间了,他从现在开始要趣入**的修持,他就这样说的。从这样的一种现象可以知道,如果内心当中对佛法的殊胜性、对外道的欺惑性没有做一番甚深的了解的话,那么很有可能趣入外道。

 

还有前段时间特别兴盛的**功、青海湖的**法等等,有很多很多居士舍弃了自己的信仰去修持法**功,还有一些出家人也有这样的,都是通过这样的过患导致的,有很多很多,不单单是这个地方所讲到的这些。既然颂词没有讲到,但是我们从哪些方面应该了解呢?

 

从过去出现过的外道的法门、气功的修持等等,暂时看起来肯定是有一些效果的,不管是它治病好,或者开发一些天眼,开发一些神通、特异功能,也是一种事实,我们不需要去否认。但是像这样一种所谓的开发特异功能或者神通,全部都是一种无关紧要的事情,真正观待于解脱的大事来讲,它们是非常非常粗大的,只是当时修持之后,马上就可以显现一种觉受觉知,像品尝糖味一样,你吃了糖马上就能够了解到糖的味道。

 

很多外道的法还比较粗的缘故,所以你修持的时候不需要去花费很大的时间,马上身上就有热感、气感或者马上就可以治病,全部都是因为修法粗大的缘故,就是比较容易显现的一种情况。但是佛法比较起来虽然难以趣入,但是它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它的意义能够解脱一切生死,而种种外道的修法怎么样修持,它暂时获得怎么样的一种神通、神变,都没办法真正去除贪嗔痴三种烦恼而获得解脱道的,绝对没有。

 

在讲记当中讲到这些气功大师也好,或者一些外道的这些大师也好,他们本身都是被严重的贪嗔痴所束缚的,他们本身没有离开贪嗔痴的束缚,怎么去引导别人呢?所以应该有这样的正见,虽然是具足神通神变的,但是不一定就是殊胜的修行者,必须要依靠佛法的正道,通过理论,通过殊胜的推理,了解到真正的佛法就是最殊胜的依靠处。如果从这方面生起坚定的信心的时候,不管以后在自己的修行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种种的外道,他们显现了怎么样的神通、神变,马上获得怎么样的利益,但是都知道这些全部都是暂时的显现,没办法真实出离轮回的。

 

有这样的信解的时候,在自己修行的道路当中就会一帆风顺,确实是这样的,而且不但是今生种下这样的习气,在生生世世当中都不会趣入外道的修行,有这样的一种殊胜的意义。

 

因此从颂词上面抉择的时候,“婆罗门所宗,多令行诳诈”,为什么修行者不能够依靠婆罗门的教法去修持呢?就是因为婆罗门他自己所宗的教义“多令行诳诈”的,有一部分对众生是有少分利益的,比如说有治病、或占卜方法等等,一方面对众生有些利益的,或者他们自己修行忏法方面,但是从多分来讲是“行诳诈”的。他们自己因为自己相续当中没产生一种非常非常深细的大悲心,没有一个菩提心作为一种引导,所以说他们自己的教义,他们婆罗门教当中所行持的这些修法,可以说很大一部分都是“令行诳诈”的,他们自己为了获得一些名声,获得一些钱财,获得一些地位,所以不断地串习他们的教导。

 

既然说他们的所宗“多令行诳诈”的行为,那么作为一个真正求解脱道的修行者来讲,就不需要依靠它了。要寻求解脱,必须是要寻找一个无有欺诳的正道,获得无有欺诳的果,但是依靠这个婆罗门的宗义的话,如果行持一些狡诈的行为,那么根本就和善心相矛盾,何况说是菩提心和殊胜的正道呢?根本没办法如是去行持。所以这是修行者不应该依靠的第一个原因所在。

 

那么下面讲第二个问题,“离系外道法,多分顺愚痴”,离系裸形外道他们的教法,他们的宗义是怎么呢?“多分顺愚痴”虽然在他们的教义当中也有少分智慧的成分,像他们所提的问题一样,就是在这个婆罗门教法当中也好,或者在裸形外道当中也有他们通过智慧去抉择的理论这一部分,有是有,所以说就叫做少分的方面,少分方面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去抉择的,但是真正要再进一步分析的话,这种智慧因为不符合真正解脱正道的缘故,也不算是一种真正殊胜的智慧。

 

所以从多分来讲,他们教法当中所行持的绝大多数都是随顺愚痴而行的。比如说他们认为通过苦行、通过五火烤身就可以把自己的业障烤干了,或者在恒河里面去洗澡的话就可以把自己的业障洗掉等等,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观点,他们一生当中都是在行持种种的无有意义的苦行。这在真正的智者看来,在解脱的圣者看起来的话,全部都是一种愚痴行为。

 

为什么是一种愚痴行为呢?就是因为他们所做的这些苦行,对清净自己的业障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这个业障不是在自己的身上,如果在自己的身上,那么自己死去之后,只要把这个身体一舍弃马上就可以获得解脱了。所以这个业障我们可以知道不是在自己的身体上,既然不是在自己的身体上,那在什么地方呢,就知道是在自己的心当中。那么心是怎么样的体性呢?心可以说是一种没有颜色的,没有形状的,能够觉知的一种体性。既然是如此的话,通过外在的种种的苦行,根本没有认识到内心当中的业障如何忏除的方法,单单依靠受些苦行,绝对是不可能真正地遣除自己的罪障的,这是没办法的。所以说通过外在种种苦行怎么能够清净内心当中的种种业障呢?这是很困难的,确实很困难的。

 

而有些人认为就是内道当中难道也不是通过一些苦行来清净罪障吗?比如说转绕、比如说顶礼。但是内道的修行者绝大部分认识到业障是在自己的内心的,首先要发了这个心,有这样的发心摄持之后,再通过外面的助缘进行忏悔的时候,就可以如是清净的,但是离系外道教派,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业障从心生的道理,他们认为从通过外在的种种苦行就可以清净掉,根本从见解上就完全已经不对了,见解上一旦不对之后,他们所做的种种苦行,绝大多数来讲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这方面可以了解。

 

以前有个大德他就讲过一个教言,他就说如果通过每天洗澡就可以把这个业障清净的话,那么就恒河里面的鱼、虾,这些早就应该解脱了,因为它们就是每天时时刻刻都在这个恒河里面游来游去,所以它们的业障早就应该清净了,所以这方面都是不对的。还有一些火鼠就生活在火里面,它们早就应该通过烈火的焚烧就把它们的业障早就烧干了,早就应该获得解脱了,但是它们就没办法获得解脱。

 

所以从这个方面了解到,在身体上面做很多很多无义的苦行实际上是一种愚痴的行为。一方面你想要求解脱道,但是你这种发心、这种行为就没有随顺于解脱道而行,因此是属于一种愚痴的行为,从这个方面进行抉择的。

 

婆罗门的所宗和离系外道两个方面,一个是令行狡诈的,真正求解脱道的人是不能去依止的;一个是顺愚痴的行为,求解脱道的人更不应该去依止。比如说世间上的一个疯疯癫癫的人,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他自己所做的种种行为,其他的明智的人可不可以去依靠呢?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依靠一个疯狂人的行为、不会去做的。所以寻求解脱道的人应该按照智慧之道而行持,认识到三界的体性,发起出离心,抉择空性,通过抉择空性了解我不存在,我不存在的话,轮回的根源就从此断除。从这个角度才可以清净业障、获得殊胜解脱的。这是讲到为什么修行者不要依靠外道法而修持的原因,这是第一个科判内容。

 

 

癸二、劣根于彼宗起恭敬的原因:

 

有些人就会这样想,既然婆罗门和离系外道他们不是正道,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去跟随他们修行呢?还对他们产生恭敬心呢?

 

那么下面就分析这样的情况,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对外道产生信心,也是一种没有智慧的表现:

 

恭敬婆罗门,为诵诸明故,

愍念离系者,为自苦其身。

 

第一个,对婆罗门恭敬,觉得他们念诵的音调非常的悦耳,非常的好听,他自己想趣入修行的缘故,所以对他很恭敬。第二个,对离系外道产生恭敬的原因,首先是一种悲悯心、怜悯心,从怜悯心进而转化成一种恭敬心的,从这个方面进行的趣入。

 

第一者是为了自己去趣入而修行,第二者刚开始的发起因是一种怜悯心,那么从这两种因可以观察到,绝对不是通过智慧详细观察而趣入的。没有观察他们的教义、没有真正观察他们的教法能不能真实获得解脱等等,都没有去做详细地分析,而就是很单纯地就已经趣入了。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恭敬婆罗门,为诵诸明故,”前面已经做了分析了,很多智慧不深广的一般的世间人,见到婆罗门读诵“诸明”,就是很多论典,各种各样吠陀的论典,读诵论典的时候声调好听,而且婆罗门的仪式看起来也是很令人产生信心的,很整齐,场面很隆重,所以为了也能够列入其中进行读诵诸论典,也能够获得如是的一种隆重排场的身份的缘故,所以他们就开始恭敬婆罗门,恭敬、供养然后请求加入他们教派,获得准许之后,他们自己就开始修习婆罗门的教义了。

 

就好像是世间上学一个手艺的人也是同样的,看到某位师傅在世间上他的手艺或者名声非常非常的好,然后他自己想得到这样的手艺和得到这样的一种身份的缘故,他就开始恭敬自己的师傅,然后开始逐渐逐渐趣入他的手艺这一门进行修持,世间上也有这样的。所以“为诵诸明故”,为了自己能够读诵这些诸明而恭敬婆罗门的。

 

第二种情况,“愍念离系者,为自苦其身”,还有一部分众生他看到了这种离系外道他们舍弃了一切所谓的世间的妙欲,去苦行修持,看到他们就是为了求解脱“自苦其身”,可以理解成为了自求解脱而苦自己的身体,首先对他们产生一种悲悯心,然后时间一长,心念有所变化,就认为像这样的苦行应该是有意义的,从这个悲悯心转成了一种恭敬心,然后再从一种恭敬心自己趣入去修行了。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了为什么一般世间上的人能够恭敬外道的原因所在,一个是恭敬,为了自己诵诸明;第二个是从怜悯心而引起的,所以说根本没观察到他们殊胜的教义就马上开始恭敬了,从这方面了解的。

 

有些佛教的修行者刚开始入门的时候,实际上也有这样的成分在里面的,看到佛法当中庄严的佛像等等就开始恭敬,然后开始趣入的。有些时候也是开始产生一种怜悯心,这个时候开始趣入佛法了,也是有的。但是如果说你的这个心境、你的这个智慧没有再进一步增上,一直保持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你在佛门当中真的要修行是很难获得殊胜的利益的。确实就是这样的,它可以作为一种入门法,但是入了门之后你必须还要对佛法当中的修行的方法、它的宗义、它的殊胜的教法还要做一番更加细致的观察,才能够引发深一层的信心。所以刚开始这种信心它是一种清净信,讲四种信心的时候它也是一种比较低级的信心,看到庄严的佛像,看到威仪的僧众的时候,它能产生信心而趣入,但是如果你再没有进一步了解佛法的深义的时候,这样的信心是很难保持很长时间的。

 

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很多人刚开始入道的时候,根本不了解佛法讲的教义,因果也好、解脱道也好,什么是佛?什么是众生?这一方面好像嘴里是说得来,但是真正要详细问一下的时候,佛具足什么功德?法宝具足什么样的功德?僧宝具足什么的功德?如何修持解脱道?获得的境界是什么?最后获得的解脱道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一问三不知。假如说遇到一个外道引导他的时候,那肯定就会非常容易转变。因此作为一个佛法修行人,必须要把佛陀所宣讲的种种佛法的深义做一番深的了解,生起定解之后不管什么人到你面前来显示神变、神通,都不可能转变你的心意的。

 

宗喀巴大师以前获得中观正见的时候,他就这样讲,即使是现在一千尊佛降临到我的面前,说一切诸法不是空性的,我对空性的见解是丝毫不会动摇一分,一点都不会动摇。就是因为通过殊胜的理论做了观察,一切诸法没一个是不空的,所以说佛陀再怎么显现,在我面前说一切诸法是不空的话,都不会转变自己的见解的。但是反过来讲,如果说自己的见解不稳固的时候,如果有一千尊佛在你面前来说一切诸法不是空性的,还有一个其他另外的解脱道,舍弃了这样的正法还有其他的解脱道,这个时候肯定就会被他的神通、神变所转变,而马上舍弃自己的见解,这是非常容易的。

 

既然自己的心容易转变,那么在魔显现成的佛的形象到你面前,给你宣讲种种花言巧语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是非常容易转变的。遇到魔给你显现加持、授记的时候,给你宣讲很多法的时候,这个时候一个内心当中没有定解的人就最容易转变,确确实实就是这样的,这样的情况有没有?绝对是有的,绝对是存在的,而且很有可能就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就在我们打坐修行的时候,就会显现成天魔来障碍你修行,因为他根本不可能看到你顺顺利利地修持成佛的,他绝对在这过程当中做很多很多障碍,正在你做祈祷的时候,正在你闭目打坐的时候,在你的境界当中,就很有可能显现你所修持的本尊的形象,给你授记,然后让你去做什么事情等等等等,如果这个时候自己相续当中的见解根本不稳固、或者根本没有的话,这个时候就称之为入魔、着魔了。刚开始着魔的时候也许你自己还显现一些神通、神变,但是时间稍微一长,马上就开始退失信心,马上相续当中生起很粗暴的嗔恨心等等,不如法的心都会逐渐次第次第地产生。当你真正发现的时候,那个时候要改变过来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就因为自己内心当中的见解是不稳固的。

 

如果说自己对这种殊胜的教法方方面面都了解了,这个时候自己有能力去分辨他所说的话,是真实的还是假的,或者自己获得这个功德(是真实的还是假的)。一般来讲的话,见本尊一般来讲都是见自性的本尊的,按照真正了义方面来讲,见本尊的时候实际上是见你的自性,这是见真正的殊胜的本尊。所以说在出现这样的境界的时候,如果说你的智慧相当的稳固,你的智慧相当的广大的话,他怎么显现你对他没有什么执着,确实是这样的,好的东西显现的时候、不好的东西显现的时候都没有任何执着的。

 

以前在很多修行的论典当中讲到,一个人修行就好像从这个地方到拉萨一样,在路途当中,有很多平坦的地方,有很多陡峭的山崖,还有很多河流,还有很多的沼泽,还有很多猛兽等等出没的,所以在你的修行过程当中不会一帆风顺,既然这样的话,这个人出门的时候早就知道了,在路途当中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他心理当中早就做好了种种准备,所以说好的事情、好的平原盛开鲜花的草地显现的时候,他也不会留恋,他知道这个是暂时的,在路途当中的一种暂时的情况,他不会留恋的;遇到高山大川的时候,这时他也不会恐怖,他就知道了这是在去往目的地的过程当中是必然的,所以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度过它,最后就是有这样一种信念的缘故,他会到达目的地。

 

修法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修法的过程当中,好的景象会显现,不好的景象也会显现,这个时候就要看你的智慧力,就看你平时自己所学到的教义能不能帮助你,如果你相续当中真正的智慧是非常广大、非常清净的话,那么遇到显现的佛像、本尊的时候,也知道这个实际上就是修法过程当中的一种正常的显现,不会对它产生一种执著,如果不执著它的话,它自然而然就会消失的。而你自己相续这样的一种境界,会不会跟随这个去隐没呢?绝对不会的。就是因为这样的显现是一种觉受,一种自然的验相而已,这种验相不是证果。有些人认为一见到本尊马上就证果了,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是很困难的事情。

 

既然是好的东西显现的是这样的,那么不好的魔显现很多很多非常恐怖的景象的时候,自己也没有什么,就知道这个是在清净罪障的过程当中必然的一种显现,天魔外道是绝对要给自己做障碍的,而且自己的内心当中的习气是绝对要捣乱的,自己显现修行不好,或者自己修行没有上进的时候,也是无所谓的,安住在这种见解当中,那么就可以对治它。

 

所以好的东西也不执着、不好的东西也不执着,就通过这样的见解修持下去,最后真正可以现前解脱果,也就是中间这些好的东西、不好的东西,对自己来讲都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如果一个见解不稳固的人,他在遇到好的东西的时候,马上就产生一个非常强烈的执著心,所有的话都全部听从,也不分辨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等等。然后修法一连几个月根本就是产生不了一点觉受的时候,这个时候马上就不行了,就认为自己肯定修不上去了,这个时候就退信心了,好的东西对他也障碍,不好的东西对他也障碍,这个就是一种没有智慧的表现、是见解不深的表现、自己的闻思还不够的表现。

 

所以多做闻思对自己的修法确实有很大的好处。比如乔美仁波切在讲《山法论》的时候提到过,如果面前显现本尊的时候有很多的方法去辨别是真的是假的,比如身上的味道是檀香味可以说是真的,如何是大蒜味就是魔的显现,有很多辨别的方法,我们有空的时候自己看一看乔美仁波切的密传,对自己学法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如果自己学得很多,自己的见解就会稳固,就对外在的种种显现不会执着。

 

为什么索达吉上师他经常提到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修行人他对外相是很执着的,显现一个什么瑞相,马上就非常执著跑去开始观看,跑去顶礼。一方面也是好的,当然是对这个佛菩萨有信心的一种表现,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太执著于外相的人他就容易被外相所转。

太执着于外相的时候,自己很不愿意去分别是真的假的,好不容易看到一尊佛,这个时候再去分辨他是真的假的,万一不是真的怎么办,这时就舍不得通过自己的智慧会去观察了,这样的话吃亏的是自己。

 

如果自己真正有一种智慧,自己的相续、内心当中的定解很稳固,你暂时显示一尊佛,显现一百尊佛,再显现很多佛,实际上我自己的内心还没趣入正道,还要不断地修行的,所以这个时候就不会太执着,就专注于内心的分别念是否调伏,专注于自己的烦恼是否调伏,专注于自己的信心、厌离心,或者自己的正见是否增上,他从这方面去关注的。如果说对外相不执著的人,真正对自己的内心当中的状态执著的人,他的修行可以说是比较好的、比较稳固的。如果随外相转的话,自己很容易吃很多亏的,有这样一种分别的方法。

 

“恭敬婆罗门,为诵诸明故”主要是讲到对一个修行人来讲,他需要一种殊胜的正见、殊胜的定解来进行抉择。有了这些定解的时候,那么所有外道、所有像这样不合理的种种显现,对自己的修行不会有任何的障碍,从这个方面进行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