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67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本论如实宣讲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空性。在宣讲时,主要针对我们相续当中各式各样的实执进行观察分析抉择,让我们了知所执著的对境戏论实际上无有自性。了知了对境不存在有无是非的诸边戏之后,就可以息灭内心当中对它的执著。因为能境和所境有一定的关联,如果认定外境是什么样的法,内心也会如是相应执著。如果能够了知外境是空性,内心也能够如是跟随而生起空性的正见,如是逐渐串习之后,自相续就可以真正和法界的自性平齐,生起殊胜的证悟和智慧。因此,在学习空性的过程当中,对于外境戏论分析观察非常重要,对于我们所执著的诸种戏论都要一一分析破斥,要了知这些都不存在任何本体。

 

十八品《观我法品》宣讲一切万法的究竟真如,对于人我、法我一一分析观察,在法界自性当中,不管是微尘、刹那的自性,还是有、无的自性,实际上一切万法的自性丝毫都不存在。如今宣讲的是“宣说真如性之法相”,本科判下有三个颂词,前面分别从胜义和世俗的角度阐述了真如的法相,今天宣讲第三个颂词,是对于胜义和世俗两种真如法相的摄义。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

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可以从胜义谛的角度进行分析。

对于一切万法的自性通过离一多因观察分析。首先我们所执著的一切万法的本体,不管是色法的本体还是心法的本体,真正分析时没有实有的一。外面的物质比如说一根柱子,显现上面似乎是一根柱子,有“一”的自性,但是加以分析观察之后,所谓的“一”就不存在了。乃至于把它分成上中下,上面部分再分成上中下,这样分析下去,所谓的一根柱子就会在我们分别念面前当下消失无余。如果还执著它的微尘存在,可以通过六尘绕中尘的方式进行观察,或者说在微尘上面,到底存不存在它是色法、极微、它不是心识等等的反体呢?如果都存在,说明它还是可分的。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分析,万法不存在所谓的实一的自性。

 

对于微尘如是分析,心识也可以如是分析。我们认为最细微的一个心识,它是实有的一,在实一的心识上面,还可不可以安立不同的反体呢?比如说它是不是心识?它是不是最细的心识?是不是非色法的自性?是不是一个明了的自性?等等。在刹那上面还可以安立很多是或者不是的侧面,这就说明它根本不是所谓的实一不变的本体。如果是实一,那就完全只有一个侧面,它只具备一个特点,但是在任何一个法上面,找不到只有一个侧面、不具备其它侧面的情况。乃至于它是不是一个能知呢?如果它是能知,没有所知怎么安立能知?所以如是分析时,就没办法安立所谓不变的实一。

 

没有一就不会有异,因为所谓的异(异就是多)是观待于一而安立的,如果存在一,就可以安立异,如果一都不存在,那就不可能有异了。因此在胜义中观察万法自性,通过离一多因完全可以了知不一亦不异的安立。

 

当然不一不异可以从很多方面分析,此处是从胜义空性、完全否定的角度来讲,不是说有不一不异的东西让我们去承许。一切万法的自性,包括在一和异当中,如果一和异被打破,完全否定之后,实际上就不存在所谓法的自性了。这是从空性方面安立“不一不异”。

 

既然不存在万法的自性,当然就不可能有常和断的安立,常和断安立的基础一定是在法的自性上面安立的,如果法存在自性,有法的本体,就可以观察这个法是常是断:如果这个法产生之后一直安住就是常;如果先有自性,后面没有自性了,就会变成断。所谓常、断的概念实际上是在法的自性存在的前提之下如是安立的,在胜义当中连法的自性本体都不存在,当然无法安立是常是断。没办法安立是常是断,就离开了常断二边,如是就凸显了一切万法离戏的中道意义。我们在修行时,能够如是了知安住那是最好的。

 

以上是胜义当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的摄义。

 

世俗当中也可以用“不一不异、不常不断”来进行摄义。世俗当中一切诸法是因缘而生的缘故,如前面讲的“不即不异因”,因和果之间不能安立成实有的一体,也不能安立成实有的他体,实有的一体和他体都是远离的,所以说“不一亦不异”。然后不一的缘故不常,不异的缘故不断。从世俗缘起的角度,如是就能够安立名言谛的真如相。

 

“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这就是世尊教化弟子留下来的甘露妙味。对于胜义当中的真如不一不异、不常不断,和名言当中的真如不一不异、不常不断,我们可以归摄:在胜义当中,一切万法的本体是本空离戏的,没有丝毫的本体,即胜义谛当中犹如虚空一样的自性;世俗当中犹如幻化一样,是虚幻的自性,虽然显现但是无有自性,或在无自性当中如是显现一切万法,即世俗当中一切幻化。

 

了知了胜义当中离戏空、名言当中幻化,对我们修行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与我们修行的关联,在入定时主要修持一切万法本空离戏,安住一切无所缘的境界。平时上座修行时,如果是修正行,我们的分别心一定会止息在某种程度,或者说止息我们的分别心安住在离戏的状态当中。不管是首先修单空也好,还是安住最究竟的离戏空也好,实际上都是引导我们的分别心趋向寂灭的方式,不执著不缘取任何法。

 

在上座时主要修持一切万法虚空一般的空性,下座之后随顺于世俗的真如。在名言谛中一切万法因缘而起,有虚幻的、无自性的显现。因此在世俗当中随顺如梦如幻的因果,然后发起救度众生的菩提心,追求如梦如幻的佛果度化众生。在后得位时,在虚幻当中如是地取舍因果,因为虽然说一切万法是不真实的,但是在名言当中,乃至有分别心存在时,就会有因果的存在。而因果与我们修行有关联,前面也讲过很多次了,随顺善业修持和随顺恶业修持,分别产生的效力是不一样的,这种效力能够影响我们的分别心,如果你随顺善法,你的心就清净;随顺恶业,你的心就浑浊。在名言谛当中有万法的显现,有显现就有它的作用,如果经常造善业,心就会变成很清明的状态,或者随顺于空性境界。如果经常造恶业,自己的心就会非常黑暗,浮现浑浊,障蔽自己对于空性的认知,而会感受到不同的苦乐。在名言当中,如果做了不随顺因果的行为,它对修行是会有一些障碍的,所以在名言当中要随顺因果而进行如梦如幻地取舍行持。

 

作为一个菩萨来讲,如果能够了知入定和出定的修法,实际上主要的修行就包括在这两个方面了。

 

“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不单单是本师释迦摩尼佛给我们教化的甘露,而且一切佛陀在教化众生时都是使用这样的方式。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有分别心,在分别心前面可以分二谛,世俗分别心的层次如何如何,它的究竟本体如何如何,对于一般弟子和菩萨,通过这样分析的方式来逐渐教化。所以这是一切佛陀教化众生的殊胜方便。

 

甘露是一个比喻,甘露主要是出生在欲界天当中的三十三天,通过他们自己的福报显现无死甘露,如果有创口时一涂抹或者服用甘露,马上就可以从疾病和痛苦当中解脱出来,从死亡的怖畏当中脱离,这叫无死甘露。这种甘露是众生暂时的有漏善业在特定的因缘之下所形成的,所以它也是无常的自性,从究竟的本体来讲是属于有漏的自性,暂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成为我们的希求之处。但如果三十三天的善业穷尽之后就会失去甘露,所以甘露对于拥有者来讲也是不可靠的。

 

甘露有无死的作用,和这个相同,佛陀的教法也是无死的甘露,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别:佛陀的甘露妙味只要一品尝之后,永远不会丧失它的功用,一旦现前了空性的甘露,永远不会退失。它不是通过有漏的善业引发的无常的果,它是法界的自性,如果你跟随于佛陀的引导,相续当中真正现证了空性,一旦品尝到空性的甘露之后永远不会退失,它带来的效果就是真正的无死。无生的缘故,证悟无生就不会有死亡。最极了义的长寿、无死法就是证悟空性。

 

世间当中所追求的长生不老,是建立在虚妄的概念上面,如果我执没有打破,没办法真正获得长生不老。要获得长寿不死,首先必须证悟无生,因为有生就会有死,证悟了无生就不会有死,这就是了义的无生无死的甘露,了义的长生不老的方法。

 

因此,这是佛陀对我们教化的甘露味。现在我们在名言谛当中,对无上的甘露妙味要产生希求心,具备因缘之后内心当中才能如是品尝,之后就可以真正安住在无生无死的果位当中。

 

以上是摄义。

 

己三、修习真如性之果:

 

修行真如性到底能够发生什么样效果?实际上它的果影响非常深远,今生当中修习真如性也会产生很多实际的效果;对于后世、乃至于最究竟的解脱,都能够产生很深远的效果。修习真如性不是像追求世间法一样只是泛泛的果,实际上它比世间上任何果都要超胜得多。修行真如性的必要性我们必须要了知,必须要以根深蒂固的方式扎在我们心中。如果有了很正确的认知,就会非常愿意去修行。就好像世间人的内心当中根深蒂固扎下一个根:只要有钱,那就会得到快乐。这种观念几乎没办法动摇,我们看世间人在追求钱财时是怎样的精进,是怎样的心态去追求的,只要能够赚钱,起早摸黑什么样的痛苦都可以去承受。他观念很强的缘故,知道如果得到了,那肯定就意味着快乐幸福,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他非常奋发。

 

现在我们修学佛法,对于真如性的果也必须要产生根深蒂固的认知。如前面所分析的,我们之所以不太精进,之所以对于取舍因果还有点犹犹豫豫,主要是对于解脱的果位超胜世间这一点没有认知,对于修持真如性的果非常殊妙这一点没有认同,所以我们在追求这个果时,才产生很多很多的想法和歧途。因此,对于修持真如性的果一定要好好认知,只有认知好之后我们才可以抛弃一切,世间上的任何名声、地位、财富、家庭等等,为了现前真如果都是可以抛弃的。这种见解生起来时,障碍我们修行的因素、现在似乎根本没办法抛弃的东西,如果真正对于佛法的解脱果认知之后,就会发现它超胜轮回当中一切所谓值得追求的、不能够放弃的东西,都可以放弃了。这方面是认知上的问题,如果认知得很清楚,就几乎没有什么能够障碍我们修行了。

 

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从无依而生。

 

修习真如具备很殊妙的果,前面讲过了,对于今生来讲,可以息灭我们很强烈的痛苦,处在痛苦时,如果了知空性,安住空性,痛苦就会减弱,乃至于会彻底地消亡,在现实当中我们可以比较自在的面对世间,面对外境和出现的违缘。这些就是在今世当中得到的作用。

 

本颂开显了究竟的作用,“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专门以辟支佛独觉来作为例子。独觉在前世依止了佛陀或者菩萨、善知识,听闻了佛法的教义,他精进修行,在最后一生发愿:愿我生在佛不出世或者声闻已经灭尽的世界当中,依靠我自己的智慧而证悟。这样发了愿之后,通过愿力成熟,在最后一世要成就之前,他就生在无佛之世,就是颂词前两句所讲的情况——佛不出世。佛不出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佛曾经出世但是入灭了,佛不在世的情况;还有一种是在世间当中,佛就没有出世。这里讲的是第一种情况。

 

“声闻已灭尽”,在世间当中佛陀的追随者、声闻圣众也已经入灭了,一个都不存。因此没有佛也没有声闻作为自己的善知识,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独觉就应运而生,或者说他的愿力成熟之后就转生在这样的世间当中。

 

佛不出世就代表佛宝不存在,声闻灭尽代表僧宝不存在,佛宝和僧宝都不存在,实际上通过佛或者僧宝所宣讲的法宝也是不存在的。但是辟支佛有特殊的愿力,还有他前世修持空性的智慧资粮的习气成熟,所以辟支佛智从无依而生。他生在世间当中,对世间有很强烈的厌离心,远离人群索居而住,有这样的自性。

 

很多地方讲,独觉是在尸陀林当中观察尸体。尸体是什么呢?尸体就是死亡,他通过尸体观察,白骨或者说死亡从何而有?往上观就了知了老死;有了老死之后,往上分析就知道了生,有了生就有老死;再往前观察时,有了有的缘故,就会有生老死;有从何而来,由取而来;取从哪个地方来?由爱而来;爱从哪里来?从受而来。一一观察十二缘起,最后观察到无明,无明就是产生一切轮回的因。怎么息灭无明呢?必须要证悟无我。

 

顺观十二缘起是轮回的因,逆观十二缘起是解脱的因,所以首先要息灭无明。然后他在一座上面了悟了十二缘起真义,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就在一座当中证悟无学果。这是通过他自己的智慧,没有善知识引导,通过观察死亡现象,依靠他的自力往上推,十二缘起一个一个现前,然后就可以了知,顺观就是轮回,逆观就是解脱的次第。通过这种方式,他就可以证悟阿罗汉果位。

 

独觉(辟支佛)的智慧是从无依而生的,无依的意思是不依靠善知识。为什么可以不依靠善知识呢?他前世大量熏习了无我空性、缘起缘性、般若波罗蜜多自性的缘故,所以在他的相续当中有很深的智慧,这种智慧在无佛出世、声闻灭尽时,就可以无依而生。

 

为什么此处以独觉为代表呢?独觉在四圣——佛、菩萨、声闻和独觉当中,独自觉悟的特征是最明显的。当然按照小乘的经典来讲,释迦佛也是在没有任何上师教导的前提之下独自觉悟的,从大乘的角度来讲,释迦佛本来就是十地菩萨或者早就是佛了,独自觉悟的特征还不太明显。从小乘角度来讲,佛陀也是以前长时间串习六度的缘故,所以他在今生当中,没有善知识引导的前提之下可以证悟。虽然有个别外道的善知识,但是这些外道的上师,没有给他教导解脱道,只是让他修持非想非非想定、无所有定,修持一些世间的技艺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引导他解脱的善知识,所以佛陀也是属于无依生。但是不管从大乘小乘哪个方面观察,真正无依而生的就是独觉,独觉无依而生,不依靠上师而产生证悟的特征最明显,所以此处以独觉作为例子。

 

此处的无依是不依靠的意思,当然并不是说不依靠前世熏习般若的因缘,也不是说他以前没有依止过善知识。他以前在佛面前听过正法,然后穷其一生或者很多生当中精进地修持。以前也是依止过上师、佛陀,有时也依止过菩萨,因为菩萨也是精通三乘教法,对于声闻乘、独觉乘和佛乘的众生都能够通过不同的根机随类教化。所谓的无依是在现前辟支佛智慧的这一生当中不依靠任何的上师,通过相续当中决定的习气证悟的。

 

我们最后要落在这上面——为什么修习真如性之果要以独觉来作为例子呢?因为独觉相续当中有很深的空性习气,自然而然就能够发生它的善妙之果,这个果就是修习真如性之果,他自己不依靠上师就获得了从三界当中解脱的殊胜果位。这就是颂词的原意。

 

再进一步分析:针对我们来讲,现在学习这个颂词,也不可能发心去证悟独觉果,那么究竟指导意义何在呢?如果今生当中努力修持真如性,所有的因缘具足,对于空性的正见抉择得非常圆满,对于福德资粮也修持得很圆满,对于忏罪方面也非常精进,顺缘方面已经具备了,违缘方面阻止你证悟的违缘也消尽了,针对这一类的修行者来讲,今生当中就可以证悟空性,证悟解脱果。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像很多禅宗的修行者,密乘的修行者,还有很多小乘的修行者,今生当中通过精进获得了善妙的解脱。这就是今生当中精进而现前了真如性的果。

 

即便是今生当中没有获得任何果位,但如果今生当中对于般若空性很有兴趣,抉择得非常细致,然后也是经常去串习,通过很强的善妙习气的缘故,在后世当中就可以成为一个利根者,就会出现《入中论》当中所讲的、听闻空性时眼泪直流或者汗毛直竖的相,对空性会产生非常大的欢喜心,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修持空性,就会很容易证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也就是说他前世当中对于真如串习得非常多,成了我们前面讲的重业、决定的业,所以即便是没有人给他宣讲,但是相续当中有很深的习气,对于世间当中的这些法,自然而然就能够了知这些是假立的,如梦如幻的,或者说很容易在一个因缘的触动之下证悟一切万法的空性。这来自于什么?就来自于相续当中非常深厚的空性习气。所以,今生当中如果我们付出百倍的努力,这个努力绝对不会白费的。

 

我们有时候会想:我这样天天听空性,思考空性,讨论、观想空性,似乎没有发生什么作用。没有发生任何作用,是说明它的因缘不具足,如果因缘具足,不可能不发生作用,所有的因缘具足,果是无阻而产生的。如果我们相续当中产生了巨大的善根,巨大的习气,在后世当中很容易就引发出来,获得一个很善妙的果。

 

我们也看到今生当中有很多利根者,由于前世的精进,在听闻空性时容易接受,在思维时很容易趋入,观修时非常容易安住,也非常容易证悟,这方面也不是无因无缘的。我们今生当中在闻思空性、修行空性时觉得非常费劲,这也不是无因无缘的。所以,为了让我们尽快地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不管怎么样,现在遇到空性,要以自己最大的努力精进,与空性结缘也好,尽心闻思修行也好,让空性的习气在我们所有的习气当中成为最殊胜善妙的习气。空性的习气非常重要。

 

修行真如性有这样的果位,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真正精进修行,绝对不可能空耗,很快就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在《四百论》当中,有一个很著名的教证:“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愚笨的人对空性都没有产生过合理的怀疑,这个法到底是不是空性的呢?对此都没有产生过疑惑;如果谁对空性略略的生起怀疑,他也能够很快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说明空性对斩断三有的根,作用绝对是不共同的。

 

在注释当中也是打了个比喻,渔夫钓鱼时,一条鱼已经吞了鱼钩了,这条鱼的身份还在水里,但是说它已经到了岸上了,因为它吞了鱼钩之后,渔夫一甩鱼杆,鱼马上就从河里到了岸上。同样,已经听闻空性,相续当中产生了怀疑的人,或者对我们在座的大多数人来讲,内心当中都有一定的定解,有这种定解的人就是属于那种已经吞了鱼钩的鱼了。显现上我们还在轮回当中,身份还是凡夫,但是因为已经对空性进行思维修习的缘故,马上就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值得欢喜的事情,空性的力量非常非常巨大!

 

当然我们不能够满足于已经略生疑了,已经吞了鱼钩了,既然对空性有接触、思考、修行的机会,还是要以最大的努力趋入,因为你越努力越精进,因缘就越快具足,就越容易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越快获得解脱就可以阻止很多很多有可能发生的恶业,因为你证悟空性之后,不会再有非理作意,绝对会斩断很多的习气。而且我们看一看,不单单是自己一个人在修法,还有很多很多的众生在等着你救度!这么多双手在等着你帮助他们!从这个角度观察也不能够懈怠,对于空性的教义要反复去实践。

 

《十八品》的的确确讲到了精华,让我们相续当中对于空性的真如产生定解,对于修持空性的果也能够产生定解,如是我们就可以在金刚句的加持之下,尽量地修持空性,体验空性。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八观我法品终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