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1
107-2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从有生五蕴,从有而有生。
如果存在了有,就会有生,第十一支就是生,十二支就是老死。“从有生五蕴”,这个“有”就是业,而且这个业是属于有势力的业,已经几乎要定型的业;通过业就会生五蕴,这个五蕴是后世的五蕴,后世的五蕴就开始出现了,轮回的今生和后世就成功地做连接了。所以,从有生五蕴,从有而有生的缘故,有了业就会有生。
众生是怎么轮回的?我们从前世的无明开始观察,因为有了前世的无明就有了前世的业,有了前世的业就有了今世的投胎,有了今世的投胎就会有今世的名色,然后有今世的六根,有今世的六触,有今世的六种受,有受之后就有今生的爱,有今生的爱就有取,有取就会有后世的业,有了后世的业就会有投生后世的果。像这样就不间断地连接起来了,这就叫作缘起链,十二缘起链就是这样来的。
有了前面的因一定会有后面的果,谁在操纵?没有谁在操纵,就是自己的心没有了知实相,比如前世的无明和今世的爱取。所以必须要通过学习,了知我们这样是怎么形成的,了知之后才能够说怎么斩断。如果都不知道怎么形成的,你怎么样去斩断它呢?就没办法终止,没办法把其中一个缘起打掉。比如,受和爱之间像铁链一样,十二缘起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把受和爱之间的链子取掉了,因为受和爱没有连接的缘故,后面爱和取的链接,有、生、老死的链接都不会有了。
关键问题在于怎么样把中间的一环打掉,尤其是烦恼无明这支,一定要把它斩断。要斩断这个链接就需要修行,要修行必须要有正见,所以必须要有实相的见。首先有实相的见你才懂得如何修行,怎么去斩断它,这方面都是闻思修行而有的。
“从有生五蕴,从有而有生。”就讲到了能成之因,能成后世的因已经有了。下面几个颂词讲所成之果。
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
忧愁及哀号,痛苦与不悦,
以及诸迷乱。
前面讲了,如果有业就会有五蕴的生。这里的生就相当于前面第三支的识支,还有后面的名色乃至于受之间都包括在里面。有了生之后就会有老死的出现。这个“老”就是讲五蕴的成熟或者五蕴的变异,不一定就是老年人的老。此处老是广义的老,不是狭义的老,只要五蕴成熟了,五蕴在变化就叫作老。
死当然是消亡的阶段,平时理解成死亡。老死是不是一定要到老才死呢?不一定,有的时候婴儿就死了,他也有老死的阶段,因为他的五蕴成熟了,五蕴最后消亡了,就有老死。所以说“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
通过老死就会引发忧愁,在世间当中会引发很多很多忧愁。还有唉声叹气或是大声的哀叫、哀嚎,病床当中的哀嚎也好,还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大声哀嚎,呼天喊地也好,都是通过生、老死而有的。还有“痛苦和不悦”,痛苦可以解释成身体上面的病痛,不悦是内心当中的痛苦,总之是身心的痛苦。
还有很多很多的迷乱,迷乱就又开始和无明连接在一起了。虽然十二缘起当中第一支是无明支,但是无明前面是什么呢?无明前面实际上就是老死,就是迷乱,因为不了知老死的现象就开始产生了迷乱,通过迷乱又开始造业了。所以缘起就像是圆圈一样,环环相扣,第十二支的老死又和第一支的无明连接上了。
只要众生不把缘起链打破,就还会不间断流转。我们坐在这个地方的每个人,都是想解脱来到佛学院求学的,但是如果不了知流转的过程,不抓住关键的问题,就不知道在哪个地方下手,也许花很多时间还没有找到正确的修行方式。或者形象上面在求法,在做很多事情,但实际上根本没有了知,不想真正从轮回当中解脱,还觉得:我现在修行会不会引发下一世快乐的果报,我又有权势又有很多受用。这就是不了知十二缘起。实际上这种想法就是相合于顺行十二缘起,相合一般众生流转的程序,无始以来我们都是如此流转的。所以,我们不能够再这样流转下去了,否则,下一世仍然会变成一个凡夫人,还是这样流转。
十二因缘是不是指所有的众生呢?十二因缘不是指所有的众生。比如这里面的名色、六入是讲在胎中的状态,是指胎生而言的,不是指化生。化生是一刹那就圆满了,所以化生不一定有十二支这么多。还有一些胎生位,中间夭折了也不算。住胎的时候就夭折了,虽然有了名色但是没形成六入,十二缘起也不全。
此处,第一个是以胎生为例,第二个是圆满的,这样就会有十二缘起。为什么以胎生为例呢?此处主要的所化基是人道众生,人道众生除了个别的属于其他生,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属于胎生,所以十二因缘以胎生作为教材是最好的,我们最容易产生认同,从中生起决定的正见。
我们知道了怎么样流转的,真正了知了十二因缘就会产生了极大的厌离心。因为以前是当局者迷,处在庐山中,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流转的。但是现在法本把前世的因给我们讲清楚了,再从入胎开始乃至于受之间讲清楚了,把爱取和后世的因缘也讲清楚了。我们把这个问题看清楚之后就知道,原来自己是这样不自在地流转,就会产生一种厌离。
无始以来基本上都是通过这个程序在操纵的,如果还不发起出离心,不逆水而行的话,还是会不间断地流转下去。这有什么意义呢?无始以来都是这样流转的,现在还在痛苦,没办法解脱。所以我们不能再按惯性的思维方法做事了,应该按照祖师大德那种行持的方法。他们给我们做了怎么样出轮回的示范,他们有些是化身有些不是化身,不管是不是化身,反正给我们指出一条反其道而行之的路。
在《山法》当中讲,我们不能够按世间人的想法去做事,按照世间人的想法做事,就是十二缘起的流程,就成了十二缘起当中环环相扣的流转结果。我们必须要逆其道而行之,凡夫人喜欢的不能做,凡夫人不喜欢的我们就要去做。佛开示的这些出离道、利他心、空性见,哪一个不是和整个轮回的方式完全相悖的呢?全都是相悖的,只有以这样的方式去修行,才可以真正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随顺世间去修行的话那是没办法获得解脱的,还是一个结果,仍然是流转,“痛苦及不悦,以及诸迷乱”这方面都会出生。
今天就讲到这里。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本论分了二十七品,二十七品都在宣讲如何趋入实相的次第或者修法,其中着重宣讲一切万法不存在的道理。针对于我们来说是抉择基道果当中的本基,或者说是在抉择正见作为闻思修的次第。首先,相续当中必须生起对一切万法正确了知的正见。这种正见经由学习《中论》,还有通过《中论》开显出来的《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还有《中观四百论》《入中论》《智慧品》等等这一系列的中观修法,在我们相续当中了知一切万法都是现而无自性或彻底离戏的自性、本体。
其次,对于这样本体有所了知之后,必须要经由修行的方式再再串习。平时我们讲要打坐,通过打坐的方式来缘抉择正见之后得到的定解,缘定解而修持。如果有了定解就可以作为正修持;如果没有定解,有时候就会落到盲修瞎练的境界当中。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是有限的,精力、寿命是有限的,怎么样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做最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要修行实际上也必须要缘殊胜的所缘或者正确的所缘进行修持。
如果没有缘正所缘修持的话,虽然付出很多努力,但还是没办法调伏烦恼,也许反而间接地增长相续当中的我执或傲慢,及其他不必要的分别念。所以最初的时候花一定的时间来抉择正见,对我们修行者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论》二十七品都在帮助我们抉择殊胜正见,只不过有些人对某一品的内容比较相应,或对某个颂词比较相应,然后以此作为趋入点,展开之后就可以了知一切万法空性的殊胜道理。
如今我们宣讲的是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观十二因缘让我们了知众生如何流转,因为无明对法界不了知,然后就开始造业,通过造业就开始不间断地投生。投生是通过业而直接引发的,如果存在有势力的业,投生几乎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一部分人在世的时候是庸庸碌碌的状态,对于佛法、对于正见不去深入了知,所以很多时候跟随自己的无明造很多恶业,继续漂流恶趣当中;有一部分人想要得到一些安乐,造了一些有漏的善法,通过善法漂流在善趣当中。但是不管是善趣也好,恶趣也好,都是没有稳固性的,即便是得到了善趣的人身,也是非常容易失坏的。如果没有真正修持究竟实相,即便是暂时得到了善趣的安乐,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庆幸的。
在《四百论》的注释当中,月称菩萨讲过一个例子:一个人从山崖上掉下去了,还没有掉到地面上之前,他如果执著中间的阶段是安乐的话,那是非常愚痴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侥幸得到人身,如果认为我们还没有真正堕恶趣,就觉得非常侥幸,在这段时间当中放纵自己去造很多恶业的话,这也是非常愚痴的。
我们暂时没有受痛苦,不等于永远不受痛苦,就像堕落山崖的人一样,他在空中有多少时间呢?没有多少时间,但是如果他把中间的时间执为安乐,实际上是非常愚蠢的事情。
得到人身实际上也是非常短暂的,有的时候我们认为几十年的时光非常长,但是如果观待于天人,几十年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人生这么短,实际上就像萤火一样。我们认为很长,但实际情况是现在在座很多人都已经是三十岁、四十岁了,回首一看,三十年的时光一眨眼就已经过去了。如果不好好珍惜时间,后面还有多少时间不好说,也许还有三十年,也许就是几年乃至于几个月的时间。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当中,怎么样让人身做最有意义的事情呢?
我们首先要抉择殊胜的正见,对佛法产生不可动摇的信解,之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趋入到佛法的修持当中,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人身,对于自己的父母还有很多师长都有一个报恩的机会。反之,如果自己得到人身之后,没有以人身去好好修行佛法,一方面对自己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一方面对于施主,还有很多师长等等,实际上也是对不起的。所以我们对于正见必须进一步进行观察。
十二因缘观察了从无明开始造业等等流转轮回的这些过程,也宣讲了怎么样还灭轮回,无明灭故行灭等,这样就可以还灭轮回。但是我们在修持十二因缘时,不管是在顺观十二缘起阶段,还是逆观十二缘起阶段,或者说有情在漂泊轮回的时候具备了十二因缘,圣者在解脱的时候逐渐灭掉十二因缘,不管是随顺十二因缘还是灭除十二因缘,实际上十二因缘的本体都是空性的。十二因缘从一个角度来讲是前因而生后果,既然是前因而生后果就说明后面的果都是无自性的,就是因为观待了前面的因才产生后面的果的缘故,所以说它就是无自性的法。
在《入中论》当中引用一段佛经,对唯识所承许的依他起实有的心识作观察,也是通过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识是从哪里来的呢?识是从前面的行而有的,既然是从前面的行而有,就说明心识是无自性的,有这样抉择的方式。我们在流转时十二因缘也是无自性的,因为前因生后果的缘故,后后的果都是观待前前的因而产生的,每一个法都没有自性。
然后从解脱的因缘来讲,无明灭故行灭,如果有无明就会有无明的灭尽,如果没有无明就不会有无明的灭尽,所以观察解脱的次第,本来也是无自性的。众生流转是因为对十二因缘不了知,通过愚痴而流转的,实际上正在愚痴流转的当下,十二缘起本来就不存在。
十二缘起从一个角度来讲,也是代表了轮回的全过程,十二因缘就代表轮回,轮回就是十二因缘。如果每个众生能够断尽十二因缘,每个众生的轮回也就断尽了。十二因缘是空性的,也就说明轮回也是空性的、无自性的本体。顺观也好,逆观也好,实际上都没有离开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究竟实相就是空性。
《中论》抉择十二因缘,帮助我们了知众生如何流转,帮助我们解脱,同时也告诉我们十二因缘本身也是假立的、无自性的,也是离开一切戏论的本体。
前面我们通过金刚句对无明到老死之间的迷乱已经作了观察,还有后面一个颂词讲所成之果。
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
是故大苦阴,但以因缘生。
“如是等诸事”,即前面所讲到的老死,还有通过老死而引发的忧愁、哀嚎、痛苦不悦、种种迷乱,种种轮回当中的现象。这所有一切现象都是从生而有的,也就是说从生而有老死。如果众生有生,不可避免地就会有老死,如果不想要老死就必须要打破生,所以佛法当中是修持无生无死之道。真正的无生无死之道是最了义最究竟之道。
有些人在生了之后,想要去追求没有老死的境界,想要长生不老或想要益寿延年等等。但是我们知道,已经有了生之后,老死是无法避免的,有生一定会有老死。有了老死,缘老死而引发的种种忧伤,还有痛苦不悦等都会不间断地出现。比如说,老年人的老苦,身体的痛苦,心的痛苦,还有一般年轻人身上的痛苦不悦,每个人都是亲身经历的。想要在世间当中找到一个完全不痛苦的地方,是绝对没有的。
有的时候我们想要得到心的安乐,不断地换所缘境,不断地换房子或居住的环境,不间断地换很多很多东西,认为只要有新鲜的东西就能够给我们带来安乐。但是新鲜的东西只能带来短暂的安乐而已,时间长了之后,问题还是存在的,老问题还是一样没有解决,只不过自己暂时把注意力转移了,这是很笨拙的一种寻找安乐的方式。
实际上,如果有了生不可能没有老死,轮回当中如果你造了痛苦的业,怎么可能不受痛苦的果报呢?很多世间人所做的这些离苦得乐的方法,是很笨拙的。如果依止佛法的智慧能够把生灭尽的话,老死也就灭尽了。佛法当中讲到了安乐和安乐的因、痛苦和痛苦的因,而且也讲到了怎么样得到安乐的方法,怎么样远离痛苦的方法。不单单讲了暂时远离痛苦的方法,究竟远离痛苦的方法也讲了。
究竟来讲引发痛苦的因就是我执,有了这个“我”,就会因为“我”而受很多痛苦,如果证悟了无我就不可能有由“我”而引发的很多痛苦。这些在佛法当中讲得非常清楚。如果我们没有去认真对待,没有去学习实践的话,我们还是没有自主地在轮回当中流转。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从生而有的。
“是故大苦阴,但以因缘生。”我们这个身体五蕴是大的苦蕴,苦阴是苦蕴,即种种痛苦的集聚体。这种五蕴“但以因缘生”,它是以因缘而产生的,这句话实际上已传递了很多信息。
一、以因缘而生,如果你具备了受苦的因缘就一定会有痛苦。如果有了前世的业一定会有今生的五蕴,五蕴就是痛苦的来源、苦器等,是安立痛苦的根本,所以如果有了这种本体,不受苦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我们想要不受苦就必须要斩断因缘,如果因缘不斩断,想要不受苦那是做不到的事情。这是透露的第一个信息。
- 大苦阴是以因缘而生的缘故,这些痛苦就是无自性的。如果是有自性的,那么就不可能是因缘产生,是因缘产生那一定是无自性的。前面讲“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老死的直接因就是生,如果有了生就会有老死,所以说老死现象是无自性的,因为必须要观待生才有老死,如果没有生那就不会有老死。所以给我们透露的第二个信息,就是讲这一切的苦蕴都是无自性的。了知了苦蕴无自性,就会在苦蕴本体上面一下子截断相续。我们在今生的五蕴上面如果能够精进修持的话,很有可能在今生当中就截断五蕴的苦相续。这也观待于自己正确的发心,正确的行为,正确的修道方式等等。如果有了这些正确的因缘,一生解脱并不是没办法做到的事情,但是如果自己的条件不具足,也许要等第二世或第三世,乃至于很多世之后,逐渐逐渐会获得解脱。但是我们不管等多少世,现在如果已经接触到了般若中观的内涵,可以预见很快就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四百论》的教证还有很多佛经的教证都这样讲,如果接触到般若空性就离解脱不远了,已经看到了轮回的边际了,这也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但如果只是满足于结缘,认为反正很快会解脱,与在现在因缘当中励力修行,这二者在是否能快速解脱上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我们还是要抓紧如今的机缘,该抉择就抉择,该修行的修行,该取舍的取舍,尽量争取在这一世当中解决轮回的问题。
己二、行与非行之差别:
行就是讲业。谁在造业?谁不在造业?宣讲造业和不造业者的差别。
生死根即行,诸智者不为,
愚者即行者,智非见性故。
以无明灭故,诸行则不生。
此处讲“生死根即行,诸智者不为”,生死的根本就是业,对于生死根本的业,诸智者是不做的。“愚者即行者”,但是没有智慧的人就会造作种种的业。“智非见性故”,“智非”就是讲智者不是这样的行者,“见性故”因为智者见到了本性,所以他不会再去造生死根本的种种业。智者了知了一切万法本性,真正不造业的根本原因就是灭掉了无明。“以无明灭故,诸行则不生”,因为无明缘行,也就是说行是依靠无明而有的,智者见性就灭掉无明,愚者不见性就具足了无明,具足了无明就会造业。所以说真正要让业不生的根本方便就是一定要灭掉无明,否则,无明没有灭掉,那是不可能不造业的。
下面进一步解释。“生死根即行”,生死这种现象一定是果法,果法一定有它的因缘,生死的根本是什么呢?佛说就是行业,我们所造的种种业。当然生死也有善趣和恶趣的差别,生死包括六道,六道的根本就是行,所以行业不单单是恶业,恶业是引发恶趣的因,善趣的因是善业,这个地方的行包括了善业和恶业。
前面第一颂当中讲了三种行,(众生痴所覆, 为后起三行,以起是行故, 随行入六趣。)即福德业、非福德业和不动业,这三种业都是行。当然我们如果不考虑中观的决定胜因素,不考虑实相的见解,单单从修善法的角度来看,修持福德行的人一生当中守持五戒,做很多放生,做很多救济他人的事业,觉得很能够感动我们。还有一些苦行者,一方面修持布施持戒等善行,一方面在深山当中抛弃所有的享受,一心一意地修持四禅八定,看起来似乎是非常卓越的修行者。我们如果不在真正解脱道的高度来俯视,这些行为就好像成为非常超胜的一种善业,他们远远超胜一般世间上庸庸碌碌的人,超越了造作各大恶行的人,他们是修持善法的人。但是如果从解脱道的高度来看,很不幸他就成了生死根本。
为什么显现这么优秀的人,还是一个生死根本的修行者呢?因为他没有通达无明,没有真正地灭掉无明。他们修持善法,有些时候觉得是道德规范,应该修持;或者有的人认为,我应该回报社会,应该修持善法。但是这些想法当中,有没有真正地趋向于或者随顺于解脱道的作意呢?没有随顺于解脱道的作意。善法是归善法,我们不能感情用事。你的善法是属于哪种善法,必须要通过发心来进行判别:如果有了出离心,你的善法就会成为解脱的资粮;如果有了菩提心,你的善法就成为菩萨行了;如果有了空性见,善法就成了帮助你证悟空性的殊胜资粮。
但是如果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没有空性慧,没有随顺于解脱道的作意的话,那么这种善法只能成为生死的根本。它能够让你在今生得到安乐,在后世得到安乐。而且有些时候做一个大善法,可以在连续五百世当中转生天界或者转生人间,感受很多很多安乐。但是毕竟是一种有为法,毕竟没有随顺于智慧,善根一旦穷尽了,相续当中的恶心就会生起,也会失去善趣的身份。
福德业是这样的,不动业也是这样的。按照《俱舍论》等很多教授的观点:修持不动业,比如到达了无色界,无色界的寿命八万四千劫,这个时间是非常长的,不是八万四千天也不是八万四千年,是八万四千大劫。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感受到了禅定的安乐,但也是一种有为法的引业,这个引业一旦穷尽之后还会堕落到恶趣当中。这些方面都是属于生死之根。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进行分辨呢?我们分辨这些,原因就是为了避免我们再走这条路,佛菩萨已经观察到了,给我们指出这是一条歧途。如果我们不了知,在这歧途上面行进的话,我们认为自己在修佛法,但是相续当中没有真正相应于佛法的作意,比如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也没有空性见,没有这些作意,怎么可能叫作真正的佛法修行者呢?还是生死的根本,最多就是能够得到善趣的一些安乐而已。但是善趣的安乐我们不是没有得到过,以佛的智慧眼观照,我们无始以来曾经无数次地转生过天界,得到过梵天、帝释的果位,但是现在怎么样呢?还是一无所有。
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加行,最后还是一无所有,原因就在于我们当初修行善法的时候,在内心当中没有真正地加入出离的如理作意,也就是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因素没有加进去。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善法,但是善法终究还是穷尽了,现在还是一无所有。现在我们就不能再走这条老路了,现在要加入解脱的因素,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因素一定要加进去,在这个基础上励励地修持善法。只有在这些作意和行为和合起来的时候,才能发生最大的效用,帮助我们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如果没有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只能说明我们的修行不正确。现在我们修行时,抉择修行的方式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生死根即行,诸智者不为”,一切的智者是不会做生死根本的行业了。上师和慈诚罗珠堪布解释,这个智者不是一般的智者,是讲圣者。圣者是不会做生死的行为的,为什么呢?因为圣者已经见到了法性,所以相续当中不会再有无明。当现见法性的时候,无明是不会再具足的,所以智者不会做这样行为。
颂词的直接意思是指圣者,但是能不能给把智者解释成其他意思呢?从字面意思来看也可以解释:有智慧的人他开始逐渐地靠近出世间道的业,做这样的行为,生死根本的行为他不做了。比如说,有智慧的人通过学习佛法之后,他就开始修出离心,修菩提心等,或者开始修持一切万法无自性的空性见。生死根本的行为他不做了,虽然他的身份现在还是凡夫,但是他可以通过如理作意把自己的心调整到靠近解脱道的轨道上,这是可以做到的。我们的身份是凡夫人,起心动念都是属于分别心,属于有漏的本体,但是我们可以靠近解脱道,比如我们天天观修空性,把资粮回向证悟空性,这些都是随顺于解脱道,随顺于实相的修行方式。所以,有智慧的人了知了无明引发的福德业、非福德业和不动业,就不做这些了,知道做了也没啥用,这个时候开始通过空性慧、菩提心来摄受善根。这也是智者不为的解释方法。
“愚者即行者”,行持生死根本业的人就是愚者。这个愚者并不是说在世间当中显得傻乎乎的人,我们觉得这些人也许是愚者吧,没有什么智慧,傻乎乎的。但是这个愚者并不一定是让你觉得傻乎乎的人,也许在世间上他是一个精英呢!掌握了很多世间的知识。但是为什么又叫愚者呢?因为在造作生死根本的业,他没有了知一切万法的实相,虽然显得很精明,但实际上还是一个愚者。
依此观察,即便是有些人显得很愚笨,但是他内心当中如果对于空性的正见有所了知,他就是智者;世间当中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如果他不了知修行的方式,仍然是个愚者。所以是不是智,是不是愚,不是从表面上来区别的,而是说能不能够真正地靠近解脱道,掌握修行的方法去实践。这就是分智、愚的差别。
我们学习过《贤愚经》,贤者和愚者是怎么样分别的?贤者是能够取舍因果的人,能够修行佛法的人,能够真正去造作极大善业的人,这叫作贤。愚者是什么呢?他也许有很高的地位,有很高的所谓智慧,但是他没有取舍因果,没有修行解脱道,这就叫愚者。《贤愚经》当中讲了很多贤者、愚者的公案,让我们来分辨智、愚。智愚不是从表面上或者大家认为的智者、愚者来分别的,而是内心当中对于因果正见是不是有决定信,对打破无明的空性修行方式是否掌握了,这些方面可以分辨智愚。
此处的愚者就是行者,造作生死根本行业的人。“智非”:智者并不是这样的,智者和他是相反的。为什么智非呢?因为智者不造作这种行业。为什么呢?“见性故”,他已经见到了一切万法的本性,相当于获得了光明智慧。没有见到万法的本性,就叫作无明。愚者因为没有见到本性的缘故,具有无明,所以他造作了行业;有智慧的人见到了法性的缘故,不会去造作行业。从这个方面就可以了知。
为什么有智慧的人照见了本性就一定不会造业呢?因为造作福德业、非福德业和不动业,实际上都是通过愚痴心而引发的,不了知万法的本性而造作的,所以他会跟随这方面作意而造作很多业。有智慧的人已经彻底见到了一切万法的本性,相续当中有了空性智慧,所以不会再通过贪嗔痴的方式引发而造很多很多流转生死的业。所以说智非,因为他见性的缘故。
“以无明灭故,诸行则不生。”智者所见到的性是什么?就是无明灭,就是把十二缘起当中的第一支无明支灭掉了,所以见本性就灭无明,这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你不见本性,虽然说我在灭无明,但是有可能只是压制而已,没有把真正的无明从根本上灭掉。从根本上灭掉无明的唯一方法就是见到万法的本性。
我们为什么每天要观修空性、串习空性呢?串习空性就是灭掉无明的前加行,如果我们没有串习空性,想要灭掉无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要灭掉无明,逐渐逐渐靠近灭除无明之道,就是靠近离一切戏论的实相空性之道,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观修到一个层次,再到第二个层次,逐渐逐渐就可以把无明从根本上灭除。
一般来说,智者见性,小乘道来讲,见道预流向就可以见到本性;大乘来讲,初地可以见到万法的本性而灭掉无明。把无明灭掉之后“诸行则不生”,就不可能再有生死根本的行了。
圣者有没有行呢?圣者有行,但是圣者的行是属于无漏的业,无漏的业实际上是不感异熟果的,只是得到离系果。前面的行是指凡夫的行,是通过有漏的烦恼或无明引发造作的行,所以这些行是生死的根。圣者也要做善法,圣者所做的善法已经被智慧所摄受的缘故,不会再成为轮回当中所谓果报的根本,只能成为帮助自己提高证悟的一种方便,所以他感的是离系果。在《俱舍论》等当中有这样安立的方式。
通过智慧来了知一切万法,辨别一切万法,对修行者来讲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有了智慧,修行起来一切得心应手;如果没有智慧,自己虽然付出很多的努力,但是没办法得到很明显的受益。以上讲了行与非行的差别,实际上也是教诲我们这些修行者,首先应该认识到生死的根本,然后灭除无明,只有灭除无明才能够真正让行不起。给我们宣讲了这方面的教授。
己三、阐释破十二有支之次第:
怎么样来破斥十二有支呢?
若欲灭无明, 以智修法性。
前前若能灭, 后后则不生。
但是苦阴聚, 如是而正灭。
如果我们想要灭除无明,就必须要通过智慧来观修殊胜法性,一旦现前法性之后,前前的就能灭掉了。“前前若能灭,后后则不生。” 比如前前的支是无明支,前前的无明灭掉之后,后后的行业或者识等等就不会再产生了。“但是苦阴聚,如是而正灭。”苦阴积聚的轮回如是就真正地灭亡了,以正确的方式把它消灭了。
想要远离痛苦的意乐每一个人都有,不单单人有,实际上蚂蚁也有灭苦的心,蚯蚓也有灭苦的心。蚂蚁每天在草地上跑来跑去干什么?找吃的。找吃的干什么?为了消除饥渴的痛苦,它也不想受痛苦。蚯蚓每天在土里钻来钻去,它还是为了得到安乐,为了离开痛苦。
宗喀巴大师曾经讲过,作为一个人而言,如果只是把目标放在能够吃饱肚子,得到一点安乐的话,就和旁生没什么差别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旁生每天做的事情也就是为了不让自己受到饥渴的痛苦,所以旁生修房子、找吃的等等。如果我们作为人只是这一点的话,那么和旁生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和旁生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有思维的大脑,可以修道,可以从缘起链当中主动地退出去,这是旁生做不到的事情。
我们生而为人,尤其是作为修行人来讲,应该能够做到比旁生超胜得多的事业,这种事业就是修持解脱道。所以我们不能够满足于怎么样让自己获得安乐,如果能获得安乐就高兴,如果不能获得安乐就不高兴,乃至于不能获得安乐就不修佛法了。这实际上不是真正的修行者能够想的事情。
以前学习《开启修心门扉》时,也是学了很多旁生的公案,旁生怎么样训练自己的技能去报仇,怎么样回避天敌的伤害等等,它们在其能力范围内也有很多技巧。这些技巧和人的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技巧,实际上是非常相似的。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这些,觉得能够做这些就是超胜的人,能够得到安乐,那么旁生不是一样的吗?但是唯一不一样的地方,人可以出家受戒,人可以修行佛法,人可以真正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所以,要和旁生不一样,还是要真正地修持殊胜的法性。
此处讲“若欲灭无明,以智修法性”,我们一定要灭除无明,要灭除无明就必须要通过智慧来修持法性,这地方讲得很清楚。要修持法性,不是单单想一想:这是法性吧,大概就是这样吧!通过分别念是不能够靠近法性的,而要通过智慧。但是我们到底有没有智慧呢?圣智我们现在还没有,但是妙慧现在可以有。这种妙慧就是前面讲的随顺于实相、靠近解脱道的思维,这叫作智慧的思维方式。靠近轮回的,就是通过分别心去思维的方式。
所以有两条轨道,一条是靠近轮回的思维方式;一条是靠近解脱道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属于妙慧。通过妙慧来观察、修法性的方法。我们如果要灭无明,必须要通过智慧来观修法性,只有这一点。
这个法性是什么呢?具体地落实下来,法性只有两个,一个是人无我空性,一个是法无我空性。小乘也是通过智慧修持了人无我空性这种法性的缘故,能够灭除无明,灭除无明就能够灭除行业,灭除生老死。大乘的法性,除了人无我空性之外,还有法无我空性,所以大乘的标准高一些,要灭除无明必须要证悟二无我,证悟二无我空性之后就灭除了无明,灭除无明之后,行业一个一个就真正地灭掉了。所以,如果想要灭除无明,必须要通过智慧来观修二无我空性。
通过观修空性现证空性之后,就能够把无明的本体灭掉,无明灭故行灭,像这样一个一个就灭掉了。
前面我们在讲十二缘起的时候提到过,在今生而言爱取是最重要的。为什么没有说无明最重要呢?因为十二缘起支当中的无明支毕竟是属于前世造业的因,对我们来讲不是无间的因,不是现世的因。爱取是今生当中现世的问题,就是现世当中的无明支,这二者是不抵触的。如果我们转到后世了,再来观想时,今生的爱取就是后世的无明,那时候说前世无明是什么什么,实际上就是现在的爱取。因此,要灭无明和要灭爱取是一个意义。
我们怎么样灭爱取呢?前面讲,必须要了知爱取无自性,了知无明无自性,修持与无明相反的殊胜空性才能够真正得到解脱之道。前前的无明、爱取能够灭掉的话,后后的行业或者有支就不会产生了。如果把爱取和有灭掉之后,生老死就不会有了。或者说如果把无明和行灭掉之后,后面的识支、名色支等等,乃至于受支也不会有了。“但是苦阴聚,如是而正灭。”这就是正确的,完全灭掉了十二缘起,灭掉了轮回了,就可以获得解脱。
《观十二因缘品》的重点也就是观察一切万法的无自性。中观的智慧在十二因缘当中体现最明显的是什么?如果要观察的话,就体现在灭无明这一支上面。中观宗完全从大乘的角度来讲怎么样灭除无明,大乘修行者灭的无明是二我执。法执的范围较广,不单单是除了粗大五蕴之外的微细部分,而且还有空性这部分(你认为空性是有的这部分)也要灭掉的。十二因缘顺次观想是轮回,逆次观想是解脱,但是顺次也好逆次也好,如果你保留了一个执著,都是法执。
中观的空性灭无明,就是把人执和法执彻底灭掉,远离一切戏论。如果能够远离一切戏论,无明就完全灭掉了,没有保留一点点无明的成分。小乘修法性是修持人无我空性,他把人无我空性作为法性。他能够灭掉无明,但是他所灭掉的无明是不是究竟的、把所有的无明灭掉了呢?还没有灭掉,无明当中的一部分——导致漂流轮回的这部分无明灭掉了,但是还有障碍成佛的这部分无明没有灭掉。
即便是灭掉了十二缘起,轮回就灭掉了吗?也许想:十二缘起灭掉了,轮回没有了,还有什么轮回呢?不要忘了,我们前面讲过,佛经当中也出现过,轮回有两种,一个叫分段的生死,一个叫变异的生死。从分段生死轮回的角度来讲,小乘灭掉了,但是从变异的生死角度来讲,小乘还没有灭掉,所以从一个角度来讲仍然还在某种十二缘起当中流转。
大乘的出发点很高,把人执和法执一切戏论全部灭掉,通过修持,一旦修到了究竟就成佛了。小乘通过修持人我空,一旦修到了究竟是无学道阿罗汉果。阿罗汉果按照《妙法莲华经》的比喻来看,它只是大海当中的一个小岛,佛陀在大海当中化现的一个休息的城堡而己,远远还没有到达彼岸。
同样都在修道,但是如果你的修行方式只是一部分的话,你得到的果就是有限的;如果你的修道是圆满完整的,当你的道圆满的时候,你的果也就圆满获得了,所以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苦阴聚,如是而正灭。”小乘大乘都可以如是解释。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终