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

讲解视频:

 

 

讲解音频:


 

辅导音频:

 

答疑音频:

 

思考题:

1.获得菩萨戒有几种方法?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2.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有何重要性?你的相续中是否已经生起了菩提心?

3.为什么说“若未生起菩提心,修持大圆满、大威德等无有意义”?反之,若以菩提心摄持,仅仅修持戒律、前行等法,你认为能否成就?为什么?

4.对于胜义菩提心的得戒方法,显宗密宗如何承许?出现此种差别的原因何在?

5.不失而护持的三种菩萨戒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关联?

6.龙猛菩萨承许的国王五定罪分别是什么?请结合现实生活举一些具有说服力的实例。

 

《三戒论》当中,现在正在讲菩萨戒未获得时如何得戒的方法。你如果想受菩萨戒,首先应该明白菩萨戒的本体,其次一定要有发菩提心的意乐。一个上师强迫地让你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或者菩萨戒,还是有点困难的,因此,在几种因缘当中,自己发心是最根本的因。另外,必须对大乘如海的菩萨行具有信心,自己有度化众生的意愿。假设不具备这些条件,仅仅参加一个传菩萨戒的仪式,能不能得戒呢?很困难。

 

大家应该观察一下,相续中到底有没有生起利他的心?现在很多法师和弟子根本不明白什么叫菩萨戒,什么叫菩提心。他们认为:所谓的菩提心就是对别人好心好意的一种心态,或者善良一点、慈悲一点。其实菩提心的本质并非如此。在这方面,藏传佛教的确有特殊的窍诀,可以令自相续真正生起菩提心。我也很希望通过讲经说法,使每个人相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在你相续中生起无伪菩提心的同时,菩萨戒就已经获得了,作为下下戒的别解脱戒的功德,也会自然而然获得。这时候,无论你做任何事情,都有很大利益。

 

因此,希望每一个人反反复复观察。你表面上是穿着出家衣服的修行人,但从心态和行为上,有没有生起利他心?如果没有,从现在开始真正要生起菩提心。从此以后,你的所作所为不仅对今生有意义,乃至生生世世,这种菩提心都不会有所损害,这是真正的如意宝,对修行人来说至关重要。

 

有关生起菩提心方面的《入菩萨行论》、《学集论》等大乘论典,应该经常翻阅、经常思考。现在很多人相续中哪怕生起一点点善法功德,也是依靠上师老人家。以前米拉日巴依止玛尔巴罗扎的时候:“法依靠上师,生活也依靠上师,成就也是依靠上师,全部都依靠上师。”后来玛尔巴罗扎说:“要么你去其他地方寻找饮食,我为你传法;要么我给你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法到其他地方去求。”米拉日巴想:我从很远地方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求法,其他的生活资具还是另外想办法。于是说:“上师您还是给我传法。”

 

很多人可能也是这样: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上师的加持。一般像上师法王如意宝那样真正的大菩萨,即使听到他的声音也会有很大利益,能够得到他的摄受,对我们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来说肯定有大利益。我最近看了一些印度大成就者的传记,真的是谁与他结缘,自相续就很容易生起菩提心。但最主要的是,你自己相续中要有利他心。你自己一点利他心都没有,全部依靠上师的强迫力,想要在自相续生起菩提心也有很大困难。

 

那么,应该如何受菩萨戒呢?可以在上师面前受,也可以在佛像、唐卡面前受。

 

下面讲无著菩萨的观点。很多人受过菩萨戒,我曾经问过一个人:“你受的菩萨戒是哪一个传承?”“不知道,当时我们参加的人比较多,反正给我传了一个菩萨戒,上师给我发了一个菩萨戒牒。你看,我的菩萨戒本儿就是这个红本本,绿色的是皈依戒,大的是别解脱戒的戒碟。”不同颜色的三个戒本倒也可以,不过所谓的三戒圆满,是三种不同的心态圆满获得,这才是最关键的。

 

无著承许受愿心,无需别解脱戒律,

然正受前受七戒,上师询问其违缘,

弟子承诺学处等,以愿行各仪轨受。

 

无著菩萨承许,受愿菩提心戒时无须先受别解脱戒,而受行菩提心戒时,必须受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一者,上师会询问是否具违缘等,弟子在上师面前承诺:从今以后愿意受持所需守持的菩萨学处。承诺守持学处以后,按照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各自的仪轨进行受持。

 

无著菩萨的观点:仅仅受愿菩提心戒者,不必先受别解脱戒。但想受行菩提心戒者,在真实受戒前,首先必须受七种别解脱戒。阿底峡尊者在《道灯论》中说:“别解脱戒律,恒具七种人,菩萨戒有缘,其余不可受。”受了别解脱戒的人,才有缘受持菩萨戒,其他人不可以受。《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实际按照《道灯论自释》的观点,其他人也可以受,只不过别解脱戒中的一条学处都不能守持的人,没有学菩萨戒的缘分。究竟来讲,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无有相违。

 

受戒方式必须依靠仪轨,以断除厌离轮回及贪执寂灭之心、对远离二边的菩提心生起喜悦之情这三种教言改造自心。

 

加行:在殊胜对境前供曼茶罗,诚心祈祷,皈依殊胜所依,以殊胜方便积累资粮。

 

正行:依靠自力苏醒种性,依靠他力了知圆满菩提的功德等,通过加行力生起三想。在座有些出家人,依靠前世的因缘,任何人都没有劝他,自己一直特别想出家,最后真是出家了,这叫做苏醒种性。有些人,任何人都未劝你发菩提心,但自己觉得发菩提心非常重要,这叫做成熟种性。也有些人依靠上师、金刚道友的劝请:菩提心的功德很大,你要发菩提心。一般这种发心不是很稳固,依靠自力成熟则非常稳固。先祈祷垂念,再念诵三遍“我某某今发心……乃至涅槃”,如此受愿菩提心戒。这个发心仪轨,现在藏地用得不是很多,据说格鲁派一直在用。第二世敦珠法王有一个《三戒论》的讲义,与明朗罗扎瓦的讲义,都未写出仪轨。但这个仪轨我以前看过,不是颂词,是比较长的散文形式的仪轨。

 

后行:心生欢喜,上师宣讲学处,弟子供养酬谢。

 

以上是愿菩提心的受法。行菩提心戒受法:加行:受戒者观察意乐,祈求迅速赐戒。上师询问有没有违缘等情况,并让他明白菩萨学处,再问是否愿意受戒。

 

正行:上师说“善男子某某,你是为利一切众生而受戒吗”三遍,弟子承诺:“我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受戒。”以此获得戒体。“等”字包括宣说后行仪轨,叮嘱了知,宣讲功德;对这一非常甚深之法,不能随便宣讲,一定要保密;最后宣说学处,酬谢供养。

 

一般来说,得到一些灌顶或者空性法门,应该以保密的方式修持。现在有些人,对自己修的本尊和念的心咒到处宣扬,这样不太好。对自己最珍贵、最秘密的修法,一定要保密。以前印度的大班智达一辈子都在修一种法门,别人根本不知道他在修什么。菩提心也是同样,应该以保密的方式修持。那它也不是密法,为什么要保密呢?因为是最甚深之法,对自己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去年在厦门的时候,诺巴堪布有一个加行法,他说这是非常甚深的法,一定要保密,怎么都不肯借给我。但后来还是被我印了一万册……不过,这还是很有道理的,不管加行还是其他任何法,对自己内心非常有帮助的法,一定要保密,不能随便宣扬。

 

所谓的抉择自性,也就是略说菩萨戒功德。如是按照愿行菩提心各自不同仪轨而次第受戒。

 

前面这些仪轨非常重要。我们在上师、诸佛菩萨面前,每天念诵、受持菩萨戒的话,万一在守菩萨戒的过程中有所损害,具有及时补充和增上的功德。

 

佛像前可二派同,得戒界限三诵末。

 

龙猛派和无著派共同承许,在佛像前也可以受菩萨戒。从别解脱戒的角度来讲,最初必须由其他上师传戒,但菩萨戒的话,只要你自己真正想发菩提心,在佛像、佛经、佛塔前也可以受。得戒的界限,一般在念诵三遍的最后末尾时会得到。

 

假设未寻找到具有法相的传戒善知识,在佛像所依前可以自己受戒,这一点是两大派系共同承认的。如果自己有观想的能力,虽然没有所依,但在前方虚空中观想佛菩萨,在彼等前受菩萨戒,这一方式依据《文殊刹土庄严经》所说,在《道灯论》中也有宣说。

 

明朗罗扎瓦说,在不具足佛像等所依的情况下,若自己具有一定的观想能力,可以观想诸佛菩萨、金刚上师等所有圣者应供,全部安住于自己前方虚空当中,并发愿:从现在开始乃至菩提果之间,我发起殊胜菩提心。

 

在座的很多人不知道以前有没有受过菩萨戒?无论是否受过,等一会儿十点钟上课,上师如意宝跟我们一起念仪轨的时候,大家可以好好观想。以前如果没有受,今天开始受持也不迟。尤其上师跟大家一起念诵的时候,加持非常大,应该可以得戒。

 

宗喀巴大师讲过:如果要在善知识面前得戒,这位善知识必须自己具有菩萨戒。但我们没有神通,很难观察到别人相续中是否具足菩萨戒,因此在佛像面前受菩萨戒是最大的方便。的确如此,有些上师表面上看很慈悲,但也许是假装的,他的相续中根本没有菩萨戒,或者他以前发过菩提心,后来已经犯了根本堕罪而失坏了。

 

因此,最好是在佛像前或者自己观想而受戒。当然,自己没有观想能力的话,可以在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唐卡面前,恭恭敬敬地顶礼并发愿:我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到现在,从今天开始,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一定要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然后把自己发起菩提心的这个时间好好记住。

 

一旦相续中真正生起了菩提心,那时候你们来这里求法也是有意义的。你如果在这里只是得了大威德或马头金刚的修法,却未生起菩提心,那意义不大,因为这些不是很究竟的修法。可是你相续中有了无伪菩提心的话,即使其他修法都未得到,你来到藏地也真正具有意义,以后你相续中所产生的一切分别念都会转为善法,一切行为都会转为有意义的事情。我自己经过多年的闻思,现在深深感受到:自相续中没有生起菩提心的话,所作所为都徒劳无益;如果生起了菩提心,不管别人赞叹、毁谤,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有意义的。

 

希望在座所有的道友,心相续中以前未生起菩提心的话,从今天开始生起。所谓的发菩提心,不像大圆满或者观想本尊一样,这些可能观不清楚,但是,“从现在开始利益一切众生”,这一点,再笨的人也能发得来。你们来到这里很不容易,我希望你们回去的时候,即使其他什么都没有,只要在相续中有一个菩提心,那无论在家身份、出家身份,做任何事情之前,你都会想到:原来在喇荣山谷的时候,我的相续依靠传承上师们的加持,与其他相续完全不同,我的心里确实有一颗如意宝,这就是我在喇荣求学的结果。

 

海云上师说:第一诵时得愿菩提心戒,第二诵得行菩提心戒,第三诵使此二戒得以稳固。这也与中观宗的仪轨极为吻合。两派共同承许的得戒界限,即是三诵各自传授仪轨的末尾得戒。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也是这样讲的。

 

戊二、胜义发心由修力而得:

 

胜义依轨而得受,此乃密宗之观点,

显宗若有如是说,仅是立宗修力生。

 

作者在这里说,所谓的胜义发心需要依靠仪轨得到,这是密宗观点,如果显宗有这种说法,也仅仅是立宗而已,他们其实是承许胜义菩提心通过修力得到。

 

在显宗当中,生起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的差别在于,胜义菩提心通过修证无我在自相续中生起;世俗菩提心则通过仪轨在相续中获得。

 

胜义发心不观待仪轨而得戒的方法:认识胜义菩提心的本体。胜义发心的法相:现量证悟无分别法性之智慧的菩萨圣者根本慧定,以及佛陀入定出定无二无别之本体的发心。一地菩萨以上所证悟的境界,可以安立为胜义菩提心。《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对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的关系和分类讲得非常清楚。

 

按照名言观点来分,显宗说胜义是法界,发心是现证智慧,得戒的方法也必须具备上师、修行、证悟三殊胜。《经庄严论》中云:“令圆满佛生欢喜,积累福慧二资粮,于法生起无念智,故承许彼为殊胜。”所谓的三殊胜,即于佛生起欢喜心、积累二资粮、对法生起无分别智慧,所以承许为殊胜。密乘则认为胜义发心的法相是远离二取、安住于本基中的光明智慧。《密集根本续》云:“自心本无生,空性之自性。”真正胜义菩提心的本性,就是自己的心本来无生,通达这一点即胜义发心。

 

如是发心依靠仪轨而受得到戒体的道理,在《幻化网续》、《现前菩提普明续》、《五次第续》等续部中有宣说,由此可知,胜义发心依靠仪轨而受是密宗观点。这种仪轨为果智慧转道用提供了一个缘起,实际上是以相同于世俗的形式而生起的。

 

有些人说胜义发心依靠仪轨而得到,这种说法应该是密宗观点,显宗并未提过。假设依据《诸佛菩萨名称经》中所说的“当发胜义殊胜菩提心”,而认为显宗也承许胜义菩提心依仪轨而得,那只不过是立宗罢了。胜义发心的法相正如前面所说,在资粮道、加行道中,通过反复修止观瑜伽的力量,而于见道真正见到胜义谛的本体,此时方才生起胜义菩提心。

 

丙三(已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中说得不失护法,即是三种菩萨戒,

严禁恶行摄善法,以及饶益有情戒。

 

中间宣说得戒以后为了不失坏而护戒的方法,以及所需要护持的戒条,也即三种菩萨戒:严禁恶行戒、摄持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如是所得到的戒律,中间为了不失毁而必须要护持,原因是一旦失毁,则会违背自己承诺度化众生的誓言,从而出现欺惑所有众生等极其严重的过患;若未失毁,则会获得菩提等巨大功德。

 

守护的方法:需要依止增上缘的大乘善知识。这里所说的增上缘与《俱舍论》中的增上缘有点不同,此处的增上缘相当于因缘,也就是菩提心越来越增上的一种缘,即为依止善知识。

 

依止一位好的善知识,自相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起来。大家都知道,阿底峡尊者每次提到金洲上师,经常会边流泪边合掌说:我相续中有一颗菩提心,这是他老人家的恩德所得来的。我们在学佛过程中,应该对菩提心特别重视,而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就是依靠法王如意宝得来的,大家应该真实生起一种感恩心。就像敦珠仁波切所说的,相续中如果有一颗菩提心,身体好也可以、身体不好也可以,修行好也可以、修行不好也可以。有些人说:心里很烦,一直修不下去,背诵也背不下去,看书也看不进去,特别迷茫、特别困惑……。实际上,只要在你相续中有菩提心,无论多么烦恼都会变成真正的妙药。所以依止善知识很重要。若未依止真正的善知识,或者交往一些对菩提心不重视的道友,你相续中的菩提心也会很容易退失。

 

另外,还需要精通所缘缘大乘三藏及其注疏。尤其像《中观宝鬘论》、《入菩萨行论》、《学集论》等论典,希望大家好好看。所谓的菩提心,是真正的一种殊胜境界。其他大圆满的境界等,对凡夫人来讲,说起来特别好听,但作为初学者最需要的就是菩提心和无常观,这两点非常重要。另外,对所学习的一切经论,不应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而应实地加以修持。

 

宣说所护的戒条:概括而言,即是三种菩萨戒,禁止发心学处违品之三门一切恶行,即严禁恶行戒;自相续摄集以六度所摄的一切善法,即摄集善法戒;以四摄利益有情,即饶益有情戒。所有菩萨戒均可包括在这三戒当中。这三种菩萨戒实际是一本体,仅是以反体不同而分的。比如我在饶益有情的时候,已经包括了摄集善法戒和严禁恶行戒,如同有些宝珠带在身上时,具有遣除黑暗、摄集众生之财、利于传染病的作用一样。

 

一切菩萨的事业决定是为自他二利,依靠严禁恶行戒与摄集善法戒成熟自相续后,以饶益有情戒成熟他相续,因而它们的定数不多不少决定为三种;其次第也是首先断除自相续中的一切恶业、摄集一切善法,在自相续成熟以后再去利益众生,因此次第不能错乱。

 

如是远离三种戒律的违缘,成办顺缘而加以守护。尤其为了便于记忆也可作成偈文“……以正知念不放逸,断除不善行善法”。

 

丁二(广说)分三:一、所护戒条;二、能护之方法;三、生起菩萨戒体之所依。

 

戊一(所护戒条)分三:一、严禁恶行戒;二、摄集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己一(严禁恶行戒)分二:一、龙猛菩萨之观点;二、圣者无著之观点。

 

庚一(龙猛菩萨之观点)分二:一、宣说根本罪;二、恶作罪参阅他论。

 

辛一(宣说根本罪)分四:一、国王五定罪;二、大臣五定罪;三、平凡人八定罪;四、彼之摄义。

 

下面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首先讲菩萨根本戒的国王五定罪。

 

壬一、国王五定罪:

 

第一掠夺三宝财,舍法惩具破戒者,

令还俗等造无间,邪见国王五定罪。

 

接下来次第广说以上概述的三种戒条,其中第一严禁恶行戒,依照《虚空藏经》、《大密善巧方便经》,寂天菩萨在《学集论》中对龙猛菩萨的观点加以分析:

 

一、以猛烈心强行掠夺或盗窃、令盗三宝的财物,无论价值足量与否。

 

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很多修行人可能不会强行掠夺三宝物,但实际上,盗窃包经布等财物,或者僧众的财产,如供斋时浪费掉的酸奶等,都会犯菩萨根本戒。这里讲到无论价值足量与否,有些菩萨论典中说:一针一线以上微小财物都会犯戒。从小乘别解脱戒的角度,价值足量时会犯根本戒,若价值未足量不犯。但菩萨戒当中,不管是否足量都会犯戒。

 

有些人将三宝所依,比如佛像、佛经等作为买卖物,自己从中赚取利润,这样肯定会犯根本戒。所以,以三宝物来赚钱维生的话,实在没有很大意义,大家应该注意。

 

二、口口声声说三乘中任意一乘的教法三藏、证法三学中所包括的一切善法不是佛陀的言教,也不是获得解脱的方便,自己舍弃或令他人舍弃,会犯第二条根本戒。

 

有些人说:我对《俱舍论》没什么信心,词语很枯燥、很啰嗦。你自己天天啰啰嗦嗦也不认为是啰嗦,对第二大佛陀、释迦牟尼佛继承人——世亲论师的金刚语,却认为很啰嗦,这样会犯舍法罪。

 

法王如意宝对有关谤法罪和舍法罪的问题,经常会给大家强调。我那天也是要求大家,在学习《俱舍论》、戒律的时候,虽然属于小乘经论,但我们不要认为它不殊胜,否则在很快时间中就已经犯了菩萨根本戒。因此,大家在语言方面应该注意。

 

三、以嗔恨心惩罚持学处的具戒比丘或未持学处的破戒比丘,或令他们还俗,抢夺或令人抢夺他们的袈裟等。

 

这一条一般对国王来说很容易犯。以前有些国王惩罚比丘的时候,不管这位比丘是否持戒,将他们关在监狱里面,令其痛苦并抢夺他们的袈裟,这样已经犯了第三条根本戒。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说:世间国王甚至转轮王,也没有权力惩罚出家人。因此,世间的国王,不要说具戒比丘,甚至对破戒比丘也无权惩罚。现在的有些领导,稍微懂一点出家人的戒律,就经常说:这个出家人不合理,那个出家人不合理,应该把他抓起来关在监狱里。有些不懂因果的在家人非常可怜。

 

虽然出家人中有一些行为不如法的,但只要带着释迦牟尼佛的一片袈裟以上,都会在未来弥勒佛出世时获得成就。因此,在家人不要轻易毁谤出家人,也不能惩罚出家人,否则会有很大过失。

 

四、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和合僧、恶心出佛身血,造五无间罪任何一种。

 

五、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不存在,执持邪见。如果以此驱使,直接造不善业,那实在是罪大恶极。

 

所谓的邪见,指在相续中具有前世后世不存在、因果不存在等想法。在别解脱戒中,邪见是破戒的因当中最严重的,菩萨戒也是如此。

 

有些菩萨戒观待时间,比如过夜之前未忏悔则会犯。但生邪见的话,无论别解脱戒还是菩萨戒,在生起邪见的一刹那,自相续所有的善根都会毁坏,特别特别可怕。乃至未以正见转变相续之前,你的相续中根本生不起任何功德。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断善根者就是指相续中生起邪见的人,乃至正见未恢复之前,此人相续中根本不会有任何善根。

 

上述五种罪是势力强大的国王容易就犯的,因而安立为国王五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